壬辰倭乱论文-金玉喆

壬辰倭乱论文-金玉喆

导读:本文包含了壬辰倭乱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壬辰倭乱,异国体验,传记小说,南胤传

壬辰倭乱论文文献综述

金玉喆[1](2019)在《壬辰倭乱时期异国体验传记小说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研究重点是壬辰倭乱时期异国体验中的传记小说研究。选择传记小说是因为能够体现出当代人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它描绘出的男女之间真实的爱情,同时能表现出对扭曲现实的不满。关于壬辰倭乱时期异国体验的传记小说有《南胤传》,《崔陟传》,《周生传》,《云英传》等。其中,《南胤传》和《崔陟传》是以战乱时代为背景,主人公被迫去往异国,经过一番千般万苦后回国的故事。其次,作品中的主人公都是以自己的角度看待中国和日本,从中把自己的所观所感以真实的语言所记录了下来,这一点相比同时代的作品而更有诱惑力。所以,本文选择了《南胤传》,《崔陟传》为主要研究对象。本文将以“形象学,”作为其研究方法,来考察一下壬辰倭乱时期异国体验中的传记小说。首先,在第二章说明一下,因壬辰倭乱作品中的主人公,家族离散不得已进行了异国体验。在这过程中他们通过所见所闻领悟到一些变化。例如文化的差异与异国之间的婚姻。《崔陟传》中的红桃身为大明国人,居然流浪一般的逃到大明的朝鲜人结婚,《南胤传》中的倭国公主与已是俘虏身份的南胤结婚,实属是及其罕见,也是对于传统儒家观念的一种突破。其次,第叁章以异国之情为基础,重点在于主人公身处异国时期所遇到过的外国人。例如,《崔陟传》中的中国人余有文,身为大明的将领竟帮助一个一无所有的朝鲜人崔陟,和他一起生活甚至要把自己的姐姐许配给崔陟。像这样的举动在以前的传记小说中是前所未有过的。还有日本人顿于对一个俘虏身份的朝鲜人玉英是给外的体贴,甚至离别的时候还给她白银10两作为报偿。身为壬辰倭乱的主某对于俘虏一般的朝鲜人加以关怀的举动是之前小说中从未看到过的。还有在《南胤传》中的倭国公主与一个俘虏过来的朝鲜人南胤,不惜跟自己的父王以性命加以威胁也要救南胤的举动也是前所未有的。最后,在第四章是通过二叁章的论述来得出的结论。本文中的两个作品都以壬辰倭乱的背景下,主人公在于异国体验中接触到了中国和日本的文化,进而促成了在意识上的变化。这一点可以在异国婚姻中可以找得到。还有就是作品中的外国人形象上,以顿于和倭国公主为首的日本人在对待朝鲜人的种种表现来看,是具备了作为一个人最基本道德品质的形象。因此,对于作品中展现的,为了实现朝鲜、中国和日本之间的和谐与安定所做出的努力与反战思想的体现是在我们小说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本文来源于《延边大学》期刊2019-05-17)

金洪培,李长龙[2](2018)在《壬辰倭乱时期朝鲜名将权栗的军事活动述略》一文中研究指出1592年,丰臣秀吉发动侵朝战争,武备松弛的朝鲜方面一溃千里,权栗经柳成龙举荐出任光州牧使,后逐步升至都元帅。壬辰战争期间,权栗组织朝鲜官军和义兵抵抗日军的入侵,指挥了梨峙防御战、秃城战役、幸州战役等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丁酉再乱后,权栗推荐李舜臣重整朝鲜海军,并取得了鸣梁大捷;陆路上,权栗制定阻止日军北进的战略,并与明军联合对日作战。权栗的抗倭活动给日本侵略者以沉重打击,为提升朝鲜军民的斗争意志起到了莫大的激励作用,成为当时朝鲜军民心中的脊梁和精神寄托。(本文来源于《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6期)

李长龙[3](2018)在《试论壬辰倭乱时期权栗的抗倭活动》一文中研究指出权栗(1537-1599)是朝鲜王朝中期的文人和武将,壬辰倭乱时期他与李舜臣一陆一海并成为壬辰双璧。1592年,丰臣秀吉出动大军侵略朝鲜,武备松弛的朝鲜方面可谓一溃千里,权栗经柳成龙举荐出任光州牧使,后逐步升至都元帅,组织朝鲜官军和义兵抵抗日军的入侵。在战争初期,权栗就直接指挥了梨峙防御战、秃城战役、幸州战役等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给日本侵略者以重创,为提升朝鲜军民的斗争意志起到了莫大的激励作用。丁酉再乱后,朝鲜海军在漆川梁海战中大败,权栗推荐李舜臣重整朝鲜海军,并取得了鸣梁大捷。陆路上,权栗制定组织日军北进的战略,并与明军联合对日作战。丰臣秀吉死后不久,日军开始退出朝鲜。1599年,权栗以63岁的年龄辞职还乡,同年7月病死。死后,被朝鲜朝廷追赠领议政的官职,谥号忠庄。与李舜臣、元均同授一等宣武功臣。本文以权栗的抗倭活动为主线,深入挖掘壬辰倭乱时期朝鲜军民的抗倭斗争及其与明军的协同作战,从更为微观的视角去看待这场东亚国际战争。本论文共分叁个部分:绪论、正文、结论。绪论主要阐述选题的目的和意义,以及本论题的主要研究现状和研究方法。正文部分分为如下四章。第二章主要阐述了权栗的生平及其初期抗倭活动,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叁个方面:第一,对权栗的出生及壬辰倭乱爆发前的成长历程做一简要介绍;第二,壬辰倭乱的爆发后,时任朝鲜王朝领议政的柳成龙举荐权栗的原因;第叁,简述权栗在全罗道的募兵活动。第叁章主要阐述了壬辰战争期间权栗的军事活动,主要分别围绕梨峙防御战、秃城战役、幸州战役展开,简略其过程,注重分析叁场战役的背景和结果及意义,进而对叁场战役的性质和结果,以及明军的作用等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第四章主要阐述了日军第二次入侵朝鲜时权栗的抗倭活动。在简要分析丁酉再乱爆发原因的基础上,重点讨论权栗对李舜臣的启用问题和权栗与明军联合作战及反击日军的情况。丁酉再乱时权栗虽为朝鲜军的最高指挥官却未能收获更多的胜利,更多的是带领朝鲜军民与明朝联合作战。第五章主要阐述了战争的终结与权栗的封功问题。最后为结论部分,综合评价权栗在壬辰倭乱期间的功与过及其个人品格,揭示其留给后世的宝贵精神财富。(本文来源于《延边大学》期刊2018-05-18)

陈佳美思[4](2018)在《壬辰倭乱后中朝日关系演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1592—1598年间爆发的“万历援朝抗倭”战争是东北亚国际关系史上的大事件。战争不仅持续八年之久,且中国、朝鲜、日本叁个东北亚国家均卷入这场战争。这场战争持续时间之长、范围之大、影响之深远,都使其成为叁国历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战后,叁国国内政权皆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叁国间的国际关系也面临新的挑战。战争最后以明日间的议和告终,而朝鲜在险些遭受日本侵略而“灭国”后,竟然也在短时间内同日本议和复交,并且在几年内恢复了外交、经济往来,这实在令人匪夷所思。本文将通过对史料的分析,对壬辰倭乱战后朝鲜、日本间的议和复交、明朝东亚封贡体系在战后的延续,以及东北亚国际格局的走向加以剖析,进而分析壬辰倭乱及其战后议和在古代东北亚国际关系史上的转折性意义。全文除绪论外,共分为叁章:第一章,战后日本向朝鲜议和的动因及明朝的态度。本章主要介绍壬辰倭乱后,日本力求同朝鲜恢复外交往来的原因及早期过程。战后朝鲜日本议和交涉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耗时较长,虽未直接达成复交,但朝日间的关系在这一过程中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复。日本在议和过程中始终秉持“恩威并施”的原则,从政治、经济以及朝鲜战俘等各个方面都不断给朝鲜方面施加压力,使朝鲜方面的态度不断发生改变。与此同时,明朝在意识到日本战后积极同朝鲜议和之后,并未采取警觉的制止措施,而是在自身不同日本议和的前提下,对朝日间的议和采取“不干涉”政策。这也是朝日复交能够最终达成的重要因素。第二章,议和后期朝鲜态度的转变以及双方的议和。朝日间的议和,前期朝鲜采取的是较为消极的态度,但后期发生了较为大的转变,并最终于1607年同日本达成官方的外交往来。朝鲜能够最终同意复交主要是出于国家安全方面的考虑,鉴于滞留日本的朝鲜被掳人所带回的情报以及日本在书信中多次提到的军事威胁,朝鲜出于外交安全的考虑,担心日本再次来犯,故而同意与日本建立外交盟约;对马岛一直是朝鲜与日本沟通的桥梁,在朝日关系缓和修复的过程中,对马岛也起到了一定的推波助澜的作用。第叁章,朝日恢复邦交与东北亚国际关系的演变。后金的崛起无疑是东北亚国际关系中的新兴力量。加上其所处的特殊的地理位置,横亘在明与朝鲜沟通的要道之上;而后金的快速壮大使之成为重建往来关系的朝鲜、日本均不能忽视的重要力量,进而成为影响东北亚国际关系发展的重要因素。朝鲜日本都是东亚封贡体系的成员,面对封贡中心的政权更迭,双方也各有其态度,但朝鲜日本复交绝对是影响东北亚国际关系史的重要因素。(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8-05-01)

穆彪[5](2017)在《壬辰倭乱背后的明朝日外交》一文中研究指出壬辰倭乱是1592年至1598年间在日本丰臣秀吉政权、明朝和朝鲜王朝间爆发的战争,中国一般称之为"万历援朝战争",朝鲜称之为"壬辰倭乱"。16世纪末期,丰臣秀吉统一日本后顺势对朝鲜发动侵略战争,无力抵抗的朝鲜王朝不得以开始向明朝求援,在明朝的援助之下,这场历时六年的战乱以日本的败退而告终。而在这场战争的背后,也存在着许多外交上的细节,有日本以与朝鲜邦交修好为名假道进攻明朝的阴谋,有朝鲜得知日本的侵明意图却迟迟不报的顾虑等等。本文欲通过对壬辰战争背后明朝日叁国外交活动的梳理,来从中获得关于外交的一些启发。(本文来源于《安徽文学(下半月)》期刊2017年05期)

万晴川[6](2017)在《中朝日叁国明清小说戏曲中的“壬辰倭乱”》一文中研究指出"壬辰倭乱"之后,中朝日叁国相继出现了大量以之为题材的小说戏曲。由于叁国在这场战争中的角色不同及其文化差异,造成这些文学作品对"壬辰倭乱"采取了不同的记忆与重构方式。作为援助国的中国,嘉靖年间发生在东南沿海的倭乱记忆,使这些作品表达出对邻国的深切同情,同时士人借平倭建功以抒发平天下的政治理想;朝鲜作为受害国,相关小说全面、真实反映了倭乱过程,内容丰富,既揭露侵略者的暴行,歌颂忠烈的爱国精神,也弘扬民族意识;日本作为侵略国,相关戏曲小说则极力将侵略行为正当化,美化侵略者,宣扬武士道精神,体现出强烈的对外扩张意识。(本文来源于《文学遗产》期刊2017年02期)

洪性鸠[7](2016)在《壬辰倭乱是明朝灭亡的原因吗?》一文中研究指出一再检讨通说壬辰倭乱是16世纪末在东亚发生的大规模国际战争,被评价为是对战后国际秩序的变化起到影响的大事件。~①明朝为了对付丰臣秀吉的朝鲜侵略使战争性质演变成了国际战争,战争之后日本出现了德川幕府,中国内地在不到50年内,由汉人的明朝交替成了满洲人的清朝,不仅改变了当时东亚各国的国内政局,也招来了国际秩序的大变化。壬辰倭乱对当时东亚国际秩序形成的影响,已经成为历史学界的一般认识(通说)被接受。我们先来考察一下可以反映韩国历史学界研究成果的代表性的几份韩国史概述书。(本文来源于《第十七届明史国际学术研讨会暨纪念明定陵发掘六十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期刊2016-08-22)

杜慧月[8](2016)在《以“小华”观“中华”——壬辰倭乱后朝鲜战俘鲁认的中国之行》一文中研究指出万历二十七年,壬辰倭乱中的朝鲜战俘鲁认在明人援助下从日本逃至中国福建,并与当地士子和官员进行文化交流,其《锦溪日记》和《锦溪集》生动地记录了这段传奇经历。鲁认选择迂道中国,他对忠孝节义的诗文表达、对《朱子家礼》的恪遵、对"止修"学说的接受、对佛教的排斥,皆表现出朝鲜士人强烈的朱子学背景。以此为基础形成的"小华"观念,使鲁认的中国之行,成为"以小华观中华"的文化之旅,藉此可以考察朝鲜和明朝两国文化的同中之异。(本文来源于《古代文明》期刊2016年03期)

盛强[9](2016)在《壬辰倭乱时期战争体验汉诗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发生在四百多年前的壬辰倭乱,涉及叁国,历时七年。入侵国日本穷兵黩武,最后铩羽而归;受侵国朝鲜经受住了一场几近亡国的灭顶之灾;援助国中国因为身陷战争的漩涡元气大伤。壬辰倭乱深深地改变了东亚的政治格局,越来越多的学者们也将关注的眼光放在这段尘封的历史上。然而以文学的角度切入研究这场战争影响的学术成果却为数不多,本文从朝鲜文人的汉诗作品入手,试图探讨深受中华文化熏陶的朝鲜在当时以汉字书写的汉诗面对这场战争记叙下了什么样的战争体验,又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绪论部分主要阐述了本选题的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国内外对于壬辰倭乱时期的汉诗研究现状,以及本论文的研究范围和方法思路等几个方面的内容。其中,研究现状主要从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以及研究成果和研究形式等为线索,对于国内外学术界对于壬辰倭乱时期汉诗的研究情况进行回顾与总结。至于结论部分,则主要是本论文针对有关壬辰倭乱时期汉诗研究的综述,其中也包括本论文的未尽之处和不足之处,以及系列化的设想等等。正文部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针对壬辰倭乱时期战争体验汉诗创作的时代背景与概况进行梳理和概括。其中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先从政治角度梳理壬辰倭乱的战争概况,从中朝日叁国的局势变化阐明壬辰倭乱对东亚政治秩序的影响。二是从文学角度简述这一时期除汉诗以外,其它相关文学形式的对壬辰倭乱的叙述。第二,从宏观上对壬辰倭乱时期人们对于这场战争的共性体验进行讨论,按内容的侧重将诗歌主要分为四个维度。首先是对战争直观体验的悲痛情绪,其次是对统治阶级防范不周,应对不力的批判情绪,再次是对敌对方表现出的不屈态度和反抗意识,最后是对援助方并肩作战,再造朝鲜的感恩意识。这四个维度都是从封建士大夫的视角出发,所瞄准的对象不同,也产生出对壬辰倭乱不同的态度和意识,由此形成了不同作者对这场战争的共性化体验。第叁,选取的身份和遭遇不同的六位诗人展现个体对壬辰倭乱的独特战争体验。六位诗人中尹斗寿、郑文孚和权韠都是在本土的语境中抒发自己内心独特的战争体验;郑希得、姜沆和鲁认则是从异域的语境出发表达自己的战争体验。在对诗作文本进行细致分析的基础之上,以其诗歌传递出思想内容以及价值取向为标准,概括出了每位诗人独特的战争审美体验。第四,从表达技巧、典型意象和作品风格等创作形式入手,对壬辰倭乱时期汉诗创作艺术进行探讨。这一时期的汉诗普遍运用了以写实为主的创作手法,典故和比喻等表达技巧大量的运用,显示了朝鲜文人深厚的汉学功底。在这一章里,还对诗中“月”、“鸟”、“白发”意象以及战场相关意象等进行了讨论,最后概括出这一时期对壬辰倭乱战争体验汉诗具有的“悲”、“豪”、“刚”等独特风格。对于创作艺术的讨论,在本文结论部分也做了相关探讨。(本文来源于《延边大学》期刊2016-05-17)

姜羚[10](2016)在《壬辰倭乱时期日本“耳冢”的修筑与耳冢观》一文中研究指出16世纪末期,丰臣秀吉发动历时七年多的壬辰倭乱。倭乱期间,日本军以鼻耳作为统计战功的依据,用盐腌制后献给主将请功,并运往日本建立耳冢。1597年9月28日,由相国寺主持西笑承兑对施饿鬼进行供养。1898年,日本政府修葺耳冢,并修建“耳冢修营供养碑”,于1968年将其指定为国家历史遗迹。耳冢作为日本战果的标识,长期为日本所纪念宣传。当前日本仍在对京都耳冢进行供养,实则是对历史上侵略行为的反省不到位,对丰臣秀吉的宣传纪念,其背后也暗含了军国主义思想抬头之意。壬辰倭乱事关叁国,耳冢的修筑与供养不仅涉及当时叁国的关系,对当代叁国关系也有一定的影响,故其研究价值非同一般。然而,耳冢长期被学界忽视,直至近年来日韩学者才开始对其进行初步研究,中国方面尚未有相关研究。本文以日本京都修筑的耳冢为中心,探讨耳冢修筑的背景、变革、缘由,背后隐藏的叁国耳冢观,以及对中日韩叁国关系的影响。采用历史文献研究法,分析日本割鼻耳建耳冢的由来,特别是与日本民俗信仰之间的关系,同时以日本现存的史料《征韩录》、《朝鲜日日记》、《朝鲜征伐记》、《清正记》、《朝鲜物语》为主要参考文献,并参考韩国的军中日记、个人着述《壬辰录》、《乱中杂录》、《惩毖录》、《看羊录》等,结合《明史》中的记录,从历史学的角度考证耳冢修筑的实态。运用实证研究法考察调研了解日本京都耳冢的维护、供养与现状,并采用比较研究法,对比中日韩叁国耳冢观,分析日本修筑耳冢的动机及其对叁国关系的影响。文中首先分析日本修筑耳冢的背景,主要从割鼻耳虐行的由来、筑耳冢的意义、京都耳冢的修筑与名称变革、日本其他耳冢的考察等方面展开。割鼻耳作为一种刑罚,最早起源于中国,中世纪开始在日本盛行。同时,从平安时代起,日本便将割鼻耳作为战场上显示战功的一种手段。而日本建立耳冢这一独特的文化现象,与中世纪日本的武士文化有关,同时也是“怨亲平等”的佛教思想、以及与对自己杀害的人表示忏悔的怨灵信仰、异人杀害的民俗理论有关。京都耳冢起初被称为“鼻冢”,后因林罗山认为不雅,在其着述中改称为“耳冢”,此后沿用至今。同时,据考证,除京都之外,日本多地存在与壬辰倭乱相关的耳冢。壬辰倭乱初期,秀吉并未下令以割鼻耳的方式统计战功。岛津军割鼻耳献给秀吉之后,秀吉大喜。丁酉再乱之时,正式下令割鼻耳以统计战功。壬辰倭乱时期,秀吉任命军监清点割下的鼻耳数,并发行鼻请受状,之后用盐腌渍,运往日本,埋葬在大佛殿旁,并修筑耳冢。根据现存史料,约有12万6千个鼻耳埋葬在京都耳冢之中,这对当时的朝鲜王朝来说,无疑是一场巨大的灾难。比较分析中日韩叁国不同时期的耳冢观,不难发现,江户、明治时期,日本人仍将耳冢视为在海外战场上赫赫威武的战利品,其中暗含对朝鲜半岛的蔑视之意。大正时期,日本学者则刻意避开耳冢话题。而当代日本官方也站在美化本国形象的立场上,刻意忽略耳冢,并未反省历史。当然,也有部分日本民众能够正确认识史实,希望维护日韩两国和平。韩国方面,无论是朝鲜通信使还是当代韩国人,对于日本的虐行以及作为壬辰倭乱战利品的耳冢都表现出愤慨之情。与之相对,同样作为参战国的中国却忽视耳冢,表现出淡漠之意。究其原因,一是出于为保护大国尊严,二是战死被割鼻耳的朝鲜兵人数占朝鲜兵总数的比例远大于明军的比例,叁是明朝当时也有战争中割去敌方鼻耳的传统,故不值特意记录,四是战后相当时期内中日未恢复邦交,导致中国人不可能接触到耳冢。而日本对耳冢的修筑与供养不仅是为了纪念秀吉的战功,更体现出古代日本对朝鲜王朝、对明清中国的认识。壬辰倭乱之后,日本迅速与朝鲜王朝恢复邦交并向朝鲜使节炫耀耳冢,与中国断绝往来,其背后隐藏的对朝鲜王朝的蔑视、明王朝、朝鲜之间宗藩关系的不认可、以及对清的蔑视心理不言而喻。也正是这种以神道为思想基础的自负的日式华夷思想,导致其后来的侵华、侵朝战争。而现在日本每年为耳冢举行慰灵祭,在丰国神社举行“太阁祭”。这与参拜靖国神社实无差别,都是立足于“神国思想”,宣扬日本本民族的传统文化,谋求建立以日本为中心的华夷秩序,这也是日本侵略野心的根源之一。综上所述,日本基于传统文化,将割鼻耳演变战功的标记。在炫耀秀吉的赫赫战功、“怨亲平等”的佛教思想、以及“异人杀害”的民俗理论的共同作用下,修筑、供养耳冢。而中日韩叁国不同时期的耳冢观以及耳冢背后隐藏的日式“华夷观”影响了当时东北亚叁国的关系,也影响到当代日本与中韩之间的友好发展。只有日本清晰认识并反思历史,才能更好地构建和谐的东北亚体系。(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6-05-16)

壬辰倭乱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1592年,丰臣秀吉发动侵朝战争,武备松弛的朝鲜方面一溃千里,权栗经柳成龙举荐出任光州牧使,后逐步升至都元帅。壬辰战争期间,权栗组织朝鲜官军和义兵抵抗日军的入侵,指挥了梨峙防御战、秃城战役、幸州战役等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丁酉再乱后,权栗推荐李舜臣重整朝鲜海军,并取得了鸣梁大捷;陆路上,权栗制定阻止日军北进的战略,并与明军联合对日作战。权栗的抗倭活动给日本侵略者以沉重打击,为提升朝鲜军民的斗争意志起到了莫大的激励作用,成为当时朝鲜军民心中的脊梁和精神寄托。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壬辰倭乱论文参考文献

[1].金玉喆.壬辰倭乱时期异国体验传记小说研究[D].延边大学.2019

[2].金洪培,李长龙.壬辰倭乱时期朝鲜名将权栗的军事活动述略[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

[3].李长龙.试论壬辰倭乱时期权栗的抗倭活动[D].延边大学.2018

[4].陈佳美思.壬辰倭乱后中朝日关系演变研究[D].吉林大学.2018

[5].穆彪.壬辰倭乱背后的明朝日外交[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7

[6].万晴川.中朝日叁国明清小说戏曲中的“壬辰倭乱”[J].文学遗产.2017

[7].洪性鸠.壬辰倭乱是明朝灭亡的原因吗?[C].第十七届明史国际学术研讨会暨纪念明定陵发掘六十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2016

[8].杜慧月.以“小华”观“中华”——壬辰倭乱后朝鲜战俘鲁认的中国之行[J].古代文明.2016

[9].盛强.壬辰倭乱时期战争体验汉诗研究[D].延边大学.2016

[10].姜羚.壬辰倭乱时期日本“耳冢”的修筑与耳冢观[D].山东大学.2016

标签:;  ;  ;  ;  

壬辰倭乱论文-金玉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