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水评价指标论文-霍磊,马永胜,张佳扬

用水评价指标论文-霍磊,马永胜,张佳扬

导读:本文包含了用水评价指标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煤间接液化,指标评价体系,合理性分析

用水评价指标论文文献综述

霍磊,马永胜,张佳扬[1](2019)在《煤间接液化项目用水合理性分析指标评价体系构建与案例示范》一文中研究指出煤间接液化技术可将煤转化为洁净的石油和化工产品,是国家能源战略和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有利于实现我国石油供应的多样化和国家的能源安全。煤间接液化项目工艺十分复杂,产品种类多样、用水环节多,用水合理性分析难度大。本文以陕西未来榆林煤间接液化一期后续项目为例,根据项目用水环节和水量平衡,构建指标评价体系,分析用水合理性和节水潜力,为同类型项目的水资源论证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水资源开发与管理》期刊2019年10期)

张燕楠[2](2018)在《山西省工业用水效率红线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更好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提高工业用水效率,解决山西省日益严重的水资源短缺问题。通过理论分析和数学模型,构建了工业用水效率红线指标评价体系。结合山西省2004—2013年水资源公报和山西省国民经济统计公报的数据,对约束性预测模型进行逐一验证,指数模型的预测更符合山西省实际,可为全省更好地控制工业用水效率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山西水利》期刊2018年09期)

孔令森,吴明,贾冯睿,刘广鑫,杨玉洁[3](2018)在《炼化企业用水网络优化及其评价指标体系》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炼化企业中,不同的炼油工艺都会产生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废水。基于物质流分析方法的跟踪观察模型,将所有用水过程整合到水平衡系统中,建立炼化企业用水网络优化模型和评价指标体系。以我国某炼化企业为例,构建了企业各生产工序的用水网络模型,确定了目前用水网络系统中存在的最小水耗问题,依此方法进行用水优化和评价分析。结果表明,采取用水系统优化措施后,新鲜水消耗量可降低26.90%,污水排放量可降低84.42%,水资源效率提高15.34%。(本文来源于《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孙梦欣[4](2018)在《黑龙江省灌溉用水效率评价指标时空分布及影响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性资源,也是社会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自然资源。作为一个农业大省,黑龙江省农田灌溉用水量占全省总用水量的比例高达85%;农田灌溉用水作为农业用水的主体部分,其利用率的高低关系粮食生产效益,提高灌溉水利用效率,是缓解水资源矛盾和保障粮食安全的有效途径,而采用何种指标对灌溉水利用效率做出评价就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分别从作物对灌溉水吸收利用效率和转化产出效率两个角度,选取灌溉水利用系数和水分生产率指标对黑龙江省灌溉用水效率进行评价分析。(1)以黑龙江省样点灌区为研究对象,分析2007-2015年不同规模灌区和全省平均灌溉水利用系数的变化趋势和空间分布规律,并对灌溉水利用系数提高期间的自然气候、工程状况、管理水平等因素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全省平均灌溉水利用系数呈逐年上升趋势;2007-2011年,由于各灌区处在建设时期,不同规模灌区灌溉水利系数变化不稳定,2012-2015年趋于平稳。空间分布规律,总体表现为中部和东部高,西部和南部低;通过主要影响指标相关趋势分析,降水与灌溉水利用系数相关性并不明显,而灌溉工程技术指标与灌溉水利用系数的空间变化趋势有很强的正相关关系。在对灌溉水利用系数年增长的定量分析中,灌溉定额和渠道防渗率贡献度最高。(2)为研究灌溉水利用系数空间变异规律,将分形理论应用到影响因素分析中,利用Horton水系定律分析黑龙江灌区渠系分形状况并揭示其对灌溉水利用系数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四级和叁级灌区灌溉利用系数随着分维值增大呈现先减小后增大趋势,其中>15万亩灌区和<1万亩灌区灌溉水利用系数与分维增量呈正相关关系,1-15万亩灌区相对呈负相关关系,小于5万亩的四级和二级灌区经由渠系改造灌溉水利用系数提升潜力最大。(3)对黑龙江省水稻和粮食水分生产率进行计算,并分析其时空变化规律。以水稻为研究对象分析水分生产率表征了农作物对灌溉水的利用情况,粮食水分生产率可以反映区域粮食用水可节约灌溉水量。结果表明:由于水分生产率决定因素包含产量和用水两部分,水稻和粮食作物水分生产率年际间波动变化较大,但整体呈上升趋势。空间变化角度:水稻水分生产率和粮食水分生产率的极差和变异系数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地市间各指标值在不同年份空间变化趋势不同。水稻水分生产率总体上表现为东西和中部地区高,南北较低;粮食水分生产率总体上表现为西南和中部地区较高,东南部和北部较低。(4)采用通径分析法对水分生产率的空间差异性主要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利用LMDI分解法推导了水分生产率变化量分解公式,定量分析了气候变化和人为因素对水分生产率变化的贡献。结果表明:平均气温、化肥使用量和灌溉水利用系数对粮食水分生产率的直接影响最大,相对湿度、灌溉水利用系数和腾发量是水稻水分生产率的主要影响因素。2007-2015年全省粮食水分生产率增加了0.166 kg/m~3,粮食生产效应、灌溉工程效应、灌溉技术效应、气候变化效应分别为0.375 kg/m~3、-0.372 kg/m~3、0.275 kg/m~3、-0.110 kg/m~3。(5)利用水分生产率提升潜力指标和区域可节约蓝水比例指标对粮食生产用水现状进行分析。基于迭代修正原理,将灌溉水利用系数和水分生产率指标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综合评价模型可以修正单一方法评价结果出现的差异,使评价结果更具说服力;综合几项评价结果,研究期间绥化市灌溉用水效率最高,牡丹江市灌溉水利用效率较低。(本文来源于《东北农业大学》期刊2018-06-01)

杨晓慧[5](2016)在《灌溉用水效率技术评价指标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如何客观量化的评价灌溉用水效率是节水灌溉的重要研究内容,不同学者给出了较多的评价指标,多个评价指标易混淆也不方便比较。本文以文献中常用的农田总供水利用效率、广义水分利用效率、作物水分生产率和灌溉水利用效率及真实灌溉水利用效率5个评价指标为切入点,研究了不同评价指标在同一地区纵向比较、不同地区横向比较的差异、相关关系、适用条件和影响因素等。该研究可为选择简单实用的灌溉用水效率评价指标提供参考,对相关规范制定及宏观决策均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利用DSSAT-CERES-Wheat模型模拟获得到新乡地区1963-2013年50 a和黄淮海区域4个典型代表地区(北京通州、河北石家庄、河南新乡和山东兖州)2004-2014年10a冬小麦的灌溉用水效率5个常用评价指标,结果表明:1.农田总供水利用效率、广义水分利用效率和作物水分生产率用于评价同一地点的水分利用效率结果相近,相关系数均在0.8以上(P<0.05),农田总供水利用效率和广义水分利用效率用于不同站点间、年际间及区域水平评价结果均一致。2.生育期降雨量对灌溉水利用效率有显着影响,随生育期降雨量的增大,灌溉水利用效率呈增大趋势,与真实灌溉水利用效率间的差异明显增大。表明灌溉水利用效率大小受降雨量的影响,用于灌溉用水效率评价依赖于情境,需谨慎使用。但黄淮海区域水平灌溉水利用效率表征结果实则接近总水分利用效率。真实灌溉水利用效率虽更方便比较,但因对应条件下雨养产量数据获取困难,并不实用。3.不同站点各指标相关关系不同,但区域水平除真实灌溉水利用效率外各指标间均呈良好的正相关性。站点和区域水平不同指标评价结果均有差异,站点水平作物水分生产率评价结果最稳定,区域水平农田总供水利用效率评价结果最稳定。4.同一地点的评价,不同水文年型农田总供水利用效率和广义水分利用效率差异不大。不同地点农田总供水利用效率随水文年型的变化有一定波动,但整体稳定且无明显变化趋势。而无论是同一地点还是不同地点,灌溉水利用效率随水文年型由枯水年到丰水年的转变逐渐减小,不同年份的水文年型差异越大灌溉水利用效率差异越大。可见水文年型对总水分利用效率类指标影响不显着,但对灌溉水利用效率类评价指标影响大。5.对于同一地点的评价,灌溉水利用系数提高后农田总供水利用效率和广义水分利用效率显着提高,随灌溉水利用系数的提高,各指标间的差异缩小,相互间线性关系也趋于一致。(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院》期刊2016-05-01)

韩云[6](2015)在《基于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的吉林省用水定额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水资源是人类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资源,是国家战略性资源,与人类生存和社会经济发展息息相关。我国目前的水资源严重短缺,人均水资源量约为2200m3,与世界人均水资源量相比,仅为其1/4。2002年,《水法》将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确定为水资源管理的基本制度,并明确规定:规范用水定额编制,加强定额监督管理,是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的重要职责,是提高用水效率,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手段。因此,定额管理已是我国各省市水资源综合利用的必然发展趋势。为缓解吉林省水资源短缺状态,促进该省建成节水型社会建设评价体系,推动开展节水型社会建设工作,本文对吉林省用水定额进行了研究分析。本文主要采用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对吉林省用水定额进行研究分析,最终确定了吉林省用水定额完整性、先进性、代表性和规范性。通过与国家定额标准以及松辽流域内辽宁省、黑龙江省用水定额进行对比分析,得出了吉林省用水定额完整性优于辽宁省和黑龙江省,处于国家先进行列。其工业用水定额较为先进,生活次之,农业用水定额先进性较差。通过对吉林省用水定额代表性和规范性进行对比研究,发现吉林省用水定额的代表性一般,规范性较差,对于今后吉林省用水定额分析制订时,建议除了结合本省特色外,可以适当参考国家制订的用水定额标准。(本文来源于《河北工程大学》期刊2015-12-25)

杨晓慧,黄修桥,陈震,韩启彪[7](2015)在《基于DSSAT模拟的灌溉用水效率评价指标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不同灌溉用水效率评价指标间的差异、相关关系、影响因素和使用条件,该文利用DSSAT-CERES-Wheat模型,模拟得到新乡地区1963-2013年50 a冬小麦的灌溉用水效率5个常用评价指标:农田总供水利用效率、广义水分利用效率、作物水分生产率和灌溉水利用效率及真实灌溉水利用效率。结果表明:1)农田总供水利用效率、广义水分利用效率和作物水分生产率用于评价水分利用效率结果相近,相关系数均在0.8以上(P<0.05),综合考虑建议使用农田总供水利用效率或作物水分生产率;2)灌溉水利用效率大小受降雨量的影响,用于灌溉用水效率评价依赖于情境,需谨慎使用;真实灌溉水利用效率因数据获取困难,并不实用。该研究可为灌溉用水效率的评价提供一定的参考,对宏观决策及指标的正确使用均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农业工程学报》期刊2015年24期)

景少波,王成福[8](2015)在《区域用水安全评价指标构建与应用——以军塘湖河流域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地处西北干旱区的新疆而言,水资源已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首要因素,开展区域用水安全研究对于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指导意义。针对西北干旱区的区域用水安全问题,以军塘湖河流域为例,选择6大类22项具体指标,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值,选用模糊数学多因子二级评判模型进行用水安全评价。研究表明,军塘湖河流域用水安全已处于"不安全"状态,耕地开发过度、地下水供水比例过高、水库淤积、用水结构单一是威胁用水安全的主要因素。根据实验结果提出了对策和建议,对改善流域用水安全状况具有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新疆水利》期刊2015年05期)

何亚闻,褚俊英,户超,蔡德所[9](2015)在《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用水总量控制指标分解的公平性评价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已对用水总量控制指标进行了国家、省、市、县的逐级分解,公平性是决定用水总量控制指标分解是否合理的主要影响因素,本文在收集研究大量资料的基础上,创新性引入基尼系数评价准则对用水总量控制指标分解的公平性进行评价。并以广西北部湾四市为案例,用梯形面积法和回归曲线法对其2015年用水总量控制指标分解的基尼系数进行了计算综合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广西北部湾四市2015年用水总量控制指标分解具有比较合理的公平性。(本文来源于《节水灌溉》期刊2015年08期)

李绍飞,余萍,孙书洪[10](2014)在《灌溉用水效率评价指标及模型构建与实例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灌溉用水效率尚未形成一套能够全面反映灌区灌溉工程状况、用水管理和灌溉技术水平,且概念合理、易于推广应用的指标体系等问题,在对不同类型灌区进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灌区用水实际,从种植结构、工程状况、管理水平、用水指标等方面探讨农田灌溉用水效率指标,明确各指标的计算方法。依据现有规划、规范及发展现状,借鉴国内外农业用水的先进水平,界定了灌溉用水效率的评价等级,分别针对大、中、小型灌区提出了单项指标的分级标准,构建评价模型。选取东北、西北和华北地区的11个典型灌区进行实例应用,结果表明:干桥湾灌区用水效率接近高效,双树西渠灌区和塘角渠灌区用水效率较高效,白崖渠灌区和北川渠灌区为中等水平,其他灌区用水效率均为低效和较低效水平。所得结论与实际情况基本一致,验证了指标体系、评价标准及模型的合理性和可行性。(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4年03期)

用水评价指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更好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提高工业用水效率,解决山西省日益严重的水资源短缺问题。通过理论分析和数学模型,构建了工业用水效率红线指标评价体系。结合山西省2004—2013年水资源公报和山西省国民经济统计公报的数据,对约束性预测模型进行逐一验证,指数模型的预测更符合山西省实际,可为全省更好地控制工业用水效率提供参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用水评价指标论文参考文献

[1].霍磊,马永胜,张佳扬.煤间接液化项目用水合理性分析指标评价体系构建与案例示范[J].水资源开发与管理.2019

[2].张燕楠.山西省工业用水效率红线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山西水利.2018

[3].孔令森,吴明,贾冯睿,刘广鑫,杨玉洁.炼化企业用水网络优化及其评价指标体系[J].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学报.2018

[4].孙梦欣.黑龙江省灌溉用水效率评价指标时空分布及影响因素分析[D].东北农业大学.2018

[5].杨晓慧.灌溉用水效率技术评价指标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6

[6].韩云.基于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的吉林省用水定额应用研究[D].河北工程大学.2015

[7].杨晓慧,黄修桥,陈震,韩启彪.基于DSSAT模拟的灌溉用水效率评价指标比较[J].农业工程学报.2015

[8].景少波,王成福.区域用水安全评价指标构建与应用——以军塘湖河流域为例[J].新疆水利.2015

[9].何亚闻,褚俊英,户超,蔡德所.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用水总量控制指标分解的公平性评价分析[J].节水灌溉.2015

[10].李绍飞,余萍,孙书洪.灌溉用水效率评价指标及模型构建与实例应用[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4

标签:;  ;  ;  

用水评价指标论文-霍磊,马永胜,张佳扬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