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文学史建构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中国现代文学史,在线课程,建构与思考
文学史建构论文文献综述
张栋辉[1](2019)在《关于“中国现代文学史”在线课程的建构与思考——以烟台大学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现代文学史"是普通高等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必修的基础课,"中国现代文学史"在线课程是迥异于传统教学的全新授课模式,课程建设是以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为目的,从而实现课程的教学目标,全面提升教与学的整体效果。(本文来源于《邢台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孟繁华[2](2019)在《建构当代中国的文学经验和学术话语——中国当代文学史研究70年》一文中研究指出70年来,中国当代文学和当代文学史研究,大体可以概括为既有联系又不尽相同的叁种历史形态:即社会主义文化空间的构造、文学史观念的对话与建构、当代中国文学经验和学术话语的整合。这叁种形态与不同的历史场域或历史语境相关。这与现代中国对新文化运动的叁种不同阐释完全不同。现代中国对新文化的叁种阐释是共时性的;当代文学史建构的叁种形态是历时性的。但是,即便如此,它仍然集中表达了中国当代文学史构建中国文学经验和学术话语的努力及成果,呈现了中国当代文学史的研究水准。当然,我们必须认识到,当代中国文学仍是一个发展中的学科,不确定性是它的本质属性,因此,学科的总体经验是连同它的问题一起构成的。(本文来源于《文学评论》期刊2019年05期)
赵艺阳[3](2019)在《主体性话语权对新文学史建构的影响——以朱自清《中国新文学研究纲要》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通常来说,文学史的叙述在撰写者所处的社会语境与撰写者本身所具有的主体性观念的双重影响下形成了具有个性化特征的话语范式。主体性话语权作为撰写者意识或潜意识层的写作倾向,对一部新文学史建构的方方面面都产生了不容小觑的影响,这就导致被建构的文学史会在一定程度上放大或模糊其当下历史的真实情势,按照自身的价值取向撰写出具有"侧重还原"笔锋的历史片段,产生与真实历史具有相当程度的差异化阅读效果。本文以朱自清《中国新文学研究纲要》为例,从其作为文学家、文学史家、文学批评家叁个身份的思维特征和审美取向等方向出发,初步探究其主体性话语权与撰写《纲要》之间所产生多样式联系。(本文来源于《绵阳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9期)
张琳[4](2019)在《关于外国文学史建构与重构的思考——李维屏教授访谈录》一文中研究指出李维屏教授是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学科学术委员会主任和外语学科学术委员会主任,并担任上海市外国文学学会会长、中国高校外语学科发展联盟常务理事和秘书长以及《英美文学研究论丛》主编。在本次访谈中,李维屏教授分享了他在外国文学史撰写与研究方面的心得。基于对国内外文学史发展状况的梳理,他阐述了当前我国外国文学史建构与重构的基本理念以及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并分析了文学专史研究的学术内涵。他强调学术精神的重要性,认为中国学者应该重视学术范式创新,努力推进我国外国文学研究的发展。(本文来源于《山东外语教学》期刊2019年04期)
张帆,朱立立[5](2019)在《台湾文学史建构中的“世代”叙事》一文中研究指出"世代"理论已经成为台湾文学史书写及台湾文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切入点。论者往往以某个时代有着相似成长背景的世代群体为观察主体,来阐释社会冲突、文化转型、文学发展等问题,通过代际更迭来展现文学典范、社会思潮、美学风格的更替嬗变。世代理路深刻介入和影响了台湾文学史的论述,体现了一种新的历史视野,避免了传统文学史以时间为断代依据切割作家创作延续性的问题,从而开拓出一个时期文学发展新的论述模式和丰富的书写形式。(本文来源于《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8期)
谭新红[6](2019)在《论文学史对词体文学经典的建构》一文中研究指出文学史的受众集中,层次高,有圈层影响效应,因此在文学经典的建构过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选择百年来有代表性的十二部中外文学史,分别探讨了每一部文学史的特点、价值及词体文学在该部文学史中的地位和存在状况,并通过定量统计的方法,分析十二部文学史中的典范词人和经典词作,为文学经典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本文来源于《词学》期刊2019年01期)
孙景云[7](2019)在《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文学史观的建构与发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古诗文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其内容涵盖我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各个方面,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初中阶段是培养学习习惯,树立人生观的重要阶段。学生通过学习古诗文可以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树立健全人格。而现行的语文教材中,古诗文以文本形式单独罗列,彼此之间缺少联系。教师在教授时,多是逐个分析作品的文言现象,很少讲解与文本有关的历史、人文、篇目等相关的文学史知识,缺乏系统的文学史观的建构。学生对于知识的吸取也是零碎片面,难以形成系统的文学史框架。文学史观的建构对于学生学习古诗文具有重大意义,学生以“史”为准绳,把作品作家为条目串联起来,加强古诗文之间的联系,并归纳出自己的文学史观,然后运用到新的古诗文的学习当中。本文从初中古诗文教学建构文学史观的价值分析入手,阐述古诗文教学建构文学史观的必要性,并根据古诗文文学史观建构现状,提出了建构策略,以期能够对于古诗文的教学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本论文除绪论和结语,从以下四个部分展开:第一章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对文学史观、古诗文教学文学史观分别进行概念界定,同时阐述了文学史观建构的理论基础。第二章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文学史观建构的必要性及价值。从初中语文古诗文的教学要求和初中生学习心理与思维方式诉求两方面论述了文学史观建构的必要性。同时阐述了文学史观建构对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和古诗文学习的意义。第叁章初中古诗文教学文学史观建构现状。通过调查问卷和访谈的方式,对文学史观建构现状进行分析,包括文学史观建构的可取之处和不足之处,并解释造成不足之处的原因。第四章文学史观建构的原则及策略。首先论述了文学史观建构原则。其次针对目前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文学史观建构存在的问题,提出具体策略。本文通过对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文学史观建构的思考和总结,期望能够加强教师和学生文学史观建构,以此来指导古诗文教学。(本文来源于《辽宁师范大学》期刊2019-06-01)
王向远[8](2019)在《近四十年来我国“东方文学史”的叁种形态及其建构》一文中研究指出改革开放以来的40年来,我国的东方文学及东方文学史建构可以划分为叁种形态模式。社会学模式的东方文学史长期流行的形态模式是"社会学模式",它把东方文学史视为东方社会历史的直接反映,使文学史从属于一般社会历史,使东方文学史的发展演进从属于东方社会历史的发展演进。它注重的是组成人群的社会,强调人(本文来源于《社会科学文摘》期刊2019年04期)
王春林[9](2019)在《文学奖与文学史秩序建构》一文中研究指出记得在2017年纪念《收获》杂志创刊60周年的庆典活动上,有幸躬逢庆典现场的我,曾经做过一个简短的发言,旨在谈论在当下时代到底怎样才能有效辨别确认文学作品的优劣与否。至今犹记,我主要讲了四个方面的意思。第一,我从一种终极的意义上强调,一部文学作品真正的优劣与否,需要通过时间和历史残酷的淘洗与筛选。这一方面,学者刘小新关于何为"经(本文来源于《江汉论坛》期刊2019年03期)
王瑜[10](2019)在《“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的建构及其反思》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肇始于少数民族文学研究领域,在21世纪以来中国现代文学的撰史研讨中产生了较大影响。"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的建构者关纪新从内涵、价值追求和方式等层面对此史观做了最初的论析,试图改变中国文学史书写中少数民族文学被忽略的现象。"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是文学领域的话题,其建构基础在于民族学,尤其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学说。"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深化了当前中国现代文学史编写变革的研讨,在强调民族文学视角受到重视的同时有助于对中国现代文学史编写中新文学独大的现象进行反省,推动不同形态的文学进入写史者的视野。"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的研讨可以从人文和后现代史学等层面进一步拓展。(本文来源于《独秀论丛》期刊2019年01期)
文学史建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70年来,中国当代文学和当代文学史研究,大体可以概括为既有联系又不尽相同的叁种历史形态:即社会主义文化空间的构造、文学史观念的对话与建构、当代中国文学经验和学术话语的整合。这叁种形态与不同的历史场域或历史语境相关。这与现代中国对新文化运动的叁种不同阐释完全不同。现代中国对新文化的叁种阐释是共时性的;当代文学史建构的叁种形态是历时性的。但是,即便如此,它仍然集中表达了中国当代文学史构建中国文学经验和学术话语的努力及成果,呈现了中国当代文学史的研究水准。当然,我们必须认识到,当代中国文学仍是一个发展中的学科,不确定性是它的本质属性,因此,学科的总体经验是连同它的问题一起构成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文学史建构论文参考文献
[1].张栋辉.关于“中国现代文学史”在线课程的建构与思考——以烟台大学为例[J].邢台学院学报.2019
[2].孟繁华.建构当代中国的文学经验和学术话语——中国当代文学史研究70年[J].文学评论.2019
[3].赵艺阳.主体性话语权对新文学史建构的影响——以朱自清《中国新文学研究纲要》为例[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9
[4].张琳.关于外国文学史建构与重构的思考——李维屏教授访谈录[J].山东外语教学.2019
[5].张帆,朱立立.台湾文学史建构中的“世代”叙事[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
[6].谭新红.论文学史对词体文学经典的建构[J].词学.2019
[7].孙景云.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文学史观的建构与发展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9
[8].王向远.近四十年来我国“东方文学史”的叁种形态及其建构[J].社会科学文摘.2019
[9].王春林.文学奖与文学史秩序建构[J].江汉论坛.2019
[10].王瑜.“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的建构及其反思[J].独秀论丛.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