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阻遏蛋白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阻遏蛋白,GPCR,视觉,作用靶标,细胞生物学,研究成果,偶联,生物化学,黄辛,细胞研究
阻遏蛋白论文文献综述
黄辛[1](2019)在《非视觉阻遏蛋白与GPCR复合物结构获解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黄辛)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徐华强课题组、余学奎课题组和中国科学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国家蛋白质科学中心(上海)丛尧课题组合作,在G蛋白偶联受体(GPCR)跨膜信号转导领域获重大进展——首次解析了非视觉阻遏蛋白(Arrestin2)与(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报》期刊2019-12-06)
刘晴[2](2019)在《蜡样芽孢杆菌Rex家族阻遏蛋白调控生物膜形成的作用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转录阻遏蛋白Rex在包括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肺炎链球菌(Streptococcus pneumoniae)、天蓝色链霉菌(Streptomyces coelicolor)等多种革兰氏阳性细菌内保守存在,通过感知细胞内NAD~+/NADH比例反映氧化还原状态,维持细胞内氧化还原平衡。一定条件下,Rex蛋白特异结合存在于目的基因启动子的特定序列(Rex box)-TGTGAAWWWWTTCACA-,调控目的基因的转录,参与细菌的有氧代谢、厌氧代谢、形态分化和次级代谢等多种生理过程。Rex与DNA的结合活性受细胞本身浓度、NADH和NAD~+比例的影响。细胞内NADH浓度增加时,抑制Rex与DNA的结合。相反,当NAD~+浓度增加时,则促进Rex与DNA的结合。Rex在蜡样芽孢杆菌中是否存在尚未见系统的研究。蜡样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0-9是一株生防菌,能够在小麦根部定殖,具有良好的环境适应性,可有效防治小麦纹枯病。研究蜡样芽孢杆菌0-9菌株的逆境响应及其调控,有助于揭示该菌株的环境适应机制,提高生防效果。本研究中,利用模式菌株枯草芽孢杆菌Rex蛋白的氨基酸序列,比对蜡样芽孢杆菌0-9基因组的编码序列。发现与蜡样芽孢杆菌0-9基因组中一个假定蛋白的氨基酸序列高度同源,二者的一致性高达78%。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二者在分子量、疏水性、亲水性和叁维结构等方面高度相似,推测蜡样芽孢杆菌0-9中存在Rex,命名为BcRex。为分析BcRex的特性,在大肠杆菌中超表达和纯化BcRex,利用凝胶迁移电泳(EMSA)测定BcRex与含有Rex蛋白特异结合序列启动子的结合能力,结果显示BcRex能特异结合Rex box序列,且结合活性受Rex蛋白浓度和NAD~+/NADH比例影响。在此基础上,利用同源重组方法缺失BcRex蛋白编码基因的突变体,通过转录融合测定含有Rex box启动子在野生型和突变体中的转录活性,结果显示BcRex编码基因缺失后,能显着提高含有Rex box序列启动子的活性。上述结果表明在蜡样芽孢杆菌中存在Rex转录调控因子,该因子通过感应细胞内氧化还原环境的改变对基因表达发挥调控作用。为了揭示转录阻遏蛋白Rex在蜡样芽孢杆菌中的作用,测定了蜡样芽孢杆菌0-9野生型、rex基因缺失菌株和互补菌株的正常生理表型及在不同胁迫条件下的表型变化。结果显示,rex基因缺失后,突变体的芽孢形成率降低45%,生物膜产生下降,对红霉素、氯霉素、卡那霉素、硫酸新霉素、磷霉素、利福平等抗生素,对铜离子、锰离子、镉离子、钴离子等重金属,对H_2O_2、甲萘醌、次氯酸钠等强氧化物以及对阴离子表面活性剂SDS的敏感性均增强。上述结果暗示,Rex对于蜡样芽孢杆菌胁迫适应发挥多效调控作用。生物膜是由细菌种群包裹在其本身产生的由蛋白质、多糖和DNA组成的胞外基质的一种结构。生物膜形成对于自然状态下细菌的逆境胁迫适应发挥关键作用。rex基因缺失后,突变体形成的生物膜减少,暗示蜡样芽孢杆菌0-9中,Rex对于生物膜形成具有调控作用。为揭示Rex调控生物膜形成的分子机制,通过转录融合比较了rex突变体和蜡样芽孢杆菌0-9中组成生物膜蛋白组分编码基因sipW、calY和tasA的表达。结果显示rex缺失后,上述基因表达量增加,表明Rex不是通过调控生物膜中蛋白质组分发挥作用。同源性比对发现,在蜡样芽孢杆菌0-9基因组中存在金黄色葡萄球菌调控细胞程序性死亡和细胞裂解的lrgB的同源基因,通过转录融合测定rex突变体和野生型蜡样芽孢杆菌0-9中lrgB的基因表达变化,发现rex缺失突变体中,lrgB基因表达显着高于其在蜡样芽孢杆菌0-9中的表达,暗示rex缺失后,其生物膜降低主要是通过上调lrgB起作用。通过构建rex和lrgB双基因突变体,测定双突变体的生物膜形成,显示双突变体的生物膜形成恢复。上述结果表明,在测定条件下,蜡样芽孢杆菌中Rex采取一种双方下注的方式调控生物膜的形成。(本文来源于《河南大学》期刊2019-06-01)
敖婉钦,张豪,郑穗平[3](2019)在《谷氨酸棒状杆菌ATCC 14067阻遏蛋白ArgR与L-精氨酸合成途径相关基因的相互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细菌中阻遏蛋白ArgR通过与精氨酸合成途径相关基因中的保守序列结合,阻遏相关基因的转录。在谷氨酸棒状杆菌ATCC 14067中,精氨酸生物合成涉及的基因位于基因簇argCJBDFRGH和carAB中。构建重组菌株E.coli BL21(DE3)/pET22b-argR,诱导表达ATCC 14067来源的ArgR,成功得到目的蛋白。利用分子筛色谱柱对ArgR蛋白进行分析,表明ArgR蛋白相对分子质量在108 ku左右,在活性状态下ArgR蛋白为六聚体。合成生物素标记的谷氨酸棒状杆菌ATCC 14067来源的argC、argJ、argB、argF、argG、argH、carA基因片段,采用凝胶阻滞实验(EMSA)观察ArgR蛋白与其在体外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ArgR蛋白能够在体外与argC基因-26~+32 bp、argB基因-86~-29 bp、argG基因-161~-104 bp、carA基因-99~-42 bp结合,且与argB基因的结合程度最大,但不与argJ、argF、argH基因片段结合。本文首次将argC、argB、argG、carA基因中ArgR蛋白结合的靶标位点定位在60bp内,为更深入的研究谷氨酸棒状杆菌ATCC 14067中精氨酸合成的调控机制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现代食品科技》期刊2019年01期)
韩朋良,刘肖娟,刘鑫,董元花,胡大刚[4](2018)在《苹果生长素阻遏蛋白基因MdIAA26的分子克隆与功能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从‘皇家嘎拉’苹果(Malus×domestica Borkh.)中克隆了一个生长素阻遏蛋白家族基因(基因序列号MDP0000164095)。测序发现,该基因包含长为978 bp完整的开放阅读框,编码325个氨基酸。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这一生长素阻遏蛋白与拟南芥IAA26同源序列相似性最高,因此将该基因命名为Md IAA26。利用Plant Care数据库进行基因启动子顺式作用元件预测分析发现,Md IAA26启动子序列中含有与脱落酸(ABA)、赤霉素(GA)、水杨酸(SA)及干旱信号相关的顺式作用元件。荧光定量PCR分析表明,Md IAA26在苹果的各组织中均有表达,在根和叶片中表达量相对较高;苹果组培苗中Md IAA26的表达明显受到ABA和IAA的诱导。Md IAA26过量表达的苹果愈伤组织在外源ABA处理下和Md IAA26异位表达拟南芥在外源ABA、PEG和IAA处理条件下,生长势均明显比野生型对照强,表明Md IAA26降低了对ABA和IAA的敏感性和对干旱的抗性。(本文来源于《园艺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敖婉钦[5](2018)在《谷氨酸棒状杆菌ATCC 14067中阻遏蛋白ArgR的克隆表达及生物学功能的初步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L-精氨酸已被证明是一氧化氮(NO)的前体,而NO有放松和扩张血管等功能,因此L-精氨酸可用于许多临床领域,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谷氨酸棒状杆菌ATCC 14067是一种无芽孢的革兰氏阳性菌,是多种氨基酸包括精氨酸的重要生产工业菌种,且符合食品安全要求。ArgR是谷氨酸棒状杆菌中精氨酸生物合成途径中的一个重要调控蛋白,但其具体调节机制尚不十分清楚。目前谷氨酸棒状杆菌ATCC 14067的全基因组测序已经完成,基于这些数据,可以用转录组测序技术(RNA-seq)测序获得的转录组结果进行定量和功能关联分析,以期筛选出一些可能为ArgR潜在的靶标基因,为ArgR的调控机制深入研究提供线索。并利用凝胶阻滞实验(electrophoretic mobility shift assay,EMSA)对获得的结果进行验证。具体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C.glutamicum ATCC 14067来源的 ArgR 的克隆与表达构建重组菌株E.coli BL21(DE3)/pET22b-argR,诱导表达ATCC 14067来源的ArgR,成功得到目的蛋白。利用Native PAGE及分子筛色谱柱对ArgR蛋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ArgR蛋白相对分子质量在108 kDa左右,在天然状态下ArgR蛋白为六聚体结构。(2)利用RNA-seq技术对ArgR的生物学功能进行一个初步的分析将野生型菌株Cglutamicum ATCC 14067中的基因表达与argR过表达菌株C.glutamicum ATCC 14067/pEC-XK99E-argR以及 ArgR 功能缺失突变菌株C.glutamicum ATCC 14067 ΔargR中的基因表达进行比较。其中最大的基因表达差异出现在C.glutamicum/XK99E与Cglutamicum ΔargR之间,共有487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位于精氨酸操纵子argCJBDFRGH中7个酶的基因的表达差异最大,精氨酸合成的旁路途径中氨甲酰磷酸合成酶编码基因carA,carB的表达量也存在较大差异。这些结果可能表明ArgR的功能缺失解除了对这些基因的阻遏,说明精氨酸生物合成基因的表达有可能受到ArgR的调控。(3)利用凝胶阻滞实验验证ArgR对精氨酸合成相关基因的调控作用合成生物素标记的谷氨酸棒状杆菌ATCC 14067来源的argC,argJ,argB,argF,argG,argH,carA基因片段,采用凝胶阻滞实验(EMSA)观察ArgR蛋白与其在体外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ArgR蛋白能够在体外与argC、argB、argG、carA基因片段结合,且与argB基因的结合程度最大,说明ArgR蛋白可能通过与这些靶标位点的结合来调控相关基因的转录。(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期刊2018-04-30)
张霞,李利君,倪辉,肖安风,陈峰[6](2016)在《碳源及阻遏蛋白CreA对黑曲霉产α-L-鼠李糖苷酶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碳源对黑曲霉JMU-TS528发酵α-L-鼠李糖苷酶的影响,并探讨葡萄糖阻遏黑曲霉合成α-L-鼠李糖苷酶的分子机制。【方法】分别用5种单一碳源进行摇瓶发酵,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经黑曲霉发酵后产物中的α-L-鼠李糖苷酶活性;通过在培养基中添加葡萄糖进行液态发酵,研究葡萄糖对黑曲霉JMU-TS528产α-L-鼠李糖苷酶的影响,并用实时定量PCR技术检测α-L-鼠李糖苷酶基因rha和葡萄糖抑制基因Cre A的相对表达量。【结果】黑曲霉JMU-TS528在以柚皮苷、橘皮苷、芸香苷和鼠李糖为唯一碳源时可分泌α-L-鼠李糖苷酶,以葡萄糖为唯一碳源时不能合成α-L-鼠李糖苷酶;培养基中添加葡萄糖后,黑曲霉发酵产物中α-L-鼠李糖苷酶活性降低,黑曲霉α-L-鼠李糖苷酶基因rha表达量降低,而葡萄糖抑制基因Cre A表达量上升。【结论】黑曲霉JMU-TS528菌株液态发酵条件下合成α-L-鼠李糖苷酶需要诱导物作为碳源,该菌株合成α-L-鼠李糖苷酶的能力受到葡萄糖的调节作用,此调控过程可能通过一个依赖阻遏蛋白Cre A的机制实现。(本文来源于《中国食品学报》期刊2016年01期)
[7](2015)在《世界最强激光“照亮”GPCR-阻遏蛋白信号转导通路》一文中研究指出中科院上海药物所徐华强领衔国际上28个实验室组成的交叉团队经过联合攻关,利用世界上最强X射线激光,成功解析视紫红质(Rhodopsin)与阻遏蛋白(Arrestin)复合物的晶体结构,攻克了细胞信号传导领域的重大科学难题。GPCR是目前最成功的药物靶标,迄今约40%的上市药物是以GPCR为靶点。在药物发现领域,对靶蛋白结构与功能关系(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院刊》期刊2015年05期)
[8](2015)在《世界最强激光照亮GPCR-阻遏蛋白信号转导通路——基于创新方法的药靶结构解析取得重大突破》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徐华强研究员领衔国际上28个实验室组成的交叉团队经过联合攻关,利用世界上最强X射线激光,成功解析视紫红质(Rhodopsin)与阻遏蛋白(Arrestin)复合物的晶体结构,攻克了细胞信号传导领域的重大科学难题。该项突破性成果2015年7月22日以长文的形式在线发表于Nature。(本文来源于《生命的化学》期刊2015年04期)
白毅[9](2015)在《世界最强激光照亮GPCR—阻遏蛋白信号传导通路》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 白毅报道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徐华强研究员领衔国际上28个实验室组成的交叉团队经过联合攻关,利用世界上最强X射线激光,成功解析视紫红质(Rhodopsin)与阻遏蛋白(Arrestin)复合物的晶体结构,攻克了细胞信号传导领域的重大科学(本文来源于《中国医药报》期刊2015-08-11)
徐瑞哲[10](2015)在《最强激光照亮阻遏蛋白信号奥秘》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 徐瑞哲)中科院上海药物所研究员徐华强领衔28个实验室组成的国际交叉团队,利用世界上最强的X射线激光,成功解析“信号兵”蛋白的复合物晶体结构,攻克了细胞信号传导领域的世界级科学难题。这项突破性成果,今天凌晨以长文形式率先在线发表于国际顶级学刊(本文来源于《解放日报》期刊2015-07-23)
阻遏蛋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转录阻遏蛋白Rex在包括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肺炎链球菌(Streptococcus pneumoniae)、天蓝色链霉菌(Streptomyces coelicolor)等多种革兰氏阳性细菌内保守存在,通过感知细胞内NAD~+/NADH比例反映氧化还原状态,维持细胞内氧化还原平衡。一定条件下,Rex蛋白特异结合存在于目的基因启动子的特定序列(Rex box)-TGTGAAWWWWTTCACA-,调控目的基因的转录,参与细菌的有氧代谢、厌氧代谢、形态分化和次级代谢等多种生理过程。Rex与DNA的结合活性受细胞本身浓度、NADH和NAD~+比例的影响。细胞内NADH浓度增加时,抑制Rex与DNA的结合。相反,当NAD~+浓度增加时,则促进Rex与DNA的结合。Rex在蜡样芽孢杆菌中是否存在尚未见系统的研究。蜡样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0-9是一株生防菌,能够在小麦根部定殖,具有良好的环境适应性,可有效防治小麦纹枯病。研究蜡样芽孢杆菌0-9菌株的逆境响应及其调控,有助于揭示该菌株的环境适应机制,提高生防效果。本研究中,利用模式菌株枯草芽孢杆菌Rex蛋白的氨基酸序列,比对蜡样芽孢杆菌0-9基因组的编码序列。发现与蜡样芽孢杆菌0-9基因组中一个假定蛋白的氨基酸序列高度同源,二者的一致性高达78%。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二者在分子量、疏水性、亲水性和叁维结构等方面高度相似,推测蜡样芽孢杆菌0-9中存在Rex,命名为BcRex。为分析BcRex的特性,在大肠杆菌中超表达和纯化BcRex,利用凝胶迁移电泳(EMSA)测定BcRex与含有Rex蛋白特异结合序列启动子的结合能力,结果显示BcRex能特异结合Rex box序列,且结合活性受Rex蛋白浓度和NAD~+/NADH比例影响。在此基础上,利用同源重组方法缺失BcRex蛋白编码基因的突变体,通过转录融合测定含有Rex box启动子在野生型和突变体中的转录活性,结果显示BcRex编码基因缺失后,能显着提高含有Rex box序列启动子的活性。上述结果表明在蜡样芽孢杆菌中存在Rex转录调控因子,该因子通过感应细胞内氧化还原环境的改变对基因表达发挥调控作用。为了揭示转录阻遏蛋白Rex在蜡样芽孢杆菌中的作用,测定了蜡样芽孢杆菌0-9野生型、rex基因缺失菌株和互补菌株的正常生理表型及在不同胁迫条件下的表型变化。结果显示,rex基因缺失后,突变体的芽孢形成率降低45%,生物膜产生下降,对红霉素、氯霉素、卡那霉素、硫酸新霉素、磷霉素、利福平等抗生素,对铜离子、锰离子、镉离子、钴离子等重金属,对H_2O_2、甲萘醌、次氯酸钠等强氧化物以及对阴离子表面活性剂SDS的敏感性均增强。上述结果暗示,Rex对于蜡样芽孢杆菌胁迫适应发挥多效调控作用。生物膜是由细菌种群包裹在其本身产生的由蛋白质、多糖和DNA组成的胞外基质的一种结构。生物膜形成对于自然状态下细菌的逆境胁迫适应发挥关键作用。rex基因缺失后,突变体形成的生物膜减少,暗示蜡样芽孢杆菌0-9中,Rex对于生物膜形成具有调控作用。为揭示Rex调控生物膜形成的分子机制,通过转录融合比较了rex突变体和蜡样芽孢杆菌0-9中组成生物膜蛋白组分编码基因sipW、calY和tasA的表达。结果显示rex缺失后,上述基因表达量增加,表明Rex不是通过调控生物膜中蛋白质组分发挥作用。同源性比对发现,在蜡样芽孢杆菌0-9基因组中存在金黄色葡萄球菌调控细胞程序性死亡和细胞裂解的lrgB的同源基因,通过转录融合测定rex突变体和野生型蜡样芽孢杆菌0-9中lrgB的基因表达变化,发现rex缺失突变体中,lrgB基因表达显着高于其在蜡样芽孢杆菌0-9中的表达,暗示rex缺失后,其生物膜降低主要是通过上调lrgB起作用。通过构建rex和lrgB双基因突变体,测定双突变体的生物膜形成,显示双突变体的生物膜形成恢复。上述结果表明,在测定条件下,蜡样芽孢杆菌中Rex采取一种双方下注的方式调控生物膜的形成。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阻遏蛋白论文参考文献
[1].黄辛.非视觉阻遏蛋白与GPCR复合物结构获解析[N].中国科学报.2019
[2].刘晴.蜡样芽孢杆菌Rex家族阻遏蛋白调控生物膜形成的作用机制[D].河南大学.2019
[3].敖婉钦,张豪,郑穗平.谷氨酸棒状杆菌ATCC14067阻遏蛋白ArgR与L-精氨酸合成途径相关基因的相互作用[J].现代食品科技.2019
[4].韩朋良,刘肖娟,刘鑫,董元花,胡大刚.苹果生长素阻遏蛋白基因MdIAA26的分子克隆与功能鉴定[J].园艺学报.2018
[5].敖婉钦.谷氨酸棒状杆菌ATCC14067中阻遏蛋白ArgR的克隆表达及生物学功能的初步分析[D].华南理工大学.2018
[6].张霞,李利君,倪辉,肖安风,陈峰.碳源及阻遏蛋白CreA对黑曲霉产α-L-鼠李糖苷酶的影响[J].中国食品学报.2016
[7]..世界最强激光“照亮”GPCR-阻遏蛋白信号转导通路[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5
[8]..世界最强激光照亮GPCR-阻遏蛋白信号转导通路——基于创新方法的药靶结构解析取得重大突破[J].生命的化学.2015
[9].白毅.世界最强激光照亮GPCR—阻遏蛋白信号传导通路[N].中国医药报.2015
[10].徐瑞哲.最强激光照亮阻遏蛋白信号奥秘[N].解放日报.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