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小细胞肺癌根治术后论文-王晓东,张涛,崔凯,梁晓华,赵芳

非小细胞肺癌根治术后论文-王晓东,张涛,崔凯,梁晓华,赵芳

导读:本文包含了非小细胞肺癌根治术后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血小板计数,淋巴细胞计数,预后因素,非小细胞癌

非小细胞肺癌根治术后论文文献综述

王晓东,张涛,崔凯,梁晓华,赵芳[1](2019)在《术前外周血小板计数与淋巴细胞计数比值对非小细胞肺癌根治术后并辅助化疗患者预后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术前外周血小板计数与淋巴细胞计数比值(PLR)对术后并辅助化疗的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行根治性手术并术后辅助化疗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108例,应用ROC曲线分析确定对患者生存结局有预测意义的最佳PLR值,以此值为界限划分为PLR高组及PLR低组,应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一步行多因素分析以验证PLR是否为术后并辅助化疗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如果为其独立预后因素,应用Kaplan-Meier计算总生存时间(OS)及无疾病生存时间(DFS),应用Log-rank法对比NLR高组与NLR低组两组患者的生存差异是否有统计学意义。结果:PLR对患者死亡的预测有意义的最佳值为137.12,AUC为0.728(95%CI:0.616~0.760,P=0.035)。将资料分为PLR<137.12和PLR≥137.12两组。COX多因素分析分析显示,术前PLR为术后并辅助化疗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独立不良预后因素,RR1.747,95%CI(1.029~2.966),P=0.039。Log-rank生存比较显示,低PLR组中位OS54个月,95%CI(27.622~80.378),高PLR组中位OS36个月,95%CI(18.585~53.415),P=0.036。结论:术前PLR可能是根治术后并辅助化疗NSCLC患者的独立不良预后因素。术前高PLR可能预示较短的总生存时间。(本文来源于《陕西医学杂志》期刊2019年09期)

于海荣,袁媛,柯宏刚,金晓红,王晓莉[2](2019)在《前锯肌平面阻滞对非小细胞肺癌胸腔镜根治术患者术后镇痛效果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前锯肌平面阻滞对胸腔镜手术患者术后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7—12月住院治疗的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40例,性别不限,年龄48~67岁,BMI 21.3~26.7 kg/m~2,ASAⅠ或Ⅱ级,按照随机分组的原则,将患者分为前锯肌平面阻滞组(SP组,n=20)和对照组(C组,n=20)。记录术后在PACU内舒芬太尼追加剂量及总用量、48 h内疼痛VAS评分、48 h内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及总按压次数;记录功能锻炼依从性及慢性疼痛的发生率;记录患者局麻药中毒、皮下血肿、感染、皮肤瘙痒、头晕、恶心呕吐、尿潴留、便秘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与C组比较,SP组术后舒芬太尼追加剂量及总舒芬太尼用量明显减少(P<0.05);术后2、4、8、24、48 h疼痛VAS评分明显降低(P<0.05);48 h内PCIA有效按压次数及总按压次数明显减少(P<0.05);功能锻炼依从性明显较好(P<0.05)。两组慢性疼痛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镇痛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非小细胞肺癌胸腔镜手术患者,前锯肌平面阻滞联合静脉自控镇痛的多模式镇痛可有效控制术后疼痛,减少镇痛药的用量、镇痛泵按压次数和慢性疼痛的发生率,提高患者呼吸功能锻炼的依从性。(本文来源于《临床麻醉学杂志》期刊2019年05期)

崔继承,谢军,毕伟[3](2018)在《对比VATS与OT肺癌根治术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术后免疫抑制及预后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比VATS与OT肺癌根治术对患者术后免疫抑制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2015年8月至2018年8月江苏省徐州市丰县人民医院非小细胞肺癌患者60例,按先后序列号(1~60)随机分为采用全胸腔镜肺癌根治术的VATS组和采用传统开胸肺癌根治术组的OT组,每组30例,统计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术中术后指标、免疫抑制能力。结果 VATS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93%,28/30)显着高于OT组(83%,25/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手术时间、拔管时间、住院时间均显着短于OT组(P <0.05),术中出血量、术后胸液引流量均显着少于OT组(P <0.05),术后血清IL-6、TNF-α、CRP、VEGF水平均显着低于OT组(P <0.05)。结论 VATS较OT肺癌根治术更能有效提升患者术后免疫抑制能力,改善患者预后。(本文来源于《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杂志》期刊2018年22期)

陶洪,孙国平[4](2018)在《非小细胞肺癌根治术后复发及进展影响因素的回顾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根治术后早期复发及进展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6年12月NSCLC根治术后复发患者120例的临床资料,通过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研究方法,从中寻找影响患者无复发时间间隔早晚的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年龄、TNM分期、血钠水平、术后一线化疗方案、术后化疗周期数是术后早期复发的影响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多因素分析仅提示年龄为术后早期复发的影响因素。结论对于年龄超过65岁,首发症状为胸痛,且存在血清钠异常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其术后复发时间可能更短,应提高其随访频率。(本文来源于《医学信息》期刊2018年12期)

李莉[5](2018)在《应用倾向评分匹配法分析IGRT在根治术后ⅢA-N2期非小细胞肺癌中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比较同步放化疗与单纯化疗治疗根治术后ⅢA-N2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的临床疗效与不良反应,并探讨影响其预后的因素。方法:收集四川省肿瘤医院2007年1月-2012年12月根治术后病理分期为ⅢA-N2期NSCLC患者,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136例,其中同步放化疗51例,单纯化疗85例。应用倾向评分匹配法(Propensity matched scoring method,PSM)进行配对,匹配后患者共有98例(49例/组)。单纯化疗组采取铂类为基础的两药联合化疗方案,化疗周期数为2至6周期。同步放化疗组给予图像引导下调强放射治疗(Image guide radiation therapy,IGRT),放疗平均剂量50Gy(范围46Gy-52Gy)。放疗同步给予1-2周期化疗,放疗结束后补充至2-6周期。主要研究终点为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 PFS)、无局部复发生存期(Local recurrence free survival,LRFS)、无远处转移生存期(Distant recurrence free survival,DRFS)。次要研究终点为放化疗副反应,包括骨髓抑制、放射性肺炎、放射性食管炎等。采用SPSS 2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用χ~2检验比较病例资料临床和病理特征之间的差异;用Kaplan-Meier方法计算OS、PFS、LRFS、DRFS,用log-rank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用Cox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配对应用的是倾向评分匹配法(PSM),P值<0.05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本研究随访至2017年5月。匹配前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无显着性差异。全组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是31个月,1、3、5年生存率分别为77.9%、43.4%、19.9%。同步放化疗组与单纯化疗组中位生存时间为38个月和27个月,两组患者1、3、5年生存率分别为88.0%vs72.1%、54.0%vs 39.5%和27.9%vs 14.7%(P=0.016),有统计学差异。同步放化疗组与单纯化疗组中位局部控制时间为53个月和33个月(P=0.014),有统计学差异。同步放化疗组与单纯化疗组中位无远处转移生存时间为29个月和27个月(P=0.609),无统计学差异。同步放化疗组与单纯化疗组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为19个月和12个月(P=0.025),有统计学差异。单因素分析显示,术后N2淋巴结转移站数、N1淋巴结是否阳性、术后T分期以及是否行放射治疗均是影响根治术后ⅢA-N2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重要预后因素。进一步多因素分析显示,术后N2淋巴结转移站数、N1淋巴结是否阳性、术后T分期以及是否行放射治疗是患者生存期的独立影响因素,术后N2淋巴结转移站数、N1淋巴结是否阳性、以及是否行放射治疗是患者无进展生存期的独立影响因素,术后淋巴结转移站数以及是否行放射治疗是患者无局部复发生存期的独立影响因素。将术后N2淋巴结转移站数、N1淋巴结是否阳性、术后T分期作为匹配因子进行匹配,匹配成功49对,共98例。匹配后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无显着性差异。匹配后同步放化疗组与单纯化疗组中位生存时间为39个月和26个月,两组患者1、3、5年生存率分别为91.7%vs 81.3%、56.3%vs 33.3和29.1%vs 17.5%(P=0.033),有统计学差异。匹配后同步放化疗组与单纯化疗组中位局部控制时间为53个月和38个月(P=0.038),有统计学差异。匹配后同步放化疗组与单纯化疗组中位无远处转移生存时间为29个月和27个月(P=0.544),无统计学差异。同步放化疗组与单纯化疗组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为20个月和12个月(P=0.036),有统计学差异。毒副反应主要有骨髓抑制、放射性肺炎及食管炎等。同步放化疗组与单纯化疗组中Ⅲ-IV°白细胞减少发生率为25.6%和20.4%,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98)。两组Ⅲ-IV°消化道反应的发生率为22.4%和17.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43)。同步放化疗组放射性食管炎发生率为10.2%,急性放射性肺炎发生率为8.1%,均为Ⅱ度及以下。根治术后ⅢA-N2期NSCLC治疗主要失败原因是远处转移39例(39.7%),其中同步放化疗组20例(42.8%),单纯化疗组19例(38.7%),(P>0.05)。结论:(1)与单纯化疗相比,图像引导下调强放射治疗(IGRT)的加入提高了根治术后ⅢA-N2期NSCLC患者的总生存期、无病生存期和局部控制率,但在无远处转移生存率方面无明显获益。(2)术后N2淋巴结转移站数、N1淋巴结是否阳性、术后T分期以及是否行放射治疗是患者生存期的独立影响因素。术后N2淋巴结转移站数、N1淋巴结是否阳性、以及是否行放射治疗是患者无进展生存期的独立影响因素。术后N2淋巴结转移站数以及是否行放射治疗是患者无局部复发生存期的独立影响因素。(3)同步放化疗组的血液学毒性、消化道反应发生率高于单纯化疗组,但无统计学差异。本研究放疗采用的是IGRT,放射性肺炎和放射性食管炎发生率较低,患者耐受性好。(本文来源于《西南医科大学》期刊2018-05-01)

汪涛,朱金美,胡俊[6](2018)在《非小细胞肺癌微创及开胸根治术后围术期指标、炎症反应及生存质量评分变化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微创及开胸根治术后炎症指标及生活质量评分变化的情况。方法选取Ⅰ~Ⅱ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共62例,按照不同术式分为胸腔镜组(26例)和开胸组(36例),比较2组患者围术期临床指标、手术前后C-反应蛋白、术后VAS评分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差异。结果胸腔镜组患者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引流管引流时间及术后活动时间均显着优于开胸组(P<0.05);而2组患者手术时间及术中淋巴结清扫组数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2组患者术前C-反应蛋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第1、4、7天对比2组患者C-反应蛋白变化情况,胸腔镜组均低于开胸组(P<0.05)。胸腔镜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1.54%)显着低于开胸组(27.78%)。胸腔镜组患者术后第1、3、10天VAS评分均显着低于开胸组(P<0.05);2组在一般健康情况、躯体疼痛及精力3个方面的得分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余项未见明显差异(P>0.05)。结论与传统开胸手术相比,胸腔镜手术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术后疼痛轻,能有效降低术后炎症反应,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值得临床上大力推广。(本文来源于《实用癌症杂志》期刊2018年04期)

LiMa,Bo,Qiu,Jun,Zhang,Qi-WenLi,BinWang[7](2018)在《非小细胞肺癌术后局部复发患者接受根治性放疗的生存及预后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与目的局部复发是影响根治性手术后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长期生存的重要因素之一,而根治性放疗可作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可选治疗方案。本研究旨在评价接受根治性放疗的NSCLC术后局部复发患者的生存和预后因素。方法回顾2012年4月至2016年2月期间,在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接受根治性放疗的74例NSCLC术后局部复发患者的病历资料,分析根治性放疗的疗效和安全性。采用Kaplan-Meier法估算患者生存率,并用log-rank检验进行比较,采用Cox回归模型进行单、多因素分析。结果 3/4级不良事件包括中性粒细胞减少(8例,10.8%)、放射性食管炎(7例,9.5%)、放射性肺炎(1例,1.4%)和呕吐(1例,1.4%)。所有患者的2年总生存率、无进展生存率、局部无复发生存(local recurrence?free survival,LRFS)率和无远处转移生存(distant metastasis?free survival,DMFS)率分别为84.2%、42.5%、70.0%和50.9%。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显示,较高的生物等效剂量(biological effective dose,BED)与较长的LRFS相关(风险比[hazard ratios,HR]=0.317,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0.112–0.899,P=0.016),与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突变型患者相比,EGFR野生型患者的DMFS较长(HR=0.383,95%CI:0.171–0.855,P=0.019)。结论对于NSCLC术后局部复发患者应用根治性放疗治疗是安全有效的。BED与LRFS呈正相关,EGFR野生型患者DMFS较长。(本文来源于《癌症》期刊2018年04期)

陶洪[8](2018)在《非小细胞肺癌根治术后复发及进展影响因素的回顾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和目的近50年来大部分国家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明显增高,其中男性肺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占所有恶性肿瘤的第一位,女性发病率占第二位,死亡率占第二位。目前肺癌的治疗中仍以手术治疗为主,且手术治疗是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的根治性治疗手段,但绝大部分患者最终仍死于肺癌根治术后复发。本文将探讨NSCLC根治术后早期复发及进展的影响因素;已期待为非小细胞肺癌手术后复发的患者提供更加合理科学的综合治疗方案。从而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尽可能延长患者的生存期。方法本文回顾性分析120例NSCLC根治术后复发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患者术前、手术及术后复发等临床情况),病例从2013年1月收集至2016年12月。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相关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完成相关数据的分析对比,从中寻找到那些影响患者无复发时间间隔(recurrence-free interval,RFI)的因素。结果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120例NSCLC根治术后复发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患者74人,女性患者46人。其中年龄最小患者31岁,年龄最大患者86岁,中位年龄为57岁。肿瘤TNM分期:I期患者35人(约占29.2%),Ⅱ期患者52人(约占43.3%),Ⅲ期患者33人(约占27.5%)。鳞状上皮细胞癌41例(约占34.1%),腺癌69例(约占57.5%),未分型10例(约占8.4%)。无症状体检发现患者47例,有症状患者73例(其中刺激性干咳38例,间断咯血19例,胸痛10例,其他6例)。术后治疗:治疗周期≤4周期94例(其中包括未接受治疗20例)治疗周期≥4周期26例。利用单因素(Mann-Whitnery U检验和Kruskal-Wallis H检验)对等级分类变量进行分析,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年龄、性别、TNM分期、首发症状为胸痛、血钠水平、术后一线化疗方案、术后化疗周期数是术后早期复发的影响因素。采用有序logistic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分析结果提示年龄、TNM分期、首发症状为胸痛为术后早期复发的影响因素。结论NSCLC术后患者的RFI与年龄、性别、首发症状胸痛、TNM分期、血钠水平、治疗周期存在相关性。对于NSCLC术后患者建议行4周期以上的化学治疗,以延长患者的无复发时间间隔;其次对于就诊首发症状为胸痛,手术时患者年龄小于65岁且为女性,或术前实验室检查存在血钠异常的患者建议其加强随访,做到早发现、早治疗,以提高患者生存率。(本文来源于《安徽医科大学》期刊2018-03-01)

罗洞波,赵书源,何丹[9](2018)在《ERCC1的表达与非小细胞肺癌根治术后患者的预后相关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SCLC)根治手术的患者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ERCC1)的表达对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137例接受肺叶切除+系统性淋巴结清扫的NSCLC患者的临床资料,对石蜡标本进行ERCC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采用H-score评分标准评判。分析ERCC1与患者临床资料的相关性以及对其预后的影响。结果 H-score评分显示,肿瘤组织中ERCC1的表达率明显高于癌旁组织(P<0.001)。肿瘤组织中ERCC1阳性患者65例(47.4%),阴性72例(52.6%);鳞癌组织中ERCC1的阳性率(61.4%)高于腺癌组织(37.5%)(P=0.006);吸烟患者ERCC1的阳性率(62.1%)高于非吸烟患者(33.8%)。ERCC1阴性患者的3年无病生存率(DFS)(66.8%)和总生存率(OS)(84.6%)优于ERCC1阳性患者的3年DFS率(52.4%)和OS率(64.7%)(P=0.031,P=0.012)。多因素分析显示,ERCC1、病理分期、T分期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P<0.05)。亚组分析显示,ERCC1阴性患者对于Ⅱ及Ⅲ期接受系统性辅助化疗患者的3年OS率(73.5%)优于ERCC1阳性患者的3年OS率(56.4%)(P=0.026)。鳞癌患者中,ERCC1阴性患者的3年DFS率(40.5%)和OS率(69.0%)优于ERCC1阳性患者的3年DFS率(14.6%)和OS率(57.1%)(P=0.041,0.045)。结论 ERCC1的表达是影响NSCLC患者预后的重要指标,尤其是Ⅱ及Ⅲ期接受系统性化疗的患者。此外,ERCC1在鳞癌和吸烟患者肿瘤组织中的表达率较高,鳞癌患者中ERCC1阴性患者的预后优于阳性患者。(本文来源于《福建医科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1期)

李永立,张仕林,徐建宇,胡松柳,徐向英[10](2018)在《非小细胞肺癌ⅢA~N_2期根治术后综合治疗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SCLC)ⅢA~N_2期根治术后单站淋巴结阳性和多站淋巴结阳性生存率的差异性;进一步分析多站淋巴结阳性患者放化综合治疗与单纯化疗的临床远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NSCLCⅢA~N_2期根治术后9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淋巴结阳性的站数不同以及是否行放化疗进行分析。结果 NSCLCⅢA~N_2期根治术后,单站淋巴结阳性患者1、3、5年生存率高于多站淋巴结阳性患者。而对于多站淋巴结阳性患者,其放化综合治疗的3、5年生存率均优于单纯化疗;且局部无复发生存率亦较单纯化疗明显提高。结论随着肿瘤淋巴结站数转移增多,预后差,放疗可提高生存率。(本文来源于《黑龙江医学》期刊2018年02期)

非小细胞肺癌根治术后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前锯肌平面阻滞对胸腔镜手术患者术后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7—12月住院治疗的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40例,性别不限,年龄48~67岁,BMI 21.3~26.7 kg/m~2,ASAⅠ或Ⅱ级,按照随机分组的原则,将患者分为前锯肌平面阻滞组(SP组,n=20)和对照组(C组,n=20)。记录术后在PACU内舒芬太尼追加剂量及总用量、48 h内疼痛VAS评分、48 h内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及总按压次数;记录功能锻炼依从性及慢性疼痛的发生率;记录患者局麻药中毒、皮下血肿、感染、皮肤瘙痒、头晕、恶心呕吐、尿潴留、便秘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与C组比较,SP组术后舒芬太尼追加剂量及总舒芬太尼用量明显减少(P<0.05);术后2、4、8、24、48 h疼痛VAS评分明显降低(P<0.05);48 h内PCIA有效按压次数及总按压次数明显减少(P<0.05);功能锻炼依从性明显较好(P<0.05)。两组慢性疼痛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镇痛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非小细胞肺癌胸腔镜手术患者,前锯肌平面阻滞联合静脉自控镇痛的多模式镇痛可有效控制术后疼痛,减少镇痛药的用量、镇痛泵按压次数和慢性疼痛的发生率,提高患者呼吸功能锻炼的依从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非小细胞肺癌根治术后论文参考文献

[1].王晓东,张涛,崔凯,梁晓华,赵芳.术前外周血小板计数与淋巴细胞计数比值对非小细胞肺癌根治术后并辅助化疗患者预后的影响[J].陕西医学杂志.2019

[2].于海荣,袁媛,柯宏刚,金晓红,王晓莉.前锯肌平面阻滞对非小细胞肺癌胸腔镜根治术患者术后镇痛效果的影响[J].临床麻醉学杂志.2019

[3].崔继承,谢军,毕伟.对比VATS与OT肺癌根治术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术后免疫抑制及预后的影响[J].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杂志.2018

[4].陶洪,孙国平.非小细胞肺癌根治术后复发及进展影响因素的回顾性分析[J].医学信息.2018

[5].李莉.应用倾向评分匹配法分析IGRT在根治术后ⅢA-N2期非小细胞肺癌中的作用[D].西南医科大学.2018

[6].汪涛,朱金美,胡俊.非小细胞肺癌微创及开胸根治术后围术期指标、炎症反应及生存质量评分变化分析[J].实用癌症杂志.2018

[7].LiMa,Bo,Qiu,Jun,Zhang,Qi-WenLi,BinWang.非小细胞肺癌术后局部复发患者接受根治性放疗的生存及预后因素[J].癌症.2018

[8].陶洪.非小细胞肺癌根治术后复发及进展影响因素的回顾性分析[D].安徽医科大学.2018

[9].罗洞波,赵书源,何丹.ERCC1的表达与非小细胞肺癌根治术后患者的预后相关性研究[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2018

[10].李永立,张仕林,徐建宇,胡松柳,徐向英.非小细胞肺癌ⅢA~N_2期根治术后综合治疗分析[J].黑龙江医学.2018

标签:;  ;  ;  ;  

非小细胞肺癌根治术后论文-王晓东,张涛,崔凯,梁晓华,赵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