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旧散文论文-李梅

忆旧散文论文-李梅

导读:本文包含了忆旧散文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张中行,忆旧散文,思想文化渊源

忆旧散文论文文献综述

李梅[1](2018)在《张中行忆旧散文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90年代前后,耄耋之年的张中行开始了自己的散文创作,他的散文一经发表就因其独特的内容和富有哲理的表达受到了许多读者的追捧。张中行作为一个见证了中国现当代散文发展的“老生代”作家,在非凡的人格魅力、独特的人生道路、深厚的学养、对现代散文的贡献等诸多方面都有着极大的研究价值和阐释空间。《负暄琐话》系列及《流年碎影》等作品集中出现了大量的怀人忆事之作,这些忆旧散文很好地继承和发扬了五四时期周作人、林语堂等散文大家的优秀传统,不仅是张中行的创作理念和艺术成就的集中体现,而且可以作为沟通现代散文和当代散文的媒介。本文通过对其忆旧散文进行初步梳理,以此抛砖引玉,以期更多的人能加入到对张中行先生及同时期“老生代作家”的散文研究中来,对张老等人的文学史地位给予公正合理的评判,也希望张老充满哲理和思辨的散文能对更多人产生积极的影响。本文分为绪言,正文叁章及结语,共五个部分。绪论:围绕张中行忆旧散文的意义与价值简要概括本课题的选题缘由及相关研究现状。第一章,对张中行忆旧散文的主题进行了梳理和归纳。首先,故人轶闻是张中行忆旧散文最常见的一个主题,他笔下的这些人物又有文化名人、普通百姓及理想女性之分。其次,张中行的散文中也常常见到他对旧地风光的深情书写,其中故乡香河、北京及北大是最主要也最有特色的。最后,对于自己所经历过的苦乐往事,张中行也进行了深情描绘。第二章,对张中行忆旧散文的艺术特点进行分析和归纳。首先,从内容选择、结构特征、语言风格叁个方面分析了张中行忆旧散文的“闲话风”。其次,张中行总是以诗人悲天悯人的情怀和历史学家的眼光进行散文创作。因此,他的忆旧散文又具有诗性和理性相结合的特点。最后从冲淡隽永的苦味和自嘲与反讽的幽默笔法两方面对张中行忆旧散文“哀而不伤”的文体风格进行分析。第叁章,深入探究张中行忆旧散文创作的思想文化渊源。首先,张中行深受以儒、道、佛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其次,“五四”运动期间传入的自由主义、科学理性意识、怀疑精神等也对张中行产生了深刻影响。最后,在中西文化的共同影响下,张中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顺生”思想和平民思想。结语:整体总结本课题的研究价值。(本文来源于《云南师范大学》期刊2018-05-28)

郝庆军[2](2017)在《唯美与纯真——黛安童年忆旧散文小品简评》一文中研究指出一拿到黛安即将出版的散文集《月光下的萝卜灯》书稿,是一口气读完的。很久没有如此享受而酣畅地阅读这样纯美精致的散文小品了。这本散文集足足有五十篇,篇篇情感饱满,俱是佳作,可以说字字珠玑,文采焕然,均达到相当艺术水准,直叫人有走在山阴道上,目不暇给之感。这些散文取材虽然比较平常,甚至平淡,构思也不怎么讲究,看似随风就雨,信笔挥洒写就,但如果仔(本文来源于《雨花》期刊2017年08期)

张建英[3](2014)在《留连来时路 依然话当年——刘笔农新华文坛忆旧散文特色》一文中研究指出刘笔农专力写作新华文坛1旧人旧事,在华文文学界可谓奇特现象。刘笔农文坛忆旧散文回忆新华作家的创作道路和心灵轨迹,展示了新华文坛历史风貌和传统知识分子的人格精神,增添了历史的厚重感和人性之美。其运笔用墨自成一体,颇有特色且承继史家传统,保持客观立场,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本文来源于《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4年04期)

张建英[4](2014)在《史里寻宝,时中唤情——刘笔农新华文坛忆旧散文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刘笔农文坛忆旧散文再现了新华优秀作家在文学创作、培养新人和服务社会等方面的贡献。他对历史瞬间的艺术表现,准确地刻画了人物鲜明的性格气质,给读者以审美享受;其创作可以作为文学史料的补充;他尝试重筑新华文坛一个时代的文学画廊,诠释了一代文化人对家园不能割舍的使命感。(本文来源于《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4年03期)

董存丽[5](2012)在《乡间忆旧(散文)》一文中研究指出1994年,我从西南林学院毕业后,被分配到一个乡林业站工作。几年期间,虽然工作十分忙碌,但当初的许多经历却令我至今难忘。被"富农"戏弄我第一天下乡是和乡土地站的同志一起去的。那天,我们来到朵基办事处×村的一农户家,这家的男主人年近六旬,可能是长期劳累所致,他满头白发,看起来比实际年龄要大得多。招呼我们坐下后,他急忙端茶倒水,一双机灵的小眼睛像个听话的孩子,一直围着我们转。土地站的同志只管张罗他们那摊工作。我东张西望,核定他(本文来源于《云南林业》期刊2012年03期)

曲竟玮[6](2008)在《论80年代老作家的忆旧散文创作》一文中研究指出80年代一批步入耄耋之年的老作家,在比较明确的记录历史的意识和浓重的历史理性精神指引下创作了大量的忆旧散文。这些散文有着丰厚的内容,尤以反思“文革”的内容与“新启蒙”关系最为密切。他们的忆旧散文以人道主义为价值支点,在和主流意识形态“和而不同”的互动中,建立起稳健的知识分子价值立场。他们支持“解放思想”的口号,甚至习惯性、策略性地采用若干主流话语。但他们拒绝响应“向前看”的号召,固执地坚持“向后看”,不肯放弃反思历史的话语权。然而他们极少直接参与文艺和思想论争,尽量避开和主流意识形态的正面冲突,积极清理个人和时代的历史。他们的稳健立场为他们赢得了充分书写的政治空间。老作家们多采用喜剧性的叙事方式处理辛酸的往事;而这种充满趣味的、喜剧性的叙说背后是严肃的价值评判、对历史的深沉思考以及蔑视丑恶、坚韧不屈的人格精神,这种喜剧性表达和这种精神品格的结合遂使心中的深悲巨痛在文章中得以稀释。同时,老作家忆旧散文一改五六十年代的滥情传统,以叙事带情、以理节情、简化和弱化抒情等多种方式含蓄地表现情感,节制抒情,形成了颇为独特的哀而不伤的文体风格。80老作家忆旧散文创作的文学史意义表现在对“五四”传统的自觉而深刻的继承,以及在这种继承基础上对权力话语的突破。在整个80年代,再也没有哪个作家群体是如此了解、如此忠诚于“五四”传统了。(本文来源于《南京师范大学》期刊2008-06-30)

蒙正和[7](2003)在《杜鹃林忆旧(散文)》一文中研究指出清明时节雨纷纷,又到杜鹃花开时。可是,每年这个季节,我的心情便会格外地沉重起来,童年随母亲采摘杜鹃花的情景又清晰地展现在眼前。是在叁年困难时期我七岁那年的阳春叁月的一天,母亲起了个大早,带着我匆匆向村外那片杜鹃林赶去。“采青,要赶早……”母亲背着背箩,挽(本文来源于《云南林业》期刊2003年03期)

秦林芳[8](2001)在《论李广田叁十年代散文创作的忆旧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李广田30年代散文创作注重客观忆旧视角对作者创作情思的审美启示作用。在思想内容的挖掘、展示上,李广田30年代的散文创作着力在童年时期的乡土生活中开掘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在情感内容的提炼上,李广田30年代散文通过忆旧而净化其创作的乡土情怀,从而形成了质朴纯净的艺术风格。(本文来源于《齐鲁学刊》期刊2001年06期)

王兆胜[9](2001)在《论中国现代忆旧散文的流变》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认为中国现代散文中忆旧散文并不孤立,它与其它文体有着内在的关联,却又有着自身的生成和发展规律,具有独特的品格与价值意义。(本文来源于《江汉论坛》期刊2001年02期)

王兆胜[10](2000)在《情缘回想——论中国当代抒情忆旧散文》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下半叶忆旧散文中 ,对“情缘”的回想是其中重要的一种 ,较有代表性的作家是梁实秋、冰心、萧乾、肖凤等。《槐园梦忆》是梁实秋在这方面的代表作 ,是为了“悼念故妻程季淑女士”的 ;冰心的代表作则是一组由 12篇散文组成的《关于男人》。冰心没有像梁实秋那样在平静叙事中 ,笔底包含一片深情 ,而是平铺直叙 ,以讲述故事为主。萧乾、肖凤都是老北京 ,在他们的忆旧散文中 ,都有对老北京美好文化的回忆 ,对苦难的童年生活的难以忘怀 ,以及对生活的充满坚韧的追求(本文来源于《东岳论丛》期刊2000年06期)

忆旧散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一拿到黛安即将出版的散文集《月光下的萝卜灯》书稿,是一口气读完的。很久没有如此享受而酣畅地阅读这样纯美精致的散文小品了。这本散文集足足有五十篇,篇篇情感饱满,俱是佳作,可以说字字珠玑,文采焕然,均达到相当艺术水准,直叫人有走在山阴道上,目不暇给之感。这些散文取材虽然比较平常,甚至平淡,构思也不怎么讲究,看似随风就雨,信笔挥洒写就,但如果仔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忆旧散文论文参考文献

[1].李梅.张中行忆旧散文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8

[2].郝庆军.唯美与纯真——黛安童年忆旧散文小品简评[J].雨花.2017

[3].张建英.留连来时路依然话当年——刘笔农新华文坛忆旧散文特色[J].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

[4].张建英.史里寻宝,时中唤情——刘笔农新华文坛忆旧散文探析[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

[5].董存丽.乡间忆旧(散文)[J].云南林业.2012

[6].曲竟玮.论80年代老作家的忆旧散文创作[D].南京师范大学.2008

[7].蒙正和.杜鹃林忆旧(散文)[J].云南林业.2003

[8].秦林芳.论李广田叁十年代散文创作的忆旧视角[J].齐鲁学刊.2001

[9].王兆胜.论中国现代忆旧散文的流变[J].江汉论坛.2001

[10].王兆胜.情缘回想——论中国当代抒情忆旧散文[J].东岳论丛.2000

标签:;  ;  ;  

忆旧散文论文-李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