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利亚霍论文-李惠子

萨利亚霍论文-李惠子

导读:本文包含了萨利亚霍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萨利亚霍,混合类电子音乐,器乐写作思维,主从创作思维

萨利亚霍论文文献综述

李惠子[1](2019)在《器乐写作思维主导下的混合类电子音乐思维创新模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卡佳·萨利亚霍是在器乐写作和电子音乐领域皆具代表性的欧洲作曲家,研究这类作曲家的创作思维对于电子音乐的创作和研究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在众多作品中聚焦于萨利亚霍的混合类电子音乐作品,通过实例分析法,筛选出萨利亚霍具有代表性的五部电子音乐作品,通过归类法将同一类型的混合类电子音乐作品进行分类,通过对比的方式选择了两部以打击乐为主、两部以独奏乐器为主、一部以管弦乐为主的混合类电子音乐作品,并将这五部作品按照发声原理来进行划分做为前叁章的主要分析内容,各章中通过对器乐写作方面的音高来源、音高组织原则、器乐写作技法;电子音乐声部的声音分类、声音特点总结;器乐声部与电子音乐声部之间关系的分析和研究,总结出萨利亚霍混合类电子音乐作品中的创作思维。在第四章中主要对前叁章所分析出的表层现象总结出其更深层次的创作思维,对作品中所体现的渐变性原则、同质性原则、复合性原则和并置性原则等主要的创作思维进行详细的论述,最后总结出器乐写作思维主导下的混合类电子音乐思维的创新模式,并通过五方面的内容来支撑本观点:1、器乐写作与电子音乐的主从创作思维;2、“人声”素材的器乐写作思维;3、模块化的创作思维;4、逆向的器乐写作思维;5、多声部衍生性的纵向并置创作思维。(本文来源于《中央音乐学院》期刊2019-04-01)

王梦琦[2](2018)在《萨利亚霍室内乐创作思维衍变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凯亚·萨利亚霍(Kaija Saariaho,1952-)是芬兰当代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截至2018年4月,她总共创作了128作品。其中包含了独奏、室内乐、歌剧及大型管弦乐队等体裁,音色细腻、音响丰富,且往往蕴含独特的隐喻。近年来,国内对于萨利亚霍音乐的研究呈上升趋势。但由于萨利亚霍在国内受到的广泛关注近十年才开始,对其音乐的研究可以说是刚刚起步。对其作品、作曲技法、创作思维与创作风格的研究都还有很大的挖掘空间。本论文选取她创作于1998至2009年间的叁部小型室内乐作品《灰烬》、《尘世》与《云之叁重奏》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学研究方法、音乐本体分析研究方法和历史音乐学研究方法,不仅对这叁部作品进行细致的分析,还对萨利亚霍风格形成背后的人文、社会原因进行研究。在对其创作思维的衍变进行探究的同时,促进对其整体音乐创作的理解。(本文来源于《上海音乐学院》期刊2018-04-01)

陈思危[3](2018)在《卡佳·萨利亚霍大提琴协奏曲《光之印记》创作技法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芬兰当代作曲家卡佳·萨利亚霍大提琴协奏曲《光之印记》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其音高组织、结构、织体音色的等方面的作曲技法,系统的阐述其创作思维与与独特的音乐风格。论文总分为叁个部分。绪论:选题缘由、研究现状。正文:作曲家生介绍及作品《光之印记》创作背景,音高陈述方式、音色-音响、曲式结构以及创作观念和多元文化内涵。在最后结语中,阐述了萨利亚霍创作技术只是手段,而抒发情感才是最终目的,一切技术手段是为音乐的目的而服务。进而传达文章主旨。(本文来源于《中国音乐学院》期刊2018-03-01)

刘娜[4](2017)在《萨利亚霍钢琴叁重奏《我感受到了另一个心跳》的创作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选取当今芬兰最具影响力的作曲家凯雅·萨利亚霍的叁重奏作品《我感受到了另一个心跳》为研究对象,拟以作曲者的角度通过对作品音乐材料以及音乐参数的综合分析,进而了解萨利亚霍的室内乐创以及室内乐与歌剧结合创作的技术风格特点,希望能够通过浅析来了解当今作曲技术的前沿动向,也期望能为更多的相关研究者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借此让更多的研究者了解萨利亚霍以及她的作品。(本文来源于《西北师范大学》期刊2017-05-01)

陶天洋[5](2017)在《基于和声视域下凯雅·萨利亚霍(Kaija Saariaho)的音乐语言》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将以20世纪的和声技法作为切入点来探讨芬兰作曲家凯雅·萨利亚霍(Kaija Saariaho,1952-)的音乐语言。论文的主要内容为五个部分。绪论为第一部分,在绪论中,笔者将主要阐述国内外学者对于雅雅·萨利亚霍的研究现状;对于作曲家的生平和创作经历的介绍;也将对笔者的研究思路及其方法进行介绍和整理。正文为叁章内容。第一章将以20世纪常用的音高组织技术来分析研究,而后总结并归纳出萨利亚霍的作品特征和创作手法。如,中心和音、中心音列、中心音程技术等内容,以此来知晓作曲家在创作过程中的思维方式和美学追求。第二章将以20世纪出现的新的和声概念为思路,对萨利亚霍的作品进行分析研究,如静态和声、孤岛和声以及和声场等方面。以此来探究其创作中的新和声思维的可能性。第叁章笔者将针对萨利亚霍的清唱剧《西蒙娜的受难》(La Passion deSimone)的第一乐章,并结合前面章节所归纳的理论要点,进行综合分析。最后一个部分为结语,在这一部分中,笔者将对作曲家的创作思维特征,和声技法的使用进行归纳总结,以此来知晓萨利亚霍独特的音乐语汇。(本文来源于《上海音乐学院》期刊2017-04-01)

王云飞[6](2016)在《简析萨利亚霍《梦的翅膀》的复调技法运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梦的翅膀》是萨利亚霍的代表作,作品以作曲技法为载体,将其巧妙的构思及生动的音乐表达得淋漓尽致。这其中,复调技法的运用即是关键之一,妙笔所在。以对比复调为点缀,模仿复调、支声复调为主线,并将多种复调技法巧妙并置,是作品复调技法运用的最大特点。笔者将从细节入手,以小见大进而触及全局,对作品在复调技法运用方面的相关问题做简要分析。希望借此能更为深入地理解这部作品,并进一步了解作曲家个性化的创作风格。(本文来源于《艺术研究》期刊2016年03期)

刘琨[7](2016)在《萨利亚霍叁部管弦乐代表作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通过对[芬]凯娅·萨利亚霍管弦乐作品《猎户座》、《光之印记》和《睡莲映像》进行研究,力图从客观角度揭示其音高、音响的结构与组织方式。其中不仅涉及萨利亚霍有关动态与静态的结构观念、乐音与噪音的音色观念、音色与音高的同构观念,也对音色-音响思维影响下形成的多级结构态做以较为详细的说明和例证。本文用四个章节分析、阐明作品中各音乐参数的预置与发展,对创作观念映射下的作曲技术进行剖析、探究。不仅追踪了萨利亚霍的创作轨迹,也探讨了传统与现代、继承与创新、感性与理性在技术和思维上的碰撞、交融及体现。研究重点在于总结、概括萨利亚霍作曲技法与观念之关系,并揭示其以音色-音响为主的思维特征。(本文来源于《上海音乐学院》期刊2016-06-01)

李伊果[8](2016)在《音乐与电影手法的互换可能性》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主要对芬兰当代作曲家凯娅·萨利亚霍(Kaija Saariaho)的管弦乐作品《魔幻时刻》(Laterna Magica)中的音高组织、节奏与节拍、音色配器、结构布局等作曲技术进行分析。另外,将作品的创作及发展与本作品密切相关的瑞典电影导演英格玛·伯格曼的自传和电影做平行对比,以探索作曲家在其他艺术形式上所得到的灵感,并将其运用到音乐创作上的互换可能性。本文由叁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绪论,阐述了选题缘由及研究现状、萨利亚霍生平及创作概况第二部分为正文,包括叁个章节:第一章管弦乐《魔幻时刻》创作背景简介;第二章作曲技术分析,此章从音高组织、节奏与节拍叁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第叁章音色与配器;第四章《魔幻时刻》创作特色第叁部分为结语,总结萨利亚霍《魔幻时刻》中的作曲技法和电影创作技法的对比创作思维特征。(本文来源于《上海音乐学院》期刊2016-03-01)

任佳[9](2015)在《从歌雅·萨利亚霍的作品看新潮与传统的融合》一文中研究指出歌雅·萨利亚霍(Kaija Saariaho)是当代芬兰音乐界最为重要、最具世界影响力的作曲家之一。她的年龄和中国作曲家谭盾相仿,在世界乐坛,两人经常在同一创作领域或同一创作比赛中"兵戎相见"。萨利亚霍的音乐作品从电子音乐到纯粹室内乐,从声乐作品到歌剧,从小型的独奏、重奏直至大型乐队,体裁之广、范围之大在音乐界较为少见,数量也已近百部。在这些作品中,经常可以看到电子音乐创作经历带给她的全新音色观。对色彩的(本文来源于《音乐传播》期刊2015年04期)

李惠子[10](2015)在《渗透与融合—卡佳·萨利亚霍两部混合类电子音乐作品创作特点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卡佳·萨利亚霍(Kaija Saariaho 1952-),是享誉世界的现代音乐作曲家、是国际上最具有影响力的(芬兰/法国)作曲家之一。她的创作领域涉及广泛,从电子音乐到歌剧等众多领域,多次获得重大国际音乐奖项。其中混合类电子音乐作品在她的创作中占一定比例,可以看出受电子音乐的影响,在创作其他器乐作品时也有明显的电子音乐思维特征。器乐写作思维与电子音乐创作思维在萨利亚霍的创作中相互渗透,给她的创作以更多的灵感和更加广阔的空间研究卡佳·萨利亚霍的混合类电子音乐作品中真实乐器与电子音乐结合的创作思维,不仅是对混合类电子音乐这一创作形式的总结,也是对其他电子音乐创作形式在理论和写作上进行提炼和概括。对传统器乐写作思维在电子音乐写作中的运用,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本文对卡佳·萨利亚霍的两部独奏的混合类电子音乐作品中,器乐写作思维在电子音乐创作中的运用进行研究,研究方法采用理论分析和实例相结合的分析方法,以及比较分析法、归纳总结法等对两部作品中一些有特点的写作手法进行总结和归纳。首先,对卡佳·萨利亚霍的创作中有关于电子音乐方面作品进行总结,着重指出在90年代初所创作的这两部独奏的混合类电子音乐作品中,器乐写作思维在创作电子音乐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影响,同时挖掘电子音乐创作思维在作品中对器乐写作的渗透。主要从“混响调节对“主题动机”的强化;复调思维创作体现;模糊音高素材的引入;异质类声音结合的特点;复合型电子音乐材料的运用”等方面进行分类和分析,最后对卡佳·萨利亚霍器乐写作思维在电子音乐创作中的运用概括为以下叁点:1,电子音乐声音的引入,为主题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可能性和展开方式,开辟了更加广阔的创作空间。2,电子音乐技术手段中混响的运用、模糊音高的复合型主题的运用,突破了传统音乐创作中音符体系的技术局限,形成了独奏乐器中的复调写作思维。3,在独奏器乐的写作中,融入电子音乐丰富了作品的表现形式,并且形成了多层的空间感,形成了“前景、中景、背景”的传统乐器的配器写作思维。(本文来源于《中央音乐学院》期刊2015-04-01)

萨利亚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凯亚·萨利亚霍(Kaija Saariaho,1952-)是芬兰当代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截至2018年4月,她总共创作了128作品。其中包含了独奏、室内乐、歌剧及大型管弦乐队等体裁,音色细腻、音响丰富,且往往蕴含独特的隐喻。近年来,国内对于萨利亚霍音乐的研究呈上升趋势。但由于萨利亚霍在国内受到的广泛关注近十年才开始,对其音乐的研究可以说是刚刚起步。对其作品、作曲技法、创作思维与创作风格的研究都还有很大的挖掘空间。本论文选取她创作于1998至2009年间的叁部小型室内乐作品《灰烬》、《尘世》与《云之叁重奏》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学研究方法、音乐本体分析研究方法和历史音乐学研究方法,不仅对这叁部作品进行细致的分析,还对萨利亚霍风格形成背后的人文、社会原因进行研究。在对其创作思维的衍变进行探究的同时,促进对其整体音乐创作的理解。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萨利亚霍论文参考文献

[1].李惠子.器乐写作思维主导下的混合类电子音乐思维创新模式研究[D].中央音乐学院.2019

[2].王梦琦.萨利亚霍室内乐创作思维衍变探究[D].上海音乐学院.2018

[3].陈思危.卡佳·萨利亚霍大提琴协奏曲《光之印记》创作技法分析[D].中国音乐学院.2018

[4].刘娜.萨利亚霍钢琴叁重奏《我感受到了另一个心跳》的创作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7

[5].陶天洋.基于和声视域下凯雅·萨利亚霍(KaijaSaariaho)的音乐语言[D].上海音乐学院.2017

[6].王云飞.简析萨利亚霍《梦的翅膀》的复调技法运用[J].艺术研究.2016

[7].刘琨.萨利亚霍叁部管弦乐代表作研究[D].上海音乐学院.2016

[8].李伊果.音乐与电影手法的互换可能性[D].上海音乐学院.2016

[9].任佳.从歌雅·萨利亚霍的作品看新潮与传统的融合[J].音乐传播.2015

[10].李惠子.渗透与融合—卡佳·萨利亚霍两部混合类电子音乐作品创作特点研究[D].中央音乐学院.2015

标签:;  ;  ;  ;  

萨利亚霍论文-李惠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