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部弱支护论文-严旺

局部弱支护论文-严旺

导读:本文包含了局部弱支护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深部软岩巷道,围岩蠕变,应力场分布,应力路径

局部弱支护论文文献综述

严旺[1](2018)在《局部弱支护条件下深部软岩巷道围岩变形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21世纪以来,中国对能源的需求量激增,中国能源的主要供应方式——煤炭开采量大大增加。煤炭开采深度逐渐由表层向深部转移,而在深部煤矿的软岩巷道支护过程中出现了一大批急需解决的问题,如深井部位的高压地应力、巷道周边的岩石发生较大变形、深部岩体有节理性以及巷道周边岩石破碎、松散等问题。因此深部软岩巷道在高地应力情况下的变形控制技术问题成为了煤矿开采过程中的重要且急迫的难题。研究深部软岩巷道周边岩石随时间变化的特点、围岩在局部支护条件下的变形情况以及针对围岩的变形规律提出巷道的变形控制技术方式具有重大的研究和实用价值。论文考虑到岩石的蠕变和剪胀效应的同时,对深部软岩巷道进行了均布支护下的围岩蠕变理论分析,分析了围岩的位移随时间的变化,获得了围岩在均布支护条件下支护力不同而产生的位移、围岩的周边应力场分布、围岩的蠕变变化速率及不同的剪胀效应对围岩位移产生的影响,研究表明了均布支护力对围岩的位移有明显的约束作用,增大支护力与提前支护能对围岩的变形控制有重要作用。论文以局部弱支护条件下的圆形巷道截面为模型,利用弹性力学、塑性力学等理论知识,结合弹塑性半径、应力叁维度和主应力旋转角度等概念,对围岩的应力路径进行分析,得到了深部条件下软岩巷道围岩在局部弱支护条件下的应力变化情况。研究表明在局部弱支护条件下对于围岩产生破坏作用的主要因素除了地应力与支护应力以外,围岩的应力路径也占有重要的比重,围岩的剥落、底鼓等破坏形式均与此有关。依据以上围岩变形控制的理论,将半刚型网壳锚喷结构应用于山西某煤巷道,对于巷道中破碎带区域内,采用半刚性网壳锚喷支护结构新技术设计方案。工程应用表明,半刚性网壳锚喷支护结构对于深部软岩巷道有明显的支护效(本文来源于《安徽理工大学》期刊2018-05-30)

庞建勇,姚韦靖[2](2017)在《软岩巷道局部弱支护机理与合理支护形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弹性理论为基础,推导出圆形软岩巷道局部弱支护解析解,阐述顶、帮失稳与底鼓破坏相互影响的原因,软岩巷道发生的底鼓和顶板失稳问题可分为全周边弱支护和局部弱支护2种情况考虑,为巷道合理支护形式提供了理论支持。由此设计出全封闭钢筋网壳锚喷支护结构,基本消除了局部弱支护的影响。依托淮南矿业集团潘叁矿巷道修复工程,完成室内模拟实验,网壳结构破坏特征主要呈现压剪破坏。现场监测表明,最大围岩收敛量和收敛率均满足设计要求,证明网壳锚喷具有结构合理、施工方便、能承受高应力及采动荷载作用等特点。(本文来源于《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期刊2017年04期)

马守龙[3](2016)在《软岩巷道局部弱结构非对称变形关键部位补偿支护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软岩巷道支护失稳,通常是由对称支护结构抗力不足和局部弱结构所诱发。巷道局部弱结构所诱发的支护体系失稳,是工程施工中的常见现象。通过分析非对称变形破坏机理,提出软岩巷道局部弱结构非对称变形关键部位补偿支护对策(即在普通锚网喷支护基础上,对巷道局部弱结构,增加锚杆长度和数量及锚注支护,进行非对称补偿支护),并进行工程试验,取得了预期效果。(本文来源于《建井技术》期刊2016年03期)

张金松[4](2015)在《深部巷道局部弱支护效应分析与围岩控制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煤炭开采越来越向深部发展,深部高应力软岩巷道的支护与维护问题显得极为突出,出现了深井高地应力、巷道围岩变形大、岩体间裂隙严重发育、巷道围岩破碎松散等一系列复杂问题,因此如何解决各类深部复杂高应力巷道围岩的支护问题已成为急待解决的难题。研究深部巷道围岩变形破坏特点、支护结构与围岩间的相互作用机理和开发新型巷道支护技术具有深远意义。论文利用RMT岩石力学测试系统和高温高压蠕变仪,对深部巷道围岩进行了基本力学性质测试和蠕变试验研究,分析了岩石蠕变试验数据,获得了岩石的轴向应变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粘弹塑应变特性、蠕变速率变化规律及围压对岩石蠕变影响规律,研究表明围压对岩石蠕变有明显约束作用,增大围压能够减缓岩石蠕变破坏时间。论文利用弹塑性力学和岩石力学等理论知识,建立了圆形断面巷道的力学计算模型,结合软岩巷道围岩支护特点,推导出在巷道在底板2β角范围内发生弱支护的情况下所产生的整个巷道围岩应力场和位移场的分布规律,得到局部弱支护巷道位移和应力解析解。提出了叁维网壳锚喷支护结构,基于壳体结构原理,对开口圆柱形壳进行研究,建立结构的四边铰支的短柱薄壳结构模型,推导出壳体结构的应力表达式。研究表明叁维网壳锚喷结构能够改善材料的受力性能、自身具有柔性让压的特点,消除局部弱支护影响,提高了支护结构的整体稳定性。论文对单片叁维网壳衬砌结构及整架结构进行了相似模型试验,分析了模型结构的承载力、变形破坏形态与发展规律。试验表明,叁维网壳支架钢筋受力良好,具有很好的线性关系,混凝土抗压性能发挥较充分,能够充分发挥材料特性;整架叁维网壳衬砌结构的承载力较高。利用Midas/GTS数值分析软件对叁维网壳锚喷支护结构支护段的巷道进行了数值模拟,数值模拟研究表明,采用网壳衬砌的巷道围岩整体变形量小,围岩处在良好的受力状态之中。网壳锚喷结构受力均匀,能够削弱支护巷道围岩的局部应力集中,可以改善围岩的应力分布,减少了围岩位移量,支护结构的承载能力大大提高。叁维网壳锚喷支护结构成功应用于淮南矿业集团潘叁矿试验段巷道。论文设计出网壳支架地面专用加工模具,制订出施工技术要求与加工技术规范,完成了现场监测和效果评价。工程应用表明,叁维网壳锚喷支护是一种结构新颖、性能优良、高支撑力、低成本的支护结构。该种支护结构与围岩相互作用的整体性好,能够延长围岩的自稳时间,有利于充分发挥围岩自身的承载能力,为软岩巷道支护提供了一种新的支护技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显着。(本文来源于《安徽理工大学》期刊2015-05-18)

李顺才,张春,缪协兴,陈占清[5](2010)在《巷道局部弱支护围岩应力场及稳定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圆形巷道局部弱支护力学模型,用自然边界元法推导出围岩内应力函数的边界积分公式,对比分析了底板不支护、底板局部弱支护、巷道全周边弱支护、巷道全周边均匀强支护时围岩内应力随角度的变化规律.采用Burger-creep模型,利用FLAC软件模拟分析了深部弱支护巷道边界位移的蠕变规律、围岩塑性区的分布规律等.研究表明:巷道全周边弱支护时,顶、底及两帮破坏并发,初始阶段两帮蠕变速度最快.巷道局部弱支护时,在弱支护范围的两侧出现水平及垂直位移集中现象,围岩从弱支护部位鼓出.底板局部未支护时,底板破坏严重、底鼓量是全周边弱支护时的5倍,塑性区不断向两帮及顶板延伸;底板不支护或弱支护时,通过顶板强支护并不能抑制底鼓现象.研究巷道局部弱支护现象及其发展过程,对于完善巷道支护设计,有针对性地改进支护结构,具有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期刊2010年04期)

庞建勇,郭兰波,刘松玉[6](2004)在《高应力巷道局部弱支护机理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高应力巷道发生底鼓及顶板失稳等现象应区分两种情况,即巷道全周边弱支护与局部弱支护。后一种情况,围岩从弱支护部位鼓出,到一定程度则诱发牢固支撑部位支架破坏,发展过程呈缓慢~急剧形式。局部弱支护又是巷道支护工程中的常见现象,也是理论上缺乏深入研究的问题。以弹性及粘弹性理论为基础,结合实例计算,分析了高应力巷道局部弱支护机理,阐述了底鼓与顶、帮失稳相互诱发的原因,为巷道支护结构设计提供新的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期刊2004年12期)

局部弱支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弹性理论为基础,推导出圆形软岩巷道局部弱支护解析解,阐述顶、帮失稳与底鼓破坏相互影响的原因,软岩巷道发生的底鼓和顶板失稳问题可分为全周边弱支护和局部弱支护2种情况考虑,为巷道合理支护形式提供了理论支持。由此设计出全封闭钢筋网壳锚喷支护结构,基本消除了局部弱支护的影响。依托淮南矿业集团潘叁矿巷道修复工程,完成室内模拟实验,网壳结构破坏特征主要呈现压剪破坏。现场监测表明,最大围岩收敛量和收敛率均满足设计要求,证明网壳锚喷具有结构合理、施工方便、能承受高应力及采动荷载作用等特点。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局部弱支护论文参考文献

[1].严旺.局部弱支护条件下深部软岩巷道围岩变形规律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18

[2].庞建勇,姚韦靖.软岩巷道局部弱支护机理与合理支护形式研究[J].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2017

[3].马守龙.软岩巷道局部弱结构非对称变形关键部位补偿支护技术[J].建井技术.2016

[4].张金松.深部巷道局部弱支护效应分析与围岩控制技术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15

[5].李顺才,张春,缪协兴,陈占清.巷道局部弱支护围岩应力场及稳定性分析[J].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2010

[6].庞建勇,郭兰波,刘松玉.高应力巷道局部弱支护机理分析[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4

标签:;  ;  ;  ;  

局部弱支护论文-严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