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级债定价论文-杨伟光

次级债定价论文-杨伟光

导读:本文包含了次级债定价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次级债,发行定价,Black-Scholes

次级债定价论文文献综述

杨伟光[1](2014)在《探究商业银行次级债的发行定价》一文中研究指出商业银行次级债是本金与利息在清偿顺序上面仅次于其他的债务但是要优先于权益的债券品种。国外次贷危机之后,我国也出台了很多的监管政策,从资本充足率这个指标上为我国的银行进行风险监控。次级债是一种被监管机构认可的补充资本金方式,但是很多事实表明,次级债的发行有悖于市场合理定价,所以本文试图对其进行合理定价,对提升我国银行风控体系具有一定的意义。本文采用理论分析的研究方法,在探讨次级债发行方式和发行定价的理论基础上,对商业银行发行次级债的具体方案进行研究,收集商业银行发行次级债的过程中存在着怎样的疑点,分析这些疑点并努力为其提供解决方案。整理中外学者关于次级债的定价理论,并把利用期权定价模型,将银行的数据应用其中,尝试分析次级债券的发行定价问题。模型试图给出适用于一般清偿规则的次级债定价方法,给出信用利差的分析和实例研究。对商业银行的次级债的发行定价分析表明,中国商业银行的次级债可能存在着发行价格普遍被高估、利率水平偏低的现象,金融机构对次级债的相互持有是商业银行次级债利率偏低的主要原因。全文的思路如下:(1)商业银行次级债的相关介绍(2)B-S模型的理论介绍(3)对次级债进行定价的B-S模型构建和案例研究(4)商业银行次级债定价偏低的原因分析和政策建议本文的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商业银行次级债存在着定价偏低的现象,并且用期权定价模型可以较为合理的计算这一问题(2)定价偏低的主要原因是商业银行之间互相持有次级债,并且由政府做隐性担保,未来应该加快商业银行次级债的市场化改革(本文来源于《上海交通大学》期刊2014-01-04)

杨伟光[2](2013)在《商业银行次级债的发行定价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采用理论分析的研究方法,在探讨次级债发行方式和发行定价的理论基础上,对商业银行发行次级债的具体方案进行研究,收集商业银行发行次级债的过程中存在着怎样的疑点,分析这些疑点并努力为其提供解决方案。整理中外学者关于次级债的定价理论,并把利用期权定价模型,将银行的数据应用其中,尝试分析次级债券的发行定价问题。模型试图给出适用于一般清偿规则的次级债定价方法,给出信用利差的分析和实例研究。对商业银行的次级债的发行定价分析表明,中国商业银行的次级债可能存在着发行价格普遍被高估、利率水平偏低的现象,金融机构对次级债的相互持有是商业银行次级债利率偏低的主要原因。(本文来源于《时代金融》期刊2013年32期)

许友传,杨骏[3](2012)在《中国银行次级债发行时的“风险定价”与市场约束臆想》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研究了银行次级债发行时的风险定价与市场约束情形。我们基于银行偿付结构中高级债、次级债、混合资本债和股权的优先清偿顺序,在银行资产价值的随机运动假设下,分别给出了银行对次级债债权人的违约概率、违约损失率、以及次级债风险溢价的测度公式,并基于我国上市银行可观测的股权价值序列估计了其资产价值及其波动性,测度了发债银行在相对违约和绝对违约情形下的风险指标。在控制次级债的债项特征和债项主体特征后,研究了次级债的违约风险与其发行时的实际风险溢价间的关系,发现两者之间存在不显着的负相关关系,表明次级债定价未能适当地对银行违约风险作出显着地逆向反应,其发行时的"风险定价"与市场约束要求不完全一致。为了增强次级债发行时风险定价的敏感性及其市场约束功能,监管当局可要求银行定期和小规模地发行次级债、限制银行同业对次级债的投资与持有、并尝试对发债银行的发行定价进行利率下限约束和上限规制。(本文来源于《金融研究》期刊2012年05期)

石丹,王涛[4](2010)在《市场约束对商业银行次级债定价的影响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商业银行一直将发行次级债券作为补充资本金的有效途径。理论上,作为巴塞尔资本协议叁大支柱之一的市场约束一直是影响次级债券定价的重要因素,文章通过实证分析发现,在我国传统四大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完成之前,这种约束作用并不明显。然而四大商业银行之中的叁家成功上市,有效的扭转了这种市场约束失效的局面,次级债券的定价在市场的监督下趋于合理。(本文来源于《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期刊2010年05期)

龚朴,高原[5](2009)在《异质交易者对次级债产品定价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行为金融学从异质交易者的角度为资产定价"异常现象"和难解之谜提供了新思路.将异质交易者引入新古典金融学框架下的次级债产品定价模型,获得了市场出清条件下的均衡价格,分析了异质交易者的存在对次级债产品价格的影响.研究发现异质交易者的存在会引发价格偏高,且偏差的程度随异质投资者比例的增大而增大,随信息精度的提高而降低.并针对金融危机,探讨了市场面临不能及时出清风险时,非均衡价格的变化规律.(本文来源于《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期刊2009年12期)

陈飞宇,胡晓林[6](2009)在《次级债定价问题研究——以美国房债次级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商业银行次级债看成以银行价值为基础资产的期权组合,通过波动率微笑方法修正,应用实物期权模型对其进行定价。(本文来源于《企业导报》期刊2009年08期)

李佩珈[7](2008)在《次级债危机与信用衍生品——市场现状、定价机理与发展趋势》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对美国次级贷产生的根源进行了剖析,认为房地产泡沫和信用衍生品的过度泛滥是导致此次危机的根本原因。文章回顾了信用衍生品全球市场规模、市场构成和产品构成,介绍并剖析了信用衍生品的主要类型及其定价机理,然后对信用衍生品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展望,最后分析了信用衍生品的意义、风险及对我国的启示。(本文来源于《广西金融研究》期刊2008年11期)

石峰[8](2008)在《Hull-White模型在次级债定价中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美国次级债危机引起了全球金融市场的动荡,这使得国内外风险管理者们不得不更加关注由于信用风险带来的种种问题。在我国还没有一种公认的理论或方法能够实际解决信用风险的定价问题。本文力图寻找一种不完全依赖于信用评级的信用风险定价方法,利用市场即时信息而不是历史信息对信用风险溢价进行估算,从而寻找到一套在中国市场具有操作性的信用风险定价方法。本文应用叁叉树模拟的方法来构建基于Hull-White模型的信用风险定价模型,并应用市场数据对两类次级债基础衍生品进行了定价。这一研究具有较好的可操作性,对中国信用风险定价研究领域提供了有利补充,为中国证券市场动态信用风险管理提供新的思路和可能的解决渠道。(本文来源于《运筹与管理》期刊2008年05期)

石丹[9](2008)在《商业银行次级债的定价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两年来,我国的许多商业银行有效的利用次级债这种新兴的融资方式,极大的补充了自身资本金的不足,但是由于我国在次级债的产品结构设计上存在很多缺陷,致使商业银行发行的次级债定价普遍偏低。考虑到同期内我国商业银行发行的次级债在期限、付息频率以及所面临的市场风险等方面差异很小,故发行机构的信用等级和次级债券是否附有期权这两个因素对次级债定价的影响变得最为重要。本文从次级债定价的基础理论出发,首先论述了发行机构的信用等级对次级债定价产生影响的缘由,即:存在次级债的市场约束机,然后对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次级债的定价情况做了介绍。为了更为全面的论证市场评级对次级债的定价的约束性,本文将各家商业银行发行的次级债利率与同期国债利率差和市场对各个商业银行的评级结果按照评级时间的不同进行划分,利用回归分析判断二者的相关性,最终证明市场评级对次级债的定价约束不明显。对于赋有可赎回权的债券,由于发行人在定价过程中大多忽略可赎回权的价值,这进一步影响了次级债价格的确定。本文运用H-J-M模型,分别为浦发银行和深发展银行公募次级债的可赎回权定价,进而为商业银行次级债利率的制定设置了一个合理的边界。而且,通过观察其在发行上市后一段时间内的估价净价,发现其估价净价的确呈上升趋势,这再次验证了我国商业银行公募次级债定价的确不尽合理。最后,结合市场评级对次级债定价的约束作用和可赎回权的价值综合分析了次级债定价偏低的原因,并且有针对性的给我国次级债市场的发展提出了合理建议。(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期刊2008-06-01)

米黎钟,毕玉升,王效俐[10](2007)在《违约边界条件下的次级债定价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如何对次级债合理定价已成为我国金融机构考虑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本文利用Merton的未定权益方法,将次级债券看成以企业资产为标的的期权头寸组合,研究了次级债的定价问题。模型将普通债务总额作为企业内生违约边界,得到了次级债的解析定价公式。以我国银行次级债为例研究了信用利差,得到我国银行次级债价值被高估的结论并分析了原因。(本文来源于《财贸经济》期刊2007年05期)

次级债定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采用理论分析的研究方法,在探讨次级债发行方式和发行定价的理论基础上,对商业银行发行次级债的具体方案进行研究,收集商业银行发行次级债的过程中存在着怎样的疑点,分析这些疑点并努力为其提供解决方案。整理中外学者关于次级债的定价理论,并把利用期权定价模型,将银行的数据应用其中,尝试分析次级债券的发行定价问题。模型试图给出适用于一般清偿规则的次级债定价方法,给出信用利差的分析和实例研究。对商业银行的次级债的发行定价分析表明,中国商业银行的次级债可能存在着发行价格普遍被高估、利率水平偏低的现象,金融机构对次级债的相互持有是商业银行次级债利率偏低的主要原因。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次级债定价论文参考文献

[1].杨伟光.探究商业银行次级债的发行定价[D].上海交通大学.2014

[2].杨伟光.商业银行次级债的发行定价研究[J].时代金融.2013

[3].许友传,杨骏.中国银行次级债发行时的“风险定价”与市场约束臆想[J].金融研究.2012

[4].石丹,王涛.市场约束对商业银行次级债定价的影响分析[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10

[5].龚朴,高原.异质交易者对次级债产品定价的影响[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9

[6].陈飞宇,胡晓林.次级债定价问题研究——以美国房债次级债为例[J].企业导报.2009

[7].李佩珈.次级债危机与信用衍生品——市场现状、定价机理与发展趋势[J].广西金融研究.2008

[8].石峰.Hull-White模型在次级债定价中的应用研究[J].运筹与管理.2008

[9].石丹.商业银行次级债的定价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

[10].米黎钟,毕玉升,王效俐.违约边界条件下的次级债定价研究[J].财贸经济.2007

标签:;  ;  ;  

次级债定价论文-杨伟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