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式转录激活因子论文-王蒙,杨炜,胡笑梅,陈宇,谈娟

反式转录激活因子论文-王蒙,杨炜,胡笑梅,陈宇,谈娟

导读:本文包含了反式转录激活因子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NF-κB,Tat,RelB,转录激活

反式转录激活因子论文文献综述

王蒙,杨炜,胡笑梅,陈宇,谈娟[1](2018)在《HIV-1反式激活因子Tat促进RelB转录激活功能及机制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人免疫缺陷病毒I型(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type 1, HIV-1)是艾滋病的病原体.Tat是其编码的反式激活因子.为深入解析Tat在转录激活过程中的作用,在实验室前期发现Tat与RelB具有相互作用的基础上,确证了Tat可以促进RelB激活NF-κB;发现Tat促使细胞核内RelB增多;初步机制分析发现Tat不能促进细胞内p100的磷酸化和剪切,但可促进RelB乙酰化、磷酸化修饰.这些结果表明Tat可能通过改变RelB翻译后修饰增强RelB的转录激活活性.(本文来源于《南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6期)

孙桂元,蒋雅楠,张良栓,许颖,冯强[2](2016)在《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反式转录激活因子蛋白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作用研究现状》一文中研究指出人免疫缺陷病毒(HIV)-反式转录激活因子(Tat)蛋白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I型(HIV~(-1))基因所编码的一种反式转录激活因子,在HIV复制和HIV感染相关的扩张型心肌病、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和长QT间期综合征等心血管系统疾病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调控作用。HIV-Tat蛋白的蛋白转导域具有穿膜特性,可将外源性生物学分子携带进入多种哺乳动物细胞,且不具有细胞毒性。为此HIV-Tat蛋白的这一功能可应用到药物转运及疾病治疗等领域,这为生物学研究开辟了一条新途径。本文对HIV-Tat蛋白在HIV相关的心血管系统疾病中的作用和机制以及在医学相关领域中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本文来源于《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期刊2016年18期)

杜延顺,李颖,杨军,张伟,张罗[3](2015)在《融合蛋白GST-反式转录激活因子蛋白-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表达及对血迷路屏障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表达并纯化融合蛋白GST-反式转录激活因子蛋白-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GST-transactivator of transcription-enhanced green f luorescence protein,GSTTAT-EGF P),并研究其是否能跨越血迷路屏障(blo o d labyrinth barrir,BLB)进入内耳。方法用基因重组技术将编码TAT蛋白11个氨基酸短肽基因和EGFP基因重组,分别构建p GEX-6p-1-TAT-EGFP和p GEX-6p-1-EGFP表达载体,将载体分别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经IPTG诱导表达融合蛋白,用GST树脂柱亲和层析纯化融合蛋白。将10只豚鼠随机分为两组,分别肌肉注射GST-EGFP和GST-TATEGFP;2~4 h后豚鼠经麻醉、断头取耳蜗等组织。用2%多聚甲醛固定,耳蜗经10%EDTA(p H7.4)脱钙、OCT包埋,制备颞骨冰冻切片,采用免疫组化技术和荧光显微镜技术观察TAT短肽是否可以携带分子量55 k D的GST-EGFP跨越BLB进入内耳。结果 GST-TAT-EGFP进入内耳后主要分布于血管纹和螺旋器,而对照组EGFP不能进入内耳。结论短肽TAT可转导大分子蛋白通过BLB进入内耳,为外源性蛋白药物治疗内耳疾病提供新手段。(本文来源于《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期刊2015年11期)

魏志坚,冯世庆,张大鹏,王颖,赵鹏[4](2010)在《HIV-1反式转录激活因子介导的脂质体在脊髓损伤大鼠体内分布的靶向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HIV-1反式转录激活因子(trans-activator transcription,TAT)介导的脂质体作为药物载体在脊髓损伤大鼠体内分布的靶向性。方法:构建HIV-1 TAT介导的纳米脂质体,外接异硫氰酸荧光素(fluorescein isothiocyanate,FITC)作为标记。取8周龄雌性Wistar大鼠60只,随机分为2组,每组30只,每组分为未损伤、伤后24h及伤后1周3个时间点,每个时间点各10只。每组20只采用Impactor ModelⅡ打击建立T10脊髓损伤模型。Ⅰ组每个时间点尾静脉注射外接TAT的脂质体(9μg/ml,500μl),Ⅱ组尾静脉注射不接TAT的脂质体(9μg/ml,500μl)。注射后1h取出T7~L1节段脊髓组织,冰冻组织切片暗视野下观察脂质体在脊髓组织中的分布情况。结果:Ⅰ组未损伤、伤后24h及伤后1周均在脊髓内部观察到FITC标记的脂质体,但未损伤脊髓中脂质体未进入神经元,伤后24h及伤后1周脂质体在损伤中心神经元中聚集,伤后24h距离损伤中心近端1.5cm处和远端1.5cm处神经元中脂质体的FITC荧光平均光密度(AOD)明显小于损伤中心(P<0.05)。Ⅱ组在未损伤脊髓及伤后1周脊髓损伤中心区未观察到脂质体,伤后24h在脊髓损伤中心区观察到脂质体在神经元中聚集。两组伤后24h脊髓损伤中心AOD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外接TAT的脂质体可以穿过大鼠正常的血脊髓屏障进入脊髓内部,并且具有进入受损脊髓组织神经元的靶向特异性。(本文来源于《中国脊柱脊髓杂志》期刊2010年09期)

反式转录激活因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人免疫缺陷病毒(HIV)-反式转录激活因子(Tat)蛋白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I型(HIV~(-1))基因所编码的一种反式转录激活因子,在HIV复制和HIV感染相关的扩张型心肌病、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和长QT间期综合征等心血管系统疾病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调控作用。HIV-Tat蛋白的蛋白转导域具有穿膜特性,可将外源性生物学分子携带进入多种哺乳动物细胞,且不具有细胞毒性。为此HIV-Tat蛋白的这一功能可应用到药物转运及疾病治疗等领域,这为生物学研究开辟了一条新途径。本文对HIV-Tat蛋白在HIV相关的心血管系统疾病中的作用和机制以及在医学相关领域中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反式转录激活因子论文参考文献

[1].王蒙,杨炜,胡笑梅,陈宇,谈娟.HIV-1反式激活因子Tat促进RelB转录激活功能及机制初探[J].南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2].孙桂元,蒋雅楠,张良栓,许颖,冯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反式转录激活因子蛋白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作用研究现状[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16

[3].杜延顺,李颖,杨军,张伟,张罗.融合蛋白GST-反式转录激活因子蛋白-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表达及对血迷路屏障作用[J].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15

[4].魏志坚,冯世庆,张大鹏,王颖,赵鹏.HIV-1反式转录激活因子介导的脂质体在脊髓损伤大鼠体内分布的靶向性[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10

标签:;  ;  ;  ;  

反式转录激活因子论文-王蒙,杨炜,胡笑梅,陈宇,谈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