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地形论文-朱超,吴自银,周洁琼,阳凡林,赵荻能

台湾地形论文-朱超,吴自银,周洁琼,阳凡林,赵荻能

导读:本文包含了台湾地形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海底沙波,傅里叶分析,多尺度分解,台湾浅滩

台湾地形论文文献综述

朱超,吴自银,周洁琼,阳凡林,赵荻能[1](2019)在《台湾浅滩多尺度沙波地貌的地形傅里叶分解》一文中研究指出海底沙波在全球广泛分布、成因复杂,但往往多种尺度的沙波迭加在一起形成复杂的沙波地貌体系,导致难以进行量化研究。针对该问题,本文提出一种实用的傅里叶分析方法,设计了巴特沃斯滤波器,将水深数据变换到频率域,进而将复杂沙波地貌分解成不同频率的单一类型沙波。并以台湾浅滩复杂的沙波地貌体系为例进行了分析研究,分解量化出3种空间尺度的沙波:巨型沙波(波长>100 m,波高>5 m)、中型沙波(波长5~100 m,波高0.4~5 m)和沙波纹(波长<5 m,波高<0.4 m)。本文提出的海底沙波地貌量化分析方法,有助于研究不同尺度海底沙波的成因与机理,对沙波区海洋工程的安全评估也具有实用价值。(本文来源于《海洋学报》期刊2019年09期)

王冰,栾振东,张鑫,席世川,李连福[2](2019)在《台湾岛西南海域福尔摩沙海脊冷泉区地形地貌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水深数据和ROV近海底影像资料,对福尔摩沙海脊冷泉区的海底地形地貌和冷泉系统的海底表征进行了描述和分析,并讨论了二者之间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相对于船载多波束数据而言,近海底多波束测深系统所获得的数据能更高精度地反映冷泉区海底地形地貌特征,是研究冷泉系统不可或缺的基础资料。基于ROV近海底观测影像资料,福尔摩沙海脊冷泉系统整体表现为局部被化能自养生物群落覆盖并有流体喷口零星分布的巨大自生碳酸盐岩岩丘,海底表征主要包括形态各异的自生碳酸盐岩结壳或岩体、化能自养生物群落、流体喷口、还原性沉积物等几种形式。研究表明,福尔摩沙海脊冷泉区的地形地貌特征与冷泉系统海底表征具有良好的响应关系,并且该区的地形地貌特征主要受控于出露于海底的自生碳酸盐岩的形态特征及规模。首次揭示了福尔摩沙海脊冷泉区地形地貌特征与其海底表征之间的响应关系,以期为后续的冷泉研究提供必要的背景资料支持。(本文来源于《海洋科学》期刊2019年02期)

赵玉春,王叶红[3](2019)在《台湾岛地形对登陆台风“莫兰蒂”(1614)强对流雨带发展影响的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2016年9月14~15日超强台风"莫兰蒂"(1614)登陆厦门后在福建省中北部引发了特大暴雨天气过程,特大暴雨由台风登陆后北侧至东北侧一个缓慢移动的长生命史中尺度强对流螺旋雨带活动造成。利用中尺度数值模式WRF(V3.9)对台风登陆引发福建省中北部特大暴雨过程进行了大区域无嵌套数值模拟,较准确地模拟了台风引发特大暴雨的强度和落区,并成功地再现了台风登陆后北侧至东北侧长生命史中尺度强对流螺旋雨带的发生、发展过程。分析发现,台风大风区外围几个零散的中尺度辐合区在移入台湾地形下游的弱风切变区、正涡度带、湿静力能(假相当位温、比湿)锋区后,组织发展成一个带状的中尺度辐合带而形成强对流螺旋雨带,长时间地维持和发展,并向东北方向缓慢移动。台湾地形在有利于强对流螺旋雨带长时间组织发展和维持的中尺度环境场的形成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即地形效应在其下游形成的正涡度带(正位涡带)、雨带(位于高湿静力能区)南侧低湿静力能带(即湿静力能锋区),对强对流螺旋雨带的长时间发展维持非常重要。地形敏感性试验的结果进一步证实了台湾地形在台风登陆后东北侧长生命史中尺度强对流螺旋雨带形成及维持中的重要作用。(本文来源于《大气科学》期刊2019年01期)

畅航,曹圣山,徐振华,尹宝树[4](2017)在《台湾东北部地形共振对M2内潮演化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正压潮流、突变海底地形和稳定层结结构是内潮生成的主要因素。台湾东北部海域地形结构多变,正压潮流较强,形成复杂的内潮场。本文通过ROMS(Regional Ocean Modeling System)模式,研究了台湾东北部海域两源区共振条件下内潮的生成、传播和耗散混合过程。结果表明:在台湾东北部海域,Mien-Hua海底峡谷与I-lan海脊是M2内潮重要的生成源区,源区之间的距离与M2内潮水平波长相当,满足共振条件并增强了内潮的生成和耗散。本文通过敏感性试验,探讨模式水平分辨率与不同季节的层化对源区共振过程的影响,数值实验表明,高分辨率的数值模式可以更好地刻画小尺度的地形结构,对复杂地形条件下内潮生成和传播过程的数值模拟十分必要;不同季节的海水层化结构在本质上不改变两源区间的共振关系,但层化强弱对内潮能量的生成具有一定程度的影响。(本文来源于《海洋科学》期刊2017年10期)

陈俊[5](2017)在《台湾岛地形对台风影响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采取中国气象局整编的2000—2014年共15年台风资料,统计分析得出台风路径大体有四类:西移路径、西北路径、转向路径、特殊路径,并依据这四类台风路径对这15年台风归类和分析。针对地形影响较大的转向路径台风,选取对我国影响较大的1410号台风“麦德姆”为研究个例,“麦德姆”台风受台湾中央山脉地形影响,在其强度快速减弱的阶段,出现了较大的暴雨增幅。数值模式的设计上,本文考虑了模式自身的陆面参数化方案和地形分辨率对“麦德姆”台风模拟的影响,选取了 Thermal diffusion scheme (热量传播方案)、Unified Noah land-surface model、RUC land-surface model、Pleim-Xiu Land Surface Model等四种陆面参数化方案,以及对5m、2m、30s的地形分辨率数值模拟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得出较合适的数值模拟方案。最后,利用WRF模式,针对台湾中央山脉局部地形,设计精细化地形试验,数值研究了 “麦德姆”台风登陆台湾前后台湾岛地形对其路径、强度及风雨分布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真实地形能相对较好地模拟和再现“麦德姆”台风的演变过程;台湾中央山脉地形对登岛“麦德姆”台风的路径有重要的影响,较低的台湾地形试验导致台风路径向西南偏转,而较高的台湾地形则导致台风路径向东北偏转,地形高度改变的程度与路径偏转程度成正相关,地形高度改变所导致阻挡效应及台风环流与大尺度环流的相互作用是导致路径偏转的主要原因;台湾地形高度的改变对台风强度有明显的影响,增加或减少台湾地形高度,都会使台风强度有所减弱,这与地形变化引起的动力狭管效应、云水物质分布及外围云带的对流运动有关;台湾地形影响“麦德姆”台风降水的机制更为复杂,其不仅与地形引发的台风强度及结构变化有关,更与地形引起的眼区对流活动和螺旋云带及外围云系的时空分布有关。(本文来源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期刊2017-06-01)

余甜,袁修柳,孙青[6](2017)在《GIS在中学地理可视化教学中的应用——以人教版八年级“台湾地形”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GIS技术在地理可视化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当前可视化教学存在的诸多问题,结合GIS可视化技术的特点和功能,利用GIS叁维可视化技术,对人教版八年级教材《祖国的神圣领土——台湾省》一节中的"台湾地形"进行了叁维可视化展示,凸显了GIS在中学地理可视化教学中的巨大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学地理教学参考》期刊2017年10期)

薛霖,李英[7](2016)在《台湾地形诱生中尺度系统对台风Meranti(1010)迅速加强影响的数值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台风Meranti(1010)北上进入台湾海峡过程中迅速加强,登陆时达到其最大强度。利用中国气象局上海台风研究所最佳路径资料、NCEP GFS 0.5°×0.5°资料及中尺度数值模式WRF,诊断分析台湾地形诱生的中尺度系统对台风Meranti迅速加强的影响。研究发现,Meranti在进入海峡过程中,台湾地形在台湾海峡内诱生出中尺度涡旋,激发中尺度扰动波列,加强台风环流内的垂直运动。台风水汽、热量的收支诊断表明,强烈的上升运动使热量和水汽向上输送,加强台风内的积云对流和潜热释放,使其强度增强。计算台湾地形诱生中尺度系统与台风间的动能交换发现,中尺度系统通过加强垂直运动向台风中高层输送涡动动能,使中尺度系统动能向台风动能转换,为Meranti的迅速加强提供能源。敏感性试验表明,如果台湾地形不存在,中尺度系统消失,台风的水汽、热量的向上输送和积云对流明显减弱,Meranti则不能达到迅速加强标准。(本文来源于《大气科学》期刊2016年06期)

薛霖,李英,许映龙,王蕾,戴高菊[8](2015)在《台湾地形对台风Meranti(1010)经过海峡地区时迅速增强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台风在趋近大陆过程中强度一般衰减,但Meranti(1010)北上进入台湾海峡过程中却迅速加强,且在登陆福建时达到最强。采用中国气象局台风资料、NCEP GFS 0.5°×0.5°再分析资料及台湾雷达资料,结合中尺度数值模式WRF(The 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 Model)开展台湾地形敏感性试验,研究Meranti进入台湾海峡过程中的结构变化及迅速加强机理。结果表明:台湾地形是Meranti迅速加强的一个重要影响因子。Meranti北上过程中,一方面通过台湾岛地形分流作用及其背风坡效应在台湾海峡内诱生中尺度涡旋,形成正负相间的涡度分布,激发出与台风相关的扰动波列。地形强迫抬升及扰动波列可加强垂直运动和积云对流,有利于台风对流发展。另一方面,台湾地形还通过改变环境气流使台风高空辐散场加强,环境风垂直切变减小,形成有利于台风发展的环流背景。比较不同高度台湾地形试验中台风动能收支发现,台湾地形激发的扰动波列和积云对流增强了次网格尺度系统与台风间能量的交换,成为Meranti登陆前迅速加强的主要动能源。(本文来源于《大气科学》期刊2015年04期)

[9](2015)在《台湾TGB Blade 1000全地形车上市》一文中研究指出台湾最新推出的TGB Blade 1000全地形车,配置了V型双缸1000 mL发动机,设计人员为迎合现代汽车设计理念,前隔热栅设计很有个性,LED行车灯选配了大小灯眼设计,颇有豪华汽车的感觉,还带有EPS电子助力转向功能。另外,后置中间的不绣钢排气管,转向灯,后靠背,轮毂等设计,也显示出了TGB的设计理念与功底。(本文来源于《摩托车技术》期刊2015年06期)

夏丽花,苏志重,刘爱鸣,吴幸毓,廖廓[10](2014)在《台湾地形对1011号台风“凡亚比”影响的数值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WRF-ARW 3.2.1模式,对台湾岛地形对2010年第11号超强台风"凡亚比"的路径、降水及结构的影响进行了数值模拟和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台风登陆台湾岛前,迎风坡地形低压作用使台风中心南落并出现逆时针打转;背风坡地形低压和台风西北侧台湾海峡出现弧状正涡度带,使台风进入台湾海峡时出现"V"型异常路径;台湾岛地形作用使台风西北侧水汽辐合和正涡度减小,而使其东侧、南侧水汽辐合和正涡度增加,台风出现西北弱、东南强的不对称结构和降水不均匀分布;台湾中部山脉地形对台风低层流场的阻挡抬升作用对台风降水具有明显的增幅作用,造成台湾岛降水分布呈南部、东部强而西北部弱的不对称分布。(本文来源于《暴雨灾害》期刊2014年02期)

台湾地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利用水深数据和ROV近海底影像资料,对福尔摩沙海脊冷泉区的海底地形地貌和冷泉系统的海底表征进行了描述和分析,并讨论了二者之间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相对于船载多波束数据而言,近海底多波束测深系统所获得的数据能更高精度地反映冷泉区海底地形地貌特征,是研究冷泉系统不可或缺的基础资料。基于ROV近海底观测影像资料,福尔摩沙海脊冷泉系统整体表现为局部被化能自养生物群落覆盖并有流体喷口零星分布的巨大自生碳酸盐岩岩丘,海底表征主要包括形态各异的自生碳酸盐岩结壳或岩体、化能自养生物群落、流体喷口、还原性沉积物等几种形式。研究表明,福尔摩沙海脊冷泉区的地形地貌特征与冷泉系统海底表征具有良好的响应关系,并且该区的地形地貌特征主要受控于出露于海底的自生碳酸盐岩的形态特征及规模。首次揭示了福尔摩沙海脊冷泉区地形地貌特征与其海底表征之间的响应关系,以期为后续的冷泉研究提供必要的背景资料支持。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台湾地形论文参考文献

[1].朱超,吴自银,周洁琼,阳凡林,赵荻能.台湾浅滩多尺度沙波地貌的地形傅里叶分解[J].海洋学报.2019

[2].王冰,栾振东,张鑫,席世川,李连福.台湾岛西南海域福尔摩沙海脊冷泉区地形地貌特征分析[J].海洋科学.2019

[3].赵玉春,王叶红.台湾岛地形对登陆台风“莫兰蒂”(1614)强对流雨带发展影响的模拟研究[J].大气科学.2019

[4].畅航,曹圣山,徐振华,尹宝树.台湾东北部地形共振对M2内潮演化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J].海洋科学.2017

[5].陈俊.台湾岛地形对台风影响的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7

[6].余甜,袁修柳,孙青.GIS在中学地理可视化教学中的应用——以人教版八年级“台湾地形”为例[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7

[7].薛霖,李英.台湾地形诱生中尺度系统对台风Meranti(1010)迅速加强影响的数值研究[J].大气科学.2016

[8].薛霖,李英,许映龙,王蕾,戴高菊.台湾地形对台风Meranti(1010)经过海峡地区时迅速增强的影响研究[J].大气科学.2015

[9]..台湾TGBBlade1000全地形车上市[J].摩托车技术.2015

[10].夏丽花,苏志重,刘爱鸣,吴幸毓,廖廓.台湾地形对1011号台风“凡亚比”影响的数值试验[J].暴雨灾害.2014

标签:;  ;  ;  ;  

台湾地形论文-朱超,吴自银,周洁琼,阳凡林,赵荻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