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市范集中学张守培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美国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乐趣,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然而,在当前的思想品德教学中,仍然存在许多忽视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模式,而我们要做的,就是改革和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此来增强教学效果,完成教学任务。
现行的中学思想品德课教材,改变了过去严谨有余、活泼不足的编排风格,从实际事例入手调动情感,使内容显得生动活泼,可读性强,很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这就为运用兴趣教学手段提供了客观依据,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
在思想品德课中运用兴趣教学法也是时代发展的迫切要求。21世纪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年代,当前,高新技术层出不穷,学生的学习兴趣日益广泛,如果思想品德课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教学方法陈旧,教学手段单调,就不能吸引学生,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失去学习兴趣。因此,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提高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效果至关重要。
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以下我结合日常教学实践经验来谈一谈。
1.注重情感教育,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明确指出:教学的艺术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教师兴奋的情绪、热情的关注、勃勃的生气和殷切的期望都会转化为学生进步和发展的动力。由此看出,教师的品德修养、人格魅力,对祖国、对事业乃至对学生热爱的情感都给学生以熏陶,并影响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这里特别强调的是学生对教师的情感极大地影响学生的学习热情。古人说“亲其师,受其教”,就是说教师可亲可敬,学生才愿意接受他的教诲。
2.注重时事教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许多学生课下聊天,提起奥巴马、北约与俄罗斯的紧张关系等时事就津津乐道,可是一上思想品德课却无精打采哈欠连天。我认为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教师过于注重理论传授,忽视以时事新闻的生动事例提高学生的兴趣。时事事例丰富生动,和教材有一定联系。青少年有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对国家大事非常关心。因此,教师结合时事讲思想品德才能激发学生兴趣,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3.培养创新意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从实际情况看,学生对思想品德课感兴趣与否,将直接影响着思维的积极性。长期以来,现行的中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仍然处在以升学为目的的僵化教学轨道上。上课教师讲空道理、交待知识要点,复习时学生背要点,考试时力争一字不差地答要点。学生通过思想品德课学习得到的只是一些教条,不知道它们在现实中有什么用,如何用,甚至觉得它们和现实是矛盾的,从而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难怪有许多思想品德课教师喊出了“思想品德课没法上了”的哀叹。那么,如何上好思想品德课呢?我看,除了教师应认真钻研教材,提高自身的教学艺术外,还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有获取知识的要求和能力。教师在教学中首先应富有创新意识,设计形象生动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那种强烈的探索欲望,使学生处于一种积极的思维状态,这样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对于教材中比较抽象的概念和原理,在教学中就要遵循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人类认识事物的规律,深入浅出,用形象生动的比喻去帮助学生进行分析理解,提高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热情。在教学过程中应多运用录音、录像、幻灯片等多媒体直观材料,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使教学更生动、形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会大大增加。如讲社会发展史中的生产力概念时,可用电教媒体展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工具,让学生认识到生产工具的改进及广泛应用对不同社会生产的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使他们真正懂得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从而使学生更深刻地体验到创造在革新生产工具、促进生产发展及推动社会进步中的重要性。
4.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想象力。
发散思维具有开放性、广阔性的特点,它是对某一问题,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去观察、思考、想象,寻找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方案或者假设的一种思维方式。实践证明,在教学过程中,围绕问题进行发散思维,既有利于打破墨守成规的思维模式,能用前所未有的新知觉去认识事物,提出新的创见,具有多向性和跨越性的优势,又有利于提高他们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比喻恰当,不仅能激发学生兴趣,而且能加深学生理解,加深印象,加强巩固。或以形象的漫画激发学生的兴趣,它不仅生动、形象、幽默,而且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道理,发人深思,回味无穷。在教学中恰当运用漫画会使课堂情趣盎然,学生的学习兴趣倍增,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