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健康第一的多层次理解与学校体育的与时俱进(论文文献综述)
龙助国[1](2021)在《共生理论视域下中学体育教师育体、育德能力协同发展研究》文中认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是提高国民道德品质、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一环。体育教师作为推动体育教育事业发展的主角,其专业能力水平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和规格。体育作为对学生身体教育的特殊学科,具有其他学科所不具备的实践性和社会性,显着的教学特点使体育教学成为了学校道德教育与体质教育共同进行的良好途径。因此,体育教师不仅要作为青少年体质健康的促进者,更应该担负起品德教育的责任和义务,发挥其体育课堂育德实效促进学生的体育品德发展,使体育课不再是单纯的体质与技能的提高,而是从学生体质和品德角度建立共生发展的并行局面。受我国传统的体质健康观念的影响,体育教师往往过度注重育体能力的发展,忽视了育德能力的提升,致使体育教师育德能力发展缓慢,与育体能力呈现发展失衡、不协调的现象。基于此,本研究借助共生理论为工具,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专家访谈等方法,分析中学体育教师育体、育德能力发展失衡的现状,提出融合发展的策略,以期推动我国体育学科德育渗透的改革,促进我国体育教师育体、育德能力的协同提高。研究结果表明,中学体育教师育体、育德能力发展现状及问题表现为:(1)教师自身发展上,表现为育德目标认识不足、缺乏育德素养、育体和育德教法联系不足;(2)教师课堂育德层面上,表现为德育目标和德育内容设计不匹配、课堂实施中育德能力表现不足、育德效果评价能力薄弱;(3)教师育体、育德环境发展层面上,表现为体育德育相关政策不够细化、学校德育物质资源配置比失衡、校园育德氛围缺失;(4)教师育体、育德模式发展层面上,表现为育德模式发展缺乏理论基础、体育课堂德育理念表现不足、教师育德能力无法实现育德目标、课堂教学无德育过程体现。为促进我国教师育体、育德能力协同发展,本文以共生理论为支撑,主要提出对策为:(1)共生单元之间增加促进育体、育德能力协同发展的共生因子;(2)共生界面上,建立课堂目标与设计、课堂组织与实施、育德教学效果评价的多元化共生通道;(3)共生环境方面,呼吁相关部门加大体育德育政策颁布和执行力度、保证德育资源的均衡分配、建立促进学生品德发展的校园环境和课堂氛围;(4)共生模式方面,融合育体、育德指导思想、明确阶段性育德发展目标、构建课堂育德活动实施步骤。
教育部[2](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提出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何嫣然[3](2020)在《PRECEDE理论下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健康教育模块实施影响因素分析 ——以开封市区高中为例》文中指出随着时代快速发展,青少年作为国家的未来,其健康问题已然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重点问题。为帮助我国青少年健康成长,国家制定了一系列相应政策,例如2016年出台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等,这些政策都强调学校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体育与健康课程作为学校健康教育的重要载体,是健康教育实施的重要手段。高中体育与健康教育课程具有鲜明的综合性,它是以体育为主,同时又充分融合健康教育内容的一门课程。它以增强学生体质健康为基础,提高学生身体素养为目的,强调体育课程框架内所包含的多种内容、多种功能与多种价值。现阶段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主要以学习运动技能、锻炼体能为主,在实际的体育课程教学中忽略健康教育模块内容的传授。本文通过文献法、调查法、访谈法以及数理统计法对开封市区高中体育教师、高中生、学校分管领导以及影响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实施健康教育的因素进行研究分析,并运用PRECEDE理论阐释开封市区各高中在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实施健康教育模块教学时存在的问题,并根据问题提出相应对策,以期能够为开封市区各高中在体育与健康课程中有效实施健康教育提供理论依据。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影响开封市区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健康教育模块实施的影响因素主要分为三大类,即倾向因素,促成因素,强化因素。倾向因素包括体育教师倾向因素:(1)缺乏有效、全面、科学的健康教育知识途径;2.对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开展健康教育模块教学的认知出现偏差。学生倾向因素:(1)开封市高中生健康教育知识知晓率偏低;(1)开封市高中生对健康教育模块认知不足;(3)开封市高中生对健康教育模块知识内容需求度较高。学校分管领导倾向因素:学校领导层对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健康教育模块的认知不足。促成因素主要包括体育教师促成因素:(1)开封市体育教师队伍结构不太合理;(2)体育教师授课形式单一、课时不足、教授内容不全面、教学组织形式没有针对性、教学手段落后以及无学习评价方式。学生促成因素主要:(1)开封市区高中生缺乏有效、全面、科学的健康教育知识途径;(2)体育与健康课程教材内容不完善。学校分管领导促成因素:学校安排的健康教育工作计划并不全面。强化因素包括体育教师强化因素:(1)体育教师培训需求未得到满足;(2)体育教师薪酬制度缺乏激励效应,职称评定标准有待进一步完善。学生强化因素:开封市区高中生对健康教育模块教学满意度较低。学校分管领导强化因素为:学校对体育教师考核体系并不细致、全面。基于对影响开封市区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健康教育模块内容实施的影响因素分析,提出以下建议:(1)以“知信行模式”为依据,树立正确健康教育观。(2)利用新媒体进行体育健康教育知识的推广与学习。(3)对开封市高中体育教师队伍结构进行合理的优化提升。(4)开发独有的健康教育校本课程,丰富健康教育内容,开发新型教学方法。(5)借鉴《美国学校健康促进计划》,完善健康教育教学计划。(6)对体育教师进行职后健康教育专题的培训。(7)提高体育教师学校地位,提升体育教师工作满意度。(8)建立健康教育模块课程评价体系及健康教育监督机构。
才新彬[4](2020)在《小学体育研学旅行方案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学旅行是一门综合实践课程,它是将观光旅行和研究性学习相结合,在旅行中开拓视野、亲身体验,实现更好教学效果的一种独特方式,是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国家办公厅在2013年发布的《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中,首次提出研学旅行并将逐步推行。2017年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公布第一批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营地名单的通知》,我国初步确立了208个特色研学旅行基地。可以看出,研学旅行已成为全国中小学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高度契合教育事业的时代发展要求。将研学旅行融入到小学教育当中,能够提升小学生主观能动性,改善教学方法,同时也是实现立德树人教育根本目标的有效途径。小学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体育与研学旅行的融合可以发挥二者自身的实践属性,提升体育教学效果,小学体育研学旅行将成为提升小学素质教育水平的重要路径之一。因此,小学体育研学旅行的开展要避免盲目性,拒绝形式化,就要求应具备科学系统的小学体育研学旅行方案。本文以小学体育研学旅行方案设计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特尔菲法、数理统计法以及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小学体育研学旅行方案设计进行研究。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小学体育研学旅行具有健身性与社会性、竞赛性与娱乐性、拓展性与实践性以及生成性与教育性多方面价值属性,其在培养小学生创新意识、夯实知识储备、强化实践本领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建立小学体育研学旅行方案指标体系,体系包含8个一级指标、25个二级指标以及59个三级指标构成。其中一级指标由体育研学旅行简介、体育研学旅行说明、体育研学旅行目标、体育研学准备及安排、体育研学内容设计思路、体育研学纪律要求、体育研学成果展示以及体育研学应急预案构成。(3)建立小学体育研学旅行多维实施保障机制,主要包括体育研学师资保障、体育研学资金保障以及体育研学课程化保障。(4)小学体育研学旅行方案设计应体现科学性,重视活动后期总结,以合作探究的形式带给学生更多启示;体现课程性,根据地域特征、家长意见积极将体育研学旅行纳入学校体育课程体系;体现教育性,丰富学生的体育知识,提高其自理能力和个人核心素养;体现体验性,通过体育研学体验,切实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与团队合作学习能力。
陈晓莹[5](2020)在《改革开放40年中国学校体育教育理念研究的热点、问题、趋势可视化分析》文中指出研究目的:宏观层面,梳理改革开放40年中国知网有关中国学校体育教育理念的相关研究;微观层面,借助大数据处理工具SPSS、Cite Space V,分析学校体育教育理念研究的前沿热点、问题与成因,并预测其演变态势。以期为中国特色学校体育教育理念的发展,提供理论与方法论的支持。研究方法:采用文献资料法、可视化分析法、对比分析法、趋势分析法,从发文时间、数量、关键词、前沿热点、作者、机构6个维度,对中国知网CNKI(1978-2020年)有关中国学校体育教育理念的相关文献,进行计量、聚类与可视化分析。结果与分析:(1)改革开放40年,中国学校体育教育理念的研究呈现波浪型增长,最高峰出现在十八大召开时期;特征为“一元主导,多元并存”,系统化发展。(2)中国素质教育引发学界研究热潮,与健康第一、终身体育共占热词前沿。改革与发展同步,改革开放40年中国特色学校体育教育理念拥有话语权。素质教育、终身体育、健康第一、生命教育、全纳教育、以人为本、快乐体育、竞技体育、创新教育、多元化教育理念,占据中国学校体育教育理念研究的主流地位。(3)中国学校体育教育理念研究存在不足,在研究在方法上,多样性不足,实证分析相对较少,多采取归纳、现状调查与分析;研究内容上,存在相似度较高,同质化严重的问题,多集中于政策梳理、问题与成因探究以及对策与建议,一定程度造成被引频次较低;在时空地域上,集群效应局部形成,但规模效应不显着。作者、机构在空间分布上较为分散,在国际合作方面有待加强。实证分析、跨学科研究、国际合作是其发展的有效路径。(4)2020年及以后,学校体育的研究热度与发文,将高于学校体育与教育理念,学校体育教学、健康第一、以人为本、全纳教育理念与素质教育发文量持平且变化不大。其中,国家政策调整、国际局势变动、突发性公共安全事件、新理念出现等因素,均会在一定程度上引发当前教育形式的变革,与相关领域研究的热潮。突发性公共安全事件亦能成为新理念产生或旧理念改变的诱因。结论与建议:(1)改革开放40年,中国学校体育教育理念发展成就不足共存。整体追踪学校体育教育发展轨迹,挖掘驱动因素、及时更新研究方法,对于十八大新起点上的中国学校体育教育工作推进,具有理论与实践意义。(2)立足国情,坚持党的领导,走中国特色学校体育教育发展之路。顺应教育全球化趋势,坚持改革开放,制定符合国情学校体育教育方针政策。深刻认识人类命运共同体内涵,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共建人才库、智慧库、科研数据库,共享科研成果。(3)创新观念与实践,构建以育人为最高目标,知识技能为主导,培养能力为重点的学校体育教育研究模型。注重质性分析法、实证分析法与交叉学科研究法,丰富研究方法的多样性;重视综述性研究;挖掘学校体育教育德育、体育、智育、美育与实践等多重功能。核心学者、科研作者、研究机构与平台,要加强合作,发挥发挥集群效应与智囊团作用,建立学术共同体。(4)加大学校体育教育人才培养力度,学校、教师、学生协同发展。学校根据学校体育教育理念,设置分层教育目标,重视学校体育与课余体育、家庭体育、社区体育中的纽带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与教师的主导作用。
孙晓垒[6](2020)在《上海市小学校运会开展的现状及创新对策研究》文中指出校运会是学生的盛大节日,是传播精神文化的载体,是培养学生责任感、良好的适应能力、团结合作等道德品质的有效途径,也是学生了解社会,超越自我最生动的课堂。学生是祖国的希望和未来,革除传统校运会弊端,创建适应时代需求、学生需求的校运会是必须的。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个案分析法、统计分析法的研究方法对上海市13个区的53所小学的校运会现状进行探讨与研究。总结出部分学校在开幕式、项目设置、鼓励学生参与的方式、奖项与奖品设置以及开展方式上面的创新之处。发现现阶段上海市小学校运会存在的问题是:开展时间分配不合理;项目设置单一、团体项目不受重视;参与程度较低、参与水平和质量不高、学生的参与时间和次数少、学生参与角色单一;奖励方法不完善、奖项设置单一,奖品吸引力不够;校运会的目的达成度不高。针对以上问题,本文结合上海市小学校运会开展较好的详细案例,结合教师及学生的问卷的数据分析结果以及专家的访谈情况,提出了促进校运会创新的对策:制定灵活的比赛周期,满足学生发展需求;丰富竞赛项目类别,改进项目的内容与形式;鼓励全体学生参与,提高学生参与质量;建立高效的自评机制,及时总结经验与不足。完善奖项与奖品设置,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并最终得出的结论如下:1.上海市小学校运会每年都至少开展一次,但开展时间过短,一般是半天或一天内完成,因此无法开展种类丰富的比赛项目,压缩了比赛时间,导致学生的参与质量不高。建议制定灵活的比赛周期,适当延长比赛时间。2.上海市小学校运会项目设置不合理,开闭幕式环节设置缺乏创新,竞赛项目品类单一,团体项目比重低且不受重视。应丰富竞赛项目类别,改进项目的内容与形式。3.上海市小学校运会参与水平和质量不高,学生的参与时间和次数较少,学生参与角色单一,学生参与的机会不多且形式比较被动。鼓励全体学生参与,提高学生的参与次数与时长,丰富学生参与途径,提高学生参与质量。4.上海市小学校运会的目的有部分未能很好地实现,应建立高效的自评机制;上海市小学校运会的奖励方法不完善,奖项设置陈旧,名次偏向于少数精英,奖品偏重于精神奖励,不能充分吸引学生的兴趣。建议完善奖项与奖品设置,丰富奖品类别,注重奖品的赛后价值和意义。
张莉[7](2020)在《改革开放40年我国学校体育指导思想研究》文中认为1978年党中央提出“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重大战略,改革开放的执行培育了国内宽阔的学术环境,我国学校体育指导思想迈向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多元化发展时期。学校体育教育作为学校教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决定了我国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对我国今后的兴衰成败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学校体育指导思想是鉴于一定的时间和社会背景条件下,参考学校体育实践经验,通过直接与间接的形式所产生的对学校体育的看法与观点,在一定程度上引导着学校体育的理论和实践。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历史分析法、专家访谈法以及归纳分析法,对改革开放40年来对我国学校体育有较大影响的增强体质体育思想、快乐体育思想、终身体育思想、全面发展体育思想以及“健康第一”体育思想这5个学校体育指导思想进行研究。深入分析了这5种学校体育指导思想的形成背景、基本内涵、贯彻执行中产生影响、贯彻执行中出现的问题,问题生发的主要致因以及问题的改革路径。并根据整理研究改革开放40年我国主流的学校体育指导思想,结合当前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社会等未来发展趋势,结合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立足于大背景对未来我国学校体育的发展趋势进行总结:1.贯彻“以人为本”原则,推进人的全面发展,2.进一步树立“健康第一”指导思想,落实“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3.着重协调学校体育、社会体育与家庭体育,发展终身体育。
仝子洋[8](2019)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学校体育政策法规的演进与价值取向研究》文中提出体育是关乎国家和民族大计的重要事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本保证。青少年作为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只有具备了良好的身体素质,才能胜任国家建设的伟大历史使命。改革开放以来,尽管人们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但青少年的体质却出现了不断下降的趋势。为此,国家制定了一系列的体育政策及法规,从多个层面来提升青少年体质水平。学校是青少年成长和学习的主要场所,也是国家体育政策法规最为关注的机构。本文通过对改革开放以来学校体育领域政策法规的发展历程进行分析,从而找到我国学校体育发展的主线,分析学校体育政策法规出台的背景及其所要解决的问题,并针对学校体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自己的对策与建议,进而归纳总结出学校体育政策发展的侧重点与方向,为今后学校体育政策法规的制定和实施提供理论参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学校体育政策法规发展迅速,经历了一系列的调整和改革。从“增强学生体质”、“素质教育”到“健康第一”、“提高体育素养”,期间虽然充满了挑战和困难,但经过四十年的不懈努力,我国在此方面已然取得了初步的成果,学校体育在增强学生体质,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方面展现出了大踏步的提升。我国的学校体育政策法规在演进和价值取向上,尽管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总的来看,问题依然还是不少的。比如,政策法规的制定未与各地区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导致学校体育发展出现不均衡现象;学校的体育法规政策和其他机构,乃至国家的总方针政策之间灵活度、协调度不够,这就导致政策法规在实施中不能充分发挥效用,呈现出虚化的不良效应;政策法规的执行主体不够明确,教育部门与行政部门责权不清,教育课程与文化课程冲突不断;落实度不够强,因此尽管有好政策,但不能发挥出好的效果。因此要解决这些问题还需要进一步完善我国的学校体育监督和管理机制,强化政策的执行力和效用;相关的部门强化责任意识,提高调控能力;统筹利益关系、资源分配,切实可靠的为我国学校体育的发展进步提供强劲的动力。总的来说,我国的学校体育政策法规的制定和执行,依靠的是多方面的努力,需要政府、教育部门、学生以及社会的全力协调协作,方能实现政策法规的既定目标。最后,提高青少年的身体素质事关国家的未来,与我国的伟大复兴紧密相连。
张峰[9](2019)在《“健康第一”理念下南京师范大学公共体育教学改革的研究》文中提出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所提倡的“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丰富和发展公共体育的内涵,提升在校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解决普通高校大学生对体育课缺乏兴趣的问题,进行公共体育教学改革的研究。为教学改革注入新的教育理念,解决传统体育模式下体育课程内容同质化、教学模式单一化,为普通高校开展体育教学改革提供借鉴,具有一定的理论现实意义。本文以南京师范大学(以下简称南师大)公共体育教学改革为研究对象,对南师大现行的公共体育课程模式、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课外活动、体育师资队伍、场地设施等情况进行研究,主要研究方法为:查阅文献资料、专家访谈、问卷调查、数理分析以及逻辑分析等。本文的理论依据为教育部2002年8月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在“健康第一”理念下,全面深入地进行分析,并得出以下研究结论:在“健康第一”的体育教育理念下,南师大公共体育课程的内涵等到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教学质量和效果得到了提高。新的课程改革实施方案基本得到落实,完成情况良好。其中主要创新与实践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南师大教学大纲文本结构的更改,促使教学目标和任务更加明确,考核评价更加合理。其次是运动训练课程班、艺术类课程与“校级精品课程”花样跳绳的开展,提高学生的运动兴趣并提升运动技术技能,也带动了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最后是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较高,有利于学术传承,多媒体技术在课内外的使用,对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业务能力有了创造性的发展,对教学质量的提升具有促进作用。南师大在大学体育内涵建设的研究上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仍未到达预期的设想,因此内涵建设还需要继续完善以下几个方面:“健康第一”理念认识不够深刻,体育教学目标着重强调运动技能目标,忽视了“健康第一”理念下运动参与、身心健康和社会适应领域的目标。体育课程设置不够合理,开设新型项目和课时比较少,体育理论课的教学质量不高,课外活动内容没有针对女生多的特点进行开设,影响“健康第一”理念下运动技能目标的实现。教学方法传统,考核评价制度不够健全和完善,未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性和个性,忽视了“健康第一”理念下的“以人为本”的内涵。教师队伍中缺少年轻有活力的青年教师;师生配备比不能达标。体育场地设施种类基本齐全,但体育场地年久失修,器材破旧,场馆收费,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
王秀强[10](2018)在《中国百年大学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战略研究》文中认为现代大学体育文化传承自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和西方体育文化。中国近现代大学体育受到西方大学体育发展模式和体育理念的深刻影响,“依附性发展”成为中国近代大学体育的显着特点;但同时也受到大学自治、学术自由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大学体育文化又具有“内生性”特征。大学体育文化内在制约着大学体育的发展。中国近现代大学体育起源于“强国强种”、“富国强兵”的实用主义目的,在西方科学主义和工具理性指引下,大学体育主动斩断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渊源,致力于为社会服务的功利性目标。长期发展的结果是,大学体育的发展规模逐渐扩大,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却没有达到理想的状态。追根溯源,主要是关系到大学体育战略目标的大学体育理念的缺乏和大学体育文化自觉的缺失。因此,唤醒大学体育的文化自觉,并在此基础上构建符合中国国情的大学体育文化,成为大学体育发展的基础工程。本研究选取上海交通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23所国内具有百年以上历史大学的体育发展史为研究对象。首先运用扎根理论和文献资料等研究方法进行大学体育文化的要素分析,确立代表性体育人物及思想、体育规章制度、体育活动和竞赛、体育教学、体育文化的物质载体等五要素作为研究的横轴;其次对中国大学体育的百年发展历程进行了历史分期研究,将中国大学体育的发展历程分为清末、民国、新中国初期、“文革”、复苏、新发展时期等六个历史阶段,确立研究的纵轴。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历史研究等方法,以大学体育文化五要素为具体研究对象,探究各文化要素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发展背景、特征与发展规律;梳理出比较清晰的中国百年大学体育文化发展概貌;并从百年大学体育发展进程中总结出历史经验和规律。在百年大学体育文化传承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百年大学体育发展现状,运用系统论和战略管理理论,首先进行了大学体育文化系统构建;之后进行了中国大学体育文化发展战略的规划研究,包括系统要素、内容体系和战略对策三个方面。研究结果表明:1.教育家和体育家的体育思想传承是大学体育文化发展的主线。大师的体育思想一直伴随着强国强种的民族思想,而且一直伴随中西方体育文化间的碰撞与融合、传统与现代之间的碰撞与融合。纵观中国近现代体育思想发展的历史,可以发现,中国近现代体育思想的传承与发展始终围绕着“健身强国,以实现民族复兴,实现国家的现代化”这一主题。2.中国大学体育制度深受社会政治背景的影响,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表现出不同的大学体育制度设计;回顾中国百年大学体育制度发展历程,呈现出清朝末期的借鉴摸索、民国时期的深入发展、建国初期的苏联模式、“文革”时期的破坏停滞、新时期的学习欧美等阶段性特征;中国大学体育制度往往采用自上而下的制度建设路径,即政府层面主导,大学负责具体实施。3.我国近现代体育课程,内涵上经历了“体操—体育—体育与健康”的发展历程;形式上表现了“课外—课内—课内外相结合”的发展趋势;价值功能上体现了“生物学—心理学—人文社会学”的认识提升;发展上呈现了“拿来主义—本土化探索—国际化”的三阶段发展模式;并且表现出钟摆式演变特征。4.大学体育精神文化是大学体育文化的核心;体育场馆设施等物质文化是大学体育文化的基础;体育制度文化是大学体育文化的保障;体育行为文化是大学体育文化的动力之源。大学体育精神、制度、行为、物质层面所包含的体育文化要素与社会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背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构成大学体育文化系统。5.中国百年大学体育发展历经清末的发端、民国的发展、新中国的新生、“文革”时期的挫折、改革开放的重生、新时期的发展与繁荣六个发展时期。百年大学体育思想也经历了由机体活动能力发展观到身体、心理发展观,到身体、心理、思想品德发展观,最后转变到身体、心理、思想品德和文化素质观,充分体现了人类对体育文化发展的认知经历了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到如今,体育人文价值观念逐渐成为中国体育发展的核心理念。6.引入战略管理理论;在构建大学体育文化系统的基础上,从战略的系统要素、内容体系和战略对策三个方面进行中国大学体育文化发展战略的规划研究。提出中国大学体育文化发展的战略对策:从大学体育文化各层面切入,明晰目标定位,健全决策机制,最大化发挥体育学科育人优势,跨学科合作、培养少而精的体育专业人才、凝练科研方向。7.总结百年大学体育思想发展历程中的经验和教训,可供从国家到大学各层面的体育文化发展以借鉴。人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主体,代表性体育人物的思想是大学体育文化系统构建中最为关键的要素,大学也因此成为整个中国体育教育的思想高地。在新的历史时期,围绕“民族复兴”的主题,大学体育人应有引领中国体育思想的主动性意识,传承发展,注重战略,以助力于提升中华民族文化软实力。
二、健康第一的多层次理解与学校体育的与时俱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健康第一的多层次理解与学校体育的与时俱进(论文提纲范文)
(1)共生理论视域下中学体育教师育体、育德能力协同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教师专业发展的时代需求 |
1.1.2 基础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 |
1.1.3 共生理论分析中学体育教师育体、育德能力协同发展的适切性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体育教师专业能力研究述评 |
2.1.1 体育教师专业能力发展情况 |
2.1.2 体育教师教学能力发展情况 |
2.1.3 体育教师育体、育德能力发展情况 |
2.1.4 小结 |
2.2 共生理论概述 |
2.2.1 共生理论起源 |
2.2.2 共生理论构成 |
2.2.3 共生理论国内应用情况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问卷调查法 |
3.2.3 专家访谈法 |
3.2.4 数理统计法 |
3.2.5 逻辑分析法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中学体育教师育体、育德能力协同发展释义及共生特征 |
4.1.1 体育教师育体、育德能力协同发展释义 |
4.1.2 体育教师育体、育德能力的共生特征 |
4.2 中学体育教师育体、育德协同发展现状调查及问题分析 |
4.2.1 中学体育教师育体、育德能力自身层面发展现状 |
4.2.2 中学体育教师育体、育德课堂发展现状 |
4.2.3 中学体育教师育体、育德环境发展现状 |
4.2.4 中学体育课堂育体、育德模式发展现状 |
4.3 共生理论视域下中学体育教师育体、育德能力协同发展思路探析 |
4.3.1 平衡体育教师育体、育德能力发展失调的共生单元 |
4.3.2 营造体育教师育体、育德能力多元融合的共生界面 |
4.3.3 完善体育教师育体、育德能力正向诱导的共生环境 |
4.3.4 打造体育教师育体、育德能力稳定高效的共生模式 |
4.4 共生理论视域下中学体育教师育体、育德能力协同发展对策 |
4.4.1 共生单元:增加育体、育德能力的共生因子 |
4.4.2 共生界面:建立新层次、多元化的育体、育德能力的共生通道 |
4.4.3 共生环境:优化协同发展的共生环境 |
4.4.4 共生模式:构建一体化对称的互惠共生模式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A 中学体育教师育体、育德能力协同发展现状调查问 |
附录B 专家访问问卷 |
附录C 中学体育教师育体、育德能力发展环境教师访谈提纲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3)PRECEDE理论下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健康教育模块实施影响因素分析 ——以开封市区高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背景 |
1.1.1 体育与健康教育的融合是新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
1.1.2 健康教育是提升青少年体质水平的内在要求 |
1.1.3 落实健康教育是新课改的根本要求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体育与健康课程 |
2.1.2 健康教育模块 |
2.1.3 PRECEDE模式理论 |
2.2 国内相关研究 |
2.2.1 学校健康教育内容的相关研究 |
2.2.2 学校健康教育模式的相关研究 |
2.2.3 学校健康教育评价的相关研究 |
2.2.4 学校健康教育师资的相关研究 |
2.2.5 学校健康教育开展影响因素研究 |
2.2.6 关于学校健康教育的域外研究 |
2.3 国外相关研究 |
2.3.1 学校健康教育内容的相关研究 |
2.3.2 学校健康教育模式的相关研究 |
2.3.3 学校健康教育评价的相关研究 |
2.3.4 学校健康教育师资的相关研究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法 |
3.2.2 调查法 |
3.2.3 数理统计法 |
3.2.4 逻辑分析法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开封市区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健康教育模块实施现状调查 |
4.1.1 开封市区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开展健康教育模块倾向因素调查 |
4.1.2 开封市区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开展健康教育模块促成因素调查 |
4.1.3 开封市区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开展健康教育模块强化因素调查 |
4.2 开封市区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健康教育模块实施的影响因素分析 |
4.2.1 影响健康教育模块实施的倾向因素分析 |
4.2.2 影响健康教育模块实施的促成因素分析 |
4.2.3 影响健康教育模块实施的强化因素分析 |
4.3 开封市区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健康教育模块实施对策分析 |
4.3.1 健康教育模块实施倾向因素策略分析 |
4.3.2 健康教育模块实施促成因素策略分析 |
4.3.3 健康教育模块实施强化因素策略分析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A 开封市区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健康教育模块实施影响因素分析(教师调查问卷) |
附录 B 开封市区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健康教育模块实施影响因素分析(学生调查问卷) |
附录 C 开封市区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健康教育模块实施影响因素分析(分管领导访谈提纲) |
附录 D 调查问卷效度评价表 |
致谢 |
(4)小学体育研学旅行方案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1 文献综述 |
1.1 相关概念界定 |
1.1.1 研学旅行 |
1.1.2 体育研学旅行 |
1.2 有关研学旅行的研究 |
1.2.1 国外有关研学旅行的研究 |
1.2.2 国内有关研学旅行的研究 |
1.3 有关体育研学旅行的研究 |
1.3.1 国外有关体育研学旅行的研究 |
1.3.2 国内有关体育研学旅行的研究 |
1.4 有关活动方案设计研究 |
1.4.1 研学旅行方案设计 |
1.4.2 小学体育活动方案设计 |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专家访谈法 |
2.2.3 特尔菲法 |
2.2.4 数理统计法 |
2.2.5 逻辑分析法 |
3 小学体育研学旅行方案设计理论分析 |
3.1 研学旅行本身的教育价值剖析 |
3.1.1 拓宽视野,夯实学生知识纹理 |
3.1.2 增智启慧,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
3.1.3 合学与行,强化学生实践本领 |
3.2 研学旅行与体育的内在关联 |
3.2.1 研学旅行与体育学科属性相同 |
3.2.2 研学旅行与体育学科的教育目标相同 |
3.3 体育研学旅行的特殊性特征 |
3.3.1 健身性与社会性 |
3.3.2 竞赛性与娱乐性 |
3.3.3 拓展性与实践性 |
3.3.4 生成性与教育性 |
3.4 小学体育研学旅行方案设计的理论基础 |
3.4.1 生活教育理论 |
3.4.2 建构主义理论 |
3.4.3 多元智能理论 |
3.4.4 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 |
4 小学体育研学旅行方案的设计 |
4.1 小学体育研学旅行方案的确立方法与过程 |
4.1.1 小学体育研学旅行方案各指标的确定方法 |
4.1.2 特尔菲法专家咨询过程及结果 |
4.1.3 对所选指标的一致性检验(肯德尔和谐系数) |
4.1.4 小学体育研学旅行方案指标权重的确立 |
4.2 小学体育研学方案各项指标分析 |
4.2.1 体育研学简介 |
4.2.2 体育研学说明 |
4.2.3 体育研学目标 |
4.2.4 研学准备及安排 |
4.2.5 体育研学内容设计思路 |
4.2.6 体育研学旅行纪律要求 |
4.2.7 体育研学旅行成果展示 |
4.2.8 体育研学应急预案 |
5 小学体育研学旅行实施保障 |
5.1 体育研学师资保障 |
5.2 体育研学资金保障 |
5.3 体育研学课程化保障 |
结论与展望 |
结论 |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5)改革开放40年中国学校体育教育理念研究的热点、问题、趋势可视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选题依据 |
一 人才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的需求 |
二 学校体育教育理念作用价值开发的需求 |
三 学校教育理念发展中的问题有待解决的需求 |
第二节 目的与意义 |
一 研究目的 |
二 研究意义 |
第三节 文献综述 |
一 实施思维导图 |
二 相关概念界定 |
三 改革开放40年中国学校体育主流教育理念与热点 |
四 改革开放40年中国学校体育教育理念研究的特征 |
五 改革开放40年中国学校体育教育理念研究的历史经验 |
第四节 创新点与重难点 |
一 创新点 |
二 重难点 |
第二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第一节 研究对象 |
第二节 研究方法 |
一 文献资料法 |
二 可视化分析法 |
三 数理统计法 |
四 对比分析法 |
五 耦合分析法 |
六 趋势动态分析法 |
第三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
第一节 热词前沿共词聚类分析 |
一 主题词、关键词聚类知识图谱 |
二 前沿热点共现知识图谱 |
三 三维立体鱼眼视图轨迹知识图谱 |
四 中国知网CNKI(1978-2020年)学校体育主流教育理念及内涵 |
第二节 TIME-ZONE VIEW时区视图分析 |
一 主题词、关键词Time-zone时区视图知识图谱 |
二 Time-zone View时区优化视图知识图谱 |
三 索引文献共被引聚类知识图谱 |
第三节 学术共同体与学科基础分析 |
一 核心作者共被引知识图谱 |
二 学术研究平台共现知识图谱 |
三 作者与机构平台共现知识图谱 |
四 学科理论发展基础SPSS大数据分析 |
第四节 中国学校体育教育理念研究的问题与趋势 |
一 存在问题的思维导图分析 |
二 发文数量与趋势分析 |
三 文献共被引研究分析 |
四 学校体育教育主流理念的发展与趋势分析 |
五 前沿热点与研究热点对比分析 |
第四章 结论与建议 |
第一节 结论 |
第二节 建议 |
第五章 不足与展望 |
第一节 不足 |
第二节 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6)上海市小学校运会开展的现状及创新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2 文献综述 |
2.1 国内校运会的相关研究 |
2.1.1 校运会的演变趋势研究 |
2.1.2 校运会的功能研究 |
2.1.3 校运会的举办内容研究 |
2.1.4 校运会实施中存在的问题研究 |
2.1.5 校运会改革与创新研究 |
2.2 国外校运会的相关研究 |
2.2.1 日本校运会的开展情况研究 |
2.2.2 美国校运会的开展情况研究 |
2.2.3 其它国家校运会的开展情况研究 |
2.3 文献小结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问卷调查法 |
3.2.3 专家访谈法 |
3.2.4 个案分析法 |
3.2.5 统计分析法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上海市小学校运会开展的状况 |
4.1.1 上海市小学校运会遵循理念调查 |
4.1.2 上海市小学校运会开展目的调查 |
4.1.3 上海市小学校运会时间安排调查 |
4.1.4 上海市小学校运会项目设置调查 |
4.1.5 上海市小学校运会参与现状调查 |
4.1.6 上海市小学校运会奖励方式调查 |
4.1.7 上海市小学校运会器械和场地条件调查 |
4.2 上海市小学校运会的创新分析 |
4.2.1 上海市小学校运会开幕式的创新分析 |
4.2.2 上海市小学校运会特色项目的创新分析 |
4.2.3 上海市小学校运会组织形式的创新分析 |
4.2.4 上海市小学校运会奖励方式的创新分析 |
4.2.5 上海市小学校运会鼓励参与的创新分析 |
4.2.6 上海市小学校运会开展方式的创新分析 |
4.3 上海市小学校运会存在的问题 |
4.3.1 上海市小学校运会时间分配不合理 |
4.3.2 上海市小学校运会项目设置不合理 |
4.3.3 上海市小学校运会参与程度较低 |
4.3.4 上海市小学校运会奖励方式单一 |
4.3.5 上海市小学校运会目的达成度不高 |
4.4 促进上海市小学校运会创新的对策研究 |
4.4.1 制定灵活的比赛周期,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 |
4.4.2 丰富竞赛项目的类别,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
4.4.3 鼓励全体学生的参与,提高学生的参与质量 |
4.4.4 完善奖励方式与方法,注重奖励的赛后影响 |
4.4.5 明确校运会举办目的,建立高效的自评机制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7)改革开放40年我国学校体育指导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依据 |
一、社会历史发展的需要 |
二、学校体育发展的需要 |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第三节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方法 |
第四节 文献综述 |
一、我国学校体育指导思想的发展演变 |
二、我国学校体育指导思想的组成体系 |
三、执行学校体育指导思想中存在的问题 |
四、我国学校体育指导思想执行问题致因 |
五、我国学校体育指导思想的改革路径 |
第五节 相关概念的界定 |
一、思想 |
二、体育思想 |
三、学校体育思想 |
四、学校体育指导思想 |
第二章 增强体质体育指导思想 |
第一节 形成背景及其基本内涵 |
一、形成背景 |
二、基本内涵 |
第二节 贯彻执行中产生的影响 |
一、教学目标专注增强学生的体质 |
二、教学方法突出运动密度和质量 |
三、教学评价凭籍生理指标变化度 |
第三节 贯彻执行中出现的问题 |
一、教学目标单一缺乏层次性 |
二、教学内容脱离于运动技术 |
三、教学方法偏向于刻板枯燥 |
四、教学评价热衷于死板量化 |
第四节 问题生发的主要致因 |
一、教学目标定向单一 |
二、教学大纲限定偏死 |
三、体育场地设施局限 |
第五节 增强体质思想之改革路径 |
一、激发学生体育运动兴趣 |
二、提高学生体育运动能力 |
三、发挥课外体育锻炼作用 |
四、结合全面教育增强体质 |
第三章 “快乐体育”指导思想 |
第一节 形成背景及其基本内涵 |
一、形成背景 |
二、基本内涵 |
第二节 贯彻执行中产生的影响 |
一、教学目标融合心理愉悦感悟 |
二、教学实践关注学生快乐体验 |
三、教学模式满足学生实际需要 |
四、教学方法突显学生内在感受 |
第三节 贯彻执行中出现的问题 |
一、偏离乃至误解了“快乐”的内涵 |
二、“快乐”教学徒具其形而无其实 |
三、教师主导地位缺失“水课”成灾 |
第四节 问题生发的主要致因 |
一、抱有“病急乱投医”之侥幸心理 |
二、“快乐”内涵与外延局限于字面 |
三、快乐体育生态系统要素尚欠完备 |
第五节 “快乐体育”思想之改革路径 |
一、辩证理解“苦”“乐”内涵 |
二、把控学练过程感悟快乐体验 |
三、丰富教学方法助推快乐体验 |
第四章 终身体育指导思想 |
第一节 形成背景及其基本内涵 |
一、形成背景 |
二、基本内涵 |
第二节 贯彻执行中产生的影响 |
一、教学目标体现教育的延续性 |
二、教学实践注重学生兴趣培养 |
三、教学内容倾向基础知识铺垫 |
第三节 贯彻执行中出现的问题 |
一、教学方法运用较为死板 |
二、教学指导未能及时充分 |
三、教学效果无法及时评价 |
第四节 问题生发的主要致因 |
一、教学模式构建有误 |
二、教学目标认知偏差 |
三、教学内容设置不当 |
第五节 终身体育思想之改革路径 |
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
二、正确规划课程内容 |
三、丰富体育教学方法 |
四、完善教学评价体系 |
第五章 “全面发展”体育指导思想 |
第一节 形成背景及其基本内涵 |
一、形成背景 |
二、基本内涵 |
第二节 贯彻执行中产生的影响 |
一、为素质教育指出发展空间 |
二、体育观发展为三维体育观 |
第三节 贯彻执行中出现的问题 |
一、教学价值“荒漠化” |
二、教学目标“过大化” |
三、教育实践“片面化” |
第四节 问题生发的主要致因 |
一、价值取向偏向“竞技主义” |
二、教学内容轻视“软文化” |
三、教学实践偏离教育目标 |
第五节 “全面发展”体育思想之改革路径 |
一、转变“片面化”的教育方式 |
二、结合社会发展建立体育目标 |
三、建立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体系 |
第六章 “健康第一”体育指导思想 |
第一节 形成背景及其基本内涵 |
一、形成背景 |
二、基本内涵 |
第二节 贯彻执行中产生的影响 |
一、体育教学注重传授健康知识 |
二、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明显改善 |
第三节 贯彻执行中出现的问题 |
一、教学理念理解错误 |
二、教学内容产生混乱 |
三、教学评价制定错误 |
第四节 问题生发的主要致因 |
一、体育教育理念困乏 |
二、课程目标设置过大 |
三、健康与体质关系混淆 |
第五节 “健康第一”思想之改革路径 |
一、端正学校体育的作用价值 |
二、厘清每个时代指导思想的涵义 |
三、改革教学内容和评价体系 |
第七章 中国学校体育指导思想研究结论及其发展趋势 |
第一节 中国学校体育指导思想发展趋势 |
一、贯彻“以人为本”原则,推进人的全面发展 |
二、进一步树立“健康第一”指导思想,落实“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 |
三、着重协调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家庭体育,发展终身体育 |
第二节 中国学校体育指导思想的研究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件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学校体育政策法规的演进与价值取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背景 |
1.2 选题目的 |
1.3 选题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实践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1.1 学校体育政策 |
2.1.2 学校体育法规 |
2.1.3 价值取向 |
2.2 国内外相关研究 |
2.2.1 对国外学校体育政策法规的研究 |
2.2.2 国内学校体育政策法规的研究 |
3 研究对象和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逻辑分析法 |
3.2.3 归纳总结法 |
3.2.4 比较研究法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以增强学生体质为指导思想背景下的学校体育政策法规的分析 |
4.2 素质教育思想背景下的学校体育政策法规的分析 |
4.3 以树立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背景下的学校体育政策法规的分析 |
4.4 提高学生体育素养背景下的学校体育政策法规的分析 |
4.5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学校体育政策法规的执行力分析 |
4.5.1 学校体育政策法规落实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分析 |
4.5.2 解决学校体育政策法规落实过程中问题的措施分析 |
4.6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学校体育政策法规的价值取向分析 |
4.6.1 增强学生体质,重建学校体育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的价值取向 |
4.6.2 提高人才素质,培养全面人才的价值取向 |
4.6.3 树立健康第一观念,养成终身锻炼意识的价值取向 |
4.6.4 提高学生体育素养,培育中国特色体育文化的价值取向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9)“健康第一”理念下南京师范大学公共体育教学改革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绪论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相关概念界定 |
1.3.1 “健康第一” |
1.3.2 公共体育教学 |
2 文献综述 |
2.1 “健康第一”视角下高校体育教学改革 |
2.2 “健康第一”思想指导下有关体育课程改革研究的文献回顾 |
2.3 “健康第一”与发展身体素质的相关研究回顾 |
2.4 国外体育教育指导思想研究回顾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访谈法 |
3.2.3 问卷调查法 |
3.2.4 数据统计法 |
3.2.5 案例分析法 |
3.2.6 逻辑分析法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南师大公共体育教学发展概况 |
4.1.1 南师大着名教育家的体育思想研究 |
4.1.2 南师大公共体育课程发展历程回顾 |
4.2 “健康第一”理念下南师大公共体育课教学基本情况 |
4.2.1 体育教学指导思想与教学目标 |
4.2.2 体育教学模式 |
4.2.3 公共体育课程结构与教学内容 |
4.2.4 体育课教学方法 |
4.2.5 体育课教学考核与评价 |
4.3 “健康第一”理念下影响公共体育教学开展的因素 |
4.3.1 师资队伍建设情况 |
4.3.2 体育场地设施及器材条件 |
4.3.3 公共体育课教学学生的调查结果分析 |
4.3.4 公共体育课教学情况的实证研究 |
4.4 “健康第一”理念下他山之石的借鉴 |
4.4.1 教学指导思想的比较 |
4.4.2 公共体育教学模式的优缺点比较 |
4.4.3 公共体育课程设置合理程度的比较 |
4.4.4 体育教学内容的比较 |
4.5 “健康第一”理念下南师大公共体育教学现状存在的优点与不足 |
4.5.1 “健康第一”理念下体育教学改革取得的成果及其优点 |
4.5.2 “健康第一”理念下教学改革存在的不足之处 |
4.6 “健康第一”理念下南师大体育教学改革思路和改革措施 |
4.6.1 公共体育教学改革思路 |
4.6.2 公共体育教学改革措施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10)中国百年大学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综述 |
1.2.2 国外研究综述 |
1.3 理论基础 |
1.3.1 大学体育文化概述 |
1.3.2 战略与战略管理 |
1.3.3 研究相关理论视角 |
1.4 研究对象、分期与方法 |
1.4.1 研究对象 |
1.4.2 研究分期 |
1.4.3 研究方法 |
1.5 研究内容、思路与创新点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研究思路 |
1.5.3 研究创新点 |
1.6 研究说明 |
1.6.1 时间范围 |
1.6.2 空间范围 |
1.6.3 研究指标 |
第2章 百年大学体育文化发展的背景 |
2.1 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 |
2.1.1 “武”的演变历程 |
2.1.2 儒、道、释的体育精神 |
2.2 西方体育文化的传入 |
2.2.1 教会学校与洋务学堂的示范与推动 |
2.2.2 近代中国教会大学体育文化的传承 |
2.3 大学体育文化发展的百年历程 |
2.3.1 清朝末期:中国大学体育文化的发端 |
2.3.2 民国时期:中西体育的冲突与融合 |
2.3.3 新中国初期:毛主席题词和全面学习苏联经验 |
2.3.4 “文革”时期:中国学校体育发展的挫折与教训 |
2.3.5 复苏时期:扬州会议重新确立了学校体育的地位 |
2.3.6 新发展时期:大学体育文化关乎国家文化软实力 |
第3章 中国百年大学体育精神文化的传承 |
3.1 体育人物及思想的整体研究思路 |
3.2 中国大学体育思想的萌芽 |
3.2.1 维新派体育思想 |
3.2.2 “新政”时期体育思想 |
3.2.3 军国民体育思想 |
3.3 中国大学体育思想的发展 |
3.3.1 中国大学体育思想发展的背景 |
3.3.2 大学校长体育思想 |
3.3.3 体育家群体体育思想 |
3.4 中国大学体育思想的转向 |
3.4.1 对资产阶级体育观的批判 |
3.4.2 学校体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
3.4.3 “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 |
3.5 中国大学体育思想的复苏 |
3.5.1 体质教育思想的局限 |
3.5.2 学校体育思想的争鸣 |
3.6 中国大学体育思想的繁荣 |
3.6.1 “健康第一”思想 |
3.6.2 “终身体育”思想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中国百年大学体育制度文化的传承 |
4.1 大学体育制度的发端 |
4.1.1 大学体育制度发端的背景 |
4.1.2 政府层面的大学体育制度 |
4.1.3 大学内部的体育制度 |
4.1.4 区域体育组织的初现 |
4.2 大学体育制度的定型 |
4.2.1 政府层面的大学体育制度 |
4.2.2 大学内部的体育制度 |
4.2.3 学校体育制度的今昔对比 |
4.2.4 校际体育组织 |
4.3 大学体育制度的转型 |
4.3.1 政府层面的大学体育制度 |
4.3.2 大学内部体育制度建设 |
4.4 大学体育制度的复兴 |
4.4.1 政府关于大学体育制度建设 |
4.4.2 大学内部体育制度建设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中国百年大学体育行为文化的传承 |
5.1 大学体育教学的传承 |
5.1.1 大学体育课程的开端 |
5.1.2 专业体育教育的开端 |
5.1.3 苏联体育教育理论的影响 |
5.1.4 体育教学改革成为潮流 |
5.1.5 新世纪大学体育课程改革 |
5.1.6 小结 |
5.2 大学体育活动和竞赛的传承 |
5.2.1 课外活动和竞赛的开端 |
5.2.2 课外活动和竞赛的发展 |
5.2.3 新中国初期的课外活动和竞赛 |
5.2.4 大学试办高水平运动队合法化 |
5.2.5 新发展时期大学体育要素的互动 |
5.2.6 小结 |
第6章 中国百年大学体育物质文化的传承 |
6.1 体育场地设施的初步建设 |
6.2 室内体育场馆建设的勃兴 |
6.3 体育场馆设施的蓬勃发展 |
6.3.1 体育场馆建设特点 |
6.3.2 存在的问题 |
6.3.3 体育场馆设施的前景 |
6.4 体育场馆建设的文化性特征 |
6.4.1 大型室内综合场馆成为主流 |
6.4.2 新世纪体育场馆特征与趋势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中国大学体育文化的发展战略研究 |
7.1 大学体育文化发展战略的系统要素 |
7.1.1 大学体育文化系统的构建 |
7.1.2 大学体育文化系统主体要素 |
7.1.3 大学体育文化系统客体要素 |
7.1.4 大学体育文化系统中介要素 |
7.2 大学体育文化发展战略的内容体系 |
7.2.1 指导思想 |
7.2.2 发展现状 |
7.2.3 战略目标 |
7.2.4 战略重点 |
7.2.5 战略路径 |
7.3 大学体育文化发展的战略对策研究 |
7.3.1 健全大学体育战略决策机制 |
7.3.2 百年大学体育精神文化建设 |
7.3.3 百年大学体育制度文化建设 |
7.3.4 百年大学体育师资队伍建设 |
7.3.5 百年大学体育学科能力建设 |
7.3.6 体育文化研究与实践的互动 |
7.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学术论文和科研成果目录 |
四、健康第一的多层次理解与学校体育的与时俱进(论文参考文献)
- [1]共生理论视域下中学体育教师育体、育德能力协同发展研究[D]. 龙助国.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9)
- [2]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3]PRECEDE理论下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健康教育模块实施影响因素分析 ——以开封市区高中为例[D]. 何嫣然. 河南大学, 2020(02)
- [4]小学体育研学旅行方案设计研究[D]. 才新彬. 河北师范大学, 2020(07)
- [5]改革开放40年中国学校体育教育理念研究的热点、问题、趋势可视化分析[D]. 陈晓莹. 郑州大学, 2020(02)
- [6]上海市小学校运会开展的现状及创新对策研究[D]. 孙晓垒.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7]改革开放40年我国学校体育指导思想研究[D]. 张莉. 天津体育学院, 2020(08)
- [8]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学校体育政策法规的演进与价值取向研究[D]. 仝子洋. 山西师范大学, 2019(05)
- [9]“健康第一”理念下南京师范大学公共体育教学改革的研究[D]. 张峰. 南京师范大学, 2019(02)
- [10]中国百年大学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战略研究[D]. 王秀强. 上海交通大学, 201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