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不稳定结构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大数据,云模型,数据分区,数据传输
不稳定结构论文文献综述
郑美光,杨姣,常成龙,胡志刚[1](2019)在《非结构化云数据管理系统不稳定数据分区识别算法》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大数据背景下,非结构化云数据管理系统中数据节点需要处理不断膨胀的原始数据、索引数据和中间数据,"数据膨胀"将显着增加云数据管理系统的时间和能耗等各类开销.为降低非结构化数据管理系统因数据频繁移动而导致的数据传输开销,文中提出了一种不稳定数据分区的识别算法.首先面向非结构化数据管理系统,通过引入云模型理论对存储系统中的数据分区进行云建模,识别出不稳定的数据分区,然后调用相关算法对其进行重新布局.实验结果显示,不稳定数据分区识别算法可以有效地识别出不稳定的数据分区,对其重新布局后,降低数据传输开销的效果显着.(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8期)
张景,周玉淑,沈新勇,李小凡[2](2019)在《2016年“7.19”京津冀极端降水系统的动热力结构及不稳定条件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NCEP/NCAR的GFS再分析资料,结合中国气象局气象信息中心提供的全国自动站观测降水量资料、CMORPH卫星反演降水资料、FY2反演降水资料和雷达定量估测降水产品融合的降水资料,对造成2016年7月19~21日北京—天津—河北(以下简称京津冀)地区的极端降水天气系统动热力结构演变以及不稳定条件进行了诊断分析,揭示了京津冀地区上空不同气压层上天气尺度系统的配置,水汽条件,降水发生的垂直运动条件及不稳定层结演变情况。结果表明:(1)500 hPa呈现东高西低的环流形势,与700 hPa低涡和高低空急流相配合,副高北抬阻挡华北地区低涡的东移,导致低涡在京津冀地区停滞是此次降水发生的环流背景;(2)低层的低涡东移发展与中高层正涡度迭加对暴雨发生有重要作用;(3)引用位势散度分析对流不稳定度变化的原因表明,降水区后部的京津冀西南地区,低层的位势不稳定主要由位势散度的水平风垂直切变部分决定,代表水平风垂直切变和大气湿斜压的共同作用,弱降水区以及降水区后方的低层位势散度为负值,有利于该区域位势不稳定加强,强降水区及降水区前方位势散度为正值,抑制了位势不稳定发展。位势散度变化可以通过影响大气稳定度变化进而影响降水落区,位势散度的高值区对应了降水大值区,尤其是700 hPa位势散度对降水落区有很好的指示作用,可以结合位势散度的变化对降水落区进行预估。(本文来源于《大气科学》期刊2019年04期)
高杰,曹福堃,褚召丰,岳国强,郑群[3](2019)在《旋转诱导轮缘密封不稳定流动特性及结构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无主流非均匀压力场影响下旋转诱导轮缘密封非定常流动问题,采用经旋转封闭腔试验验证的大涡模拟方法,研究了封闭轮缘密封腔内流动的不稳定性,在此基础上针对典型轴向与径向密封和实际发动机中可见的斜向密封等3种结构进行非定常雷诺平均数值计算,研究了典型轮缘密封结构下密封区域瞬时流场特性,并采用快速傅里叶变换与互相关分析方法揭示了轮缘密封区域大尺度涡结构的动力学特性,最后给出了不同轮缘密封结构的旋转诱导封严特性及密封结构优化的启示.研究结果表明:旋转诱导轮缘密封流具有固有不稳定特性,在轮缘间隙区域产生了一系列大尺度涡结构,它们沿周向以低于转子的速度传播,旋涡频率、转速与个数取决于轮缘密封类型,总体上旋转诱导斜向密封的封严效率优于轴向与径向密封.(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技术科学》期刊2019年07期)
白世伟,杨晓菲[4](2018)在《基于不稳定核基本性质测量的原子核结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精密激光谱学是通过测量核素原子光谱的超精细结构和同位素移位来研究原子核的基本性质,为原子核自旋、磁矩、电四极矩及电荷均方根半径的确定提供了一种模型独立的测量方式。这些原子核基本性质的测量,能够比较精确地描述原子核微观结构的演化。近年来,随着放射性束流装置的发展,产生远离β-稳定线的丰中子/丰质子核素成为可能,也进一步促进了高分辨和高灵敏度的激光谱技术更加广泛的应用。简单介绍了基于放射性核素超精细结构的激光谱学测量原理,并通过几个经典实例来回顾近年来激光谱学在原子核奇特结构研究领域的独特贡献。主要通过分析几个重要核区原子核的基本性质,结合大尺度壳模型、ab initio理论、密度泛函理论等,来探索丰中子核中展现出来的一些新的奇特现象,如晕结构、幻数演化、形状共存等。(本文来源于《原子核物理评论》期刊2018年04期)
王哲人,王世宇,张东升[5](2019)在《环状周期结构叁维参激振动不稳定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环状周期结构广泛应用于工程领域.针对在移动载荷作用下的环状周期结构,开展叁维参激振动特性分析.首先基于Hamilton理论,在惯性坐标系下建立了时变动力学模型.为了提高计算效率,采用坐标变换将其转换至随动坐标系,从而得到等效时不变模型.然后利用Galerkin理论将其离散,通过计算系统的特征值,预测了动力稳定性.最后采用Floquét理论计算了时变系统的不稳定域,得到了与等效系统相同的结果.该研究为该类系统的参数设计及稳定性控制提供了借鉴.(本文来源于《固体力学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陈家良,王晓,杨峰,潘彬彬,苏循成[6](2018)在《高性能顺磁探针在测定不稳定蛋白质复合物叁维结构与细胞内环境研究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生物大分子上定点标记顺磁离子,借助于高灵敏的顺磁效应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核磁共振检测限度并在结构生物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另外,通过核磁共振发展和优化的高性能顺磁探针可以窄化双电子自旋共振(DEER)测定的距离分布,提高DEER测量中的分辨率。在本文中我们将详细讨论高性能的顺磁探针定点修饰蛋白质的策略,以及通过优化和发展的顺磁探针来测定低含量、不稳定酶催化中间体叁维结构, PCS和PRE联用研究多结构域(本文来源于《2018第二十届全国波谱学学术年会会议论文摘要集》期刊2018-10-12)
张杰[7](2018)在《货币价值的“双重结构”与金融不稳定的内生性——兼评明斯基的“金融不稳定假说”》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货币理论史上,主流文献对货币价值的基本结构有所忽视。本文打算对此问题进行初步梳理。本文发现,货币价值的结构问题发端于蒋硕杰对货币供给"合成谬误"现象的讨论,随后在明斯基的"金融不稳定假说"框架中得到深化。基于货币价值的宏微观矛盾,明斯基系统阐释了金融理性走向金融非理性的内在机理与必然逻辑,其中特别点明了银行体系"金融承诺"的特殊关键作用,认为这种承诺是几乎所有类型金融危机的启动装置。本文的推论是,货币价值的特殊结构以及由此导致的金融不稳定的内生性质,决定了金融市场化改革的有效边界。据此,在现实的金融改革进程中,需要慎重把握金融市场化的节奏。特别是,鉴于银行体系在金融非理性生成过程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应当对其施行更加严格的准入与监管而不是更为积极的市场化。(本文来源于《中国金融学》期刊2018年01期)
李静[8](2018)在《中层大气不稳定结构及极区大气异常变化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大气波动主要包括行星尺度波、潮汐波、和重力波等,它们在不同空间和时间尺度的大气耦合中起着关键作用。这些波动在低层大气中产生并向上传播,通过波耗散或破碎过程将动量和能量传输到背景大气中,从而对平流层和中间层的大气环流产生很强的动力学效应。另外,在波的传播过程中平均流场也会影响波的产生、传播和耗散。本论文利用地基和星载仪器长期观测的数据,一方面研究了中间层顶不稳定结构ripple的季节变化、及其与背景大气的关系,另一方面研究了北半球极区中高层大气对2015/2016年强厄尔尼诺(El Nino,EN)和准两年振荡(QBO)异常的响应。综合这些结果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波动在整个大气耦合中的作用。1、在中高层大气区域,大气重力波通过耗散和破碎将自身的动量和能量传输到平均流中,从而在驱动大气环流中起重要作用。对重力波耗散过程影响最大的机制是动力不稳定性和对流不稳定性,而OH全天空成像仪观测的ripple结构被认为是动力不稳定或对流不稳定的一种表征形式,因此研究ripple的特性和变化有着重要意义。然而,由于缺少长期的中间层温度和风场数据,关于ripple的研究仍留有很多疑问,如ripple与重力波的关系、其与背景大气稳定性和风场的关系等。针对以上问题,基于美国科罗拉多州Yucca Ridge Field台站的(40.7° N,104.9° W)OH全天空气辉成像仪、附近Fort Collins的窄带钠激光雷达和Platteville的中频雷达的观测的多年数据,我们首次对ripple的特性及季节变化、其与中间层背景风场和大气稳定性的关系进行了详细的统计研究。结果发现ripple的发生频率呈现出明显的季节变化和对地方时的依赖性,其秋冬季节(尤其是秋季)的发生率要高于其他季节。ripple结构的持续时间和空间尺度(水平波长)主要集中在5-20min和5-10km,且移动方向更偏向于南北向。以往研究普遍认为ripple结构是随着背景风场移动的,当它发生时大气是趋于不稳定的。然而我们的研究结果发现ripple结构并不总是随着背景风场移动,大气不稳定的发生率也(约17%)远低于ripple事件的发生率。多于一半的ripple结构并不随着背景风场移动,而且这些结构的动态不稳定参数Richardson数也相对高于随着背景风场移动的另一类ripple结构,这与前人对ripple和风场关系的研究结果并不一致。2、在北半球平流层,行星波(Rossby波)主要通过驱动Brewer-Dobson(BD)环流来影响极区温度和风场,进而引起极涡增强或减弱(比如平流层突然增温)。而2015/2016年冬季早期发生了有记录以来最强的厄尔尼诺事件,持续时间非常长,并且存在QBO的异常阻断。已有研究表明厄尔尼诺和QBO异常都会对北半球冬季极区的中高层大气产生重要影响。本文对北半球极区整个冬季(2015年10月-2016年3月)平流层和中间层大气对低层大气异常气候的复杂响应做了较全面的研究。基于北极圈内加拿大地区的Resolute Bay观测站(74.7 °N,265.1 °E)的OH全天空气辉成像仪、法布里-珀罗干涉仪(Fabry-Perot Interferometer,FPI)、Aura 卫星上的微波探测仪(Microwave Limb Sounder,MLS)数据,我们对2015/2016北极冬季早期(11、12月)的数据进行了分析,在北极中间层发现了多次非常少见的小尺度(水平波长小于20km)重力波事件。其中较为明显的是2015年11月23日和12月18日的两个重力波事件,对应的水平波长均为~18km,持续时间约为35min。基于Eureka台站的流星雷达、ECMWF再分析数据和MLS数据,我们对2015/2016年冬季北极平流层和中间层的风温和臭氧的变化进行了统计分析,发现在平流层,风场提前一个月转为西向风,温度提前一个月升高,且这些变化发生的都非常快,而3月份之前臭氧含量一直很低(与正常年份相比)。这一年平流层EP通量散度为负值且比往年低,表明Rossby波在这里破碎的比较多。而在中间层顶(80-95km),3月份之前比较暖,之后开始变冷,这和平流层温度变化呈负相关。以上结果表明在2015/2016年北极异常冬季情况下,对流层产生异常多的行星波并传播到平流层,在平流层破碎并释放动量和能量到背景大气中,对背景大气环流产生一个向西的拖曳(Rossby波的相速度在北半球冬季一般是向西的),由于北极冬季平流层纬向风一般是向东的,向西的拖曳使得背景大气纬向东向风场减速,也减弱了极涡和绕极环流(极涡是向东的),即减速了极区风场。同时增强的Brewer-Dobson造成极区下沉的增强,最终绝热加热使得极区变暖。但是2015/2016年冬季行星波破碎比往年更多,极涡减弱的也更剧烈,即极区风场减弱很快,提前向西转向且很迅速;Brewer-Dobson环流剧烈增强,使得平流层底部变暖较快。这很可能是由2016年3月份发生的异常平流层突然增温引起的,而这次突然增温也与异常厄尔尼诺和QBO现象直接相关。(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期刊2018-04-01)
夏镇娟,马虎,卓长飞,周长省[9](2018)在《圆盘结构下旋转爆震波的不稳定传播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圆盘结构下旋转爆震波的不稳定传播特性,以2H2+O2+3.76N2为反应混合物,开展该结构下的二维数值研究。详细分析了旋转爆震波不稳定传播模态的流场特征,以及爆震波参数、出口流场参数和增压比的变化。结果表明,不稳定传播模态下,旋转爆震波重复进行"解耦—再起爆"过程,内圆扩张曲面的发散作用,使出口附近的爆震波首先解耦,解耦区域逐渐往流场内部扩张;反射激波与前导激波的碰撞产生局部热点,促使爆震波重新起爆;爆震波的压力、温度以及传播速度皆随爆震波的解耦及再起爆过程发生变化;旋转爆震波的不稳定传播对出口速度分量及马赫数的影响很小;出口增压比受不稳定传播的影响较大,随时间呈周期性变化,变化幅值较高且不稳定。出口增压比的循环周期与爆震波"解耦—再起爆"的周期一致,稳定后两者的循环频率约为21.6kHz。(本文来源于《航空学报》期刊2018年02期)
陈伟杰,乔渭阳,仝帆,段文华,刘团结[10](2016)在《尾缘锯齿结构对叶片边界层不稳定噪声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实验研究了不同雷诺数(2×10~5~8×10~5)、不同攻角状态下,3种相同波长(4%弦长)不同振幅(分别为5%、10%、15%弦长)尾缘锯齿结构对叶片层流边界层不稳定噪声的影响。研究表明,在0°攻角状态下,尾缘锯齿会增强甚至诱导产生新的不稳定噪声,显着增大叶片自噪声;在大攻角状态下,尾缘锯齿会减弱甚至完全抑制不稳定噪声,降噪量高达40dB,降噪机制在于尾缘锯齿结构破坏了不稳定噪声产生所需的声学反馈回路。尾缘锯齿会降低不稳定噪声频率,且锯齿振幅越大,不稳定噪声频率越低。(本文来源于《航空学报》期刊2016年11期)
不稳定结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利用NCEP/NCAR的GFS再分析资料,结合中国气象局气象信息中心提供的全国自动站观测降水量资料、CMORPH卫星反演降水资料、FY2反演降水资料和雷达定量估测降水产品融合的降水资料,对造成2016年7月19~21日北京—天津—河北(以下简称京津冀)地区的极端降水天气系统动热力结构演变以及不稳定条件进行了诊断分析,揭示了京津冀地区上空不同气压层上天气尺度系统的配置,水汽条件,降水发生的垂直运动条件及不稳定层结演变情况。结果表明:(1)500 hPa呈现东高西低的环流形势,与700 hPa低涡和高低空急流相配合,副高北抬阻挡华北地区低涡的东移,导致低涡在京津冀地区停滞是此次降水发生的环流背景;(2)低层的低涡东移发展与中高层正涡度迭加对暴雨发生有重要作用;(3)引用位势散度分析对流不稳定度变化的原因表明,降水区后部的京津冀西南地区,低层的位势不稳定主要由位势散度的水平风垂直切变部分决定,代表水平风垂直切变和大气湿斜压的共同作用,弱降水区以及降水区后方的低层位势散度为负值,有利于该区域位势不稳定加强,强降水区及降水区前方位势散度为正值,抑制了位势不稳定发展。位势散度变化可以通过影响大气稳定度变化进而影响降水落区,位势散度的高值区对应了降水大值区,尤其是700 hPa位势散度对降水落区有很好的指示作用,可以结合位势散度的变化对降水落区进行预估。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不稳定结构论文参考文献
[1].郑美光,杨姣,常成龙,胡志刚.非结构化云数据管理系统不稳定数据分区识别算法[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2].张景,周玉淑,沈新勇,李小凡.2016年“7.19”京津冀极端降水系统的动热力结构及不稳定条件分析[J].大气科学.2019
[3].高杰,曹福堃,褚召丰,岳国强,郑群.旋转诱导轮缘密封不稳定流动特性及结构优化[J].中国科学:技术科学.2019
[4].白世伟,杨晓菲.基于不稳定核基本性质测量的原子核结构研究[J].原子核物理评论.2018
[5].王哲人,王世宇,张东升.环状周期结构叁维参激振动不稳定分析[J].固体力学学报.2019
[6].陈家良,王晓,杨峰,潘彬彬,苏循成.高性能顺磁探针在测定不稳定蛋白质复合物叁维结构与细胞内环境研究中的应用[C].2018第二十届全国波谱学学术年会会议论文摘要集.2018
[7].张杰.货币价值的“双重结构”与金融不稳定的内生性——兼评明斯基的“金融不稳定假说”[J].中国金融学.2018
[8].李静.中层大气不稳定结构及极区大气异常变化的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8
[9].夏镇娟,马虎,卓长飞,周长省.圆盘结构下旋转爆震波的不稳定传播特性[J].航空学报.2018
[10].陈伟杰,乔渭阳,仝帆,段文华,刘团结.尾缘锯齿结构对叶片边界层不稳定噪声的影响[J].航空学报.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