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西部开发带动奶业大发展(论文文献综述)
袁艳云[1](2021)在《京津冀一体化奶业发展布局优化研究》文中提出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成为国家重大战略的背景下,疏解非首都功能、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带动河北省经济建设以使京津冀形成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协同发展新格局,成为京津冀共同推进的目标。2015年至今,京津成功地向河北疏解了一批奶牛,但奶源自给率不足、加工产能过剩等问题也有所显现,另外,京津冀奶业协同发展对河北奶业经济的带动作用不甚明显,这些都是京津冀奶业一体化发展需进一步解决的问题。基于这样的背景,为了使京津冀奶业协同发展不再仅仅停留在以疏解北京奶牛为目标的初步阶段,而是更进一步地整合资源,促进京津冀整体奶业的转型升级,本文从调整三地奶业布局的角度展开研究。本文按照“描述现状—探究问题—寻找解决方案—提出建议”的四步走研究思路开展了研究。首先从奶业链生产、加工、消费、政策各环节分析了京津冀奶业发展现状,对京津冀奶业协同发展工作开展的基础、遇到的问题,有了整体把握;在此基础上运用GIS技术和重心迁移模型研究了京津冀奶业格局时空变化情况,重点关注了“种养加匹配度”问题;紧接着,运用集聚度指标、全域和局域空间相关性分析探究了京津冀奶业布局的空间集聚特征;通过以上两章的研究发现了当前布局中制约京津冀奶业进一步发展的突出问题,随后聚焦于这些问题、构建了针对性的指标体系,运用空间计量模型,筛选出对京津冀奶业格局演化有显着影响的因素;以这些影响因素为抓手,结合各区县的功能定位,设计出了京津冀奶业一体化发展布局优化方案,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本研究主要的研究结论如下:首先,在奶业生产规模和养殖资源方面河北确实较京津有明显的比较优势,但2015年来,河北也受环保政策的严格约束,奶牛存栏量有大幅下降,且土地资源呈紧缩状态,因此,在河北发展奶业也是面临约束的,在环境资源承载力内做好规划、谋好布局、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对京津冀奶业协同发展十分重要;其次,京津冀奶业饲料种植与生鲜乳生产布局匹配度低,有明显的“种养分离”现象,养殖与加工近年来也出现了轻微的不匹配现象;再次,京津冀奶业生产的高水平,主要是由唐张石保的奶业强县支撑起来的,此外的大片区县虽然也养奶牛,但奶业生产水平低,且各区县之间奶业呈独自发展的形态,与周围区县生产要素流通少,技术交流不紧密,奶业生产空间联结程度低,这是不利于京津冀奶业协同发展的;加工环节也具有很高的空间集聚度,但整体上呈下降趋势,奶业加工在京津冀呈扩散态势,本文认为这有利于京津冀奶业协同发展。进一步地,实证分析得出,土地资源、水资源、玉米产量、青饲料播种面积、环境承载力、人均GDP、人均消费支出、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劳动力资源数对生鲜乳生产布局有显着影响。用上述9个影响因素加入“生鲜乳产量”指标,构成京津冀各区县奶业发展适宜性评价的指标体系,根据评价结果将京津冀204个区县分别划入奶业发展示范区、奶业重点拓展区、奶业限制性发展区与非奶业布局区,制定了奶业布局初步优化方案,进而结合各区县的功能定位对初步优化方案进行了适当调整,做出最终优化方案,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刘秀娟[2](2021)在《中国奶业发展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国家全面振兴奶业,建设奶业现代化的大背景下,奶业成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突破口。虽然中国奶业在改革开放后经历了 40余年的快速发展,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竞争力依然较弱。“一带一路”开放格局下,面对进口乳制品的冲击和贸易摩擦,奶业发展水平亟需提升。因此以提高中国奶业竞争力为目标,研究中国奶业发展战略,优化区域布局,提出奶业发展对策,既可以丰富奶业发展理论,也能为相关政府部门提供管理、政策参考。通过对奶业和竞争力等内涵的界定,以竞争优势理论、要素禀赋理论、内生比较优势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区域经济理论等为基础,运用14年的国内各区域的奶业相关统计数据和37年的FAO国际奶业统计数据,分析中国奶业发展现状和影响因素,接着构建影响因素测度系统分析其作用效果,评价奶业发展水平,最后提出奶业发展建议。主要研究内容如下:第一,以波特钻石模型理论为基础,从理论角度剖析中国奶业发展的影响因素,找出奶业发展的内部优势和劣势,外部风险和威胁。第二,在奶业发展现状和影响因素分析基础上,结合奶业的特性,从发展环境、发展实力、竞争绩效三方面筛选奶业发展测度因子,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法,构建了包括5个公因子和18个度量指标的奶业发展影响因素测度系统。第三,提出研究假设,通过结构方程模型对影响因素间作用效果进行分析,找出对奶业发展作用最大的因子以及作用路径。首先,对作用路径分析得出:发展环境对乳企经营能力、竞争绩效、牧场经营能力、生鲜乳生产能力都有直接的正向促进作用,但影响程度依次降低,对牧场经营能力的影响显着性较差。竞争绩效需要发展环境和乳企经营能力、生鲜乳生产能力的共同支撑。乳企经营能力对牧场经营能力有直接正向促进作用,但显着性较差。其次,对观测变量进行分析得出:发展环境对投资能力、消费能力、创新能力依赖性较大,对辅助产业依赖性较小;生鲜乳生产能力与乳牛数量、规模牧场数量、牛奶人均占有量相关性较大;牧场经营能力与产品销售利润率、乳牛成本利润率相关性较大;乳企经营能力对资产利润率依赖性较大;竞争绩效与市场占有率、区位熵密切相关。第四,构建奶业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全局主成分分析法对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横跨14年的奶业发展水平进行评价,找出发展环境、生鲜乳生产能力、牧场经营能力、乳企经营能力、竞争绩效、综合发展水平的优势区域,通过聚类分析,对区域奶业发展进行定位,分为奶业龙头带动区、奶业潜力挖掘区、奶业特色发展区。最后,从全局视角制定奶业发展战略,从区域比较视角优化奶业发展布局,从影响因子视角提出奶业发展对策。在研究内容上创新点有三:一是构建了奶业发展影响因素测度系统。将奶业发展分析维度确定为:发展环境、发展实力、竞争绩效三方面;在发展实力部分,将牧场经营能力作为一个重要考察因子;最终形成5个公因子和18个度量指标的测度系统。二是测度了奶业发展影响因素的作用效果。使用国家统计数据对发展环境、生鲜乳生产能力、牧场经营能力、乳企经营能力、竞争绩效的影响路径进行验证,并测度了各因子的作用效果,研究结论丰富了奶业发展理论。三是评价27省14年的奶业发展水平。通过奶业发展水平的客观评价得分,找出区域优势因素,确定区域奶业发展定位,优化奶业发展布局。
聂迎利[3](2009)在《中国城乡居民奶类消费研究》文中指出奶类营养丰富,对改善居民膳食结构,提高身体素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奶业的发展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对于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奶类由特供专供品过渡到凭票供应,20世纪90年代后逐渐进入广大城乡居民的家庭,并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但是2004年之后,作为我国奶类消费主体的城镇居民的奶类消费增长趋缓,甚至出现徘徊;农村消费市场开拓不力,已经成为我国奶业发展的瓶颈。因此,研究如何提高城乡居民奶类消费需求就成为一个重要研究课题。本文在分析和总结我国城乡居民奶类消费历程和现阶段消费特点的基础上,通过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影响城乡居民奶类消费的因素进行了全面的研究,并以这些因素为基础变量,对城乡居民奶类消费进行了聚类分析,得到以下主要结论。①城乡居民奶类消费整体提高,并成为消费量增长最快的食物,但平均消费量与世界平均水平有较大差距;城镇居民奶类消费量增长趋缓,城乡差别逐步缩小;从消费品种来看,城镇居民偏重于液态奶,而农村居民偏重于奶粉。②城乡居民奶类消费量与人均收入呈显着的正相关,人均可支配收入较高的城镇居民其奶类消费支出也相对较高;奶类是城乡居民需求收入弹性最大的动物性食物。③在现有消费情况下,奶类价格对城镇居民奶类消费有较大的影响;由于农村居民消费人群主要为婴幼儿,产品主要为奶粉,因此奶类价格对农村居民奶类消费影响不大。④人均GDP的持续增长以及膳食结构的改善会拉动奶类消费的增长。⑤市场条件、饮食习惯等也会影响城乡居民奶类消费。⑥聚类分析显示,我国城镇居民奶类消费服从四类格局,农村居民服从三类格局。在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本文对奶类消费进行了实证分析。通过安徽“阜阳劣质奶粉事件”后奶类消费行为调查以及“三鹿牌婴幼儿奶粉事件”后消费者对质量安全事件认知的调查,得出以下主要结论:消费者对牛奶的质量安全越来越关注,乳品质量安全事件的发生会降低消费者的消费信心;消费者对政府采取的各项措施信任度更高;城镇居民奶类消费人群的年龄、职业、文化程度分布更加趋向平衡,奶类已经成为普惠性食品;消费者对牛奶的营养价值已有了较多的认识,并已形成初步的科学饮奶知识,但仍需进一步加强。本文采用灰色预测模型和时间序列预测模型对2008~2020年我国城乡居民奶类消费需求和原奶供给进行了预测,通过供需平衡分析,得出了2020年前,我国原奶供给将大于需求的结论。因此,从政府层面、乳品加工企业层面和奶牛养殖业层面提出了促进城乡居民奶类消费的对策建议。
孙耀强[4](2009)在《兵团农八师奶业竞争战略研究》文中认为本论文从国内外奶业发展现状展开了论述,提出了发展奶业的意义,对世界奶业、国内奶业发展现状进行了初步分析并进行了预测,提出了本论文的研究背景。本研究在查阅了大量文献资料,对农八师地区部分奶牛场和乳品厂现场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运用统计学、产业经济学、畜牧业经营管理、养牛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层层深入,重点分析了兵团农八师奶业竞争存在的问题,提出农八师奶业的竞争发展策略。从农八师石河子地区奶业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分析着手,重点对农八师石河子地区奶业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针对原料奶生产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以及乳制品的生产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指出了目前农八师石河子地区规模化奶牛场生产原料奶质量控制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并对影响原料奶质量和数量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在对农八师石河子地区奶类生产成本及奶类供给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农八师石河子地区乳品公司目前生产的基本情况,石河子地区乳品消费的主要因素以及奶业竞争优势,最终提出了兵团农八师石河子地区奶业发展的思路及对策。本研究内容对农八师奶业竞争发展问题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首次提出了对兵团农八师地区奶业带有共性的主要经济矛盾问题,并对这些问题提出新的整体发展思路,为农八师奶业的发展提供重要的决策参考,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实际应用价值。
魏燕[5](2008)在《新疆乳业产业集群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产业集群是区域经济实现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同时也是实现区域经济布局合理化、资源配置优化、空间创新系统建立和区域竞争优势形成的重要战略手段。如何通过对产业集群理论和实践的研究与借鉴,实现新疆乳业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已成为新疆区域经济增长中关系到农牧业现代化发展的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以新疆乳业产业集群的发展为研究对象,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观点,采用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宏观分析与微观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首先阐述了产业集群的相关理论;其次,介绍了世界乳业产业发展的现状和中国乳业产业发展态势,对国内外比较成功的乳业产业集群发展情况进行总结,并探讨了国内外乳业产业集群成功经验对新疆的启示;第三,分析了新疆乳业产业集群的发展现状、特征、竞争优势及其发展障碍,诸如奶牛养殖业经营粗放,生产力水平低;奶农与企业利益联结机制不顺畅;企业规模小,对产业集群拉动作用不强;企业之间交流合作少,关联程度差,同业无序竞争;相关、支持性产业与企业联系不够密切;政府的政策作用有待进一步加强等问题;再次,从新疆乳业产业集群的实际情况出发,提出了新疆乳业产业集群的总体发展思路、发展原则、布局规划、发展模式等;最后,从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面分别提出了新疆乳业产业集群发展的具体对策,包括奶源基地建设、利益分配机制建立、龙头企业扶持、乳业品牌建设、服务支撑体系建设、集群文化建设、竞争合作机制建设、奶业合作组织建设以及政府的相关支持政策等。
白跃宇[6](2008)在《浅谈如何促进中原奶业的大发展》文中研究表明世界农业经济发展的实践证明,奶牛业前连种植业,后连加工业,中连千家万户农民,是一个能够切实带动农业产业经济快速发展的支柱产业。河南既是我国第一人口大省,也是我国的粮食大省,资源十分丰富,可与美国的西部加州奶牛产业带的生态环境和资源状况相媲美。河南丰富的粮食、饲草饲料和劳动力资源,以及便利的交通条件,加上我国潜在的奶业大市场,已经为中原奶牛业的大发展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为此,我们认为,中部崛起有待于中部各省农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而河南应让奶牛业率先腾飞。
冉庆国[7](2007)在《我国欠发达地区产业集群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加速推进的今天,产业集群以其特有的优势成为加快区域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但当前产业集群理论研究的主流大都是从发达地区出发,对于在欠发达地区的发展尚缺乏系统全面的论述,而欠发达地区的发展对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更为重要。因此,从欠发达地区的视角研究产业集群发展显得更为迫切。本文在界定我国欠发达地区的范围及产业集群概念的基础上,运用规范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SWOT分析方法、网络和系统分析方法等,对我国欠发达地区产业集群发展问题进行了研究。分析了我国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劣势与产业集群优势,并建立二者耦合模型,指出产业集群是欠发达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有效途径。总结归纳了我国欠发达地区产业集群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产业规模小,聚集程度低;产业关联少,专业化程度低,发展机制缺损;集群网络不健全;创新环境薄弱等。针对这些问题,提出我国欠发达地区产业集群的发展战略,以及我国欠发达地区产业集群发展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即根据产业集群发展实际形成一套有效的发展机制,培育一个完善的产业集群创新系统,选择一种合适的发展模式。本文分析了产业集群衰退的原因和竞争优势来源,认为网络关系的发育状况决定了产业集群的成功与衰退,论述了我国欠发达地区产业集群的形成机制与发展的动力机制。产业集群形成的内在规律是从核心网络层内部企业和企业的关联开始,引起辅助网络层的关联并形成一定的空间布局,同时在三个维度上进行调控,即微观维——企业内部的自我调控,中观维——行业或市场结构调控,宏观维——政府监管。发展机制的核心是动力机制,它是由机遇、创业机制、网络协作和集体学习共同作用的正反馈系统,随着产业集群的发展变化而演化。产业集群创新系统是指在产业集群区域内,企业、机构、大学、政府等主体在一定网络关系基础上促进创新,提升产业集群创新能力的社会经济系统。分析了我国欠发达地区产业集群创新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其功能就是推动创新,提升产业集群创新能力,而创新能力是支撑产业集群持续发展的决定力量。在此基础上,指出我国欠发达地区产业集群创新能力的驱动要素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企业创新能力、集群知识、网络能力和创新环境,这四个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补充、相互制约,共同提升产业集群的创新能力。本文从我国各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产业基础、社会文化环境等方面存在显着差异的现实出发,依据我国欠发达地区产业集群发展模式多样性的原则,构建了基于小城镇建设、基于工业园区发展、基于龙头企业网络、基于FDI的产业集群发展模式。本文针对我国欠发达地区产业集群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的对策建议:提高集群应变能力、规避集群风险,建设产业集群内外部网络并增强其联系,加强集群创新系统主体建设,培育良好的区域创新环境,发挥好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等。同时,以黑龙江奶业集群为例进行实证研究,运用SWOT分析方法,分析确定加强网络联系、培育创新系统的战略重点,验证本文的一系列研究结论。
马鲜萍[8](2006)在《欠发达地区奶业发展的探索与思考》文中研究表明欠发达地区如何做强做大奶畜产业,加快区域经济发展,一直是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不断实践和思考的问题。综合分析欠发达地区奶业发展,普遍经历了起步、稳定发展、快速发展、发展转型四个阶段。资金投入不足,科技含量低,集约化养殖程度低,加工企业生产规模小,奶农与加工企业利益连接机制不完善,是困扰欠发达地区奶业发展的症结。其根源是奶农、企业管理者、政府官员思想认识不到位,资金、人才等生产要素投入不足;奶农科学饲喂水平不高原料奶质量差,乳品加工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奶制品质量不高;社会服务体系不完善。在新的形势下,欠发达地区加快奶业发展要依托资源优势,要采取从资金、用地、项目、社会化服务体系和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方面扶持支持,完善服务体系;停止黄牛奶用改良,加快良种奶牛繁育推广;进一步扩张养殖规模,提高规模效益,发展规模养殖区,实行专业化饲养、规模化经营,提高规模效益;实施科技兴牧,加快推广先进生产实用技术,提高科技转化率,提升奶业效益;培育整合乳品加工企业,增强奶业带动功能;实行科学饲喂,提高鲜奶质量六条措施。论文通过对欠发达地区奶业发展的研究,得出的结论是:自然条件和资源条件是奶业发展的前提;市场需求是奶业发展的导向标;龙头企业的带动是奶业发展的关键性动力因素;行政推动是调控奶业发展的手段;质量效益是奶业发展的核心;技术服务是奶业发展的有力保障。
聂迎利,黄代云,骆承庠,王丁棉,顾佳升,阿里木,张僖,郑印,魏荣禄,田西华,虞景龙[9](2006)在《乳业专家汇聚四川为西部乳业发展献计献策——西部乳业发展形势研讨会在四川洪雅县召开》文中研究说明
赵胜利[10](2006)在《中国乳制品市场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乳制品业被誉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发展乳制品业是促进我国农民增收、改善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举措;是提高人民营养水平,增强全民体质的重要举措。 本研究所使用的乳制品市场是指以乳品加工制造为中心环节,将原奶生产、乳品加工制造、乳品销售等主要环节有机联系的市场总称。 我国乳制品业发展起步较晚,乳制品市场仍不完善,而且情况复杂。本研究通过深入的调查、分析,对我国乳制品市场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探讨和研究。 关于乳制品市场发展的问题国内外研究很多。国外,尤其是发达国家的乳制品市场发展比较成熟,市场理论也较完善,近年来研究市场发展的理论较少,而且有一些理论是研究如何限制发展规模。国内对乳制品市场研究的文献较多,但进行系统理论研究的文献并不多见,研究成果较少且分散,乳制品市场的发展实践迫切需要对此问题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对中国乳制品市场发展研究正是本文的出发点和潜力所在。 基础理论。本文介绍和分析了相关基础理论。其一是马克思和缪尔达尔关于城乡二元结构的理论;其二是市场结构理论,重点介绍了结构—行为—绩效(SCP)范式下的市场结构模型分类以及波特的市场结构理论;其三是博弈论理论,描述和研究行为者之间策略互相依存和相互作用的一种决策理论;其四是熊彼特的创新理论,详细分析了创新理论的创新模式和途径,并分析了创新在城乡之间的空间传播的空间扩散理论;其五是可持续发展理论,简要回顾了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演进,重点分析了可持续发展理论与乳制品业的关系。为本文的后续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国际、国内的乳制品市场发展现状及趋势。一方面,国际乳制品市场的发展历程和趋势为我国乳制品市场发展提供了参考和借鉴;另一方面,通过对我国乳制品市场发展历史的分析,将其发展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并分析了乳制品市场的发展现状,归纳了我国乳制品市场的发展趋势。为本研究的进一步分析奠定了基础。 需求市场。本文从地区结构、城乡结构以及需求群体结构分析了乳制品需求市场的结构性特征,得出,城乡结构是乳制品需求市场将长期存在的一个特点,并在较长时期内决定了乳制品需求市场的重点仍在城镇而不是农村,但农村作为一个潜在市场具有巨大的潜能,是乳制品市场的方向。从收入水平、消费偏好、产品价格、城镇化水平、人口结构、替代品等方面分析了城乡乳制品市场的影响因素。本文应用模糊聚类分析法,对我国农村乳制品需求市场进行了分类。同时对我国乳制品需求市场的未来需求量进行了预测,特别是对城镇乳制品需求市场的主要产品通过回归模型分别进行了预测,认为城镇乳制品需求市场在一定时期内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特别是液态奶的发展将成为竞争的重要领域。 供给市场。本文进一步论述了我国乳制品供给市场的发展和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一
二、西部开发带动奶业大发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西部开发带动奶业大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京津冀一体化奶业发展布局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京津冀一体化产业转移现状的研究 |
1.2.2 具体产业的区域协同发展研究 |
1.2.3 奶业空间布局的研究 |
1.2.4 京津冀奶业协同发展与布局研究 |
1.2.5 研究述评 |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和分析框架 |
1.4.1 研究方法 |
1.4.2 论文框架 |
1.5 数据说明 |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农业产业链与奶业产业链 |
2.1.2 农业布局与奶业布局 |
2.2 理论基础 |
2.2.1 增长极理论 |
2.2.2 梯度转移理论 |
2.2.3 点-轴渐进式扩散理论 |
2.2.4 农业布局的区位理论 |
2.2.5 农业比较优势理论 |
2.3 理论框架与研究假设 |
2.3.1 京津冀奶业协同发展:一个种养结合与比较优势框架下的理论模型 |
2.3.2 研究假设 |
第3章 京津冀奶业发展现状 |
3.1 京津冀奶业的生产状况 |
3.2 京津冀奶业的加工状况 |
3.3 京津冀奶业的消费状况 |
3.4 京津冀奶业政策梳理与比较 |
3.4.1 北京市奶业政策梳理 |
3.4.2 天津市奶业政策梳理 |
3.4.3 河北省奶业政策梳理 |
3.4.4 三地政策比较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京津冀奶业格局时空变化分析 |
4.1 京津冀奶业产业链空间布局及其时空演变分析 |
4.1.1 饲料原料生产空间分布及时空演变分析 |
4.1.2 生鲜乳生产布局及时空演变分析 |
4.1.3 乳制品加工业布局及时空演变分析 |
4.2 京津冀奶业产业链重心迁移分析 |
4.2.1 饲料原料生产重心迁移分析 |
4.2.2 生鲜乳生产重心迁移分析 |
4.2.3 乳制品加工业重心迁移分析 |
4.3 京津冀奶业链各环节布局匹配度分析 |
4.3.1 种养加空间重叠性分析 |
4.3.2 方向变动一致性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京津冀奶业的空间集聚特征 |
5.1 奶业集聚测度方法 |
5.1.1 空间集聚程度测度指标 |
5.1.2 空间相关性分析法 |
5.2 京津冀生鲜乳生产的空间集聚特征 |
5.2.1 生鲜乳生产的整体空间集聚程度分析 |
5.2.2 全域尺度下生鲜乳生产的空间相关性分析 |
5.2.3 局域尺度下生鲜乳生产的集聚效应分析 |
5.3 京津冀乳制品加工业的空间集聚特征 |
5.3.1 乳制品加工业的产业地理集中率 |
5.3.2 乳制品加工业的空间基尼系数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京津冀奶业空间格局演化的影响因素分析 |
6.1 研究方法——空间计量模型 |
6.1.1 空间误差模型(SEM模型) |
6.1.2 空间滞后模型(SLM模型) |
6.1.3 空间杜宾模型(SDM模型) |
6.2 变量选取与解释 |
6.3 数据来源与指标计算 |
6.3.1 数据来源 |
6.3.2 畜禽环境承载力测算 |
6.4 模型选择与估计结果分析 |
6.4.1 数据处理与各变量描述统计 |
6.4.2 模型选择 |
6.4.3 估计结果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京津冀奶业布局优化方案设计 |
7.1 京津冀各区县奶业发展适宜性评价 |
7.1.1 奶业发展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
7.1.2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7.1.3 各区县奶业发展适宜性综合得分 |
7.2 初步优化方案 |
7.3 优化方案合理性的论证 |
7.3.1 环境资源禀赋与生鲜乳生产布局的耦合协调度分析 |
7.3.2 耦合协调类型与优化方案分区的匹配结果分析 |
7.4 优化方案的进一步调整——基于各区县功能定位 |
7.4.1 京津区域 |
7.4.2 河北省 |
7.5 最终优化方案 |
第8章 京津冀奶业布局优化的政策建议 |
8.1 主要结论 |
8.2 政策建议 |
8.2.1 建立完善的利益补偿机制 |
8.2.2 打造一批重点奶业区域 |
8.2.3 积极推行种养结合的发展模式 |
8.2.4 配套相应的土地支撑政策 |
8.2.5 调整优化饲料原料种植结构 |
8.2.6 强化科技支撑 |
8.2.7 满足京津奶业应急保障需求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个人简介 |
(2)中国奶业发展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奶业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奶业国内研究现状 |
1.3.3 研究评述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技术路线 |
1.6 主要创新点 |
1.7 本章小结 |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奶业 |
2.1.2 奶业竞争力 |
2.1.3 其他相关概念 |
2.2 理论基础 |
2.2.1 绝对优势理论和比较优势理论 |
2.2.2 要素禀赋理论 |
2.2.3 内生比较优势理论 |
2.2.4 竞争优势理论 |
2.2.5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2.6 区域经济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3 中国奶业发展现状 |
3.1 中国奶业的发展历程 |
3.1.1 奶牛饲养历史 |
3.1.2 乳制品加工历史 |
3.2 牛奶生产现状分析 |
3.2.1 牛奶总产量高 |
3.2.2 牛奶专业化生产带形成 |
3.2.3 牛奶质量水平高 |
3.2.4 奶牛存栏量高 |
3.2.5 奶牛年平均单产提高 |
3.3 乳制品生产现状分析 |
3.3.1 乳制品总产量高 |
3.3.2 乳制品专业化生产带形成 |
3.3.3 乳制品质量达到国际水准 |
3.4 牧场和乳企发展现状分析 |
3.4.1 牧场养殖规模扩大 |
3.4.2 牧场利润空间小 |
3.4.3 乳企总资产和盈利能力提高 |
3.4.4 乳企技术和投资实力增强 |
3.4.5 乳企市场集中度提高 |
3.5 乳制品贸易现状分析 |
3.5.1 中国乳制品进口量大 |
3.5.2 中国乳制品出口规模小 |
3.5.3 中国乳制品贸易竞争力较弱 |
3.6 本章小结 |
4 中国奶业发展影响因素钻石模型分析 |
4.1 生产要素分析 |
4.1.1 劳动力素质较高 |
4.1.2 土地资源较丰富 |
4.1.3 奶业科研体系较完备 |
4.1.4 奶业投资增长迅速 |
4.1.5 企业家组织能力强 |
4.2 需求分析 |
4.2.1 食品结构中奶类消费增长最快 |
4.2.2 人口结构变化促进奶类消费增加 |
4.2.3 收入提高带动奶类消费量增加 |
4.2.4 消费偏好改变促进乳制品消费 |
4.2.5 乳制品需求增长速度放缓 |
4.3 相关辅助产业分析 |
4.3.1 饲料产量大质量高 |
4.3.2 饲草产业逐步壮大 |
4.3.3 奶牛遗传育种业相对滞后 |
4.3.4 奶业机械和包材进口较多 |
4.3.5 奶业基础设施便利度高 |
4.4 奶业规模与结构分析 |
4.4.1 规模牧场成为养殖主流 |
4.4.2 养殖小区和散户在减少 |
4.4.3 乳制品行业集中度提高 |
4.4.4 乳品企业产品结构待优化 |
4.4.5 产业结构一体化程度提高 |
4.5 奶业发展政策环境分析 |
4.5.1 政府高度重视奶业发展 |
4.5.2 政府服务能力增强 |
4.5.3 奶业支持政策逐步完善 |
4.5.4 整体奶业贸易环境向好 |
4.5.5 贸易格局变化带来局部困难 |
4.6 影响因素态势归纳 |
4.6.1 奶业发展的内部优势 |
4.6.2 奶业发展的内部劣势 |
4.6.3 奶业发展的外部机遇 |
4.6.4 奶业发展的外部风险 |
4.7 本章小结 |
5 中国奶业发展影响因素测度系统构建 |
5.1 奶业发展影响因素的分析维度 |
5.1.1 奶业特性分析 |
5.1.2 分析维度构建 |
5.2 奶业发展测度因子的选择 |
5.2.1 测度因子全面梳理 |
5.2.2 度量指标筛选原则 |
5.2.3 测度因子选择结果 |
5.3 奶业发展测度因子理论分析 |
5.3.1 发展环境 |
5.3.2 发展实力 |
5.3.3 竞争绩效 |
5.4 奶业发展测度因子系统构建 |
5.4.1 研究样本 |
5.4.2 数据来源和数据处理 |
5.4.3 指标间的相关矩阵及显着性检验 |
5.4.4 数据信度、效度分析 |
5.4.5 奶业发展测度因子系统 |
5.5 本章小结 |
6 奶业发展影响因素间作用效果分析 |
6.1 研究方法分析 |
6.1.1 结构方程模型简介 |
6.1.2 结构方程模型公式 |
6.1.3 数据的来源 |
6.2 奶业发展影响因素理论模型的构建 |
6.2.1 奶业发展模型的研究变量 |
6.2.2 奶业发展模型的基本假设 |
6.2.3 奶业发展理论模型的构建 |
6.3 奶业发展影响因素理论模型的拟合 |
6.3.1 奶业发展测量模型拟合 |
6.3.2 奶业发展结构模型拟合 |
6.3.3 奶业发展整体模型拟合 |
6.4 奶业发展影响因素模型的拟合检验 |
6.4.1 整体模型拟合检验 |
6.4.2 路径系数显着性检验 |
6.4.3 研究假设的验证 |
6.5 奶业发展影响因素的测度因子作用效果 |
6.5.1 各因子影响度分析 |
6.5.2 各因子影响路径分析 |
6.6 本章小结 |
7 奶业发展影响因素省际评价 |
7.1 奶业发展水平评价方法 |
7.2 奶业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 |
7.2.1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
7.2.2 数据的来源与处理 |
7.2.3 因子分析检验 |
7.2.4 确定评价指标权重 |
7.3 奶业发展水平评价和影响因素比较 |
7.3.1 发展环境比较 |
7.3.2 生鲜乳生产能力比较 |
7.3.3 牧场经营能力比较 |
7.3.4 乳企经营能力比较 |
7.3.5 竞争绩效比较 |
7.3.6 奶业综合发展水平比较 |
7.4 奶业发展影响因素聚类分析 |
7.4.1 奶业发展聚类 |
7.4.2 区域奶业发展定位 |
7.5 本章小结 |
8 中国奶业发展战略、布局及对策 |
8.1 全局视角的奶业发展战略 |
8.1.1 中国奶业发展的战略目标 |
8.1.2 中国奶业发展的战略分析 |
8.1.3 中国奶业发展的战略选择 |
8.2 区域比较视角的奶业发展布局 |
8.2.1 东北和内蒙古布局 |
8.2.2 华北地区布局 |
8.2.3 西部地区布局 |
8.2.4 南方地区布局 |
8.2.5 大城市周边布局 |
8.3 影响因子视角的奶业发展对策 |
8.3.1 提高创新能力、优化外在环境 |
8.3.2 发展规模牧场、建设优质奶源 |
8.3.3 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牧场收益 |
8.3.4 增加消费粘性、提高乳企收益 |
8.3.5 强化奶产业链、提高竞争绩效 |
8.4 本章小结 |
9 研究结论与展望 |
9.1 研究结论 |
9.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作者简介 |
致谢 |
附录B |
(3)中国城乡居民奶类消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对相关研究的评述 |
1.2.1 有关中国奶类消费状况的研究 |
1.2.2 影响奶类消费因素的研究 |
1.2.3 有关奶类供求预测的研究 |
1.3 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
1.3.1 研究方法 |
1.3.2 数据来源 |
1.4 研究的内容和研究的框架 |
1.4.1 研究的内容 |
1.4.2 研究的框架 |
1.5 研究的创新点 |
第二章 中国奶类消费现状及特点分析 |
2.1 新中国建立前我国奶类的消费 |
2.2 新中国建立后我国奶类的消费 |
2.2.1 计划经济时期的专供品和凭票供应阶段 |
2.2.2 市场经济初期放开供应阶段 |
2.2.3 市场经济环境下消费量快速增长阶段 |
2.3 现阶段我国奶类消费的总体特征 |
2.3.1 奶类消费的总体水平呈现上升趋势 |
2.3.2 城乡消费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
2.3.3 与奶业发达国家相比奶类消费量处于较低水平 |
2.3.4 城乡居民奶类消费量在动物性食物中所占比重偏低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中国奶类消费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
3.1 经济因素 |
3.1.1 人口 |
3.1.2 人均GDP |
3.1.3 城乡居民收入水平 |
3.1.4 膳食结构 |
3.1.5 城镇化率 |
3.2 市场因素 |
3.2.1 价格 |
3.2.2 市场条件 |
3.2.3 乳制品进口 |
3.3 饮食传统和习惯 |
3.3.1 以谷类为基础的饮食习惯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城乡居民奶类消费的提升 |
3.3.2 传统饮奶习惯使牧区居民奶类消费水平较高 |
3.3.3 饮食习惯的区域性使不同地区的城乡居民具有有不同的奶类消费偏好 |
3.4 城乡居民奶类消费的聚类分析 |
3.4.1 聚类分析 |
3.4.2 城镇居民奶类消费的聚类分析 |
3.4.3 农村居民奶类消费的聚类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奶类消费行为典型调查分析 |
4.1 背景 |
4.2 调查结果分析 |
4.2.1 样本的基本情况分析 |
4.2.2 奶类消费习惯和行为分析 |
4.3 主要发现及结论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对乳品质量安全事件认知的典型调查分析 |
5.1 背景 |
5.2 调查结果分析 |
5.2.1 对“有问题的液态奶”的认知 |
5.2.2 对政府处理措施的态度 |
5.2.3 消费者品类转换分析 |
5.2.4 消费者品牌转换分析 |
5.3 主要发现及结论 |
5.3.1 消费者对奶类质量安全事件越来越关注 |
5.3.2 政府处理奶类质量安全事件的态度和措施对消费者会产生重大的影响 |
5.3.3 消费者不断转换品类和品牌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我国奶类消费需求与供给预测分析 |
6.1 奶类总需求预测 |
6.1.1 人均消费量预测 |
6.1.2 总需求量预测 |
6.2 奶类供给预测 |
6.2.1 方案一:灰色预测模型 |
6.2.2 方案二:时间序列预测模型 |
6.2.3 确定的原奶总产量预测值 |
6.3 奶类供需平衡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提高城乡居民奶类消费水平的对策分析 |
7.1 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夯实增加奶类消费的基础 |
7.2 加大科学饮奶知识的宣传力度,引导城乡居民科学消费 |
7.3 加大国家“学生饮用奶计划”的实施和推广力度 |
7.4 加强监管,建立乳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体制,保证乳品的质量安全 |
7.5 乳品加工企业要发挥重要的纽带作用 |
7.6 规模化实现奶牛养殖业的健康发展 |
第八章 主要结论与讨论 |
8.1 主要结论 |
8.1.1 我国城乡居民奶类消费量总体呈现增长趋势,消费结构趋于合理 |
8.1.2 收入是影响城乡居民奶类消费的重要因素 |
8.1.3 膳食结构的改善将促进奶类消费的增长 |
8.1.4 价格对城乡居民奶类消费产生不同的影响 |
8.1.5 人口数会影响城乡居民奶类消费总量和人均消费量 |
8.1.6 人均GDP 的持续增长将拉动奶类消费的增长 |
8.1.7 市场条件、饮食习惯等因素也会影响城乡居民奶类消费 |
8.1.8 城镇居民奶类消费服从四类格局,农村居民奶类消费服从三类格局 |
8.1.9 消费者科学饮奶知识普遍增强,不同地区的消费者具有不同的饮奶习惯 |
8.1.10 消费者对奶类质量安全越来越关注,质量安全事件会对奶类消费产生较大影响 |
8.1.11 我国奶类供给在一定时期内将大于需求 |
8.1.12 促进城乡居民奶类消费必须采取全方位、切实有效的措施 |
8.2 讨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4)兵团农八师奶业竞争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问题提出的背景 |
二、研究的意义 |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
四、奶业竞争战略研究综述 |
五、本文的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
第二章 国内奶业发展状况 |
第一节 中国奶业的发展状况 |
一、原料奶生产、乳品加工、乳品消费同步增长 |
二、奶业的市场竞争造就了一批规模企业和知名品牌 |
三、奶业发展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带动作用明显加强 |
四、我国奶业供需关系预测 |
五、当前我国奶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第二节 新疆奶业的发展状况 |
一、新疆奶业发展状况 |
二.新疆奶业存在的问题 |
三、新疆奶业发展前景预测 |
第三章 兵团农八师奶业发展状况 |
第一节 农八师奶源基地建设和销售服务体系建设情况分析 |
一、农八师奶源基地建设状况分析 |
(一) 奶业的发展现状 |
(二) 历史上奶源基地建设得失 |
(三) 奶源基地建设的成功做法 |
二、农八师在构建奶源销售服务体系的思路和做法 |
(一) 构建销售服务体系的思路 |
(二) 构建销售服务体系的做法 |
第二节 农八师奶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
一、养殖效益下滑,养牛积极性下降 |
(一) 体制问题 |
(二) 成本增高 |
二、原料奶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
(一) 奶牛场饲养管理水平低 |
(二) 奶牛繁育率水平低 |
(三) 人才缺乏,技术培训不到位 |
(四) 缺乏牛奶生产配额制度 |
三、缺少牛奶定价机制 |
第四章 兵团农八师奶类生产与供需分析 |
第一节 农八师原料奶的生产情况分析 |
一、农八师地区奶类生产成本的特征及其变化趋势 |
二、农八师地区原料奶的市场差价 |
(一) 季节差价 |
(二) 质量差价 |
三、农八师奶牛场生产的生鲜乳质量情况 |
(一) 2004-2007年各月乳脂肪率和乳蛋白率情况 |
(二) 2004-2007年各月乳脂肪率变化趋势 |
(三) 2004至2007年农八师地区奶牛乳蛋白率变化规律 |
(四) 不同年度乳脂率和乳蛋白率情况 |
(五) 不同年度乳脂率和乳蛋白率变化规律 |
(六) 不同季节对乳脂率和乳蛋白率的影响 |
(七) 不同季节对乳脂率变化的影响规律 |
(八) 不同季节对乳蛋白率变化的影响规律 |
(九) 季节对生鲜乳质量的影响 |
(十) 鲜奶销售价格波动分析 |
第二节 农八师地区奶类供需分析 |
一、农八师地区原料奶的供给弹性分析 |
(一) 即期供给 |
(二) 短期供给与长期供给 |
二.农八师地区奶类产品消费者行为的经济分析 |
(一) 消费者行为理论 |
(二) 影响消费者奶类需求的因素 |
三.农八师地区奶类供求综合分析 |
第五章 兵团农八师奶业竞争力分析 |
第一节 农八师奶业竞争力的优势分析 |
一、区位优势 |
二、投资服务环境的优势 |
三、原料奶收购价格竞争优势 |
四、兵团特殊性体制优势 |
第二节 农八师奶业竞争力的劣势分析 |
一、原料奶生产能力不足 |
(一) 奶牛单产水平低 |
(二) 高质量原料奶生产不足 |
二、奶业产业化经营相对滞后 |
三、技术培训滞后,技术人员缺乏 |
四、缺乏标准化生产和规范化管理 |
第三节 农八师奶业竞争力的潜势分析 |
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膳食结构的改善 |
二、政府对奶业发展的重视,为发展奶业营造了良好政策环境 |
三、地缘优势明显 |
四、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为奶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 场潜力 |
第六章 兵团农八师奶业发展对策 |
第一节 农八师提升原料奶生产潜力的对策 |
一、指导思想 |
二、发展对策 |
(一) 利用优惠政策,争取资金扶持 |
(二) 实施人才战略 |
(三) 引进先进技术设备,提升科技含量 |
(四) 推广"测奶养牛",促进奶业发展 |
(五) 通过宏观调控和市场作用对奶业进行合理布局 |
(六) 建立奶牛养殖业保险制度和保险体系 |
(七) 充分发挥奶业协会的作用 |
第二节 提升乳制品企业核心竞争力 |
一、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相关概念 |
二、农八师地区乳品生产加工概况 |
三、提升农八师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具体对策 |
(一) 制定部署核心竞争力发展战略 |
(二) 提高产业组织化程度 |
(三) 加强技术创新 |
(四) 大力实施品牌战略 |
(五) 构筑物流体系,提高流通效率 |
(六) 加快制度创新,为我区乳制品企业提供有力支持 |
第三节 加大开发奶类相关产业的发展力度 |
一、加快种植业结构调整,提高优质牧草比重 |
二、发展饲料工业 |
三、发展乳制品包装业 |
主要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导师评阅表 |
(5)新疆乳业产业集群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2.3 小结 |
1.3 研究方法和思路 |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1.5 论文创新之处 |
2. 产业集群的相关理论 |
2.1 产业集群概述 |
2.1.1 产业集群的概念 |
2.1.2 产业集群的特征 |
2.1.3 产业集群的层次与结构 |
2.2 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 |
2.2.1 生产力优势 |
2.2.2 创新优势 |
2.2.3 扩张优势 |
2.2.4 成本优势 |
2.2.5 市场优势 |
2.3 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机制 |
2.3.1 产业集群的形成条件 |
2.3.2 产业集群的形成方式 |
2.3.3 产业集群的发展阶段 |
2.4 乳业产业集群的特征 |
2.4.1 农业产业集群的内涵 |
2.4.2 乳业产业集群的内涵 |
2.4.3 乳业产业集群的典型特征 |
3. 国内外乳业产业集群发展的成功经验对新疆的启示 |
3.1 国外乳业产业集群发展的成功经验 |
3.1.1 国外乳业产业集群发展状况 |
3.1.2 国外乳业产业集群发展的成功经验 |
3.2 国内乳业产业集群发展的成功经验 |
3.2.1 国内乳业产业集群发展状况 |
3.2.2 国内乳业产业集群发展的成功经验 |
3.3 国内外乳业产业集群发展的成功经验对新疆的启示 |
4. 新疆乳业产业集群发展现状及障碍分析 |
4.1 新疆乳业发展现状 |
4.1.1 奶牛存栏及品种分布 |
4.1.2 牛奶总产量及单产水平 |
4.1.3 奶牛饲养区域 |
4.1.4 奶源基地建设 |
4.1.5 乳品加工业 |
4.1.6 市场消费 |
4.2 新疆乳业产业集群的形成与特征 |
4.2.1 新疆乳业产业集群的形成 |
4.2.2 新疆乳业产业集群发展的特征 |
4.3 基于“钻石模型”的新疆乳业产业集群优势分析 |
4.3.1 “钻石模型”的主要内容 |
4.3.2 基于“钻石模型”的新疆乳业产业集群优势分析 |
4.4 新疆乳业产业集群发展的障碍分析 |
4.4.1 奶牛养殖业经营粗放,生产力水平低 |
4.4.2 奶农与企业利益联结机制不顺畅 |
4.4.3 企业规模小,对产业集群拉动作用不强 |
4.4.4 企业之间交流合作少,关联程度差,同业存在无序竞争 |
4.4.5 相关、支持性产业发展水平低,配套支持力度不够 |
4.4.6 政府的政策作用有待进一步加强 |
5. 新疆乳业产业集群发展思路 |
5.1 新疆乳业产业集群发展的指导思想 |
5.2 新疆乳业产业集群发展的基本原则 |
5.2.1 市场导向原则 |
5.2.2 相对集中原则 |
5.2.3 健康和谐原则 |
5.2.4 自主创新原则 |
5.2.5 可持续发展原则 |
5.3 新疆乳业产业集群发展的区域布局规划 |
5.3.1 奶源生产基地区域布局 |
5.3.2 乳品加工企业布局 |
5.3.3 新疆乳业产业集群的培育与发展布局 |
5.4 新疆乳业产业集群发展模式 |
5.4.1 龙头企业带动型 |
5.4.2 合作组织带动型 |
6. 新疆乳业产业集群培育发展策略 |
6.1 微观层面策略 |
6.1.1 加强奶源基地规模化建设 |
6.1.2 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分配机制 |
6.1.3 加大龙头企业扶持力度,推进技术创新,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
6.1.4 解放思想,开拓视野,发挥资源优势,打造新疆特色乳业品牌 |
6.2 中观层面策略 |
6.2.1 加强和完善科学的乳业产业集群的社会化服务支撑体系 |
6.2.2 培育乳业集群文化,建立竞争与合作机制,避免恶性竞争 |
6.2.3 加强奶业协会和奶业合作社建设,提高奶农的组织化程度 |
6.3 宏观层面策略 |
6.3.1 高度重视乳业产业集群的发展,提供便利的硬环境和软环境 |
6.3.2 完善并落实乳业产业集群发展布局和规划,避免盲目发展 |
6.3.3 加大对奶牛养殖的补贴力度,推进奶牛风险基金和保险制度建设 |
6.3.4 加强畜牧兽医站建设,积极进行公益性的科技推广、人员培训和信息服务 |
6.3.5 与国际乳业发展接轨,不断进行体制和制度创新,推进奶业质量标准的改进 |
7. 总结 |
7.1 本文研究结论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导师评阅表 |
(7)我国欠发达地区产业集群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
1.3.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1.4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及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1.4.3 研究方法 |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我国欠发达地区的界定 |
2.1.2 产业集群概念的界定 |
2.2 研究的相关理论基础 |
2.2.1 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相关理论 |
2.2.2 产业集群相关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3 我国欠发达地区产业集群发展状况及战略选择 |
3.1 产业集群是欠发达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有效途径 |
3.1.1 我国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劣势分析 |
3.1.2 产业集群特性及优势分析 |
3.1.3 产业集群优势与欠发达地区劣势耦合模型 |
3.2 我国欠发达地区产业集群发展状况分析 |
3.2.1 历史回顾 |
3.2.2 发展现状 |
3.2.3 存在的问题 |
3.3 我国欠发达地区产业集群发展的SWOT分析 |
3.3.1 我国欠发达地区产业集群发展的外部环境 |
3.3.2 我国欠发达地区产业集群发展的内部条件 |
3.3.3 基于SWOT分析的战略选择 |
3.4 本章小结 |
4 我国欠发达地区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机制 |
4.1 网络关系的发育状况决定产业集群的兴衰 |
4.1.1 产业集群的网络属性 |
4.1.2 产业集群竞争优势产生的基础 |
4.1.3 产业集群衰退的原因 |
4.2 我国欠发达地区产业集群的形成机制 |
4.2.1 形成条件 |
4.2.2 形成的关联机制 |
4.2.3 形成的调控机制 |
4.3 我国欠发达地区产业集群发展的动力机制 |
4.3.1 动力机制分析 |
4.3.2 动力机制模型 |
4.4 本章小结 |
5 我国欠发达地区产业集群发展的区域创新系统 |
5.1 产业集群创新系统概述 |
5.1.1 区域创新系统定义 |
5.1.2 产业集群的本质是区域创新系统 |
5.2 我国欠发达地区产业集群创新系统结构与功能 |
5.2.1 产业集群创新系统结构 |
5.2.2 产业集群创新系统功能 |
5.2.3 我国欠发达地区产业集群创新系统的主体结构 |
5.3 我国欠发达地区产业集群创新能力 |
5.3.1 产业集群创新能力概念 |
5.3.2 我国欠发达地区产业集群创新能力驱动要素 |
5.3.3 我国欠发达地区产业集群创新能力评价 |
5.4 本章小结 |
6 我国欠发达地区产业集群发展模式 |
6.1 基于小城镇建设的产业集群发展模式 |
6.1.1 小城镇是产业集群发展的有效载体 |
6.1.2 我国欠发达地区小城镇建设的产业支撑虚弱 |
6.1.3 依托小城镇构建我国欠发达地区产业集群 |
6.2 基于工业园区发展的产业集群发展模式 |
6.2.1 工业园区是产业集群发展的有效载体 |
6.2.2 依托工业园区构建我国欠发达地区产业集群 |
6.3 基于龙头企业网络的产业集群发展模式 |
6.3.1 龙头企业网络是产业集群发展的有效载体 |
6.3.2 依托龙头企业网络构建我国欠发达地区产业集群 |
6.4 基于FDI的产业集群发展模式 |
6.4.1 FDI基于产业集群的区位选择 |
6.4.2 FDI对产业集群发展的溢出效应 |
6.4.3 利用FDI构建我国欠发达地区产业集群 |
6.5 本章小结 |
7 我国欠发达地区产业集群发展的对策建议 |
7.1 提高集群应变能力 |
7.1.1 更新低成本竞争战略 |
7.1.2 适应动态环境变化 |
7.1.3 防范集群风险 |
7.2 加强产业集群内外网络建设 |
7.2.1 完善内部网络 |
7.2.2 完善外部网络 |
7.2.3 基于CAS理论的内外网络融合 |
7.3 加强集群创新系统主体建设 |
7.3.1 培育企业家及企业家精神 |
7.3.2 促进中介组织的发展 |
7.3.3 促进产学研合作 |
7.4 培育良好的区域创新环境 |
7.4.1 政策环境 |
7.4.2 产业环境 |
7.4.3 社会文化环境 |
7.5 发挥好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 |
7.6 本章小结 |
8 黑龙江奶业集群发展的实证研究 |
8.1 黑龙江奶业集群发展状况 |
8.1.1 黑龙江奶业集群的基本概况 |
8.1.2 黑龙江奶业集群发展的SWOT分析与评价 |
8.2 加强黑龙江奶业集群的网络联系 |
8.2.1 内部网络联系 |
8.2.2 外部网络联系 |
8.3 构建黑龙江奶业集群创新系统 |
8.3.1 黑龙江奶业集群创新能力现状 |
8.3.2 完善黑龙江奶业集群创新系统主体功能 |
8.3.3 培育黑龙江奶业集群创新环境 |
8.3.4 提高黑龙江奶业集群创新能力 |
8.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8)欠发达地区奶业发展的探索与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发展现状 |
1.1 我国奶业发展现状 |
1.1.1 从奶源方面来看 |
1.1.2 从乳制品加工企业来看 |
1.1.3 从乳制品消费市场来看 |
1.2 欠发达地区(陕西)奶业发展状况 |
1.2.1 从奶源来看 |
1.2.2 从乳制品加工企业来看 |
1.2.3 从乳制品消费市场来看 |
1.3 陇县奶业发展现状 |
第二章 制约因素 |
2.1 对发展奶业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
2.1.1 农民思想认识不足 |
2.1.2 乳制品加工企业的管理者思想认识不足 |
2.1.3 政府官员思想认识不足 |
2.2 生产要素投入不足是制约欠发达地区奶业发展的瓶颈 |
2.2.1 资金投入不足制约整个奶业发展水平提高 |
2.2.2 人才严重短缺制约着奶业的长远发展 |
2.3 奶制品质量不高,制约着奶制品消费市场的扩大 |
2.3.1 原料奶质量 |
2.3.2 产品质量 |
2.4 乳制品加工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制约着奶业的健康、持续、快速发展 |
2.5 社会服务体系不完善 |
第三章 发展措施与对策研究 |
3.1 加大政策扶持与引导,完善服务体系 |
3.2 加快良种奶牛的繁育和推广 |
3.3 进一步扩张养殖规模,提升规模效益 |
3.4 实施科技兴牧,向科技要效益 |
3.5 培育整合乳品加工企业,增强奶业带动功能 |
3.6 实行科学饲喂,提高鲜奶质量 |
3.7 资金投入与承受能力之间的关系 |
3.8 行政推动与市场拉动的关系 |
3.9 规模经营与分散养殖的关系 |
3.10 良种引进与自繁自育的关系 |
3.11 奶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
第四章 实证分析 |
4.1 政府的扶持、引导和服务创造了奶业良好的发展环境 |
4.1.1 引导 |
4.1.2 扶持 |
4.1.3 服务 |
4.2 龙头企业有效带动奶业协调发展 |
4.2.1 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增强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
4.2.2 深化“奶粉与液态奶并重,培育自己的奶源基地”战略,形成和氏发展战略的精髓 |
4.3 建立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实现龙头企业和奶农二者的共赢 |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
5.1 结论 |
5.2 讨论 |
5.2.1 自然条件和资源条件是奶业发展的前提 |
5.2.2 市场需求是奶业发展的导向标 |
5.2.3 龙头企业的带动是奶业发展的关键性动力因素 |
5.3 行政推动是调控奶业发展的手段 |
5.4 质量效益是奶业发展的核心 |
5.5 技术服务是奶业发展的有力保障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10)中国乳制品市场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1.1 问题的提出 |
1.1.2 本研究的必要性及其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及评述 |
1.2.1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及评述 |
1.2.2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及评述 |
1.3 本研究的逻辑结构及主要方法 |
1.3.1 逻辑结构 |
1.3.2 主要研究方法 |
1.4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
2 相关基础理论 |
2.1 城乡二元结构理论 |
2.1.1 马克思的城乡经济二元论 |
2.1.2 缪尔达尔的城乡地理二元论 |
2.2 市场结构理论 |
2.2.1 市场结构的划分标准 |
2.2.2 SCP逻辑框架 |
2.2.3 进入退出障碍理论 |
2.3 博弈理论 |
2.4 创新理论 |
2.4.1 创新的内涵 |
2.4.2 创新的形式 |
2.5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5.1 可持续发展理论溯源 |
2.5.2 可持续发展理论与乳制品市场 |
2.6 本章小结 |
3 国内外乳制品市场现状及发展趋势 |
3.1 国外乳制品市场 |
3.1.1 发展现状 |
3.1.2 发展趋势 |
3.2 我国乳制品市场 |
3.2.1 乳业发展的历史阶段划分 |
3.2.2 发展现状 |
3.2.3 发展趋势 |
3.3 本章小结 |
4 中国乳制品需求市场分析 |
4.1 乳制品需求市场结构 |
4.1.1 乳制品需求市场的省际分布特征 |
4.1.2 乳制品需求市场的城乡结构特征 |
4.2 乳制品需求市场影响因素 |
4.2.1 城镇乳制品需求市场的影响因素 |
4.2.2 农村乳制品需求市场的影响因素 |
4.3 城镇乳制品需求市场的群体结构特征 |
4.3.1 年龄结构对需求市场的影响 |
4.3.2 需求群体的品牌偏好 |
4.4 乳制品需求市场需求预测 |
4.4.1 应用AGUNK模型对乳制品市场需求的预测 |
4.4.2 城镇乳制品需求市场主要乳制品的需求预测 |
4.5 本章小结 |
5 中国乳制品供给市场分析 |
5.1 乳制品供给市场的供给能力 |
5.1.1 乳制品加工业的发展概况 |
5.1.2 原奶供给能力 |
5.2 乳制品供给市场的结构 |
5.2.1 产业所有制结构 |
5.2.2 乳制品业规模结构 |
5.2.3 乳制品供给市场产品结构 |
5.3 乳制品供给市场的价格 |
5.3.1 价格对乳制品供给市场的影响 |
5.3.2 乳制品企业价格的博弈 |
5.4 乳制品企业与农户的囚徒困境 |
5.4.1 乳制品企业与农户的组织模式 |
5.4.2 契约型组织模式的囚徒困境 |
5.5 乳制品供给市场存在问题与不足 |
5.6 本章小结 |
6 中国乳制品市场环境 |
6.1 社会经济环境 |
6.1.1 国内生产总值持续增长 |
6.1.2 居民收入增加 |
6.1.3 居民消费结构升级 |
6.2 政府对乳制品市场管理 |
6.2.1 管理体制 |
6.2.2 乳制品市场政策环境 |
6.3 境内行业环境 |
6.3.1 生产能力 |
6.3.2 市场需求 |
6.3.3 市场格局 |
6.4 境外行业环境 |
6.4.1 境外行业发展 |
6.4.2 竞争分析 |
6.4.3 优劣势分析 |
6.5 乳制品市场的行业管理 |
6.5.1 乳和乳制品国家标准 |
6.5.2 乳制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管理 |
6.5.3 乳制品标志管理 |
6.6 本章小结 |
7 中国乳制品市场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模型 |
7.1 可持续发展概述 |
7.2 影响乳制品市场可持续发展的因素 |
7.2.1 影响产业发展的因素 |
7.2.2 乳制品市场可持续发展因素分析 |
7.3 乳制品市场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
7.3.1 可持续发展指标 |
7.3.2 评价指标的设计 |
7.3.3 乳制品市场发展可持续性评价指标体系 |
7.4 乳制品市场发展可持续性评价模型 |
7.4.1 模糊综合评判数学模型 |
7.4.2 乳制品市场发展可持续性评价模型 |
7.5 本章小结 |
8 实证研究 |
8.1 红星集团概况 |
8.2 红星集团需求市场 |
8.3 红星集团供给市场 |
8.4 红星集团的市场发展环境 |
8.5 红星集团的可持续发展分析 |
8.6 本章小结 |
9 中国乳制品市场发展的对策建议 |
9.1 加强政府的市场扶持力度 |
9.1.1 重视乳制品市场发展 |
9.1.2 树立可持续发展思想 |
9.1.3 采用保护政策和措施 |
9.1.4 改善贸易环境 |
9.1.5 理顺乳品生产和贸易管理体制 |
9.1.6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
9.2 加强行业的市场管理力度 |
9.2.1 加强奶源基地建设确保优质原料奶的供应 |
9.2.2 调整乳品产业结构 |
9.2.3 对生产进行合理布局 |
9.2.4 加强基础理论研究进行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
9.2.5 建立乳制品安全性控制体系 |
9.2.6 建立奶业风险管理机制 |
9.2.7 加强各级乳业协会的市场监管作用 |
9.2.8 加强舆论宣传 |
9.3 加强企业的市场开发力度 |
9.3.1 积极构建企业的发展战略 |
9.3.2 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
9.3.3 构筑合理的人力资源结构 |
9.3.4 建立稳固的产业链 |
9.3.5 优化生产组织形式 |
9.3.6 品牌策略 |
9.3.7 开拓农村市场 |
9.3.8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
9.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独创性声明 |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
四、西部开发带动奶业大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 [1]京津冀一体化奶业发展布局优化研究[D]. 袁艳云. 北京农学院, 2021(08)
- [2]中国奶业发展策略研究[D]. 刘秀娟. 河北农业大学, 2021
- [3]中国城乡居民奶类消费研究[D]. 聂迎利.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9(11)
- [4]兵团农八师奶业竞争战略研究[D]. 孙耀强. 石河子大学, 2009(02)
- [5]新疆乳业产业集群发展研究[D]. 魏燕. 石河子大学, 2008(12)
- [6]浅谈如何促进中原奶业的大发展[A]. 白跃宇. 河南省畜牧兽医学会第七届理事会第二次会议暨2008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08
- [7]我国欠发达地区产业集群发展研究[D]. 冉庆国. 东北林业大学, 2007(06)
- [8]欠发达地区奶业发展的探索与思考[D]. 马鲜萍.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6(06)
- [9]乳业专家汇聚四川为西部乳业发展献计献策——西部乳业发展形势研讨会在四川洪雅县召开[J]. 聂迎利,黄代云,骆承庠,王丁棉,顾佳升,阿里木,张僖,郑印,魏荣禄,田西华,虞景龙. 中国乳业, 2006(04)
- [10]中国乳制品市场发展研究[D]. 赵胜利. 东北林业大学, 20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