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和化合物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荧光探针,生物活性,神经保护,氧化应激
和化合物论文文献综述
于玲[1](2019)在《荧光探针YZP1的生物活性研究和化合物AA13的神经保护作用及相关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对荧光探针YZP1在体外和体内的生物活性进行探究,第二部分为化合物AA13的神经细胞保护作用及其相关机理的探究。在炎症和肿瘤环境中,COX-2的表达会明显升高,并且肿瘤微环境中常常伴有局部乏氧的现象,针对上述两个特性,我们设计了双靶向探针YZP1,旨在探索新的针对肿瘤及炎症的示踪方法。首先对探针进行体外生物活性检测,将探针YZP1与Hela细胞共培养,利用MTT法检测细胞的存活率,利用共聚焦显微镜采集荧光,结果显示YZP1对细胞的生长不产生显着性影响,并且探针的荧光强度与氧浓度呈负相关,与COX-2活性呈正相关,氧浓度越低,COX-2活性越高,探针的荧光强度越强。共定位实验中,利用细胞器定位探针与YZP1共定位,发现探针的荧光与高尔基体和内质网定位探针的荧光重合度较高,表明探针主要在这两个细胞器上发挥作用,这与COX-2主要的分布位置相吻合。活体成像实验中,在足肿胀炎症小鼠的尾静脉注射探针;对乳腺肿瘤裸鼠的肿瘤周围区域进行皮下注射,分别在活体成像系统下成像,发现探针可以准确定位到炎症和肿瘤部位,并发出强烈的荧光信号。实验结束后,小鼠均可以进行正常的生命活动。体外器官和肿瘤组织成像结果以及H&E染色结果说明,探针在体内的代谢时间较短,对小鼠的主要器官没有明显的损伤,没有新的炎症产生。探针YZP1在体内和体外均有良好的靶向性,没有毒副作用,本研究为临床上肿瘤的早期诊断和手术过程中的精准切除提供了参考。第二部分中,主要对化合物AA13的神经保护作用的可能的机理进行探究。我们之前的研究表明AA13具有潜在的抗炎和神经保护活性。氧化应激是AD的主要病因之一,靶向自噬的治疗正在成为包括AD在内的许多疾病的有希望的策略。实验采用H202诱导SHSY5Y细胞损伤,通过CCK法对细胞的活力进行检测,通过Western Blotting评估拟AD环境中的氧化应激相关通路Akt和p38MAPK的蛋白水平以及自噬蛋白LC3的水平。结果显示:暴露于H202的SH-SY5Y细胞的细胞活力降低,AA13预处理后,细胞活力恢复;与仅暴露于H202的细胞相比,AA13预处理后,细胞中p38和Akt的磷酸化均降低。同时,AA13亦可以将细胞中自噬相关蛋白LC311和LC31的比值恢复到正常水平。该研究表明AA13可以提高H202诱导的氧化损伤的细胞的存活率,具有潜在的神经保护活性,其抑制p38MAPK途径的激活的作用可能有助于AA13的神经保护作用。同时,自噬可能参与AA13的保护作用。我们的研究结果不仅为AA13的神经保护作用提供了新的视角,而且为预防和治疗神经退行性疾病提供了一种新的候选化合物。(本文来源于《华东理工大学》期刊2019-04-10)
[2](2018)在《SEMI发布业界首个功率和化合物Fab厂预测报告》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节能标准收紧以满足日益增长的高端节能消费电子、无线通信、电动汽车、绿色能源、数据中心以及工业和消费者物联网(物联网)应用的需求,功率器件的重要性日益提高。全球的半导体工厂已经对电子产品的各个方面的功率使用进行了改进,包括电力收集、交付、转换、存储和消费。成本结构和性能在电力电子领域至关重要,决定了市场(本文来源于《电子工业专用设备》期刊2018年06期)
陈海学[3](2018)在《元素和化合物的分层复习》一文中研究指出学生从叁个层次复习:回顾化合物的组成、归类专业名词和训练高考模拟试题,逐层提高学生的能力.(本文来源于《理科考试研究》期刊2018年11期)
冯红玄[4](2018)在《环吡酮胺和化合物A11抗缺血性脑卒中药效和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缺血性脑卒中是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具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的特点。该疾病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给家庭和社会造成沉重的负担。然而,目前可用于临床的治疗药物却十分局限。因此寻找抗缺血性脑卒中的神经保护剂十分必要。本论文采用细胞表型筛选的方式,从已上市药物、化学合成小分子以及天然产物中寻找抗脑缺血损伤的新型、高效、机制新颖的活性化合物。本论文的第一部分内容是抗真菌药物环吡酮胺的抗脑缺血作用发现、药效评价及药理机制研究。首先应用模拟临床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快速表型筛选模型——氧糖剥夺(oxygen glucose deprivation,OGD)损伤SH-SY5Y细胞模型,对778个已上市药物进行活性测试,发现抗真菌药物环吡酮胺具有显着对抗缺血诱发神经细胞损伤的作用。环吡酮胺是抗真菌药物,临床上广泛用于治疗表皮真菌感染,其对抗脑缺血再灌注诱发的神经损伤作用尚未有文献报道。论文首先证实环吡酮胺浓度依赖地改善氧糖剥夺以及氧化应激诱发SH-SY5Y神经细胞损伤。在大鼠大脑中动脉栓塞(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模型中,再灌注时静脉给予环吡酮胺显着降低脑缺血再灌注24小时大鼠脑梗死面积,减轻脑水肿,并改善其神经功能。环吡酮胺连续7天给药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运动功能的改善作用显着优于再灌注时单次给药的作用。与已上市药物依达拉奉相比,环吡酮胺在起效剂量和药效强度上均具有优势。论文进一步证实环吡酮胺对缺血诱发的神经细胞凋亡、炎症反应、血脑屏障破坏等多重病理环节具有干预作用,具体表现为:Tunel和蛋白质免疫印迹实验发现其显着抑制缺血损伤半脑内神经细胞凋亡;免疫组织荧光染色和酶联免疫吸附实验证实其显着抑制缺血半脑内胶质细胞激活和炎症细胞因子的表达;埃文斯蓝渗出实验及蛋白质免疫印迹实验发现其显着保护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血脑屏障,上调血管内皮细胞紧密连接蛋白的表达。论文进一步结合环吡酮胺已报道的药物靶标开展抗缺血药效关联性研究,并采用抗体芯片、磷酸化蛋白质组学、活细胞光交联联合click反应进行生物素标记等手段对环吡酮胺的抗缺血药理机制和靶标进行探索研究。环吡酮胺对细胞内HIF-1α具有调控作用,但是其抗缺血诱发神经细胞损伤不依赖于其对HIF-1α的调控。磷酸化抗体芯片检测结果显示环吡酮胺调节与细胞存活和凋亡密切相关的AKT/GSK-3β信号通路。磷酸化蛋白质组学的研究结果显示环吡酮胺显著调控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信号通路蛋白以及细胞周期调控蛋白的磷酸化水平。进一步采用流式细胞术验证了环吡酮胺对胶质细胞的细胞周期有显着调控作用,并提示环吡酮胺可能通过该调控作用发挥对胶质细胞炎症反应的抑制作用。此外,论文结合运用具有显着体外抗缺血作用的连接光敏基团的环吡酮胺分子探针和靶标垂钓手段,初步开展了环吡酮胺抗缺血损伤的靶标蛋白研究,其直接作用靶标还有待进一步探索。本论文的第二部分采用快速细胞表型筛选模型完成414个化学合成小分子药物和232个天然产物抗缺血活性筛选,发现二芳基酰腙类系列衍生物具有显着对抗OGD诱发SH-SY5Y细胞损伤作用,其中化合物A11是药效最强的活性小分子之一。体外研究证实A11在叁种缺血性脑卒中的细胞模型——氧糖剥夺模型,氧化应激模型及谷氨酸损伤模型中均表现浓度依赖的神经保护作用。体内研究应用大鼠大脑中动脉栓塞模型证实再灌注时静脉给予A11显着降低缺血大鼠脑梗死面积并改善其神经行为学功能。论文进一步发现A11有效对氧糖剥夺诱发的叁种病理损伤——细胞凋亡、氧化应激以及线粒体功能紊乱,具体表现为抑制神经细胞内Caspase-3过度剪切、降低p53核内表达、降低ROS水平、上调ATP水平。机制研究发现A11显着上调OGD损伤后细胞内磷酸化AKT(protein kinase B)和磷酸化ERK(extracellular signal-regulated kinases)水平,采用工具药证实抑制AKT和ERK磷酸化水平上调可以阻断A11的抗氧糖缺乏损伤作用,提示A11的抗缺血损伤作用可能与激活PI3K/AKT和MEK/ERK相关。综上所述,本论文首次发现了已上市药物环吡酮胺和新型二芳基酰腙类衍生物A11具有对抗脑缺血损伤的药理作用。环吡酮胺显着对抗大鼠脑缺血再灌注诱发的多重病理损伤,并且具备改善缺血诱发神经细胞凋亡和抑制胶质细胞炎症反应的双重保护作用,具体机制可能与调控凋亡和细胞周期相关蛋白的磷酸化水平密切关联。二芳基酰腙类衍生物A11具有多重抗缺血损伤作用,其抗缺血诱发神经细胞损伤的药理机制可能与激活PI3K/AKT和MEK/ERK信号通路密切关联。本论文的研究将为新型抗缺血性脑卒中神经保护剂的研发和关键药物靶标的发现和提供重要的线索和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期刊2018-06-01)
再同古丽·哈力丁,努尔古丽·热合曼[5](2017)在《任务驱动策略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以《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一节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任务驱动型教学策略是较为新颖的教学策略,它体现以学生为本和合作探究的教育理念,能够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从而提高生物课堂教学效果。本文阐述任务驱动教学策略的内涵,任务驱动教学策略的特征及教学流程,在此基础上以高中生物必修1"细胞中的元素与化合物"为实例,介绍任务驱动策略的案例设计及具体实施,以希望为一线生物老师提供一定的备课参考。(本文来源于《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期刊2017年23期)
马昱[6](2017)在《“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教学建议》一文中研究指出生物学是一门与人们自身生活息息相关的自然科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紧密联系生活实际,让生物课生动有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在高中生物必修1教材中,在学到"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一节时,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与细胞相关的知识,本文就本节内容的教学提出几点建议,供各位同仁参考。1全面分析"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教材内容要想让学生能够更积极地参与到"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一课的教学中来,教师首先要全面分析教(本文来源于《中学生物教学》期刊2017年08期)
刘帆[7](2016)在《“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实验部分教学设计改进》一文中研究指出"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检测实验"是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一节中的重点和难点。围绕利用头脑风暴法使验证性实验向探究性实验转变、实验课程多元学习评价以及时间节省和材料处理等方面进行论述,对此实验部分的教学设计进行改进,以期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探究式思维,提高本节实验教学的效率,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本文来源于《林区教学》期刊2016年09期)
王书淇[8](2015)在《《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教学反思》一文中研究指出在青年教师汇报课的教学活动中,我积极参加了这项学校活动,在准备期间我学到了很多东西,现总结如下:《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是人教版教材高一生物第2章第1节的内容,也是刚上高中的学生面对的学习内容,在初中生物知识的基础上,学生再通过本章节的学习,就会对细胞的知识有全新的认识。通过已学过的化学知识自然地过渡到细胞是由哪些化学元素和化合物组成,这样就对本节课的接受提供了帮助。教材的地位本节的内容可以为本章后几节中具体学习细胞中的各种(本文来源于《新课程(中学)》期刊2015年12期)
刘丙武[9](2015)在《解析有关金属元素单质和化合物反应的计算》一文中研究指出有一些化学计算题不仅突出考查了足够多的基础知识,而且也能考查出学生方法的运用和思维的提升.真正认真地投入精力去解答这类题,过程可能曲折反复,但是,能激发出思维的火花,有所思,有所收获.解题后进行总结反思,做好方法和思路的迁移,形成学习兴趣,指导更长久的学习.例1根据如图1所示的物质间转换的关系,回答有关问题:(本文来源于《数理化学习(高中版)》期刊2015年02期)
徐俊蕾[10](2014)在《松乳菇提取物和化合物GA-Na抗菌活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实验通过对松乳菇(Lactarius deliciosus)子实体甲醇浸膏萃取、硅胶柱层析、凝胶柱层析等一系列方法进行分离纯化,并用核磁共振仪、质谱仪以及紫外、红外扫描仪等波谱技术,结合查阅相关文献,鉴定分离出的一个化合物为麦角甾醇过氧化物(ergosterolperoxide)。但通过对其进行抑菌活性实验,发现麦角甾醇过氧化物对小麦赤霉菌、油菜菌核菌等植物病原真菌抑菌效果不佳。因此,麦角甾醇过氧化物不是松乳菇抗植物病原真菌活性的主要成分,松乳菇抗菌成分可能为其他成分,对松乳菇的抗菌活性成分尚需进一步研究。本论文还对从叁裂叶蟛蜞菊(Wedalia trilobata)中分离出的二萜化合物grandiflorenic acid与NaOH反应得到其钠盐(GA-Na),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GA-Na对常用19种植物病原真菌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GA-Na浓度为500μg/mL时,总抑制率在19.3%-98%之间,对其中15种病原菌的抑菌率在50%以上。GA-Na对19种植物病原真菌的抑菌活性随着浓度的降低呈现减弱的趋势。通过与市售农药多菌灵的对比试验表明,GA-Na对花生黑斑菌、茄子绵疫菌、葡萄柄孢菌、茄子茎枯菌、花生褐斑菌、番茄早疫菌、烟草蛇眼菌、玉米圆斑菌、牡丹炭疽菌、柑橘炭疽菌的抑菌活性更强,对油菜菌核菌、西瓜炭疽菌、烟草低头黑的抑菌活性与多菌灵相当,而对小麦赤霉菌、玉米穗腐菌、板栗炭疽菌、苹果炭疽菌、葡萄炭疽菌、茶炭疽六种植物病原真菌的抑菌活性弱。因此,GA-Na具有较广谱、较强的抗植物病原真菌活性。在上述研究基础上,本实验以小麦赤霉菌(Fusarium graminearum)为模式菌,研究GA-Na的抗真菌作用机制。试验结果表明:(1)GA-Na造成菌丝分支减少,分隔减少;(2)GA-Na会破坏病原真菌菌丝体细胞膜的完整性,使细胞内物质大量外渗,电导率增加;(3)GA-Na影响病原真菌菌丝体正常吸收利用还原糖和蛋白质;(4)GA-Na对病原真菌氧化还原系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坏,影响菌体的生物合成,最终导致菌丝体的死亡。鉴于GA-Na具有较强的抗植物病原真菌活性,可以为植物源杀菌剂的开发提供理论基础,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河南农业大学》期刊2014-05-01)
和化合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随着节能标准收紧以满足日益增长的高端节能消费电子、无线通信、电动汽车、绿色能源、数据中心以及工业和消费者物联网(物联网)应用的需求,功率器件的重要性日益提高。全球的半导体工厂已经对电子产品的各个方面的功率使用进行了改进,包括电力收集、交付、转换、存储和消费。成本结构和性能在电力电子领域至关重要,决定了市场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和化合物论文参考文献
[1].于玲.荧光探针YZP1的生物活性研究和化合物AA13的神经保护作用及相关机理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9
[2]..SEMI发布业界首个功率和化合物Fab厂预测报告[J].电子工业专用设备.2018
[3].陈海学.元素和化合物的分层复习[J].理科考试研究.2018
[4].冯红玄.环吡酮胺和化合物A11抗缺血性脑卒中药效和机制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2018
[5].再同古丽·哈力丁,努尔古丽·热合曼.任务驱动策略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以《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一节为例[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17
[6].马昱.“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教学建议[J].中学生物教学.2017
[7].刘帆.“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实验部分教学设计改进[J].林区教学.2016
[8].王书淇.《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教学反思[J].新课程(中学).2015
[9].刘丙武.解析有关金属元素单质和化合物反应的计算[J].数理化学习(高中版).2015
[10].徐俊蕾.松乳菇提取物和化合物GA-Na抗菌活性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