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房阈值论文-王猛,王振亚,邓洁琳,孟冠南,黄兵

心房阈值论文-王猛,王振亚,邓洁琳,孟冠南,黄兵

导读:本文包含了心房阈值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心血管疾病,自主神经系统,肿瘤坏死因子α,房颤阈值

心房阈值论文文献综述

王猛,王振亚,邓洁琳,孟冠南,黄兵[1](2018)在《肿瘤坏死因子α对心房神经丛功能和房颤阈值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炎症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对心房神经丛(GP)功能及心房颤动阈值(AF-TH)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4只健康成年家犬分为实验组7只和对照组7只。实验组向心房右前GP(ARGP)中注入0. 1 ml TNF-α(0. 1 mg/ml),对照组向ARGP中注入等体积的生理盐水。将电极置于ARGP并发放高频刺激(20 Hz,0. 1 ms脉宽)引起窦率减慢,测得窦率减慢的最大值作为ARGP的功能指标,并将微电极插入ARGP记录其神经活性。在基础状态和干预30 min后,分别测定各组ARGP的功能和活性,并测定右心房和右肺静脉各位点的AF-TH。结果实验组在干预后高频刺激ARGP引起窦率减慢的百分比显着增大,且ARGP神经放电频率[(70±6)次/min比(36±7)次/min,P <0. 01]和幅度[(0. 42±0. 08) m V比(0. 16±0. 06) m V,P <0. 01]均显着增大,右心房及右肺静脉各位点AF-TH降低;对照组以上指标无显着改变。结论 TNF-α可显著提高心房自主神经节的活性和功能,并降低心房与肺静脉各位点的AF-TH。(本文来源于《中国心血管杂志》期刊2018年05期)

高洁[2](2017)在《心房螺旋电极导线植入术后起搏阈值的急性改变》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探讨心房螺旋电极导线植入术后短期内的起搏参数,尤其是起搏阈值的急性变化情况,用以评价螺旋电极导线植入是否有效、安全。方法:通过收集2015年11月至2016年6月在我院心内科植入埋藏式永久人工心脏双腔起搏器的患者109例,根据心房植入电极导线类型的不同将这些患者分为螺旋电极组和被动固定电极组2组,其中螺旋电极组68例,被动固定电极组41例,分别比较2组患者术中即刻、术后1、3月的起搏参数变化情况。螺旋电极组的患者根据植入术中即刻起搏阈值是否>1 V再分为高阈值组(>1 V)和低阈值组(≤1 V)2组,详细记录这些患者在术中即刻、术后1、3、6、24 h及术后1、3月的起搏参数变化尤其是起搏阈值的变化情况,比较术后各时间点与术中即刻以及高低阈值2组之间的起搏参数差异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并密切观察所有患者术中术后是否有胸痛胸闷、心包炎、心脏压塞等并发症的出现。结果:41例被动固定电极组患者术中即刻、术后1、3月的起搏阈值分别为(0.67+0.28)V、(0.45+0.16)V、(0.41+0.15)V,感知分别为(3.20+1.34)mV、(3.15+1.42)mV、(3.03+1.31)mV,阻抗分别为(526.51+93.06)Ω、(533.63+89.64)Ω、(535.17+90.64)Ω;68例螺旋电极组患者术中即刻、术后1、3月的起搏阈值分别为(1.12+0.40)V、(0.49+0.12)V、(0.42+0.13)V,感知分别为(2.84+1.17)mV、(2.75+1.36)mV、(2.61+1.27)mV,阻抗分别为(454.56+82.51)Ω、(370.53+87.86)Ω、(371.07+86.14)Ω。螺旋电极组与被动固定电极组相比,术中即刻起搏阈值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术后1、3月的起搏阈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螺旋电极组术中即刻及术后1、3月的阻抗均低于被动固定电极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螺旋电极组与被动固定电极组2组之间的感知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8例螺旋电极组患者术中即刻、术后1、3、6、24 h以及术后1、3月的起搏阈值分别为(1.12+0.40)V、(0.77+0.33)V、(0.67+0.23)V、(0.61+0.19)V、(0.59+0.21)V、(0.49+0.12)V、(0.42+0.13)V,感知分别为(2.84+1.17)mV、(2.45+1.01)mV、(2.46+0.96)mV、(2.56+0.97)mV、(2.55+1.03)mV、(2.75+1.36)mV、(2.61+1.27)mV,阻抗分别为(454.56+82.51)Ω、(391.79+93.47)Ω、(388.37+85.90)Ω、(375.01+83.30)Ω、(375.94+79.64)Ω、(370.53+87.86)Ω、(371.07+86.14)Ω。螺旋电极组患者术中即刻起搏阈值较高,术后1 h下降,24 h进一步降低,术后3个月趋于稳定,术后短期内各时间点的起搏阈值与术中即刻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术中感知良好,术后1、3 h下降,6 h有所回升,术后3个月趋于稳定,波动均在允许的范围内。术中即刻阻抗较高,术后短期内各时间点均有所下降,且相对保持稳定,与术中即刻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术中即刻起搏阈值≤1 V的低阈值组患者35例(51%),平均起搏阈值为(0.79+0.20)V,术后1、3、6、24 h以及术后1、3月的起搏阈值分别为(0.69+0.34)V、(0.61+0.21)V、(0.59+0.19)V、(0.58+0.18)V、(0.50+0.10)V、(0.42+0.13)V,术后3、6、24 h及术后1、3月的起搏阈值与术中即刻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低阈值组患者术中即刻、术后1、3、6、24 h及术后1、3月的感知分别为(2.93+1.08)mV、(2.56+1.11)mV、(2.53+0.99)mV、(2.54+0.96)mV、(2.51+1.00)mV、(2.87+1.40)mV、(2.55+1.16)mV,阻抗分别为(453.77+90.59)Ω、(396.37+101.01)Ω、(394.20+96.91)Ω、(376.69+82.91)Ω、(375.46+83.87)Ω、(362.23+87.35)Ω、(362.34+85.24)Ω。术中即刻起搏阈值>1 V的高阈值组患者33例(49%),其平均起搏阈值为(1.48+0.20)V,术后1、3、6、24 h及术后1、3月的起搏阈值分别为(0.85+0.32)V、(0.74+0.23)V、(0.64+0.18)V、(0.60+0.25)V、(0.48+0.14)V、(0.42+0.14)V,术后短期内各时间点的起搏阈值与术中即刻相比,其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高阈值组患者术中即刻、术后1、3、6、24 h及术后1、3月的感知分别为(2.75+1.26)mV、(2.33+0.90)mV、(2.38+0.93)mV、(2.58+1.00)mV、(2.58+1.07)mV、(2.61+1.33)mV、(2.68+1.38)mV,阻抗分别为(455.40+74.40)Ω、(386.94+86.04)Ω、(382.18+73.45)Ω、(373.24+84.96)Ω、(376.45+76.19)Ω、(379.33+88.87)Ω、(380.33+87.42)Ω。高低阈值2组患者在术后短期内各时间点的感知、阻抗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起搏阈值差异仅3 h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余术后各时间点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本研究中未观察到有患者出现胸痛胸闷、心包炎及心脏压塞等症状的出现。结论:1、心房螺旋电极导线植入术中即刻起搏阈值较高,术后1、3月降低,术后1、3月的起搏阈值与被动固定电极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心房螺旋电极导线植入术中即刻起搏阈值较高,术后短期内降低。植入术中即刻起搏阈值高不应作为更换电极位置的标准。3、心房螺旋电极导线植入术中以及术后感知良好,术中即刻阻抗较高,术后下降,短期内保持稳定,与被动固定电极组相比,术中即刻及术后短期内的阻抗均较低。4、心房螺旋电极的应用并未增加心包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具有安全性、有效性,值得临床应用推广。(本文来源于《上海交通大学》期刊2017-04-01)

赵美萍[3](2016)在《基于心房自动阈值管理的双腔起搏器临床应用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心房阈值管理系统双腔起搏器在植入后不同时期的工作状况及安全性。方法:对12例植入EnPulse系列双腔起搏器的患者,在术后即刻开启心房阈值自动测试功能,在术后1个月、3个月、和6个月随访时观察心房起搏电压阈值的变化。同时进行手工测试电压阈值,并与自动测定的阈值比较。应用动态心电图检查,评价心房阈值管理系统的安全性。结果:全部患者均完成为期6个月的随访期,起搏阈值变化为0.72~0.53V。随访期心电图未发现起搏失夺获及感知功能异常。对比1、3、6个月心房阈值自动测试和手工测试所得阈值变化,发现自动测试起搏阈值与同期手动测试起搏阈值数值及变化趋势间均无显着统计学差异。(0.58±0.13 VS 0.55±0.13,P=0.195;0.58±0.12 VS 0.56±0.13,P=0.500;0.52±0.12 VS 0.53±0.13,P=0.900)。同样,VCM测试结果与同期手工测试结果也未见统计学显着差异。结论:EnPulse系列双腔起搏器的心房阈值管理系统安全可靠、有效,适用于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起搏治疗的最佳随访管理。(本文来源于《2016年浙江省医学会心电生理与起搏学术年会论文汇编》期刊2016-06-30)

折剑青,谢冰清,张卫萍[4](2015)在《新型心房自动阈值管理功能ACap~(TM)confirm的临床探索》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起搏器新型心房自动阈值管理功能ACapTMconfirm的开启情况,通过比较该功能打开后的心房手动及自动测试阈值,评价该功能的准确性、安全性和临床等效性。方法:选取33例置入Zephyr5826型双腔起搏器且资料完整的患者,至观察期植入时间平均20.5个月。记录打开ACapTMconfirm功能的患者数,并收集ACapTMconfirm功能打开后的自动及手动阈值。通过比较自动、手动测量心房起搏阈值,评估心房自动阈值管理功能ACapTMconfirm的临床等效性。结果:33例患者中有14例打开了ACapTMconfirm功能,19例未打开。未打开ACapTMconfirm的原因包括基础心率过快(1例,5.3%)及心房刺激除极波感知不足(18例,94.7%)。随访过程中总共获得22组自动、手动心房阈值,其中自动阈值平均0.375~1.375V,平均(0.528±0.270)V;手动阈值平均0.500~1.250V,平均(0.580±0.223)V;自动、手动阈值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打开ACapTMconfirm后1、2、4个月测得的自动、手动阈值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的33例患者中,ACapTMconfirm的总打开率为42.4%。结论:心房自动阈值管理功能ACapTMconfirm通过准确判断心房起搏阈值,调整心房输出,可起到减少起搏器耗电,延长起搏器使用时间的作用,具有临床使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本文来源于《临床心血管病杂志》期刊2015年03期)

谢陈玲,宋晓蓉,任继刚[5](2013)在《心房螺旋电极导线与翼状电极导线起搏阈值随访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比安置双腔起搏器患者植入右心房螺旋电极与翼状电极导线的起搏阈值。方法 60例安置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器的患者,其中右心房植入Medtronic 5076-52螺旋电极导线30例(螺旋电极组),同期植入Medtronic IMK 49JB-53心房翼状电极导线30例(翼状电极组),分别于植入时采用Medtronic5318测试仪测试心房导线起搏阈值,电流,阻抗,P波振幅及植入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测试心房导线起搏阈值。结果术后1周两组阈值均较植入时明显升高(P<0.05),翼状电极导线组升高更明显(P<0.01),但两组间阈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阈值最高,3个月后逐渐下降稳定,两组阈值在随访期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内两组均无电极导线断裂、脱位、心包填塞、心肌穿孔、胸痛等并发症发生。结论应用螺旋电极固定于右心房行永久起搏安全可行。(本文来源于《实用医院临床杂志》期刊2013年04期)

司海龙,林文华,张峰,王晓冬,史宏岩[6](2012)在《Zephyr5826起搏器心房自动阈值管理的临床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动态观察Zephyr5826起搏器心房自动阈值管理(ACM)功能的开启情况、准确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置入Zephyr5826起搏器患者68例,于置入术后第1,7天及1,2,3,6个月时随访程控,观察ACM功能的开启情况,手工测试心房起搏阈值并与ACM功能测定的值进行比较。结果 68例均完成随访。随访期内35例(51.50%)成功开启ACM功能,其中术后第1,7天及1,2,3个月时开启例数分别为14例(20.6%)、21例(30.9%)、26例(38.2%)、28例(41.2%)和32例(47.1%)。手工测试与ACM测试的心房阈值无差异。33例因起搏器自动测定心房刺激除极波(ER)过小不推荐开启ACM功能。随访期间心电图及动态心电图(Holter)均未见心房失夺获及感知不良。与普通电压和高电压起搏相比,自动阈值管理功能在心房输出方面分别节省50%,88%的能量消耗。结论 Zephyr5826起搏器ACM功能可以安全有效的应用低能量起搏心脏。部分患者术后因起搏器测定心房ER过小未能开启ACM功能,但在随访过程中ACM的开启比例逐渐升高。(本文来源于《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期刊2012年03期)

顾刚,张凝,苏侃,沈永初,吴立群[7](2010)在《起搏器心房自动阈值管理功能的临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对植入起搏器患者的随访,了解心房自动阈值管理功能的可靠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植入Medtronic Enpulse双腔起搏器的患者43例,于植入起搏器后的1、3、6个月分别程控随访,用人工测定法和自动测定法测定起搏器的心房输出阈值、感知和导线阻抗。结果:植入起搏器1、3、6个月后,随访时人工测定和自动测定的心房输出阈值分别为(0.60±0.26)V与(0.60±0.23)V、(0.55±0.19)V与(0.56±0.18)V、(0.58±0.20)V与(0.59±0.21)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心房感知度和导线阻抗的人工测定与自动测定间无差异。在心房自动起搏阈值测定过程中未诱发任何心律失常。结论:起搏器的心房自动阈值管理功能的临床应用是可靠和安全的。(本文来源于《内科理论与实践》期刊2010年04期)

路明慧,刘赛顶,徐金义,王焕霞,赵桂华[8](2008)在《对食管电极起搏位置与心房起搏阈值关系的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食管电极起搏位置与心房起搏阈值关系。方法对125例无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进行食管心房调搏(TEAP)检查,分别于心房上区、心房区、心房下区测量心房起搏阈值,然后对检查结果对比分析。结果心房起搏阈值在11~25V范围内,3个部位(心房上区、心房区、心房下区)有效起搏率分别为35.20%(44/125)、97.60%(122/125)与96.00%(120/125);但副作用发生率心房上区(咳嗽68.80%)与心房下区(膈肌痉挛26.40%)明显高于心房区(分别为8.00%与0.00%)。结论心房起搏阈值与食管电极起搏位置明显相关,食管心房调搏时食管电极的位置以心房区最优。(本文来源于《中外医疗》期刊2008年27期)

姜述斌,李春山,帕尔哈提,吴忠东,葛峥嵘[9](2008)在《美托洛尔对安装永久心脏起搏器患者的心房和心室起搏阈值与心脏内电信号波幅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选择性β1-受体阻滞剂美托洛尔对安装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器的患者的心房、心室起搏阈值和心肌R、P波振幅的影响。方法62例患者中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30例,高度或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32例;新安永久起搏器者41例,起搏器更换者21例。安装或更换永久起搏器后1~3d内,静脉注射酒石酸美托洛尔注射液10mg(体重≤60kg)、15mg(体重>60kg),首次静脉注射5mg,5~10min后重复给药。检测静脉注射前及注射后10、30、90、180min心房、心室起搏阈值和心肌P、R波振幅。结果新近安装永久心脏起搏器患者和起搏器更换患者心房起搏阈值、心室起搏阈值在用药前后各时间段均无显着变化(P>0.05);心房P波振幅、心室R波振幅也均无显着变化(P>0.05)。结论静脉注射酒石酸美托洛尔对新近安装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器患者心房、心室起搏阈值和P、R波振幅无明显影响;对已长期安装永久心脏起搏器患者心房、心室起搏阈值和P、R波振幅也无明显影响。(本文来源于《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期刊2008年04期)

陶四明,张荣华,李易,吕云,洪云飞[10](2008)在《心房自动阈值管理功能双腔起搏器临床应用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评价心房阈值管理系统双腔起搏器在植入后不同时期的工作状况及安全性.方法对24例植入EnPulse系列双腔起搏器的患者,在术后即刻开启心房阈值自动测试功能,在术后1个月、3个月、和6个月随访时观察心房起搏电压阈值的变化.同时进行手工测试电压阈值,并与自动测定的阈值比较.应用动态心电图检查,评价心房阈值管理系统的安全性.结果全部患者均完成为期6个月的随访期,起搏阈值变化为0.72~0.53V.随访期心电图未发现起搏失夺获及感知功能异常.对比1、3、6个月心房阈值自动测试和手工测试所得阈值变化,发现自动测试起搏阈值与同期手动测试起搏阈值数值及变化趋势间均无显着统计学差异(0.59±0.14vs0.55±0.12,P=0.195;0.58±0.13vs0.57±0.14,P=0.500;0.53±0.11vs0.52±0.13,P=0.909).同样,VCM测试结果与同期手工测试结果也未见统计学显着差异.结论EnPulse系列双腔起搏器的心房阈值管理系统安全、可靠、有效,适用于缓慢性心律失常起搏治疗患者的优化随访管理.(本文来源于《昆明医学院学报》期刊2008年03期)

心房阈值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探讨心房螺旋电极导线植入术后短期内的起搏参数,尤其是起搏阈值的急性变化情况,用以评价螺旋电极导线植入是否有效、安全。方法:通过收集2015年11月至2016年6月在我院心内科植入埋藏式永久人工心脏双腔起搏器的患者109例,根据心房植入电极导线类型的不同将这些患者分为螺旋电极组和被动固定电极组2组,其中螺旋电极组68例,被动固定电极组41例,分别比较2组患者术中即刻、术后1、3月的起搏参数变化情况。螺旋电极组的患者根据植入术中即刻起搏阈值是否>1 V再分为高阈值组(>1 V)和低阈值组(≤1 V)2组,详细记录这些患者在术中即刻、术后1、3、6、24 h及术后1、3月的起搏参数变化尤其是起搏阈值的变化情况,比较术后各时间点与术中即刻以及高低阈值2组之间的起搏参数差异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并密切观察所有患者术中术后是否有胸痛胸闷、心包炎、心脏压塞等并发症的出现。结果:41例被动固定电极组患者术中即刻、术后1、3月的起搏阈值分别为(0.67+0.28)V、(0.45+0.16)V、(0.41+0.15)V,感知分别为(3.20+1.34)mV、(3.15+1.42)mV、(3.03+1.31)mV,阻抗分别为(526.51+93.06)Ω、(533.63+89.64)Ω、(535.17+90.64)Ω;68例螺旋电极组患者术中即刻、术后1、3月的起搏阈值分别为(1.12+0.40)V、(0.49+0.12)V、(0.42+0.13)V,感知分别为(2.84+1.17)mV、(2.75+1.36)mV、(2.61+1.27)mV,阻抗分别为(454.56+82.51)Ω、(370.53+87.86)Ω、(371.07+86.14)Ω。螺旋电极组与被动固定电极组相比,术中即刻起搏阈值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术后1、3月的起搏阈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螺旋电极组术中即刻及术后1、3月的阻抗均低于被动固定电极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螺旋电极组与被动固定电极组2组之间的感知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8例螺旋电极组患者术中即刻、术后1、3、6、24 h以及术后1、3月的起搏阈值分别为(1.12+0.40)V、(0.77+0.33)V、(0.67+0.23)V、(0.61+0.19)V、(0.59+0.21)V、(0.49+0.12)V、(0.42+0.13)V,感知分别为(2.84+1.17)mV、(2.45+1.01)mV、(2.46+0.96)mV、(2.56+0.97)mV、(2.55+1.03)mV、(2.75+1.36)mV、(2.61+1.27)mV,阻抗分别为(454.56+82.51)Ω、(391.79+93.47)Ω、(388.37+85.90)Ω、(375.01+83.30)Ω、(375.94+79.64)Ω、(370.53+87.86)Ω、(371.07+86.14)Ω。螺旋电极组患者术中即刻起搏阈值较高,术后1 h下降,24 h进一步降低,术后3个月趋于稳定,术后短期内各时间点的起搏阈值与术中即刻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术中感知良好,术后1、3 h下降,6 h有所回升,术后3个月趋于稳定,波动均在允许的范围内。术中即刻阻抗较高,术后短期内各时间点均有所下降,且相对保持稳定,与术中即刻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术中即刻起搏阈值≤1 V的低阈值组患者35例(51%),平均起搏阈值为(0.79+0.20)V,术后1、3、6、24 h以及术后1、3月的起搏阈值分别为(0.69+0.34)V、(0.61+0.21)V、(0.59+0.19)V、(0.58+0.18)V、(0.50+0.10)V、(0.42+0.13)V,术后3、6、24 h及术后1、3月的起搏阈值与术中即刻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低阈值组患者术中即刻、术后1、3、6、24 h及术后1、3月的感知分别为(2.93+1.08)mV、(2.56+1.11)mV、(2.53+0.99)mV、(2.54+0.96)mV、(2.51+1.00)mV、(2.87+1.40)mV、(2.55+1.16)mV,阻抗分别为(453.77+90.59)Ω、(396.37+101.01)Ω、(394.20+96.91)Ω、(376.69+82.91)Ω、(375.46+83.87)Ω、(362.23+87.35)Ω、(362.34+85.24)Ω。术中即刻起搏阈值>1 V的高阈值组患者33例(49%),其平均起搏阈值为(1.48+0.20)V,术后1、3、6、24 h及术后1、3月的起搏阈值分别为(0.85+0.32)V、(0.74+0.23)V、(0.64+0.18)V、(0.60+0.25)V、(0.48+0.14)V、(0.42+0.14)V,术后短期内各时间点的起搏阈值与术中即刻相比,其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高阈值组患者术中即刻、术后1、3、6、24 h及术后1、3月的感知分别为(2.75+1.26)mV、(2.33+0.90)mV、(2.38+0.93)mV、(2.58+1.00)mV、(2.58+1.07)mV、(2.61+1.33)mV、(2.68+1.38)mV,阻抗分别为(455.40+74.40)Ω、(386.94+86.04)Ω、(382.18+73.45)Ω、(373.24+84.96)Ω、(376.45+76.19)Ω、(379.33+88.87)Ω、(380.33+87.42)Ω。高低阈值2组患者在术后短期内各时间点的感知、阻抗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起搏阈值差异仅3 h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余术后各时间点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本研究中未观察到有患者出现胸痛胸闷、心包炎及心脏压塞等症状的出现。结论:1、心房螺旋电极导线植入术中即刻起搏阈值较高,术后1、3月降低,术后1、3月的起搏阈值与被动固定电极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心房螺旋电极导线植入术中即刻起搏阈值较高,术后短期内降低。植入术中即刻起搏阈值高不应作为更换电极位置的标准。3、心房螺旋电极导线植入术中以及术后感知良好,术中即刻阻抗较高,术后下降,短期内保持稳定,与被动固定电极组相比,术中即刻及术后短期内的阻抗均较低。4、心房螺旋电极的应用并未增加心包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具有安全性、有效性,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心房阈值论文参考文献

[1].王猛,王振亚,邓洁琳,孟冠南,黄兵.肿瘤坏死因子α对心房神经丛功能和房颤阈值的影响[J].中国心血管杂志.2018

[2].高洁.心房螺旋电极导线植入术后起搏阈值的急性改变[D].上海交通大学.2017

[3].赵美萍.基于心房自动阈值管理的双腔起搏器临床应用探讨[C].2016年浙江省医学会心电生理与起搏学术年会论文汇编.2016

[4].折剑青,谢冰清,张卫萍.新型心房自动阈值管理功能ACap~(TM)confirm的临床探索[J].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15

[5].谢陈玲,宋晓蓉,任继刚.心房螺旋电极导线与翼状电极导线起搏阈值随访分析[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3

[6].司海龙,林文华,张峰,王晓冬,史宏岩.Zephyr5826起搏器心房自动阈值管理的临床观察[J].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2012

[7].顾刚,张凝,苏侃,沈永初,吴立群.起搏器心房自动阈值管理功能的临床研究[J].内科理论与实践.2010

[8].路明慧,刘赛顶,徐金义,王焕霞,赵桂华.对食管电极起搏位置与心房起搏阈值关系的探讨[J].中外医疗.2008

[9].姜述斌,李春山,帕尔哈提,吴忠东,葛峥嵘.美托洛尔对安装永久心脏起搏器患者的心房和心室起搏阈值与心脏内电信号波幅的影响[J].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2008

[10].陶四明,张荣华,李易,吕云,洪云飞.心房自动阈值管理功能双腔起搏器临床应用评价[J].昆明医学院学报.2008

标签:;  ;  ;  ;  

心房阈值论文-王猛,王振亚,邓洁琳,孟冠南,黄兵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