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球旋转论文-王素萍,李巧娴,刘海华

眼球旋转论文-王素萍,李巧娴,刘海华

导读:本文包含了眼球旋转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压贴叁棱镜,先天性眼球震颤,头部倾斜

眼球旋转论文文献综述

王素萍,李巧娴,刘海华[1](2017)在《压贴叁棱镜治疗旋转头位的先天性特发性眼球震颤》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压贴叁棱镜治疗先天性特发性眼球震颤的可行性。方法一例5岁先天性特发性眼球震颤患者,头向右肩倾斜,双眼配戴旋转方向压贴叁棱镜。结果配戴叁棱镜后头位消失。结论旋转头位的先天性特发性眼球震颤病人可以尝试压贴叁棱镜。(本文来源于《中国斜视与小儿眼科杂志》期刊2017年04期)

郑华,刘泉,雷蕾[2](2017)在《探讨虹膜定位跟踪静态眼球旋转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中对近视散光疗效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治疗过程中使用虹膜定位跟踪静态眼球自旋补偿(SCC)对近视散光疗效的影响。方法:总结笔者所在医院2015年11月-2016年1月收治近视散光患者连续病例59例(109眼),术前矫正视力≥0.6,术前裸眼视力0.01~0.1,平均-1.38±0.26,球镜范围为0~13.25 D,平均(-8.08±2.91)D,柱镜范围为-1~-7.5 D平均(-1.73±1.14)D。对实施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中使用虹膜定位跟踪(SCC)的患者进行观察,随访时间3个月,比较治疗前后患者裸眼视力及平均散光度变化情况。使用SIRUS地形图检查仪采集导入SCC数据,术后规范的用药及随访。结果:术后随访3个月,裸眼视力≥0.8为106眼(97.24%),≥1.0为98眼(89.91%),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残余球镜±0.5 D以内106眼(97.24%),±1.00 D以内108眼(99.08%);残余柱镜±0.5 D以内105眼(96.33%),±1.00 D以内108眼(99.08%);较术前患者屈光度也明显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治疗过程中使用SCC可有效治疗近视散光,且有较高的精确性和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本文来源于《中外医学研究》期刊2017年02期)

黄蓓,赵丹丹,赵广华,汪俊[3](2016)在《角膜屈光手术中静态和动态眼球旋转的方向和程度变化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角膜屈光手术中静态眼球旋转(static cyclotorsion component,SCC)和动态眼球旋转(dynamic cyclotorsion component,DCC)的方向和程度变化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本院行角膜屈光手术的患者130例260眼,根据手术方式分为飞秒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femtosecond laser-assisted 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FSLASIK)组和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T-photorefractive keratectomy,T-PRK)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各参数的差异;比较两组患者术中的SCC成功率、SCC、DCC、眼球旋转方向的差异;以及SCC、DCC与患者术后的各参数的相关性分析。结果:T-PRK组术后的高阶像差和球差高于FS-LASIK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T-PRK组术中SCC成功98眼,成功率为81.7%,FS-LASIK组术后SCC成功82眼,成功率为58.6%,两组患者术中的SCC成功率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T-PRK组术中SCC为(3.52°±2.17°),与FS-LASIK组(3.49°±2.26°)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PRK组术中DCC为(2.86°±1.14°),高于FS-LASIK组(2.17°±1.09°),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中眼球旋转方向的分布无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对象术中SCC与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等效球镜屈光度、高阶像差呈正相关(P<0.05);研究对象术中DCC与裸眼视力、高阶像差呈正相关(P<0.05)。结论:T-PRK手术中SCC成功率高于LASIK手术,T-PRK手术中的DCC高于LASIK手术,准确的测量静态及动态眼球旋转可有效的对其进行补偿。(本文来源于《国际眼科杂志》期刊2016年07期)

李春明[4](2016)在《虹膜定位波前引导的LASIK术中眼球旋转对高度散光患者术后残余散光度数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比较虹膜定位波前像差引导的LASIK手术(IR-LASIK)与常规LASIK手术矫正高度散光眼术后残余散光度数的不同,研究虹膜定位技术主动校正LASIK术中眼球旋转对高度散光患者术后残余散光度数的影响。方法:≥2.00C的高度散光患者分别使用VISX S4-IR准分子激光机进行IR-LASIK手术(204例338眼)和常规LASIK手术(180例335眼),对术后残留散光度数进行比较,IR手术组检查了IR-(本文来源于《2016年浙江省眼科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期刊2016-05-19)

何金,王丽雅[5](2015)在《“微创新”,大作为》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 (何金通讯员 王丽雅)“公司去年底投产的一款新型小纽扣,成本降了30%,价格却比普通纽扣高出两倍,受到欧美众多买家热捧。投产后,产品一直供不应求。目前,我们正打算新增一条生产线,扩充产能以确保市场供应。”16日,石狮华联服装配件公司总经理黄文(本文来源于《福建日报》期刊2015-11-19)

牛晓光,徐曼,何小阳[6](2015)在《角膜屈光手术中眼球旋转程度的多因素相关分析(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角膜屈光手术中眼球旋转程度与患者年龄、性别、屈光度等因素是否存在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01/2013-12来我院进行波前像差引导的LASIK手术患者762例1 524眼。所有患者术中均顺利完成虹膜识别并记录眼球旋转的角度。将眼球旋转角度与患者年龄、性别、眼别、屈光度以及是否主视眼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对眼球旋转角度与年龄和屈光度的关系分别进行相关分析,而与性别、眼别和是否主视眼的关系则分别进行t检验。结果:患者眼球旋转角度为0~9.7度,平均3.08±2.22度。其中男性444例888眼,平均旋转3.05±2.26度,女性318例636眼,平均旋转3.12±2.15度,两者之间比较差异无显着性(t=1.905,P=0.168);患者平均年龄22.6±5.4a,年龄与眼球旋转程度之间无明显相关性(r=-0.012,P=0.748);平均球镜度数为-4.76±1.77度,与眼球旋转程度无明显相关性(r=0.017,P=0.633);平均柱镜度数为-0.60±0.64度,与眼球旋转无明显相关性(r=-0.004,P=0.910)。所有患者主视眼旋转3.0±2.17,非主视眼为3.11±2.12,两者之间差异无显着性(t=-0.521,P=0.603)。结论:准分子手术中发生眼球旋转的程度与年龄、性别、眼别、屈光度数及是否主视眼均无明显相关性。(本文来源于《国际眼科杂志》期刊2015年06期)

陈平[7](2013)在《垂直微小眼位变化对眼底影像下眼球旋转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眼球垂直微小眼位的改变是否产生明显的眼球旋转变化,为斜肌手术设计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2.1~2012.12在我院斜视与小儿眼科就诊,符合如下条件的检查者:年龄6-25岁,无眼球运动受限,无眼部手术及外伤史,无垂直斜视,无弱视,无散光或复合及混合散光<1.00D,无全身疾病。取得被检者配合后,须完善如下检查:眼轴、角膜曲率及最佳矫正远视力、眼位及眼外肌功能检查、双眼视功能检查及眼底照相检查。应用蔡司ZEISS VISUCAMPRO NM眼底照相机拍摄每只眼第一眼位、轻微上转及轻微下转位的后极部眼底像,每个眼位拍摄叁张。应用Photoshop图像处理软件测量每张眼底照片的视盘-黄斑中心凹夹角(forea-discangle,FDA),每张照片不同时间分别测量3次,取平均值,根据眼位不同分别记录为FDA、FDA-H(forea-disc angle-high position)、FDA-L(forea-disc angle-lowposition)。同一眼位叁张照片重复率差者排除,完善检查者共计128例,其中16例排除。所有照片由两位测量者分别测量叁次,以排除由测量者主观因素导致的误差。所有照片按照不同眼位、双眼视功能、水平斜视程度、等效球镜及下斜肌功能情况分组,并应用SPSS17.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共计112例被检者(224只眼)完善相关检查并纳入统计。双眼及单眼的FDA、FDA-H和FDA-L之间进行两两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按照双眼视功能有、无及水平斜视程度分组后,统计双眼FDA各分组间的差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按照单眼等效球镜及下斜肌功能情况的分组,统计单眼FDA各分组间的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眼底影像下第一眼位时眼球呈轻微的外旋转状态,眼球在轻微上转时外旋转加大,轻微下转时外旋转减小。双眼视觉的存在与否及水平斜视程度的差异对眼球旋转变化不产生明显影响。等效球镜的大小及下斜肌功能情况的不同对上述变化亦无显着影响。(本文来源于《济南大学》期刊2013-05-01)

蔡慧敏[8](2013)在《应用虹膜识别技术测量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中瞳孔中心移位和眼球旋转》一文中研究指出准分子激光手术在几十年的不断的发展和进步中,手术治疗的安全性高已得到大家的共识,但是即使有的患者术后的视力指数非常高,可是仍发生一些术后并发症如夜间的视力下降,眩晕等。科学在不断的更新发展和进步,为了满足不同人群对屈光术的不同的质量的需求,产生了“个体化切削术”。波阵面像差所引导的个体化切削术是现在手术中运用较广的手术切削方式,其次有调整Q值的个体化切削术和角膜地形图引导的个体化切削术等。波阵面像差引导的准分子屈光手术减少了高阶像差。对于矫正近视和近视性散光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已得到广泛证实。为了提高手术后的视觉质量,波阵面像差引导的个体化切削术目前还有许多的问题在尚待研究,如瞳孔直径的变化和体位的改变所导致的瞳孔中心移位和眼球旋转,这均有可能影响术后的矫正效果。虹膜定位技术就是通过了波阵面像差的测量系统和虹膜的识别的系统就会记录下了不同形态下的虹膜的纹理的图像所产生的数据,这不但能够运用虹膜自身的纹理来验证波阵面像差仪所测量出的眼睛和在进行手术治疗时的眼睛是否是同一眼睛,还能够和主动进行式的眼球的跟踪系统所结合起来,并补偿能在不同形态下发生的瞳孔的中心偏移的量(Y轴定位及X轴的定位)及眼球旋转的角度(眼球的旋转定位),还可以在进行手术的同时对比较严重的瞳孔的中心移位及眼球的旋转进行重新的定位,从而能更加精确的确定手术激光切削的中心的定位点。在虹膜的识别定位的技术中,先利用虹膜的外缘来比作确定的中心(将虹膜的外缘来比作了圆周,圆周中心就是虹膜的外缘的中心)参照物(而人眼的瞳孔在不停地发生着改变,但虹膜的外缘也不会发生改变,它的中心点也是不会发生改变),通过比较波阵面像差检查时和激光切削时瞳孔中心的移位并通过虹膜识别定位系统来计算并调整这部分的移位,最终提高切削的准确性,尽量减少高阶像差的发生。本研究应用虹膜识别软件,对于人眼瞳孔的移位与眼球的旋转进行探讨,探讨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LASIK)中应用的虹膜的定位识别的技术来测量因瞳孔直径变化和体位改变所引起的瞳孔的中心移位与眼球的旋转,为波阵面的像差所引导的LASIK的手术以后达到了更加完美的视觉效果。方法2011年8月到2012年9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准分子激光室应用了虹膜的定位识别的技术来进行的波阵面的像差所引导的LASIK手术矫正近视散光或近视840眼(450例)。男450眼(260例)、女390眼(190例),右眼420只、左眼420只。年龄在18-39岁,平均年龄在(23.0±4.8)岁。术前应用了电脑自动验光、主觉验光、综合验光、Zywave波阵面像差仪、OrbscanⅡ,进行检查。术前通过Zywave波阵面像差仪和术中Teehnolas217Z100准分子激光机中虹膜识别软件测量840眼的瞳孔中心移位距离和眼球旋转角度。统计学分析根据SPSS17.0的统计学软件对所有采集的数据进行了统计学分析配对(配对t检验),用((?)±s)表示,检验水准α取0.05,P<0.05作为有统计学差异的标准。结果1瞳孔的直径变化引起的瞳孔中心移位的距离和眼球发生的旋转角度1.1瞳孔中心移位距离840只眼手术前通过了Zywave波阵面像差仪检查,测量的瞳孔直径由4.5mm~5.5mm散大至6mm~7.5mm,瞳孔中心的平均的垂直方向(Y轴)移位均值为(74.01±53.75)μm、范围为5μm~246μm平均的水平方向(x轴)移位均值为(55.81±56.25)μm、范围为0-244μm,平均的矢量方向移位均值为(99.65±67.32)μm、范围为12μm~26μm。左眼和右眼差异变化无明显统计学的意义(P>0.05)。右眼的瞳孔中心均有向各个的象限的移位,依次是鼻上的象限(占23.33%),鼻下的象限(占36.67%),颞上的象限(占10.00%),颞下的象限(占30.00%),鼻下的象限移位者占最多。左眼的瞳孔中心的移位也有向各个的象限的移位,依次是鼻上的象限(占23.33%),鼻下的象限(占36.67%),颞上的象限(占10.00%),颞下的象限(占30.00%),其中鼻下象限者占最多。1.2眼球的旋转角度瞳孔的直径发生变化所引起的眼球的旋转的度数平均在1.15°±0.98°,范围为0°~4.34°。右眼眼球发生外旋的患者占了37.50%,发生内旋的患者占了53.13%,没有发生旋转的患者了占9.37%;左眼眼球发生外旋的患者占了45.45%,发生内旋的患者占了48.49%,没有发生旋转的患者占了6.06%。左眼和右眼的眼球的旋转的度数之间差异变化无明显统计学的意义(P>0.05)。2体位的改变引起的瞳孔中心的移位和眼球旋转的角度2.1瞳孔中心移位的距离840只眼波阵面像差引导的LASIK手术治疗时,从检查时的坐位到手术时的仰卧位,体位会发生改变,通过虹膜识别的软件进行测量时的瞳孔中心的平均垂直方向(Y轴)的移位均值为(73.12±56.08)μm、范围在1μm~25μm,平均水平方向(X轴)的移位均值为(59.23±51.38)μm、范围在0μm~244μm。左眼和右眼无明显的统计学的意义(P>0.05)。右眼的瞳孔均有向各个的象限的移位,依次是鼻上的象限(29.04%),鼻下的象限(12.90%),颞上的象限(35.48%),颞下的象限(22.58%),其中颞上的象限的患者占了最多。左眼的瞳孔的中心也均有向各个的象限的移位,依次是鼻上的象限(29.04%),鼻下的象限(12.90%),颞上的象限(占35.48%),颞下的象限(22.58%),其中以颞上的象限者占最多。2.2眼球的旋转角度体位的发生改变会引起平均的眼球的旋转的角度为3.81°±2.750°,范围在0°~9.9°,279只眼的眼球的旋转角度超过了5°,占了33.33%。右眼的眼球的旋转角度超过了5°者占35.71%,其中发生外旋患者占了62.50%,发生内旋患者占了34.38%,没有发生旋转的患者占3.12%。左眼的眼球的旋转角度超过了5°者占了29.63%,其中发生外旋患者占了44.82%,发生内旋的患者占了48.28%,没有发生旋转的患者占了6.90%。左眼和右眼的眼球的旋转的角度之间的差异变化无明显统计学的意义(P>0.05)。结论1.瞳孔的直径变化和体位的改变均可以导致瞳孔中心的移位和眼球的旋转2.应用虹膜识别技术可以准确的测量和校正移位的距离和旋转的度数。(本文来源于《郑州大学》期刊2013-05-01)

邱辉,李心瑶,铭宇,李洪阳,张劲松[9](2011)在《下斜肌减弱术对眼球客观旋转角度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下斜肌减弱术对第一眼位眼球客观旋转角度所产生的影响。方法:收集我院2008年以来各种类型斜视患者中下斜肌功能亢进者需行手术治疗的患者23例30眼。应用Stratus OCTTM3000扫描仪于术前及术后1wk对患眼进行眼底扫描及图像拍摄,获取眼底图像。将所拍摄图像应用Photoshop进行分析处理,测得视盘-黄斑中心凹夹角即该眼球的客观旋转角。结果:术前及术后外旋角度比较,术前为17.200°±6.624°,术后为7.735°±6.545°,术前与术后眼球旋转角度比较,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行下斜肌减弱术可明显改变眼球在第一眼位的客观外旋转角度。本研究所得的结果即下斜肌减弱术对第一眼位眼球客观旋转角度影响的范围,对旋转斜视患者术前手术设计及预后估计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国际眼科杂志》期刊2011年07期)

吴娟,张浩润[10](2011)在《眼球旋转状态的检查》一文中研究指出眼球旋转是指眼球沿视轴角度的偏离,是一种生理现象;而旋转性斜视则是眼球围绕视轴发生异常的旋转。本文将从影响眼球旋转的因素及检查方法方面,综述如下。(本文来源于《现代医药卫生》期刊2011年13期)

眼球旋转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治疗过程中使用虹膜定位跟踪静态眼球自旋补偿(SCC)对近视散光疗效的影响。方法:总结笔者所在医院2015年11月-2016年1月收治近视散光患者连续病例59例(109眼),术前矫正视力≥0.6,术前裸眼视力0.01~0.1,平均-1.38±0.26,球镜范围为0~13.25 D,平均(-8.08±2.91)D,柱镜范围为-1~-7.5 D平均(-1.73±1.14)D。对实施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中使用虹膜定位跟踪(SCC)的患者进行观察,随访时间3个月,比较治疗前后患者裸眼视力及平均散光度变化情况。使用SIRUS地形图检查仪采集导入SCC数据,术后规范的用药及随访。结果:术后随访3个月,裸眼视力≥0.8为106眼(97.24%),≥1.0为98眼(89.91%),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残余球镜±0.5 D以内106眼(97.24%),±1.00 D以内108眼(99.08%);残余柱镜±0.5 D以内105眼(96.33%),±1.00 D以内108眼(99.08%);较术前患者屈光度也明显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治疗过程中使用SCC可有效治疗近视散光,且有较高的精确性和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眼球旋转论文参考文献

[1].王素萍,李巧娴,刘海华.压贴叁棱镜治疗旋转头位的先天性特发性眼球震颤[J].中国斜视与小儿眼科杂志.2017

[2].郑华,刘泉,雷蕾.探讨虹膜定位跟踪静态眼球旋转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中对近视散光疗效的影响[J].中外医学研究.2017

[3].黄蓓,赵丹丹,赵广华,汪俊.角膜屈光手术中静态和动态眼球旋转的方向和程度变化分析[J].国际眼科杂志.2016

[4].李春明.虹膜定位波前引导的LASIK术中眼球旋转对高度散光患者术后残余散光度数的影响[C].2016年浙江省眼科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2016

[5].何金,王丽雅.“微创新”,大作为[N].福建日报.2015

[6].牛晓光,徐曼,何小阳.角膜屈光手术中眼球旋转程度的多因素相关分析(英文)[J].国际眼科杂志.2015

[7].陈平.垂直微小眼位变化对眼底影像下眼球旋转的影响[D].济南大学.2013

[8].蔡慧敏.应用虹膜识别技术测量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中瞳孔中心移位和眼球旋转[D].郑州大学.2013

[9].邱辉,李心瑶,铭宇,李洪阳,张劲松.下斜肌减弱术对眼球客观旋转角度的影响[J].国际眼科杂志.2011

[10].吴娟,张浩润.眼球旋转状态的检查[J].现代医药卫生.2011

标签:;  ;  ;  

眼球旋转论文-王素萍,李巧娴,刘海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