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块茎品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马铃薯,块茎,全粉,色泽品质
块茎品质论文文献综述
余斌,刘娟,李茂宏,段惠敏,王鹏飞[1](2019)在《引进马铃薯种质资源块茎及全粉色泽品质性状的评价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引进的具有优良田间农艺性状的马铃薯种质材料进行块茎及全粉色泽品质分析,探究贮藏环境对马铃薯块茎内成分及全粉色泽品质的影响,丰富全粉加工型马铃薯种质资源.【方法】将引进的11个马铃薯种质材料分别贮藏在4、25℃条件下0、60、120 d后进行块茎及全粉色泽品质分析,测定材料块茎内淀粉、可溶性糖、还原糖的含量,分析在不同贮藏条件下块茎和全粉的色泽变化特性,分析块茎内淀粉、可溶性糖、还原糖的含量与块茎和全粉色泽的相关性.【结果】试验材料在25℃贮藏120 d时块茎和全粉的色泽变化最大.短时期内60 d、4℃低温贮藏环境对马铃薯鲜薯块茎和全粉色泽影响的程度显着大于25℃贮藏环境,而在长时间120 d、4℃低温贮藏环境对马铃薯鲜薯块茎和全粉色泽的变化具有抑制效应.在贮藏过程中,马铃薯块茎色泽的变化与块茎内可溶性糖和还原糖含量显着相关,块茎内可溶性糖含量越高,其全粉的光泽度越暗.【结论】马铃薯块茎内可溶性糖含量与其全粉色泽显着相关,是判定全粉加工型品种的重要指标.引进材料中CIP301040.63和CIP397067.2是适合全粉加工的潜在品种及优良亲本材料,可有效补充我国马铃薯种质资源,有利于全粉加工型马铃薯品种的选育.(本文来源于《甘肃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张楠[2](2019)在《半夏块茎品质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半夏Pinellia ternata(Thunb.)Breit.是我国珍贵的中药材。半夏含有众多化学成分,具有燥湿化痰、和胃止呕等功效,在中药材中使用频率高,但是半夏栽培过程中对生长环境要求较高,忌强光、忌旱、忌涝、忌高温,再加上过度采集导致优质资源紧缺,所以为了提高半夏的药用品质,研究影响半夏块茎品质的因素是十分必要的。本试验探究了粒径大小、化感作用、温度、光照强度和UV-B辐射等因素对半夏块茎的影响,可为提高半夏药材质量及合理开发利用半夏资源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如下:1.粒径大小对半夏活性成分、营养成分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根据半夏块茎的直径将材料分为四个等级,I号、II号、III号和IV号块茎直径分别为d≤1 cm、1 cm<d≤1.5cm、1.5 cm<d≤2 cm和2 cm<d≤2.5 cm。试验结果表明:(1)I号块茎中生物碱、β-谷甾醇、游离氨基酸和可溶性糖含量最高。III号块茎中黄酮、维生素C和蛋白质含量最高。IV号块茎(2 cm<d≤2.5 cm)中仅维生素C含量最高。(2)超氧自由基清除能力和羟自由基清除能力在III号块茎(1.5 cm<d≤2 cm)和II号块茎(1 cm<d≤1.5 cm)中分别达到最大值。然而,随着块茎直径的增加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依次降低。2.半夏块茎和土壤浸提液对半夏发芽及块茎品质的影响。试验设每种浸提液4个质量浓度(25、50、75、100 mg/mL),以0 mg/mL为对照组。结果表明:(1)半夏块茎浸提液显着抑制了半夏发芽;而低浓度(25和50 mg/mL)的土壤浸提液可促进半夏发芽,高浓度(75和100 mg/mL)时抑制。(2)半夏块茎浸提液处理可使块茎的生物碱含量显着降低;而半夏土壤浸提液显着增高了生物碱含量。两种处理均显着降低了块茎中黄酮、蛋白质和可溶性糖含量,不利于半夏正常生长的营养积累。3.温度和光照强度对半夏发芽及其活性成分和营养成分的影响。试验设3个温度梯度(20°C、25°C、30°C)和3个光照强度梯度(2000 Lux、4000 Lux、6000 Lux),结果表明:(1)当温度为25°C,照度为6000 Lux时,最适合半夏发芽,但是收获后块茎的活性成分和营养成分含量相对较低。(2)当温度为30°C,光照强度为4000 Lux时,半夏球茎中黄酮、蛋白质、维生素C和游离氨基酸的含量最高。综合考虑活性成分和营养成分,在温度为30°C,光照强度为4000 Lux时有助于半夏多种有效成分的积累。4.UV-B辐射对采后半夏块茎生理特性、活性成分和营养成分的影响。试验中UV-B辐射强度分别为:0(U0)、200(U1)、400(U2)和600μW cm~(-2)(U3)。其中,增强UV-B辐射显着提高了半夏块茎中苯丙氨酸解氨酶、肉桂酸羟化酶、对香豆酸辅酶A连接酶、生物碱、黄酮、蛋白质、维生素C和游离氨基酸的含量。然而,较高的UV-B辐射(U2和U3)显着降低了块茎中可溶性糖含量。与对照相比,U3处理仅显着增加β-谷甾醇含量。结果表明,增强的UV-B辐射可以促进采后半夏的次生代谢,并增加活性成分和营养成分(可溶性糖除外)的含量。本论文探究了粒径大小、化感作用、温度、光照强度和UV-B辐射对半夏品质的影响,为半夏加工材料的选择、半夏药效成分的积累和半夏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河北大学》期刊2019-06-01)
闫士朋,焦润安,张俊莲,李健,李朝周[3](2019)在《灌溉量对马铃薯生理特性及块茎产量品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大西洋"马铃薯品种为试验材料,在甘肃省中部沿黄高扬程灌区的白银市景泰县条山农场马铃薯种植基地设置小区试验,在各发育阶段分别设置5个水分梯度(原灌溉量的50%、75%、100%、125%和150%,其中原灌溉量,即100%灌溉量,为当地常用的、维持试验地25.8%左右土壤含水率的灌溉量),探讨马铃薯各发育阶段灌溉量对其生理特性及块茎产量、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马铃薯的各发育阶段,随着灌溉量的增加马铃薯叶片净光合速率(P_n)和蒸腾速率(T_r)分别先增加到最大值30.19μmol·m~(-2)·s~(-1)、12.50 mmol·m~(-2)·s~(-1),而后减小。当灌溉量为50%和150%时叶片P_n较100%灌溉量分别降低35.06%和19.59%。在不同发育阶段马铃薯叶片的生理活性对灌溉量表现出敏感响应。幼苗期75%灌溉量马铃薯叶片叶绿素含量、P_n和水分利用效率(WUE)分别为0.86 mg·g~(-1)、21.88μmol·m~(-2)·s~(-1)、2.29μmol·mmol~(-1),较100%灌溉量分别提高了14.15%、0.31%、3.80%,而MDA含量、SOD活性及CAT活性最低,较100%灌溉量分别降低了8.40%、11.69%、8.23%;发棵期100%灌溉量处理下P_n和WUE最高,较50%灌溉量处理分别提高了53.99%、24.85%,此时脯氨酸含量、可溶性糖含量、POD活性最低,分别为89.06μg·g~(-1)、143.45μmol·g~(-1)、438.14 U·g~(-1),同时超氧阴离子产生速率较50%灌溉量也降低了26.07%;结薯期125%灌溉量处理的P_n和WUE最高,较100%灌溉量分别提高了19.16%、6.76%,而SOD、POD活性较100%灌溉量分别降低了0.93%、6.23%;成熟期75%灌溉量马铃薯叶片P_n最高,较其余各灌溉量处理的P_n分别提高了38.64%、13.81%、14.16%、21.27%,而MDA含量、超氧阴离子产生速率分别为21.107μmol·g~(-1)、6.07 nmol·min~(-1)·g~(-1),较100%灌溉量分别降低了19.35%、2.26%。同一生育期低灌溉量(50%灌溉量)块茎中淀粉含量较低。在幼苗期75%灌溉量处理使得块茎的可溶性蛋白含量较100%灌溉量处理提高6.20%。发棵期100%灌溉量块茎中淀粉含量达到最高(15.14%),而结薯期125%灌溉量处理的块茎可溶性蛋白含量处于最高水平,较100%灌溉量下提高4.61%。成熟期75%灌溉量块茎淀粉含量处于最高水平,较100%灌溉量提高12.77%。结合块茎的总鲜重、商品薯率、淀粉含量、维生素C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还原糖含量等指标,可知在幼苗期、发棵期、结薯期、成熟期灌溉量分别为原灌溉量的75%、100%、125%、75%时马铃薯块茎品质最优而且产量最高,分别为654.30、650.60、773.00、703.53 g·株~(-1)。(本文来源于《干旱地区农业研究》期刊2019年03期)
李勇,吕文河,吕典秋,宿飞飞,李辉[4](2019)在《施氮水平对不同淀粉型马铃薯块茎产量和淀粉品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施氮水平对不同淀粉型马铃薯块茎产量、淀粉产量和品质的影响,选用生育期相近的高淀粉品种‘克新22号’和低淀粉品种‘克新19号’为试验材料,施氮量设0、75、150、225和300kg/hm~2共5种处理,在收获后,分别测定马铃薯的块茎产量、淀粉含量、淀粉产量和淀粉直支比,探讨施氮水平对这些性状的影响规律。施氮量在0~300kg/hm~2时,‘克新22号’品种的块茎产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呈单峰曲线变化,其中,施氮量在225kg/hm~2时,块茎产量最高;而‘克新19号’品种的块茎产量则呈持续增加的趋势。2个品种块茎干重中直链淀粉、支链淀粉及总淀粉含量均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呈降低变化;而块茎鲜重中直链淀粉、支链淀粉及总淀粉含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则呈先增后降的单峰曲线变化;施氮量在75kg/hm~2时,块茎鲜重中直链淀粉、支链淀粉及总淀粉含量达到最高。2个品种的淀粉直支比均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呈降低的变化趋势。‘克新22号’品种的块茎直链淀粉、支链淀粉及总淀粉产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均呈先增加后降低的单峰曲线变化;施氮量在150kg/hm~2时获得较高的直链淀粉、支链淀粉和总淀粉产量。‘克新19号’品种的块茎直链淀粉产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一直呈持续增加的变化,而块茎的支链淀粉及总淀粉产量则呈先增加后降低的单峰曲线变化;施氮量225kg/hm~2时获得较高的支链淀粉和总淀粉产量。(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刘羽,刘富强,李文刚,郝文胜[5](2018)在《微肥对马铃薯产量、品质、薯皮超微结构及块茎耐贮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微肥在内蒙古马铃薯生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试验目的是施用微肥后,研究其对马铃薯块茎产量、品质、薯皮超微结构及耐贮性的影响,从而为马铃薯生产上大面积推广提供理论依据。在5种微肥处理中,处理2(干拌+叶面喷3次微肥+滴灌钙镁肥2次)的多项生物学特性如株高、茎粗、单株结薯数、单薯重、商品薯率、块茎产量、薯皮厚度、薯皮粗纤维含量、薯肉可食部分不溶性膳食纤维均高于对照,分别增加11.2 cm、0.4 cm、1.7个、17.1 g、14.59个百分点、13 926 kg/hm~2、50.501μm、2.25个百分点和0.41个百分点;而贮藏损失率较对照低1.93个百分点。(本文来源于《中国马铃薯》期刊2018年06期)
郭华春[6](2018)在《国家主粮化战略背景下的马铃薯块茎品质生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来源于《2018中国特色作物栽培学发展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8-11-18)
余斌[7](2018)在《引进马铃薯种质资源表型多样性分析及块茎品质的综合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马铃薯在中国属于外来作物,我国马铃薯种质资源缺乏,现有种质遗传基础狭窄,从国外引进种质资源并进行综合评价,是丰富我国马铃薯种质资源的有效途径。本研究对119份从秘鲁国际马铃薯中心引进的马铃薯种质材料的表型性状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及综合评价,在此基础上对该批种质材料的植株株型与块茎产量形成间的关系以及冠层温差变化特性与植株耐旱性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并对马铃薯块茎的色泽和质地品质进行了评价分析,主要结果如下:1、采用Shannon-Wiener’s多样性指数对引进马铃薯种质材料的表型性状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此批引进种质资源在不同性状间的多样性指数和变异系数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其中所测性状的变异系数范围在10.52-69.91之间,单株产量的变异系数最大;不同性状的遗传多样性指数范围在1.56-4.37之间,生育期的遗传多样性指数最大。2、对引进种质资源进行了丰产性和稳定性分析,表明该批引进种质材料中CIP393228.67和CIP 385561.124在干旱区,CIP 304350.95、CIP392797.22、CIP388615.22在半干旱区分别表现出较好的丰产和稳产特性。3、在引进种质材料株型与产量间关系的研究中,发现马铃薯种质材料的植株生长习性与块茎产量无直接相关,块茎高产的形成是各株型性状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株型性状中自然株高、直立性系数、垂角与单株平均块茎重呈显着相关。高产种质类型的植株直立性系数显着高于其它产量类型14.10%-22.47%;在主茎节间距性状中,高产种质类型的主茎基部第4、第5、第6节间距均高于其它产量类型;植株茎叶夹角呈主茎基部向顶端逐渐减小的趋势,其中基部第5茎叶夹角相比基部第4茎叶夹角平均减小5.56°,基部第6茎叶夹角相比基部第5茎叶夹角平均减小6.01°;高产种质类型的平均垂角最大且显着高于中低产和低产类型8.26%和7.40%,此类株型结构有利于避免植株自身或植株间叶片相互遮蔽,有利于提高光合效率,从而获得高产。4、对引进种质材料的植株表型性状和光合生理指标以及冠气温差进行测定和耐旱性评价分析,发现所测性状指标中冠气温差、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对干旱胁迫最为敏感。冠气温差在不同引进种质材料间及半干旱和半湿润两种环境间均表现出极显着差异性,其耐旱系数与植株表型性状及光合生理指标的耐旱系数均呈极显着正相关,表明冠气温差可作为马铃薯的耐旱性鉴定指标进行应用。红外热成像技术可准确便捷的监测马铃薯冠气温差,此技术是进行马铃薯耐旱性评价的有效手段,可为马铃薯耐旱育种研究提供技术支持。5、引进种质材料在25℃贮藏120d时块茎和全粉的色泽变化最大。短时期内60d 4℃低温贮藏环境对马铃薯鲜薯块茎和全粉色泽影响的程度明显大于25℃贮藏环境,而在长时间120d 4℃低温贮藏环境对马铃薯鲜薯块茎和全粉色泽的变化具有抑制效益。在贮藏过程中,种质材料块茎色泽的变化与块茎内可溶性糖和还原糖的含量显着相关,块茎内可溶性糖含量越高,其全粉的光泽度越暗。6、引进种质材料块茎内淀粉含量与薯泥挤压力及粘着力存在显着相关性。此批引进的马铃薯种质材料具有不同的块茎和薯泥质地特征,可针对不同加工用途进行评价筛选。(本文来源于《甘肃农业大学》期刊2018-05-23)
刘姣,丁华,王婧,赵明明,严伟[8](2017)在《重庆市主栽春冬马铃薯块茎营养品质分析及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分析了重庆市春、冬马铃薯主产区52个马铃薯样品中的还原糖、淀粉、干物质和蛋白质含量指标及加工适宜性。结果表明,春马铃薯的平均还原糖含量为0.10%~0.23%,淀粉含量为11.41%~13.11%,干物质含量为16.04%~19.61%,蛋白质含量为1.53%~2.20%;冬马铃薯的平均还原糖含量为0.55%~0.95%,淀粉含量为8.16%~13.55%,干物质含量为17.60%~21.32%,蛋白质含量为1.94%~2.30%。仅少部分品种可作为薯片加工品种,全粉和淀粉加工等级品欠缺。未来应加快马铃薯专用品种的选育与推广,开展特色专用型马铃薯生产和产品开发。(本文来源于《湖北农业科学》期刊2017年23期)
黄越[9](2017)在《马铃薯块茎营养及蒸食品质的评价与优良材料的筛选》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马铃薯主粮化战略的实施,马铃薯加工产品的种类增加,加工产品的内涵扩大,生产者和消费者对马铃薯食用品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目前国内马铃薯加工专用型品种的缺乏和蒸食风味优良品种的不足,使得我国马铃薯产业面临巨大挑战。马铃薯育种周期长,主食品种的选育还需要时间,因此针对生产上应用的栽培品种,对营养品质和食用风味进行科学评价与分类,为马铃薯的中式食用方式和产品加工推荐品种和原料,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试验以20个北方一作区栽培的马铃薯品种为试验材料,在哈尔滨和讷河两个生态条件有显着差异的地点种植,结合产量表现评价块茎营养品质和蒸食品质,制定马铃薯蒸食品质评价指标。并对84份育种后代无性系材料进行了营养品质和蒸食品质的评价,筛选营养品质好且蒸食品质优良的材料,为品质育种提供资源和育种材料。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品种和地点间的产量表现、块茎干物质含量、总淀粉含量、直链淀粉含量、蛋白质含量、钾、铁和锌含量存在显着差异,各项指标在品种与地点间变异丰富;讷河试点的产量、块茎钾、铁和锌含量均极显着高于哈尔滨试点,总淀粉含量、直链淀粉含量和蛋白质含量均极显着低于哈尔滨试点。品种的块茎蛋白质含量和钾含量均与总淀粉含量呈极显着正相关;蛋白质含量与钾含量也呈极显着正相关。(2)扫描电镜结果显示,参试品种的淀粉颗粒大小和形状存在较大差异,根据淀粉颗粒的粒径大小将品种分成叁类:第一类为淀粉颗粒较大,粒径在35-70μm之间,共9个品种,包括东农308、东农310、东农312、克新22号、克新27号、大西洋、定薯3号、克新13号和东农H04-3-18;第二类为淀粉颗粒中等,平均粒径在30μm左右,有2个品种,为克新12号和新大坪;第叁类为淀粉颗粒较小,平均粒径在20-30μm之间,共有9个品种,包括东农311、东农316、定薯1号、延薯4号、延薯8号、克新19号、中薯5号和费乌瑞它淀粉颗粒。(3)20个品种的块茎蒸食品质分值在50.93-67.46分之间,品种间蒸食品质存在差异。大西洋食用品质最佳,适口性最强。蒸食品质的6个指标与干物质和总淀粉含量呈显着正相关;光泽度与干物质和总淀粉含量呈极显着负相关;块茎硬度与干物质、总淀粉含量和蒸食后块茎咀嚼性呈极显着正相关。(4)20个马铃薯品种营养及蒸食品质进行评价,分为5类:聚类群I为高蛋白质、高淀粉、矿质元素含量高,蒸食品质为硬度咀嚼性较强,光泽度较弱,沙面性较强,代表品种东农310;聚类群II为营养品质适中、蒸食品质为硬度咀嚼性较弱,代表品种东农311;聚类群III属于营养品质适中、蒸食品质为口感适中,沙面性较强,香味浓郁,代表品种为大西洋;聚类群Ⅳ的特征为较低的总淀粉、蛋白质和矿质元素含量,较高的直链淀粉含量,蒸食品质为香味浓郁,硬度较低,沙面性适中,代表品种为尤金;聚类群Ⅴ属于总淀粉含量、蛋白质含量和矿质元素含量较少、直链淀粉含量高,蒸食品质为香味、沙面性适中、硬度较低,粘性较强,代表品种定薯1号。(5)试验最终筛选出适宜蒸食的后代无性系材料22份。(本文来源于《东北农业大学》期刊2017-06-01)
刘娟,梁延超,隋景航,余斌,王润润[10](2016)在《马铃薯块茎蒸煮品质、质构特性及加工型品系筛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蒸煮是马铃薯食用最主要的加工方式,马铃薯商业化加工过程中需要对蒸煮加工的品质性状进行定量化分析和分类。根据商业化加工的需求在品种选育中进行蒸煮品质性状的早期选择和筛选,确定蒸煮加工型品种的品质性状特征和相关参数,同时从现有品种和品系中根据商业化加工参数筛选适合不同用途需求的蒸煮品种,是提高蒸煮加工型品种选育效率和方法的有效手段,为制定蒸煮加工型品种选育目标提供基础。【方法】在对马铃薯品种和品系的块茎产量、块茎大小、薯型、薯肉颜色、芽眼深度、抗病性和商品率的初步选择基础上,筛选14个品种和品系进行蒸煮试验,在普通蒸锅中放入块茎蒸煮25 min,蒸熟后,在室温环境冷却20 min,7 d后,分别对蒸煮前后块茎色泽变化、蒸煮前后块茎硬度、蒸煮前后软化度进行测定。同时测定这些品种和品系的干物质含量、淀粉含量、蔗糖含量、葡萄糖含量、果糖含量、游离氨基酸含量、绿原酸含量、柠檬酸含量、抗坏血酸含量,分析以上成分在蒸煮加工过程中变化对品种和品系块茎的风味、色泽和质构特性的影响,确定蒸煮加工型品种的加工参数。【结果】选育蒸煮加工型马铃薯品种,首先考虑田间综合农艺性状要能够满足商业化生产与加工过程工艺流程和加工机械要求。块茎还原糖含量是影响蒸煮风味中甜度的主要因素,含量应控制在0.4%以下。游离氨基酸含量与蒸煮风味中鲜味有关,14个品种和品系的氨基酸含量差别还不能构成显着的风味差别,所有品种和品系的氨基酸含量介于30—70μmol。块茎品种风味构成中的苦味来源主要是糖苷碱含量,蒸煮加工型品种的糖苷碱含量应控制在150 mg·kg~(-1)以下。蒸煮后冷却20 min块茎色泽变化值和蒸煮后7 d的色泽变化值ΔE差值是衡量蒸煮加工型品种色泽变化的重要参数。块茎蒸煮前后的软化度是衡量蒸煮加工型品种质地变化的重要参数。【结论】14个品种和品系块茎蒸煮后的风味、色泽变化、质构特性变化是判定蒸煮加工型品种的重要参数,通过对这些参数的全面分析表明,品种Burbank、Shepody和品系0724-58、0712-66是蒸煮后软化度比较高的品种和品系,而0744-8和0722-26是蒸煮后软化度比较低的品系。(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期刊2016年21期)
块茎品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半夏Pinellia ternata(Thunb.)Breit.是我国珍贵的中药材。半夏含有众多化学成分,具有燥湿化痰、和胃止呕等功效,在中药材中使用频率高,但是半夏栽培过程中对生长环境要求较高,忌强光、忌旱、忌涝、忌高温,再加上过度采集导致优质资源紧缺,所以为了提高半夏的药用品质,研究影响半夏块茎品质的因素是十分必要的。本试验探究了粒径大小、化感作用、温度、光照强度和UV-B辐射等因素对半夏块茎的影响,可为提高半夏药材质量及合理开发利用半夏资源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如下:1.粒径大小对半夏活性成分、营养成分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根据半夏块茎的直径将材料分为四个等级,I号、II号、III号和IV号块茎直径分别为d≤1 cm、1 cm<d≤1.5cm、1.5 cm<d≤2 cm和2 cm<d≤2.5 cm。试验结果表明:(1)I号块茎中生物碱、β-谷甾醇、游离氨基酸和可溶性糖含量最高。III号块茎中黄酮、维生素C和蛋白质含量最高。IV号块茎(2 cm<d≤2.5 cm)中仅维生素C含量最高。(2)超氧自由基清除能力和羟自由基清除能力在III号块茎(1.5 cm<d≤2 cm)和II号块茎(1 cm<d≤1.5 cm)中分别达到最大值。然而,随着块茎直径的增加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依次降低。2.半夏块茎和土壤浸提液对半夏发芽及块茎品质的影响。试验设每种浸提液4个质量浓度(25、50、75、100 mg/mL),以0 mg/mL为对照组。结果表明:(1)半夏块茎浸提液显着抑制了半夏发芽;而低浓度(25和50 mg/mL)的土壤浸提液可促进半夏发芽,高浓度(75和100 mg/mL)时抑制。(2)半夏块茎浸提液处理可使块茎的生物碱含量显着降低;而半夏土壤浸提液显着增高了生物碱含量。两种处理均显着降低了块茎中黄酮、蛋白质和可溶性糖含量,不利于半夏正常生长的营养积累。3.温度和光照强度对半夏发芽及其活性成分和营养成分的影响。试验设3个温度梯度(20°C、25°C、30°C)和3个光照强度梯度(2000 Lux、4000 Lux、6000 Lux),结果表明:(1)当温度为25°C,照度为6000 Lux时,最适合半夏发芽,但是收获后块茎的活性成分和营养成分含量相对较低。(2)当温度为30°C,光照强度为4000 Lux时,半夏球茎中黄酮、蛋白质、维生素C和游离氨基酸的含量最高。综合考虑活性成分和营养成分,在温度为30°C,光照强度为4000 Lux时有助于半夏多种有效成分的积累。4.UV-B辐射对采后半夏块茎生理特性、活性成分和营养成分的影响。试验中UV-B辐射强度分别为:0(U0)、200(U1)、400(U2)和600μW cm~(-2)(U3)。其中,增强UV-B辐射显着提高了半夏块茎中苯丙氨酸解氨酶、肉桂酸羟化酶、对香豆酸辅酶A连接酶、生物碱、黄酮、蛋白质、维生素C和游离氨基酸的含量。然而,较高的UV-B辐射(U2和U3)显着降低了块茎中可溶性糖含量。与对照相比,U3处理仅显着增加β-谷甾醇含量。结果表明,增强的UV-B辐射可以促进采后半夏的次生代谢,并增加活性成分和营养成分(可溶性糖除外)的含量。本论文探究了粒径大小、化感作用、温度、光照强度和UV-B辐射对半夏品质的影响,为半夏加工材料的选择、半夏药效成分的积累和半夏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块茎品质论文参考文献
[1].余斌,刘娟,李茂宏,段惠敏,王鹏飞.引进马铃薯种质资源块茎及全粉色泽品质性状的评价研究[J].甘肃农业大学学报.2019
[2].张楠.半夏块茎品质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河北大学.2019
[3].闫士朋,焦润安,张俊莲,李健,李朝周.灌溉量对马铃薯生理特性及块茎产量品质的影响[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19
[4].李勇,吕文河,吕典秋,宿飞飞,李辉.施氮水平对不同淀粉型马铃薯块茎产量和淀粉品质的影响[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9
[5].刘羽,刘富强,李文刚,郝文胜.微肥对马铃薯产量、品质、薯皮超微结构及块茎耐贮性的影响[J].中国马铃薯.2018
[6].郭华春.国家主粮化战略背景下的马铃薯块茎品质生理研究[C].2018中国特色作物栽培学发展研讨会论文集.2018
[7].余斌.引进马铃薯种质资源表型多样性分析及块茎品质的综合评价[D].甘肃农业大学.2018
[8].刘姣,丁华,王婧,赵明明,严伟.重庆市主栽春冬马铃薯块茎营养品质分析及评价[J].湖北农业科学.2017
[9].黄越.马铃薯块茎营养及蒸食品质的评价与优良材料的筛选[D].东北农业大学.2017
[10].刘娟,梁延超,隋景航,余斌,王润润.马铃薯块茎蒸煮品质、质构特性及加工型品系筛选[J].中国农业科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