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金流(广西梧州市第二人民医院精神科543002)
【摘要】目的对抑郁症患者分别使用西酞普兰、帕罗西汀进行治疗,观察、分析临床治疗效果。方法抽取我院自2013年3月-2014年2月收治的抑郁症患者共150例,分为西酞普兰组、帕罗西汀组各75例,分别使用西酞普兰、帕罗西汀进行治疗6周,使用副反应量表对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进行评定,使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统计。结果经治疗后,西酞普兰组患者的显效率为64%,有效率为84%;帕罗西汀组患者的显效率为62.67%,有效率为77.33%。两组之间没有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不良反应方面,未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结论西酞普兰及帕罗西汀作为治疗抑郁症的药物,疗效确切、稳定,副作用小,易于被患者及家属接受,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关键词】西酞普兰帕罗西汀抑郁症临床治疗效果观察
【中图分类号】R969.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4)25-0182-01
随着生活、工作压力的加大,以及人与人之间正常交流的减少,我国抑郁症患者人数呈现逐年上升趋势。作为一种发病率较高的心理疾病,其也具有较高的自杀风险,对人类的身心健康造成了极大的损害。治疗抑郁症的药物,往往副作用较大,而且临床治疗效果也不理想,因而患者的依从性较差。因而,不断的研究、开发疗效确切、稳定、副作用小的新型药物,已经成为医学界研究的重要课题。近年来,新型抗抑郁类药物西酞普兰、帕罗西汀已经成功的应用到临床实践中来。并依靠其可靠的治疗效果、耐受性,受到医师及患者的欢迎,成为临床上治疗抑郁症的首选药物。西酞普兰、帕罗西汀同为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基本上取代了三环类、四环类抗抑郁剂。现为积累经验,并与同行交流、分享,现将150例抑郁症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患者共150例,均符合CCMD-3中国精神障碍分类及诊断标准中关于抑郁症的定义(性别不限,年龄17-75岁,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项[1]进行评分≥18分)。已经排除患有心脏、肝脏、肾脏等严重躯体疾病的患者。
按照治疗药物的不同,将150例患者分为西酞普兰组、帕罗西汀组各75例,其中,西酞普兰组:男性患者共35例,女性患者共40例,平均年龄(39.68±17.63)岁;帕罗西汀组:男性患者共33例,女性患者共42例,平均年龄(40.14±16.98)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基本资料没有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1.2主要治疗方法在接受本次治疗前,服用其他药物进行抗抑郁治疗的,停止服用所服用的药物1周。
给药方法,西酞普兰组:每天早饭后30分钟,给予20mg-40mg的西酞普兰。
帕罗西汀组:每天早饭后30分钟,给予20mg-40mg的帕罗西汀。晚上有严重睡眠障碍的患者,加2mg的氯硝西泮。
1.3疗效判定(1)在下列时间点:治疗前,治疗后第1周周末、第2周周末、第4周周末、第6周周末,使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进行统计。临床疗效在治疗6周周末,按照汉密尔顿抑郁量表减分率进行评定。当减分≤7分时,为痊愈;当减分率≥75%时,为显效;当50%≤减分率<75%时,为有效;当25%≤减分率<50%时,为改善;当减分率<25%时,为无效。
(2)在用药后第1周周末、第2周周末、第4周周末、第6周周末使用副反应量表进行记录。对病情恶化或严重不良反应的患者停止本次治疗,按照病例脱落计算。在接受治疗前及治疗结束后进行肝脏功能检查及血常规、心电图检查。
1.4数据处理使用SPSS14.0统计软件。
2结果
按照汉密尔顿抑郁量表两组各时间点评定情况见下表统计。
时间西酞普兰组帕罗西汀组P值
治疗前25.47±4.7325.08±4.57>0.05
治疗后第1周末17.09±4.2218.08±4.65>0.05
第2周末13.85±4.5215.08±5.07>0.05
第4周末9.34±4.489.76±5.24>0.05
第6周末6.76±4.187.62±4.68>0.05
由上表可见,各组每次评定与前次评定相比,P<0.01。相同时间点,两组间无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
两组临床治疗效果比较见下表统计。可见,经治疗后,西酞普兰组患者的显效率为64%,有效率为84%;帕罗西汀组患者的显效率为62.67%,有效率为77.33%。两组之间没有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
组别例数痊愈显效有效改善无效
西酞普兰组7537111593
帕罗西汀组7538911152
不良反应方面:西酞普兰组:20例患者出现嗜睡,8例患者出现心动过速,5例患者出现多汗,2例患者出现食欲减退。帕罗西汀组:25例患者出现失眠,10例患者出现心动过速,8例患者出现头痛,4例患者出现食欲减退,9例患者出现口干。除睡眠状况两组患者差异显著外,其余不良反应两组之间没有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对患者进行肝脏功能、心电图、血常规检查,未见明显异常。
3讨论
帕罗西汀为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西酞普兰属于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能够特异的与5-HT转运体相结合,在当前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中,选择性最强。本组研究结果说明,经治疗后,西酞普兰组患者的显效率为64%,有效率为84%;帕罗西汀组患者的显效率为62.67%,有效率为77.33%。两组之间没有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表明西酞普兰、帕罗西汀具有良好的抗抑郁潜力,这与其他研究结果是一致的[2,3]。当然由于本次研究样本数量较少,再加上观察时间较短等客观原因,可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随着临床资料的不断积累,今后宜扩大样本数量进一步研究。
除睡眠状况西酞普兰组、帕罗西汀组患者差异显著外,其余副作用轻微。在治疗过程中,经对症治疗后,临床不良症状消失,未出现影响治疗或导致治疗中断的情况。对于西酞普兰容易导致患者嗜睡、帕罗西汀容易导致患者失眠的特点,可以利用这一点对抑郁症患者的睡眠状况进行调整,例如对于服用西酞普兰有嗜睡不良反应的患者,就可以将患者的服药时间由早饭后改为睡前30分钟服用,帕罗西汀有失眠不良反应联合睡前服用氯硝西泮口服治疗,能够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西酞普兰及帕罗西汀作为治疗抑郁症的药物,疗效确切、稳定,副作用小,易于被患者及家属接受,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张作记.行为医学量表手册[M].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1,10(特刊):134-174.
[2]朱伟明等.史司西酞普兰与盐酸舍曲林治疗抑郁症的临床对照研究[J].中国民康医学,2009,4:223—224.
[3]李志刚等.帕罗西汀与阿米替林治疗抑郁症的对照研究[J].山东精神医学,2012,32(3):1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