导读:本文包含了边界互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大学治理,学术权力,行政权力,去行政化
边界互动论文文献综述
石连海,朱玉成[1](2019)在《大学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的边界与互动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政府的深度介入导致我国大学的行政化以及办学自主权的缺失,同时在大学内部,由于学术组织特性不彰,出现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相互渗透与权责混淆等问题。对此,需要厘清权力边界,推动取消大学行政级别的改革试点,积极推进大学自主办学;强化学术赋权,推进大学底部沉重和教师治学,扩大基层学术组织权力;推进权力分离,在学院层面适度隔离两种权力,厘清特定场域内的首要权力与共同权力。(本文来源于《高等教育研究》期刊2019年11期)
王影[2](2019)在《角色、时空与边界:新媒体对陪读家庭代际互动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数字技术飞速发展以及移动终端的普及,新媒体以不可阻挡的态势进入家庭日常生活,成为家庭代际沟通的重要渠道,新媒体对家庭关系的影响成为传播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与此同时,随着农村教育布局的调整以及城乡教育资源的差距,农村社会逐渐兴起了一股进城陪读的浪潮,其引发的亲子关系的紧张引起了学界的重视。目前学界对于陪读家庭亲子关系的研究多集中在社会学、教育学和心理学领域,以陪读家庭亲子关系紧张的原因分析和对策研究为主,而对正在改变家庭代际沟通方式和家庭代际关系的新媒体却缺乏重视。基于以上背景,笔者将研究视角转向新媒体对陪读家庭代际互动的影响,试图在前人研究基础上进一步拓宽新媒体与家庭关系研究的维度。梅罗维茨在媒介情境论中依照新媒介——新场景——新行为的逻辑提出媒介环境的变化会导致信息流动的方向和模式发生变化,从而引起人们社会角色和行为的改变。从家庭的角度来看,新媒体进入家庭生活必然会改变家庭的信息场景,导致家庭成员之间行为和关系的变化。本研究以媒介情境论为依托,基于对15户陪读家庭的深度访谈和参与式观察考察了新媒体对陪读家庭代际互动的影响,访谈内容涉及陪读家庭亲子之间新媒体的使用情况,新媒体对陪读家庭亲子关系的影响以及网络空间中亲子互动中的隐私管理等叁个方面。研究发现:第一,新媒体影响了陪读家庭代际互动的角色。从农村到城市的地理流动让陪读家长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受到新媒体的冲击。为了适应城市生活,陪读家长开始接受子女全方位的“文化反哺”,陪读家长和子女之间教导与被教导的角色发生了暂时性的置换;新媒体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家长的权威,提高了子女在家庭事务中的话语权,但并没有从根本上动摇陪读家长的权威,子女的话语权只局限在生活琐事和娱乐休闲方面;虽然新媒体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陪读家长和子女之间的地位,但在一定程度上促使陪读家长和子女之间的关系趋向于平等化。第二,新媒体重塑了陪读家庭代际互动的时空。新媒体环境下陪读家庭的代际互动实现了“缺场”与“在场”的随时切换,陪读家长和子女在身体不在场的情况下依然可以实现情感联结;同时,新媒体也导致了“在场缺席”,引发了陪读家长和子女之间面对面交流的无奈;陪读家庭代际互动在新媒体环境下呈现出联结与疏离并存的图景。第叁,新媒体重构了陪读家庭代际互动的边界。新媒体为陪读家庭的代际互动提供了新的沟通渠道,同时,也让陪读家长有了更多打探子女隐私的途径,家长对子女的隐私入侵从现实的物理空间延伸至虚拟的网络空间。面对家长的隐私入侵,子女不得不借助一定的手段实现自己的隐私管理。在家长对子女隐私的追逐与子女对自身隐私的管理中,陪读家长和子女围绕隐私边界展开互动,陪读家庭亲子沟通的隐私边界得以确立。在分析了新媒体对陪读家庭代际互动的影响基础上,本研究进一步反思了新媒体中陪读家庭代际互动的困境:首先,处于教育重压之下的陪读家长对子女的过度关注与管束在新媒体中愈发凸显,这不但不能促进亲子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反而引发了亲子之间的矛盾冲突;其次,新媒体碎片化的语境下陪读家庭代际互动的话题较为单一,且多浅尝辄止,沟通的效率较低;最后,新媒体中陪读家庭代际之间的频繁互动是一种愧疚情感驱使下的弥补行为,是一种形式化的“例行八事”。(本文来源于《安徽大学》期刊2019-05-01)
赵丹丹[3](2019)在《边界视角下乡村社会的空间互动与人际传播》一文中研究指出乡村是中国社会的主体和基础,乡村问题是一个历史性话题。正所谓“无庙不成村”,庙宇是中国乡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乡村社会结构的一个节点,是乡村经年累月形成的内在肌理。如果追问现代乡村是一个怎样的乡村,守住了哪些东西,又发生了哪些变化,具体关注一个节点,才会获得更凿凿的资料及证据。本文通过田野调查的方式,借助“边界”相关理论,以河南省濮阳县文留集叁皇庙为考察对象,从空间互动和人际传播两个方面展示乡村社会的变迁与现状。村落整体的布局变化、庙本身的空间格局变化、庙与村落的空间关系是空间互动部分研究的主要内容。以庙宇为框定范围,重点关注发生在其中的人与人之间或人与神之间的交往沟通行为,以此展现乡村社会人际传播的具体图景,这是本文的重点与核心。文留集的主体村落空间与庙宇空间不断延伸扩张,村落空间与庙宇空间由原本的分立隔断变成杂居错落。寨墙坍塌意味着乡村自然空间边界被打破,随之而来的是,个人生活空间边界的顺位推移。庙宇作为公共空间,自身向外延展的同时,也被不断推移的生活空间所铺占。叁皇庙不仅是乡村社会空间互动的参照主体,围绕庙宇所生发的往来关系也是乡村社会人际传播的微观呈现。庙宇赋予了普通乡民不同于平日的临时性的个体身份,庙主、善主与香客都是衍生的主体身份:庙主是乡村社会自然形成的“把关人”,为庙宇把关带来了辐射乡民的现实影响力;善主与庙主协商完成事关庙宇的公共活动;香客与庙主之间既存在公开的“规训”与“听训”的关系,也存在个人化的人情往来。庙宇本身是乡民们沟通现实世界与想象世界的边界,也是确定身份并建立联系的媒介。(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19-04-01)
汪仲启[4](2019)在《互动与聚合:当代中国基层民主发展的动力与边界》一文中研究指出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出现了形形色色的基层民主实践。中央、地方、社会构成当代中国基层民主发展的叁股基本能动力量。叁者在民主发展问题上的最大关切分别是合法性、绩效和利益。在民主发展过程中,叁方出于各自的最大关切而展开互动,叁方的互动过程形塑了一个个民主实践发展历程的基本样式;合法性、绩效和利益的分离与聚合状态则决定了某一具体民主实践的结果。能动者之间的互动,不是任意而为的,而是在"权力结构"和"文本结构"基础上进行的。结构特别是文本结构,既是能动者的行动依据,也构成能动者的约束和行为边界。在具体的民主实践中,如果合法性、绩效和利益高度聚合,则该民主实践倾向于制度化,反之则倾向于中断或悬浮。(本文来源于《学术月刊》期刊2019年03期)
杨威威[5](2019)在《组织边界与合作共识:政社互动模式转换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政社分工与合作”是当前社会治理创新语境中对政社关系的价值期望,依托政府购买服务方式,政府与社会组织依据服务合同分工与合作。海宁市M街道出于社会治理创新压力购买了 X组织服务,初期合同由于暴露出的不完全服务合同特征而难以发挥作用,而后试图悬置合同开始依据临时性任务展开合作,中期又引入了专业评估组织入驻,然而种种努力却换来的是政社双方合作失败的结果,何以为之?通过梳理“社会治理创新”、“政府购买服务”、“基层社会治理中政社关系”文献,发现既有文献侧重立足于宏观角度、应然角度、体制角度思考问题,具有着“项目制”分析框架的意涵,失于从微观角度、实然角度、机制角度回答问题。因而,本文借助“合同理论”的理论要素:信息、规则和控制权,建构出“组织边界与合作共识”分析框架,以帮助理清M街道中政社互动模式转换过程、转换机制与体制动力。本文利用“结构-过程”方法论探究M街道与X组织互动过程:其一,在“技术效率性”与“价值合法性”双重社会治理创新动力驱动下,海宁市构建社会治理创新主题和举措,这也是M街道创新社会治理的外在结构。其二,M街道受制创新压力,在缺乏经验的基础上与X组织签订服务合同,合同表现为不完全合同特征,难于提供政社互动有效的正式规则。其叁,政社双方出于各自的组织需要,通过悬置合同和拉近距离,根据双方情境性需要临时调整合作共识和共同行动。其四,然而,双方试图建立的信任关系,由于对协同行动产生收益分配的认识不同,最终促使双方又重新凸显合同的重要性,加强彼此组织边界,但更难以发展出合作共识。其五,街道出于监管需要寻求到第叁方评估组织的帮助,然而合同不完善使得第叁方评估组织难以有效发挥作用,但仍然帮助二者强化了边界、清晰化合同,可是前期所积攒的矛盾最终使得双方没有进一步展开合作,最终导致政社互动走向失败。通过梳理案例中政社互动模式转换过程,认为双方虽然在不断调适合作模式,然而由于合同并未提供正式规则,而且双方又在追寻自我组织利益,使得无论借助任何临时性的策略和其他主体,都无法改变组织合作失衡的状况。合同之所以表现为不完全的合同,不仅由于作为一项新兴事物而缺乏经验,而且是由于社会服务具有模糊性难以对其进行客观中立的监管与评估,更是由于创新社会治理给基层社会提供极大的不确定性,不便于其按照自身情况稳定地推进本辖区的治理创新工作。文章最后总结了研究结论,并对“合同制”理论与“项目制”理论进行对比。同时,提出了本文的研究不足及其下一步的研究建议。(本文来源于《华东理工大学》期刊2019-01-10)
晏晓娟[6](2018)在《城市发展与族际互动:基于社会边界的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现代性的城市是大尺度、高密度以及具有异质性的人口集聚点。连续的移民流与城市内部差异的扩大使得城市的异质性增强,具有代表性与特征性的族群群体流入城市与城市化进程进行了碰撞,族群自身的文化聚合力与城市主流群体的排斥力导致一对张力,激活族群生活的边界;同时,城市遗留的制度缺陷也在固化这种边界,成为城市化发展进程中的阻碍并难以消弭。如何消解二者的冲突与矛盾,从而形成彼此的共生与繁荣,成为研究现代化城市发展的关键。(本文来源于《贵州民族研究》期刊2018年11期)
黄才文,罗文范[7](2018)在《价值重构+跨越边界 构造国际平台与创新互动体系》一文中研究指出“有人问我,到底哪里是中德工业服务区?”“实际上,中德工业服务区是有边无界,顺德甚至佛山都是中德工业服务区。”顺德区委副书记、中德工业服务区管委会主任刘怡如此理解中德工业服务区的未来走向。“海虽大,仍有边际;云再小,可接万端(本文来源于《佛山日报》期刊2018-06-15)
王秀娟[8](2018)在《客家围屋的边界与秩序——君子垌客家族群关系互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一个族群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会积极地建构自己居住的地理空间和维系区别其他族群的社会文化空间。而文化在传播、发展和变化的过程中,人与人、群体与群体、社区与社区之间会不断的交流与互动。本文以君子垌客家人宗族为个案,探析君子垌客家宗族在进行地理空间和社会文化空间建构过程中如何进行族群内部和族群之间的互动,从而制定空间的边界与秩序。(本文来源于《玉林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1期)
买买提艾沙·依布拉因[9](2017)在《喀喇昆仑山东部柯尔克孜、塔吉克与维吾尔人的互动与边界》一文中研究指出喀喇昆仑山脉是亚洲主要的山脉之一,它所横穿的区域是在地理位置和生态环境等方面具有较大的复杂性,因此位于喀喇昆仑山脉周边的国家和地区也生态环境和地理位置上也有一样的复杂性,在特殊的自然生态影响下喀喇昆仑山脉周边的区域形成较复杂社会生态。喀喇昆仑山脉周边的主要国家有中国、巴基斯坦、阿富汗、塔吉克斯坦等,喀喇昆仑山东山脉边缘的这些国家在内世居的公民身份也存在很多方面具有差异。虽然喀喇昆仑山脉隶属于我国境内的地理范围较小,但此地历来我国西北边境区的社会安宁等方面占据重要的位置。喀喇昆仑山脉东部乔戈里峰脚下的边境区是历来属于我国领土的一部分,在此地常驻的是游牧的柯尔克孜人、塔吉克人和维吾尔人。喀喇昆仑山东部是一个生态环境和社会文化方面等方面,长期处在封闭状态的区域,历来进入此地的各个群体都有过特殊的使命,他们在这种使命的影响下就在此地共同生活着。他们历来的社会生活中,出现两种社会现象,大体上看他们社会已经形成一种叁个方面的互动。首先,柯尔克孜人完善当地社会的游牧生产方式的等方面的物质文化内容,其次,塔吉克人就补充当地社会娱乐方式等各种精神文化层面的内容,而维吾尔人补充当地社会的居住方式和山地农耕生产等方面的需求。族群互动的同时,还会呈现出很明确的社会边界,这种社会边界的很多方面跟他们所处国家边境区有关。目前当地的叁个民族进入此地都有共同的历史记忆,他们都认为自己是史上以守边的身份进入喀喇昆仑山东部的,因此在此地的一些生活空间上都有自己的有利用权。在一定的地理边界下,又因叁个族群历史记忆、语言、宗教、生计特质等社会文化方面的差异,形成了很复杂的社会边界。这种边界是形成和维系叁个族群社会文化的粘合力,同时也是与他族群互动过程中的阻碍力。(本文来源于《新疆师范大学》期刊2017-05-25)
吴海谧[10](2017)在《数字媒介环境下的异地家庭代际沟通与边界互动》一文中研究指出二十世纪后半叶以来,经济全球化与信息技术化浪潮改变了整个人类社会的经济、文化及人类交往模式,当家庭面临分居的现实,特别是子女因求学、求职的需要离开原生家庭时,原本同时空的家庭关系将如何维系?与单纯地研究异地家庭在沟通中如何应用数字媒介不同,本研究希望更进一步,探讨数字媒介为孩子们提供了一个怎样的世界,这个世界又在孩子们渐渐从父母的襁褓中走向独立的进程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本研究采用质性研究的方法,用半结构化访谈的形式收集数据,采取扎根理论的方法处理数据,最终得出数字媒介影响下的异地代际沟通关系变化模型。如这个模型所表现的,本扎根理论主要得到六个范畴,并得出以下五个结论。第一,对成人初显期子女而言,亲子分隔两地已是常态。第二,亲子异地的家庭状态凸显了关系维系的必要性。第叁,微信、QQ等数字化沟通媒介与电话等传统人际沟通媒介一起,成为了中国家庭异地沟通中的重要工具。第四,数字媒介更好地帮助子女进行了沟通隐私管理。第五,藉由数字媒介进行的家庭沟通,异地家庭一方面维持了远距离家庭关系,另一方面,家庭内部成员之间也构建了相对独立的个人空间。总的来说,当成人初显期子女远离家庭时,原有的家庭关系维持的必要性凸显。微信、QQ等数字化沟通媒介与电话等传统人际沟通媒介一起,成为了中国家庭异地沟通中的重要工具。在异地代际沟通的进程中,数字媒介帮助子女进行了良好的沟通隐私管理,一方面维持了远距离家庭关系,另一方面,也为子女构建独立于父母的个人空间起到了重要作用。(本文来源于《厦门大学》期刊2017-05-01)
边界互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随着数字技术飞速发展以及移动终端的普及,新媒体以不可阻挡的态势进入家庭日常生活,成为家庭代际沟通的重要渠道,新媒体对家庭关系的影响成为传播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与此同时,随着农村教育布局的调整以及城乡教育资源的差距,农村社会逐渐兴起了一股进城陪读的浪潮,其引发的亲子关系的紧张引起了学界的重视。目前学界对于陪读家庭亲子关系的研究多集中在社会学、教育学和心理学领域,以陪读家庭亲子关系紧张的原因分析和对策研究为主,而对正在改变家庭代际沟通方式和家庭代际关系的新媒体却缺乏重视。基于以上背景,笔者将研究视角转向新媒体对陪读家庭代际互动的影响,试图在前人研究基础上进一步拓宽新媒体与家庭关系研究的维度。梅罗维茨在媒介情境论中依照新媒介——新场景——新行为的逻辑提出媒介环境的变化会导致信息流动的方向和模式发生变化,从而引起人们社会角色和行为的改变。从家庭的角度来看,新媒体进入家庭生活必然会改变家庭的信息场景,导致家庭成员之间行为和关系的变化。本研究以媒介情境论为依托,基于对15户陪读家庭的深度访谈和参与式观察考察了新媒体对陪读家庭代际互动的影响,访谈内容涉及陪读家庭亲子之间新媒体的使用情况,新媒体对陪读家庭亲子关系的影响以及网络空间中亲子互动中的隐私管理等叁个方面。研究发现:第一,新媒体影响了陪读家庭代际互动的角色。从农村到城市的地理流动让陪读家长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受到新媒体的冲击。为了适应城市生活,陪读家长开始接受子女全方位的“文化反哺”,陪读家长和子女之间教导与被教导的角色发生了暂时性的置换;新媒体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家长的权威,提高了子女在家庭事务中的话语权,但并没有从根本上动摇陪读家长的权威,子女的话语权只局限在生活琐事和娱乐休闲方面;虽然新媒体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陪读家长和子女之间的地位,但在一定程度上促使陪读家长和子女之间的关系趋向于平等化。第二,新媒体重塑了陪读家庭代际互动的时空。新媒体环境下陪读家庭的代际互动实现了“缺场”与“在场”的随时切换,陪读家长和子女在身体不在场的情况下依然可以实现情感联结;同时,新媒体也导致了“在场缺席”,引发了陪读家长和子女之间面对面交流的无奈;陪读家庭代际互动在新媒体环境下呈现出联结与疏离并存的图景。第叁,新媒体重构了陪读家庭代际互动的边界。新媒体为陪读家庭的代际互动提供了新的沟通渠道,同时,也让陪读家长有了更多打探子女隐私的途径,家长对子女的隐私入侵从现实的物理空间延伸至虚拟的网络空间。面对家长的隐私入侵,子女不得不借助一定的手段实现自己的隐私管理。在家长对子女隐私的追逐与子女对自身隐私的管理中,陪读家长和子女围绕隐私边界展开互动,陪读家庭亲子沟通的隐私边界得以确立。在分析了新媒体对陪读家庭代际互动的影响基础上,本研究进一步反思了新媒体中陪读家庭代际互动的困境:首先,处于教育重压之下的陪读家长对子女的过度关注与管束在新媒体中愈发凸显,这不但不能促进亲子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反而引发了亲子之间的矛盾冲突;其次,新媒体碎片化的语境下陪读家庭代际互动的话题较为单一,且多浅尝辄止,沟通的效率较低;最后,新媒体中陪读家庭代际之间的频繁互动是一种愧疚情感驱使下的弥补行为,是一种形式化的“例行八事”。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边界互动论文参考文献
[1].石连海,朱玉成.大学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的边界与互动关系[J].高等教育研究.2019
[2].王影.角色、时空与边界:新媒体对陪读家庭代际互动的影响研究[D].安徽大学.2019
[3].赵丹丹.边界视角下乡村社会的空间互动与人际传播[D].兰州大学.2019
[4].汪仲启.互动与聚合:当代中国基层民主发展的动力与边界[J].学术月刊.2019
[5].杨威威.组织边界与合作共识:政社互动模式转换机制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9
[6].晏晓娟.城市发展与族际互动:基于社会边界的视角[J].贵州民族研究.2018
[7].黄才文,罗文范.价值重构+跨越边界构造国际平台与创新互动体系[N].佛山日报.2018
[8].王秀娟.客家围屋的边界与秩序——君子垌客家族群关系互动研究[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18
[9].买买提艾沙·依布拉因.喀喇昆仑山东部柯尔克孜、塔吉克与维吾尔人的互动与边界[D].新疆师范大学.2017
[10].吴海谧.数字媒介环境下的异地家庭代际沟通与边界互动[D].厦门大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