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位技法论文-撖睿文

对位技法论文-撖睿文

导读:本文包含了对位技法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节奏形态,对位法,叁分法,二分法

对位技法论文文献综述

撖睿文[1](2018)在《节奏形态在欧洲早期对位技法中的形成与发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我们通常认为古希腊与罗马是西方音乐发展的源头,而中世纪多声部音乐的产生与发展则是欧洲摆脱单声部音乐形态并与世界其他国家音乐发展产生重大差异的大事件,也正是这种差异性促使欧洲音乐向更加专业化的道路继续发展。本文以时间为线索,以节奏形态的产生、发展与确立为论述核心,探讨公元9—17世纪节奏形态在风格各异的多声部宗教音乐中的运用。(本文来源于《当代音乐》期刊2018年12期)

于佩琦[2](2018)在《莫扎特六首“海顿弦乐四重奏”对位技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沃尔夫冈·阿马德乌斯·莫扎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1756-1791)是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也是西方音乐史上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他短短叁十五年的生命为人类留下了极其宝贵的音乐财富。六首“献给海顿的弦乐四重奏”是莫扎特晚期的作品,创作于1782年至1785年的叁年间。作品缘起于1782年海顿弦乐四重奏(oP.33)的发表,这部作品给了莫扎特深刻的启发,并重新唤起他对弦乐四重奏这种体裁的兴趣。这组创作于古典主义时期的四重奏无疑是主调风格的,但其中所渗透的对位思维,尤其是模仿技术的运用,体现了莫扎特对于这种“古老技术”的创新,他将其与弦乐四重奏这种体裁进行结合,发展至一个新的高度。莫扎特对于对位技法的运用十分娴熟,可以说是将其精华全部吸收并转化为自己的音乐语言。在这组四重奏中,他不仅熟练使用各种形式的简单模仿技术,对于复杂对位技术的综合形式更是运用自如;其对位技法的运用又与曲式结构、体裁密切相关,如:利用模仿技术制造结构高潮、运用主—复调织体转化划分结构以及对位技术在小步舞曲和变奏曲中的运用、奏鸣曲式与赋格的结合等。在主调音乐盛行的古典主义时期,大小调体系已完全确立,莫扎特巧妙的将功能和声对位化处理,形成主—复调音乐的相互融合与渗透,体现了纵向和声与横向对位旋律之间的紧密结合与互补。这六首作品是莫扎特弦乐四重奏中经典的代表作,一定程度上映射出莫扎特作品中对位技法的特征。(本文来源于《中央音乐学院》期刊2018-04-01)

陈楚[3](2018)在《音乐创作中的对位技法》一文中研究指出音乐作品的形成离不开对位技法的运用,对位技法就好比逻辑关系,让音乐的思想得以表现出来。在音乐创作中,对位技法的类型有很多种,每一种对位技法都有其独特的魅力从而让音乐展现出不同的光彩。本文主要是针对音乐创作中的对位技法的类型进行理论描述和归纳,对音乐创作中的对位技法有一个清晰的了解,进而为音乐创作中对位技法的使用有一定的参考。(本文来源于《北方音乐》期刊2018年04期)

裴钰[4](2017)在《西方早期对位技法》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位法是作曲理论中历史最悠久的学说,在音乐发展中一直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成为长久以来音乐创作的重要技法。对位法需要兼顾音乐横向上的旋律与纵向上的音响,再加上繁多的技术技巧与风格上的区别,以及在规则上的诸多限制,要做到在创作时灵活自如地运用它,让它来准确恰当地表达自己的创作意图着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本文从对位法发展的视角,通过对9到18世纪复调音乐作品的研究,了解对位法理论与实践的历史演变过程,探索对位法的本质与发展,从中得到创作上的启示,并更好地运用它。具体来说,第一章从对位法出现之前的几个世纪开始,由调式体系和对位技法的萌芽两个方面入手,对此时段的复调音乐写作技法的发展进行分析。第二章主要通过对文艺复兴时期的迪费、若斯坎、帕莱斯特里纳等作曲家作品的研究,对于对位法出现后趋于具体化的对位原则进行分析。第叁章以巴赫为主对巴洛克时期已发展至兴盛的对位法进行分析。最后结语对9世纪对位法开始萌芽到18世纪对位法在巴赫手中走向兴盛的整个发展过程进行总结。(本文来源于《西安音乐学院》期刊2017-05-22)

唐碧聪[5](2016)在《传统对位技法在当代作品的新形态》一文中研究指出二十世纪是复调音乐的复兴时期,同时二十世纪也是所有作曲新观念、新技术集中爆发的时期,这一新一旧在同一个时期交融碰撞,必然会产生诸多值得研究的现象。作为20世纪中期新兴的音乐形态,电子音乐从音响特征到组织方式,都与传统音乐有着明显的区别。二十世纪的作曲家们在这一领域开拓创新并留下了一大批优秀的成果。其中,有一部分的电子音乐作品是采用电子音乐与传统乐器相结合,这二者之间将产生怎样的对位关系呢?在这样新鲜的编制,前卫的音乐语言包装之下,是否还有传统对位理念与技法的根基呢?本文以法国作曲家德尼·柯恩1989年为电子音乐与钢琴创作的作品《jeux》作为切入点,通过分析说明电子媒介与传统媒介(传统乐器)的结合所带来的先锋音乐特征,并且揭示其深层的传统创作思维,以及对传统对位技法如何与现代作曲技法巧妙结合,从而焕发出新的魅力。文章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绪论,作品整体分析,对位技术分析,结语。其中着重论述以下两点:1、通过对作品整体分析来展示这首当代先锋派音乐的内在结构力,以及核心材料在全曲中的贯穿运用。2、透过现象挖掘本质。这首作品的音色安排、音乐语言与段落结构方式在当时乃至当下都是比较先锋的,本文将透过这些先锋的表象,通过细致地梳理电子音乐与钢琴音乐的对位关系,以及钢琴部分本身的对位技法,尝试展现传统复调思维与技法在当代先锋音乐中新的表现方式,以及传统复调思维与技法在其中所起到的深层控制作用。在所谓新音乐中,传统的思维与技术是否还有其发挥空间,这样的一个问题是值得论证与探究的。通过本文的分析笔者希望能够在此领域为后来者抛砖引玉。沿着传统的道路,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演变创新,这是历史上很多作曲家成功的经验,这种经验也非常值得我们中国作曲家学习与借鉴,并在此理念下走出我们自己独特的中国当代新音乐风格。(本文来源于《中国音乐学院》期刊2016-04-01)

贺思阳[6](2015)在《巴赫《音乐的奉献》对位技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德国作曲家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1685-1750)是巴洛克时期最伟大的作曲家,也是西方音乐史中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他在有生之年创作了大量作品,并推动复调音乐发展到顶峰。《音乐的奉献》是巴赫晚期时代的代表性作品,作品缘起于腓特烈国王对他的召见。巴赫以国王给出的主题做了两次即兴演奏,并在随后以该主题作为基础,写作了这部包括四种体裁、九首作品、数种乐器组合形式的曲集。这部曲集体现出巴赫对于同一基础主题在不同体裁形式内的运用,以及对每一体裁内不同形式的探索。这些体裁包括卡农、利切卡尔、卡农式赋格、叁重奏鸣曲。利切卡尔是文艺复兴时兴起的体裁,在巴洛克时期得到进一步发展,这可以看出巴赫对于早期器乐曲的研究以及对新体裁的发展作出的贡献。而曲集内的体裁形式中也存在着内部逻辑关系,每种体裁形式下的多首作品都是由简到繁而发展的。该曲集的最大特征在于其中的所有作品都运用了同一主题写作而成,因此这个基础主题变得至关重要,主题自身所蕴含的和声潜在性以及各种变化形式都使曲集内的作品更加多样化。对于基础主题的改变,巴赫运用了多种变化手法,如倒影、加花变奏、扩大紧缩、逆行等,使曲集既统一于单一的基础主题,又以繁复多样的形式呈现并发展。对于对位技法的运用,巴赫可以说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在曲集中,有以单一对位技术手法作为特征而写作的作品,也有将多种对位技法融合为一体的作品。其对位技法的运用又与体裁密切相关,如卡农体裁便是运用卡农的对位技术写作,但卡农技术又存在着多种变化形式。这便是该曲集的独特之处,以同一主题为核心,在其控制之下写作多种体裁,又在每种体裁之中寻求变化发展,以对位手法的不同赋予每首作品不一样的特征。在巴洛克时期,大小调体系逐渐形成,通过拉莫的《和声学》做出了系统的论述和总结。该曲集以对位化和声的方式写作,其中大量的和弦外音丰富着对位旋律,离调或转调模进与卡农模进之间的联系等方面都体现出纵向和声与横向对位旋律之间密不可分的关联。由于半音化主题的因素使曲集内的和声进行具有半音化的性质,交替大小调的运用增添了音乐色彩的对比。这部以单一基础主题所写作的多种体裁的曲集,是巴赫着名的经典代表作之一,它的形式和创作思维是与众不同的,并且影响了他最后一部作品《赋格的艺术》的创作。(本文来源于《中央音乐学院》期刊2015-04-01)

李天然[7](2015)在《世俗旋律L'homme armé(武装的人)作为定旋律对文艺复兴时期复调音乐中对位技法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歌曲《武装的人》是一首流行于文艺复兴时期欧洲各国的世俗歌曲,它常在15世纪到17世纪末期间被用作弥撒中的固定声部。16世纪是声乐复调作品的黄金时期,1450年到1600年的150多年间,有多位当时着名的作曲家都使用它进行弥撒的创作。一条世俗歌曲旋律,先后被迪费、奥克冈、廷克托里斯·约翰内斯(Tinctoris Johannes)若斯坎、莫拉莱斯(Cristobal de Morales)、帕里斯特里那等文艺复兴时期最着(本文来源于《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期刊2015年01期)

桑翠林[8](2013)在《庞德之《莫伯利》:对位技法与交感文本》一文中研究指出《莫伯利》是庞德创作生涯中的珍品。它上承诗人前期思想轨迹,后启《诗章》成熟期的纯熟技法,已经呈现了诗人洗去青涩的练达。《莫伯利》中所使用的对位技法不仅是开启诗篇音乐性的钥匙,更流露出诗人本身心理节奏的逆向式自我消解;既反映出诗人对自我的询问和探索,也反映出诗人在语言观上的克拉底鲁主义倾向。此外,《莫伯利》上下两篇文本通过对位技法产生的张力令整个作品产生立体生机,并使文本具有与外界交感的能力。(本文来源于《外国文学评论》期刊2013年04期)

王晶[9](2012)在《潘德烈茨基《第五交响曲》对位技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波兰当代着名作曲家、指挥家克利斯朵夫·潘德列茨基(Krzysztof Penderecki,1933-),是活跃于二十世纪下半叶的最具有影响力、创作力的音乐家之一。他所创造的新音响对二十世纪中期的西方先锋音乐潮流产生了革命性影响。然而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开始,潘德列茨基一改地道十足的“先锋派”风格而转向了“新浪漫主义”风格,这个转变轰动了整个音乐界。他于1991~1992年创作的《第五交响曲》就是风格转型后较为成熟的一部代表作。论文共分五章:第一章、20世纪音乐创作的“回归”浪潮;第二章、贯穿全曲的核心乐思;第叁章、核心乐思在全曲对位结构中的运用;第四章、传统与现代完美结合的赋格段;第五章、富有空间立体感、结构支撑力的帕萨卡利亚。本文在对20世纪两次回归浪潮的产生、发展作了简要综述以及对潘德列茨基在第二次回归浪潮中的影响和地位作了总结归纳之后,试图通过对《第五交响曲》中独具特色的核心乐思的详尽分析,以及对传统对位技法、对位曲体如何与现代作曲技法巧妙结合的深入研究,充分展示潘德列茨基线性思维的独特魅力、超强的艺术想象力、极高的音乐天赋和良好的结构平衡能力。本人认为,对潘氏《第五交响曲》对位思维、技法的研究以及对新的技术理念的总结,定会对我国今后的音乐创作实践、音乐理论分析提供有益的参考。(本文来源于《中国音乐学院》期刊2012-05-01)

何佳玲[10](2012)在《王宁两首复风格作品对位技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主要以着名作曲家、中国音乐学院作曲系教授王宁创作的两部“复风格”作品:弦乐四重奏《风格对话》和室内乐《异化——人类与它们自己世纪末的祷歌——献给1999》中的对位技法为切入点,深入研究王宁音乐创作中的对位思维和技法特征;并试图在技法研究的基础上提炼出他的创作思想、风格特征和美学追求。文章包括以下四个部分:绪论;第一章弦乐四重奏《风格对话》解析;第二章室内乐《异化——人类与它们自己世纪末的祷歌——献给1999》解析;第叁章王宁音乐创作中的复风格及其技法特征。其中第一、二两章是本文的重点。通过对王宁两首作品的深入剖析,我们不仅对对位技法在当代运用形式有了更广泛的了解,而且对音乐表现社会、反映现灾、关注人类命运的功能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本文来源于《中国音乐学院》期刊2012-03-01)

对位技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沃尔夫冈·阿马德乌斯·莫扎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1756-1791)是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也是西方音乐史上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他短短叁十五年的生命为人类留下了极其宝贵的音乐财富。六首“献给海顿的弦乐四重奏”是莫扎特晚期的作品,创作于1782年至1785年的叁年间。作品缘起于1782年海顿弦乐四重奏(oP.33)的发表,这部作品给了莫扎特深刻的启发,并重新唤起他对弦乐四重奏这种体裁的兴趣。这组创作于古典主义时期的四重奏无疑是主调风格的,但其中所渗透的对位思维,尤其是模仿技术的运用,体现了莫扎特对于这种“古老技术”的创新,他将其与弦乐四重奏这种体裁进行结合,发展至一个新的高度。莫扎特对于对位技法的运用十分娴熟,可以说是将其精华全部吸收并转化为自己的音乐语言。在这组四重奏中,他不仅熟练使用各种形式的简单模仿技术,对于复杂对位技术的综合形式更是运用自如;其对位技法的运用又与曲式结构、体裁密切相关,如:利用模仿技术制造结构高潮、运用主—复调织体转化划分结构以及对位技术在小步舞曲和变奏曲中的运用、奏鸣曲式与赋格的结合等。在主调音乐盛行的古典主义时期,大小调体系已完全确立,莫扎特巧妙的将功能和声对位化处理,形成主—复调音乐的相互融合与渗透,体现了纵向和声与横向对位旋律之间的紧密结合与互补。这六首作品是莫扎特弦乐四重奏中经典的代表作,一定程度上映射出莫扎特作品中对位技法的特征。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对位技法论文参考文献

[1].撖睿文.节奏形态在欧洲早期对位技法中的形成与发展[J].当代音乐.2018

[2].于佩琦.莫扎特六首“海顿弦乐四重奏”对位技法研究[D].中央音乐学院.2018

[3].陈楚.音乐创作中的对位技法[J].北方音乐.2018

[4].裴钰.西方早期对位技法[D].西安音乐学院.2017

[5].唐碧聪.传统对位技法在当代作品的新形态[D].中国音乐学院.2016

[6].贺思阳.巴赫《音乐的奉献》对位技法研究[D].中央音乐学院.2015

[7].李天然.世俗旋律L'hommearmé(武装的人)作为定旋律对文艺复兴时期复调音乐中对位技法的影响[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5

[8].桑翠林.庞德之《莫伯利》:对位技法与交感文本[J].外国文学评论.2013

[9].王晶.潘德烈茨基《第五交响曲》对位技法研究[D].中国音乐学院.2012

[10].何佳玲.王宁两首复风格作品对位技法研究[D].中国音乐学院.2012

标签:;  ;  ;  ;  

对位技法论文-撖睿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