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非视距误差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超宽带定位技术,TDOA,AOA融合算法,非视距误差,Chan算法
非视距误差论文文献综述
王成晓[1](2019)在《基于UWB TDOA技术的非视距误差校正算法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越来越多的大型室内场景中,人们对于人员、物体及目标地点的定位需求越来越迫切。室外定位技术GPS(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和GSM(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受到建筑体的影响,在室内定位效果不明显。相对于蓝牙(Bluetooth)、射频识别(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Zigbee等室内定位技术,超宽带定位技术因其良好的高传输速率、高多径分辨率、强信号抗干扰能力,使得其在室内定位技术中兴起,并被广泛应用于军用和民用领域。本课题对超宽带(UWB,Ultra-wideband)定位技术的基本概念、研究现状及系统组成进行了深入研究,着重研究了室内定位系统中TDOA(Time Difference of Arrival)定位算法,同时AOA(AngleofArrival)定位算法作为辅助定位算法,也进行了相关研究。针对非视距(NLOS,Non-line-of-sight)传播对定位精度的影响,给出了不同室内环境下非视距误差的均方根时延误差模型,最后验证了 Wylie算法鉴别非视距误差的可行性;通过使用Chan算法对TDOA/AOA融合算法进行位置估值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利用最陡下降算法(SDA,Steepest Descent Algorithm)迭代校正非视距误差影响的改进算法,从而减小非视距误差对定位精度的干扰。实验结果表明,提出的改进算法能很好的降低非视距误差的影响,有效提高定位性能。但是由于采用Chan算法进行初始位置估算,运用了两次加权最小二乘法(WLS,Weighted Least Squares);并且采用SDA进行迭代计算,多次迭代计算增加了算法复杂度。在接下来的研究工作中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在不影响定位精度的前提下减小算法复杂度。(本文来源于《海南大学》期刊2019-05-01)
庞丽莉,许其清,谢家烨[2](2019)在《椭球约束下减小叁维定位中的非视距误差》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精度较高的TOA测距方法对位于叁维表面的节点进行定位时,非视距传播现象会造成测距值出现较大的正向误差。针对非视距误差提出一种判别算法,对参与定位的锚节点进行筛选,剔除掉非视距误差较大的锚节点,再用残差加权算法进行最终的位置估计。与最小二乘法和残差加权法相比,能够有效地减小非视距误差的影响,具有更高的定位精度。(本文来源于《计算机工程与应用》期刊2019年07期)
田野,王世博,刘万里,葛世荣,安站东[3](2018)在《L型空间UWB非视距测距误差预测模型与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当前UWB定位系统精度较低的问题,建立了一种在L型空间的非视距测距误差预测模型,并验证了该模型的准确性。分析结果表明:利用误差模型得出的理论误差与实际误差仅平均相差12.2mm,可以实现对非视距测距误差的预测。该项研究为提升超宽带定位系统的定位精度和超宽带在井下的定位模块布置提供了数据支撑。(本文来源于《煤矿开采》期刊2018年02期)
闫小涵[4](2018)在《基于信号特征地图的差分非视距误差补偿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室内外一体化的高精度定位技术,不但在医疗行业,线上出行,消防救援,智慧城市,物联网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应用,也成为“互联网+”经济的重要助推器。相比于基于蓝牙、红外、WiFi、RFID、超宽带等技术的定位方式,基于移动通信网的定位具有维护成本低,普适性高,区域应用性强,用户覆盖面广等明显优势。而对于基于无线蜂窝网络的室内外定位,如何对定位精度影响最严重的非视距误差进行补偿一直是困扰国内外诸多学者的难题。在复杂信道环境中,解决非视距问题主要有以下叁大难点:1.信号传播的复杂性;2.接收端信号特征的不稳定性;3.非视距误差的难确定性。本文针对以上难点,分别进行了相应研究,主要贡献和创新如下:1、基于预测的室内信号差分特征地图针对信号传播的复杂性,本文充分研究并融合室内外的叁维空间信息、空间电磁信息和空间网元参数,完成室内外的3D地图建设和信道分析,并提出一种改进的室内信号传播模型。然后利用上述传播模型以及差分法得到差分信号特征地图,并计算基于信号特征地图的差分非视距误差(NLOS error)分布。此方法可以近似复现实际定位系统中信号传播的本质过程,减少大量重复的采集工作,并且对不同环境都有较好的空间适应性和泛化能力,且为后续的算法及分析提供优质可靠的数据来源。2、基于虚拟站的差分信号特征地图的自适应更新方法针对接收端信号特征的不稳定性,本文提出一种基于四叉树结构的多层网格划分法,并提出了稀疏虚拟站的差分信号特征地图自适应修正方法。通过稀疏虚拟站的差分信号特征变化值,对各网格点的信号特征与非视距误差进行逐层修正,得到动态环境下自适应的差分信号特征地图。实验表明,在时变环境下,本方法较传统克里金插值法可更快并更准确地更新并修正信号特征地图。3、基于差分信号特征的非视距误差补偿方法针对非视距误差的难确定性,本文分析了各类信号特征,得到了差分信号特征与非视距误差的映射关系。并且提出了基于TD-GA-BPNN的非视距误差预测算法,对无法映射的特征点进行扩维,加入标记库,并且结合BP神经网络和遗传算法,通过学习和改进得到优良性能的非视距计算方法,最小均方根误差可达到0.8644×10-16S。本方法较BPNN精度改善了 36%,训练时间缩短了 33.33%。较基于PSO和GA改进的BPNN算法测试误差分别改善了 19.68%和31.51%,运算时间分别改进了 19.05%和25.4%。本文提出的基于信号特征地图的差分非视距误差消除方法可以达到高精度,高稳定,高适应性的定位效果,静态环境下80%定位精度可达1.13m,动态环境下定位精度为1.89m,实际定位环境下平均误差小于2m,均优于现有考虑非视距误差的定位算法。(本文来源于《北京邮电大学》期刊2018-03-18)
邓中亮,闫小涵,焦继超,林乐轩,王玮[5](2017)在《基于信号特征分布的非视距误差补偿》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主要研究在室内环境下,如何对定位信号的非视距传播导致的误差进行精确补偿。由于大多数现有非视距补偿方法都难以达到较高的准确度和时效性,本文针对特定区域的高精度室内定位要求,充分考虑室内具体环境,利用基于PO(几何光学)和UTD(一致性绕射理论)的3D仿射传播模型对室内定位数据特征即TDOA分布进行预估得到理论室内定位数据指纹库。然后利用基准站差分方法充分考虑信号分布的空间相关性以及信号传播的时间波动性,对于理论TDOA分布进行修正得到实时的非视距误差分布。将定位信息经过两级匹配和欧氏距离加权得到TDOA非视距补偿值,并通过牛顿迭代算法得出最终的精确定位点。经验证,此方法可使原定位方法准确度提高一倍以上,达到米级定位精度。(本文来源于《第八届中国卫星导航学术年会论文集——S10多源融合导航技术》期刊2017-05-23)
张然,宋来亮,冉龙俊[6](2017)在《一种基于非视距误差补偿的协同定位算法》一文中研究指出非视距(NLOS)误差对超宽带(UWB)室内定位技术的定位精度有很大影响。针对此问题,根据NLOS环境下附加时延和由信道决定的均方根时延扩展的联合统计特性,估计NLOS误差的均值和方差,对定位算法测量值和系统测量误差协方差进行修正,并采用时变权重的粒子群算法与Chan算法相结合的协同定位算法进行定位计算,具有良好的全局搜索与局部搜索最优解的能力。仿真结果表明,在NLOS环境下,相比于单一算法,协同算法定位精度提高30%左右,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NLOS误差的影响,满足室内定位的要求。(本文来源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期刊2017年07期)
李程,邓中亮,焦继超,张森杰,林洁[7](2016)在《非视距误差的分析与补偿》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在基于移动基站定位系统中,信号由于非视距传播导致的误差进行分析和补偿。由于原有TDOA重构方法对定位精度的提升有所限制,本文提出了TDOA重构与特征点匹配双重误差补偿的方法。通过欧氏距离加权对特征点库里特征点的信息进行筛选,对TDOA进行补偿后,通过牛顿迭代法解算定位点的位置坐标。对定位信号进行双重补偿,使得定位精度可以达到米级。(本文来源于《第七届中国卫星导航学术年会论文集——S10 多源融合导航技术》期刊2016-05-18)
后茜,林基明,周继华,刘俊[8](2015)在《LTE中抑制非视距误差的分层协同定位算法》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长期演进技术(LTE)定位系统中非视距(NLOS)误差会使得用户终端测得的定位参数存在较大偏差,从而导致基于观测到达时间差(OTDOA)定位技术所估计的用户终端位置定位精度下降,以及传统Chan算法和Taylor级数展开算法中OTDOA协方差矩阵难以获取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抑制NLOS误差的分层协同定位算法(HCLA)。算法首先鉴别出含NLOS误差的基站,然后利用残差加权算法获取OTDOA协方差矩阵,再对传统的Chan算法和Taylor级数展开算法进行改进,将二者联合起来对用户终端进行分层协同定位。该算法无需知道OTDOA误差先验信息。仿真结果表明,NLOS环境下该算法能准确鉴别出含NLOS误差的基站,并能有效减小定位误差。(本文来源于《电视技术》期刊2015年17期)
田子建,朱元忠,张向阳,刘雨洋[9](2015)在《非视距误差抑制方法在矿井目标定位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分析并指出电磁波非视距传播时延造成的测距误差是影响矿井定位精度的主要原因,针对基于到达时间的矿井目标定位方法,提出了一种能量检测非视距误差抑制方法。该方法通过实测矿井巷道信道特征,统计分析得出直达路径的门限值和信号截取的时间长度,构造相应的鉴别参量,在截取的信号段中提取直达路径能量块的到达时间,以此鉴别出非视距信号。测试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达到较高的测距和定位精度。(本文来源于《工矿自动化》期刊2015年06期)
王庆辉,鲁婷婷,刘孟龙,郭烁,魏立峰[10](2014)在《基于TOA减小非视距误差的方案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TOA无线定位中容易受非视距影响等问题,提出了一套有效减小非视距误差的无线测距系统.通过建立消除非视距误差的卡尔曼滤波模型来消除随机干扰,利用实测数据进行离线滤波仿真,从而验证模型的有效性.以ATmega1280微处理器为控制器,nanoPAN 5375为射频芯片,设计了一套测距系统,并在测距平台上进行实际测试.结果表明,测距系统能够完成实时动态滤波,有效减少非视距误差,测量精度较高,可直接应用于存在NLOS环境下的定位.(本文来源于《沈阳工业大学学报》期刊2014年02期)
非视距误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采用精度较高的TOA测距方法对位于叁维表面的节点进行定位时,非视距传播现象会造成测距值出现较大的正向误差。针对非视距误差提出一种判别算法,对参与定位的锚节点进行筛选,剔除掉非视距误差较大的锚节点,再用残差加权算法进行最终的位置估计。与最小二乘法和残差加权法相比,能够有效地减小非视距误差的影响,具有更高的定位精度。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非视距误差论文参考文献
[1].王成晓.基于UWBTDOA技术的非视距误差校正算法优化研究[D].海南大学.2019
[2].庞丽莉,许其清,谢家烨.椭球约束下减小叁维定位中的非视距误差[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19
[3].田野,王世博,刘万里,葛世荣,安站东.L型空间UWB非视距测距误差预测模型与试验研究[J].煤矿开采.2018
[4].闫小涵.基于信号特征地图的差分非视距误差补偿方法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8
[5].邓中亮,闫小涵,焦继超,林乐轩,王玮.基于信号特征分布的非视距误差补偿[C].第八届中国卫星导航学术年会论文集——S10多源融合导航技术.2017
[6].张然,宋来亮,冉龙俊.一种基于非视距误差补偿的协同定位算法[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17
[7].李程,邓中亮,焦继超,张森杰,林洁.非视距误差的分析与补偿[C].第七届中国卫星导航学术年会论文集——S10多源融合导航技术.2016
[8].后茜,林基明,周继华,刘俊.LTE中抑制非视距误差的分层协同定位算法[J].电视技术.2015
[9].田子建,朱元忠,张向阳,刘雨洋.非视距误差抑制方法在矿井目标定位中的应用[J].工矿自动化.2015
[10].王庆辉,鲁婷婷,刘孟龙,郭烁,魏立峰.基于TOA减小非视距误差的方案设计[J].沈阳工业大学学报.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