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麻屑纤维素论文-杨晓刚

亚麻屑纤维素论文-杨晓刚

导读:本文包含了亚麻屑纤维素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亚麻废纱,纤维素基絮凝材料,工业废水,絮凝沉淀

亚麻屑纤维素论文文献综述

杨晓刚[1](2019)在《亚麻废纱纤维素基絮凝材料的制备及其功能化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纺织废料大多作为废弃物进行填埋或焚烧处理,引发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受到关注,亟需提高其资源化回收利用的程度。在工业废水处理领域,混凝沉淀是主要的首段工序,其中絮凝剂的质量和成本是影响其运行效率的最关键因素。天然来源的生物基絮凝剂与传统的化学合成类絮凝剂(如聚丙烯酰胺,PAM)相比,具有原料丰富、环境友好等显着特性,随着研发技术的进步和生产成本的降低,用其替代或部分替代化学合成类絮凝剂已成为可能。亚麻废纱是一种纺织废料,鉴于其高纤维素含量的特点,可考虑将其经过简单预处理,制备环境友好的生物基絮凝材料,应用于工业废水处理的混凝沉淀工段,有望降低混凝成本、提高混凝效率,减少混凝污泥二次环境污染,同时实现亚麻废纱的资源化利用。为此,本论文以亚麻废纱纤维素为基础原料,优化制备了亚麻废纱纤维素基絮凝材料(FC-g-PAM)、疏水亚麻废纱纤维素基絮凝材料(FC-g-PAM-g-TMPS)和两性疏水亚麻废纱纤维素基絮凝材料(CFC-g-PAM-g-TMPS),对其表观形貌和化学结构进行了分析与表征;将得到的3种絮凝材料分别用于印染、造纸和机械加工废水的混凝沉淀处理,对其应用性能进行了测试与评价;初步分析了3种絮凝材料对水体中负电性污染物的混/絮凝机理,具体研究内容及其结论如下:1.亚麻废纱纤维素基絮凝材料制备及其混凝性能研究为部分替代商业PAM,提升絮凝材料的絮凝效率和环境友好性,以亚麻废纱中提取的纤维素(FC)为基础原料,采用正交试验优化制备了FC-g-PAM。以经过FC-g-PAM混凝处理的模拟废水上清液浊度为衡量指标,确定了其最优制备工艺:反应温度80℃、过硫酸铵用量0.30 g/g、PAM用量0.25 g/g、FC浓度6%;FC-g-PAM接枝率52%、取代度1.61;模拟废水浊度去除率98.8%;90d生物降解率68.5%,降解性能明显优于商业PAM;将FC-g-PAM用于印染、造纸和机械加工废水的混凝处理,结果表明FC-g-PAM对3类典型工业废水的混凝效果显着且优于商业PAM;分析FC-g-PAM混凝处理高岭土悬浊液过程,初步发现FC-g-PAM在混凝水体中负电性污染物时,混凝机理主要表现为电中和和粘结架桥,同时具有网捕卷扫作用。2.亚麻废纱纤维素基絮凝材料疏水改性制备及其混凝性能研究为减少工业废水混凝污泥含水率,降低其压滤能耗,利用丙基叁甲氧基硅烷(TMPS)对FC-g-PAM进行了疏水改性。采用正交试验优化制备了FC-g-PAM-g-TMPS,以经过FC-g-PAM-g-TMPS混凝处理的模拟废水上清液浊度为衡量指标,确定了其最优制备工艺:pH=9、TMPS用量0.80 g/g、反应温度80℃、反应时间10 h;FC-g-PAM-g-TMPS水接触角112°;模拟废水浊度去除率99.2%;将FC-g-PAM-g-TMPS用于印染、造纸和机械加工废水的混凝处理,结果表明FC-g-PAM-g-TMPS对3类典型工业废水的混凝效果良好,其产生混凝污泥的污泥沉降比(SV_(30))和污泥比阻(SRF)明显下降;将FC-g-PAM-g-TMPS应用于机械加工废水的工厂放大混凝处理,结果表明经FC-g-PAM-g-TMPS混凝产生的污泥量和所需板框压滤机能耗较PAM混凝处理分别下降22.9%和16.7%,混凝污泥减量和压滤能耗降低效果显着;分析FC-g-PAM-g-TMPS混凝处理高岭土悬浊液过程,初步发现FC-g-PAM-g-TMPS在混凝水体中负电性污染物时,混凝机理主要表现为电中和和粘结架桥,同时具有网捕卷扫作用。3.两性疏水亚麻废纱纤维素基絮凝材料制备及其絮凝性能研究为减少混凝过程的助凝剂使用,降低混凝成本,减少污泥产生量,利用3-氯-2-羟丙基-叁甲基氯化铵(CTA)对FC-g-PAM-g-TMPS进行了阳离子化改性。采用正交试验优化制备了CFC-g-PAM-g-TMPS,以经过CFC-g-PAM-g-TMPS絮凝处理的模拟废水上清液浊度为衡量指标,确定了其最优制备工艺:反应时间8 h、反应温度70℃、NaOH浓度6%、搅拌速度100 r/min;CFC-g-PAM-g-TMPS在无助凝剂添加条件下模拟废水浊度去除率99.5%;将CFC-g-PAM-g-TMPS用于印染、造纸和机械加工废水的絮凝处理,结果表明在无助凝剂添加条件下CFC-g-PAM-g-TMPS对3类典型工业废水絮凝效果仍然与商业PAM、FC-g-PAM和FC-g-PAM-g-TMPS的混凝效果相当,实现了絮凝污泥进一步减量和运行成本的降低;分析CFC-g-PAM-g-TMPS絮凝处理高岭土悬浊液过程,初步发现CFC-g-PAM-g-TMPS在絮凝水体中负电性污染物时,絮凝机理主要表现为静电簇和粘结架桥,同时具有网捕卷扫作用。(本文来源于《浙江理工大学》期刊2019-03-03)

淡玄玄,李小敏[2](2018)在《亚麻纤维素对染料吸附响应面优化法》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农业废弃物亚麻渣为原料,柠檬酸溶液对其进行处理,制备了优化型吸附剂,用于叁芳甲烷类染料(孔雀石绿和甲基紫)的吸附研究。探索了改性条件及吸附条件对吸附效果的影响,并采用正交实验和响应面实验优化实验组合。研究结果表明,0.3mol/L柠檬酸在25℃下搅拌90min改性亚麻0.1g,吸附100mg/L甲基紫溶液120min可达到最优吸附效果;0.5mol/L柠檬酸在100℃下搅拌120min改性亚麻0.1g,吸附100mg/L孔雀石绿溶液120min可达到最优吸附效果;该实验过程符合Freundichd等温线性吸附模型和准二阶动力学方程;正交实验和响应面实验最优组合,其实验值和预测值相差很小,验证该实验可用软件设计进行实验优化。(本文来源于《纤维素科学与技术》期刊2018年01期)

张毅,高金霞[3](2017)在《纤维素酶/叁元共聚硅油复合处理纯亚麻织物的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纯亚麻织物柔软性差、手感粗硬、易起皱和刺痒感等一系列问题,研究了一种先经纤维素酶制剂处理,再经叁元共聚硅油(代号为C912)处理纯亚麻织物的加工工艺。以断裂强力、硬挺度、毛效和白度作为衡量指标,探讨了纤维素酶处理影响因素和叁元共聚硅油处理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实验。结果表明,纤维素酶处理的最佳工艺为:酶用量4.5%(omf),处理时间60 min,处理温度55℃;叁元共聚硅油处理最佳条件为:C912用量7%(omf),处理时间15 min。与未处理的亚麻织物相比,最佳工艺参数下处理的纯亚麻织物,硬挺度降低了(经向52%,纬向40%),毛效提升了62.5%,改善了亚麻织物的物理机械性能。(本文来源于《印染助剂》期刊2017年12期)

张水洞,文健恒,殷悦,蒋果[4](2017)在《羧基再生亚麻纤维素膨胀阻燃环氧树脂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过氧化氢制备羧基再生亚麻纤维素,通过FTIR、13C-NMR和TG表征产物的结构与性能,研究表明再生亚麻纤维素上的C6伯羟基被选择性的氧化为羧基,而且氧化再生亚麻纤维素随着羧基含量的增加,其热稳定性下降。将其作为成炭剂,并与酸源、气源复配组成膨胀型阻燃剂(IFR)用于阻燃环氧树脂通过极限氧指数测试(LOI)和垂直燃烧测试(UL-94)表征阻燃性能。研究表明,膨胀型阻燃剂的加入能有效的提高环氧树脂的阻燃性能。与EP/MFAPP/PER复合材料的LOI相比,EP/MFAPP/OLF27.4的阻燃性能更佳优越,达到V-0等级,并且热释放总量和烟密度下降达到45%以上,而成炭量增加3倍以上。MFAPP/OLF具有更好的催化成炭效果,燃烧过程中形成缜密而不破裂的膨胀炭层,起到了阻隔热量和氧气的作用并抑制了可燃性气体的释放。(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2017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摘要集——主题N:阻燃高分子材料》期刊2017-10-10)

于莹,郭文栋,赵丽娟,吴建忠,程莉莉[5](2016)在《亚麻纤维素合酶LuCesA8基因克隆与表达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亚麻快速生长期茎部组织总RNA为模板,通过反转录PCR克隆纤维素合酶基因Lu Ce s A8(基因ID:Lus10029245)全长开放读码框序列。序列分析结果表明,开放读码框全长2 967 bp,共编码988个氨基酸。通过多氨基酸序列比对发现,该蛋白与麻风树Ces A8蛋白亲缘关系最近,相似度达87%,与胡杨、可可树、雷蒙德氏棉及芝麻Ces A8蛋白氨基酸序列相似性分别为86%、85%、85%、81%。荧光定量PCR结果表明,该基因在亚麻不同发育阶段表达水平存在显着差异,快速生长期表达量最高,花期和绿熟期次之,苗期最低。研究为揭示Lu Ce s A8基因在次生细胞壁纤维素合成中的作用奠定基础。(本文来源于《东北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6年08期)

高树珍,汪亮[6](2016)在《酸性纤维素酶在高支亚麻纱生产中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酸性纤维素酶处理亚麻纱为例,探讨了高支亚麻纱的生产技术。结果表明:在合适的条件下,使用酸性纤维素酶不但能提高亚麻纱的细度,且断裂强力保留率也可以达到88%~99%,断裂伸长率没有明显下降。可在满足织造要求的前提下,提高亚麻产品的附加价值。(本文来源于《上海纺织科技》期刊2016年03期)

吴建忠[7](2014)在《亚麻纤维素合酶关键基因(LusiCesA1)的克隆》一文中研究指出Lusi Ces A1是亚麻纤维素生物合成途径中的关键基因。在已报道部分序列的基础上,采用特异引物的设计进行高保真PCR扩增并测序,获得亚麻Lusi Ces A1基因的全长序列,该基因序列长3 225bp,并通过交错延伸PCR技术进行了验证。该研究为亚麻Lusi Ces A1基因的结构和功能分析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作物杂志》期刊2014年06期)

王鹏,王立娟[8](2014)在《改性亚麻屑纤维素对活性翠蓝染料的吸附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环氧氯丙烷和叁乙胺对分离出来的亚麻屑纤维素进行改性,制备了一种新型吸附剂。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分别观察了所制备的吸附剂的表面形貌并分析了主要官能团,研究了其对活性翠蓝染料的吸附性能,探讨了吸附时间、吸附剂用量、染料初始浓度及pH等对吸附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时间延长吸附容量逐渐增加,180 min后吸附即可达到平衡,升高温度有利于吸附反应的进行,40℃时最大吸附容量为198.45 mg/g;染料初始浓度较高时,吸附容量较大,吸附受pH的影响较为明显。(本文来源于《中国工程科学》期刊2014年04期)

高慧英,张勇,姚菊明[9](2013)在《亚麻废纱制备的纤维素基高吸水保水树脂及其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解决麻纺企业废料处理及环境污染问题,以麻纺企业废弃亚麻纱为原料,采用非均相聚合体系,以亚麻纤维素为基质接枝丙烯酸单体制备高吸水保水树脂。针对制备体系的工艺条件进行优化,并对制备的亚麻纤维素基高吸水保水树脂进行性能表征。结果表明,最优合成工艺为:丙烯酸单体、引发剂过硫酸铵、交联剂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相对纤维素的质量分数分别为500%、10%、4%,反应温度70℃,反应时间3 h;合成的高吸水保水树脂在去离子水、自来水和0.9%盐水中吸水倍率分别为658、382和65;在室温和不同温度干燥箱内均具备较优的保水效果。(本文来源于《纺织学报》期刊2013年12期)

孙颖,李杰,姜海艳,张季芳[10](2013)在《超声波协同纤维素酶对纯亚麻针织物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比分析纯亚麻针织物经纤维素酶处理后、超声波协同下纤维素酶处理后针织物断裂强力、顶破强力、抗皱性、物理机械性能和刺痒感的变化,得出,经纤维素酶处理后,织物的断裂强力和顶破强力下降,但抗皱性、透气性略有提高,而且手感柔软,毛羽减少,刺痒感得到一定改善;超声波协同纤维素酶处理后,织物的断裂强力、顶破强力降低,透气性,柔软性、抗皱性提高,刺痒感明显改善。(本文来源于《毛纺科技》期刊2013年11期)

亚麻屑纤维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农业废弃物亚麻渣为原料,柠檬酸溶液对其进行处理,制备了优化型吸附剂,用于叁芳甲烷类染料(孔雀石绿和甲基紫)的吸附研究。探索了改性条件及吸附条件对吸附效果的影响,并采用正交实验和响应面实验优化实验组合。研究结果表明,0.3mol/L柠檬酸在25℃下搅拌90min改性亚麻0.1g,吸附100mg/L甲基紫溶液120min可达到最优吸附效果;0.5mol/L柠檬酸在100℃下搅拌120min改性亚麻0.1g,吸附100mg/L孔雀石绿溶液120min可达到最优吸附效果;该实验过程符合Freundichd等温线性吸附模型和准二阶动力学方程;正交实验和响应面实验最优组合,其实验值和预测值相差很小,验证该实验可用软件设计进行实验优化。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亚麻屑纤维素论文参考文献

[1].杨晓刚.亚麻废纱纤维素基絮凝材料的制备及其功能化改性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9

[2].淡玄玄,李小敏.亚麻纤维素对染料吸附响应面优化法[J].纤维素科学与技术.2018

[3].张毅,高金霞.纤维素酶/叁元共聚硅油复合处理纯亚麻织物的性能[J].印染助剂.2017

[4].张水洞,文健恒,殷悦,蒋果.羧基再生亚麻纤维素膨胀阻燃环氧树脂的研究[C].中国化学会2017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摘要集——主题N:阻燃高分子材料.2017

[5].于莹,郭文栋,赵丽娟,吴建忠,程莉莉.亚麻纤维素合酶LuCesA8基因克隆与表达分析[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16

[6].高树珍,汪亮.酸性纤维素酶在高支亚麻纱生产中的应用研究[J].上海纺织科技.2016

[7].吴建忠.亚麻纤维素合酶关键基因(LusiCesA1)的克隆[J].作物杂志.2014

[8].王鹏,王立娟.改性亚麻屑纤维素对活性翠蓝染料的吸附性能研究[J].中国工程科学.2014

[9].高慧英,张勇,姚菊明.亚麻废纱制备的纤维素基高吸水保水树脂及其性能[J].纺织学报.2013

[10].孙颖,李杰,姜海艳,张季芳.超声波协同纤维素酶对纯亚麻针织物性能的影响[J].毛纺科技.2013

标签:;  ;  ;  ;  

亚麻屑纤维素论文-杨晓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