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论家论文-王欢

诗论家论文-王欢

导读:本文包含了诗论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朱庭珍,科举经历,八股文,影响

诗论家论文文献综述

王欢[1](2018)在《晚清云南诗论家朱庭珍的科举经历对其诗论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分析朱庭珍的科举经历,认为他参加科举主要有"延续家族荣誉、实现经世梦想、走上仕进正途、关心时事的精神"等四方面原因,其科举经历与诗论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一方面科举失利坚定了朱氏立言不朽的决心,另一方面朱氏八股文创作从折中辨证思维、诗法说、理论范畴、相题理论等四个方面,对其诗论产生了积极影响。(本文来源于《红河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5期)

王欢[2](2018)在《论晚清云南诗论家朱庭珍的“内心说”——从“天人互证”角度对自然山水进行审美观照》一文中研究指出朱庭珍的"内心说"对艺术家与自然山水之关系作了重新解读,他在批判沈德潜山水诗论的基础上,主张以"天人互证"为核心对自然山水进行审美观照,使诗人与山水建立深层心理对应关系,进而体认山水乃至天地造化之精神底蕴。朱庭珍"内心说"继承发展了古代山水审美观照思想和古代文论"心灵化阐释"传统,以如何使山水诗"有内心"为核心要义,揭示了山水诗创作原理以及山水诗审美接受的特点,在中国古代诗论史上具有较大的理论价值。(本文来源于《广西社会科学》期刊2018年07期)

薛宝生[3](2017)在《宋元之际诗论家对诗与人之“处穷”关系的反思》一文中研究指出宋元之际诗论家在阐释人之处穷与诗之关系时,除了延续前人"诗能穷人"的观点外,更多的则是对此进行反思性的阐释。在诸多阐释性的反思中,既有对"诗穷后工""诗能穷人"的理论进行反弹式思考的,也有从命数的角度进行反思的,也有从立论角度反思的,也有对诗人自身原因进行思考的,也有从宽慰的心态去看待"处穷"的,也有将"处穷"引向道的涵养,以求解脱的。(本文来源于《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7年05期)

薛宝生[4](2017)在《宋元之际诗论家的陶渊明论》一文中研究指出与宋金诸人相较,宋元之际诸论家对陶渊明的讨论,在沿袭的基础上又有所拓展延伸。其一,在肯定其气节时,流露出深闵其志的心态。其二,综合前人之言而称道其知道任真的生活态度及高逸情趣。其叁,与前人相较,进行了一个新话题的讨论,即对后世诗人"和陶诗"的讨论。此外,诸人也肯定其对后世诗歌创作的开枝散叶之功。(本文来源于《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7年04期)

薛宝生[5](2017)在《宋元之际诗论家对“穷而后工”的阐释与反思》一文中研究指出"穷而后工"本是惯题,却在宋元之际这个特定的"时穷"阶段,引发了诗人的共鸣,更激起了不小的论争,诗论家们也争相对之进行阐释,从而促进该理论的发展。在众多阐释中,不仅有对该理论外延的拓展,也有对原因的探析,更有站在质疑的立场,从诗人"处穷"的根本原因及立论角度对该理论进行深刻反思的,且认为:持"穷而后工"观点者,多以诗人"所遇"定工拙,是因人"已然之穷达"而征验于诗所得出的结论,而"穷"在一定程度上与命、时相关。(本文来源于《唐都学刊》期刊2017年04期)

石昭[6](2016)在《清初苏州诗论家群体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诗学集群或流派是历史的产物。以叶燮为代表的清初苏州诗论家群体的诗学思想,其生成与演变进程也不是由某个单一因素促成的,而是在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中由多种合力作用的结果。康熙、雍正、乾隆时期是清朝的鼎盛时期,也是所谓“集大成”的清代诗学的发轫期。就地域来分,清代诗话的作者以江、浙一带为最多,梁启超先生在《近代学风之地理的分布》一文中便描述了以江苏的苏、常、松、太和浙江的杭、嘉、湖一带为清代诗学的最盛。本文以清初苏州诗论家群体为研究对象,并选择以叶燮、沈德潜、薛雪、李重华为代表进行研究。在清初的苏州文坛和诗学园地,这是一个半自觉或不自觉的诗学集群,即以叶燮为代表的、由叶燮等四人构成的清初苏州诗学集群。这是一个由地缘、师缘、学缘构成的、前后相续的、在诗学观念上具有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诗学集群。本论文主要分为七个部分。绪论部分说明本论文撰写之目的和研究方法,并概述清初苏州诗论家群体的研究现状与问题。第一章,先从苏州诗学的历史背景及清初诗学的地域格局两个方面介绍苏州在清代何以成为中国诗学的重镇,之后从着述活动和特色两个方面,宏观的介绍以叶燮为源头的清初苏州诗论家群体;第二章,笔者从研究对象的思想着手。中国古典诗学以儒家的古典诗学为正统,道家和后来传入的佛教为补充。儒、道、释叁水分流亦叁川汇一,共同体现着传统诗学的价值观。以叶燮为首的清初苏州诗论家群体也不例外,只是在思想的生成与结构中灌注了他们人格体验、自我修炼与文艺襟怀。基于此,笔者从儒家思想、与佛学的关联以及儒、道、释之互动叁个角度论述四位诗论家的思想维度。第叁章,从主、客体之本以及二者联系之“气”论阐述研究对象对于诗歌创作理论的独到见解。第四章,笔者分别分析叶燮等四位诗论家对于诗歌之美境的不同认识,最终厘清其审美基调。第五章,论述了具有代表性的叶燮与沈德潜的文学史观,主要包括诗歌的源流正变、盛衰、文学发展论等方面。余论部分,从叶燮独特的知性品格以及沈德潜、薛雪、李重华各自的影响、传承与发展和叶燮、沈德潜与其他诗论家对于诗学观念的辩驳叁个方面补充说明四位诗论家独具之特性、历史地位与影响,进而对这个清初苏州诗论家群体进行梳理与总结。以上可知,面对这个诗学集群,我们只有充分考虑到它的历史渊源、精神姿态、言说构造,才能够更为深入地洞见其本源与特色及其实绩,为后来相关问题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视野。(本文来源于《苏州大学》期刊2016-05-01)

古远清[7](2013)在《作为诗人和诗论家的陈义芝》一文中研究指出陈义芝(1953—),祖籍四川,生于台湾花莲,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系毕业,高雄师范大学中国文学博士,曾参与《后浪》诗刊发行,历任《诗人季刊》主编、《联合报》副刊组主任,现为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系副教授。着有诗集《落日长烟》(高雄,德馨室出版社,1977年)、《青衫》(台北,尔雅出版社,1985年)、《新婚别》(台北,大雁书店,1989年)、《不能遗忘的远方》(台北,九歌出版社,1993年)、《不安的居住》(台北,九歌出版社,1998年)、《陈义芝世纪诗选》(台北,尔雅出版社,2000年)、《我年轻的恋人》(台北,联合文学出版社,2002年)等。另有《从半裸到全开——台湾战后世代女诗人的性别意识》(台湾学生书局,1999年)、《声纳——台湾现代主义诗学流变》(台北,九歌出版社2006年)、《现代诗人结构》(台北,联合文学出版社,2010年)等着作。毕业于国文系的陈义芝,中国传统教育在他身上有鲜明的烙印。他师承儒道,延续诗骚的抒情传统,表现中国人的人性、秩序和美德。他不拉西洋诗人抬高自己,更不会"言必称艾略特,诗必引现代派",以他的第一本诗集《落日长烟》为例,没有切断文法与逻辑的(本文来源于《“中生代与新世纪诗坛的新格局——两岸四地第五届当代诗学论坛”论文集》期刊2013-06-21)

赵毅衡[8](2010)在《重新发现一位诗论家——序《邵洵美诗论集》》一文中研究指出这本诗论集,英文的,中文的,合起来是相当厚实的一本,讨论了中国诗外国诗白话诗传统诗的各种问题。但是我按年代一排,发现邵洵美写这些诗论文字,前后只有5年时间:从1934年起断断续续发表这方面的文章,1938至1939年似乎是邵洵美诗论的爆发期,他在《中美日报》上连载了近一年的《金(本文来源于《诗探索》期刊2010年01期)

胡建次,罗佩钦[9](2010)在《明清诗论家对诗歌法度论的消解》一文中研究指出明清诗论家对诗歌法度论予以了有力的消解,其内容主要体现在两个维面:一是从"活法"角度对诗歌法度论的消解;二是从"至法无法"角度对诗歌法度论的消解。明清诗论家对诗歌法度论的消解,将"有法"与"无法"两个命题在深层次上融通了起来。(本文来源于《宁夏社会科学》期刊2010年01期)

陈舰平[10](2009)在《一叶飘零在纽约——悼诗人、翻译家、诗论家袁可嘉》一文中研究指出惊悉袁先生在纽约辞世,心中空了一块。80年代他的诗论与诗作、译作对我写诗产生很大影响。我现在一闭上眼,还清楚地记得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的《现代派论英美诗论》那封面上竖排的黑体字字样与褐紫的底色。九叶派诗人我虽然接触浙江唐先生在前,论影响还是袁先生与郑敏先生为最着。谨写小文寄托哀思。(本文来源于《袁可嘉诗歌创作与诗歌理论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09-10-31)

诗论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朱庭珍的"内心说"对艺术家与自然山水之关系作了重新解读,他在批判沈德潜山水诗论的基础上,主张以"天人互证"为核心对自然山水进行审美观照,使诗人与山水建立深层心理对应关系,进而体认山水乃至天地造化之精神底蕴。朱庭珍"内心说"继承发展了古代山水审美观照思想和古代文论"心灵化阐释"传统,以如何使山水诗"有内心"为核心要义,揭示了山水诗创作原理以及山水诗审美接受的特点,在中国古代诗论史上具有较大的理论价值。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诗论家论文参考文献

[1].王欢.晚清云南诗论家朱庭珍的科举经历对其诗论的影响[J].红河学院学报.2018

[2].王欢.论晚清云南诗论家朱庭珍的“内心说”——从“天人互证”角度对自然山水进行审美观照[J].广西社会科学.2018

[3].薛宝生.宋元之际诗论家对诗与人之“处穷”关系的反思[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

[4].薛宝生.宋元之际诗论家的陶渊明论[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

[5].薛宝生.宋元之际诗论家对“穷而后工”的阐释与反思[J].唐都学刊.2017

[6].石昭.清初苏州诗论家群体研究[D].苏州大学.2016

[7].古远清.作为诗人和诗论家的陈义芝[C].“中生代与新世纪诗坛的新格局——两岸四地第五届当代诗学论坛”论文集.2013

[8].赵毅衡.重新发现一位诗论家——序《邵洵美诗论集》[J].诗探索.2010

[9].胡建次,罗佩钦.明清诗论家对诗歌法度论的消解[J].宁夏社会科学.2010

[10].陈舰平.一叶飘零在纽约——悼诗人、翻译家、诗论家袁可嘉[C].袁可嘉诗歌创作与诗歌理论研讨会论文集.2009

标签:;  ;  ;  ;  

诗论家论文-王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