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白质家族论文-程少文,陈扬平,张安强,彭磊,梁华平

蛋白质家族论文-程少文,陈扬平,张安强,彭磊,梁华平

导读:本文包含了蛋白质家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甘露糖结合凝集素2,丝氨酸蛋白酶,生物信息学

蛋白质家族论文文献综述

程少文,陈扬平,张安强,彭磊,梁华平[1](2019)在《MBL2与MASPs家族蛋白质相互作用的生物信息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对甘露糖结合凝集素2(MBL2)蛋白与甘露聚糖结合凝集素相关丝氨酸蛋白酶(MASPs)家族蛋白质的相互作用进行全面预测分析。方法:使用同源建模(Swiss-model)和折迭识别(Phyre2)分别来构建MBL2蛋白与MASPs家族蛋白质的结构,使用STRING数据库及ZDOCK3.02预测分析MBL2与MASP1、MASP2两个蛋白质的相互作用情况。结果:MBL2与MASP1和MASP2均存在直接相互作用,并且和COLEC11、COLEC10、FCN2、C4B等构成相互作用网络。MBL2与MASP1结合位点和MASP2的结合位点高度重迭。MBL2参与结合MASP1的残基,大部分(77%)也参与了与MASP2的结合,表明MBL2是通过同一个区域,分别与MASPs家族的蛋白质相互作用。结论:MBL2与MASPs家族蛋白质之间作用密切,从而可能在补体系统激活及机体免疫防御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本文来源于《海南医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15期)

时丽洁,蒋枞璁,王方梅,杨平,冯宗云[2](2019)在《大麦蛋白质二硫键异构酶基因家族的鉴定与表达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蛋白质二硫键异构酶(protein disulfide isomerases,PDIs)是定位于真核生物内质网中的一类蛋白,具有催化蛋白质二硫键氧化还原反应与协助蛋白质发生构型变化、类似分子伴侣的功能,参与生长发育、生物或非生物胁迫应答等方面的调控。真核生物中PDI基因家族的分子鉴定已有报道,但是对大麦PDI基因家族的鉴定分析鲜有报道。本研究利用生物信息学分析手段鉴定了10个大麦PDI-Like基因(HvPDILs),并分析了相应编码蛋白的结构特征。与其他物种PDILs的系统发育分析发现,10个大麦PDILs分处在8个不同的系统分支,与小麦PDILs高度同源。对公共数据库中的组织和时空表达数据分析发现, HvPDILs基因均表达,且具组织和时空表达特异性。对接种大麦温性花叶病毒(BaMMV)之后的叶片样品进行基因表达水平分析,发现其中5个HvPDILs基因出现显着的表达差异,说明其参与病毒感染过程,但参与方式及作用机制还有待后续研究。(本文来源于《作物学报》期刊2019年09期)

严莉,陈建伟,王翠平,仝倩,王晨[3](2019)在《基于转录组信息的黑果枸杞WD40蛋白质家族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WD40蛋白质为真核生物中一种常见蛋白质,广泛参与植物生长发育的多种生物过程,在蛋白质-蛋白质及蛋白质-DNA的相互作用中发挥重要作用。为系统分析黑果枸杞WD40蛋白质家族成员,本研究以黑果枸杞青色期、转色期和成熟期3个发育时期的果实转录组测序数据为基础,结合Nr、Nt、Pfam、KOG/COG、Swiss-prot、KEGG及GO 7个数据库和NCBI网站,对黑果枸杞WD40蛋白质编码基因进行筛选注释。结果表明,共得到77个黑果枸杞WD40蛋白质家族成员,黑果枸杞WD40蛋白质结构域组成多样,且在不同物种间高度保守;亚细胞定位预测分析表明,黑果枸杞WD40蛋白质家族成员多位于细胞核及细胞质中;黑果枸杞和拟南芥WD40蛋白质共建的系统进化树可分为五个亚家族; WD40蛋白质家族成员编码基因随果实发育的表达模式表明,黑果枸杞WD40蛋白质家族成员可能参与了其果实花青素的变化调控。本研究结果为枸杞WD40蛋白质的分离及功能研究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核农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肖晓琳,王凯,张兵,刘建秀[4](2018)在《沟叶结缕草蛋白质二硫键异构酶(ZmPDIs)基因家族耐盐功能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蛋白质二硫键异构酶(protein disulfide isomerase,PDI)及其类蛋白,是硫氧还蛋白超家族的重要成员,具有分子伴侣活性及钙离子结合位点,负责催化蛋白质二硫键的氧化、还原和异构。本研究从沟叶结缕草基因组中鉴定获得了5个蛋白质二硫键异构酶(ZmPDIs)基因,对其进行了系统进化与基因结构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利用同源基因缺失酵母突变体对其耐盐功能进行了初步分析。荧光定量RT-PCR结果表明5个ZmPDIs基因的表达均受到盐胁迫的诱导。这些结果为进一步研究ZmPDIs的耐盐生理功能及分子机制提供参重要参考。(本文来源于《草地学报》期刊2018年05期)

曹仲晔[5](2017)在《西瓜枯萎病菌蛋白质二硫键异构酶(PDI)家族基因在致病性中的功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枯萎病(Fusariurnwiltdisease)是西瓜上的一种重要真菌病害,严重威胁着西瓜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该病的病原菌为尖孢镰刀菌西瓜专化型(Fusarium oxysporum f.sp.niveum),但目前对该病原菌有关致病性机制的研究相对有限。本文重点研究了西瓜枯萎病菌中蛋白质二硫键异构酶(protein disulfide isomerase,PDI)家族基因在致病性中的功能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并结合PCR扩增克隆测序,鉴定到西瓜枯萎病菌基因组中6 个 PDI 家族基因,分别为 Fon00140、Fon08535、Fon01620、Fon08898、Fon18919和Fon05843。通过原生质体转化介导的基因敲除技术,获得了Fon00140、Fon 8535、Fon01620、Fon08898、Fon18919 这 5 个基因的缺失突变体和 Fon00140、Fon08535基因的回补菌株;通过比较突变体与野生型菌株在生长速率、致病力、分生孢子的数量和形态、不同环境胁迫压力和胞外水解酶的差异,初步探究了这5个基因的生物学功能。结果如下:1.通过对菌丝生长、产孢和孢子萌发率以及致病性等方面的测定,西瓜枯萎病菌中的Fon01620、Fon08898和Fon18919基因的缺失并不影响西瓜枯萎病菌上述性状。在胁迫压力测定中,各个基因缺失突变体的敏感性表型各不相同,但存在一些共性,包括对细胞壁胁迫因子SDS、渗透压胁迫因子Sorbitol、氧化胁迫因子Paraquat、金属离子胁迫CaC12的敏感性增加,对金属离子胁迫MgC12的抗性增加。2.对西瓜枯萎病菌中Fon00140和Fon08535基因的功能研究发现,Fon00140基因的缺失不影响西瓜枯萎病菌菌落形态,但会影响色素合成。而Fon08535基因的缺失会影响西瓜枯萎病菌的气生菌丝生长和色素合成。同时△Fon00140、△Fon08535的产孢量显着大于野生型WT,分生孢子形态明显发生改变。3.在胁迫压力测定中,两个基因缺失突变体△Fon00140和△Fon08535的敏感性表现各不相同,但渗透压胁迫因子NaCl和Sorbitol都能够促进△Fon00140和△Fon8535菌株的生长。4.Fon00140和Fon08535基因的缺失突变体△Fon0014和△Fon08535,菌株对西瓜的致病能力显着降低,玻璃纸穿透实验发现菌株丧失穿透能力,菌丝蔓延在根部表面生长而极少穿透进入,这可能是导致其致病性下降的关键因素。同时,突变体中FA合成相关基因簇中重要的3个基因(FUBI、FUB4、FUUB10)的表达下调,这可能也是影响其致病性的重要因素。5.进一步研究发现△Fon00140、△Fon08535突变体所产生的胞外水解酶含量显着下降,其中包括蛋白质水解酶,纤维素水解酶和果胶酶,这说明Fon00140和Fon08535基因会影响西瓜枯萎病菌胞外酶的含量。本研究结果表明,Fon00140、Fon08535基因影响西瓜枯萎病菌的致病力,并对西瓜枯萎病菌的生长发育、不同环境胁迫响应和胞外水解酶的分泌有着重要的作用,而Fon01620、Fon08898、Fon18919基因不参与西瓜枯萎病菌的致病过程。(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7-06-01)

葛琳[6](2017)在《蛋白质酪氨酸磷酸酶家族不可逆苯并咪唑噻唑衍生物抑制剂的发现》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蛋白质酪氨酸磷酸化修饰是真核细胞内信号转导的一种重要调控,动态可逆的蛋白质酪氨酸磷酸化程度由蛋白质酪氨酸激酶(PTK)和蛋白质酪氨酸磷酸酶(PTP)协同调控。PTP在许多生理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调控细胞的增殖分化、迁移、细胞内代谢、免疫应答和神经活动等。异常的PTP活力可能引发多种人类疾病,如癌症或者糖尿病。PTP1B在胰岛素信号通路中起负调控作用,其活性异常与糖尿病发生有关。YopH是耶尔森菌逃避宿主先天免疫应答的重要因子;纹状体富集蛋白质酪氨酸磷酸酶(Striatal enriched tyrosine phosphatases,STEP)作为一种中枢神经系统特有的磷酸酶,对突触的可塑性、神经元的生存等具有重要调节作用。STEP功能失调有可能导致包括阿尔兹海默症在内的多种神经系统退行性性疾病。目前,PTP作为潜在的药物靶标日益引起关注。特异性调控PTP的小分子化合物不仅是应用于开发临床药物的希望所在,也可作为特定的活性探针来研究并阐明PTP在细胞内信号转导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因此发展高效的小分子探针并深入研究其作用机制具有重要意义。研究目的通过获得纯化的STEP、LYP、PTP1B、YopH和MEG2蛋白质酪氨酸磷酸酶进行酶学分析及小分子抑制剂活性筛选的研究。材料与方法将STEP、LYP、PTP1B、YopH和MEG2蛋白磷酸酶野生型序列亚克隆到pET-15b、pET-28a和pET-22b等表达载体上,随后转化至E.coli BL21工程菌中表达,通过亲和层析和凝胶阻滞层析等技术,获得纯化的STEP、LYP等磷酸酶,并以pNPP为底物对其进行体外酶活测定,并运用连续读数法、IC50半抑制效率测定法、抑制剂酶动力学测定进行抑制剂筛选,随后通过测定抑制剂对其他磷酸酶PPM家族的选择性揭示化合物是否具.有特异性,确定化合物的作用。结果实验结果表明STEP、YopH、MEG2等磷酸酶蛋白表达成功,并可经纯化活动纯度超过90%的酶用于体外酶学实验。纯化后的STEP、YopH、MEG2等磷酸酶SDS-PAGE电泳表观分子量分别为35kDa、33kDa、38kDa等。随后,根据对STEP等磷酸酶基本酶活分析,又从化合物库中筛选出1种具明显抑制作用且结构新颖的抑制剂,小分子化合物E4以时间和浓度依赖性的方式抑制了 STEP蛋白活性。进一步研究表明,化合物E4以时间依赖性方式抑制一系列PTP,而其较少抑制或没有抑制金属依赖性蛋白磷酸酶。结论在这里,我们将化合物E4表征为一类新的PTP活性探针。通过活性依赖方式共价标记在PTP的活性位点的化学探针可以极大的促进对PTP功能研究。总的来说,这种新鉴定的PTP的共价抑制剂可以被用来作为PTP活性位点Cys的定向探针来研究PTP在细胞信号传导中的作用。(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7-05-24)

徐佳宁[7](2017)在《苹果UPL基因家族及转录组和蛋白质组响应非生物胁迫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蛋白质的泛素化修饰在真核生物中广泛存在,参与细胞的多种调控过程,包括对非生物胁迫的适应过程。UPL泛素连接酶(HECT ubiquitin-protein ligase,UPL)属于泛素连接酶E3的一种,其蛋白结构中包含HECT结构域,在蛋白质泛素化中起重要作用。UPL家族在木本植物研究较少,特别是果树基因组中UPL编码基因、蛋白结构特征及功能的研究尚未见报道。本研究对苹果UPL基因家族进行了基因组范围内的鉴定和综合分析,筛选出了苹果UPL基因家族的全部成员,并对其序列特征、功能结构域、胁迫响应等进行了分析;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了新疆野苹果在干旱、盐和低温等胁迫下转录组和蛋白质组变化规律,本研究拟从分子水平上揭示苹果的逆境调控机制,对于探究逆境条件下的生命活动规律、植物野生资源保护、抗逆育种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的主要结果如下:(1)苹果基因组中鉴定得到13个UPL编码基因。采用BLAST和隐马尔可夫模型两种方法在苹果基因组中搜索,最终鉴定得到13条UPL编码基因,分布在苹果基因组的10条染色体上,分别命名为Md UPL1-13。MdUPL蛋白分子大小差别大,长度在411-4239氨基酸残基之间。亚细胞定位预测分析发现,有7个MdUPL蛋白定位在细胞核上,4个定位在质膜上,还有2个分别定位在细胞质和叶绿体上,暗示不同的UPL蛋白可能在不同的细胞器中行使不同的功能。(2)MdUPL蛋白家族含有多个功能结构域。序列分析表明,MdUPL蛋白的HECT结构域包含3个特征Motif序列且均形成α螺旋,3段α螺旋在空间上配置形成特定的HECT空间结构,一个可与泛素分子结合的保守半胱氨酸残基处于此特定空间结构的中心,3个特征Motif及其形成的空间结构可能与UPL蛋白通过HECT结构域与泛素分子结合并催化底物蛋白泛素化直接相关。在13个MdUPL中,有5个MdUPL蛋白只含有HECT结构域,从另外8个Md UPL蛋白中,还检测到额外5种功能结构域,其中UIM和UBA两种结构域成对出现在4个Md UPL中,ARM结构域存在于3个Md UPL中,UBQ结构域存在于MdUPL3和MdUPL7中,F-box结构域只存在于MdUPL7中。(3)苹果UPL基因响应非生物胁迫。13个MdUPL基因的启动子中均含有多个与胁迫应答相关的顺式作用元件,说明MdUPL基因可能通过顺式作用元件与反式作用因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参与植物的胁迫应答;qRT-PCR检测表明,几乎所有MdUPL基因的表达都受到干旱、盐或低温胁迫不同程度的诱导,特别是MdUPL7和MdUPL9在低温胁迫下表达上调都超过15倍并且在干旱胁迫下也呈现显着的表达上调,说明这两个基因与植物对低温和干旱条件的适应有关。MdUPL4和MdUPL6与在拟南芥中的同源基因AtUPL3在干旱胁迫下的表达变化趋势相反,苹果和拟南芥UPL基因家族的表达模式可能存在差异。(4)利用RNA-Seq技术分析了非生物胁迫对新疆野苹果转录组的影响。干旱胁迫处理幼苗,筛选出共6625个差异表达基因(2227个上调,4398个下调);盐胁迫共7605个(2033个上调,5572个下调);低温胁迫共14963个(6729个上调,8234个下调)。每种胁迫下的差异表达基因中,功能未知基因数都占20%以上。2639个基因在叁种胁迫条件下其表达均发生上调或下调。利用qRT-PCR技术对转录组测序结果进行验证,随机选取的13个基因的表达变化趋势与转录组数据一致,证明转录组测序结果准确可靠。叁种胁迫条件下大部分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参与细胞代谢、次生代谢产物合成、植物-病原菌互作、植物激素信号转导等代谢通路。叁种胁迫条件下表达量差异大的前10位的基因主要是功能未知基因,说明新疆野苹果中存在许多逆境应答相关的新基因。(5)利用iTRAQ技术分析了非生物胁迫对新疆野苹果蛋白质组的影响。本研究共鉴定出4155个蛋白,干旱胁迫下差异表达蛋白共634个(373个上调,261个下调);盐胁迫下共471个(239个上调,232个下调);低温胁迫下共803个(466个上调,337个下调)。近百个蛋白在叁种胁迫条件下表达均发生明显上调或下调,叁种胁迫的差异蛋白大多属于氧化还原酶,有相当一部分是叶绿体基质、质体和类囊体蛋白,这些蛋白主要参与氧化还原调控和胁迫响应等,与细胞代谢、氧化磷酸化途径和光合作用等代谢通路有关。(6)非生物胁迫转录组和蛋白质组数据联合分析。转录组和蛋白质组数据关联分析发现,不同胁迫下,mRNA和蛋白质表达量均发生变化的基因中,约有一半左右的基因表达的变化趋势在m RNA水平和蛋白水平一致。其中,干旱胁迫下mRNA和蛋白质表达量均发生变化的蛋白有52个(23个趋势相同);盐胁迫有47个(29个趋势相同);低温胁迫有141个(71个趋势相同)。关联到的差异表达蛋白质中,叁种胁迫下变化趋势相同的蛋白质主要参与能量代谢和翻译后修饰。有相当数量的基因,胁迫后蛋白质组与转录组数据间相关性不高,有些数据是否可靠,还需要用不同的方法进一步确定,才能更全面更清楚的了解植物体的生理调控机制。(本文来源于《山东农业大学》期刊2017-05-10)

尹智勇[8](2017)在《Bcl-2蛋白质家族调控细胞凋亡最优模式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大多数细胞中,线粒体外膜的通透可诱发细胞凋亡,该途径主要由Bcl-2家族蛋白调控(因此也称为Bcl-2凋亡机制)。该家族蛋白具有不同的生物活性,可分为四类:效应者,保护者(也称抑制者),激活者和致敏者。虽然目前对于Bcl-2蛋白质家族成员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已有大量研究,但关于它们如何调控线粒体外膜通透的统一机制仍然存有争议。由于双稳行为常常被用来解释细胞凋亡“全或无”的决定,在该研究中,我们比较了由生物学家提出的叁种不同的相互作用模式(直接激活模式、间接激活模式、统一模式)的双稳性来揭示最优的调控模式。采用数学分析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我们发现只有统一模式在考虑蛋白质的生成和降解的情形下才会出现双稳,从而认为统一模式是最优的Bcl-2蛋白质家族调控细胞凋亡的机制。进一步对统一模式进行参数敏感性分析验证了这一结果。此外,在统一模式的基础上进行了扩展研究,分别增加了效应者Bax的自激活机制和保护者Bcl-2可抑制非活化态的Bax这两种机制,结果表明前者可增强系统的双稳性而后者抑制双稳性。最后,通过双参数分岔分析发现致敏者不仅可降低Bax的激活阈值,而且对系统双稳性起抑制作用。我们的研究可能对病理细胞的Bcl-2分子机制以及对由异常凋亡引起的相关疾病的控制提供一些理论性的见解。第一章,首先介绍了细胞凋亡的重要意义,然后简单介绍了Bcl-2蛋白质家族以及当前关于细胞凋亡的研究近况,最后对本文的研究工作做了简单总结,并补充了本文用到的系统生物学知识和数学相关知识。第二章,根据前人总结的叁种机制构建了模型,通过稳态解存在性分析对叁种相互作用模式的双稳性行为进行了评估,并对结果进行了直观上的解释。第叁章,针对可产生双稳的统一模型进行了扩展研究。首先是参数敏感性分析,探讨了各参数的变化对双稳区间及Bax激活阈值的影响,然后分别考虑了增加效应者Bax的自激活机制以及Bcl-2可抑制未活化Bax两种机制后对系统双稳性的影响,最后对模型进行了双参数分岔分析探讨了致敏者(Bad)在双稳机制中所发挥的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北大学》期刊2017-04-02)

左中扬[9](2017)在《ECPF:高效的聚簇同源蛋白质家族拓展算法》一文中研究指出伴随着基因测序技术的飞速发展,蛋白质序列数据库也迎来了爆炸式增长。如何处理如此大量的蛋白质序列,如今已成为了不可避免的问题。一种处理方法是将同源蛋白质聚类到不同的蛋白质家族。那些隶属于同一个蛋白质家族的蛋白质可能拥有结构以及蛋白质功能上的相似性。这种聚类方法对于预测那些目前还未知结构和特性的蛋白质提供了依据。但是这种直接的聚类方法往往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在实际应用中往往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因此对于如何使用聚类算法预测蛋白质功能还需要得到更深入和全面的研究。本文通过对传统聚类算法所产生的结果进行优化,以期得到更加准确的预测结果。本文首先介绍了当前常用的几种蛋白质聚类算法,如Si Li X和MCL,并且对于两者各自的优缺点给予了阐述。然后引述出本文的核心内容,一种将蛋白质聚类到不同的蛋白质家族并对蛋白质家族网络有效进行拓展的方法--ECPF。ECPF通过发现蛋白质家族之间的潜在连接,并且选择这些连接中的最优方案作为蛋白质家族之间的拓展连接。最终通过蛋白质家族之间的连接来构成新的蛋白质网络。本文的实验结果表明:ECPF发现的不同的同源蛋白质家族之间隐藏的潜在连接,并且即使ECPF在十分大型的蛋白质数据库上完成这些拓展工作,也只花费了可以接受的计算时间以及内存消耗。在与标准数据集进行比对时也可以发现拓展后的结果与预期更为契合;ECPF成功地拓展了蛋白质家族网络,对于蛋白质功能预测中所需要的参考蛋白质的发现也提供了足够的依据。(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7-04-01)

孔毅[10](2016)在《突变对转录因子DEC家族蛋白质结构和DNA结合能力影响作用及LIPF与DGKA对胃癌预后的影响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人类DEC (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In Chondrocytes)超家族包含高度保守的两个成员DEC1和DEC2,属于basic helix-loop-helix (BHLH)类型转录因子。此保守家族在不同的物种中广泛存在,在胃癌、生物节律等多个关键信号通路中发挥重要的调控作用。目前,缺乏实验途径证实的DEC家族蛋白质的叁维结构。由于此家族的重要功能,本研究通过比较建模的方法建立了DEC家族蛋白BHLH区域同源二聚体,以及DEC家族蛋白和HES-1蛋白组成的异二聚体叁维结构。本研究建立包含DEC叁个可能与蛋白质-DNA结合和蛋白质稳定性相关的突变位点(DEC1:H57A, R65A, LL7879AA; DEC2:LL7071AA)的蛋白质空间结构,并对野生型和突变型蛋白进行分子动力学(Molecular Dynamics, MD)模拟。通过MD模拟比较突变型分子在水溶液中的运动模式与野生型分子的差异。通过将蛋白质单体划分亚结构域的方式研究各个结构域的不同行为。突变蛋白Basic区中的波动高于野生型蛋白。携带R65A突变的蛋白质,其蛋白质-DNA之间的绑定结合能(binding energy)高于其他类型,可能导致蛋白质-DNA结构的不稳定性增加,提示该突变影响了蛋白质-DNA的亲和性。研究野生型和突变型的DEC家族蛋白质空间结构以及通过分子动力学研究突变残基对蛋白质溶剂中运动模式的影响,为未来潜在的靶向药物治疗提供了靶点。胃癌是世界范围广泛发生的高致死率胃肠道疾病。然而,由于其临床表现复杂,症状不典型,其诊断和治疗常常被不完整的主诉误导。研究基因表达谱,确定肿瘤中具有相似变化趋势的基因对于疾病的诊疗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分析了NCBI-GEO数据库中的RNA测序数据集(GEO:SRP049809),通过对高加索人胃癌及其癌旁正常组织转录本的分析,以及综合四个独立的表达谱芯片数据库(GEO:GSE13911, GSE19826, GSE29272, GSE33335)的结果,筛选出373个差异表达的基因(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 DEG),其中下调的DEG主要与脂类代谢功能相关。本研究发现胃脂酶(lipase, gastric) LIPF与多种脂类代谢过程相关,并且在所有数据集中均出现显着下调。通过对胃癌组织中的LIPF和其下游基因二酰基甘油激酶a (DGKA)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两者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LIPF,59.1%(53/90); DGKA,77.8%(70/90)]相对于正常组织LIPF,94.4%(85/90); DGKA,90%(81/90)]均出现显着下调。LIPF和DGKA的表达与肿瘤本地侵染和疾病分期有关。Cox回归分析显示DGKA表达水平(HR,0.49; 95% CI,0.26-0.94; P=0.03)与更好的预后相关,LNM状态(HR,4.63; 95% CI,1.39-15.51; P=0.01)与更差的预后相关。LIPF-DGKA在胃癌中的表达水平下调,可能作为胃癌潜在的诊断标记,为胃癌的发生、进展研究提供新的研究角度。(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6-10-06)

蛋白质家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蛋白质二硫键异构酶(protein disulfide isomerases,PDIs)是定位于真核生物内质网中的一类蛋白,具有催化蛋白质二硫键氧化还原反应与协助蛋白质发生构型变化、类似分子伴侣的功能,参与生长发育、生物或非生物胁迫应答等方面的调控。真核生物中PDI基因家族的分子鉴定已有报道,但是对大麦PDI基因家族的鉴定分析鲜有报道。本研究利用生物信息学分析手段鉴定了10个大麦PDI-Like基因(HvPDILs),并分析了相应编码蛋白的结构特征。与其他物种PDILs的系统发育分析发现,10个大麦PDILs分处在8个不同的系统分支,与小麦PDILs高度同源。对公共数据库中的组织和时空表达数据分析发现, HvPDILs基因均表达,且具组织和时空表达特异性。对接种大麦温性花叶病毒(BaMMV)之后的叶片样品进行基因表达水平分析,发现其中5个HvPDILs基因出现显着的表达差异,说明其参与病毒感染过程,但参与方式及作用机制还有待后续研究。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蛋白质家族论文参考文献

[1].程少文,陈扬平,张安强,彭磊,梁华平.MBL2与MASPs家族蛋白质相互作用的生物信息学分析[J].海南医学院学报.2019

[2].时丽洁,蒋枞璁,王方梅,杨平,冯宗云.大麦蛋白质二硫键异构酶基因家族的鉴定与表达分析[J].作物学报.2019

[3].严莉,陈建伟,王翠平,仝倩,王晨.基于转录组信息的黑果枸杞WD40蛋白质家族分析[J].核农学报.2019

[4].肖晓琳,王凯,张兵,刘建秀.沟叶结缕草蛋白质二硫键异构酶(ZmPDIs)基因家族耐盐功能分析[J].草地学报.2018

[5].曹仲晔.西瓜枯萎病菌蛋白质二硫键异构酶(PDI)家族基因在致病性中的功能研究[D].浙江大学.2017

[6].葛琳.蛋白质酪氨酸磷酸酶家族不可逆苯并咪唑噻唑衍生物抑制剂的发现[D].山东大学.2017

[7].徐佳宁.苹果UPL基因家族及转录组和蛋白质组响应非生物胁迫的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7

[8].尹智勇.Bcl-2蛋白质家族调控细胞凋亡最优模式的研究[D].中北大学.2017

[9].左中扬.ECPF:高效的聚簇同源蛋白质家族拓展算法[D].吉林大学.2017

[10].孔毅.突变对转录因子DEC家族蛋白质结构和DNA结合能力影响作用及LIPF与DGKA对胃癌预后的影响的研究[D].山东大学.2016

标签:;  ;  ;  

蛋白质家族论文-程少文,陈扬平,张安强,彭磊,梁华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