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手背静脉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儿童袜,固定,小儿手背静脉,留置针
手背静脉论文文献综述
杨书佳,秦锁娣[1](2019)在《儿童袜在固定小儿手背静脉留置针中的效果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儿童袜在固定小儿手背静脉留置针中的效果。方法选择手背静脉穿刺患儿作为本次研究病人或研究对象(均给予其静脉留置针),并采用"电脑随机法"将80例手背静脉穿刺患儿进行分组,主要包括两组,其中观察组、应用儿童袜固定;对照组、应用3M自粘绷带固定,分析两组配合度和意外拔管情况、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手背静脉穿刺患儿配合度95.00%高于对照组、意外拔管发生率2.50%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手背静脉穿刺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2.50%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儿童袜在固定小儿手背静脉留置针中具有显着效果,且安全性高,患儿配合度好,值得研究。(本文来源于《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期刊2019年76期)
李莹,卢维娜[2](2019)在《老龄患者手背下静脉穿刺的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通过对老龄患者近掌指关节处手背静脉穿刺方法的改良以提高穿刺成功率。方法用松拳、逆向5.5号针头、水平持针法,快速插入法对100例静脉条件较差的老龄患者进行200次的改良穿刺,统计对这些患者的一次穿刺成功率以及患者的痛感情况。结果 100例患者的200次改良穿刺中,共一次穿刺成功188次,一次穿刺成功率占94%(188/200),且患者痛感低。除2例患者因入厕导致输液外渗之外,其余患者均未发生输液异常情况。结论综合运用这种改良穿刺法,明显提高了穿刺成功率和静脉利用率,减轻了患者的痛楚和对患者血管的损伤,增加了患者满意度。(本文来源于《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期刊2019年75期)
王一丁,赵晨爽[3](2019)在《优化视觉聚焦点的手背静脉识别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传统的手背静脉身份识别研究对旋转,平移,尺度变化敏感,极大地影响了识别率;因此该文在非限定采集者手背姿势的情况下,将人类视觉注意力机制与神经网络结合,针对旋转,平移,尺度变化等问题提出了优化视觉聚焦点的循环神经网络模型;该模型自适应寻找手背静脉聚焦点,以聚焦点为中心,截取局部ROI区域,送入循环神经网络训练各局部区域的序列关联性;该文的优化方法如下:在选取聚焦点时,加入正态分布噪声;对聚集点的个数进行约束;截取多尺度局部ROI;训练时采用强化学习中的策略梯度下降法和最优化的无偏估计交叉熵损失函数;将该循环神经网络网络模型在多形态的手背静脉数据中进行实验验证,识别率达到99.3%,与传统的局部特征提取方法相比,极大的提高了手背静脉的识别率。(本文来源于《计算机测量与控制》期刊2019年07期)
张喆原[4](2019)在《改进的手背静脉阈值分割方法及活体检测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科技快速发展的今天,由于生物识别技术具有保密性高、不易丢失等优点,已逐渐成为了身份认证的主流。手背静脉识别技术是新兴的技术。手背静脉技术与其他生物识别技术相比,具有能够在不接触采集装置的情况下采集用户的身份,保密性很高,个体手背静脉纹理存在较大差异等优点。因此,本论文针对人体手背静脉进行生物特征识别研究并在DSP上实现。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根据手背静脉图像的成像原理,从红外光线的引入到手部握姿的固定着手,搭建了人体手背静脉图像的采集装置。利用该装置采集了非活体手背静脉图像,包括带有橡胶手套的非活体手背静脉图像和采用碳素笔勾画在橡胶手套上的手背静脉纹理图像。(2)根据手背静脉图像的特点,设计图像预处理方法,将采集装置得到的手背静脉图像通过图像分割、去噪等方式进行预处理。通过维诺图的方式提取手背静脉图像的感兴趣区域。(3)针对手背静脉识别系统存在的受到非活体手背静脉纹理图像欺骗的问题,设计并实现了活体手背静脉图像和非活体手背静脉图像分类算法。首先,对预处理后的活体手背静脉图像和非活体手背静脉图像提取方向梯度直方图特征,然后通过支持向量机进行活体与非活体静脉纹理图像分类实验。(4)针对传统Niblack阈值分割方法存在的图像边缘区域不能有效分割的问题,改进了Niblack阈值分割方法。首先,将手背静脉图像分成边缘区域和中心区域,计算整张图像的均值和方差而得到一个参考阈值。然后计算手背静脉图像边缘区域的静态参考阈值,通过统计边缘区域图像中手背静脉纹理和图像的灰度,计算两者的最大方差而得到边缘区域的静态参考阈值。将上述两类参考阈值进行组合,边缘区域对应静态参考阈值,中心区域为边缘区域阈值的均值。最后,对手背静脉图像进行阈值分割。(5)将手背静脉识别的算法在DSP上进行实现。分别对系统进行了软件设计和硬件设计。其中,硬件设计主要介绍了系统的选型、结构设计及各模块设计,软件设计主要介绍了软件开发的环境、DSP/BIOS操作系统并给出了程序框架的设计。针对辨别活体手背静脉图像和非活体手背静脉图像的实验设计了程序流程图;针对手背静脉的匹配识别实验设计了程序流程图。(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9-06-01)
张喆原,刘富[5](2019)在《基于纹理特征优化LPQ的手背静脉提取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传统LPQ(Local Phase Quantization)特征提取算法在提取手背静脉图像时存在提取细节特征不完整的问题,依据静脉纹理图像的特点将区域划分为子块分别进行LPQ特征提取。首先,将手背静脉纹理图像分成9个大小相等的子图像;然后,分别采用LPQ特征提取算法对手背静脉进行特征提取,将各子区域提取的静脉纹理信息进行整合形成整张静脉图像的向量特征,最后,使用最近邻分类器将样本进行分类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在分块数为4×4时获得最高识别率96. 50%。(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期刊2019年03期)
蒋小琛[6](2019)在《基于位面图的手背静脉身份识别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互联网+经济模式飞速发展和应用的时代,跨时间、跨设备、跨地域等弱约束条件下的身份验证是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的必然需求和趋势。弱约束条件下采集的手背静脉图像在亮度、角度、平移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这些差异会致识别率下降。因此,如何在弱约束条件下提高手背静脉身份识别的鲁棒性,需要不断的研究和验证。本文的主要工作和创新性如下:(1)研究并分析了不同图像类型(灰度图、二值图)的数据特点,并根据图像的编码原理将保留手背静脉纹理信息的灰度图分成8个位面图。以多角度旋转积分图为核心,分别对不同的图像类型进行实验,并确定最佳的实验组合。实验得出第叁位面图与多角度旋转积分的组合可以使单设备的手背静脉识别率达到90.4%。(2)针对图像在采集时存在的角度和尺度变换问题,提出了基于多角度旋转积分结合二维离散余弦变换(Discrete Cosine Transform,DCT)的方法。位面图在一定的角度间隔下不断旋转做积分运算,堆积的总积分向量经过DCT变换后在低频区域截取一个用于分类识别的最优特征矩阵,确定400维的特征向量描述静手背脉纹理的特性。通过实验选取的旋转角度15。,截取的最佳特征矩阵大小20×20与第叁位面图的组合可以使得单设备的手背静脉识别率超过99.5%,跨不同设备的手背静脉识别率达到84.8%。(3)针对跨不同设备手背静脉身份识别率不理想的问题,设计了一种基于位面图内分块互信息的手背静脉识别方法。将位面图进行分块,确定最佳分块大小,比较叁种不同的互信息计算模式,确定新的描述子以2592维的特征向量描述静脉纹理的特性。通过实验选取的最佳分块大小20×20,八邻域的互信息计算模式与第叁位面图的组合可以使得单设备的手背静脉识别率同样超过99.5%,同时跨不同设备的手背静脉识别率进一步提升到90.2%。通过上述工作,单设备的手背静脉识别率超过99.5%,跨不同设备的手背静脉识别率从84.8%提升到90.2%,本文工作的有效性得到了验证。(本文来源于《北方工业大学》期刊2019-05-06)
赵晨爽[7](2019)在《基于注意力机制的手背静脉身份识别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手背静脉识别作为生物特征识别的新兴研究技术,对身份信息验证和公安刑侦有重要意义。针对受试者在采集姿势和采集环境等不可抗的因素下,手背静脉图像在旋转、平移和亮度等方面存在差异引起的识别率降低的问题,本文研究人类视觉的注意力机制,将其快速准确定位显着区域的能力引入手背静脉识别当中,完成高效准确的手背静脉识别任务。主要工作内容如下:(1)对两种注意力模型进行实验验证及对比分析。在非限定受试者手背姿势的情况下,允许受试者以最自然的姿势进行数据采集,搭建多姿态手背静脉图像数据库。在该数据库下,研究了基于注意力机制的CNN-LSTM模型和循环注意力模型(Recurrent Attention Model,RAM),通过实验对比,验证RAM更适合多姿态手背静脉的身份识别,识别率为89.69%。(2)对RAM显着点和显着区域的选取进行改进。RAM根据显着点的精确定位和显着区域的尺度大小提取手背静脉图像的局部特征。针对显着点的位置和显着区域的尺度大小导致识别率降低的问题,采用服从U(-1,1)均匀分布的初始化点,模型输出得到预测点。为使预测点更适用于手背静脉识别,采用蒙特卡洛采样法得到随机显着点,同时引入高斯噪声来解决随机显着点的位置突变问题。以该显着点为中心,截取最优尺度下的空间分辨率逐渐减弱的手背静脉显着区域。该方法下,手背静脉的识别率提升到96.33%。(3)网络模型优化及参数确定。针对RAM损失函数不易收敛的问题,在强化学习的奖励值中引入基线“b”,“b”为不同时刻的隐藏层节点的输出,计算奖励值和“b”的均方误差,对策略梯度函数进行更新。同时对包含交叉熵损失函数和策略梯度函数的混合损失函数引入基线“b”的正则化系数,防止模型过拟合。通过理论分析和实验验证,确定模型的节点数。改进后的RAM在多姿态手背静脉的识别率提升到99.89%。综上所述的创新工作,在弱约束的条件下手背静脉的识别率从89.69%提升至99.89%,本文工作的有效性得到了验证。(本文来源于《北方工业大学》期刊2019-05-06)
杜丽娜,苏燕胜[8](2019)在《手背浅静脉逆行穿刺在老年患者输液中的应用效果》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手背浅静脉逆行穿刺在老年输液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0月至2016年10月我科收治的314例老年患者,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手背静脉逆行穿刺)和对照组(手背静脉顺行穿刺),各157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一次穿刺成功率、液体渗漏情况、患者满意度和疼痛程度。结果观察组患者一次穿刺成功率及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液体渗漏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无疼痛患者占比为69.43%,高于对照组的52.23%(P<0.05);观察组患者的疼痛程度分布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手背浅静脉逆行穿刺在老年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显着,不仅可以减少液体渗漏,减轻患者的疼痛,而且能提高穿刺成功率及患者满意度,值得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推广。(本文来源于《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期刊2019年13期)
沈正林,秦永芳[9](2019)在《左侧桡动脉头静脉内瘘术后手背肿胀1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经左侧前臂桡动脉和头静脉吻合通路血液透析是肾衰竭患者的"第一血透通路"。肿胀手是与长期内瘘相关的常见并发症之一,正确处理好这种并发症对通路维护至关重要。现报道1例因贵要静脉血栓、头臂静脉狭窄和重度高血压等复合原因引起手背静脉网血液瘀滞的案例及其处理方法。(本文来源于《介入放射学杂志》期刊2019年04期)
孙晓蕾[10](2019)在《改良手背静脉穿刺法应用于老年患者静脉穿刺的效果及预后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改良手背静脉穿刺法应用于老年患者静脉穿刺的效果及预后影响。方法选取我科2015年4月至2017年5月需要连续2天予静脉输液的150例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第一日为研究组,采取改良手背静脉穿刺法随机应用于患者左手或右手,第二日为对照组,采取传统握拳式手背静脉穿刺法应用于同一患者另一只手,每组150例次,共计300例次,对两组手背一次性穿刺成功率、24小时内淤血例数和一周内静脉炎发生例数进行统计比较。结果研究组与对照组患者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淤血例数比较差异显着,P<0.05;研究组与对照组静脉炎发生例数比较差异不显着,P>0.05。结论改良手背静脉穿刺法应用于老年患者静脉穿刺法较于传统握拳式手背静脉穿刺法,具有一次性穿刺成功率高、减少穿刺后淤血的优点,可以有效提高临床穿刺效率,减少血管损伤,改善穿刺部位预后,值得推广应用。(本文来源于《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期刊2019年17期)
手背静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通过对老龄患者近掌指关节处手背静脉穿刺方法的改良以提高穿刺成功率。方法用松拳、逆向5.5号针头、水平持针法,快速插入法对100例静脉条件较差的老龄患者进行200次的改良穿刺,统计对这些患者的一次穿刺成功率以及患者的痛感情况。结果 100例患者的200次改良穿刺中,共一次穿刺成功188次,一次穿刺成功率占94%(188/200),且患者痛感低。除2例患者因入厕导致输液外渗之外,其余患者均未发生输液异常情况。结论综合运用这种改良穿刺法,明显提高了穿刺成功率和静脉利用率,减轻了患者的痛楚和对患者血管的损伤,增加了患者满意度。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手背静脉论文参考文献
[1].杨书佳,秦锁娣.儿童袜在固定小儿手背静脉留置针中的效果观察[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9
[2].李莹,卢维娜.老龄患者手背下静脉穿刺的探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
[3].王一丁,赵晨爽.优化视觉聚焦点的手背静脉识别方法[J].计算机测量与控制.2019
[4].张喆原.改进的手背静脉阈值分割方法及活体检测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9
[5].张喆原,刘富.基于纹理特征优化LPQ的手背静脉提取方法[J].吉林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19
[6].蒋小琛.基于位面图的手背静脉身份识别研究[D].北方工业大学.2019
[7].赵晨爽.基于注意力机制的手背静脉身份识别研究[D].北方工业大学.2019
[8].杜丽娜,苏燕胜.手背浅静脉逆行穿刺在老年患者输液中的应用效果[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9
[9].沈正林,秦永芳.左侧桡动脉头静脉内瘘术后手背肿胀1例[J].介入放射学杂志.2019
[10].孙晓蕾.改良手背静脉穿刺法应用于老年患者静脉穿刺的效果及预后影响[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