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文静(湖北省中山医院神经内科430033)
【中图分类号】R74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1)7-0228-02
【摘要】目的探讨远程缺血预适应训练在脑血管疾病(脑梗寒,脑血栓)预防中的作用。方法对30例有脑梗死常见早期征兆的患者采用远程缺血预适应训练。
治疗一个疗程(半年后)进行全面查体,评估治疗效果,预测脑血管疾病发作的可能性,结果30例患者全面有效。结论:远程缺血预适应训练方法简单,复发率低,对大量中风前期的患者给予有效的干预,除去其中风的根源,减少中风的发生及后果,尤其是老年患者不能耐受手术者,更是提供了一种新的行之有效的治疗。
关键词远程缺血预适应训练:脑梗寒,脑血栓、早期干预
(脑血栓)脑梗死是成年人致残的首要疾病,严重影响患者及家庭的生活质量,发病率居高不下,并呈现年轻化趋势[1],防治脑血管病的关键在于早期发现和早期干预,为此,我科自2010.1-2010.11对出现脑梗塞(脑血栓)常见早期征兆;经CT-MRA诊断动脉样硬化重度狭窄或闭寒,不愿意或不能耐受手术治疗的患者;烟雾病患者等共30例行远程缺血预适应训练,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男17例,女13例,年龄>45-55岁,21人,年龄>55-75岁,9人;其中4例诊断为双侧颈A狭窄,1人不愿意接受手术治疗,2人不能耐受手术治疗,1例右椎A闭塞;1例烟雾症患者;其余均为出现“发作性头晕,手脚麻木,力弱,耳鸣,视物成双或黑朦”等脑梗塞(脑血栓)的常见早期征兆患者。
1.2远程缺血预适应训练方法
患者取平卧位或半坐位,双上肢与上脏处于同一平面,将健脑强心简易模拟仪水银血压计袖带缠绕于训练者的上臂上端,气囊加压至160-180mmHg,维持5分钟,随后释放气囊压力休息5分钟为一轮;每次边续重复5轮,共50分种,每天1次,定时,双侧交替进行,6个月为一疗程
2结果
治疗前进行脑血流动力学,脑血流量,脑代谢和生物活性物质的检查,作为基础数据便于疗效和预后评估;定期检查基础疾病(高血压、糖尿病等)的控制情况[2];治疗一个疗程(半年)后,进行全面查体,脑血流动力学,脑血流量,脑代谢和生物治性物质的检查,评估治疗效果,预测脑血管病发作的可能性。
2.1效果30例患者全面有效,达到预防,治疗目的。
控制或减少了脑缺血事件的发生(头晕、肢体麻木,无力等)--预防目的,缺血区脑组织的血流量改善,实现血流和代谢的匹配--治疗目的。
2.2特色内源性治疗,调动机体的自身防御和修复机能,达到脑缺血的预防和治疗作用[3],无需住院,无手术风险,效果稳定,无衰减,无需终身治疗,对于中小血管病变的治疗具有独特性。
3讨论
脑血管病的防治是系统工程,是我国一项重大的国民健康干预工程,缺血性脑血管病防治的关键是病因治疗,必须控制好血压、血糖、血脂、烟酒嗜好、饮食和锻炼、关注有无脑缺血症状的出现及频率。远程缺血预适应训练是将肌体部分器管(如肢体、小肠)在受到短暂的、可逆性缺血/缺氧刺激后,诱导缺血器管以外的其它脏器(如心、脑、肝、肾等)对随后发生的致命性缺血/缺氧打击产生保护作用。[4]作用机制包括组织改善血流、降低组织代谢和组织保护。作用的物质基础是低氧,保护物质的形成,如低氧诱导因子-1。血管生长因子和腺苷等。通过几十种组织保护性物质的表达,增加毛细血管数量,促进吻合血管形成;降低组织代谢和能量需求,保护和修复损伤组织。一方面,避免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降低脑血管病的发生率,或给药物治疗或手术冶疗提供机会,减轻致残率和死亡率,用于脑血管病的预防。另一方面,改善缺血组织的血流动力学和低谢状况,形成新的供求平衡,用于高危脑血管的治疗,如闭塞性血管病,每次预适应训练产生的保护性物质随血流到达脑器官,发挥远隔器官的保护作用[5]。诱导产生的保护性物质的种类和强度与训练部位,训练强度有关。因此每次的训练强度和训练周期对效果至关重要。远程缺血预适应训练由于疗效好、安全,训练方法简单、无手术风险,受到患者好评,尤其是老年患者不能耐受手术者,更是提供了一种新的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杨杰,刘鸣.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临床实践指南的现状及趋势[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02.28(5):400.
[2]陈剑峰,杨勇.短暂性脑缺血发作31例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09.2(4):152-153.
[3]孟家眉主编.神经内科临床新进展[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4:218-225.
[4]贾建平,崔丽英,王伟.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86.
[5]张国谨,赵增荣.国外脑血管疾病研究进展[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0: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