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再谈旅游业的“四大支柱”说——兼与张涛先生商榷(论文文献综述)
PHAM THI PHUONG THAO(范氏芳草)[1](2018)在《越南旅游业中国游客市场开发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游客赴越南旅游人数呈现增长趋势。中国作为越南最大的客源国,对于越南的旅游产业有着很大的影响。为促进更多中国游客赴越南旅游,制定有效的开发策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分为以下几部分:首先,分析本文的研究背景,通过对越南旅游业、中国赴越以及东盟十国的旅游现状进行详细分析,从理论与现实的角度提出本文的研究意义,借鉴学者对越南旅游业的研究基础,构建本文的研究内容与思路。其次,通过分析中国赴越南的旅游现状,全面分析越南旅游业自身所处的资源及价值。针对中国赴越旅游市场进行STP分析,将中国游客市场细分为三部分:边境旅游、内地旅游、商务旅游。其中,内地旅游细分市场具有很大的潜力;然后,从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的角度分析了中国游客赴越南旅游的优势与劣势,并基于SWOT分析法对越南入境旅游市场进行详细分析。选取东盟具有旅游竞争力的三个国家,分析其对中国市场开发策略的成功之处,借鉴、应用于越南旅游业针对中国市场开发对策建议制定中。最后,对中国游客赴越旅游进行实证分析。本部分分别从中国与越南两个地方选取调查对象,并将对象分为三类:正在越南旅游的中国游客、已经赴越旅游过的中国游客、未到过越南旅游的中国游客。通过分析有旅游意愿但未到越南旅游的人群对越南旅游市场的认知、与去越南旅游过的中国游客对市场的认知,分析越南旅游业存在的优势与不足之处,然后向越南旅游业提出相关整改意见与开发策略,以促进越南旅游业发展。
鄢慧丽[2](2012)在《基于投入产出视角的中国旅游业经济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经过改革开放三十余年的迅速发展,旅游业已经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在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等各个方面都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2009年底,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更是进一步肯定了旅游业的重要性,特别是其中明确提出:“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从总体上对我国旅游业有了清晰地定位。这无疑是对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地位的历史性提升。旅游业具有促进生产发展、增加政府财税收入、增加就业、增加经济收入、扩大货币回笼等作用。并随着国内外旅游业的发展,旅游业经济效应将逐渐释放出来。深入研究中国旅游业经济效应,正确评估旅游业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关于旅游业经济效应的研究多限于定性描述,缺少定量分析。本文首先梳理了旅游业经济效应的研究现状,分析了旅游业经济效应的相关理论,并以《2007(2002)年中国投入产出表》为基础,从收入效应、就业效应和产业关联及波及效应三个方面入手分析了中国旅游业经济效应。得出以下主要结论:关于旅游业的乘数测算。本文以2007(2002)年投入产出表为基础,从相关产业中剥离出旅游业,测算旅游业2007(2002)年的直接产出、间接产出和诱导产出,得出2007年旅游业产出乘数为3.15,即旅游业每增加1元的产出,将带来总产出增加3.15元;2007年旅游业就业乘数为2.15,即每产生直接旅游业就业1人,带来旅游业相关行业就业人数为2.15人;旅游业综合就业人数占全国总就业人数的8.38%。2002年的旅游业产出乘数为2.77,2002年旅游业就业乘数是1.77,旅游业综合就业人数占全国总就业人数的7.83%。这表明旅游业的就业效应较为突出,对促进劳动力就业起到了重要作用。关于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本文对现行的计算方法进行了修正,提出用旅游业增加值的办法来测算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度。以2007年为例,若用现行的方法用旅游收入占GDP的百分之几来表示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2007年的旅游收入/GDP=4.39%。本文以2007年投入产出表为基础,对旅游业直接产出进行剥离,测算旅游业2007年的直接产出增加值/GDP=1.99%。用传统算法计算得到的4.39%比用增加值测算得到的1.99%大了一倍以上,故传统算法夸大了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关于旅游业的产业关联效应。本文利用2002年和2007年的投入产出表提供的丰富资料进行相关测算得到:旅游业消耗系数大于分配系数,即旅游业的后向关联大于前向关联,说明旅游业发展对其上游产业的拉动能力较强;旅游业的影响力系数大于感应度系数,说明旅游业对于整个国民经济的推动作用要大于其本身受到国民经济发展后的拉动作用;旅游业的中间需求率小和中间投入率大,说明很大程度上旅游业的发展需要其他产业的产品作为中间投入的生产要素,旅游业的发展会拉动其先行产业相关部门的发展:综合关联系数比较低,说明旅游业在整个经济中的综合影响力还是比较低,但2007年较2002年排名有所上上升,也说明旅游业在整个经济中的影响能力在提高。关于旅游业的其它宏观经济效应。关于消费效应。与其他行业部门相比较,2002年度和2007年度旅游业的最终消费系数都处于较高水平。这说明旅游业总产出中大部分用于消费,大力发展旅游业是刺激消费需求的重要手段。关于出口效应。旅游业的出口系数较低说明中国的旅游业虽对国外游客具有一定的吸引力,但国内旅游消费占据主导地位,其系数下降表明国内旅游消费主导地位的上升。关于投资效应。当前中国旅游业经营效果较差,投资回报率较低,且经营状况持续恶化。因此,旅游业对投资的吸引力可能在减弱,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受到挑战。结合以上对旅游业经济效应的分析,本文对中国旅游业经济发展中的八大问题进行了思考,包括:旅游业战略性支柱产业的定位;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国内旅游的主体地位;旅游业的发展速度;旅游业的发展乘数;旅游业对内需的拉动作用;旅游业的消费比例;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推动。并从以下八个方面提出了对策:主动出击;加大旅游拉动内需;调整消费结构,促进旅游消费;发挥旅游业对经济的带动作用;促进旅游就业;重点发展国内旅游业;加强旅游业产业发展;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师守祥,徐丽霞[3](2009)在《论旅游产业构成界定的逻辑与原则》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有关旅游产业构成的研究,观点纷呈。文章概括为支柱论、要素论、群体论、层次论、集群论并进行了比较讨论,指出了它们各自存在的不足。进而探讨了旅游产业构成界定的概念逻辑,提出了具体操作中应遵守的基本原则。
张建融[4](2007)在《购物旅游业发展问题研究——以义乌小商品市场为例》文中研究指明购物旅游业是以购物为目的的特殊旅游形式和高附加值的专项旅游产品,是在旅游购物基础上的延伸和拓展,发展购物旅游业有利于提升旅游业收入的规模、结构和水平,丰富旅游业发展内容和旅游结构优化。本文首先通过分析"旅游购物"与"购物旅游"的关联与差异,比较国内外购物旅游业的发展模式,总结发展购物旅游业的成功经验及支撑体系,同时以义乌小商品市场为例,分析其购物旅游业发展过程中的现状、特点与问题,并进而提出推动义乌购物旅游业发展、建设国际购物旅游城市的主要对策措施。
张立俭[5](2005)在《青岛市旅游业产业结构动态协调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据世界旅游组织(WTO)研究,近几年来,世界旅游业正在步入一个关键的转折时期,“旅游新时代”(NTO,New Age of Tourism)宣告来临。旅游新时代除了具有需求进一步细分、供给与分配高度灵活化的特点外,还有一个基本特征,即全球旅游业将主要通过“系统经济”而非“规模经济”来获得持续发展。现在中国的很多旅游地不再主要依赖自然禀赋和历史文化遗产发展旅游,随着量的积累,旅游产业的领域不断扩展,结构不断复杂,其结构的不协调对社会经济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因此对旅游产业结构协调发展的分析,有着重要的研究意义。本文从产业经济学的角度出发,从一般产业结构的概念入手,阐明了旅游产业结构的概念,以及动态协调发展的内容,理论依据和目标。在论文第二章开始实证分析,首先对青岛市旅游产业发展的现状,即本文的研究对象进行了论述,然后使用SSM分析方法对青岛市整个产业的现状进行了评价,发现其结构不是十分合理。引起这种状况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作为第三产业重要组成部分的旅游业经济效益作用未能完全发挥也是许多原因之一。在论文第三章使用比例法和SSM分析法对青岛市的旅游业产业结构进行了评价,从而发现其确实存在不合理的状况,这从某些方面限制了旅游业需求诱导作用的发挥,在第四章找出导致这种不合理状况的产业结构形成机制方面的制约因素,最后对于
李东,李陇堂[6](2005)在《旅游购物业地位的确立及发展对策》文中研究说明针对旅游业内部支柱性行业构成的争议,对旅游业相关行业进行了灰色关联分析,确立了旅游购物业在我国旅游业中的地位,即必须充分认识到旅游购物业发展的巨大潜力,把旅游购物业确立为重要的旅游资源,有步骤地将其培育成旅游创汇的新的经济增长点,使其成为继旅游饭店业、旅游交通业和旅行社业后的新的支柱行业,以带动我国旅游业健康、快速、持续发展.由此提出了旅游购物业的发展对策,即正确认识旅游购物业在旅游业发展中的地位,开发和培育名牌旅游购物品,促进商旅互动,改善购物环境,实施政府主导型战略.
杨晓霞[7](2005)在《旅游信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旅游业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正在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在现实生活中,“旅游信用危机”已开始显现,特别是旅游企业的失信引发了大量的旅游投诉,极大地阻碍了我国旅游业的健康发展。旅游信用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相关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国家旅游局要求旅游行业应大力推进诚信建设,尽快搭建旅游信用体系框架。在实践中,某些地方旅游管理部门和一些行业协会已经开始着手进行旅游企业信用体系建设的先期工作。少数学者对此课题也进行了有益的探讨。但总体来看,对该课题的研究还处于起始阶段,缺乏全面、系统、深入的理论研究。因此,旅游信用问题研究已成为当前我国旅游业发展中一个迫切需要研究的新课题。对其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旅游学科体系和信用理论的完善,而且可以为我国旅游业的健康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有助于整个社会道德水平的提高和社会良好风气的形成,有助于促进我国“信用经济时代”的到来,有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因而具有较高的理论意义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论文的分析过程遵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经济学一般规律。在对有关信用基本理论研究的基础上,论文首先对旅游信用的一些基本状况进行研究,然后重点对政府、旅游企业和旅游个人这三个旅游信用主体行为进行分析,其中包括其行为边界界定、失信表现及其失信原因分析;最后提出解决旅游信用问题的对策,即进行旅游信用制度建设。 论文的结构和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章是旅游信用理论来源研究。旅游信用研究属于社会信用体系中的行业信用体系研究范畴,其研究起始于信用研究。因此,论文对与研究相关的信
宋振春,陈方英,李瑞芬[8](2004)在《对旅游业的再认识——兼与张涛先生商榷》文中指出由于旅游业的特殊性 ,关于其内部构成问题至今没有形成统一认识。本文认为 ,旅游业“支柱说”只是对旅游业的一种短期的、近视的、静态的认识 ,不具有普遍意义 ,不能全面反映旅游业的本质 ,不适合“大旅游”发展趋势。从旅游者需求角度和旅游业发展的实际情况看 ,旅游业是依托旅游吸引物、为旅游者提供综合旅游产品与服务的产业集群。
刘伟[9](2003)在《再谈旅游业的“四大支柱”说——兼与张涛先生商榷》文中研究说明本文针对张涛"旅游业内部支柱性行业构成辩析"一文,提出不同的观点,认为旅游景区(点)不能成为一个行业,更不能成为旅游业的支柱性行业,相反,旅游商品业应该成为旅游业的"四大支柱"之一。
二、再谈旅游业的“四大支柱”说——兼与张涛先生商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再谈旅游业的“四大支柱”说——兼与张涛先生商榷(论文提纲范文)
(1)越南旅游业中国游客市场开发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越南旅游业现状 |
1.1.2 中国赴越旅游现状 |
1.1.3 赴东盟十国旅游现状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相关概念界定 |
1.3.1 越南旅游业构成要素 |
1.3.2 市场开发策略 |
1.4 研究内容与思路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思路 |
1.5 研究方法 |
1.5.1 文献资料法 |
1.5.2 问卷调查法 |
1.5.3 统计分析法 |
1.5.4 比较分析法 |
1.6 研究创新点与难点 |
1.6.1 研究创新点 |
1.6.2 研究难点及解决方法 |
第二章 文献综述和理论基础 |
2.1 学者研究现状 |
2.1.1 关于越南旅游业的相关研究 |
2.1.2 关于东南亚旅游业的相关研究 |
2.1.3 文献简评 |
2.2 关于中国赴越旅游业影响因素的研究 |
2.2.1 旅游感知价值 |
2.2.2 旅游资源要素 |
2.2.3 网络环境要素 |
2.2.4 休闲娱乐要素 |
2.2.5 旅游通达要素 |
2.3 旅游市场开发策略理论基础 |
2.3.1 游客感知理论 |
2.3.2 旅游目的地市场开发理论 |
2.3.3 网络环境下的游客消费行为理论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中国游客赴越南旅游现状分析 |
3.1 中国游客近年(1995-2016)赴越旅游现状分析 |
3.1.1 中国游客赴越南旅游人数增多但增幅很小 |
3.1.2 越南入境旅游收入较东南亚其他国家增长缓慢 |
3.2 中国赴越旅游市场STP分析 |
3.2.1 中国赴越游客市场细分 |
3.2.2 中国赴越游客主要客源分析 |
3.2.3 中国赴越游客市场定位 |
3.3 越南在开发中国游客市场存在的问题 |
3.3.1 旅游形象定位模糊 |
3.3.2 旅游服务水平有待提高 |
3.3.3 旅游宣传有待加强 |
3.3.4 互联网技术应用有待普及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中国游客赴越南旅游优劣势分析 |
4.1 中国游客赴越南旅游优势 |
4.1.1 地缘相接 |
4.1.2 中国经济增长 |
4.1.3 人文文化相似 |
4.2 中国游客赴越南旅游劣势 |
4.2.1 越南市场处于劣势地位 |
4.2.2 越南旅游业知名度低 |
4.3 越南入境旅游市场SWOT分析 |
4.3.1 越南入境旅游市场的优势(Strength) |
4.3.2 越南入境旅游市场的弱势(Weakness) |
4.3.3 越南入境旅游市场的机会(Opportunity) |
4.3.4 越南入境旅游市场的威胁(Threat)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东南亚旅游业对中国游客市场开发分析 |
5.1 中国游客赴东南亚旅游情况 |
5.2 东南亚国家对中国游客市场开发的模式 |
5.2.1 新加坡旅游业发展模式 |
5.2.2 马来西亚旅游业发展模式 |
5.2.3 泰国旅游业发展模式 |
5.3 东南亚国家对中国游客市场开发典型策略 |
5.3.1 品牌组合策略 |
5.3.2 多元化旅游开发策略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中国游客赴越南旅游实证分析 |
6.1 研究设计与方法 |
6.1.1 问卷内容设计及调查对象分类 |
6.1.2 数学分析方法 |
6.1.3 样本描述性统计 |
6.2 中国游客对越南旅游目的地意向分析 |
6.2.1 旅游经历、愿望描述性统计 |
6.2.2 中国游客对越南旅游意向因子分析 |
6.3 对越南旅游意向因果关系的回归分析 |
6.3.1 多元线性回归方程的建立 |
6.3.2 分析统计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中国游客赴越南旅游的市场开发策略建议 |
7.1 越南对内市场开发策略 |
7.1.1 塑造旅游品牌,提升旅游感知价值 |
7.1.2 利用旅游资源,打造特色旅游产品 |
7.1.3 加强旅游管理,提升旅游服务水平 |
7.2 越南对外合作策略 |
7.2.1 借助网络平台,加强旅游推广宣传 |
7.2.2 加强国际合作,发挥越南政府作用 |
7.3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
8.1 研究总结 |
8.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
致谢 |
(2)基于投入产出视角的中国旅游业经济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内外旅游业经济效应研究综述 |
1.2.2 国内外旅游乘数与投入产出研究综述 |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
1.3 研究内容与框架结构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1.5 创新与不足之处 |
1.5.1 创新之处 |
1.5.2 不足之处 |
2 旅游业经济效应理论分析 |
2.1 概念解析 |
2.1.1 旅游业 |
2.1.2 旅游与旅游业 |
2.1.3 旅游产业与旅游业 |
2.1.4 旅游经济效应与旅游业经济效应 |
2.2 旅游业经济效应解析 |
2.2.1 旅游业经济效应的内涵 |
2.2.2 旅游业经济效应的形成 |
2.2.3 旅游业经济效应研究的主要内容 |
2.2.4 影响旅游业经济效应的主要因素 |
2.3 旅游业经济效应的测度理论 |
2.3.1 旅游乘数理论 |
2.3.2 旅游投入产出理论 |
2.3.3 其他测度理论 |
2.4 本章小结 |
3 中国旅游业收入效应分析 |
3.1 数据来源与模型建立 |
3.2 旅游业增加值的测算 |
3.2.1 旅游业直接产出及增加值 |
3.2.2 旅游业间接产出及增加值 |
3.2.3 旅游业诱导产出及增加值 |
3.2.4 旅游业产出乘数的测算 |
3.3 旅游业对国民经济贡献分析 |
3.3.1 旅游业对GDP影响的测算 |
3.3.2 旅游业对税收影响的测算 |
3.3.3 旅游业对居民收入影响的测算 |
3.4 本章小结 |
4 中国旅游业就业效应分析 |
4.1 数据来源与模型建立 |
4.2 旅游业就业贡献测算 |
4.2.1 旅游业直接就业 |
4.2.2 旅游业间接就业 |
4.2.3 旅游业诱导就业 |
4.2.4 旅游业就业乘数 |
4.3 旅游业就业容量测算 |
4.3.1 旅游业外部就业容量 |
4.3.2 旅游业内部就业容量 |
4.4 本章小结 |
5 中国旅游业产业关联及其它效应分析 |
5.1 数据来源与模型建立 |
5.2 旅游业产业关联效应分析 |
5.2.1 旅游业与其后向关联产业的关联度 |
5.2.2 旅游业与其前向关联产业的关联度 |
5.2.3 旅游业的中间需求率与中间投入率 |
5.3 旅游业产业波及效应分析 |
5.3.1 旅游业感应度和感应度系数 |
5.3.2 旅游业影响力和影响力系数 |
5.3.3 影响力系数、感应度系数和综合关联系数 |
5.4 旅游业其它宏观效应分析 |
5.4.1 旅游业就业效应 |
5.4.2 旅游业产业投资效应 |
5.4.3 旅游业消费效应和出口效应 |
5.5 本章小结 |
6 中国旅游业发展的思考与对策 |
6.1 中国旅游业经济发展的思考 |
6.2 中国旅游业经济发展的对策 |
6.3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4)购物旅游业发展问题研究——以义乌小商品市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购物旅游业发展背景环境与经验分析 |
1.购物旅游业的内涵、特点及相关比较 |
2.购物旅游业发展模式 |
(1) 巴黎购物旅游业发展的“品牌+服务”推动模式。 |
(2) 香港购物旅游业发展的“品牌+环境”推动模式。 |
(3) 新加坡购物旅游发展的“品牌+政策”推动模式。 |
3.购物旅游目的地发展经验及其支撑体系 |
二、义乌购物旅游发展现状、特点与存在问题 |
1.义乌购物旅游业发展现状与特点 |
2.义乌购物旅游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
(1) 商品获利空间小, 游客重游率低。 |
(2) 义乌批发市场的定位客观上限制了购物旅游业的发展。 |
三、加快推进义乌购物旅游业发展的对策措施 |
1.以政策引导和优化服务为前提, 规范购物旅游业发展 |
2.以创新与关联拓展为重点, 开发具有特色与文化内涵的名牌旅游商品 |
3.以宣传和线路组织为支撑, 打造义乌购物旅游品牌 |
4.以特色策划与环境包装为手段, 树立国际购物旅游城市新形象 |
(5)青岛市旅游业产业结构动态协调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导言 |
1.1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马克思的产业结构理论 |
1.2.2 西方产业结构理论 |
1.2.3 我国产业结构理论研究的进展 |
1.2.4 旅游业产业结构的研究现状 |
1.3 论文的结构 |
1.3.1 论文框架 |
1.3.2 论文主要观点 |
1.3.3 论文创新之处 |
1.4 研究方法 |
1.4.1 比例分析法 |
1.4.2 偏离-份额分析法 |
第二章:产业结构及其动态协调发展理论 |
2.1 产业结构的涵义 |
2.2 旅游业产业结构的内涵 |
2.3 旅游业产业结构动态协调发展的概念、内容与目标 |
2.3.1 旅游业产业结构动态协调发展的概念 |
2.3.2 旅游业产业结构动态协调发展的内容 |
2.3.3 旅游业产业结构动态协调发展的目标 |
2.4 产业结构动态协调发展的理论依据 |
2.4.1 现代协同论 |
2.4.2 经济系统动力学 |
第三章:青岛市产业结构发展现状分析 |
3.1 青岛市旅游业产业结构现状 |
3.2 青岛市整体产业结构的评价 |
3.2.1 原始数据的选取 |
3.2.2 建造Shift—share分析表 |
3.2.3 Shift-share分析图 |
3.2.4 结果分析 |
第四章:青岛市旅游业产业结构的评价 |
4.1 旅游部门的划分和数据的选取 |
4.2 青岛市旅游业产业结构的评价 |
4.2.1 建造Shift—share分析表 |
4.2.2 Shift-share分析图 |
4.2.3 模型结果分析 |
4.3 青岛市旅馆业、旅行社业产业结构的简要评价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青岛市旅游业产业结构的协调机制缺陷 |
5.1 协调机制的运行 |
5.2 青岛市旅游协调机制的缺陷 |
第六章:青岛市旅游业产业结构协调机制的重塑 |
第七章:结论与讨论 |
7.1 本文结论 |
7.2 讨论与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6)旅游购物业地位的确立及发展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灰色关联理论在旅游购物业地位确立中的应用 |
1.1 灰色关联理论 |
1.2 灰色关联理论在旅游业中的应用与结果分析 |
2 旅游购物业在我国旅游业中地位的确立 |
3 旅游购物业的发展对策 |
3.1 正确认识旅游购物业在旅游业发展中的地位 |
3.2 开发和培育名牌旅游购物品 |
3.3 促进商旅互动, 改善购物环境 |
3.4 实施政府主导型战略 |
(7)旅游信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导论 |
第一章 旅游信用研究的理论来源 |
第一节 马克思的信用理论 |
一、马克思的信用和信用关系理论 |
二、马克思的商业信用和银行信用理论 |
三、马克思关于信用制度的理论 |
第二节 西方传统信用理论 |
一、信用媒介论 |
二、信用创造论 |
三、信用调节论 |
第三节 现代信用的理论基础 |
一、不对称信息理论 |
二、交易成本理论 |
三、博弈论 |
第二章 旅游信用概述 |
第一节 旅游信用概念界定 |
一、信用的概念界定 |
二、旅游信用的概念界定 |
三、旅游信用的特点 |
第二节 旅游信用结构 |
一、旅游信用的基本要素 |
二、旅游信用的形式和表现方式 |
三、旅游信用的类型 |
第三节 旅游信用机制 |
一、旅游信用行为和旅游信用关系 |
二、旅游信用制度 |
三、旅游信用机制 |
第四节 旅游信用体系 |
一、社会信用体系 |
二、旅游信用体系的内涵及其构成 |
第三章 政府旅游信用研究 |
第一节 政府及其本质 |
一、政府的基本概念 |
二、政府的本质 |
第二节 政府旅游信用的涵义及重要意义 |
一、政府信用的涵义 |
二、政府旅游信用的涵义 |
三、政府旅游信用建设的意义 |
第三节 政府旅游信用的行为边界 |
一、政府的职能定位 |
二、政府在发展旅游业中的职能界定 |
第四节 我国政府在发展旅游业过程中的失信行为分析 |
一、政府旅游政策的随意性和模糊性 |
二、政府行为的不公平与不公正 |
三、政府行为的长官意志取向 |
四、政府行为的经济化 |
五、地方保护主义引发的失信 |
第五节 政府旅游信用失信的原因分析 |
一、转型时期存在制度缺陷 |
二、政府职能异化 |
三、由“行政区经济”现象造成 |
四、政府自利性行为 |
五、我国法律约束软化与制度建设滞后 |
第四章 旅游企业信用研究 |
第一节 企业的性质及其对企业信用的内在规定 |
一、企业及其性质 |
二、企业的特征 |
三、企业的契约关系及信用要求 |
第二节 旅游企业信用的含义及其重要性 |
一、旅游企业信用的含义及其特点 |
二、旅游企业信用的重要性 |
第三节 旅游企业的信用行为界定 |
一、旅游企业的构成 |
二、旅游企业的信用行为 |
第四节 我国旅游企业失信行为的表现 |
一、旅游企业之间的“三角债”问题 |
二、旅游合同交易信用缺失 |
三、服务质量信用缺失 |
四、旅游购物信用缺失 |
五、资本信用缺失 |
六、旅游促销信用缺失 |
七、旅游价格信用缺失 |
八、假冒行为 |
第五节 影响旅游企业信用行为的因素分析 |
一、产权制度—旅游企业信用行为的基础 |
二、旅游合同的不完全性 |
三、市场因素—旅游企业信用行为的外部调节力量 |
四、旅游企业的因素 |
五、信息因素 |
六、文化因素 |
七、管理因素 |
八、法律因素 |
第五章 旅游个人信用 |
第一节 旅游个人信用行为分析 |
一、旅游个人信用的重要意义 |
二、旅游个人信用行为界定 |
三、旅游个人失信行为表现 |
四、旅游个人信用缺失的原因分析 |
第二节 旅游信用消费 |
一、旅游信用消费概述 |
二、我国旅游信用消费的现状 |
三、制约我国旅游信用消费发展的因素分析 |
四、大力加快发展我国的旅游信用消费 |
五、旅游信用消费的办理 |
第六章 旅游信用制度建设 |
第一节 国外信用制度建设的经验及其启示 |
一、发达国家社会信用制度建设的经验 |
二、发展中国家信用制度建设的经验 |
三、国外信用制度建设对我国的启示 |
第二节 旅游信用的道德规范建设 |
一、道德的涵义 |
二、旅游信用的道德规范建设 |
第三节 旅游信用的法律制度建设 |
一、法律与信用的关系 |
二、中国旅游信用制度的法律建设 |
第四节 旅游企业信用制度建设 |
一、建立和完善旅游企业产权制度 |
二、建立旅游企业信用评估制度 |
三、旅游企业信用管理制度建设 |
四、建立旅游企业信用奖惩制度和公示制度 |
五、旅游企业信用文化建设 |
六、发挥旅游行业组织对旅游企业信用管理和监督的自律作用 |
第五节 旅游个人信用制度的建设 |
一、创造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 |
二、建立旅游个人信用评估制度 |
三、建立符合我国实际的旅游个人信用管理体系 |
四、加强旅游个人的教育 |
第六节 政府旅游信用建设 |
一、转变政府职能,规范政府旅游行为 |
二、转变政府的旅游信用观念 |
三、提高政府官员的道德素质与行政水平 |
四、完善政府旅游信用评估制度 |
五、建立规范政府权力的完备的法律体系,通过制度约束政府旅游行为 |
六、通过行业协会的制衡作用来树立政府信用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本人在读期间的研究成果 |
声明 |
致谢 |
(8)对旅游业的再认识——兼与张涛先生商榷(论文提纲范文)
一、 景区 (点) 列为支柱行业并不合适 |
二 、全面认识旅游业不宜提支柱说 |
1.支柱说不具有普遍性。 |
2.支柱说不够全面。 |
3.支柱说的提出不利于旅游业的健康发展。 |
三、对旅游业的再认识——产业集群的概念 |
(9)再谈旅游业的“四大支柱”说——兼与张涛先生商榷(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用观点错误 |
二、旅游景区 (点) 不能成为旅游业的支柱行业 |
三、旅游商品业是旅游业的支柱行业之一 |
四、再谈旅游业的“四大支柱”说——兼与张涛先生商榷(论文参考文献)
- [1]越南旅游业中国游客市场开发策略研究[D]. PHAM THI PHUONG THAO(范氏芳草).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2018(04)
- [2]基于投入产出视角的中国旅游业经济效应研究[D]. 鄢慧丽. 华中师范大学, 2012(02)
- [3]论旅游产业构成界定的逻辑与原则[A]. 师守祥,徐丽霞. 区域旅游:创新与转型——第十四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海南国际旅游岛大论坛论文集, 2009
- [4]购物旅游业发展问题研究——以义乌小商品市场为例[J]. 张建融. 旅游学刊, 2007(10)
- [5]青岛市旅游业产业结构动态协调发展研究[D]. 张立俭. 广西大学, 2005(01)
- [6]旅游购物业地位的确立及发展对策[J]. 李东,李陇堂. 宁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03)
- [7]旅游信用研究[D]. 杨晓霞. 四川大学, 2005(04)
- [8]对旅游业的再认识——兼与张涛先生商榷[J]. 宋振春,陈方英,李瑞芬. 旅游学刊, 2004(02)
- [9]再谈旅游业的“四大支柱”说——兼与张涛先生商榷[J]. 刘伟. 广州市财贸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