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创检测论文-刘玉莹,赵子健

微创检测论文-刘玉莹,赵子健

导读:本文包含了微创检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深度学习,卷积神经网络,完全监督的,弱监督的

微创检测论文文献综述

刘玉莹,赵子健[1](2019)在《基于深度学习的微创手术工具检测与跟踪研究综述》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深度学习的微创手术工具检测与跟踪技术在微创外科手术中的应用是目前的一个研究热点。本文首先对微创手术工具检测与跟踪的相关技术内容进行系统阐述,主要介绍了基于深度学习算法的优势。然后,本文概述了基于完全监督的深度神经网络手术工具检测与跟踪算法以及新兴的基于弱监督的深度神经网络手术工具检测与跟踪的算法,重点归纳了基于深度卷积神经网络及递归神经网络的几种典型算法框架及其流程图,以便相关领域的科研工作者更系统地了解目前研究进展,同时可为微创外科手术医生选择导航技术时提供参考。最后,本文为基于深度学习的微创手术工具检测与跟踪技术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一个大致的方向。(本文来源于《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期刊2019年05期)

李秋萌[2](2019)在《微创手术机器人手术交互力检测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机器人辅助微创手术(Robot-assisted 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简称RMIS)相比于传统的开放式手术和微创手术提高了手术操作的灵活性和稳定性,但外科医生在应用其进行手术时无法感知到手术器械和患者组织器官之间的手术交互力。因此,医生无法通过触觉来鉴别组织的生理特性或者组织器官的病变,在手术过程中容易产生失误。现有的力反馈技术仍然存在测量精度较低、手术交互力反馈的实时性得不到保证、传感器生物兼容性差、手术器械消毒困难等一系列问题,这也就使得机器人辅助微创手术的进一步发展受到了限制。为了解决上述存在的问题,实现机器人辅助微创手术过程中的力反馈,本文从生物软组织力学特性的角度出发,对手术器械和软组织器官之间的手术交互力进行了分析,基于生物软组织力学模型、软组织器官叁维重建和碰撞检测技术提出了一种微创手术机器人手术交互力检测的方法,为外科医生提供手术过程中手术器械和软组织器官之间的交互力的变化规律,增强外科医生手术时的沉浸感,提高手术操作的安全性。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本文从生物力学的角度出发,根据对外科手术操作的分析,在体外对手术操作过程进行了模拟实验,通过采集到的实验数据建立相应手术操作下的力学模型来反映手术器械和软组织之间的手术交互力的变化规律;其次,本文通过对人体腹腔的CT图像进行预处理增强图像特征,提出了优化后的图像分割算法对CT图像进行分割,提取目标区域图像,对分割得到的组织进行叁维重建获得组织器官的叁维模型,从叁维模型中提取出组织器官的形状轮廓信息和位置信息;再次,本文提出了优化后的快速碰撞检测算法,根据手术器械的运动信息和位置信息以及提取到的软组织器官的位置信息和形状轮廓信息,确定手术器械和软组织器官之间的碰撞时刻和位置。二者发生碰撞后将手术器械的运动信息带入到相应手术操作的力学模型中反映手术交互力的变化规律,为医生提供操作依据;最后,本文通过将实际环境中的完成实验的输出结果和力检测方法的输出结果进行对比,验证了算法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9-06-01)

许沿,臧振涛,陈振华,江四海[3](2018)在《微创可视探查法在混凝土结构缺陷检测中的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考虑到混凝土结构存在蜂窝、麻面、空洞等缺陷或断裂、脱空等隐患,利用微创可视探查法进行不同骨料、不同强度的混凝土室内试验研究以及闸底板现场带水探查试验研究。结合芯样采取率指标,对芯样观察、孔内摄像探查可知:微孔可视探查法能够清晰、直观地反映出混凝土内部是否存在质量缺陷以及隐患,且该方法具有设备轻巧,操作简单,可以任意方向钻钻芯样、带水作业等优点,为混凝土结构缺陷检测以及隐患探查提供一种可靠的检测手段。(本文来源于《浙江水利科技》期刊2018年06期)

徐可欣,陈小龙,栗大超,于海霞[4](2018)在《基于微流控和酶比色的微创血糖连续检测仪》一文中研究指出连续血糖检测对糖尿病的诊断与治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设计了一种集成化、自动化的微创血糖连续检测仪器,该仪器通过微流控芯片透皮抽取组织液,利用单片机精确测量透皮抽取组织液的体积,并采用酶比色法检测组织液的葡萄糖浓度,利用组织液与血液的葡萄糖浓度相关性实现连续血糖检测。由于透皮抽取的组织液体积很小且分散在皮肤表面,为了便于收集,利用生理盐水对抽取出的组织液进行稀释,稀释后的组织液中葡萄糖浓度在3~50mg/dL。为了测量低浓度葡萄糖,实验选取了1~50mg/dL中的10个浓度的葡萄糖溶液进行吸光度测量,根据光谱数据与葡萄糖浓度建立吸光度模型,结果表明该酶比色检测方法在1~50mg/dL葡萄糖浓度内具有良好的线性度,测量相对标准偏差小于0.65%。该仪器能够实现自动化控制,为糖尿病的诊断提供依据,在微创血糖连续检测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光学精密工程》期刊2018年11期)

杜松州,刘四荣[5](2018)在《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有效性及血清炎症因子水平检测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高血压性脑出血为临床常见脑血管疾病,其有着较高的病死率及发病率,倘若患者未能及时接受合理治疗,将会严重威胁生命安全~([1])。为了分析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有效性及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影响,对2008年9月至2017年9月我院接收的240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选择2008年9月至2017年9月(本文来源于《山西医药杂志》期刊2018年12期)

陈发[6](2017)在《基于力观测器的微创机器人力检测与力反馈控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微创外科机器人具有灵活性高、定位准确、运动平稳和手眼协调等诸多优点,然而,由于微创手术的特殊性,使得现有微创机器人系统缺乏力检测和力反馈。针对上述问题,在分析现有力检测技术的基础上,构建了外力观测器对从机器人与环境间的作用力进行观测,设计了主从鲁棒滑模控制器和主从力反馈结构,实现了无力/力矩传感器力检测与力反馈控制,为无力/力矩传感器下的主从运动和力反馈控制奠定了研究基础。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基于旋量理论分析了主从微创机器人的运动学,并结合拉格朗日动力学建模方法建立了主从机器人动力学模型。通过ADAMS和MATLAB联合仿真验证了从机器人动力学模型的正确性,并分析了主从机器人动力学方程中各项对总力矩的贡献,为主从微创机器人动力学模型的简化奠定基础。其次,在分析非线性干扰观测器的基础上,提出了从机器人非线性外力观测器,用于实现从机器人与环境间相互作用力的观测,同时证明了外力观测器的稳定性。鉴于关节摩擦对观测精度的影响,确定了 Stribeck模型为关节摩擦模型,采用遗传算法对摩擦参数进行了辨识,在从机器人外力观测器中进行了摩擦补偿,实现精准的外力观测。再次,设计了微创机器人主从鲁棒滑模控制器,构建了主从力反馈系统,实现了对主从机器人的精准的位置控制和力反馈控制。通过Simulink仿真验证了在有/无摩擦补偿的情况下力反馈控制系统的有效性和准确性,且具有良好的主从位置跟踪能力。最后,构建了主从微创机器人实验平台,对外力观测器和主从运动和力反馈控制进行实验研究,结果表明该控制系统具有较好的力反馈性能,实现了无力/力矩传感器下的外力观测和力反馈控制。(本文来源于《天津工业大学》期刊2017-01-13)

韩秋波[7](2016)在《微创血糖检测技术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血糖是人体一项极为重要的生理指标,尤其对于糖尿病患者更加具有重要意义。目前,血糖仪分为有创式、微创式和无创式。有创检测对于患者来说,需要忍受长期的痛苦,并且无法实时检测;而无创检测目前在准确性上还存在一些问题;微创检测则弥补了在精度和稳定性方面的不足,同时又减轻对患者的伤害。本文初步探讨了一种基于SPR传感器的微创血糖检测技术,初步实现了对血糖的微创及连续监测。(本文来源于《科技经济导刊》期刊2016年30期)

杨静丽,徐仁杰,张应彬,张沅,熊恒辉[8](2016)在《全身红外热像在椎间盘微创术前检测中的临床意义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本文对全身红外热像在椎间盘微创治疗术前检测中的临床意义进行初步探讨。方法:本组116例病人,年龄28~82岁.男性59例,女性57例,采用医用红外热像仪及其彩图分析软件,采集病人全身及上、下半身正、背面热像,测量颈、肩、腰、腿、脊柱周围测试区辐射热温度,并结合患者主诉、体征和CT、MRI影像检查进行分析。结果:116例患者中,112例主诉、热图、体征均符合椎间盘突出症诊断,红外热像与神经根受刺激(本文来源于《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第十二届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6-10-21)

张萌,金小岩,唐勇[9](2016)在《动态检测降钙素原对食管癌微创术后感染的早期诊断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评价动态检测降钙素原对食管癌微创术后感染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选择我院胸外科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食管癌微创手术患者68例为观察对象(观察组),同期健康体检患者30例为健康组;分别检测实验组术后第1、2、3、5天的静脉血PCT值,其中10例发生感染,归为感染组,余58例为未感染组。比较感染组、未感染组及健康组叁组的PCT值。结果术后第1天感染组、未感染组PCT较健康组升高(P<0.05),感染组和未感染组无统计学差异;术后第2天感染组较未感染组PCT升高(P<0.05),术后第3天及第5天感染组较未感染组PCT有显着升高(P<0.01),术后前两天未感染组较健康组升高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第3及第5天无明显统计学差异。结论动态检测降钙素原对食管癌微创术后合并感染有早期诊断价值,术后第2天PCT≥2.06μg/m L时警示有可能合并细菌感染,可尽早开始针对性地抗感染治疗。(本文来源于《岭南现代临床外科》期刊2016年05期)

李坤[10](2016)在《微创手术机器人力检测关键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微创手术机器人克服了传统微创手术在观察、宜人、操作、灵活等多方面的不足,在辅助医生执行外科手术时获得了广泛的应用。然而,现有微创手术机器人仍然缺少力反馈功能,它无法将手术器械与患者组织的接触力反馈给医生。医生因而无法通过组织触摸来鉴别组织属性或病变,医生在执行一些精细操作时,想要施加精确的作用力也会变得非常困难。因此,微创手术环境下的力检测技术成为微创手术机器人研究的热点和前沿。目前,对微创手术机器人力检测的研究还存在测量维数不足、范围和精度较低、与器械兼容性差等问题,限制了机器人辅助微创手术质量和效率的进一步提高。论文针对微创手术机器人力信息检测中存在的问题,开展交互作用力分析,设计微型力传感器,研制具有力感知的手术器械,并通过静态标定、测试实验以及体外实验对所设计传感器和手术器械的技术有效性进行验证。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如下:对手术器械与组织器官之间的交互作用力进行分析。对微创手术中手术器械上不同部位的作用力进行定性分析,明确在执行组织触摸、钝性分离等典型技术操作时才有检测交互作用力的必要性。总结执行典型技术操作时交互作用力的范围大小和电阻式力传感器的检测原理,为微型传感器设计提供设计要求。面向微创手术组织触摸,设计一套叁维微型力传感器。设计新型叁脚架弹性体结构,使用应变计来检测叁维正交力分量的大小和方向。推导出线性刚度矩阵和灵敏度矩阵,分别揭示传感器承载能力和灵敏度与结构几何参数之间的关系。通过参数优化的方法保证传感器具有足够的刚度和较高的灵敏度。静态标定实验确定传感器样机的测量范围和测量精度。体外实验验证该样机在微创手术环境下执行组织触摸任务的可行性。面向微创手术典型技术操作,设计一套六维微型力/力矩传感器。设计具有弹性铰链的Stewart平台,能够检测交互作用力的全部六维力/力矩分量。提出一种考虑广义力和灵敏度各项同性度的参数优化方法并使用非支配排序遗传算法(NSGA-ΙΙ)对Stewart平台结构的几何参数进行多目标优化,以最好地适应给定的外部载荷。静态标定实验确定传感器样机的测量范围和测量精度。研制一套具有模块化关节的六维力感知新型手术器械。在夹钳机构和手腕机构之间集成六维微型力/力矩传感器,通过一套张力分解机构减轻夹钳钢丝张紧力对传感器的干扰。基于单元关节可重构思想,设计模块化手腕机构既有利于微型传感器的安装测量,又可为手术器械提供俯仰和偏航两自由度运动,而且能够有效地解除腕部运动耦合。经过测试实验,获取该样机的运动范围和重复定位精度。在微创手术机器人系统中对手术器械力检测的效果进行实验评价。在主从模式下开展组织触摸实验和钝性分离实验,说明该样机能够实现微创手术机器人力检测及力反馈的功能。(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期刊2016-06-01)

微创检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机器人辅助微创手术(Robot-assisted 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简称RMIS)相比于传统的开放式手术和微创手术提高了手术操作的灵活性和稳定性,但外科医生在应用其进行手术时无法感知到手术器械和患者组织器官之间的手术交互力。因此,医生无法通过触觉来鉴别组织的生理特性或者组织器官的病变,在手术过程中容易产生失误。现有的力反馈技术仍然存在测量精度较低、手术交互力反馈的实时性得不到保证、传感器生物兼容性差、手术器械消毒困难等一系列问题,这也就使得机器人辅助微创手术的进一步发展受到了限制。为了解决上述存在的问题,实现机器人辅助微创手术过程中的力反馈,本文从生物软组织力学特性的角度出发,对手术器械和软组织器官之间的手术交互力进行了分析,基于生物软组织力学模型、软组织器官叁维重建和碰撞检测技术提出了一种微创手术机器人手术交互力检测的方法,为外科医生提供手术过程中手术器械和软组织器官之间的交互力的变化规律,增强外科医生手术时的沉浸感,提高手术操作的安全性。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本文从生物力学的角度出发,根据对外科手术操作的分析,在体外对手术操作过程进行了模拟实验,通过采集到的实验数据建立相应手术操作下的力学模型来反映手术器械和软组织之间的手术交互力的变化规律;其次,本文通过对人体腹腔的CT图像进行预处理增强图像特征,提出了优化后的图像分割算法对CT图像进行分割,提取目标区域图像,对分割得到的组织进行叁维重建获得组织器官的叁维模型,从叁维模型中提取出组织器官的形状轮廓信息和位置信息;再次,本文提出了优化后的快速碰撞检测算法,根据手术器械的运动信息和位置信息以及提取到的软组织器官的位置信息和形状轮廓信息,确定手术器械和软组织器官之间的碰撞时刻和位置。二者发生碰撞后将手术器械的运动信息带入到相应手术操作的力学模型中反映手术交互力的变化规律,为医生提供操作依据;最后,本文通过将实际环境中的完成实验的输出结果和力检测方法的输出结果进行对比,验证了算法的有效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微创检测论文参考文献

[1].刘玉莹,赵子健.基于深度学习的微创手术工具检测与跟踪研究综述[J].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2019

[2].李秋萌.微创手术机器人手术交互力检测技术研究[D].吉林大学.2019

[3].许沿,臧振涛,陈振华,江四海.微创可视探查法在混凝土结构缺陷检测中的试验研究[J].浙江水利科技.2018

[4].徐可欣,陈小龙,栗大超,于海霞.基于微流控和酶比色的微创血糖连续检测仪[J].光学精密工程.2018

[5].杜松州,刘四荣.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有效性及血清炎症因子水平检测分析[J].山西医药杂志.2018

[6].陈发.基于力观测器的微创机器人力检测与力反馈控制研究[D].天津工业大学.2017

[7].韩秋波.微创血糖检测技术的初步研究[J].科技经济导刊.2016

[8].杨静丽,徐仁杰,张应彬,张沅,熊恒辉.全身红外热像在椎间盘微创术前检测中的临床意义探讨[C].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第十二届学术年会论文集.2016

[9].张萌,金小岩,唐勇.动态检测降钙素原对食管癌微创术后感染的早期诊断价值[J].岭南现代临床外科.2016

[10].李坤.微创手术机器人力检测关键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

标签:;  ;  ;  ;  

微创检测论文-刘玉莹,赵子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