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雏蝗属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网翅蝗科,线粒体,时间校正
雏蝗属论文文献综述
董佳佳[1](2018)在《基于高通量测序的雏蝗属线粒体基因组测定及分子系统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自PCR诞生以来,DNA分子标记越来越多的被应用于物种识别、系统发育的重建等研究。线粒体基因被认为是高效的动物系统发育分析分子标记。近年来随着测序技术的快速发展,线粒体基因组数据的获取越来越容易。线粒体基因组除了被用来作为系统发育学的分子标记,在生物地理学中也被广泛运用,使用化石记录校正进化枝节点时间,来推测物种的起源及分化时间,再结合时间轴上的地质事件,进而可以推测物种的进化及扩散路线。昆虫线粒体基因组包括37个基因及一个控制区,各基因在不同类群的演化模式和速度不同,因此不同分类单元的系统发育分析需要谨慎的进行不同数据集及建树方法的比较及选择。雏蝗属是蝗总科中一个种类较多的属。全世界己知约有200多种,主要分布于欧亚大陆,在非洲有少数种,北美洲有1种,在我国主要分布于长江以北地区。郑哲民在2012年将黑翅亚属提出雏蝗属另立为单独的属后,国内雏蝗属分类系统同国外相同,即为叁个亚属,分别为直隆亚属、曲隆亚属和短翅亚属。该属在中国北方分布广泛。虽然己经对该属在形态上和分子上(短片段分子标记)进行过系统发育学研究,但是对于其起源和演化过程仍没有定论。本研究通过高通量测序得到15种雏蝗的线粒体基因组,分析雏蝗线粒体基因组结构组成及种间差异;并以此为基础构建线粒体基因组不同数据集,运用贝叶斯法和最大似然法来推测雏蝗属的系统发育关系;最后以蝗总科为研究框架,依据化石记录作为时间校正节点,推测雏蝗的分化时间。本研究通过对雏蝗线粒体基因组的比较研究以期探索有效的分子标记应用于雏蝗属系统发育中,另外雏蝗属时间树的建立有助于物种形成、选择压力等生物学问题的探讨。本论文研究结论主要分为3部分:1.运用二代高通量测序方法获得15种雏蝗线粒体基因组,结果显示,雏蝗属线粒体基因组结构与排列顺序同其他蝗总科类群相同,基因组总长度在15,602-15,620bp范围内,主要组成有13个蛋白编码基因(PCGs)、2个rRNA基因(rrnL和rrnS)和22个tRNA基因,种间基因排列顺序没有发生变化;而基因间的重迭碱基长度在种间却有差异。在碱基偏斜性比较中,全线粒体基因组(whole mitogenome)、rRNA大小亚基(rrnL和rrnS),以及AT富集区(Dloop)中均显示A偏向性和C偏向性;数据集所有蛋白编码基因(PCGs)和tRNAs中均显示A偏向性和G偏向性。蛋白编码基因长度相对保守,同义密码子相对使用度表明,密码子第叁位点为C/G的密码子使用率明显没有第叁位点为A/T的高。2.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显示,运用不同的数据集进行的分析结果在亚科的研究上没有明显差异,虽然联合数据集(PCGs+rRNAs+tRNAs)被认为具有最全面的遗传信息,但是并不是适合于所有阶元的系统发育研究,因此在数据集的选择上需要具体对待。本研究结果显示,雏蝗属并不是单系群,在所有数据集中(除了rRNAs),直隆亚属始终聚为单独的一支,而曲隆亚属和短翅亚属的种类相互交错,主要分为3支:1.曲隆亚属的夏氏雏蝗和白纹雏蝗始终与短翅亚属的根河雏蝗聚为一支,2.曲隆亚属的黑背雏蝗和异色雏蝗始终与短翅亚属的小翅雏蝗聚为一支,3.短翅亚属的楼观雏蝗、东方雏蝗、北方雏蝗始终与曲隆亚属的呼城雏蝗聚为一支。鉴于此,本研究建议直隆亚属继续维持原有分类地位,曲隆亚属和短翅亚属可以合并为一个亚属。3.雏蝗属与其近缘属分化时间大概在中新世晚后期。其中雏蝗属的直隆亚属起源于中新世末期,而该亚属却被推测在第四纪冰期有避难所,直到冰期结束后的近期才开始向外扩散。曲隆亚属和短翅亚属在第四纪冰期气候的循环变化中进行扩散分化。雏蝗属演化受环境选择压力较大。雏蝗属在中国北部高海拔地区属于广布种,本研究虽然已经选取了每个亚属的多个种类作为代表研究其系统发育关系,但是样本量仍然有限,后期的研究中需要进行进一步的补充以检验是否有取样偏差。另外对于曲隆亚属和小翅亚属,引入可变位点较多的核基因(例如ITS)作为分子标记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分析二者的系统关系。最后本研究虽然得到雏蝗属主要类群的分化时间和动态走向,但是对于其起源地还需要进行进一步的分析研究。(本文来源于《陕西师范大学》期刊2018-11-01)
林晨,李俊兰,能乃扎布,包玉海[2](2015)在《内蒙古雏蝗属(Chorthippus Fieber)昆虫名录及其区系》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分布于内蒙古的雏蝗属(Chorthippus Fieber)昆虫进行了整理,共记录了29种雏蝗并对其进行了区系分析.内蒙古雏蝗属昆虫在中国动物地理区系中主要归属于蒙新区、华北区及东北区,在华南区没有分布.其中蒙新区特有种有8种,占总数的27.59%,说明内蒙古雏蝗属昆虫在中国地理区系中具有一定的特有性.在内蒙古地带性植被带中,属于草原带的种类最多,有20种,占总数的68.97%,其中褐色雏蝗Chorthippus brunneus Xia et Jin、异色雏蝗Chorthippus biguttulus(Linnaeus)、中华雏蝗Chorthippus chinensis Tarbinsky、小翅雏蝗Chorthippus fallax(Zubovsky)、东方雏蝗Chorthippus intermedius(B.-Bienko)、侧翅雏蝗Chorthippus latipennis(I.Boliver)为广布于荒漠带、草原带及森林带的广布种.(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5年05期)
林晨,王宁,高书晶,能乃扎布[3](2015)在《雏蝗属与异爪蝗属二个近缘属蝗虫的染色体核型比较(直翅目:网翅蝗科)(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常规染色体制片方法,对雏蝗属的模式种白边雏蝗Chorthippus albomarginatus(De Geer)和异爪蝗属的模式种素色异爪蝗Euchorthippus unicolor(Ikonnikov)的染色体核型进行了分析比较。结果表明,两种蝗虫的染色体数目均为2n(♂)=17=16+XO;常染色体为中部着丝粒(m,6条)和端部着丝粒(t,10条)两种类型,性染色体类型为端部着丝粒。二者的相似性显示出2属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并且在进化过程中处于较近的发展阶段。但2种蝗虫的核型公式和染色体的相对长度组成则不相同,白边雏蝗K(2n,♂)=6m+11t=8L+4M+4S+XO;素色异爪蝗K(2n,♂)=6m+11t=8L+6M+2S+XO;且2种蝗虫性染色体的位次也有明显差别,白边雏蝗的性染色体为第9位,而素色异爪蝗则为第8位。由此看出,该2属的蝗虫存在的不同遗传特征。(本文来源于《Entomotaxonomia》期刊2015年01期)
林晨[4](2014)在《内蒙古雏蝗属昆虫的区系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对内蒙古雏蝗属(Chorthippus Fieber)29种昆虫进行区系分析。内蒙古雏蝗属昆虫在中国动物地理区系中主要归属于蒙新区、华北区、东北区3个区,而华南区没有分布,其中蒙新区特有种有8种,占27.59%,其次为"蒙新区-东北区"所占比重最大,为17.24%。说明内蒙古雏蝗属昆虫在中国地理区系中具有一定的特有性。(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信息》期刊2014年21期)
许姝娟,郑哲民,孙慧敏,赵玲,张小静[5](2013)在《异爪蝗属及雏蝗属部分种类染色体核型及C带带型分析研究(直翅目,蝗总科)》一文中研究指出分析研究异爪蝗属Euchorthippus Tarb.2种和雏蝗属Chorthippus Fieb.5种的染色体核型及C带带型。结果表明,2个属在染色体数目、染色体组式、异染色质含量等方面都有明显的差异。属下种间在染色体数目、染色体组式、性别决定机制、着丝粒C带等方面有相同的特征,在染色体相对长度、异染色质含量等方面有差异。(本文来源于《动物分类学报》期刊2013年03期)
印象初,郑方强,叶保华[6](2012)在《四川省雏蝗属一新种(直翅目:网翅蝗科)(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记述采自中国四川省网翅蝗科雏蝗属Chorthippus(Altichorthippus)1新种:周氏雏蝗Chorthippus(Altichorthippus)choui sp.nov.。本新种同昌都雏蝗Chorthippus(A.)changtunensis Yin,1984近似,其区别特征为:后足股节和胫节桔红色;雄性腹部末端桔红色;前翅中脉域宽为肘脉域宽的1.2倍;本新种同西藏雏蝗Ch.(A.)tibetanus Uvarov,1935也近似,其区别特征为前胸背板侧隆线在沟前区明显,呈角状弯曲,在前横沟和后横沟之间不消失。(本文来源于《昆虫分类学报》期刊2012年04期)
林晨,王宁,杜飞,能乃扎布,吴志毅[7](2012)在《雏蝗属黑翅亚属两种雏蝗染色体核型的比较研究(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常规染色体制片方法,对雏蝗属黑翅亚属的黑翅雏蝗(Chorthippus(Megaulacobothrus)aethalinus(Zub.))和中华雏蝗(Ch.(M.)chinensis Tarb.)的染色体核型进行了分析比较,结果表明,两种雏蝗的染色体数目均为2n(♂)=17=16+XO;常染色体为中部着丝粒(m,6条)和端部着丝粒(t,10条)两种类型,性染色体类型为端部着丝粒,二者的相似性显示出该属的基本特征。但两种雏蝗的核型公式和染色体的相对长度组成则不相同,黑翅雏蝗K(2n,♂)=6m+11t=6L+6M+4S+XO;中华雏蝗K(2n,♂)=6m+11t=6L+8M+2S+XO。而且,二种雏蝗的性染色体位次及相对长度也有明显差异:黑翅雏蝗的性染色体位于第五位,相对长度为8.33%,而中华雏蝗的则位于第八位,相对长度为5.53%。由此看出,二种雏蝗不同物种间存在的不同遗传特征。(本文来源于《昆虫分类学报》期刊2012年03期)
王延峰,郑哲民[8](2012)在《中国新疆喀纳斯湖雏蝗属(直翅目,网翅蝗科)一新种记述(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记述采自新疆北部喀纳斯湖地区网翅蝗科雏蝗属Chorthippus 1新种,喀纳斯雏蝗Ch.kanasensissp.nov.。模式标本保存于陕西师范大学动物研究所标本室。喀纳斯雏蝗,新种Chorthippus kanasensis sp.nov.(图1~7)新种近似于恒山雏蝗Ch.henshanensis Ma,Guo et Zheng,1995,与后者的主要区别为:前胸背板侧隆线间最宽处为最狭处的2.0倍(♂)或2.3倍(♀);前翅略不到达后足股节端部(♂)或到达后足股节端部(♀);翅长为宽的4.0倍(♂)或5.6倍(♀);径脉域的最宽处约为亚前缘脉域宽度的1.5倍(♂);中脉域宽为肘脉域宽的1.5倍。正模♂,新疆布尔津县喀纳斯湖(48°19'N,87°02'E;海拔1374m),2005-08-08,王延峰、杨亮、张陵采。副模:1♂,3♀♀,同正模。词源:新种种名源自正模的产地。(本文来源于《动物分类学报》期刊2012年03期)
王延峰,郑哲民[9](2012)在《新疆西部雏蝗属一新种记述(直翅目:网翅蝗科)(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记述采自新疆西部网翅蝗科雏蝗属 Chorthippus 1新种,即新源雏蝗 Ch. xinyuanensis sp. nov.。新种近似于狭窝雏蝗Ch. foveatus Xia & Jin, 1982和长角雏蝗Ch. longicornis (Latreille),1804。与二者的主要区别为:前胸背板沟前区与沟后区等长;前胸背板侧隆线间最宽处为最狭处的1.7倍;前翅到达第6节背板中部(♂);中脉域约与肘脉域等宽(♂)。模式标本保存于陕西师范大学动物研究所标本室。(本文来源于《昆虫分类学报》期刊2012年02期)
王延峰,郑哲民[10](2012)在《新疆雏蝗属短翅亚属一新种(直翅目:网翅蝗科)(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记述采自新疆地区网翅蝗科雏蝗属 Chorthippus 短翅亚属1新种,即果子沟雏蝗 Chorthippus (Altichorthippus) guozigouensis sp. nov.。新种近似于姜氏雏蝗Ch. charpini Chang, 1939 与积石山雏蝗 Ch. jishishanensis Zheng et Xie, 2000。与后两者的主要区别为:♂头侧窝长为宽的3.00倍;♂触角短,刚不到达后足股节基部;♂前翅到达第7节腹节背板后缘,其前缘脉域宽为中脉域宽0.67倍,前后肘脉合并,肘脉域消失;♂后翅到达第7节腹节背板中部;尾须顶端到达肛上板长的一半,膝部与后足胫节端部棕色,非黑色。模式标本保存于陕西师范大学动物研究所标本室。(本文来源于《昆虫分类学报》期刊2012年02期)
雏蝗属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对分布于内蒙古的雏蝗属(Chorthippus Fieber)昆虫进行了整理,共记录了29种雏蝗并对其进行了区系分析.内蒙古雏蝗属昆虫在中国动物地理区系中主要归属于蒙新区、华北区及东北区,在华南区没有分布.其中蒙新区特有种有8种,占总数的27.59%,说明内蒙古雏蝗属昆虫在中国地理区系中具有一定的特有性.在内蒙古地带性植被带中,属于草原带的种类最多,有20种,占总数的68.97%,其中褐色雏蝗Chorthippus brunneus Xia et Jin、异色雏蝗Chorthippus biguttulus(Linnaeus)、中华雏蝗Chorthippus chinensis Tarbinsky、小翅雏蝗Chorthippus fallax(Zubovsky)、东方雏蝗Chorthippus intermedius(B.-Bienko)、侧翅雏蝗Chorthippus latipennis(I.Boliver)为广布于荒漠带、草原带及森林带的广布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雏蝗属论文参考文献
[1].董佳佳.基于高通量测序的雏蝗属线粒体基因组测定及分子系统学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8
[2].林晨,李俊兰,能乃扎布,包玉海.内蒙古雏蝗属(ChorthippusFieber)昆虫名录及其区系[J].内蒙古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
[3].林晨,王宁,高书晶,能乃扎布.雏蝗属与异爪蝗属二个近缘属蝗虫的染色体核型比较(直翅目:网翅蝗科)(英文)[J].Entomotaxonomia.2015
[4].林晨.内蒙古雏蝗属昆虫的区系分析[J].中国农业信息.2014
[5].许姝娟,郑哲民,孙慧敏,赵玲,张小静.异爪蝗属及雏蝗属部分种类染色体核型及C带带型分析研究(直翅目,蝗总科)[J].动物分类学报.2013
[6].印象初,郑方强,叶保华.四川省雏蝗属一新种(直翅目:网翅蝗科)(英文)[J].昆虫分类学报.2012
[7].林晨,王宁,杜飞,能乃扎布,吴志毅.雏蝗属黑翅亚属两种雏蝗染色体核型的比较研究(英文)[J].昆虫分类学报.2012
[8].王延峰,郑哲民.中国新疆喀纳斯湖雏蝗属(直翅目,网翅蝗科)一新种记述(英文)[J].动物分类学报.2012
[9].王延峰,郑哲民.新疆西部雏蝗属一新种记述(直翅目:网翅蝗科)(英文)[J].昆虫分类学报.2012
[10].王延峰,郑哲民.新疆雏蝗属短翅亚属一新种(直翅目:网翅蝗科)(英文)[J].昆虫分类学报.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