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错位程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X线透视检查,肋骨骨折,错位程度
错位程度论文文献综述
冯中全,蒋忠仆,王启光,钱伟军[1](2016)在《透视下点片及螺旋CT对肋骨骨折错位程度评估的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透视下点片在肋骨骨折错位程度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15例肋骨骨折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所有入组患者均行透视下点片及64排螺旋CT检查,比较2种方法对肋骨骨折错位程度及并发症的显示情况。结果 115例肋骨骨折患者共显示肋骨骨折203处,其中透视下点片显示断端轻度或无错位34处,明显错位169处;64排螺旋CT显示断端轻度或无错位57处,明显错位146处。2种方法共显示肋骨骨折并发症107例,其中透视下点片81例,64排螺旋CT 107例。结论透视下点片能更好的评估呼吸状态下肋骨骨折的错位程度,与螺旋CT结合有助于临床预判和减小并发症。(本文来源于《实用医学影像杂志》期刊2016年04期)
徐准[2](2012)在《不同程度颈椎骨折错位的大鼠原发性脊髓损伤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1研究背景脊髓损伤是临床常见的疾病,近年来由于经济的迅速发展,交通事故的频繁发生,脊髓损伤发病率越来越高,脊髓损伤后,常引起感觉运动功能和大小便功能障碍,给患者的生活带来很大的不便,也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但目前脊髓损伤的治疗仍无有效的方法,所以脊髓损伤一直是医学界研究的重点和热点。脊髓损伤的研究以动物模型为基础,其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是脊髓挫伤动物模型。1911年Allen首次应用、(?)eight drop模型,且在其后的研究中发现,行脊髓正中切开术能减轻受伤脊髓组织的进一步破坏。1985年Wrathall等把Veight drop模型应用到大鼠,并对大鼠脊髓损伤后的形态学和行为学的改变进行了描述。1989年Young等在Weight drop模型基础上加以改正,研制了一种新的脊髓挫伤模型,命名为‘'NYU Impactor"。近年来,很多研究者继续改善脊髓挫伤模型,且将该模型从胸段脊髓损伤扩展到临床上常见的颈段脊髓损伤,2005年Pearse等在OSU基础上自行研发的电磁驱动的脊髓挫伤装置(ESCID),对大鼠C5脊髓水平分别进行0.80、0.95和1.10mm的挫伤位移,结果发现叁种不同程度的挫伤分别能产生轻、中、重度的脊髓损伤。临床上常见的脊髓损伤常由椎骨骨折引起。所以近年来有学者建立与临床更为相关的脊髓错位伤模型。2004年Fiford等设计了一种胸段脊髓错位伤模型,固定大鼠的T12椎体,然后通过试验机的控制使L2椎体向左侧错位,结果发现,错位位移越大,错位6小时后的继发性脊髓损伤越严重。Choo等通过自行研制的大鼠颈椎椎夹,设计了一种大鼠颈椎前后骨折错位伤模型,结果发现由骨折错位导致的脊髓损伤与脊髓挫伤,牵拉伤所致的原发性损伤和3小时以后的继发性损伤的机制不同。Tator等发现临床上前后骨折错位的病人较左右骨折错位的病人多,而且前后骨折错位的病人发生完全性脊髓损伤的比例更大。所以Clarker等利用Fiford (?)勺左右骨折错位模型和Choo的前后骨折错位模型在胸腰椎上进行比较,发现前后骨折错位时,脊髓的出血量、白质轴索和灰质神经元的损伤程度均较左右骨折错位的大,而且白质轴索的损伤部位不一样。目前对大鼠颈椎前后骨折错位的脊髓损伤的研究中,只对C4-C5处2.5mm的大位移错位下的脊髓损伤进行了研究。该错位位移相当于在矢状径上使脊髓剪切90%,脊髓损伤较严重,死亡率较高,不适合进行长期的继发性脊髓损伤的研究。所以探索一种轻中度的脊髓损伤模型是显得尤为重要。2研究目的2.1建立一种颈椎骨折错位的大鼠原发性脊髓损伤模型;2.2比较本模型在不同位移的错位下对原发性脊髓损伤的影响;2.3比较本模型在不同速度的错位下对原发性脊髓损伤的影响。3研究方法3.1建立脊髓损伤模型选取16只雄性SD大鼠,体重为295g~315g,随机分配到活体组和活体对照组,每组各8只。头、尾侧椎夹分别夹持C3和C4、C5和C6,活体组错位时,固定头侧椎夹,尾侧椎夹以2mm/s的速度向背侧错位1.90mm,后再以2mm/s的速度返回原位置。记录实验组损伤过程中位移和力,观察损伤后的脊髓形态和C4~5椎间盘,并在HE染色的矢状位切片上计算脊髓白质出血量、灰质出血量、以及总出血量。活体对照组与活体组过程相同,但没有骨折错位位移。离体组取8例新鲜的雄性SD大鼠颈椎标本(体重295g-315g),与活体组相同的方法,以2mm/s的速度使尾侧椎夹向背侧错位1.60mm,后再以2mm/s的速度返回原位置。记录损伤过程中的位移和力,观察C4-5椎间盘的损伤情况。离体组和活体组之间生物力学参数的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的统计方法。3.2错位位移对原发性脊髓损伤的影响28只雄性SD大鼠,体重为295g-315g,随机分配到3个实验组和实验对照组,1.3mm组6只,1.6mm组7只,1.9mm组8只,实验对照组7只。实验组以200mm/s的速度,在C4-C5分别产生骨折错位1.30mm、1.60mm、1.90mm。采用方差分析比较在200mm/s的速度错位下,叁组大鼠损伤过程中的生物力学参数,以及叁组脊髓各部位的出血量。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叁组组内的白质出血量和灰质出血量。通过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叁组轴索的损伤情况。3.3错位速度对原发性脊髓损伤的影响24只雄性SD大鼠,体重为295g-315g,随机分配到2个实验组和实验对照组,每组各8只。实验组以2mm/s的速度,在C4-C5分别产生骨折错位1.30mm和1.60mm。结合前面的实验资料,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慢速组(2mm/s)和快速组(200mm/s)在同一位移水平(1.3mm,1.6mm,1.9mm)下,大鼠损伤过程中的生物力学参数,以及两组脊髓各部位的出血量。2mm/s的错位下,采用方差分析比较1.3mm、1.6mm、1.9mm叁组之间的生物力学参数,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1.6mm和1.9mm两组脊髓各部位的出血量,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叁组组内的白质出血量和灰质出血量。4研究结果4.1建立脊髓损伤模型在2mm/s的骨折错位下,活体组和离体组的最大力分别为12.7N和9.7N,骨折破坏点位移分别为1.00mm和1.11mm。两组的最大力和骨折破坏点位移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活体组的大鼠脊髓背侧均有两条对称的淤血带,或色泽较深的出血点。显微镜下HE染色的脊髓切片可见脊髓出血主要集中在灰质,以片状出血为主;白质有分散的出血点,且背侧较腹侧多。活体组脊髓白质出血量、灰质出血量、以及总出血量分别为0.79mm3、1.63mm3、2.42mm3,C4-5椎间盘出血,且在C4下终板处断裂。离体组C4-5椎间盘也在C4下终板处断裂。活体对照组的大鼠脊髓和椎间盘均未见任何损伤。4.2错位位移对原发性脊髓损伤的影响在200mm/s的骨折错位下,1.3mm、1.6mm、1.9mm叁组的最大力分别为14.7N、13.5N、16.4N,骨折破坏点位移分别为0.85mm、1.02mm、1.03mm。叁组的错位速度分别为199mm/s、209mm/s、202mm/s,叁组之间的最大力、骨折破坏点位移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叁组之间错位速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肉眼观察脊髓可见,1.3mm组脊髓C4-C5背侧有两个对称的颜色较浅的出血点;1.6mm组脊髓C4-C5背侧可见两个对称的颜色较深的出血点;1.9mm组脊髓C4-C5背侧可见两条对称的深色的出血带。叁组的椎间盘均有出血,且完全破裂。实验对照组脊髓和椎间盘未见损伤。HE染色切片可见,1.3mm组脊髓出血区域绝大部分在灰质,白质几乎没有出血。1.6mm组和1.9mm组脊髓出血区域集中在灰质,白质中有少量的出血,且较为分散,白质背侧较腹侧多,但1.9mm组脊髓出血量较1.6mm组多。对照组未见出血。经统计分析,1.3mm、1.6mm、1.9mm叁组的白质出血量分别为0.04mm3、0.10mm3、0.53mm3,灰质出血量分别为0.21mm3、0.62mm3、1.12mm3,总出血量分别是0.25mm3、0.72mm3、1.65mm3。1.9mm组的灰质出血量、总出血量均明显高于1.6mm组,1.6mm组的灰质出血量、总出血量均明显高于1.3mm组,1.9mm组的白质出血量、灰质出血量、总出血量均明显高于1.3mm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经Neurofilament200抗体和β-Tubulin Isotype Ⅲ抗体染色可见,1.3mm组大鼠脊髓的损伤局限在灰质,背侧和腹侧的白质轴索均未见明显断裂,1.6mm组大鼠脊髓的损伤由灰质扩展到背侧白质,且出现少量的背侧轴索的断裂,1.9mm组大鼠脊髓的损伤扩展到背腹侧的白质,背腹侧轴索均出现断裂,但背侧较腹侧严重。4.3错位速度对原发性脊髓损伤的影响在2mm/s的骨折错位下,1.3mm组的最大力为14.7N,骨折破坏点位移为0.99mm,最大位移为1.31mm;1.6mm组的最大力为11.3N,骨折破坏点位移为0.99mm,最大位移为1.62mm。在1.3mm和1.9mm的位移下,慢速组和快速组的最大力、骨折破坏点位移、以及最大位移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在1.6mm的位移下,慢速组和快速组的最大力、骨折破坏点位移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最大位移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2mm/s的错位速度下,叁组的最大力和骨折破坏点位移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肉眼观察脊髓可见,在1.3mm的错位下,慢速组的脊髓无损伤,快速组的脊髓背侧可见两个对称的浅色的出血点。在1.6mm的错位下,慢速组和快速组的脊髓背侧均可见两个对称的深色的出血点。在1.9mm错位下,慢速组和快速组的脊髓背侧均可见两条对称的出血带。实验组的C4-5椎间盘均可见破裂出血,且C4下终板断裂。对照组大鼠脊髓和椎间盘均未见损伤。HE染色切片可见,1.3mm的位移错位时,慢速组的脊髓没有观察到出血,而快速组有少量的出血,白质、灰质、以及总出血量分别是0.04mm3、0.21mm3、0.25mm3;1.6mm的位移错位时,慢速组和快速组的脊髓都观察到出血,白质、灰质、以及总出血量分别是0.12mm3和0.10mm3、0.82mm3和0.62mm3、0.94mm3和0.72mm3;1.9mm的位移错位时,慢速组和快速组均有较多的出血,白质、灰质、以及总出血量分别是0.79mm3和0.53mm3、1.63mm3和1.12mm3、2.42mm3和1.65mm3。在1.6mm和1.9mm的位移错位下,慢速组各部位的出血量均大于快速组相应部位的出血量,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2mm/s的错位下,1.6mm和1.9mm两组的白质出血量、灰质出血量、以及总出血量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结论本研究成功地建立了一种与临床相关的大鼠颈椎骨折错位的脊髓损伤模型,同时产生错位骨折和脊髓出血损伤。证明了不同的错位位移可以产生不同程度的原发性脊髓损伤,1.9mm的位移甚至可产生重度的原发性脊髓损伤。速度是影响脊髓损伤程度的一个指标,快速错位可以在较小位移下产生脊髓损伤。(本文来源于《南方医科大学》期刊2012-04-02)
王立丰,吕德宏[3](2011)在《人民币均衡汇率及错位程度测算——基于BEER模型的实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在人民币持续升值的背景下,人民币均衡汇率更加成为学者们研究的热点。文章基于BEER模型,实证测算了1983-2009年的年度人民币均衡汇率及汇率错位程度。研究结果显示: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在1983-1985年、1997-2003年及2008、2009年这段时期被高估,而在1986-1996年、2004-2007年被低估。其中,1983、1984及1998年高估最严重,最高达到了24.64%,1993、1994年低估最严重,达到了24.17%。(本文来源于《金融经济》期刊2011年08期)
李阿惠,何娣,杨琳[4](2011)在《汇改以来人民币实际汇率错位程度测算》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选用2005年7月-2010年8月的月度数据,根据行为均衡汇率模型,计算出了人民币实际均衡汇率,并测算了美元对人民币实际汇率相对于人民币均衡实际汇率的错位程度,结果显示人民币币值并没有像美国所说的那样被严重低估,低估程度最高仅为0.68。(本文来源于《商业时代》期刊2011年05期)
王冬梅[5](2011)在《设会议发展局打造国际会议中心城市》一文中研究指出会展经济对一个国家或地区宏观经济的推动作用是巨大的,国际展览业的产业带动系数为1:10,即展览场馆的收入如果是1,酒店、餐饮运输、通讯、旅游、贸易、包装等相关产业收入将达到10的比例。近年来,在全球经济体化的背景下,我国会展业以年均20%至30%的速度增(本文来源于《组织人事报》期刊2011-01-18)
李薇薇,袁媛[6](2009)在《做好生涯规划,努力赢在起点》一文中研究指出生涯规划课程探索上路 很多大学生在大学阶段会根据自己在大学里的专业培养、理想、特长和兴趣爱好,等等,对自己进行职业定位,为将来打下良好的职业基础。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大学生都有清晰、理性的自我概念,一些大学生对自我发展没有明确的认识和准确定(本文来源于《中国教育报》期刊2009-10-21)
陈浪南,陈云[7](2008)在《人民币内向实际汇率均衡水平与错位程度测算:1997—2007》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基于行为均衡汇率(BEER)理论,运用边限协整检验方法,测算了1997年1月—2007年11月期间人民币内向实际汇率均衡水平和错位程度。实证结果表明:人民币内向实际汇率在大部分时间里错位,不过总体而言错位并不严重。(本文来源于《南开经济研究》期刊2008年05期)
贤成毅,范东君[8](2008)在《人民币对美元实际汇率错位程度测算》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从实际汇率出发,运用均衡汇率模型和协整理论,并通过实际汇率错位测算公式测算了1980~2005年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错位程度。结果表明,人民币对美元的实际汇率在此期间经历了四个阶段的币值低估和叁个阶段的币值高估。实证结果也显示,人民币对美元实际汇率自2002年以来确实被低估了,但并没有被严重低估。因此,人民币在目前情况下没有必要大幅度升值。(本文来源于《统计与决策》期刊2008年07期)
胡再勇[9](2008)在《人民币均衡实际汇率及错位程度的测算研究:1960~2005》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比较各种均衡汇率理论优缺点的基础上,本文基于均衡实际汇率理论,应用多种计量经济方法实证分析了1960~2005年期间的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估计出人民币均衡实际汇率,进而测算了人民币名义汇率和实际有效汇率错位情况。研究结果表明,从名义汇率错位情况来看,1994年及以前的名义汇率都是高估的,1995年及以后的名义汇率是低估的。从实际有效汇率错位情况来看,1960~2005年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出现了两阶段低估、叁阶段高估情况。(本文来源于《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期刊2008年03期)
胡再勇[10](2008)在《人民币行为均衡汇率及错位程度的测算研究:1978-2006》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行为均衡汇率理论,应用多种计量经济方法对1978-2006年期间人民币实际汇率状况进行的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从名义汇率错位情况来看,1995年及以前的名义汇率都是高估的,1996-2005年的名义汇率基本上都是低估的,且低估程度在2000年达到顶点,然后逐渐下降;2005年约低估4.7%,但到2006年,受2005年人民币汇率改革的影响,名义汇率反而高估约0.9%。从实际汇率错位情况来看,1993年及以前的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都是高估的,1994年以后,随着出口的快速增长以及美元的不断贬值,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相对于行为均衡汇率低估程度总体上不断扩大,2005年约低估16.3%;到2006年,受2005年人民币汇率改革的影响,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低估程度有所下降,约低估15.3%。(本文来源于《当代财经》期刊2008年01期)
错位程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1研究背景脊髓损伤是临床常见的疾病,近年来由于经济的迅速发展,交通事故的频繁发生,脊髓损伤发病率越来越高,脊髓损伤后,常引起感觉运动功能和大小便功能障碍,给患者的生活带来很大的不便,也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但目前脊髓损伤的治疗仍无有效的方法,所以脊髓损伤一直是医学界研究的重点和热点。脊髓损伤的研究以动物模型为基础,其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是脊髓挫伤动物模型。1911年Allen首次应用、(?)eight drop模型,且在其后的研究中发现,行脊髓正中切开术能减轻受伤脊髓组织的进一步破坏。1985年Wrathall等把Veight drop模型应用到大鼠,并对大鼠脊髓损伤后的形态学和行为学的改变进行了描述。1989年Young等在Weight drop模型基础上加以改正,研制了一种新的脊髓挫伤模型,命名为‘'NYU Impactor"。近年来,很多研究者继续改善脊髓挫伤模型,且将该模型从胸段脊髓损伤扩展到临床上常见的颈段脊髓损伤,2005年Pearse等在OSU基础上自行研发的电磁驱动的脊髓挫伤装置(ESCID),对大鼠C5脊髓水平分别进行0.80、0.95和1.10mm的挫伤位移,结果发现叁种不同程度的挫伤分别能产生轻、中、重度的脊髓损伤。临床上常见的脊髓损伤常由椎骨骨折引起。所以近年来有学者建立与临床更为相关的脊髓错位伤模型。2004年Fiford等设计了一种胸段脊髓错位伤模型,固定大鼠的T12椎体,然后通过试验机的控制使L2椎体向左侧错位,结果发现,错位位移越大,错位6小时后的继发性脊髓损伤越严重。Choo等通过自行研制的大鼠颈椎椎夹,设计了一种大鼠颈椎前后骨折错位伤模型,结果发现由骨折错位导致的脊髓损伤与脊髓挫伤,牵拉伤所致的原发性损伤和3小时以后的继发性损伤的机制不同。Tator等发现临床上前后骨折错位的病人较左右骨折错位的病人多,而且前后骨折错位的病人发生完全性脊髓损伤的比例更大。所以Clarker等利用Fiford (?)勺左右骨折错位模型和Choo的前后骨折错位模型在胸腰椎上进行比较,发现前后骨折错位时,脊髓的出血量、白质轴索和灰质神经元的损伤程度均较左右骨折错位的大,而且白质轴索的损伤部位不一样。目前对大鼠颈椎前后骨折错位的脊髓损伤的研究中,只对C4-C5处2.5mm的大位移错位下的脊髓损伤进行了研究。该错位位移相当于在矢状径上使脊髓剪切90%,脊髓损伤较严重,死亡率较高,不适合进行长期的继发性脊髓损伤的研究。所以探索一种轻中度的脊髓损伤模型是显得尤为重要。2研究目的2.1建立一种颈椎骨折错位的大鼠原发性脊髓损伤模型;2.2比较本模型在不同位移的错位下对原发性脊髓损伤的影响;2.3比较本模型在不同速度的错位下对原发性脊髓损伤的影响。3研究方法3.1建立脊髓损伤模型选取16只雄性SD大鼠,体重为295g~315g,随机分配到活体组和活体对照组,每组各8只。头、尾侧椎夹分别夹持C3和C4、C5和C6,活体组错位时,固定头侧椎夹,尾侧椎夹以2mm/s的速度向背侧错位1.90mm,后再以2mm/s的速度返回原位置。记录实验组损伤过程中位移和力,观察损伤后的脊髓形态和C4~5椎间盘,并在HE染色的矢状位切片上计算脊髓白质出血量、灰质出血量、以及总出血量。活体对照组与活体组过程相同,但没有骨折错位位移。离体组取8例新鲜的雄性SD大鼠颈椎标本(体重295g-315g),与活体组相同的方法,以2mm/s的速度使尾侧椎夹向背侧错位1.60mm,后再以2mm/s的速度返回原位置。记录损伤过程中的位移和力,观察C4-5椎间盘的损伤情况。离体组和活体组之间生物力学参数的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的统计方法。3.2错位位移对原发性脊髓损伤的影响28只雄性SD大鼠,体重为295g-315g,随机分配到3个实验组和实验对照组,1.3mm组6只,1.6mm组7只,1.9mm组8只,实验对照组7只。实验组以200mm/s的速度,在C4-C5分别产生骨折错位1.30mm、1.60mm、1.90mm。采用方差分析比较在200mm/s的速度错位下,叁组大鼠损伤过程中的生物力学参数,以及叁组脊髓各部位的出血量。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叁组组内的白质出血量和灰质出血量。通过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叁组轴索的损伤情况。3.3错位速度对原发性脊髓损伤的影响24只雄性SD大鼠,体重为295g-315g,随机分配到2个实验组和实验对照组,每组各8只。实验组以2mm/s的速度,在C4-C5分别产生骨折错位1.30mm和1.60mm。结合前面的实验资料,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慢速组(2mm/s)和快速组(200mm/s)在同一位移水平(1.3mm,1.6mm,1.9mm)下,大鼠损伤过程中的生物力学参数,以及两组脊髓各部位的出血量。2mm/s的错位下,采用方差分析比较1.3mm、1.6mm、1.9mm叁组之间的生物力学参数,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1.6mm和1.9mm两组脊髓各部位的出血量,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叁组组内的白质出血量和灰质出血量。4研究结果4.1建立脊髓损伤模型在2mm/s的骨折错位下,活体组和离体组的最大力分别为12.7N和9.7N,骨折破坏点位移分别为1.00mm和1.11mm。两组的最大力和骨折破坏点位移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活体组的大鼠脊髓背侧均有两条对称的淤血带,或色泽较深的出血点。显微镜下HE染色的脊髓切片可见脊髓出血主要集中在灰质,以片状出血为主;白质有分散的出血点,且背侧较腹侧多。活体组脊髓白质出血量、灰质出血量、以及总出血量分别为0.79mm3、1.63mm3、2.42mm3,C4-5椎间盘出血,且在C4下终板处断裂。离体组C4-5椎间盘也在C4下终板处断裂。活体对照组的大鼠脊髓和椎间盘均未见任何损伤。4.2错位位移对原发性脊髓损伤的影响在200mm/s的骨折错位下,1.3mm、1.6mm、1.9mm叁组的最大力分别为14.7N、13.5N、16.4N,骨折破坏点位移分别为0.85mm、1.02mm、1.03mm。叁组的错位速度分别为199mm/s、209mm/s、202mm/s,叁组之间的最大力、骨折破坏点位移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叁组之间错位速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肉眼观察脊髓可见,1.3mm组脊髓C4-C5背侧有两个对称的颜色较浅的出血点;1.6mm组脊髓C4-C5背侧可见两个对称的颜色较深的出血点;1.9mm组脊髓C4-C5背侧可见两条对称的深色的出血带。叁组的椎间盘均有出血,且完全破裂。实验对照组脊髓和椎间盘未见损伤。HE染色切片可见,1.3mm组脊髓出血区域绝大部分在灰质,白质几乎没有出血。1.6mm组和1.9mm组脊髓出血区域集中在灰质,白质中有少量的出血,且较为分散,白质背侧较腹侧多,但1.9mm组脊髓出血量较1.6mm组多。对照组未见出血。经统计分析,1.3mm、1.6mm、1.9mm叁组的白质出血量分别为0.04mm3、0.10mm3、0.53mm3,灰质出血量分别为0.21mm3、0.62mm3、1.12mm3,总出血量分别是0.25mm3、0.72mm3、1.65mm3。1.9mm组的灰质出血量、总出血量均明显高于1.6mm组,1.6mm组的灰质出血量、总出血量均明显高于1.3mm组,1.9mm组的白质出血量、灰质出血量、总出血量均明显高于1.3mm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经Neurofilament200抗体和β-Tubulin Isotype Ⅲ抗体染色可见,1.3mm组大鼠脊髓的损伤局限在灰质,背侧和腹侧的白质轴索均未见明显断裂,1.6mm组大鼠脊髓的损伤由灰质扩展到背侧白质,且出现少量的背侧轴索的断裂,1.9mm组大鼠脊髓的损伤扩展到背腹侧的白质,背腹侧轴索均出现断裂,但背侧较腹侧严重。4.3错位速度对原发性脊髓损伤的影响在2mm/s的骨折错位下,1.3mm组的最大力为14.7N,骨折破坏点位移为0.99mm,最大位移为1.31mm;1.6mm组的最大力为11.3N,骨折破坏点位移为0.99mm,最大位移为1.62mm。在1.3mm和1.9mm的位移下,慢速组和快速组的最大力、骨折破坏点位移、以及最大位移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在1.6mm的位移下,慢速组和快速组的最大力、骨折破坏点位移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最大位移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2mm/s的错位速度下,叁组的最大力和骨折破坏点位移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肉眼观察脊髓可见,在1.3mm的错位下,慢速组的脊髓无损伤,快速组的脊髓背侧可见两个对称的浅色的出血点。在1.6mm的错位下,慢速组和快速组的脊髓背侧均可见两个对称的深色的出血点。在1.9mm错位下,慢速组和快速组的脊髓背侧均可见两条对称的出血带。实验组的C4-5椎间盘均可见破裂出血,且C4下终板断裂。对照组大鼠脊髓和椎间盘均未见损伤。HE染色切片可见,1.3mm的位移错位时,慢速组的脊髓没有观察到出血,而快速组有少量的出血,白质、灰质、以及总出血量分别是0.04mm3、0.21mm3、0.25mm3;1.6mm的位移错位时,慢速组和快速组的脊髓都观察到出血,白质、灰质、以及总出血量分别是0.12mm3和0.10mm3、0.82mm3和0.62mm3、0.94mm3和0.72mm3;1.9mm的位移错位时,慢速组和快速组均有较多的出血,白质、灰质、以及总出血量分别是0.79mm3和0.53mm3、1.63mm3和1.12mm3、2.42mm3和1.65mm3。在1.6mm和1.9mm的位移错位下,慢速组各部位的出血量均大于快速组相应部位的出血量,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2mm/s的错位下,1.6mm和1.9mm两组的白质出血量、灰质出血量、以及总出血量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结论本研究成功地建立了一种与临床相关的大鼠颈椎骨折错位的脊髓损伤模型,同时产生错位骨折和脊髓出血损伤。证明了不同的错位位移可以产生不同程度的原发性脊髓损伤,1.9mm的位移甚至可产生重度的原发性脊髓损伤。速度是影响脊髓损伤程度的一个指标,快速错位可以在较小位移下产生脊髓损伤。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错位程度论文参考文献
[1].冯中全,蒋忠仆,王启光,钱伟军.透视下点片及螺旋CT对肋骨骨折错位程度评估的对比研究[J].实用医学影像杂志.2016
[2].徐准.不同程度颈椎骨折错位的大鼠原发性脊髓损伤的实验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2
[3].王立丰,吕德宏.人民币均衡汇率及错位程度测算——基于BEER模型的实证研究[J].金融经济.2011
[4].李阿惠,何娣,杨琳.汇改以来人民币实际汇率错位程度测算[J].商业时代.2011
[5].王冬梅.设会议发展局打造国际会议中心城市[N].组织人事报.2011
[6].李薇薇,袁媛.做好生涯规划,努力赢在起点[N].中国教育报.2009
[7].陈浪南,陈云.人民币内向实际汇率均衡水平与错位程度测算:1997—2007[J].南开经济研究.2008
[8].贤成毅,范东君.人民币对美元实际汇率错位程度测算[J].统计与决策.2008
[9].胡再勇.人民币均衡实际汇率及错位程度的测算研究:1960~2005[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8
[10].胡再勇.人民币行为均衡汇率及错位程度的测算研究:1978-2006[J].当代财经.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