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母婴传播预防

艾滋病母婴传播预防

田广匀(贵州省黔南州贵定县妇幼保健院551300)

【摘要】艾滋病是由人免疫缺陷病毒(humanimmunodeficiencyvirus,HIV)感染引起的性传播疾病。妇女是艾滋病感染的主要受害群体之一,其中85%为生育年龄妇女,然而母婴传播是15岁以下儿童艾滋病病毒感染的最主要途径,本文将从艾滋病的概念、流行概况、艾滋病传播途径、临床分期、艾滋病母婴传播的预防等方面进行综述。

【关键词】艾滋病母婴传播预防

【中图分类号】R1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3)27-0391-02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immunedeficiencysyndrome,AIDS)又称艾滋病,是由人免疫缺陷病毒(humanimmunodeficiencyvirus,HIV)感染引起的性传播疾病。HIV可引起T淋巴细胞损害,导致持续性免疫缺陷,多个器官出现机会性感染及罕见恶性肿瘤,最后导致死亡。HIV属逆转录RNA病毒,有HIV-1、HIV-2两个型别,引起世界流行的是HIV-1,HIV-2主要在西非局部流行。

1流行概况

WHO报告2010年全世界存活HIV携带者及艾滋病患者共3400万,新感染270万,全年死亡180万人。每天有超过7000人新发感染,全世界各地区均有流行,但97%以上在中、低收入国家,尤以非洲为重。专家估计,全球流行重灾区可能会从非洲移向亚洲。中国CDC估计,截止至2011年底,我国存活HIV携带者及艾滋病患者约78万人,全年新发感染者4.8万人,死亡2.8万人。疫情已覆盖全国所有省、自治区、直辖市,目前我国面临艾滋病发病和死亡的高峰期,感染艾滋病的生育年龄妇女人数必然会快速增加,感染艾滋病的婴儿人数也必然会快速增加。

2传播途径

HIV存在于感染者的体液,如血液、精液、眼液、阴道分泌物、尿液、乳汁、脑脊液中。

HIV主要经无保护措施的性接触直接传播,包括同性接触和异性接触。其次为血液传播,见于吸毒者公用注射器;接受HIV感染的血液、血制品;接触HIV感染者的血液、粘液等。此外,HIV感染孕妇在妊娠期HIV能通过胎盘传染给胎儿,或者分娩时经软产道及出生后经母乳喂养感染新生儿。

母婴传播(mother-to-childtransmission,MTCT)是15岁以下儿童艾滋病病毒感染的最主要途径[1]。婴儿和儿童艾滋病感染约有90%是通过母婴传播而获得的。AIDS在美国已成为育龄妇女和1~4岁儿童前l0位致死原因之一。因此防止妇女感染艾滋病病毒,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preventionofmother-to-childtransmissionofHIV,PMTCT)是保护儿童免遭艾滋病侵害、减少儿童发生艾滋病的重要措施。

3临床分期

3.1急性感染期大部分病人在艾滋病感染初期,没有任何症状。但有一部分病人在感染数天至3个月后,有如流行性流感冒样或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样症状:发热、赛战、关节疼、肌肉痛、呕吐、腹泻、喉痛等,一般在艾滋病毒感染后2至8周出皮疹,血中出现艾滋病毒抗体。最长约半年后出现抗体。

3.2无症状感染期在急性期后,没有临床症状,为无症状的健康人,但体内有艾滋病毒,又称为艾滋病潜伏期。此后,8年内将有50%的人发展为艾滋病。有报告称,1至7年内从感染病毒到发病,其比例依次为1.5%,5%,10%,15%,25%,30%和40%。儿童艾滋病潜伏期短,平均为12个月。这时用很敏感的方法检测艾滋病感染者浆中的病毒核醒量,可预测5年内发病的机率。

3.3艾滋病前期无症状感染期之后,出现明显的与艾滋病有关的症状和体征,有人称之为艾滋病相关综合征,也有人称之为持续性全身性淋巴腺病等。主要表现在:持续性的淋巴腺肿大,开始于颈部,其次为腋、腹股沟淋巴结等。一般少有两处以上淋巴结肿大者。体重减轻10%以上。周期性发热(38摄氏度左右),常持续数月。夜间盗汗。发生单纯疱疹病毒、白色念珠菌(属真菌类)等各种感染。

3.4艾滋病期由于免疫系统被严重破坏,各种致命性机会感染、肿瘤等极易发生。病变可表面在肺、口腔、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心脏、肾脏、眼、关节、皮肤等等。

4艾滋病母婴传播预防

4.1生育年龄妇女预防HIV感染

由于艾滋病无治愈方法,重在预防。艾滋病的流行趋势已经从高危人群向普通人群扩散,女性感染率不断增长,尤其是育龄妇女的比列不断扩大,这同时也说明艾滋病母婴传播的危害越来越大,严重威胁到新生儿健康。采取积极措施,预防育龄妇女感染艾滋病,是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最初级的预防措施,也是整项工作的重点。预防育龄妇女感染艾滋病有以下主要措施。

4.1.1艾滋病的宣传教育工作积极开展各种形式进行宣传教育,了解HIV/AIDS的危害性和传播途径。

4.1.2增强打击吸毒和贩毒行为,严抓娼妓活动,建立安全可靠的供血系统

4.1.3加强性传播疾病的管理对HIV感染的高危人群进行HIV抗体检测,对HIV阳性者进行教育和随访,防治继续扩散,并应对其配偶及性伴侣检测HIV抗体。

4.1.4防治医源性感染医疗机构严格消毒,注射器、针头、手套应使用一次性器具,医务人员应防止被用过的针头、刀片等器械刺伤。

4.2预防围产期艾滋病母婴传播建立当地较为完善的妇幼保健工作系统,把患有艾滋病及携带HIV病毒的孕妇也纳入其中,接受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的综合干预措施。综合干预措施主要包括预防性服抗病毒药物、产科干预和新生儿治疗及安全喂养。

4.2.1抗病毒药物预防抗病毒治疗可以降低母体血液中的病毒载量,受HIV感染孕产妇若在产前、产时或产后正确应用抗病毒药物治疗,其新生儿HIV感染率有可能显著下降(<8%)。核苷逆转录酶抑制剂齐多夫定(zidovudine,ZDV)对HIV母婴垂直传播的防治作用是肯定的,并且属于妊娠期C类药物,是唯一经FDA批准用于治疗HIV感染的药物。齐多夫定可降低HIV的围生期传播率。CD4T细胞计数>200/ml妊娠妇女,从妊娠14~34周开始服用齐多夫定(100mg,口服,5次/日)至分娩。分娩开始时,初次剂量2mg/kg,然后再按每小时lmg/kg持续静滴,直至分娩结束。加强营养,应用免疫调节药物干扰素、IL-2、中药香菇糖片等,加强全身支持,治疗机会感染及肿瘤。有报道对HlV感染的孕妇,于孕28周左右,适当补充维生素A,可促进胎儿发育,降低HIV传播的危险性。HIV感染之孕妇,从分娩前开始,每隔6小时用0.2%洗必泰清洗阴道,可明显降低新生儿β族链球菌感染率。

4.2.2产科干预(1)阴道分娩:避免产科损伤性操作;尽量缩短产程;避免强宫缩;缩短胎膜早破时间。(2)剖宫产分娩:对于病毒载量>1000cp/ml以及未接受抗病毒治疗病毒载量未知的孕妇,择期剖宫产可有效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但相对阴道分娩而言,剖宫产增加了发热、尿道感染、子宫内膜炎等疾病的发生风险[2];对于临产后、胎膜早破后或孕产妇病毒载量<1000cp/ml的剖宫产对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没有明显作用[1]。对于分娩方式需要充分评估选择,避免产生更多并发症。

4.2.3新生儿治疗及安全喂养产后8~12小时新生儿开始服用ZDV,每次2mg,每6小时一次,持续6周,其保护率可达67.5%。母乳可传播HIV,尽量采用母乳替代品喂养。

参考文献

[1]ThakerHk,SnowMH.HIVviralsuppressionintheeraofantiretroviraltherapy.PostgradMedJ,2003,79:36-42.

[2]刘利容,刘民.HIV母婴传播的研究进展.中国艾滋病

标签:;  ;  ;  

艾滋病母婴传播预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