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咖啡酸及其衍生物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鸦葱,咖啡酸及其衍生物,分离,结构鉴定
咖啡酸及其衍生物论文文献综述
曲妍霏[1](2016)在《鸦葱中咖啡酸及其衍生物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鸦葱(Scorzonera austriaca Willd.)归属于菊科(Compositae)舌状花亚科(Subfam.Liguliflorae DC.)中的鸦葱属(Scorzonera)植物,多年生草本,是我国传统的中草药。在很多国家和地区中,鸦葱也被用于食用,作为蔬菜和食品以及牧草等。鸦葱具有很好的药理活性,尤其是在对肝脏的保护作用上。所以,对鸦葱全面而系统的研究是非常必要的。鸦葱植物所含有的化合物种类相对较为丰富,有香豆素类化合物、黄酮类化合物以及多种不同的萜类化合物,还有本论文将要讨论的咖啡酸及其衍生物类,每种成分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药理活性作用。中药有效成分的研究有着很广阔的发展前景,而且对人类的健康幸福也是很有帮助的。本实验采用了乙醇浸泡粗提取法,合并浓缩鸦葱提取物,再经过大孔树脂的吸附、正相色谱柱、ODS反相色谱法以及使用半制备液相等方法分离提取鸦葱中化合物的单体成分,分离的同时用高效液相方法和薄层色谱发进行跟踪检测分析。实验最后经过提取分离得到了6种化合物,其结构经过色谱等方法确定为咖啡酸及其衍生物类的化合物。查阅文献表明:咖啡酸及其衍生物类化合物有着较为不错的药理活性作用,这类化合物以抗氧化为基础,有保护肝细胞、增强免疫力、抗病毒等多种疗效,尤其是在对心脑血管保护的方面上。实验结果根据核磁共振氢谱、核磁共振碳谱等光谱分析方法,结合化合物自身的化学性质,结合相关文献的结果分析对比,推断出这6种化合物的化学结构,分别为:(I).木犀草素8-C-(6"-O-咖啡酰基-β-D-吡喃葡萄糖苷)(luteolin 8-C-(6"-O-trans-caffeoyl-β-D-glucopyranoside))、(II).咖啡酸(caffeic acid)、(III).绿原酸(chlorogenic acid)、(IV).3,5-O-二咖啡酰基奎宁酸(3,5-O-dicaffeoylquinic acid)、(V).3,4-O-二咖啡酰基奎宁酸(3,4-O-dicaffeoylquinic acid)、(VI).3,5-O-二咖啡酰基奎宁酸甲酯(3,5-O-dicaffeoylquinic acid methylester)。其中咖啡酸、绿原酸、3,5-O-二咖啡酰基奎宁酸、3,4-O-二咖啡酰基奎宁酸、3,5-O-二咖啡酰基奎宁酸甲酯为首次从鸦葱植物中获得。木犀草素8-C-(6"-O-咖啡酰基-β-D-吡喃葡萄糖苷)为首次在自然界中发现的新化合物。我们想通过对鸦葱所含化合物的单体进行提取分离,以达到对鸦葱化学成分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的目的。同时,我们也希望能够找出其活性较好的化学成分,为寻找先导化合物提供依据,为更好的应用鸦葱这一植物资源奠定基础。(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6-06-01)
杨九凌,祝晓玲,李成文,徐文瑞,李学军[2](2013)在《咖啡酸及其衍生物咖啡酸苯乙酯药理作用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综述咖啡酸及其衍生物咖啡酸苯乙酯药理作用研究进展。方法在检索国内外文献基础上,对咖啡酸及咖啡酸苯乙酯的多种药理作用进行总结和分析。结果与结论咖啡酸及咖啡酸苯乙酯具有抗氧化、抗炎、镇痛、免疫调节、抗菌、抗病毒等多种重要的药理作用,预示了其在防治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相关疾病中的应用前景,继续深入研究二者的各种药理作用机制,将为心血管疾病、癌症、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等多种疾病提供新的治疗策略。(本文来源于《中国药学杂志》期刊2013年08期)
杨叶,李磊[3](2013)在《咖啡酸及其衍生物抗肿瘤作用分子机制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咖啡酸及其衍生物(CADs)广泛存在于日常的食品/膳食中,在抑制肿瘤细胞生长、分化、增殖和转移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对CADs从氧化应激、相关信号通路及转录因子改变、上皮-间质转化、肿瘤干细胞特性和表观遗传学调控等方面阐述其抗肿瘤作用分子机制,为研究食品中生物活性因子的健康促进作用和膳食干预提供一定的参考。(本文来源于《食品科学》期刊2013年19期)
龙梅,谢孟峡,刘媛[4](2010)在《荧光法研究咖啡酸及其衍生物与溶菌酶的相互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应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咖啡酸(CA)、阿魏酸(FA)、绿原酸(CAL)与溶菌酶(Lyz)的相互作用.通过不同浓度的有机酸对Lyz内源荧光的猝灭,测定了各有机酸与Lyz结合反应的stern-volmer猝灭速率常数、结合常数、结合位点数.结果显示在0.1≤c有机酸/cLyz≤5范围内,stern-volmer猝灭速率常数CA对Lyz为2.83×1012L.mol-1.s-1,CAL对Lyz为3.09×1012L.mol-1.s-1,而FA对于Lyz为2.32×1012L.mol-1.s-1(0.1≤cFA/cLyz≤4的浓度范围内),均为静态猝灭机制.CA、FA、CAL与Lyz之间形成了复合物,结合常数分别为KCA/Lyz=1.53×106L.mol-1、KFA/Lyz=1.36×105L.mol-1、KCAL/Lyz=1.56×105L.mol-1,各有机酸与Lyz之间的结合比均为1∶1,有机酸中的—COOH对结合位点数起主要作用.(本文来源于《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0年06期)
盛艳梅,张静,罗维早,张艺[5](2009)在《咖啡酸及其衍生物对培养大鼠大脑皮层神经细胞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考察灯盏细辛中咖啡酸及其衍生物对体外培养大鼠大脑皮层神经细胞存活的影响。方法:取出生1d内的乳鼠大脑皮层制成细胞悬液,接种于经多聚赖氨酸包被的96孔板中。于培养6d后,分别加入培养液及不同浓度的咖啡酸类药物,继续培养1d,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比色法测量其存活细胞的吸收值,同时行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检查。结果:NSE检查结果表明,培养6d的存活细胞大部分均为神经元。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咖啡酸(100,400mg·L-1)、咖啡酸甲酯(4,20mg·L-1)、咖啡酸乙酯(20mg·L-1)、3,4-二乙酰基咖啡酸(4,20,100mg·L-1)的存活细胞数均明显增加(P<0.05,P<0.01)。结论:各有效成分均能不同程度促进体外培养的大脑皮层神经细胞存活,且以3,4-二乙酰基咖啡酸活性较强。(本文来源于《中国医院药学杂志》期刊2009年12期)
张立伟,袁彩霞,杨频[6](2003)在《咖啡酸及其衍生物光谱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不同pH值条件下 ,咖啡酸类化合物溶液的荧光及紫外光谱特性。实验结果表明 :咖啡酸类化合物有很宽的pH发光范围 (2~ 1 2 ) ,发光强度、光谱形状及峰位随pH值不同而异 ,且在pH =9~ 1 0时 ,咖啡酸类化合物荧光强度最强。研究还发现 :咖啡酸类化合物 4 位酚羟基的解离可导致荧光强度显着增强 ,而 3 位酚羟基的解离可能会导致荧光猝灭 ,并且在强酸和强碱介质中发射荧光均被显着猝灭 ;此外 ,在强碱性介质中紫外光谱形状有很大变化 ,表明咖啡酸类化合物在强碱性下分子结构发生了明显改变。(本文来源于《光谱学与光谱分析》期刊2003年01期)
杨频,张立伟,郭建平,王进东[7](1993)在《咖啡酸及其衍生物的量子化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应用CNDO/2量子化学计算程序对咖啡酸、氯原酸、连翘酯甙及叁种模型化合物进行了量子化学计算,计算中使用的结构参数是通过MMPM分子力学优化程序优化结构得到的参数。出量子化学计算结果找到了药物作用的活性部位,并讨论了电子结构与药效之间的关系。(本文来源于《山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1993年01期)
咖啡酸及其衍生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综述咖啡酸及其衍生物咖啡酸苯乙酯药理作用研究进展。方法在检索国内外文献基础上,对咖啡酸及咖啡酸苯乙酯的多种药理作用进行总结和分析。结果与结论咖啡酸及咖啡酸苯乙酯具有抗氧化、抗炎、镇痛、免疫调节、抗菌、抗病毒等多种重要的药理作用,预示了其在防治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相关疾病中的应用前景,继续深入研究二者的各种药理作用机制,将为心血管疾病、癌症、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等多种疾病提供新的治疗策略。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咖啡酸及其衍生物论文参考文献
[1].曲妍霏.鸦葱中咖啡酸及其衍生物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6
[2].杨九凌,祝晓玲,李成文,徐文瑞,李学军.咖啡酸及其衍生物咖啡酸苯乙酯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中国药学杂志.2013
[3].杨叶,李磊.咖啡酸及其衍生物抗肿瘤作用分子机制研究进展[J].食品科学.2013
[4].龙梅,谢孟峡,刘媛.荧光法研究咖啡酸及其衍生物与溶菌酶的相互作用[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
[5].盛艳梅,张静,罗维早,张艺.咖啡酸及其衍生物对培养大鼠大脑皮层神经细胞的影响[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9
[6].张立伟,袁彩霞,杨频.咖啡酸及其衍生物光谱特性研究[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03
[7].杨频,张立伟,郭建平,王进东.咖啡酸及其衍生物的量子化学研究[J].山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