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川东渝北地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川东-渝北地区,长兴组,飞仙关组,礁滩组合
川东渝北地区论文文献综述
胡忠贵,董庆民,李世临,苏楠,左洺滔[1](2019)在《川东-渝北地区长兴组-飞仙关组礁滩组合规律及控制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川东-渝北地区重要剖面、钻井资料和地震相分析,结合岩石薄片鉴定以及古生物、岩石学等沉积相标志,对川东-渝北地区上二迭统长兴组-下叁迭统飞仙关组的礁(滩)、滩组合规律及控制因素进行详细解剖。结果表明,研究区可以划分为完整礁滩组合和不完整的礁滩组合两种类型,进一步将此两种组合类型分别细分为5种次级组合类型,其中完整的长兴组礁(滩)+飞仙关组滩组合类型更具储集意义,尤以长兴组台缘礁+飞仙关组台缘滩组合在礁顶、滩顶白云石化作用最强烈,储层最为发育。礁滩组合发育类型往往受沉积环境演化、海平面升降、古构造等因素的控制。(本文来源于《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3期)
罗楠[2](2018)在《川东、北地区清代墓葬建筑八仙雕刻装饰图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八仙是传统文化中非常流行和熟悉的神仙群体,他们的形象和图像成为民间文化和信仰重要的研究组成部分。而川东、北地区体量巨大、结构复杂得墓葬建筑空间中附着着丰富的雕刻装饰图像,其题材不乏动植物、戏曲人物、神仙传说世俗生活等,而“八仙”又成为该地区最为普遍流行的雕刻装饰图像,这样如此数量庞大的八仙雕刻图像,其人物形象、造型、技法等为这一研究提供素材和便捷的方式。本文对川东、北地区墓葬建筑八仙雕刻装饰图像的收集、整理和研究,分别叙述了八仙雕刻图像的装饰形式、形象造型、雕刻技法、装饰观念。研究认为该地区八仙雕刻图像在民间匠师随意、无序的设计中展现出了“秩序”的装饰结构;探讨了八仙人物形象造型对人物性格的把握及其追求着组合形象的丰富性,揭示了造成该地区八仙雕刻图像的成像是墓主和匠师的参与,才有了雕刻与设色为一体的雕刻技法,于是才形成该地区独特的八仙形象造型;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八仙雕刻图像反映的当下民众对“寿”的重视和“成仙”的向往,并用这些“公共图像”得以表达,以此来祈望家族福寿幸福、兴旺不衰的艺术观念和丧葬信仰。文章表明八仙是该地区常见的雕刻装饰图像,说明了它的流行和人们对它的喜爱,但民间匠师创造出来的这些图像又不相雷同。决定着这些图像的配置、内容、形式、造型的是该地区的风俗、家族传统、墓主述求甚至是工匠的雕刻技艺,才让该地区的八仙雕刻装饰图像变得丰富多彩,打破人们对民间艺术程式化的认知。本文的整理和研究工作基本的梳理出了该地区八仙雕刻装饰图像的艺术特征,希望探寻区域性的流行性审美、雕刻工艺和墓祭风俗,同时为民间美术关于八仙信仰和清代四川地区墓葬美术的研究提供实证资料,也有利于中国四川地区民间美术的记录和保护。(本文来源于《重庆师范大学》期刊2018-05-01)
杨凯,张兵,王绪本[3](2016)在《川东-渝北地区成盐聚钾模式浅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四川盆地位于扬子板块的西北部,是由松潘-甘孜褶皱带和龙门山冲断带、米仓山穹窿和大巴山冲断带为界、雪峰隆起和黔渝湘鄂褶皱带围限起来的一个大型构造沉积盆地,呈现出北东方向展布的菱形外貌。从目前研究结果可知,四川盆地东部的宣汉构造区是富钾卤水的主要地区之一。1成盐期古地理及沉积模式通过对川东钻井资料的分析,统计蒸发岩在嘉陵江组各段的厚度,从而编制蒸发岩厚度等值线(本文来源于《2016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十四)——专题30:深部资源探测技术与矿集区立体探测、专题31:大型沉积盆地矿产资源综合勘查》期刊2016-10-15)
刘显俊,罗晓欢[4](2014)在《川东、北地区清代墓碑建筑门罩雕刻装饰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川东北地区清代墓碑建筑的门罩雕刻装饰,是墓碑建筑结构及装饰的重要组成构件,其题材变化多样、结构饱满严谨、内容精致丰厚、工艺精湛繁缛。文章通过对门罩的组织结构、题材、雕刻工艺、特殊多层次的特点进行分析,认为这些门罩雕刻装饰不仅表明该地区丧葬习俗、审美意识及艺术风格特点,也表现出中国民间工艺和民风民俗的艺术文化价值。(本文来源于《中外建筑》期刊2014年11期)
罗晓欢[5](2014)在《川东、北地区清代民间墓碑建筑装饰结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从四川东、北地区明、清民间墓碑雕刻装饰布局的对称性、表现内容的分隔性、立面空间的层次性的角度解读墓碑的装饰结构,指出:对称性是为了突出"中";区隔性则是为了体现"多",而立面上的层次性则加强了"深"。叁者共同营造了一个对生者而言的祭拜之地的肃穆恭敬、对亡者而言的灵魂居所的幽微深邃的装饰空间。(本文来源于《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期刊2014年05期)
邓霜霜,罗晓欢[6](2014)在《清代川东、北地区墓碑吻饰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吻饰是高等级木结构建筑中的一种重要装饰构件,但它也成为四川地区清代墓碑建筑中重要的装饰要素,文章通过对清代川东、北地区墓碑建筑雕刻的题材、造型、工艺、纹饰等的探讨,发现这些墓碑建筑尽管是木结构建筑的"缩微""简化",但"缩微不微,简化不减",生动形象地反映出这一时期四川地区民间注重墓碑修饰的丧葬习俗和精湛的建筑和雕刻技艺。这些墓碑建筑及其装饰应该成为中国民间美术和传统建筑艺术新的研究对象。(本文来源于《艺术与设计(理论)》期刊2014年06期)
刘瀚熙[7](2012)在《叁线建设工业遗产的价值评估与保护再利用可行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叁线建设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是我国一个非常特殊的工业化进程。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国内外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叁线单位的原有分布格局不但制约了单位本身的发展、影响了职工、家属的生活,而且对于整个国民经济也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因此,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大部分叁线单位开始陆续迁离旧址,前往新址落户。叁线单位迁离后,其遗留下的遗址数量巨大,成为叁线建设工业遗产。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社会对于这些工业遗产缺乏重视,没有意识到在它们身上蕴藏着巨大的价值,特别是作为一个特殊时代、特殊事件的见证者,其所蕴藏的巨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由于各遗迹自身禀赋与外部环境各异,使得旧址的实际状况千差万别,价值各异。本文面对这种情况,提出了叁线建设工业遗产的价值所在。为了区分出价值各异的多处遗产的价值高低,并且将这种比较分析的结果能够由定性研究深入为定量研究,尽力避免因主观臆断和文字表达力限制带来的不精确性,本文引入了层次分析法(AHP法),建立了多层级、权重可量化的价值评估体系。同时,考虑到叁线建设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进程中,不仅有价值因素的作用,也有风险因素的作用,因此还建立了与价值评估体系相对应的风险评估体系,并且在此二者的基础上构建了可将结果数值化表达的可行性评估体系。然后,根据实地调研与文献阅读取得的资料,对部分叁线建设工业遗产做出价值、风险与可行性评估的量化数值。在得到工业遗产比较分析结果后,本文提出了一些保护较好、再利用水平较高的叁线建设工业遗产的实际案例,指出在结合每处遗产的实际情况的前提下,参考实际案例,能够将叁线建设工业遗产的再利用价值最大化、合理化、全面化。(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期刊2012-01-01)
唐明光[8](2011)在《全力打造川东渝北地区中心城市》一文中研究指出未来五年,广安城市建设将进入加速发展、快速腾飞的黄金期。我们将紧紧抓住国家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川渝合作(广安)示范区建设等发展机遇,坚定不移地走组团式城市发展的路子,围绕“双百”(百平方公里、百万人口)城市的发展思路、川东渝北地区中心城市的发展定位和“(本文来源于《广安日报》期刊2011-11-02)
孙维铁,徐凤,倪阔,冯星杰[9](2010)在《新蓝图 同描绘》一文中研究指出五年一个刻度,广安跃上新的台阶!五年一个单元,广安站在新的起点!“十一五”期间,全市呈现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政治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的局面,为“十二五”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未来五年,是我市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中央把支持贫困地区加快发展摆在了更加突出位置(本文来源于《广安日报》期刊2010-12-31)
胡忠贵,郑荣才,胡明毅,胡九珍,郑超[10](2010)在《川东邻水—渝北地区石炭系层序-岩相古地理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川东邻水—渝北地区由于受海西早期强烈构造隆升和侵蚀作用影响,仅残存不完整的上石炭统黄龙组,为川东地区天然气藏主要产层,也是邻区寻找新气源最有利层位之一。本文根据岩心观察和室内镜下岩石薄片鉴定分析,并结合岩石学、古生物及测井等沉积相标志研究,确定该区黄龙组发育萨勃哈、有障壁海岸和海湾陆棚等沉积相带,进一步划分出若干亚相和微相。应用Vail为代表的经典层序地层学原理及其技术方法将黄龙组划分为1个Ⅰ型叁级层序,细分为LST、TST和HST3个体系域。在详尽沉积相和层序地层研究的基础上,以体系域为单位进行了层序-岩相古地理编图并对其演化特征进行了描述。结合各相带储层物性特征,认为障壁滩和滨外浅滩为最有利储集相带。(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期刊2010年05期)
川东渝北地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八仙是传统文化中非常流行和熟悉的神仙群体,他们的形象和图像成为民间文化和信仰重要的研究组成部分。而川东、北地区体量巨大、结构复杂得墓葬建筑空间中附着着丰富的雕刻装饰图像,其题材不乏动植物、戏曲人物、神仙传说世俗生活等,而“八仙”又成为该地区最为普遍流行的雕刻装饰图像,这样如此数量庞大的八仙雕刻图像,其人物形象、造型、技法等为这一研究提供素材和便捷的方式。本文对川东、北地区墓葬建筑八仙雕刻装饰图像的收集、整理和研究,分别叙述了八仙雕刻图像的装饰形式、形象造型、雕刻技法、装饰观念。研究认为该地区八仙雕刻图像在民间匠师随意、无序的设计中展现出了“秩序”的装饰结构;探讨了八仙人物形象造型对人物性格的把握及其追求着组合形象的丰富性,揭示了造成该地区八仙雕刻图像的成像是墓主和匠师的参与,才有了雕刻与设色为一体的雕刻技法,于是才形成该地区独特的八仙形象造型;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八仙雕刻图像反映的当下民众对“寿”的重视和“成仙”的向往,并用这些“公共图像”得以表达,以此来祈望家族福寿幸福、兴旺不衰的艺术观念和丧葬信仰。文章表明八仙是该地区常见的雕刻装饰图像,说明了它的流行和人们对它的喜爱,但民间匠师创造出来的这些图像又不相雷同。决定着这些图像的配置、内容、形式、造型的是该地区的风俗、家族传统、墓主述求甚至是工匠的雕刻技艺,才让该地区的八仙雕刻装饰图像变得丰富多彩,打破人们对民间艺术程式化的认知。本文的整理和研究工作基本的梳理出了该地区八仙雕刻装饰图像的艺术特征,希望探寻区域性的流行性审美、雕刻工艺和墓祭风俗,同时为民间美术关于八仙信仰和清代四川地区墓葬美术的研究提供实证资料,也有利于中国四川地区民间美术的记录和保护。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川东渝北地区论文参考文献
[1].胡忠贵,董庆民,李世临,苏楠,左洺滔.川东-渝北地区长兴组-飞仙关组礁滩组合规律及控制因素[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2].罗楠.川东、北地区清代墓葬建筑八仙雕刻装饰图像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8
[3].杨凯,张兵,王绪本.川东-渝北地区成盐聚钾模式浅析[C].2016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十四)——专题30:深部资源探测技术与矿集区立体探测、专题31:大型沉积盆地矿产资源综合勘查.2016
[4].刘显俊,罗晓欢.川东、北地区清代墓碑建筑门罩雕刻装饰初探[J].中外建筑.2014
[5].罗晓欢.川东、北地区清代民间墓碑建筑装饰结构研究[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14
[6].邓霜霜,罗晓欢.清代川东、北地区墓碑吻饰研究[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4
[7].刘瀚熙.叁线建设工业遗产的价值评估与保护再利用可行性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
[8].唐明光.全力打造川东渝北地区中心城市[N].广安日报.2011
[9].孙维铁,徐凤,倪阔,冯星杰.新蓝图同描绘[N].广安日报.2010
[10].胡忠贵,郑荣才,胡明毅,胡九珍,郑超.川东邻水—渝北地区石炭系层序-岩相古地理特征[J].中国地质.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