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点反思——美术课的意义

一点反思——美术课的意义

王玲玲浙江省萧山区靖江第二小学311200

一个午后的课间学生突然问我:为什么摄影可以成为一种艺术?呀!在接触绘画艺术这几年里,还真没思考过这个问题,在脑子近乎于空白的状态下,我努力回忆、浮想那些曾经被老师教过的文艺复兴时期一位位大师创作的艺术作品,此时此刻真该想想为什么在审美的过程中我们会对摄影师留下的瞬间而销魂折服,会被相机定格的画面而万般惊艳到。而我又将如何将这原本用于纪实的拍照行为向学生解释清它也是一种艺术行为,这确实是有难度的。

于是我翻阅书籍查找资料,所谓“用到书时方恨少”,因为需要,所以看得格外认真细致。起初先翻阅了一本黑格尔的《美学》——西方美学史上具有时代意义的宏篇巨著。他研究美学的目的“不是为了刺激艺术创作,而是从科学的角度来理解艺术”。我想摄影艺术同样也包含着从科学的角度来诠释艺术,应该能从黑格尔的这本书中找到答案。曾经课堂上我与学生探讨过要体现一幅作品美,构图很重要,想必摄影也是如此。《美学》的中心线索是黑格尔为美下的定义——“美是理念的感性显观”,摄影就是摄影师在感性地显现构图美的理念。

课堂上我将这一解说分享给学生,并探讨了好的构图为什么会给人以美的形式感,学生们有所感触地说:构图的美是因为看上去舒服协调。没错,这就是一种和谐美,和谐来自和谐比例,比例最初来自于数学定理与运算。早在几千年前,西方就对美进行了科学的研究,因此,之后的艺术和自然科学被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西方数学家们认为宇宙中一切事物的本质是数,数的要素为“奇”“偶”,奇数是有限,偶数是无限,所以“数”本无形,但人的心灵却可以认知,认知了以后便可掌握任何事物,可以直接觉察到全部自然和谐,则人的感知、人的尺度本身对比例、对和谐具有本能的把握、敏锐度。所以当波利克莱托斯的作品《持矛者》展示在我们面前时,即便是只有一条腿负担着身体的重量,但它统一的构图、完美的姿态平稳放松,明显传达了均衡之美。所以人的潜意识、常心态中就有种意识,摄影师就是善于捕捉这种潜意识。课堂上学生们分析得很有条理,但随之另一个问题又来了,随着下课铃声响起一个学生问道:那网络上那些恶俗的摄影作品也符合构图比例美,但为什么人们就判断其低俗呢?看来这不光用美学的理论就能解决问题。

课余我赶忙抽空到校图书室查阅资料,找到一本《美术学科教育学》先是整体刘览一遍,感觉挺好,严谨的逻辑层次、准确的美学概念界定并融合时代性的教育观、艺术观,系统而又全面地阐述了美术学科教育学。再逐章逐节地看,慢慢地,我被吸引了。如书中所说:“现代的人们对‘美’的理解还停留在比较肤浅的表层阶段,认为美术教学中只要落实美术知识理论的传递便可,对其潜在的‘附加值’往往忽视了或者不善挖掘。此外,美术教学应确立体现素质教育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目标。”由此可以联想到摄影作品所展现的所有的比例、对称、数都只代表外表美,而实际上真的有感染力、让我们深有领悟的是内在自然美。所以即便现在世俗用美的三角构图形式或是完美的比例展示作品,不能说没有美的形式感和和谐美,但这种和谐有各种形态色调和比例的相互配合,再由动态和姿态的多样性组成,其只是美的外在。“世俗美”更多的是一种虚荣的表现。

很多低俗作品基于纪实外在道德主义态度上很难说服审美者加之于美的艺术。所以摄影师会想方设法利用光和影之外更是结合大师们传承至今的形式美——构图和黄金比例,而为其作品在艺术的适当定义中给他们找到空间,为世俗作品添加一份“崇高”、一份“艺术”。艺术能把最丑陋的东西再现得很美,但那也只是“美化”人工的美,并不是能让人心灵认知的自然美。所以即便大师的作品中的主体外表有多丑陋,但因表现的是自然美而显得它艺术美,审美者更多地是从自然美的模式上思考艺术美。可每个审美者的审美满足需求却是不一致的,这就涉及到道德审美,它要求我们的智性能力提供帮助,以便在人的头脑里给他施加适当的影响。所以无论是几千年前伟大的艺术家的巨作还是现代世俗的作品,最终的美感决定于审美者的眼力和批评智力。当审美者被作品的品格所吸引、感动,存在自我感的时候,即使它不美也在审美者心中完美无缺,不需要太多讨论,不需要太多分析。而世俗大多作品对“美”已是一种滥用,使这种层面上的美显得空洞。但我们还是先不要多加批判作品本身,更应该反思如今“滥用美”的审美者们逐渐“褪烂”的心灵。

心领神会后我迫不及待地期待下一次课的来临,我会大声告诉学生们之所以摄影能成为一种艺术是因为作品本身能激发欣赏者对“美”的感悟。摄影作品是摄影师遇到一处捕获他内心触动的生活场景时,用手中的工具以美的角度捕捉、定格那一瞬间。此时的作品有构图,有画面,有触动人心的故事,以一种定格时间、空间的手法传递给观者。此时的摄影作品就不只是一张普通的照片,而是一种生活的保留、自然的形成,是表达摄影师那种珍惜之情,可遇不可求的心情。此时的摄影机不再只是一个单纯的机械工具,而是作者表现灵魂的工具。其实当人们真正领悟到“美”时,无论在哪种艺术介质上,我们都能发现美的存在,它是一次感官的激动、内心的震撼,是一种被定格的心灵艺术品。

通过这次领悟,我深深地感觉到美术课堂就需要内容深层、耐人寻味的教学,学生才会真正思考、真正受益。好的美术课并不是教会学生绘画的技能,而是能累积,潜移默化地形成美的素养,能懂得欣赏。美术课要能引发思考,这又是一个值得深思的话题。

思考,我们到底在思考什么?学业、家庭、人生过去的反思还是对未来的畅想?实际上人无论处于何种年龄层都不曾消失过探索的思维,发现好奇的事,迫切揭晓答案,更渴望成为解开奥秘的人,所以他好奇,他思考。作为教育者不正是应该教会人思考,而且是自发性的思考?记得曾经的一位老师说过一句话很感悟人,大概是这样:如果学生需要你告诉他内容与流程,那他大可百度后自学;来学校得到老师的教导,那是他需要学会的是如何思考问题。确实,无论是教学哪门学科,最基本的出发点是教会学生思考,运用学会的知识,甚至是活用。以往像遇到美术课之类的专业课,老师们总认为教会技巧才是重中之重。其实我们不能保证每个上完美术课的学生都能拥有高超的美术技巧,因为每个个体都是不同的,有的学生学习能力强,有的就是不擅长。我们不能刻意死板地只教技巧,更重要的是让每位学生通过美术课能对“美”有所感悟,了解史前艺术的形成,理解民族审美的不同存在,畅想未来美的设计感,内心“美的技能”的形成才是真正属于自己、不怕被人模仿的。打个比方,人的思维就像是永远的不动产,只属于个人,不被人左右,这就是当今文化产业为何如此重要的原因。因为文化就是影响人思维的最大利器,所以做个有文化的人是何等的重要,当然需要一定的积累与实践,但更重要的还是个人自我的思考。其实在我们有限的生命里人们思考的就是生活,揭秘于过去的生活,好奇于为什么这个现象出现在现在的生活,探索于未来的生活。所以生活永远是人们聊天、感兴趣、思考的话题。作为老师,引领学生思维的启发最能提起学生兴趣的方式就是对生活话题的思考。就好比之前学生通过生活中的摄影活动向我提出的了“摄影为什么是艺术”这样有意义的问题。不用刻意太绚丽的引导,不用强调太振奋的开场,只需要和学生一起发现生活、抓住生活、感悟生活、分享生活,美学话题无处不在。当一个人真的开始懂得提问,懂得发现生活,他就会不知不觉中觉得生活是如此的有趣、有意义。

标签:;  ;  ;  

一点反思——美术课的意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