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晚报论文-万鹏

重庆晚报论文-万鹏

导读:本文包含了重庆晚报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重庆晚报,慢新闻,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论文文献综述

万鹏[1](2019)在《慢新闻:重庆晚报的一种尝试》一文中研究指出慢新闻,有味道的新闻2016年12月20日,国内首个以深度报道为主的APP——重庆晚报慢新闻上线。其初衷是力求在碎片化阅读泛滥的当下,用慢者匠心做有味道的新闻。所谓"有味道的新闻"是指这五个味道:正能量的味道、人情的味道、生活的味道、文化的味道和文字的味道。尤其文字的味道,重庆晚报慢新闻最为看重。如今绝大部分新闻报道味同嚼蜡,快餐式阅读倒逼新闻机构生产大量快餐式产品,直击人心的文章成了稀缺品甚至是奢侈品,更不要说在此之上的价值观传递和文化自信表达。媒体,尤其是传统媒体一(本文来源于《南方传媒研究》期刊2019年02期)

赵盼盼[2](2018)在《快时代下“慢新闻”的坚守与创新》一文中研究指出我们生活在一个快节奏的时代,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使得我们获取新闻信息的方式变得更为便捷和迅速,新媒体用更新的技术、更新的内容、更新的方式,生产更新的新闻,制造更新的热点,但出现的问题也不容忽视:新闻信息难辨真假、“流水线”般粗制滥造的“头条”、受众群体性遗忘现象等使得受众更加渴望真实有价值的新闻信息。在媒介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大环境下,传统媒体也推出自己的新闻网站、入驻各大移动新闻客户端等以寻求网络环境下的一席之地。而重庆晚报推出的“慢新闻”APP,作为国内第一款慢新闻APP,一方面坚守自己的新闻观,另一方面也勇于创新,深度挖掘,做新闻故事的传递者。因此,本文选择新媒体环境下的“慢新闻”来进行研究,采用文献研究法、内容分析法、比较分析法等作为研究基础,文章第一章首先对“慢新闻”的研究现状做一个大概的梳理,说明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第二章对慢新闻的概念、类型、特点等进行阐述;第叁章是通过探讨新媒体环境下新闻信息的特点、受众心理分析、传统媒体的融合转型、社交网络传播特点等说明“慢新闻”在当前环境下的意义。第四章也就是本文的重点章节,以重庆晚报《慢新闻》APP为例,分析其产生的背景和传播目的,第五章是以《上游新闻》和《慢新闻》进行比较分析,通过比较来发现《慢新闻》当前传播的优势与不足。进而对“慢新闻”的发展提出建设性意见。文章主要运用新闻学、传播学等学科理论,分析其“慢新闻”传播内容和传播效果,通过对“慢新闻”和“快新闻”的比较分析,探讨慢新闻的发展和传播策略,揭示并使人们重视“慢新闻”的发展。(本文来源于《广西大学》期刊2018-06-01)

段蕾[3](2018)在《新媒体环境下重庆晚报“慢新闻”的实践与发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传统媒体在新媒体的冲击下逐渐开始转型。从早期的数字报、报网互动到微信、微博再到新闻客户端,传统媒体不断探索自己的融媒转型路径。2014年,从中央级传统纸媒到各省市地方纸媒都加快了新闻客户端的建设;2015年,传统媒体的新闻客户端呈现“井喷”之势,尤其是地方纸媒的新闻客户端纷纷“跑马圈地”,新闻客户端市场竞争呈现白热化趋势。传统纸媒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就必须避免同质化,在转型中通过明确的媒介定位突出产品的差异性。基于此,重庆晚报考虑到“快传播”背景下受众对深度、全面、高质量报道的需求,提出“做这个时代的逆行者”,于2016年12月20日推出全国第一家主打“慢新闻”的客户端——慢新闻APP。2017年6月16日,人民网舆情监测室与腾讯企鹅媒体平台联合发布《传统媒体5月榜单|2017年五月份媒体企鹅号发展研究报告》显示:“慢新闻”居市场化媒体企鹅号排行榜第7位,是TOP20榜单中唯一上榜的重庆媒体。截至2017年8月30日,慢新闻APP下载量达76万。重庆晚报“慢新闻”实践已初见成效,其具体举措有哪些?作为纸媒转型过程中的探索,重庆晚报“慢新闻”也发展中也面临困境,该如何应对值得探究。本研究以重庆晚报“慢新闻”为研究对象,以个案研究法分析了重庆晚报“慢新闻”的新闻理念、定位、生产制作:新闻理念方面,重庆晚报的“慢新闻”继承了“责任传媒”的办报理念,在新媒体传播环境中强化“把关人”角色,通过“慢新闻”引导受众深阅读。在媒介定位方面,重庆晚报“慢新闻”以“讲述重庆故事的深度新闻”作为内容定位,以追求新闻文本审美的中高层人群作为受众定位,以社会协调与文化传承作为功能定位。在生产制作方面,坚持原创新闻为主;对于热点事件,通过深入采访进行核实;通过呈现多方观点遵循平衡报道原则。在分析了重庆晚报“慢新闻”实践路径的基础上,本研究采用文本分析法,结合新闻叙事学对重庆晚报慢新闻APP一年中的全部“慢新闻”进行统计分析,共得到410篇样本。通过对“慢新闻”叙事素材、叙事声音、叙事策略的分析总结出“慢新闻”内容特征:在叙事素材方面,以“人物故事类”“历史人文类”“社会事件类”叁类主题为主;新闻地域以重庆主城为主。在叙事声音方面,叙事态度以中立为主、肯定为辅;叙事聚集于“小人物”的生活状态从而真实反映社会实景;叙事框架体现出重庆晚报的“百姓情怀”,通过聚焦人的情感、态度与意义唤起受众的反思与同情,满足受众自我实现、情感归属等高层级需求,从而实现对主流价值观的引导。在叙事策略上,重庆晚报“慢新闻”采用故事化叙事、陌生化叙事、平民化叙事使报道亲切生动,具有较强可读性。本研究在探析重庆晚报“慢新闻”实践路径、内容特征的基础上揭示了其面临的困境。首先,深度报道、非虚构写作被认为是典型的“慢新闻”,而重庆晚报的“慢新闻”在“深度”、“广度”上不及其他媒体的深度报道,时尚杂志、新媒体平台上兴起的非虚构写作也带来竞争压力。其次,重庆晚报“慢新闻”过于重视接近性,缺乏重要性、显着性选题;叙事形式上仍有待创新;运营方面推广力度不足,缺乏和用户的互动。基于以上不足,本研究提出发展对策:首先要突出“慢”的价值,避免处于“快”和“慢”之间成为同质化产品失去品牌竞争力。其次,要加强采编人员的技术培训,结合新媒体丰富叙事形式,打造传播力强的新闻产品。再次,要充分利用评论区与用户互动,提升用户参与度,增加用户粘性;通过特色活动栏目化沉淀用户,构建用户社群。最后,要拓展多元化的营销方式,提升“慢新闻”的品牌知名度。(本文来源于《重庆大学》期刊2018-05-01)

李文婧[4](2018)在《我国都市报新媒体差异化竞争的策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发展态势良好的新媒体迅速占领了传媒市场,大幅度地蚕食传统媒体的市场份额,市场化属性突出的都市报更是首当其冲。要想重新争取读者,获取市场的认可,都市报不得不发展新媒体。然而,都市报在发展新媒体的过程中“迷失”了方向,出现了两种极端的做法,要不不敢做出改变,只是把新媒体当做纸媒的一个新增的传播渠道;要不就是彻头彻尾地改,只一味地学习或赶超新媒体,放弃了自己独特之处。这两种极端的做法造成当前都市报新媒体严重的同质化现象,耗资巨大的新媒体并没有带来预期的增量营收。因此,都市报新媒体需要规避同质,实行差异化的竞争策略,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才有可能取得成功。《重庆晚报》作为重庆地区具有较强影响力的都市报,其打造的中国第一个“慢新闻”APP,从产品形象、产品内容和产品服务叁个方面都践行了差异化的竞争策略。总结“慢新闻”APP差异化竞争的成功经验,为都市报发展新媒体实行差异化的竞争策略提供借鉴。都市报在发展新媒体时要改变当前的思维模式,既不能人云亦云,也不能“大刀阔斧”,而是要在利用自身传统优势的同时将异质化贯穿到新媒体发展的过程,树立别具一格的平台形象,提升新媒体的内容品质,回归媒体主流价值传递,创新新媒体的盈利模式和机制体制,构建专业化的团队,坚守新闻专业主义。(本文来源于《渤海大学》期刊2018-05-01)

李玉立[5](2015)在《重庆晚报转型策略与路径浅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互联网带给传统媒体以强劲冲击,传统媒体在这前所未有的大变局中不得不转变以寻求生机。重庆晚报在转型大潮中另辟蹊径,拓宽赢利节点;把握全媒体数字化转型契机,为自身发展寻求新的路径。(本文来源于《新闻世界》期刊2015年09期)

陈秀丹,王福艳,任航英[6](2015)在《中国女性媒介形象呈现的变迁——以《中国妇女报》和《重庆晚报》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女性与传播研究的背景,本文对1990年始《中国妇女报》和《重庆晚报》中的女性报道进行了梳理,分析在新闻报道中女性形象的变迁。同时,横向比较两份报纸,分析国内党报与都市报在构建女性形象上的异同,使女性形象研究更加立体。总体来看,《中国妇女报》构建了一批自立自强,并具有较高学历的职业女性形象,并且关注每个时期女性群体出现的问题及取得的最新进步。《重庆晚报》对女性的评价态度越来越客观,但依然没有摆脱少许偏见。通过横向对比发现,社会普通大众对于女性形象的认识与国家意识形态对女性的解读还是有一定差距的。(本文来源于《新闻传播》期刊2015年14期)

张驰[7](2015)在《新媒体时代传统报纸》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新媒体时代全面来临的今天,各种全新的传播方式和传播手段层出不穷,而新媒体以其具有时效性、互动性、个性化等特点的传播方式和传播手段,在人们生活中迅速占有了大量的使用时间,同时也在不断地改变着人们接收信息的习惯方式。而在新媒体发展如此迅速的状态下,传统媒体自然就收到猛烈的冲击,大量的传统媒体开始谋求新媒体时代的转型之路,而在这个过程当中,也有不少的传统媒体因为区域、人力、理念、资源整合等问题,因承受不住新媒体的冲击而消失在了传媒的市场中。《重庆晚报》是重庆市本地的传统报业之一,一直以在,《重庆晚报》以其“传播信息、移风易俗、丰富生活、服务群众”的办报宗旨,深受重庆人民的喜爱。但是受众的选择是一个自由的过程,在新媒体强烈的冲击之下,《重庆晚报》也受到了不小的影响。《重庆晚报》作为重庆一份地方性报纸,近一两年在市场份额以及广告收入上都有所减少,《重庆晚报》如果将自身视为新媒体时代的一员而不是以传统报业自居,那么只要找到正确的方向做出改变,不仅能够将新媒体的冲击化为自身发展的机会,并且发展的空间也还是很大的。本文针对《重庆晚报》的改革之路通过具体分析新媒体的几大特点,再结合《重庆晚报》作为传统报纸所具有的缺陷,提出了一系列转型之路的建议。所以笔者寄希望与本篇论文能够针对《重庆晚报》所特有的内容和问题,进行分析和论述,以期对症下药,为《重庆晚报》在新媒体时代应该如何做出改变,更好地适应新媒体时代的媒介转型,同时也为自身创造更多的经济利益,提供一些新的思路。(本文来源于《重庆大学》期刊2015-04-01)

[8](2014)在《《重庆晚报》《都市热报》推出“青年热购节”》一文中研究指出11月11日~12月12日,《重庆晚报》携手《都市热报》共同推出"青年热购节",联合百货商场、家电卖场、家居卖场、IT卖场、旅行社、培训机构、汽车经销商、多家优质地产项目,通过整合借力,推动市场消费、实现异业联动。各行业参与商家信息以二维码的形式分别进驻到其他行业展厅,比如地产的楼盘信息出现在百货商场门口,百货商场的促销出现在汽车4S门店,家居卖场、装饰公司的信息出(本文来源于《青年》期刊2014年33期)

付玉凤[9](2014)在《《重庆晚报》改版以来新闻标题的词语运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选择《重庆晚报》改版以来的新闻标题为主要研究对象,从词语运用的角度对晚报新闻标题展开深入的研究,经过笔者的资料收集和整理发现,前人对《重庆晚报》的研究还很少。对新闻标题的研究大都集中在标题的制作艺术,或是从修辞角度研究新闻标题,或是从语法角度对新闻标题进行分析,而从词语运用的角度出发对《重庆晚报》的新闻标题进行的研究是一个全新的领域。进行这样的研究将助于我们对重庆本土的晚报标题词语运用的认识,丰富《重庆晚报》的研究成果,特别是新闻标题的研究成果。同时,我们也可以根据《重庆晚报》新闻标题的词语运用的特色去研究其他地区晚报或都市报新闻标题的词语运用。这样,本文就达到了以小见大的效果。本文以《重庆晚报》最近一次的改版为分界点,结合语言学、词汇学和新闻传播学的相关知识,利用数据分析、对比分析等方法探讨了改版以来《重庆晚报》新闻标题的词语运用;并以此为切入点,在文章的后续部分就改版前后词语运用的对比差异、不足以及建议等展开细致的论述。文章的开篇结合本论题的研究现状,阐述了本文的研究意义、创新点以及研究的思路。第二部分,结合《重庆晚报》的数次改版,说明了晚报的基本概况以及最近一次的改版,总结出晚报改版后头版版面与内版版面的变化。第叁部分,这个部分是文章重点讨论的章节,这个部分主要从新闻标题的词语运用入手,根据笔者对收集语料的整理总结出晚报改版后新闻标题的词语运用的叁大类型,即:探讨了新闻标题词语运用中新词新语的运用、流行语的运用以及数字词的运用;同时,在本章的第四小节,概括出晚报改版后新闻标题词语运用的总特色。第四部分,采用对比分析和纵向研究的方法,总结出《重庆晚报》改版前后新闻标题的词语运用存在的差异。第五部分,通过探讨晚报改版以来新闻标题的词语运用的类型和总特色,笔者发现改版后的晚报在新闻标题的词语运用中还存在许多不足。第六部分,针对《重庆晚报》改版后新闻标题的词语运用存在的不足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方法,为晚报新闻标题的词语运用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最后,对本文的主要内容进行了回顾和总结,并指出文章存在的不足之处。(本文来源于《重庆师范大学》期刊2014-04-01)

庄园[10](2013)在《雅安地震新闻报道中的亮点分析——以重庆晨报、重庆晚报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中国,媒体代表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在群体强大的舆论监督下,新闻担当强烈的道德责任。同时,媒体内部把关人(报社编辑和)通过策划报道和议程设置,呈现新闻事件在多阶段、多状态的变化过程并影响社会舆论。本文以雅安地震(北京时间2013年4月20日8时02分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北纬30.3,东经103.0)发(本文来源于《新闻窗》期刊2013年04期)

重庆晚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我们生活在一个快节奏的时代,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使得我们获取新闻信息的方式变得更为便捷和迅速,新媒体用更新的技术、更新的内容、更新的方式,生产更新的新闻,制造更新的热点,但出现的问题也不容忽视:新闻信息难辨真假、“流水线”般粗制滥造的“头条”、受众群体性遗忘现象等使得受众更加渴望真实有价值的新闻信息。在媒介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大环境下,传统媒体也推出自己的新闻网站、入驻各大移动新闻客户端等以寻求网络环境下的一席之地。而重庆晚报推出的“慢新闻”APP,作为国内第一款慢新闻APP,一方面坚守自己的新闻观,另一方面也勇于创新,深度挖掘,做新闻故事的传递者。因此,本文选择新媒体环境下的“慢新闻”来进行研究,采用文献研究法、内容分析法、比较分析法等作为研究基础,文章第一章首先对“慢新闻”的研究现状做一个大概的梳理,说明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第二章对慢新闻的概念、类型、特点等进行阐述;第叁章是通过探讨新媒体环境下新闻信息的特点、受众心理分析、传统媒体的融合转型、社交网络传播特点等说明“慢新闻”在当前环境下的意义。第四章也就是本文的重点章节,以重庆晚报《慢新闻》APP为例,分析其产生的背景和传播目的,第五章是以《上游新闻》和《慢新闻》进行比较分析,通过比较来发现《慢新闻》当前传播的优势与不足。进而对“慢新闻”的发展提出建设性意见。文章主要运用新闻学、传播学等学科理论,分析其“慢新闻”传播内容和传播效果,通过对“慢新闻”和“快新闻”的比较分析,探讨慢新闻的发展和传播策略,揭示并使人们重视“慢新闻”的发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重庆晚报论文参考文献

[1].万鹏.慢新闻:重庆晚报的一种尝试[J].南方传媒研究.2019

[2].赵盼盼.快时代下“慢新闻”的坚守与创新[D].广西大学.2018

[3].段蕾.新媒体环境下重庆晚报“慢新闻”的实践与发展研究[D].重庆大学.2018

[4].李文婧.我国都市报新媒体差异化竞争的策略研究[D].渤海大学.2018

[5].李玉立.重庆晚报转型策略与路径浅析[J].新闻世界.2015

[6].陈秀丹,王福艳,任航英.中国女性媒介形象呈现的变迁——以《中国妇女报》和《重庆晚报》为例[J].新闻传播.2015

[7].张驰.新媒体时代传统报纸[D].重庆大学.2015

[8]..《重庆晚报》《都市热报》推出“青年热购节”[J].青年.2014

[9].付玉凤.《重庆晚报》改版以来新闻标题的词语运用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4

[10].庄园.雅安地震新闻报道中的亮点分析——以重庆晨报、重庆晚报为例[J].新闻窗.2013

标签:;  ;  ;  

重庆晚报论文-万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