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腐蚀变色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热镀锌钢板,钝化膜,激光共聚焦显微技术,原子力显微技术
腐蚀变色论文文献综述
杨洪刚,吕家舜,徐闻慧,李锋,武婷玉[1](2019)在《镀锌板的腐蚀变色机理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无铬钝化镀锌板在加工使用前偶尔有腐蚀变黑发生,严重影响产品质量。利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探索了热镀锌板腐蚀变黑的潜在原因,利用原子力显微镜考察了镀锌板无铬钝化膜的微观结构,分析了96 h盐雾后微小黑斑的腐蚀形貌,利用衰减全反射红外光谱(ATR-FTIR)技术和内标比值法定量分析变黑部位基团变化值。(本文来源于《材料保护》期刊2019年11期)
周浩[2](2015)在《博物馆环境中典型氧化性气态分子污染物对银器文物腐蚀变色影响的评价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博物馆环境中的臭氧作为最为典型的氧化性气态分子污染物,对文物起到氧化腐蚀的作用,严重影响馆藏银器文物的腐蚀变色。本文主要采用石英晶体微天平(QCM)反应性监测技术,监测电沉积金属银石英晶振片在不同臭氧浓度,不同温、湿度等条件下的质量变化,结合电化学腐蚀过程和银表面腐蚀产物分析,从而推测银在臭氧中的初期腐蚀行为。研究结果表明,随着臭氧浓度的增大,温度的升高都会导致金属银文物材料腐蚀速度的增大,暴露时间的延长会加重金属银文物的腐蚀,但对其腐蚀速度影响较小。金属银在臭氧环境中暴露后的初期腐蚀产物主要为Ag_2O。(本文来源于《中国文化遗产》期刊2015年03期)
[3](2015)在《铝或铝合金材料的抗菌抗腐蚀及抗变色表面处理工艺》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专利CN101629316本发明涉及一种铝或铝合金材料的抗菌抗腐蚀及抗变色表面处理工艺:对铝材进行脱脂处理,将脱脂后的铝材置于酸性溶液中,以工件为一极,以铝板或铅版作为另一极,通以交变电流,液温保持在0℃~30℃之间,经过10~30min氧化,在铝材表面形成抗菌、抗腐蚀及抗变色的氧化膜;最后,取出工件并置于90~100℃的纯水中封闭15~20min。所述的酸性(本文来源于《铝加工》期刊2015年02期)
周浩,吴来明,闫莹,鲁丹丹,邓丽娟[4](2012)在《臭氧浓度变化对馆藏银器文物腐蚀变色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博物馆环境中的臭氧作为氧化剂,对文物起到氧化腐蚀的作用,会使馆藏银器文物腐蚀变色。本研究主要采用石英晶体微天平(QCM)反应性监测技术,监测电沉积金属银石英晶振片在不同臭氧浓度、不同相对湿度中的质量变化,从而推测银在臭氧中的腐蚀机理。研究结果表明,臭氧浓度对银的腐蚀具有较大的影响。随着臭氧浓度的升高,银表面质量不断增大,腐蚀程度加剧。银对相对湿度具有较小的敏感性,在不同的相对湿度下,银表面质量变化相差不大。据此推断银在臭氧中的腐蚀首先表现为银与臭氧分解产生的原子氧反应生成氧化银(Ag2O),随着Ag2O膜的不断变厚,氧化膜顶层生成过氧化银(AgO),AgO是由Ag2O与原子氧反应生成。(本文来源于《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期刊2012年S1期)
金磊[5](2010)在《铜币表面变色和腐蚀的图像处理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图像处理技术的快速发展和进步,其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泛。如在工业、农业、医学以及航空等领域都有大量的应用。为了检测铜币表面是否发生变色和腐蚀,准确的提取变色和腐蚀的区域以及精确的计算该区域的面积,本文将以流通硬币中的铜质硬币(以下章节所说铜币均指铜质硬币)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大量的铜币图像进行分析和研究,从而提出了一套基于图像处理技术的铜币表面变色和腐蚀区域提取的处理方案。首先,为了能更加准确的提取铜币表面的变色和腐蚀区域,需要对铜币图像进行预处理。该过程主要包括铜币区域的剪裁,图像的去噪以及对比度增强等。在去噪过程中,提出了一种改进的中值滤波方法。该方法能有效的改善对图像边缘和细节的平滑。其次,对于铜币图像的颜色量化处理,设计了一种新的基于聚类的颜色量化算法。该算法在HSI颜色空间下对图像的颜色进行粗分类并确定初始聚类中心,再转换到RGB颜色空间下,结合K均值算法来完成最终的聚类中心的求解。从而完成铜币图像的颜色量化过程。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不仅具有理想的量化效果,还能较好的保留图像的细节和层次感。然后,通过分析目前各种常用分割算法的特点和适用范围,得出当前常用的分割算法无法直接运用于本文的分割处理。从而提出结合变色和腐蚀区域的颜色特征以及亮度特征来完成对铜币表面变色和腐蚀区域的分割。最后,利用简单有效地像素计数法和八叉树算法来完成变色和腐蚀区域的面积计算。本文主要对铜币表面变色和腐蚀区域的提取和面积计算过程进行了研究,研究成果对于利用图像处理技术来检测硬币的表面质量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沈阳理工大学》期刊2010-12-27)
杨青青,熊惟皓,杨珍,沈丁杰,王荣辉[6](2010)在《925Ag75Cu和925Ag40Cu35Zn合金在人造汗液和H_2S气氛中的腐蚀与变色行为(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静态腐蚀、XRD、SEM、EDS和XPS,研究了250℃时效4h和70%冷变形+200℃时效4h两种硬化状态下的925Ag75Cu与925Ag40Cu35Zn合金在37℃人造汗液和室温H2S气氛中的腐蚀与变色行为。结果表明,这两种925银合金在37℃人造汗液中的腐蚀变色是由Cl-和OH-离子引起的,但925Ag40Cu35Zn合金的变色过程明显比925Ag75Cu合金缓慢,腐蚀过程中产生的白色AgCl和灰黑色Ag2O难以在其表面沉积而形成灰黑色腐蚀膜。这两种925银合金在室温H2S气氛中的腐蚀变色是由S2-引起的,但925Ag40Cu35Zn合金的腐蚀变色过程明显比925Ag75Cu合金缓慢,这是由于腐蚀过程中白色ZnS最先形成,从而延缓了灰黑色Ag2S和黑色Cu2S的形成。(本文来源于《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期刊2010年04期)
王鹏[7](2009)在《铜质币腐蚀变色机理及抗变色工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铜质币在大气环境中变色问题一直困扰着世界造币、收藏和考古行业。由于铜币使用价值的特殊性,流通、观赏过程中表面残留的汗液是变色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研究铜币在汗液中的腐蚀变色机理,探索高效的铜币用抗变色处理技术对于铜币的生产、储存和收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采用扫描电镜、光学显微镜、X-射线衍射、红外光谱及电化学测量等技术,对两种造币用铜材在模拟汗液中的腐蚀机理进行研究。发现模拟汗液中的Cl~-是铜材发生腐蚀变色的主要原因。紫铜主要发生均匀腐蚀,黄铜则发生孔蚀和脱锌腐蚀。黄铜孔蚀发展的动力学方程为:i_0=0.3735(t+185.93)~(-1/2),该过程受蚀孔表面盐膜溶解控制。研制出一种造币用黄铜的抗变色处理新工艺,最佳工艺条件为:1-苯基-5-巯基四氮唑(PMTA)0.5g/L,温度55℃,处理时间10mim;电化学测试和加速腐蚀实验结果表明,抗腐蚀变色效果优于市售的抗变色剂KL-1。PMTA在黄铜表面的吸附遵循Langmuir吸附等温式,为自发的吸热、熵增过程。量子化学分析表明,PMTA分子主要以硫酮型互变异构体结构存在,与硫醇型互变异构体相比,该异构体与黄铜表面的作用力更强。结合Mulliken电荷计算结果和最低能量构型分析,PMTA(硫酮型)可通过N3和S6原子吸附于黄铜表面,而PMTA(硫醇型)则通过N3原子吸附。将合成的3-烷基-4-氨基-5-巯基-1,2,4-均叁唑(AAMT)组装于铜表面,考察了超声波振荡、复合修饰及烷基链长度对修饰后铜的抗腐蚀变色性能的影响。在此基础上,研究了3-十一烷基-4-氨基-5-巯基-1,2,4-均叁唑(UAMT)在铜表面的成膜机理。结果表明,UAMT在铜表面吸附过程包括两步骤:快速吸附及随后的慢速重排。UAMT分子可通过π(C=N)轨道及S的p轨道提供的电子与铜的d轨道成键。分子中的杂环以平躺的形式吸附于铜表面,由于UAMT存在折迭和平面两种构象,烷基链以平铺或与铜表面呈33°角的形式存在。开发了水溶液中铜币抗变色自组装膜(SAMs)工艺,并对其成膜机理进行探讨。十二烷基硫醇(DT)在铜表面的吸附同样包括快速吸附和慢速重排两部分,其中快速吸附阶段符合一级Langmuir吸附,动力学公式为θ(t)=1-e~(-10.3ct)。吸附速率常数(k_a)仅与温度(T)有关,关系式为ln(k_a)=-5324.2/T+19.58,自组装过程表观活化能为44.27KJ/mol,表明DT的化学吸附为控制步骤。成膜后铜的膜层质量研究发现,水溶液体系中形成的DT SAMs表现出与传统乙醇体系中形成DT SAMs相当的性能,有效地抑制铜的腐蚀变色,表明该技术在铜币抗变色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大连理工大学》期刊2009-07-01)
张晓东[8](2008)在《锡及其合金镀层的氧化腐蚀变色与防护》一文中研究指出论述了锡及其镀层自然环境氧化腐蚀变色的原因,对镀后涂敷SP—32T、LP—38T电接触保护剂与未作处理的试件通过湿热试验和高温老化试验进行了研究,试验表明,涂敷润滑保护材料是解决镀层氧化腐蚀变色的有效途径之一,该润滑材料由有机材料组成,不含六价铬、汞、铅和镉类重金属,符合欧盟所提出的ROHS指令要求,是理想的环保清洁生产类材料。(本文来源于《新技术新工艺》期刊2008年11期)
谢立莉,李玉玲[9](2008)在《金属烤瓷修复体牙龈缘变色的电化学腐蚀因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金属烤瓷修复体(PFM)以其抗折力强、颜色及外观逼真、色泽稳定、耐磨性强等特点,受到患者和医师的认可,为临床广泛应用。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令人关注的问题,如金属烤瓷修复几个月后(6个月至数年)修复体的冠边缘牙龈出现发暗、发灰等龈染并发症,严重影响了修复效果(本文来源于《广西医学》期刊2008年05期)
梁明生,吕荣义[10](2007)在《银镀层光照腐蚀变色及其防护》一文中研究指出银镀层因有较好的导电性和导热性,在高压电器产品的接触表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笔者分析了在光照情况下银镀层表面易与外界腐蚀性介质产生反应、引起腐蚀变色的原因;总结了腐蚀变色评价标准、试验结果,提出防腐变色的防护措施。(本文来源于《高压电器》期刊2007年06期)
腐蚀变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博物馆环境中的臭氧作为最为典型的氧化性气态分子污染物,对文物起到氧化腐蚀的作用,严重影响馆藏银器文物的腐蚀变色。本文主要采用石英晶体微天平(QCM)反应性监测技术,监测电沉积金属银石英晶振片在不同臭氧浓度,不同温、湿度等条件下的质量变化,结合电化学腐蚀过程和银表面腐蚀产物分析,从而推测银在臭氧中的初期腐蚀行为。研究结果表明,随着臭氧浓度的增大,温度的升高都会导致金属银文物材料腐蚀速度的增大,暴露时间的延长会加重金属银文物的腐蚀,但对其腐蚀速度影响较小。金属银在臭氧环境中暴露后的初期腐蚀产物主要为Ag_2O。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腐蚀变色论文参考文献
[1].杨洪刚,吕家舜,徐闻慧,李锋,武婷玉.镀锌板的腐蚀变色机理分析[J].材料保护.2019
[2].周浩.博物馆环境中典型氧化性气态分子污染物对银器文物腐蚀变色影响的评价研究[J].中国文化遗产.2015
[3]..铝或铝合金材料的抗菌抗腐蚀及抗变色表面处理工艺[J].铝加工.2015
[4].周浩,吴来明,闫莹,鲁丹丹,邓丽娟.臭氧浓度变化对馆藏银器文物腐蚀变色的影响[J].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12
[5].金磊.铜币表面变色和腐蚀的图像处理技术研究[D].沈阳理工大学.2010
[6].杨青青,熊惟皓,杨珍,沈丁杰,王荣辉.925Ag75Cu和925Ag40Cu35Zn合金在人造汗液和H_2S气氛中的腐蚀与变色行为(英文)[J].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2010
[7].王鹏.铜质币腐蚀变色机理及抗变色工艺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9
[8].张晓东.锡及其合金镀层的氧化腐蚀变色与防护[J].新技术新工艺.2008
[9].谢立莉,李玉玲.金属烤瓷修复体牙龈缘变色的电化学腐蚀因素研究[J].广西医学.2008
[10].梁明生,吕荣义.银镀层光照腐蚀变色及其防护[J].高压电器.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