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在体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鲜红斑痣,皮肤,患者,RCM
在体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论文文献综述
钱辉,潘展砚,卢忠,项蕾红[1](2012)在《鲜红斑痣的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在体检测》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应用RCM对鲜红斑痣患者皮损血管情况(直径、密度等)进行初步描述和观察,并与正常人皮肤血管情况相比较。方法招募20例(男8例,女性12例)III或Ⅳ型皮肤志愿者,其中无PWS皮损正常人10例,面颈部PWS患者10例,年龄在13-36岁之间(平均18.30±5.66岁)。PWS患者皮损部位选择一处区域进行RCM检测,正常对照者选择同样区域做相应检测。(本文来源于《中华医学会第十八次全国皮肤性病学术年会论文汇编》期刊2012-06-12)
李颖[2](2008)在《在体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在色素和肿瘤性皮肤病诊断中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第一部分正常皮肤的CLSM检测及生理学评价目的:对正常人群皮肤的生理状态相关指标进行测定和评价。方法:运用在体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与组织病理切片相对照,分辨皮肤的各层结构;并对100例正常人的前额、面颊、背部、前臂屈侧和伸侧进行表皮各层和真皮浅层的成像,包括角质层、颗粒层、棘层、基底层及真皮乳头层,分别测量各层的厚度、细胞直径、密度等指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CLSM图像与组织病理切片可对照辨认出各层细胞及结构;角质层在深色皮肤的个体及曝光部位较明亮,面部的皮沟和皮纹较明显;非曝光部位颗粒层角质形成细胞直径明显大于曝光部位;曝光部位的真皮乳头排列较随意,数量较多,形状不规则;而非曝光部位的皮肤真皮乳头比较平整,数量较少,形状为规则的椭圆形。表皮各层细胞厚度测定显示:角质层为1.6~11.1 um(均值为7.065±1.14);颗粒层为3.2~14.3 um(均值为8.32±1.36);棘层为10.4~29.3um(均值为19.32±2.86);表皮最小厚度为30.6~48.8um(均值为34.7±2.13),在前臂屈侧最薄(p<0.05)。颗粒层的细胞直径为20.7~39.6um(均值30.62±4.33):棘细胞层的直径为14.4~24.7um(均值20.19±2.22);基底层角质形成细胞的直径为7~10.1 um(均值9.44±0.96)。结论:正常人表皮各层厚度和细胞大小因部位而有所不同,曝光部位的角质层较厚;颗粒层细胞最大,而且非曝光部位各层的细胞直径大于曝光部位,表明曝光部位可能受外界影响较大。通过初步测定正常汉族人表皮的形态学指标,为进一步的疾病检测奠定了基础。第二部分CLSM在色素异常性疾病观察和诊断中的应用目的:对正常人生理状态下表皮内黑素分布的相关测定指标进行测定,并对CLSM在白癜风、无色素痣的鉴别诊断和黄褐斑的随访中的应用进行评价。方法:将在体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图像与组织病理切片相对照,并对100例正常人的前额、面颊、背部、前臂屈侧和伸侧进行基底层角质形成细胞黑素帽的直径、密度、亮度进行测量。对临床Nd∶YAG激光治疗随访的黄褐斑患者进行随访检测,分析其相应的组织学特征;对临床确诊的白癜风和无色素痣患者的图像进行分析,归纳相应的诊断指标,并在盲态下评价该指标诊断的有效性。结果:通过上述研究,我们发现正常皮肤中在基底层角质形成细胞中可检测到“黑素帽”结构,而黑素细胞不易发现。黄褐斑患者皮损症状的临床评分与CLSM评分具有良好的一致性;在Nd∶YAG激光治疗随访过程中皮损改善程度的临床评分和CLSM评分亦高度相关。治疗后半小时基底层角质形成细胞的黑素帽结构崩解,随后黑素颗粒随表皮代谢由下而上逐渐排出;黄褐斑患者治疗结束后,基底层树枝状黑素细胞大量出现。黑素分布的主要范围(A,Area),黑素亮度(B,Brightness)是否>3,皮损区与周围分界是否清晰(C,Clearance)以及黑素密度(D,Density)是否≤30%可作为白癜风与无色素痣的鉴别诊断的主要标准,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可达80%~92.5%和58.06%~81.7%,其中黑素密度(D,Density)是否≤30%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平衡较好;指标两两结合可显着提高鉴别诊断的特异性。结论:CLSM图像可作为黄褐斑患者症状评价的可靠指标之一;治疗后黄褐斑患者基底层树枝状黑素细胞的存在可能是复发的基础;上述ABCD4个指标可作为白癜风与无色素痣鉴别诊断的重要依据。第叁部分CLSM用于基底细胞癌和日光性角化病的诊断目的:对CLSM在基底细胞癌和日光性角化中的诊断标准进行初步设定,并评价其诊断的有效性。方法:对经组织病理学确诊的基底细胞癌和日光性角化的图像分别进行分析,归纳各自相应的特异性诊断指标,并在盲态下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分别对所有图像进行判读,评价CLSM图像诊断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同时对基底细胞癌患者临床诊断的准确率与CLSM诊断的准确率相对照。结果:基底细胞癌的诊断指标设为1)拉长的单一形态的基底细胞核;2)极性细胞核同一轴向分布;3)炎细胞浸润;4)真皮血管增多;5)表皮角质形成细胞多形性。其中同一轴向的极性核的敏感性(90.9%)和特异性(97.4%)都较高;随着CLSM诊断标准的两两迭加,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其中以拉长的单一形态的细胞核和同一轴向分布相结合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平衡最好,分别为90.9%和97.4%。随着符合诊断的标准数目的增加,基底细胞癌诊断的特异性逐渐增加,5个标准均符合的特异性最高,为100%。临床高度怀疑BCC诊断的为29例其中病理确诊的为18例,诊断率为62.1%;CLSM图像可显着提高诊断的准确性(93.1%)。日光性角化病的诊断指标设为角化过度;角质形成细胞不典型增生;真皮浅层炎症细胞浸润;血管增多增粗;光化性弹力纤维变性;其中角质形成细胞不典型增生的敏感性(97.1%)和特异性(83.3%)较高,可作为主要的诊断指标。结论:CLSM对基底细胞癌和日光性角化病的诊断指标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可显着提高临床诊断的准确率,因此可作为有效可靠的诊断手段用于二者的早期筛查、诊断和治疗随访观察。(本文来源于《复旦大学》期刊2008-04-01)
唐永红,邢达,高双荣,钟雪云[3](2003)在《利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的肿瘤血管在体成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传统的观察血管的方法需将组织制成切片,然后通过光学显微镜进行观察。显示的只是血管的某一片段,而无法观察到血管的全貌。应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可对活体动物血管进行断层成像,从而再现血管的结构。本方法为对肿瘤等病变组织血管进行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检测手段。(本文来源于《激光生物学报》期刊2003年03期)
在体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第一部分正常皮肤的CLSM检测及生理学评价目的:对正常人群皮肤的生理状态相关指标进行测定和评价。方法:运用在体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与组织病理切片相对照,分辨皮肤的各层结构;并对100例正常人的前额、面颊、背部、前臂屈侧和伸侧进行表皮各层和真皮浅层的成像,包括角质层、颗粒层、棘层、基底层及真皮乳头层,分别测量各层的厚度、细胞直径、密度等指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CLSM图像与组织病理切片可对照辨认出各层细胞及结构;角质层在深色皮肤的个体及曝光部位较明亮,面部的皮沟和皮纹较明显;非曝光部位颗粒层角质形成细胞直径明显大于曝光部位;曝光部位的真皮乳头排列较随意,数量较多,形状不规则;而非曝光部位的皮肤真皮乳头比较平整,数量较少,形状为规则的椭圆形。表皮各层细胞厚度测定显示:角质层为1.6~11.1 um(均值为7.065±1.14);颗粒层为3.2~14.3 um(均值为8.32±1.36);棘层为10.4~29.3um(均值为19.32±2.86);表皮最小厚度为30.6~48.8um(均值为34.7±2.13),在前臂屈侧最薄(p<0.05)。颗粒层的细胞直径为20.7~39.6um(均值30.62±4.33):棘细胞层的直径为14.4~24.7um(均值20.19±2.22);基底层角质形成细胞的直径为7~10.1 um(均值9.44±0.96)。结论:正常人表皮各层厚度和细胞大小因部位而有所不同,曝光部位的角质层较厚;颗粒层细胞最大,而且非曝光部位各层的细胞直径大于曝光部位,表明曝光部位可能受外界影响较大。通过初步测定正常汉族人表皮的形态学指标,为进一步的疾病检测奠定了基础。第二部分CLSM在色素异常性疾病观察和诊断中的应用目的:对正常人生理状态下表皮内黑素分布的相关测定指标进行测定,并对CLSM在白癜风、无色素痣的鉴别诊断和黄褐斑的随访中的应用进行评价。方法:将在体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图像与组织病理切片相对照,并对100例正常人的前额、面颊、背部、前臂屈侧和伸侧进行基底层角质形成细胞黑素帽的直径、密度、亮度进行测量。对临床Nd∶YAG激光治疗随访的黄褐斑患者进行随访检测,分析其相应的组织学特征;对临床确诊的白癜风和无色素痣患者的图像进行分析,归纳相应的诊断指标,并在盲态下评价该指标诊断的有效性。结果:通过上述研究,我们发现正常皮肤中在基底层角质形成细胞中可检测到“黑素帽”结构,而黑素细胞不易发现。黄褐斑患者皮损症状的临床评分与CLSM评分具有良好的一致性;在Nd∶YAG激光治疗随访过程中皮损改善程度的临床评分和CLSM评分亦高度相关。治疗后半小时基底层角质形成细胞的黑素帽结构崩解,随后黑素颗粒随表皮代谢由下而上逐渐排出;黄褐斑患者治疗结束后,基底层树枝状黑素细胞大量出现。黑素分布的主要范围(A,Area),黑素亮度(B,Brightness)是否>3,皮损区与周围分界是否清晰(C,Clearance)以及黑素密度(D,Density)是否≤30%可作为白癜风与无色素痣的鉴别诊断的主要标准,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可达80%~92.5%和58.06%~81.7%,其中黑素密度(D,Density)是否≤30%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平衡较好;指标两两结合可显着提高鉴别诊断的特异性。结论:CLSM图像可作为黄褐斑患者症状评价的可靠指标之一;治疗后黄褐斑患者基底层树枝状黑素细胞的存在可能是复发的基础;上述ABCD4个指标可作为白癜风与无色素痣鉴别诊断的重要依据。第叁部分CLSM用于基底细胞癌和日光性角化病的诊断目的:对CLSM在基底细胞癌和日光性角化中的诊断标准进行初步设定,并评价其诊断的有效性。方法:对经组织病理学确诊的基底细胞癌和日光性角化的图像分别进行分析,归纳各自相应的特异性诊断指标,并在盲态下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分别对所有图像进行判读,评价CLSM图像诊断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同时对基底细胞癌患者临床诊断的准确率与CLSM诊断的准确率相对照。结果:基底细胞癌的诊断指标设为1)拉长的单一形态的基底细胞核;2)极性细胞核同一轴向分布;3)炎细胞浸润;4)真皮血管增多;5)表皮角质形成细胞多形性。其中同一轴向的极性核的敏感性(90.9%)和特异性(97.4%)都较高;随着CLSM诊断标准的两两迭加,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其中以拉长的单一形态的细胞核和同一轴向分布相结合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平衡最好,分别为90.9%和97.4%。随着符合诊断的标准数目的增加,基底细胞癌诊断的特异性逐渐增加,5个标准均符合的特异性最高,为100%。临床高度怀疑BCC诊断的为29例其中病理确诊的为18例,诊断率为62.1%;CLSM图像可显着提高诊断的准确性(93.1%)。日光性角化病的诊断指标设为角化过度;角质形成细胞不典型增生;真皮浅层炎症细胞浸润;血管增多增粗;光化性弹力纤维变性;其中角质形成细胞不典型增生的敏感性(97.1%)和特异性(83.3%)较高,可作为主要的诊断指标。结论:CLSM对基底细胞癌和日光性角化病的诊断指标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可显着提高临床诊断的准确率,因此可作为有效可靠的诊断手段用于二者的早期筛查、诊断和治疗随访观察。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在体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论文参考文献
[1].钱辉,潘展砚,卢忠,项蕾红.鲜红斑痣的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在体检测[C].中华医学会第十八次全国皮肤性病学术年会论文汇编.2012
[2].李颖.在体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在色素和肿瘤性皮肤病诊断中的应用研究[D].复旦大学.2008
[3].唐永红,邢达,高双荣,钟雪云.利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的肿瘤血管在体成像研究[J].激光生物学报.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