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近代城市规划与建设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近代,日本殖民地,城市规划,建设活动
近代城市规划与建设论文文献综述
金晨[1](2015)在《近代日本殖民地城市规划与建设的比较研究(1895-1945)》一文中研究指出自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清政府战败,中国台湾成为日本第一个海外殖民地后,日本通过军事手段陆续侵占朝鲜、中国东北、华北等国家地区。日本殖民政府将西方近代城市规划导入殖民地,使得殖民地的传统城市空间产生剧烈的改变,其影响延续至今。论文采用比较研究的方法,以日本殖民地政策的演变为线索,考察殖民地政策在近代日本殖民地城市规划与建设上的具体反映,藉此认识近代日本殖民地城市规划与建设的共同特征,探讨日本对其不同国家(或地区)殖民地城市在空间塑造上的异同,也利于拓展近代中国城市规划建设史研究的视野。全文共分五章。第一章简述研究背景,提出研究的目的与意义,对前人有关近代日本殖民地城市规划与建设的研究进行了归纳,并对研究内容在时间和空间上予以界定。第二章通过归纳分析,简要论述了影响殖民地发展的四个因素。第叁章划分日本殖民地城市为叁种类型,就代表性城市概括其城市规划与建设活动,通过比较归纳日本殖民地城市在城市规划方面的共同点。第四章在殖民地城市规划与建设的比较的基础上,探讨不同时期殖民地城市建设重点与殖民地政策的关系。第五章对本课题的研究成果进行阶段总结,同时对前殖民地城市在当代城市更新与改造方面进行尝试性探讨,最后对后续研究进行展望和提出建议。(本文来源于《沈阳建筑大学》期刊2015-12-01)
范家昱[2](2015)在《张家口近代城市规划建设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张家口是京津冀地区重要城市之一,在近代前主要担负军事防御的职能。随着京张铁路的建设与张家口开埠,成为张家口近代城市建设的起点。本文从城市规划学的角度出发,运用文献调查法、现场调查法与比较分析法,对张家口近代1902-1952年间的城市建设实践进行梳理,对并其城市地位与城市职能、空间形态、城市建设机构与组织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从而发现近代城市建设与城市在区域中的地位密不可分,以及多主体协同规划对城市发展的重要作用。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有六章共叁部分:第一部分:第一章绪论,论述研究背景、研究内容、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以及文研究范围的界定。第二部分:第二至四章,是本文的重点章节。第二章简述了张家口近代城市建设背景,并以此为基础提出张家口近代城市建设的历史分期。第叁、四章,分别从时代背景、主要城市建设实践、建设主体与相关文件等方面,论述了京张铁路促进下的城市建设(1902-1929年)、动荡的社会环境阻碍城市建设(1929-1948年)、建国初期恢复城市建设(1948-1952年)叁个历史时期,张家口城市建设与发展的主要内容与特点。第叁部分:论文第五章,对张家口近代城市规划建设的特点进行分析,总结其在城市地位与城市功能演变、城市职能、空间形态、建设主体等方面的特点,对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借鉴。本文旨在梳理张家口近代的城市规划建设史,以京津冀区域为视角,研究在京张铁路的促进下张家口由军事堡垒逐渐演变为趋于区域复合中心的发展特点和演变规律,总结历史经验,为京津冀协同规划与研究、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基础资料。(本文来源于《北方工业大学》期刊2015-06-30)
李佳[3](2013)在《程天固与广州近代城市规划建设》一文中研究指出1920、30年代是广州城市发展起承转合的重要阶段,在这近二十年中,广州在一批开明地方统治者和新式知识分子的努力与推动下,在孙中山、陈炯明、孙科、程天固、林云陔等等有志之士的领导带动下,在中国第一个建立市制,成立广州市政厅,形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独立城市。并颁布了一系列法制法规,成立了各种城市管理机关,初步形成了相对完善的市制法规体系和城市管理系统。市政制度管理下的广州确立了地方行政领导人以及管理机构的作用与地位,他们的理念、决策过程和技术路线,影响着广州城市发展的方方面面。鉴于此,本文从人物史的角度,拟从广州建市之后两任工务局局长和一任市长的程天固在主政期间对广州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活动为考察对象,探讨城市规划建设主要实施者和管理者的重要作用,探寻其城市规划建设理论与来源,总结他对其它城市的重要影响。程天固领导下的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不仅改变了广州传统南方城市的面貌,促进了广州向近代的转变,为城市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而且为中国近代城市的发展树下一面鲜明的旗帜,影响了汉口、南京、上海等城市,起着模范引领作用。本文试图从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理清程天固与广州城市相依发展的脉络,分析其求学经历、回国前后创办实业、担任第一任广州市工务局局长、广州城市设计委员会会长、复任工务局局长、升任广州市长等领导职务,全面探讨与总结程天固对广州城市规划建设的贡献与作用,以期对广州近代城市规划建设的发展演变有一个清晰的框架和进一步的认识,并完善丰富程天固的个人研究,加深对中国近代城市规划人物体系的历史研究和理解,并为中国现代城市规划建设及未来的城市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启示。(本文来源于《武汉理工大学》期刊2013-05-01)
李彩[4](2012)在《重庆近代城市规划与建设的历史研究(1876-1949)》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中国近代城市中,重庆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和特殊性,是中国近代城市的一种特殊类型:她有悠久的历史;两江交汇的山地城区;位于长江上游;近代开埠;特别是战时的国民政府首都,抗战的中国大后方,战后的国民政府“永久陪都”;今日的中国西部中心城市,国家直辖城市等等。本课题属于中国近代城市规划史的基础研究,属于在中国近代城市规划史研究大框架体系下的个别城市规划史研究类型,以重庆在近代时期的城市规划与建设的历史演变为研究对象。在详细梳理整合重庆近代城市规划及其相关历史文献的基础上,结合中国以及重庆近代社会政治经济变迁,将重庆城市规划的近代时期断限在1876-1949年间。基于城市规划史、城市史、历史学等研究视角,根据重庆近代城市规划与建设自身发展演变的特点,将重庆近代城市规划与建设的历史分期分为叁个时期:近代城市的形成与城市近代化的探索(1876-1921);近代市制的建立与近代城市规划建设的展开(1921-1937);战时体制的城市规划建设与近代城市规划的进步(1937-1949)。论文从重庆约开埠到自开埠、从军政到民政、从商埠督办到新市制等多条线索,论述了重庆战前、战时、战后的近代城市演变过程,揭示了重庆近代城市规划始于“以新市区开发带动旧城改造”的规划模式;从“开埠时的外来冲击到设市后的局部规划、战时的应急规划和陪都的总体规划”的规划发展过程;从“城市规划行政到防空城市规划、欧美规划理念导入、乡村近代化建设、城市规划职业”的城市规划特点。通过考察重庆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城市规划活动,认为重庆近代城市规划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主要表现在:既有外来的市政建设(租界与租借地),更有中国人自主进行的新市区开发规划与旧城改造规划;既有局部规划,更有大量运用欧美近代城市规划理论所诞生的《陪都十年建设计划草案》的总体规划;既有开始的“西方冲击-反应”被动城市规划,更有贯穿始终的“中西融合-建构”主动城市规划;既有近代化的马路主义规划思想,也有战时背景下的分散主义规划思想;既是一种行政城市规划,也有理想城市规划。作为历史研究,本课题不仅补充丰富了中国近代城市规划史的研究内容与类型,而且有助于完善中国近代城市规划史学研究体系,对于准确地把握中国近代城市规划发展的地域不平衡性、各个城市的特殊性以及历史得失,有着重要的理论研究价值和实践意义。(本文来源于《武汉理工大学》期刊2012-03-01)
邹涵[5](2011)在《香港近代城市规划与建设的历史研究(1841-1997)》一文中研究指出香港在150多年时间里,作为一个典型的新生殖民城市,从一个边陲渔村迅速崛起为一个世界知名的国际性大都市。它融合了中西方文化的精髓,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海港城市风貌。在快速转变为当今国际经济、贸易、金融中心的城市化过程中,它在英国的殖民统治下奉行自由放任主义,起初城市规划立法与体系被普及和灌输到殖民地以满足英人的需要和稳定宗主国的地位,后来香港政府为了推动当地的发展需求改进城市规划和建设,如时局压力下的房屋政策和新市镇建设项目,城市规划与建设经历了由移植到冲突再到融合的发展过程。本文从城市规划史学的研究角度,研究香港1841-1997年的近代城市规划与建设历史。采用文献调研、实地调查、统计分析、比较分析等方法,通过回顾国际政治、经济流变背景下的香港近代城市规划的发展历程、城市规划实践的内容、规划管理机构的发展演变,提出了香港近代城市规划的历史分期。同时探究影响香港近代城市化从起源到发展的因素,总结出香港近代城市规划与建设的特征,确立其作为中国近代城市规划中一个特殊个案的历史地位及对现时的启示意义。本文由6个章节组成。第一章主要介绍本文的研究缘起、研究目的及意义、国内外相关课题的研究现状、研究内容与创新点、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第二章从香港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概述香港近代城市化的社会背景,探讨香港近代城市形成及发展的深层因素;第叁章对香港近代城市规划历史进行分期,并分别按叁个历史分期阐释了香港近代城市规划与建设的主要内容,重点梳理二战后香港的城市规划与建设历史;第四章从城市定位、殖民主义城市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市规划立法与运作机制等方面归纳香港近代城市规划的特征;第五章从交通设施、填海造地、公共房屋、新市镇和市区重建等方面概括香港近代城市建设的特征;第六章总结香港近代城市规划与建设的演变过程和基本特征,探讨后续研究的方向,对香港未来城市发展提出展望。(本文来源于《武汉理工大学》期刊2011-12-01)
王宏宇[6](2011)在《塘沽近代城市规划建设史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时间为线索,从城市规划与建设的角度考察了塘沽城市从一片荒凉的小村落发展成大港口城市的城市化过程,并对这个过程中发生的重要规划与建设活动进行系统的整理和分析。研究中运用了城市规划学、经济地理学、历史学等理论与方法,再通过对已有的研究成果和搜集到的重要史料进行分析,对推动塘沽城市发展的主要动力,新港建设活动在塘沽城市发展史上的地位,以及津塘关系的演变等做出了重要的探索。本研究按照塘沽近代城市发展特点,将其近代城市史划分为叁个时期:1、1860年到1900年:这一时期的京畿地区时常受到来自海疆的威胁,塘沽作为京津屏障的军事地位陡然提升,备受清廷重视。在这40年里,清廷不断在塘沽修筑炮台、船坞、电报线等军事设施或相关设施,将塘沽完全纳入了海防体系内,加强其与天津的联系。这段时期塘沽的军事建设是其城市建设的重点,可称之为“海防要塞阶段”。2、1901年到1936年:塘沽近代城市发展史上的第一个建设高潮。这段时期内大量码头在塘沽海河两岸修建,形成了塘沽辅港区,铁路也在1888年修通,导致塘沽的交通条件出现革命性变化,水陆联运得以实现,为塘沽成为华北地区重要的物资集散中心奠定了基础。此外,塘沽民族工业的发展,也大大推进了塘沽的城市化进程。这段时期可称之为“交通运输业和工业大发展阶段”。3、1937年到1949年:新港建设对塘沽产生了深远影响。这段时期内塘沽出现了城市史上的第一个城市规划,规划将塘沽划入天津市区内,并确定了城市性质与发展方向。大规模的新港建设作为塘沽城市建设的主要内容,引起了塘沽近代城市的质变和津塘关系一体化。这段时期可称之为“新港建设阶段”。本研究填补了塘沽城市规划与建设史研究方面的空白,为塘沽城市发展的后续研究提供了深刻的背景,也为塘沽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供了基础研究。(本文来源于《天津大学》期刊2011-12-01)
杨雁[7](2009)在《澳门近代城市规划与建设研究(1845-1999)》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根据翔实的历史资料,以澳门近代城市规划与建设的脉络为对象,根据其城市政治、经济、社会的变革带来的城市发展目标的变迁,将澳门近代城市规划与建设历程划分为2个时期,即港口重振外贸时期(1845-1956)和旅游振兴经济时期(1956-1999)。在这两个时期中,依照其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变、城市规划理念的发展,共可以分为7个阶段,其中港口重振外贸时期包含新界划定(1845-1867)、环境改善(1867-1918)、填海造地(1918-1942)、缓慢发展(1942-1956)四个阶段,旅游振兴经济时期则包括整体美化(1956-1975)、新区开发(1975-1999)和区域规划(1998-1999)3个阶段。全文共分为7章。第1章为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课题的来源、研究意义、研究对象和方法、研究框架以及国内外相关课题的研究状况,并对澳门的“近代”这一概念和时间界定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将澳门的近代定为1845-1999年的观点,并以此为依据来研究这段时期澳门城市规划与建设。第2-6章为论文的主体。第2章介绍了地理因素下澳门近代前城市的发展。自葡萄牙人初登此岛至鸦片战争后殖民侵占的300年间,澳门已由葡萄牙人将最初海湾附近的小小商站建设成为了一个具有中世纪城堡形态的港口军事贸易城市,城市规模虽在扩大,但仍未能突破原有城墙的范围。与此同时,澳门半岛北部的华人村落也日益壮大。第3章分析了近代城市规划与建设历程分期的经济动因,提出了将其历程划分为港口重振外贸时期与旅游振兴经济时期的观点。第4、5章则按照时期和阶段分别对各时期的规划与建设内容进行了阐述。揭示了澳门在治港填海、新区开发以及旧城改造中对城市环境的改善以及对城市形象的创造。第6章则从城市空间形态、规划建设理念、机构以及政策四个方面讨论了澳门近代城市规划与建设的特征。第7章则是对以上研究分析的总结与展望。本研究旨在通过对澳门近代城市规划与建设发展的研究,为现今澳门乃至中国城市规划以及旧城改造建设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武汉理工大学》期刊2009-05-01)
王亚男[8](2008)在《《近代北京城市规划和建设研究》意义和概要》一文中研究指出刘易斯·芒福德说:"如果对历史有深湛的了解,对那些至今控制着人类的古老决定有了高度的自觉,我们就有能力正视如今天人类面临的迫切抉择,而这一抉择无论向什么方向都终将改变人类。"现代北京城市规划建设最为接近的历史基础是其近代的规划与建设实践。对20世纪前50年北京的这段历史进程进行回顾和研究,对其中科学的、合理的思想和实践成果进行分析,研究这些活动对后来北京城市发展的影响,这无论在学术意义、还是在现实意义上都非常重要。(本文来源于《北京规划建设》期刊2008年01期)
于海漪[9](2005)在《南通近代城市规划建设历史研究系列之五:从张謇城市规划思想看中国城市规划学术体系的完善》一文中研究指出该文以中国建筑和城市规划学术体系的建立与完善为目标,通过近代南通张謇城市规划思想发展的案例,提出在学术体系中“本旧说·参新法”观点应有的启示。(本文来源于《华中建筑》期刊2005年05期)
于海漪[10](2005)在《南通近代城市规划建设历史研究系列之四:张謇及其城市规划思想》一文中研究指出张謇城市规划思想产生于城市建设实践,是他的社会系统规划思想在城市规划领域的延伸。其主要特点是系统性、实践性和超前于当时的社会和学科发展。它的重要意义还在于探索了从中国传统都府州城向近代城市发展的一种自主发展的道路。张謇城市规划思想是中国近代城市规划思想之第一位。它对我们今天在城市规划工作中“走出中国的、地区的独特道路很有启发”。(本文来源于《华中建筑》期刊2005年04期)
近代城市规划与建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张家口是京津冀地区重要城市之一,在近代前主要担负军事防御的职能。随着京张铁路的建设与张家口开埠,成为张家口近代城市建设的起点。本文从城市规划学的角度出发,运用文献调查法、现场调查法与比较分析法,对张家口近代1902-1952年间的城市建设实践进行梳理,对并其城市地位与城市职能、空间形态、城市建设机构与组织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从而发现近代城市建设与城市在区域中的地位密不可分,以及多主体协同规划对城市发展的重要作用。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有六章共叁部分:第一部分:第一章绪论,论述研究背景、研究内容、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以及文研究范围的界定。第二部分:第二至四章,是本文的重点章节。第二章简述了张家口近代城市建设背景,并以此为基础提出张家口近代城市建设的历史分期。第叁、四章,分别从时代背景、主要城市建设实践、建设主体与相关文件等方面,论述了京张铁路促进下的城市建设(1902-1929年)、动荡的社会环境阻碍城市建设(1929-1948年)、建国初期恢复城市建设(1948-1952年)叁个历史时期,张家口城市建设与发展的主要内容与特点。第叁部分:论文第五章,对张家口近代城市规划建设的特点进行分析,总结其在城市地位与城市功能演变、城市职能、空间形态、建设主体等方面的特点,对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借鉴。本文旨在梳理张家口近代的城市规划建设史,以京津冀区域为视角,研究在京张铁路的促进下张家口由军事堡垒逐渐演变为趋于区域复合中心的发展特点和演变规律,总结历史经验,为京津冀协同规划与研究、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基础资料。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近代城市规划与建设论文参考文献
[1].金晨.近代日本殖民地城市规划与建设的比较研究(1895-1945)[D].沈阳建筑大学.2015
[2].范家昱.张家口近代城市规划建设研究[D].北方工业大学.2015
[3].李佳.程天固与广州近代城市规划建设[D].武汉理工大学.2013
[4].李彩.重庆近代城市规划与建设的历史研究(1876-1949)[D].武汉理工大学.2012
[5].邹涵.香港近代城市规划与建设的历史研究(1841-1997)[D].武汉理工大学.2011
[6].王宏宇.塘沽近代城市规划建设史探究[D].天津大学.2011
[7].杨雁.澳门近代城市规划与建设研究(1845-1999)[D].武汉理工大学.2009
[8].王亚男.《近代北京城市规划和建设研究》意义和概要[J].北京规划建设.2008
[9].于海漪.南通近代城市规划建设历史研究系列之五:从张謇城市规划思想看中国城市规划学术体系的完善[J].华中建筑.2005
[10].于海漪.南通近代城市规划建设历史研究系列之四:张謇及其城市规划思想[J].华中建筑.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