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方市场与买方市场下企业规模扩张的比较研究

卖方市场与买方市场下企业规模扩张的比较研究

一、卖方市场与买方市场条件下企业规模扩张的比较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田凯旋[1](2021)在《大型零售商市场势力的影响效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零售业态的飞速发展,零售市场逐渐成为产业链重心。实体零售业的崛起,使大型零售商逐渐具有主导性市场势力,并做出各类纵向限制行为,影响产业链各利益主体的利润与福利,故对于大型零售商的市场势力的影响效应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以大型零售商主导的产业链为背景,大型零售商市场势力为研究对象。首先,阐述大型零售商的相关背景、该主体市场势力的意义等理论基础,且对大型零售商市场势力的成因、表现形式、现状进行分析。然后,用理论和实证研究方法探究大型零售商市场势力对主要利益相关者(供应商、中游不同零售商、消费者)的影响效应。一是用数理模型进行理论分析。以大型零售商向上游供应商收取通道费,作为行使其市场势力的表现形式,建立动态博弈模型,得出:大型零售商市场势力对供应商利润有提升作用;对零售市场中大型零售商利润有促进作用,而对中小型零售商有削弱作用;使消费者零售价格降低,消费者福利提高。二是以计量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分别建立静态、动态面板模型,以连锁零售商作为大型零售商的代理体,在近一步证明数理模型中大型零售商市场势力对上下游市场的影响结论外,还得出该市场势力削弱了零售商总体利润水平。最后,根据所得结论提出选择性规制建议。

次雅珺[2](2020)在《自营与中介模式住房租赁平台竞争策略研究》文中提出住房租赁市场在国家政策与市场需求的双重刺激下快速发展,以“自营模式”运营的长租公寓平台与以“中介模式”运营的房地产信息服务平台应运而生。两种运营模式下的住房租赁平台应当采取何种竞争策略以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是本文的研究重点。已有的文献尚未对住房租赁平台进行系统的研究,因此本文以双边市场、平台经济学为理论依据,在Hotelling模型框架下,结合效用理论、市场结构理论,市场供需理论等,构建“自营模式”与“中介模式”的住房租赁平台竞争模型,研究两种运营模式下住房租赁平台的竞争策略。在具体研究过程中,首先,分析了住房租赁市场结构与供需情况、住房租赁平台主体,限定了两种运营模式的内涵与外延,为构建住房租赁平台竞争模型做好铺垫。其次,按照“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问题思路,先以垄断市场平台运营模型作为特例研究,理清平台运营原理,再基于Hotelling模型框架,构建住房租赁平台竞争模型。之后采用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在平台竞争模型定性分析基础上,利用数值模拟的定量研究方法,进一步完善了各变量对平台租金价格、市场份额、利润水平的影响作用,为平台依据市场环境制定合理的竞争策略提供依据和支持。本文最后选取房天下、自如网两个典型的住房租赁平台,对提出的竞争策略进行了验证。经过研究,本文对竞争市场环境下自营平台和中介平台企业采取的策略提出如下建议:(1)自营平台利润水平受平台服务质量的影响较大。当市场竞争加剧时,住房租赁市场供求情况会对平台的租金价格、收购价格及市场份额产生较大影响。自营平台企业应当融合新兴信息技术,简化规范运营流程,以降低平台服务成本,提高平台服务质量。(2)中介平台利润水平受平台交易量的影响较大。当市场竞争加剧,住房租赁市场供不应求时,平台应当降低交易佣金率,增加平台用户数量;住房租赁市场供过于求时,平台可以增加服务佣金率,提高平台服务质量。中介平台应当以增加平台用户量为目的,线上增加宣传力度,线下扩大合作范围,提高平台活跃用户数量。

苏梦颖[3](2020)在《中国煤炭能源国际定价权研究》文中认为中国“富煤、贫油、少气”的资源特点决定了煤炭将在一次性能源生产和消费中占主导地位。尽管中国的煤炭储量总量很大,但随着改革开放40年,经济快速增长所产生的能源消耗已经导致煤炭资源供给压力增大,资源枯竭趋势正在快速显现。目前中国煤炭的储产比仅为38年,远低于世界132年的平均水平。虽然近年来中国加强了能源结构调整的力度,提高清洁能源消费的比例,但可以预见的是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非化石能源还不能完全替代化石能源,煤炭能源的消耗仍将维持较高的比例,煤炭作为中国的长期主要能源的地位不会改变。能源的加速消耗以及资源与环境保护的迫切需要导致中国从2009年开始成为煤炭净进口国,现已成为全球最大煤炭进口国。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格局下,中国大宗商品国际定价权缺失已成为众所周知的现象,无论作为全球最大的进口国还是出口国,中国在大宗商品国际贸易中始终均缺乏国际定价影响力,常常是国际交易价格的被动接受者,长期被国际大宗商品定价体系边缘化,并为此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煤炭进口国,在未来仍存在持续性的煤炭需求,我们应当以史为鉴,未雨绸缪,积极争取煤炭国际定价权,避免中国陷入国际能源价格大幅波动的影响当中。因此探讨如何取得中国煤炭能源的国际定价权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研究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取得中国煤炭国际定价权。分析核心问题,首先必须了解定价权的形成机理以及作用机制,因此核心问题分为三个子问题,子问题1,从影响因素视角分析定价权形成机理。子问题2,中国煤炭的国际地位和定价权现状。子问题3,从现货和期货市场视角研究影响定价权的传导机制。在解决以上问题之前,我们考虑到中国在未来是否仍存在持续性的煤炭需求和进口是争取定价权的逻辑前提,因此有必要对中国煤炭需求和进口趋势进行讨论。遵循问题导向,本文的研究思路为:首先对煤炭定价权的产生、煤炭定价权与市场势力的关系、煤定价权与煤炭期货市场的关系,煤炭现货市场与煤炭期货市场之间的关系从理论上分析其影响机制;其次,对中国煤炭未来趋势进行实证分析,以验证本文对于中国煤炭定价权研究的必要性;再次,采用面板数据,从市场势力视角研究中国煤炭在全球煤炭贸易市场的定价权现状;然后,对中国煤炭期货市场和现货市场价格的短期和长期动态关系进行研究,探究期货市场与现货市场之间的关系;接着,从时间序列实证研究角度,分析中国煤炭在全球期货市场上的定价影响力,以综合考察中国是否同时具有期货市场上的定价权;最后,根据分析所得结论,为加强中国煤炭国际定价权提出相关政策建议。本文共有9章内容,首先进行理论基础的梳理,然后按照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思路撰写实证章节。第一,从供求定价理论开始,从理论上对定价权、市场势力、期货市场产生的脉络及研究必要进行了理论分析。第二,接下来是四章主体实证,中国争取煤炭定价权的必要性的实证分析、中国在全球煤炭现货市场上的定价权研究、中国煤炭市场和期货市场动态关系研究、中国在全球煤炭期货市场上的定价影响力研究。最后为结论总结和政策建议。按照这个思路,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第1章到第4章的内容。第1章是绪论,主要内容为背景、章节安排和创新点等,第2章是理论梳理和文献综述,对本文涉及的理论知识和前人的研究进行了梳理,找出优点与不足,并针对不足之处,展开研究。第3章是对全球及中国煤炭市场现状的研究。第4章根据前述章节的研究论述了中国煤炭定价权的形成及构建,对中国煤炭定价权影响因素及传导路径做了分析,为后续实证研究提供思路及理论依据。第二部分为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主体部分。包含第5章至第8章内容。第5章,首先采用空间计量模型,并将环境库茨涅兹曲线纳入进来,重新预测煤炭需求峰值,考察中国树立和争取煤炭能源定价权的现实需要。本章运用煤炭消费EKC曲线空间计量模型对中国30个省级行政区域的面板数据进行了煤炭需求拐点测算。同时,构建了ARMA模型,对中国煤炭进口总量进行回归分析,以此对未来中国煤炭进口量的走势做出合理预测。本章对中国未来煤炭需求趋势做出了两个判断:第一,2013年并非煤炭需求下降拐点,若按6.5%的年均GDP增长率,在2037年才会达到煤炭需求拐点。第二,未来几年,中国煤炭进口量会处于上升状态。既然中国未来一定时期内处于煤炭需求上升期、煤炭进口增长期,煤炭价格的巨幅波动将会直接影响到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和国家能源供给,因此,积极研究中国煤炭市场的国际定价权现状已刻不容缓。第6章,从市场势力的视角,分析全球主要煤炭进出口国贸易情况以及中国主要煤炭进出口国在中国市场上的竞争关系。以煤炭价格为例采用面板数据,利用PTM模型估算了全球主要进出口大国的市场势力,并基于PTM的结果选择进一步对中国煤炭进出口的市场势力建立了基于剩余需求弹性模型的SMR模型。结果表明,在PTM模型框架下,澳大利亚、印尼、俄罗斯、中国均在煤炭出口市场中市场势力显着,具有煤炭出口定价权。煤炭进口市场中,仅中国拥有较弱的煤炭定价权,印度、韩国、日本均没有煤炭定价权。煤炭国际贸易在主要煤炭出口市场均具有较强的议价能力,属于卖方市场。煤炭出口贸易中,优势出口国可以通过汇率的传导在目标市场进行差别化定价,进而表现为在目标出口国拥有市场势力。煤炭进口贸易中,日本和韩国不存在市场势力与其煤炭完全依赖进口有密切关系。印度不存在市场势力,印度国内煤炭价格的上涨会导致进口价格的上涨,进而使得印度进口商的收益减少。以上结论反映了进口国在煤炭贸易上的弱势地位,同时也反应出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相比煤炭能源产业落后的事实。由于本文主要侧重研究中国的市场定价权,第6章在通过进口商的PTM模型测度得到中国具有国际煤炭影响力后,选择了进一步构建基于Lerner指数理论的修正后的剩余需求弹性模型SMR,通过纳入更多变量对中国的进口定价权进行补充实证。结合PTM模型及SMR模型的实证结果,对中国煤炭的国际定价权的整体评估如下:第一,中国对印尼煤炭进口有市场势力,对澳大利亚的煤炭进口没有绝对市场势力。第二,在市场势力PTM及SMR模型下,影响煤炭进出口价格的主要因素是美元汇率、煤炭替代品如天然气等能源的价格、双方国家的GDP增长率、运输距离和进口国的需求弹性因素等。第三,在整个煤炭国际贸易市场中,中国具有一定的卖方市场势力,但中国煤炭出口量很少,主要集中在亚洲国家。在中国煤炭出口的十一个主要目标市场上,除印尼外,均存在市场势力,由于目标出口国仅是亚洲国家,且出口量较小,可以认为,中国拥有亚洲范围内的煤炭出口定价权。可以成为全球煤炭能源定价的重要力量。第7章,首先从理论上分析了煤炭期货价格与现货价格的影响机制,通过建立模型,实证研究了中国煤炭期货市场价格与现货市场价格的动态关系,考察煤炭期货市场的价格是否能够引导现货市场价格。本章运用2013-2019年的1521组日度时间序列数据,将中国郑州动力煤市场价格对秦皇岛动力煤现货价格先后进行了单位根检验、格兰杰因果检验、协整检验、VAR向量自回归模型回归、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分析等,发现中国动力煤期货和中国动力煤现货的变动具有联动效应,他们在短期和长期内都存在稳定的动态联系。期货市场对现货市场价格有引导作用。说明中国动力煤现货价格和动力煤期货价格互为影响,中国煤炭期货市场已经具备价格发现功能。这为进一步研究中国煤炭期货市场的国际定价影响力提供了重要基础。第8章,首先从理论上分析了期货市场与定价权之间的互动机制,然后通过理论分析构建了一个金融市场视角下的价格传递理论模型,并对期货价格的传递效应进行实证分析,对中国煤炭期货市场的定价影响力与欧洲ICE理查德湾煤炭期货市场及ICE鹿特丹煤炭期货市场进行系统的比较研究。本章选取ICE南非理查德湾煤炭期货、ICE荷兰鹿特丹煤炭期货、中国郑州动力煤期货三个品种作为研究对象,运用协整检验、格兰杰因果检验和广义谱分析方法对2013年-2019年间共1940组期货价格日度数据进行分析,实证显示中国郑州动力煤期货市场与ICE南非理查德湾煤炭期货市场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二者之间存在单向的价格引导关系,ICE南非理查德湾煤炭期货市场对中国郑州动力煤期货市场的影响更大。中国郑州动力煤期货市场与ICE荷兰鹿特丹煤炭期货市场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二者之间存在单向的价格引导关系,但中国郑州动力煤期货市场对ICE荷兰鹿特丹煤炭期货市场的影响非常微小。研究表明,中国缺乏与第一大进口国地位相匹配的定价权优势。最后一部分为第9章,为全文的总结部分。对前面每章的研究进行了总体总结,针对总结的结论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并针对本文研究的不足,提出未来研究的方向。基于上述研究工作,本文针对性地提出四点政策建议。第一,整合与完善中国煤炭产业链,规范煤炭现货市场;第二,实施企业联盟,争取国际价格谈判优势;第三,提高煤炭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的信息有效性;第四,健全中国煤炭期货市场,参与国际煤炭定价,形成权威的国际煤炭基准价,积极打造国际煤炭定价中心。经过深入思考和总结后,笔者认为本文存在如下三个创新点:1.研究方法上的创新。本文较合理地将包含三次项的EKC曲线纳入空间计量模型,并以此预测煤炭需求峰值(拐点)。使用逻辑及高斯曲线的研究中,大多忽略了空间因素。经济增长对煤炭需求的影响同样缺乏细致讨论,本文试图引入EKC这一经验假说并对其验证。结合EKC与空间计量的研究中,或不直接涉及煤炭消费需求,或将EKC中经济增长对因变量的倒N型关系以简单的倒U型关系取代,本文将三次项纳入模型可以得到更为稳健的估计与预测。2.研究视角上的创新。从现货及期货市场两个视角测度中国煤炭国际定价权。相关研究通常只关注现货市场或期货市场中单个市场的定价权,而忽略了两者之间的互动关系。本文基于市场势力相关理论与计量经济学方法,不仅对中国在煤炭现货市场是否具有市场势力进行了检验,还对中国煤炭期货市场对全球其它主要期货市场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同时研究了煤炭现货价格和期货价格间的动态关系,从而能够更全面地测度中国煤炭能源国际定价权。3.研究内容上的创新。由于西方发达国家拥有丰富的煤炭资源替代品,或者拥有交易中心左右煤炭相关金融产品价格,对于煤炭定价权研究相对较少。中国学者则多侧重于石油、天然气等能源领域。本文展开对中国煤炭定价权的直接研究,是对能源定价权相关文献的有益补充,也能为解决中国能源结构现实问题提供参考。

曹剑和[4](2019)在《HS包装机械公司营销策略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中国现代工业发展进入供给侧改革的新阶段。包装作为现代工业进入流通领域前的最后环节,在现代工业生产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包装行业现状却是少数龙头企业具有技术资金优势,大部分企业都是人力密集型资金匮乏的中小企业,无力为产业升级做出有力贡献。HS包装机械就是这样一家中小企业,由于中低端市场陷入红海状态,价格战大大削弱了公司盈利能力,迫切需要摆脱困境,找到新的营销出路。本文首先通过参考了国内外与包装机械营销相关的大量参考文献,借鉴前人在类似问题上使用的理论、方法,夯实研究基础。然后进行调查研究、企业访谈和相关实践,从宏观层面、微观层面分析公司在包装机械营销方面存在的问题,对公司进行综合分析,从而得到公司现存问题从浅到深的产生脉络。本文最后提出公司参与我国包装机械市场竞争的营销策略,主要以产品组合解决方案为主的营销策略辅以全渠道策略,达到以公司现有优势为基础升级竞争力的目的,并从加强完善营销体制、建设服务信息系统方面提出了公司包装机械营销策略的保障措施。本文的研究有利于改善HS包装机械目前面临的营销困境,对类似情况类似行业中小企业改善营销管理水平也有一定参考价值。

陈景华[5](2019)在《马克思的供求理论及其当代价值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供给和需求作为经济学的最基本要素,两者相互关系决定或影响着国民经济的运行情况。供给与需求相匹配时,市场供求达到平衡,社会产品得以实现,经济运行将处于健康有序的良好态势。当供求失衡时,生产受到抑制,导致经济增长放缓或停滞,严重的供求失衡甚至还会引发经济危机。因为供给和需求在经济发展中发挥如此重要的作用,一直以来理论界都将供求问题作为一个重要课题进行研究。早在奴隶制社会时期,思想家已经就农业生产、农产品供给等问题从理论层面作出阐述。之后随着商品经济的持续发展、社会生产和消费的不断扩大,各个时期的经济学者对供给和需求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提出了一系列的供求理论。这些供求理论犹如璀璨的星光,在经济理论体系的苍穹里熠熠生辉,其中有一颗最为耀眼,那就是马克思的供求理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以社会的生产关系即经济关系为研究对象,着重剖析了资本主义的经济关系,创立了劳动价值理论、剩余价值理论、资本积累理论,揭示了社会运行发展的必然规律。供求问题是融入在马克思上述理论的一个重要内容,在现有的研究成果中,经济学者们分别从市场价值与价格关系、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经济危机理论等方面研究供给和需求问题,但尚未将马克思供求理论进行体系化、系统化。因此,本文选此作为研究课题,着眼于经济思想的发展,试图梳理出马克思供求理论的思想渊源、主要内容、理论特点、传承与发展,并基于马克思供求理论的视角对中国当前市场供求结构性失衡问题进行分析解读,并提出对策建议。首先,本文梳理分析了马克思之前的供求理论,总结古代思想家、古典经济学家有关供给和需求的思想,他们为马克思建立科学供求理论提供了思想源头和理论素材。然后,本文从微观和宏观两个视角考察马克思供求理论的主要内容,微观供求理论阐述了供给和需求的内涵特点及市场供求、市场价值、市场价格、市场竞争之间的相互作用,宏观供求理论包括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含义、总供求平衡、总供求失衡及其调控等内容,微观部分是宏观部分的基础,宏观部分是微观部分的发展,两者共同构成完善的理论体系。进而,本文总结了新古典经济学、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供给学派等西方经济学的供求理论,并与马克思供求理论进行比较分析,从而更清晰地把握马克思供求理论的理论特点、政治立场和时代价值。再而,本文梳理了建国以来各个时期中国共产党有关于供求问题的论述,可见其是对马克思供求理论的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供求理论中国化的成果。最后,本文回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市场供求的发展变化,并分析当前市场供求的结构性矛盾,在马克思供求理论的指导下,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市场供求平衡性发展提出对策建议。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从经济思想史的角度,本文尝试从微观、宏观两个层面对马克思供求理论进行系统的梳理和总结,并结合相关学者关于供求理论的观点进行对比分析,以揭示马克思供求理论不断发展和自我完善的理论形成之路,这对新时代中国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结合实际深化供求理论研究有着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第二,从政策指导的角度,基于马克思供求理论分析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宏观环境与科学依据,解读当前市场供求结构性不平衡的特征及成因,进而提出针对性的改革建议。这既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与发展,又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调节供求作用机制提供了政策指导,进而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强化政策支撑。

李伟[6](2018)在《基于横向市场竞争和纵向交易模式差异的买方势力经济效应和反垄断规制研究》文中提出市场势力是决定企业行为,影响市场绩效的核心因素之一,也是经济学研究和反垄断规制的重要对象。传统经济学所探讨的市场势力多是指卖方(一般指企业)相对于买方(一般是消费者)的势力,这种市场势力实际上是卖方市场势力。近三十年来,另外一种相反形式的市场势力引起了学术界和反垄断部门的关注,这种市场势力是下游买方(多是企业)相对于上游卖方的势力,理论界称之为买方势力。买方势力最为突出的表现就是零售产业中大型零售商相对于上游制造商的势力。此外,在医药、煤电等产业中买方势力的表现也较为明显。这些产业中的买方势力引发了一系列的产业矛盾和经济问题,激发了学术界对买方势力的研究兴趣。买方势力的本质是什么?买方势力会对企业行为和市场绩效产生哪些影响?这些影响背后的机理是什么?反垄断部门是否应该对其进行规制?如何规制?这些问题都是值得仔细探讨的理论和现实问题,也是目前学术界关注的重点。本文从买方势力所处的现实产业环境入手,以横向市场竞争和纵向交易模式两种微观市场环境为重点,探讨企业买方势力与市场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考察不同市场环境下买方势力经济效应,揭示买方势力作用机理:进而尝试以市场环境为起点,以买方势力经济效应为重点,以其作用机理为核心,构建买方势力作用的一般理论。基于这些研究,本文对买方势力的反垄断规制问题进行探讨,试图构建买方势力的一般规制路径,并给出零售、医药和煤电这三个典型产业中买方势力的具体规制策略。此外,本文还对买方势力在企业战略实践中的应用进行探讨。本文的研究分为5部分,共12章。第一部分是研究问题和研究框架,包括论文的第1,第2和第3章,主要结合我国现实产业环境以及买方势力理论研究现状,提出并论证本文的研究问题;同时,构建买方势力研究理论体系,总结买方势力研究应遵循的一般分析框架,并给出本文研究的逻辑框架。第二部分是下游市场竞争条件下的买方势力价格效应研究,包括论文的第4,第5和第6章。这部分以上游制造商和下游零售商组成的纵向市场结构为例,在下游零售市场竞争背景下,考察买方势力变化对上下游交易价格以及市场价格的影响,即买方势力价格效应。结合我国现实产业环境,本文提炼、了上下游交易过程中常见的三种纵向交易模式,即上下游非合作交易模式、上下游合作交易模式以及定价权争夺模式,分别在这三种不同的纵向交易模式下考察买方势力的价格效应,以捕捉上下游纵向交易环境对买方势力效应的影响。第三部分考察上游市场竞争条件下的买方势力价格效应,包括论文的第7和第8两章。本部分的研究一方面和第二部分的研究形成互补,共同完成一般性市场竞争条件下买方势力价格效应理论构建的研究目的;另一方面是为了考察买方势力对我国本土制造业市场的影响。具体地,本部分在充分描述本土制造业市场竞争特征的基础上,构建国外制造商和本土制造商差异化竞争的市场模型,进而探讨制造商和零售商采用不同交易模式时,下游企业买方势力的对制造业批发价格和零售价格的影响。第四部分是买方势力的创新效应研究,即买方势力变化对上游制造商创新激励的影响,包括论文的第9和第10两章,分别在下游零售商竞争和上游制造商竞争的条件下,考察买方势力对制造商创新的影响,揭示不同市场环境下买方势力影响制造商创新的机理,并探讨竞争环境变化对买方势力创新效应的作用。第五部分是买方势力的理论构建和应用研究,主要包括论文的第11章和第12章。此部分对本文的研究进行总结提炼,形成买方势力的一般性理论,并对该理论的应用价值进行探讨。具体地,本部分从基本市场环境特征出发,以买方势力的价格效应和创新效应为核心,以背后的作用机理为重点,构建买方势力作用的一般理论。在此基础上,探讨买方势力的反垄断规制政策,主要包括买方势力一般规制路径的构建以及具体产业中买方势力规制策略的制定。此外,还对买方势力理论在企业战略决策中的应用进行简要探讨。通过上述研究,本文得出了如下四个方面的主要结论:(1)买方势力与市场环境之间的关系买方势力与市场竞争之间存在双向作用关系,一方面上游市场竞争和下游市场竞争都会影响买方势力的存在和大小,同时也影响了买方势力的作用效果;另一方面买方势力的作用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上游市场竞争结构和下游市场结构。(2)买方势力的价格效应买方势力的价格效应可以分为横向价格效应和纵向价格效应两种。横向价格效应是指买方势力增强后会改变零售商的横向价格决策模式,进而导致市场零售价格发生变化。买方势力横向价格效应在本质上是买方势力增强导致的企业卖方势力变化及其影响,它倾向于提高市场零售价格。纵向价格效应是指买方势力变化对上下游交易价格的影响。纵向价格效应的作用效果与上下游纵向交易环境有关:在上下游非合作交易模式下,买方势力的纵向价格效应会降低具有买方势力的交易价格,对其他零售商交易价格的影响不确定;在上下游合作交易模式下,买方势力不会影响交易价格;上下游在定价权争夺模式下,买方势力的纵向价格效应会降低具有买方势力零售商的价格,对其他零售商交易价格没有影响。市场零售价格的变化同时受横向价格效应和纵向价格效应的影响,横向价格效应倾向于提高零售价格,纵向价格效应对零售价格的不确定,但多数情况下纵向价格效应会降低市场零售价格。从综合作用效果来说,买方势力的增强在短期内往往会降低市场零售价格,提高消费者福利。(3)买方势力的创新效应在买方势力的创新效应方面,零售商相对于某一制造商买方势力的增强会降低该制造商的创新投入。这种结果的出现存在两种不同的作用途径:一方面买方势力的增强降低了制造商获得的利润,减少了其用于创新的利润基础;另一方面,买方势力的增强降低了制造商产品的边际收益,从而降低了创新的边际收益,抑制了制造商创新投入。此外,在上游制造商竞争的条件下,零售商相对于某一制造商买方势力的增强还会影响竞争制造商的创新投入。从作用结果来看,买方势力的增强会促进竞争制造商的创新投入。根据这一结论,我国制造业中下游企业相对于本土制造商买方势力的增强不仅抑制了本土制造商创新,还促进了国外制造商创新,从而降低了本土制造商的自主创新能力。此外,从制造商竞争程度的影响来看,制造商竞争程度的加强会减弱买方势力对创新的负面作用,加强买方势力对创新的正面作用。(4)买方势力的规制和应用本文的研究表明,买方势力的增强存在有利于社会福利的一面,主要表现为降低市场价格;同时也具有不利于社会福利的一面,主要表现为买方势力对创新的抑制作用。所以,对于买方势力的规制要综合考虑这两种相反效应的作用。具体地,反垄断部门应该从下游市场竞争环境、上游市场竞争环境、上游市场创新特征三个方面综合分析买方势力的福利效果,进而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制策略。具体地,本文以市场竞争和产业创新特征为标准,构建了可供反垄断部门参考的买方势力一般规制路径。此外,结合我国市场环境特征,本文还提出了具体产业中的买方势力规制建议:对于零售产业,本文认为在当前我国零售产业市场集中度较低的情况下,对买方势力问题不需过多的规制;对于医药产业,本文认为政府和相关医疗机构可以通过集中采购的方式增强自身买方势力,降低采购成本,但需注意买方势力可能会对制药企业创新造成的负面影响,最好的措施是根据药品创新特征采用不同的采购模式;对于煤电产业,本文认为加强煤电企业纵向合作,完善电煤需求、价格等数据的监控和发布机制有利于破裂煤电谈判矛盾,促使产业良性发展。

纪宝成,谢莉娟,王晓东[7](2017)在《马克思商品流通理论若干基本问题的再认识》文中研究说明商品流通概念的理论渊源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相对于微观的、具体的购销行为,商品流通具有宏观的、抽象的特点,它是一个包含无数微观个体的交换行为,且因错综复杂的关系集合而极具整体性和系统性的复合型概念,因此应属于宏观经济问题。虽然商品流通随时代发展而不断演化,但其本质并未改变,它是商品经济或市场经济中商品价值实现也即经济利益实现的过程。生产、流通和消费对国民经济的运行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而且商品流通对商品生产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宏观经济的良性运行是生产、流通以及由分配所直接决定的消费之间的动态平衡、合力作用的结果。无论是对于商品供求规律的探讨还是对等价交换原则的认识,都应以商品价值(而不是价格)为中心。商品自由流通是价值规律实现的重要前提,也是统一市场形成的基础和条件,在统一市场上,商品交换能够在一国范围内按照统一的规则进行,进而促进全国经济活动的一体化。

陈旭[8](2016)在《买方势力对上游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 ——基于我国汽车产业的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技术创新是企业保持核心竞争力、衡量企业生存能力的重要标准。企业的技术创新是企业提高竞争力、增加市场份额、实现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这篇文章主要从纵向关联市场角度研究买方势力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在纵向关联市场中,买方势力对上游企业技术创新存在着重要影响,尤其对于纵向产业关联度较强的产业,买方势力的影响更为明显,而且这种影响由于上游企业规模的不同而呈现出差异性。这篇文章先首从正反两方面对买方势力对技术创新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展开理论分析,约束机制主要从利润剥削、延期付款、限制销售渠道及价格这三个方面分析,激励机制主要从倒逼机制、传导机制、信息反馈机制三个方面进行分析。然后假设买卖双方市场均为寡头垄断市场,利用不完全信息动态模型,采用逆向归纳法,以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原则为基础,分三阶段推理买方势力对技术创新的影响。最后进行实证检验,由于《工业企业数据库》数据截止到2007年,这篇文章采用2004—2007年我国汽车产业统计数据以及工业企业数据库30382个汽车零部件和发动机企业的统计数据为样本,利用面板数据对买方势力与上游企业技术创新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并根据上游企业规模不同分为大规模企业和中小规模企业分类进行回归分析。研究结果显示买方势力与技术创新存在正相关关系,在汽车产业,买方势力的存在有利于上游企业进行技术创新,买方势力越强上游企业技术创新投入越多。通过对不同规模企业分类研究发现,买方势力对上游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会因上游企业规模的不同而不同,买方势力对大规模企业技术创新产生的影响远大于对小规模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

李贤祥[9](2015)在《信息不对称、市场结构和劳工标准移植》文中提出市场的竞争促使越来越多发展中国家企业成为劳工认证供应链的一部分。劳工标准借助于贸易平台移植到中国,对中国劳工条件、甚至劳工法律制度都产生一定影响,但现实的分析发现其影响还处于初级阶段。基于文献综述基础上,本文首先运用现代经济学理论和工具对发展中国家劳工标准移植的微观机制进行分析,然后通过案例分析形式对前面数理分析的结论进行验证,最后得出文章的结论与启示。第二章是文献综述部分。在本部分,文章首先对信息不对称理论和市场结构概念进行论述,然后从法律移植、劳工标准与贸易投资相关性、劳工标准内生性、中国劳工标准移植、劳工标准微观机理等五个方面对法律移植及劳工标准移植的相关文献进行归纳综述,最后结合现实的调研结果,提炼出论文研究的问题和基本思路。第三章基于劳工标准国际化的政治和民间两个平台对劳工标准的发展现状及内涵进行分析概述。文章首先对劳工标准的产生及发展历程作简要叙述,然后基于政治平台的国际劳工组织和世界贸易组织有关劳工标准的要求进行比较性概述。接着基于民间平台的自愿性劳工标准的发展历程及内容进行概括。同时对中国劳工法律制度与国际劳工标准相关要求进行比较。最后围绕外部命令式劳工标准认证的相关理论机制和现状分布进行分析,为后面基于特定市场结构分析发展中国家劳工标准移植特征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和实践平台。第四章基于卖方主导型市场运用信号模型分析我国劳工标准移植的特征及规律。本部分首先简单陈述基于产品卖方市场劳工标准认证的现状及相关价格机制。在回顾信号模型的相关文献后,运用信号模型分析基于卖方主导型市场的劳工标准移植的一些特征。分析结果显示,在中国类似像VE这样具有寡头垄断的市场,供应商的劳工标准趋于最低要求水平是供应商借助卖方市场势力帕累托改进的结果;当公司类型的概率分布函数为凹函数时,劳工标准会收敛到最低点均衡,而非高于最低点。当供应商为风险中性时,最后均衡的劳工标准较之风险规避时要高。第五章基于买方主导型市场运用信息租模型分析我国劳工标准移植的特征及规律。本部分首先简单陈述基于买方市场劳工标准认证的现状及相关价格机制。在回顾信息租模型的相关文献后,运用信息租模型分析基于买方主导型市场的劳工标准移植的特征。分析结果显示,在中国类似像纺织服装这类买方主导型市场,高劳工标准的存在,是供应商追求信息租金和采购商追求真实剩余博弈的均衡;当供应商类型分布不满足单调风险率性质时,会出现低标准混同均衡;当采购商是风险规避型时,最后均衡劳工标准较之风险中性时要高,同时买卖双方福利都会提高。当考虑到供应商道德风险发生在逆向选择后,最后均衡劳工标准较仅是逆向选择时扭曲更多。第六章通过两个案例的分析来验证前面基于不同市场结构下供应商劳工标准移植所推理的结论。文章分别对某大型国企改制的上市制药公司和某纺织服装企业(从OEM到ODM)相关方面进行调研式概述,主要是围绕企业的发展现状及认证现状进行定量分析,用以验证基于卖方主导型市场和买方主导型市场劳工标准移植分析得出的结论。基于调研式案例分析的结果与前面理论推理的结论总体上较为吻合。总之,本文基于发展中国家供应商为获取采购商“订单”而产生劳工标准移植的背景,从微观法律移植的视角,运用现代主流经济学的分析工具和方法对发展中国家劳工标准移植的微观机制进行系统研究。一方面是制度内生博弈演化的微观领域的拓展;另一方面对发展中国家利用和借鉴发达国家制度和规则、融入全球相关规则体系以便更好促进本国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戴家武[10](2014)在《中国食品工业市场力量的形成与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构建了一个系统性分析框架,对中国主要食品工业部门市场力量的形成与影响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实证分析。首先,本文首次采用最前沿的原始—对偶索洛余值法,同时估测出各行业的买方和卖方市场力量。估测结果表明,我国烟草、食糖和大米加工业在原材料收购环节和产品销售环节同时具有较强的买方和卖方市场力量,而且买方市场力量比卖方市场力量更大。本研究是首次对中国食品工业买方市场力量进行估测。然后,文章构建了一个计量模型,实证分析了影响我国食品加工业市场力量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广告、研发、职工培训等投入费用,以及长期投资和税收等变量对市场力量的影响在不同行业中存在较大差异,既有正向影响,又有负向影响;而补贴、存货和国有控股对所有行业中企业的市场力量基本上都产生负向影响。本研究是首次对影响市场力量形成的因素进行实证分析。最后,文章采用计量方法实证分析了市场力量对价格传递、资源配置效率、x效率、利润效率的短期影响,以及对规模报酬、生产率和技术效率的长期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其一,我国猪肉产业价格传递存在明显的不对称性,疫病对猪肉零售价格的冲击要大于其对生猪收购价格的冲击;我国猪肉零售商拥有一定的市场力量,这是导致猪肉产业价格传递不对称的一个重要原因;不同类型的安全事件冲击对猪肉价格及其传递的影响方向和大小不尽一致。其二,市场力量会带来一定程度的配置效率损失,由于各行业市场力量相差较大,相应的配置效率损失也不尽一致;在不同行业中,企业市场力量与配置效率损失之间基本上呈现出正相关关系,市场力量越大,配置效率损失也越高(甜菜糖加工业除外)。其三,大部分行业中,企业市场力量的增强会促进X效率的提升,拒绝了“安逸生活假说”;所有行业国企市场力量对X效率的影响均小于非国企,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国企效率较非国企低。其四,大部分行业中企业市场力量的上升,会促进其利润效率的提高;所有行业国有企业市场力量对利润效率的影响均小于非国有企业,间接表明了非国有企业比国有企业更有效率。其五,在本章所讨论的食品工业中,除烟草加工业存在规模报酬递增外,其余行业均为规模报酬递减;在大部分行业中,市场力量对生产率和规模报酬均产生显着的负向影响。其六,不同行业中企业市场力量对技术效率的影响既有正向的,也有负向的,而且显着程度也各不一样,总体上来看,显着的多于不显着的。说明市场力量究竟对企业的技术效率产生何种影响,不能一概而论。

二、卖方市场与买方市场条件下企业规模扩张的比较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卖方市场与买方市场条件下企业规模扩张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大型零售商市场势力的影响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第二节 研究内容
    第三节 研究方法
    第四节 本文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文献综述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第二节 文献综述
第三章 大型零售商市场势力的成因及表现形式
    第一节 大型零售商市场势力的成因
    第二节 大型零售商市场势力的表现形式
    第三节 我国大型零售商市场势力的现实依据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大型零售商市场势力对相关利益者影响效应的理论分析
    第一节 不同市场结构下的福利效应与模型假设
    第二节 大型零售商市场势力对供应商影响效应的理论分析
    第三节 大型零售商市场势力对不同零售商影响效应的理论分析
    第四节 大型零售商市场势力对消费者影响效应的理论分析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大型零售商市场势力对相关利益者影响效应的实证分析
    第一节 模型的构建与说明
    第二节 大型零售商市场势力对供应商影响效应的实证分析
    第三节 大型零售商市场势力对不同零售商影响效应的实证分析
    第四节 大型零售商市场势力对消费者影响效应的实证分析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大型零售商市场势力的选择性规制建议
    第一节 限制通道费,扶持中小零售商
    第二节 促进零售市场竞争度,平衡零售市场势力
    第三节 维护适度市场势力,保持消费市场活力
    第四节 明确过大市场势力判定标准,落实法律条款与惩罚措施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研究展望
    第一节 主要结论
    第二节 本文的不足之处
    第三节 进一步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2)自营与中介模式住房租赁平台竞争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目标及内容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内容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3.1 住房租赁平台研究现状
        1.3.2 平台竞争策略研究现状
        1.3.3 平台自营及中介模式研究现状
        1.3.4 文献评述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第2章 平台竞争策略研究基础
    2.1 理论研究基础
        2.1.1 双边市场概念
        2.1.2 双边市场成立条件及特征
        2.1.3 双边市场的分类
    2.2 住房租赁市场分析
        2.2.1 住房租赁市场结构分析
        2.2.2 住房租赁市场供需情况分析
    2.3 住房租赁平台运营模式分析
        2.3.1 中介模式住房租赁平台
        2.3.2 自营模式住房租赁平台
        2.3.3 两种运营模式比较
    2.4 住房租赁平台主体分析
        2.4.1 住房租赁平台用户分析
        2.4.2 住房租赁平台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自营及中介模式住房租赁平台竞争策略模型
    3.1 HOTELLING模型介绍
    3.2 模型参数的设计与说明
    3.3 模型基本假设
        3.3.1 垄断市场住房租赁平台模型假设
        3.3.2 竞争市场住房租赁平台模型假设
    3.4 垄断市场住房租赁平台模型
        3.4.1 自营模式
        3.4.2 中介模式
        3.4.3 模型分析
        3.4.4 结论与建议
    3.5 竞争市场住房租赁平台模型构建
        3.5.1 模型博弈过程
        3.5.2 平台1和2均选择自营模式
        3.5.3 平台1和2均选择中介模式
        3.5.4 两种运营模式并存
    3.6 竞争市场模型分析
        3.6.1 两平台均为自营模式
        3.6.2 两平台均为中介模式
        3.6.3 两种运营模式并存
    3.7 竞争市场模型结论与建议
        3.7.1 模型分析结论
        3.7.2 平台竞争建议
    3.8 本章小结
第4章 住房租赁平台竞争策略定量研究
    4.1 计算环境及参数说明
    4.2 市场中仅存在自营模式平台
        4.2.1 自营平台租金价格分析
        4.2.2 自营平台收购价格分析
        4.2.3 自营平台买方数量分析
    4.3 市场中仅存在中介模式平台
        4.3.1 中介平台佣金率分析
        4.3.2 中介平台买方数量分析
        4.3.3 中介平台利润分析
    4.4 市场中两种模式并存
    4.5 数值模拟分析结论
        4.5.1 市场中仅存在自营模式平台
        4.5.2 市场中仅存在中介模式平台
        4.5.3 市场中两种模式并存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自营与中介模式住房租赁平台案例分析
    5.1 研究案例的选择
    5.2 中介平台案例分析
        5.2.1 房天下企业背景
        5.2.2 房天下竞争环境分析
        5.2.3 房天下竞争策略分析
        5.2.4 房天下竞争策略建议
    5.3 自营平台案例分析
        5.3.1 自如网企业背景
        5.3.2 自如网竞争环境分析
        5.3.3 自如网竞争策略分析
        5.3.4 自如网竞争策略建议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3)中国煤炭能源国际定价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与章节安排
    1.5 相关概念界定
        1.5.1 国际定价权与国际定价影响力
        1.5.2 国际定价中心与期货交易所
        1.5.3 价格发现
    1.6 主要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1.6.1 主要创新点
        1.6.2 不足之处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理论基础
        2.1.1 供求规律与价格理论
        2.1.2 市场势力相关理论
        2.1.3 期货市场相关理论
    2.2 文献综述
        2.2.1 定价权的形成
        2.2.2 能源需求相关研究
        2.2.3 关于国际市场势力与国际定价权的相关研究
        2.2.4 关于期货市场与国际定价权的相关研究
        2.2.5 简要评述
    2.3 本章小结
3 全球及中国煤炭能源市场发展现状研究
    3.1 煤炭能源市场供需形势分析
        3.1.1 全球煤炭能源市场总体供需形势分析
        3.1.2 中国煤炭能源市场总体供需形势分析
    3.2 煤炭能源市场贸易现状研究
        3.2.1 全球煤炭贸易形势
        3.2.2 中国煤炭贸易形势
    3.3 煤炭定价方式分析
        3.3.1 全球煤炭能源主要定价方式
        3.3.2 中国煤炭能源定价历史变迁
    3.4 中外煤炭期货市场发展状况
        3.4.1 国际煤炭期货市场发展状况
        3.4.2 中国煤炭期货市场发展状况
    3.5 本章小结
4 中国煤炭定价权的形成及构建
    4.1 煤炭定价权的形成
        4.1.1 煤炭能源定价权的形成
        4.1.2 煤炭期货市场在定价中的作用
    4.2 影响煤炭定价权的主要因素
        4.2.1 现货市场因素
        4.2.2 期货市场因素
    4.3 中国煤炭定价权缺失的影响因素及传导路径
        4.3.1 中国煤炭定价权缺失的影响因素
        4.3.2 煤炭定价权缺失对中国现货及期货市场的传导路径
    4.4 中国构建煤炭定价中心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4.4.1 中国构建国际定价中心的意义
        4.4.2 中国构建煤炭定价中心可行性分析
    4.5 实现煤炭定价权的路径规划
    4.6 本章小结
5 基于空间计量模型的中国煤炭需求拐点预测及进口量研究
    5.1 基于空间计量模型的中国煤炭需求拐点预测
        5.1.1 煤炭需求拐点理论假设
        5.1.2 煤炭需求拐点模型
        5.1.3 煤炭消费EKC曲线空间计量实证研究
    5.2 基于ARMA模型的中国煤炭进口量预测
        5.2.1 变量与数据
        5.2.2 描述性统计分析
        5.2.3 实证过程
        5.2.4 实证结果
    5.3 本章小结
6 基于市场势力视角的中国煤炭能源定价权研究
    6.1 市场势力与定价权的互动机理
        6.1.1 定价权的经济学机理
        6.1.2 市场势力的测度方法
        6.1.3 市场势力与定价权的关系
    6.2 基于PTM模型的全球主要煤炭贸易国市场势力研究
        6.2.1 模型的选择与推导
        6.2.2 变量与数据来源
        6.2.3 全球主要煤炭出口国市场势力实证检验
        6.2.4 全球主要煤炭进口国市场势力实证检验
    6.3 中国煤炭能源进出口市场势力研究
        6.3.1 基于PTM模型的中国煤炭进出口市场势力研究
        6.3.2 基于SMR模型的中国煤炭进口市场势力研究
        6.3.3 模型的实证结果分析
    6.4 本章小结
7 中国煤炭能源期货市场与现货市场的动态关系研究
    7.1 煤炭期货市场对取得煤炭定价权的意义
        7.1.1 大宗商品期货定价机制的产生
        7.1.2 煤炭期货市场对取得煤炭定价权的意义
    7.2 中国煤炭期货市场与现货市场的相互作用机理
        7.2.1 煤炭现货市场对期货市场价格的作用机理
        7.2.2 煤炭期货市场对现货市场价格的作用机理
    7.3 煤炭期现货市场的动态关系分析方法与理论模型
        7.3.1 分析方法
        7.3.2 理论模型
        7.3.3 变量与数据来源
    7.4 煤炭期货与煤炭现货长期与短期关系分析
    7.5 本章小结
8 基于期货市场的中国煤炭能源定价权研究
    8.1 国际煤炭价格对中国煤炭价格的期货传导路径
        8.1.1 国际煤炭价格对中国煤炭价格的期货传导路径
        8.1.2 中国与ICE期货市场联动现实基础
    8.2 期货定价机制下国际定价权的测度方法
        8.2.1 期货定价机制下国际定价权的测度方法
        8.2.2 不同期货市场联动过程中的表现
    8.3 研究方法与数据选取
        8.3.1 研究方法
        8.3.2 数据选取
    8.4 中国煤炭期货价格与ICE 理查德湾煤炭期货价格关系的实证研究
    8.5 中国煤炭期货价格与ICE鹿特丹港煤炭期货价格关系的实证研究
    8.6 本章小结
9 主要结论与展望
    9.1 研究结论
    9.2 政策建议
    9.3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一览

(4)HS包装机械公司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营销环境相关研究
        1.2.2 营销策略优化相关研究
        1.2.3 产品组合策略相关研究
    1.3 本文研究方法和研究路线
2 公司内外部环境分析
    2.1 公司内部环境
        2.1.1 公司组织架构
        2.1.2 公司销售生产过程
        2.1.3 公司研发能力
        2.1.4 公司营销现状
        2.1.5 公司核心资源与能力
    2.2 包装机械市场概况
    2.3 PEST分析
        2.3.1 政治环境
        2.3.2 经济环境
        2.3.3 社会环境
        2.3.4 技术环境
    2.4 波特五力分析
        2.4.1 供应商的议价能力
        2.4.2 购买者的议价能力
        2.4.3 新进入者的威胁
        2.4.4 替代品的威胁
        2.4.5 同业竞争者的竞争程度
    2.5 公司营销优劣势
        2.5.1 产品优劣势
        2.5.2 渠道优劣势
        2.5.3 促销优劣势
        2.5.4 价格优劣势
        2.5.5 小结
3 公司营销策略制定
    3.1 市场细分与定位
        3.1.1 包装机械市场细分
        3.1.2 目标市场选择
        3.1.3 市场定位差异化
    3.2 产品组合策略
        3.2.1 产品集中化策略
        3.2.2 产品关联策略
    3.3 全渠道策略
        3.3.1 线下渠道策略
        3.3.2 线上渠道策略
4 公司营销保障措施
    4.1 加强完善营销体制
        4.1.1 建立差异化竞争性绩效激励机制
        4.1.2 完善营销团队管理
        4.1.3 完善技术营销管理
        4.1.4 完善营销过程管理
    4.2 建设服务信息系统
        4.2.1 企业内部管理信息化
        4.2.2 客户关系管理信息化
        4.2.3 售后管理信息化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根据国家标准分类的包装机械
致谢

(5)马克思的供求理论及其当代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和意义
    第二节 研究综述
        一、关于供求问题的研究历史
        二、关于马克思供求理论的研究动态
        三、关于中国经济供求问题的研究动态
        四、研究现状评述
    第三节 研究框架和方法
        一、研究框架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创新之处和有待继续研究的问题
        一、本文的创新之处
        二、有待继续研究的问题
第一章 马克思之前的供求理论
    第一节 前古典思想家的供求思想
        一、古希腊思想家的供求思想
        二、古罗马思想家的供求思想
        三、西欧中世纪经院学派的供求思想
        四、重商主义的供求思想
    第二节 古典经济学的供求理论
        一、重农主义回归生产
        二、亚当·斯密对供求理论的系统概括
        三、萨伊、李嘉图的供给决定论
        四、马尔萨斯、西斯蒙第的需求决定论
        五、穆勒对两类商品价值决定的分析
    第三节 对马克思之前供求理论的评价
        一、马克思之前供求理论的特点
        二、马克思之前供求理论的缺陷
        三、马克思对之前供求理论的批判性继承
第二章 马克思的微观供求理论
    第一节 供给与需求及其相互关系
        一、供给的界定及其特点
        二、需求的界定及其特点
        三、供给与需求的关系
    第二节 市场供求与市场价值
        一、市场供求不决定市场价值
        二、市场供求影响市场价值
    第三节 市场供求与市场价格
        一、市场价格由市场价值决定
        二、市场供求影响市场价格
        三、市场价格调节市场供求
    第四节 市场供求与市场竞争
        一、市场竞争推动市场价值的形成和转化
        二、市场价值与市场供求通过市场竞争实现互动
    第五节 马克思微观供求理论小结
第三章 马克思的宏观供求理论
    第一节 社会总产品的供给和需求
        一、社会总产品供求和单个产品供求之间的关系
        二、社会总产品的实现
    第二节 社会资本再生产中的总供求平衡
        一、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中的供求平衡
        二、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中的供求平衡
    第三节 总供求平衡的内在机制
        一、总供求平衡的内容
        二、总供求平衡的实现机制
    第四节 市场供求失衡与经济危机
        一、经济危机的成因分析
        二、供求失衡的调控
    第五节 马克思宏观供求理论小结
第四章 马克思供求理论与西方经济学供求理论的比较
    第一节 新古典经济学的均衡价格理论
        一、以效用为中心的需求理论
        二、以生产成本为中心的供给理论
        三、供求均衡决定商品价格
    第二节 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有效需求决定论
        一、三大基本心理规律
        二、有效需求决定论
        三、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政策主张
    第三节 供给学派的理论
        一、供给学派的概况
        二、供给学派的主要观点
        三、供给学派理论的实践
    第四节 马克思供求理论与西方经济学供求理论的比较
        一、马克思供求理论和西方经济学供求理论的相同之处
        二、马克思供求理论和西方经济学供求理论的内容区别
        三、马克思供求理论与西方经济学供求理论的本质区别
第五章 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供求理论的发展
    第一节 毛泽东的有计划的供求平衡发展理论
        一、建国初期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二、有计划的供求平衡发展理论的主要内容
    第二节 邓小平的市场调节供求理论
        一、改革开放前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二、市场调节供求理论的主要内容
    第三节 江泽民的需求拉动供给发展理论
        一、20 世纪90 年代中期经济社会形势剧变
        二、需求拉动供给发展理论的主要内容
    第四节 胡锦涛的“以人为本”供求平衡发展理论
        一、新世纪初期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二、“以人为本”供求平衡发展理论的主要内容
    第五节 习近平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
        一、新时代我国市场供求情况
        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的主要内容
    第六节 对中国共产党供求理论的评价
        一、中国共产党供求理论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
        二、中国共产党供求理论与马克思供求理论是一脉相承
        三、中国共产党供求理论是在传承中发展
第六章 马克思供求理论视角下的中国经济供求平衡发展分析
    第一节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供求发展
        一、中国经济总供给的发展情况
        二、中国经济总需求的发展情况
    第二节 马克思供求理论对中国经济供求平衡性的解读
        一、马克思供求理论对中国经济供求平衡性的评判分析
        二、马克思供求理论对中国经济供求不平衡的原因解析
    第三节 马克思供求理论对促进中国经济供求平衡发展的指导
        一、市场竞争机制消除供求总量不平衡
        二、部门结构优化消除供求结构不平衡
        三、生产进步推动供求平稳发展
        四、生产与流通衔接促进产业资本循环
    第四节 促进中国经济供求平衡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消除体制弊端,发挥市场调节供求主导作用
        二、注重发展质量,提高有效供给能力
        三、扩大对外开放,提升供求平衡弹性
        四、优化流通环节,促进生产和消费相匹配
    第五节 马克思供求理论对中国经济供求平衡发展分析的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6)基于横向市场竞争和纵向交易模式差异的买方势力经济效应和反垄断规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研究问题及研究框架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问题提出
        1.1.1 零售产业中的买方势力
        1.1.2 医药产业中的买方势力
        1.1.3 煤电产业中的买方势力
        1.1.4 研究问题提出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
        1.3.1 核心研究内容
        1.3.2 具体研究内容设计
        1.4 研究目标
        1.5 研究思路、技术路线及研究方法
        1.5.1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5.2 基本研究方法
        1.6 论文结构安排
    第2章 文献回顾
        2.1 买方势力理论研究的基本发展脉络
        2.2 买方势力的定义和内涵研究
        2.2.1 买方势力的不同定义比较
        2.2.2 买方势力定义研究总结及评述
        2.3 买方势力的来源研究
        2.3.1 下游市场因素
        2.3.2 上游市场因素
        2.3.3 消费者层面因素
        2.4 买方势力的影响研究
        2.4.1 买方势力与“加尔布雷斯假说”
        2.4.2 买方势力与“水床效应”
        2.4.3 买方势力与制造商创新
        2.4.4 买方势力对纵向控制的影响研究
        2.5 买方势力的规制研究
        2.6 国内学者对买方势力的研究
        2.7 买方势力现有研究的整体评述
        2.8 本章小结
    第3章 买方势力理论研究体系和研究框架
        3.1 买方势力理论研究体系
        3.1.1 买方势力理论研究体系构建的必要性
        3.1.2 买方势力理论研究体系的构成
        3.1.3 买方势力理论研究体系各部分的逻辑关系
        3.2 对买方势力概念和内涵的一些思考
        3.2.1 市场势力概念和内涵
        3.2.2 买方势力和卖方势力
        3.3 对买方势力行使机理的一些思考
        3.3.1 传统卖方垄断势力行使机理
        3.3.2 买方垄断势力行使机理
        3.3.3 买方势力行使机理思考
        3.4 买方势力研究的一般分析框架
        3.5 本文的理论定位和具体研究框架构建
        3.5.1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理论定位
        3.5.2 本文的研究框架
        3.6 本章小结
第二部分 下游市场竞争条件下的买方势力价格效应
    第4章 下游市场竞争、非合作交易与买方势力价格效应
        4.1 问题描述
        4.2 下游零售市场竞争特征描述及模型化
        4.3 非合作交易模式下企业决策模型
        4.3.1 零售商没有买方势力情形下的决策模型
        4.3.2 零售商具有买方势力情形下的决策模型
        4.4 非合作交易模式下买方势力价格效应分析
        4.4.1 买方势力的横向价格效应
        4.4.2 买方势力的纵向价格效应
        4.5 下游市场竞争对买方势力价格效应的影响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下游市场竞争、合作交易与买方势力价格效应
        5.1 合作交易模式的内涵及模型化
        5.2 零售商没有买方势力时的决策模型
        5.3 零售商具有买方势力时的决策模型
        5.3.1 交易合约决策过程: 情形Ⅰ
        5.3.2 交易合约决策过程: 情形Ⅱ
        5.3.3 交易合约决策过程: 情形Ⅲ
        5.4 合作交易模式下买方势力价格效应及机理
        5.4.1 买方势力价格效应: 情形Ⅰ
        5.4.2 买方势力价格效应: 情形Ⅱ
        5.4.3 买方势力价格效应: 情形Ⅲ
        5.4.4 合作交易模式下买方势力价格效应和机理的总结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下游市场竞争、定价权争夺与买方势力价格效应
        6.1 本土零售市场纵向市场环境: 定价权控制
        6.2 纵向价格形成机制及定价权争夺的模型化
        6.3 定价权争夺模式下企业决策模型
        6.4 定价权争夺模式下买方势力的价格效应及机理
        6.5 下游市场竞争条件下的买方势力研究总结
        6.5.1 不同纵向市场环境下买方势力价格效应及机理总结
        6.5.2 下游市场竞争与买方势力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6.6 本章小结
第三部分 上游市场竞争条件下的买方势力价格效应
    第7章 上游市场竞争、定价权争夺与买方势力价格效应
        7.1 问题描述
        7.2 本土市场情景下的制造商竞争特征描述及模型化
        7.3 不同买方势力情形下企业决策模型
        7.3.1 零售商没有买方势力时企业决策模型
        7.3.2 零售商具有买方势力时企业决策模型
        7.4 上下游定价权争夺模式下买方势力的价格效应分析
        7.5 上游市场竞争和定价权争夺背景下买方势力价格效应的一般机理
        7.5.1 零售商没有买方势力时企业决策机理
        7.5.2 零售商具有买方势力时企业决策机理
        7.5.3 定价权争夺模式下买方势力价格效应的一般机理总结
        7.6 定价权争夺模式下买方势力价格效应及机理总结
        7.6.1 买方势力对批发价格影响及机理总结
        7.6.2 买方势力对零售价格影响及机理总结
        7.7 本章小结
    第8章 上游市场竞争、上下游合作交易与买方势力价格效应
        8.1 问题描述
        8.2 上下游合作交易模式下买方势力的价格效应分析
        8.3 扩展分析
        8.3.1 基于交易合约的扩展分析
        8.3.2 一般性买方势力分布的扩展分析
        8.4 上下游合作交易模式下买方势力价格效应总结
        8.5 上游市场竞争条件下买方势力研究总结
        8.5.1 上下游非合作模式下买方势力价格效应讨论
        8.5.2 上游市场竞争条件下买方势力价格效应及机理总结
        8.6 本章小结
第四部分 市场竞争条件下的买方势力创新效应
    第9章 下游市场竞争与买方势力创新效应
        9.1 问题描述
        9.2 基础模型分析
        9.3 不同买方势力情况下的制造商创新决策分析
        9.3.1 零售商没有买方势力时制造商创新决策
        9.3.2 零售商具有买方势力时制造商创新决策
        9.4 买方势力和零售市场竞争对制造商创新的影响分析
        9.4.1 买方势力的创新效应分析
        9.4.2 零售市场竞争对买方势力创新效应的影响分析
        9.5 扩展讨论
        9.5.1 买方势力创新效应的一般作用机理
        9.5.2 买方势力影响创新的其他途径讨论
        9.6 本章小结
    第10章 上游市场竞争与买方势力创新效应
        10.1 问题描述
        10.2 基础模型构建
        10.3 买方势力条件下竞争制造商创新决策
        10.4 买方势力和上游市场竞争对创新的影响分析
        10.4.1 买方势力对制造商创新的影响
        10.4.2 上游市场竞争对制造商创新的影响
        10.5 扩展讨论
        10.6 买方势力影响创新的一般结论及机理
        10.7 本章小结
第五部分 买方势力理论构建与应用
    第11章 基于市场环境的买方势力理论构建及应用研究
        11.1 基于市场环境的买方势力理论构建
        11.1.1 市场环境与买方势力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11.1.2 基于市场环境的买方势力价格效应理论
        11.1.3 基于市场环境的买方势力创新效应理论
        11.2 基于市场环境的买方势力一般规制路径
        11.3 具体产业中的买方势力规制策略建议
        11.3.1 零售产业买方势力规制建议
        11.3.2 医药产业买方势力规制建议
        11.3.3 煤电产业买方势力规制建议
        11.4 买方势力在企业实践中的应用
        11.4.1 应对和增强企业买方势力的决策选择
        11.4.2 买方势力在企业竞争战略基础理论中的地位
        11.5 本章小结
    第12章 结论和未来研究展望
        12.1 主要研究结论
        12.2 研究不足和未来研究展望
        12.2.1 本文不足和未来的扩展方向
        12.2.2 买方势力相关的其他研究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1: 我国零售市场中零供冲突案例
    1.1 案例基本情况汇总
    1.2 案例具体情况介绍
附录2: 论文部分命题证明
    2.1 第4章命题证明
    2.2 第6章命题证明
    2.3 第7章命题证明
    2.4 第9章命题证明
    2.5 第10章命题证明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学术论文发表情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科研项目情况
个人简介

(7)马克思商品流通理论若干基本问题的再认识(论文提纲范文)

一、商品流通的定义与本质
    (一) 什么是商品流通
    (二) 商品流通的形式
    (三) 商品流通的本质
二、商品流通在社会再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 不能离开消费来认识流通与生产的相互关系
    (二) 结合商品生产的发展进程发展地认识流通与生产的相互关系
三、供求规律与商品等价交换
    (一) 商品供求平衡与不平衡
    (二) 商品等价交换原则
四、自由流通与国内统一市场
    (一) 统一市场的含义与范畴
    (二) 市场经济制度下统一市场的核心内容

(8)买方势力对上游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 ——基于我国汽车产业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及选题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研究内容、思路及研究方法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思路
        1.2.3 研究方法
    1.3 研究的创新点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买方势力的相关研究
        2.1.1 基于市场结构的买方势力研究
        2.1.2 基于谈判地位视角的买方势力的研究
    2.2 买方势力与社会福利、企业绩效、反垄断关系的相关研究
        2.2.1 社会福利角度
        2.2.2 上游市场企业绩效角度
        2.2.3 反垄断角度
    2.3 买方势力与技术创新关系的相关研究
        2.3.1 理论方面的相关研究
        2.3.2 基于行业数据的相关实证研究
    2.4 研究评述
        2.4.1 行业研究分析
        2.4.2 研究结论分析
第3章 买方势力对技术创新的理论分析
    3.1 汽车产业的相关界定及买方势力的成因
        3.1.1 汽车产业的市场界定及上下游划分
        3.1.2 汽车产业买方势力的界定
        3.1.3 汽车产业买方势力的成因
    3.2 买方势力对技术创新的理论模型分析
        3.2.1 模型假设
        3.2.2 不完全信息条件下的三阶段动态博弈
        3.2.3 上游企业研发投入理论模型的分析
    3.3 买方势力对上游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机制
        3.3.1 买方势力对技术创新的约束机制
        3.3.2 买方势力对技术创新的激励机制
        3.3.3 买方势力对上游不同规模企业技术创新影响异质性分析
    3.4 汽车产业上游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因素
        3.4.1 汽车产业上游企业进行产品创新
        3.4.2 汽车产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因素
第4章 汽车产业买方势力对上游企业技术创新影响的实证研究
    4.1 模型构建与变量选择
        4.1.1 基本模型假设
        4.1.2 模型变量的选择
        4.1.3 计量模型构建
    4.2 数据来源及处理
        4.2.1 数据来源
        4.2.2 变量的处理
    4.3 计量方法的选择
    4.4 实证结果与分析
        4.4.1 全样本实证结果与分析
        4.4.2 按企业规模分类的实证结果与分析
第5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5.1 汽车产业买方势力对上游企业技术创新影响结论分析
        5.1.1 买方势力对企业技术创新影响的理论分析概述
        5.1.2 买方势力对企业技术创新影响的理论模型分析概述
        5.1.3 汽车产业数据实证检验结果分析
    5.2 政策建议
    5.3 研究不足
参考文献
后记

(9)信息不对称、市场结构和劳工标准移植(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选题的背景
    1.2 研究的基本思路
    1.3 研究的框架安排
    1.4 研究的重点和可能的创新
2 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2.1 信息不对称理论
        2.1.1 代理人问题
        2.1.2 逆向选择问题
        2.1.3 道德风险问题
    2.2 市场类型
    2.3 法律移植与经济发展
        2.3.1 法律移植概念的界定
        2.3.2 法律移植的“起源论”
        2.3.3 法律移植的“过程论”
        2.3.4 转轨国家法律移植与经济发展
        2.3.5 微观法律移植的理论
    2.4 劳工标准的文献回顾
        2.4.1 劳工标准与贸易投资
        2.4.2 劳工标准的内生性
        2.4.3 中国劳工标准移植现状
        2.4.4 劳工标准移植的微观机理
    2.5 本章小结
3 劳工标准的概述
    3.1 劳工标准的产生与发展
    3.2 国际劳工组织的劳工标准
    3.3 我国劳工法制与核心劳工标准的差距
        3.3.1 关于自由结社权和集体谈判权的问题
        3.3.2 强迫劳动或强制劳动的差距
        3.3.3 废除童工方面的差距
        3.3.4 消除就业与职业歧视方面的问题
    3.4 世界贸易组织的社会条款
    3.5 生产守则及劳工标准认证
    3.6 SA8000认证的现状
        3.6.1 SA8000在全球的发展
        3.6.2 SA8000在中国的发展
    3.7 劳工认证的理论分析
        3.7.1 进口禁令到劳工标签下部分禁止进口的比较
        3.7.2 劳工标签下部分禁止进口到自愿劳工标准认证的比较
    3.8 本章小结
4 信息不对称、卖方市场和劳工标准移植
    4.1 卖方市场条件下企业劳工认证的特征事实
    4.2 信号模型简单回顾
    4.3 趋于最低标准一致性分析
        4.3.1 基本假定
        4.3.2 最优解:自确认多重均衡到完全确认均衡
    4.4 非最低标准均衡的条件
    4.5 风险规避与风险中性的供应商比较——基于离散角度分析
        4.5.1 风险偏好的概述
        4.5.2 均衡劳工标准比较——基于风险偏好不同的供应商分析
    4.6 本章小结
5 信息不对称、买方市场和劳工标准移植
    5.1 买方市场条件下企业劳工认证的特征事实
    5.2 信息租模型简单回顾
    5.3 较高劳工标准存在——连续型和离散型
        5.3.1 基本假定
        5.3.2 投资不足的次优均衡——连续性分析
        5.3.3 期望效率与资源扭曲的次优均衡——离散性分析
    5.4 较低标准混同均衡存在的条件
    5.5 均衡劳工标准比较——基于风险偏好不同的采购商分析
    5.6 考虑到供应商道德风险的劳工标准移植研究
        5.6.1 基于委托代理框架下的道德风险文献回顾
        5.6.2 基本假定
        5.6.3 模型建构
        5.6.4 模型结论及启示
    5.7 本章小结
6 典型案例分析
    6.1 卖方市场的研究:以某大型制药公司为例
        6.1.1 企业发展现状
        6.1.2 企业认证的现状
        6.1.3 总结
    6.2 买方市场的研究:以某纺织服装企业为例
        6.2.1 企业发展现状
        6.2.2 企业认证现状
        6.2.3 总结
    6.3 本章小结
7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政策建议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10)中国食品工业市场力量的形成与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目标与方法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 研究的特色与创新说明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行业背景
    2.1 市场力量的概念
    2.2 市场力量的估测方法及其演进
    2.3 中国食品工业的市场结构与绩效
第三章 中国食品工业市场力量的估测
    3.1 模型构建
    3.2 数据说明
    3.3 估计结果及解释
    3.4 小结
第四章 中国食品工业市场力量的形成
    4.1 文献回顾
    4.2 模型构建
    4.3 数据说明
    4.4 结果分析
    4.5 市场力量形成的其它决定因素
    4.6 小结
第五章 中国食品工业市场力量的影响
    5.1 市场力量对价格传递的影响
    5.2 市场力量对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
    5.3 市场力量对X效率的影响
    5.4 市场力量对利润效率的影响
    5.5 市场力量对规模报酬和生产率的影响
    5.6 市场力量对技术效率的影响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6.1 本文的研究结论
    6.2 本文的政策建议
    6.3 本文的主要贡献和缺陷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历

四、卖方市场与买方市场条件下企业规模扩张的比较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大型零售商市场势力的影响效应研究[D]. 田凯旋.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2]自营与中介模式住房租赁平台竞争策略研究[D]. 次雅珺.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2)
  • [3]中国煤炭能源国际定价权研究[D]. 苏梦颖. 西南财经大学, 2020(02)
  • [4]HS包装机械公司营销策略研究[D]. 曹剑和.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8)
  • [5]马克思的供求理论及其当代价值研究[D]. 陈景华.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2)
  • [6]基于横向市场竞争和纵向交易模式差异的买方势力经济效应和反垄断规制研究[D]. 李伟. 东北大学, 2018(12)
  • [7]马克思商品流通理论若干基本问题的再认识[J]. 纪宝成,谢莉娟,王晓东.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17(06)
  • [8]买方势力对上游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 ——基于我国汽车产业的实证研究[D]. 陈旭. 天津财经大学, 2016(10)
  • [9]信息不对称、市场结构和劳工标准移植[D]. 李贤祥. 浙江大学, 2015(08)
  • [10]中国食品工业市场力量的形成与影响研究[D]. 戴家武. 中国农业大学, 2014(08)

标签:;  ;  ;  ;  ;  

卖方市场与买方市场下企业规模扩张的比较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