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白质纤维束成像论文-姚添奇,张默,何小夺,陈健,吴迪

脑白质纤维束成像论文-姚添奇,张默,何小夺,陈健,吴迪

导读:本文包含了脑白质纤维束成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脑梗死,扩散张量成像,皮质脊髓束,脑白质纤维束成像

脑白质纤维束成像论文文献综述

姚添奇,张默,何小夺,陈健,吴迪[1](2019)在《白质纤维束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在恒河猴脑梗死模型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MR扩散张量成像(DTI)及扩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TT)技术对恒河猴脑梗死模型脑缺血后不同时期白质纤维束损伤的诊断价值,并观察白质纤维束的受损情况。方法 4只清洁级成年雄性恒河猴,平均年龄(8. 0±1. 5)岁,平均体质量(9. 6±1. 2) kg。采用恒河猴自体血栓制备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再通模型,闭塞后2. 5 h予以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溶栓治疗。分别于脑缺血后4 h、7 d、30 d进行常规MRI、扩散加权成像、DTI检查。对比梗死侧(梗死灶、额叶、小脑)与健侧相应部位脑白质的各向异性分数(FA)值和白质纤维束数量的改变。结果梗死侧梗死灶的FA及纤维束数量均具有7 d下降、30 d升高的趋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缺血后4 h、7 d、30 d的FA分别为0. 301±0. 045、0. 200±0. 050、0. 305±0. 026,纤维束数量分别为43. 0±1. 6、22. 8±11. 0、31. 3±6. 4; F值分别为8. 223、7. 861,均P <0. 05)。脑缺血后不同时间点梗死侧的额叶、小脑及对侧相应部位脑白质的FA和纤维束数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 05)。结论 DTI及DTT技术能较好地评价脑梗死恒河猴模型脑缺血后不同时期白质纤维束的损伤程度,对指导临床诊断和帮助判断预后有重要价值。(本文来源于《中国脑血管病杂志》期刊2019年11期)

李丹菲,陈自谦,王晓阳[2](2019)在《脊髓弥散张量白质纤维束成像技术(DTI)在脊髓损伤诊断及预后中的应用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评价弥散张量成像(DTI)对脊髓损伤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5月至2017年5月神经外科可疑脊髓损伤患者15例,均行弥散加权多次激励分段读出平面回波成像序列(RESOLVE)扫描,通过连续示踪纤维分配算法对白质纤维束进行重建,并且将结果与T2-3D序列进行匹配,得到的融合图像用于评估脊髓白质纤维束是否正常、移位或者中断,定义白质纤维束破坏≤1/3为轻度损伤,1/3<白质纤维束破坏<2/3为中度损伤,白质纤维束破坏≤2/3为重度损伤,利用统计学方法计算白质纤维束损伤程度与患者出院时病情对比入院时病情变化的相关性,患者住院时间均在7天以上,病情变化包括恶化、好转、无明显变化。(本文来源于《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医学影像专业委员会第十七次全国学术大会暨甘肃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医学影像专业委员会第六届学术年会资料汇编》期刊2019-08-22)

张海波,余金鸣,戴西勇,张建龙,姚晓英[3](2019)在《酒精依赖者脑白质微结构多参数扩散张量成像:基于纤维束示踪的空间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运用扩散张量成像技术(DTI)及基于纤维束示踪空间统计分析(TBSS)方法研究酒依赖患者脑白质微结构的改变。方法对30例酒精依赖者(患者组)和30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进行全脑DTI数据采集。通过TBSS方法比较两组间各向异性分数(FA)、平均扩散系数(MD)、轴向扩散系数(AD)和径向扩散系数(RD)的差异。对患者组差异区域的FA值与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分及嗜酒年限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患者组胼胝体膝部、体部及压部、右侧钩状束、右侧上纵束、右侧下纵束、右侧下额枕束、两侧丘脑前辐射及两侧穹窿/终纹体FA值减低(P<0.05,FWE校正);胼胝体体部、右侧钩状束、右侧上纵束、两侧丘脑前辐射及两侧穹窿/终纹体束MD值增加(P<0.05,FWE校正);胼胝体膝部、体部及压部、右侧上纵束、右侧下额枕束、两侧扣带束、两侧丘脑前辐射、两侧穹窿/终纹体束及两侧钩状束RD值增加(P<0.05,FWE校正);两组AD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WE校正);全脑FA均值与嗜酒年限呈负相关(r=-0.464);胼胝体压部FA值与视空间和执行功能正相关(r=0.391)。结论酒依赖患者存在广泛的脑白质纤维微结构改变及认知功能障碍,白质纤维以脱髓鞘改变为主,脑白质结构损害随其酒精依赖时间而持续进展。(本文来源于《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期刊2019年02期)

苟辉亮,王飞,黎胜强,覃颖,丁辉[4](2019)在《扩散张量成像在精神分裂症患者脑白质纤维FA值检测中的临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运用扩散张量成像分析精神分裂症患者脑白质纤维FA值量的改变,探讨医学影像学定性诊断依据。方法:收治精神分裂症患者和健康者各50例,均做MRI常规检查并行扩散张量成像,比较颅内各解剖结构FA值变化特点。结果:患者组与正常组各部位FA值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右侧颞叶中心、双侧内囊前肢脑白质纤维FA值较正常组高。双顶叶中心、双侧颞上回、双侧扣带前部、胼胝体膝部、双侧小脑半球的脑白质纤维FA值较正常组少。结论:扩散张量成像在精神分裂症患者脑白质纤维中的FA值量的改变存在不对称性,只依靠大脑某部位局部FA值量的改变,还不能为精神分裂症提供参考依据,只能作为精神分裂症患者某临床症状的参考。(本文来源于《中国社区医师》期刊2019年04期)

游弋[5](2019)在《神经突方向离散度与密度成像技术评估老年术后认知功能障碍患者脑白质纤维束走向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应用神经突方向离散度与密度成像技术探究老年术后认知功能障碍患者大脑白质微结构的异常。研究方法:选择85名年龄在70岁以上且计划在全身麻醉下择期进行骨科、泌尿外科、普通外科或血管手术的患者。所有患者在手术前一天(第0天)和手术后7天(第7天)接受一系列临床定量神经/神经心理测试和神经突方向离散度与密度成像(Neurite Orientation Dispersion and Density Imaging,NODDI)磁共振检查。测试包括:数字记忆广度测试(正序和反序),数字符号替换测试,连线测试(A部分),语言流畅测试和文字识别记忆测试。通过使用可信改变指数将基线分数(第0天)与第7天的测试结果进行比较,计算每个单独测试的Z分数。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st-Operative Cognitive Dysfunction,POCD)被定义为在至少两次测试中Z分数大于或等于-1.96和/或其组合Z分数小于-1.96。使用3.0T磁共振系统采集NODDI图像,计算神经突方向离散度(Orientation Dispersion Index,ODI)和神经突内容积比(Intra-cellular Volume fraction,Vinc)指标图,采用TBSS对NODDI指标图进行空间标准化,并提取纤维骨架,分别计算48条白质纤维的Vin,ODI和Viso值。将POCD组和非POCD的相关图像使用置换检验进行比较。结果:16名被试者(18.9%)观察到术后认知功能障碍。与非POCD组相比,POCD组在双侧胼胝体,扣带回,下纵束,左上纵束及右钩突束中的ODI变化具有差异,在双侧胼胝体、扣带回和左下纵束中Vinc的变化具有差异(P<0.05,TFCE校正)。结论:胼胝体、扣带回、下纵束、上纵束和钩突束的术后脑白质变化可能与POCD发病有关。(本文来源于《中国医科大学》期刊2019-01-01)

吕亮,吕发金,黄显龙,刘筱霜,魏淼[6](2018)在《不同扫描层厚对脑白质纤维束扩散张量成像定量评估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扩散张量成像(DTI)中不同扫描层厚的选择对脑白质纤维束各扩散定量评估指标的影响。资料与方法采用不同扫描层厚(分别为3 mm、5 mm、7 mm)对30名健康志愿者在3.0T MR仪上行DTI以及3D T1WI扫描,获得胼胝体压部区域的各向异性分数(FA)、平均扩散率(MD)、轴向扩散(AD)、横向扩散(RD)以及右侧海马区域纤维束数目(FN)、最小纤维束长度(FLmin)、最大纤维束长度(FLmax)等扩散定量评估指标。比较不同扫描层厚下(3 mm组、5 mm组和7 mm组)各扩散定量评估指标,分析扫描层厚与各扩散定量评估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FA、MD、RD、FN、FLmin在各组间、AD在3 mm组与7 mm组以及5 mm组与7 mm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FLmax各组间以及AD在3 mm组与5 mm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A、AD、FN与扫描层厚呈负相关(r=-0.887、-0.316、-0.560,P<0.05),MD、RD、FLmin与扫描层厚呈正相关(r=0.606、0.767、0.501,P<0.05)。FLmax与扫描层厚无相关性(r=0.008,P>0.05)。结论不同扫描层厚对DTI部分扩散定量评估指标有明显影响,数据获取过程中应引起重视。(本文来源于《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期刊2018年12期)

李司南,童光磊[7](2018)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技术下痉挛型脑瘫儿白质纤维束各向异性FA值及粗大运动功能的临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技术下痉挛型脑瘫儿白质纤维束各向异性FA值及粗大运动功能。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7年10月于安徽省儿童医院确诊的3岁以下痉挛型脑瘫患儿60例为观察组,选取同期30例正常儿童为对照组,对两组进行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检查,测量白质纤维束各向异性FA值,GMFM量表对两组粗大运动进行评测,评估粗大运动功能与FA值关系。结果相同部位观察组FA值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FA值在部位上胼胝体(CC)最高,皮质脊髓束和内囊后肢ICPL居中,内囊前肢和膝部最低;观察组两次GMFM值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次测量GMFM改变值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部位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FA值与GMFM测量值呈正相关(r=0.382、0.401、0.349、0.347,P<0.05),与ICPL的相关性表现最为显着(r=0.443,P<0.05)。结论痉挛型脑瘫儿粗大运动功能障碍与白质纤维束损伤有密切关联,白质纤维束各向异性FA值能够反映运动功能状况,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技术可以广泛应用于临床痉挛性脑瘫运动功能评价。(本文来源于《中国医药导报》期刊2018年19期)

曹春京,孔琦,杨颖,李润洁[8](2017)在《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在偏瘫型脑瘫白质纤维束中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在小儿偏瘫型脑瘫白质纤维束中改变及对疾病预后评估的价值。方法选取24例脑瘫偏瘫患儿作为偏瘫组,24例正常儿童作为对照组,分别对其行头部MRI和DTI检查。观察患侧及健侧脑白质纤维束成像的改变,并比较各向异性图。结果偏瘫患儿患侧脑白质纤维束DTI异常,与患儿健侧相比白质纤维束明显减少、稀疏,FA值与健侧比,明显降低;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 DTI有助于临床对小儿脑瘫偏瘫型做出早期诊断,定期复查DTI对康复疗效可做出客观影像学评价,DTI比MRI对脑瘫的病变评估更直观。(本文来源于《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期刊2017年73期)

赖丙林[9](2017)在《创伤性颈髓损伤白质纤维束扩散张量成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颈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是创伤性中枢神经损伤的一种,是最致残也最为常见的损伤之一,表现为低于损伤水平以下神经元部分或完全丧失功能,通常临床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感觉和运动障碍,严重者可出现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甚至出现截瘫或死亡。颈椎的外伤性损伤通常是灾难性的,特别是与神经损伤相关时,例如颈髓截瘫时,给受创家庭造成沉重负担,增加了社会及政府的财政支出。因此,在临床上如何更早发现SCI(尤其是轻型、隐匿性SCI)、评估损伤程度以及进行合理治疗对于患者预后及康复具有重要意义。扩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是一种基于水分子在生物组织中各向异性扩散原理的新型成像技术,DTI能够更好的定量分析创伤性SCI患者的白质纤维束(white matter fiber tracts,WMFT)损伤情况。DTI可以在SCI的72小时之内,从微观的角度来检测细胞水肿及轴突损伤,从而评估WMFT结构的完整性及定量分析WMFT的髓鞘损伤程度,尤其在测量、评估SCI患者WMFT细微结构变化方面具有很高的客观性和敏感性。DTI能够在超急性期(6h之内)无创性地检测出颈髓WMFT的细微损伤,特别是在CT检查无骨折,常规T1WI及T2WI序列无异常信号的情况下,能够发现轻型、隐匿性SCI。因此,DTI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本文研究目的是利用DTI技术研究创伤性SCI患者WMFT在损伤后不同时期的细微变化,探讨DTI对早期SCI的临床诊断价值,为尽早采取合理的治疗措施及预后评估提供可靠的影像学依据。目的:使用3.0T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技术观察SCI患者WMFT微观结构的改变,探讨DTI对SCI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收集急性SCI的住院患者34例(男18例,女16例,年龄15-63岁,平均42.2±12.8岁)和20例健康志愿者(男10名,女10名,年龄15~60岁,平均38.3±11.5岁)。根据患者外伤后首次MR检查与患者复查时间,将患者分为3组:急性期组是受伤72h之内,共34例次,亚急性期组是72h~5周,共27例次,慢性期组是5周~3个月,共17例次。应用GE 3.0T磁共振,8通道全脊柱相控阵列线圈。MR-DTI技术选15个梯度方向,b值取0、1000s/mm2,从颈1至颈7的轴位连续扫描,DTI数据传输到GE AW4.4工作站,应用Functool软件进行后处理,处理后得到每个层面的各向异性分数图(fractional anisotropy,FA)和表观弥散系数图(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测量健康志愿者颈髓不同层面(11个层面)的FA值和ADC值;在损伤组中,急性期T2WI序列上颈髓高信号者分为阳性组(A组),测量SCI最严重的层面;T2WI序列上颈髓无异常信号者分为阴性组(B组),测量椎体骨折或颈部软组织损伤的层面,患者复查时,测量的层面与首次测量相同;图像的分析、数据的测量由3位工作多年的影像科医师完全独立进行。结果:对照组最大FA值位于C2/3平面,最小FA值位于C5平面;最大ADC值位于C5平面,最小ADC值位于C2/3平面;各颈髓平面的FA值与ADC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急性期A组FA值为0.43±0.37,B组FA值为0.54±0.29,亚急性期A组FA值为0.50±0.29,B组FA值为0.57±0.21,慢性期A组FA值为0.56±0.19,B组FA值为0.61±0.13;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急性期A、B组FA值减低,以后呈逐渐升高趋势,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在各个时期,A组FA值始终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急性期A组ADC值为(1.31±0.45)×10-3mm2/s,B组ADC值为(1.17±0.33)×10-3mm2/s;亚急性期A组ADC值为(1.26±0.25)×10-3mm2/s,B组ADC值为(1.07±0.18)×10-3mm2/s;慢性期A组ADC值为(1.10±0.17)×10-3mm2/s,B组ADC值为(1.05±0.19)×10-3mm2/s;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急性期A组ADC值增高,以后呈逐渐减低趋势,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B组ADC值在急性期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以后逐渐趋于正常,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在各个时期,A组ADC值始终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结论:DTI诊断SCI比常规MR检查具有更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能够直观地显示WMFT的完整性和损伤情况。DTI能够判断SCI的严重程度,能够预测颈髓功能的恢复情况,对SCI的诊断与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对SCI的预后评估具有重要价值。(本文来源于《承德医学院》期刊2017-03-01)

王锋[10](2017)在《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及白质纤维束示踪技术对老年急性脑卒中患者预后评估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老年脑卒中具有极高的致残率及致死率[1]。常规头颅CT及磁共振(MRI)很难将病灶和神经纤维束的空间关系准确地显示出来,同时也很难将白质数受损的范围准确地显示出来。白质纤维束示踪技术(DTT)、扩散张量成像(DTI)属于无创性成像技术,能够在活体将脑白质纤维束显示出来,并将白质纤维形态结构受到脑内病变的直接或间接影响直观地显示出来[2]。本研究探讨DTI和DTT在老年急性脑卒中患者预后评估中的(本文来源于《实用临床医药杂志》期刊2017年01期)

脑白质纤维束成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评价弥散张量成像(DTI)对脊髓损伤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5月至2017年5月神经外科可疑脊髓损伤患者15例,均行弥散加权多次激励分段读出平面回波成像序列(RESOLVE)扫描,通过连续示踪纤维分配算法对白质纤维束进行重建,并且将结果与T2-3D序列进行匹配,得到的融合图像用于评估脊髓白质纤维束是否正常、移位或者中断,定义白质纤维束破坏≤1/3为轻度损伤,1/3<白质纤维束破坏<2/3为中度损伤,白质纤维束破坏≤2/3为重度损伤,利用统计学方法计算白质纤维束损伤程度与患者出院时病情对比入院时病情变化的相关性,患者住院时间均在7天以上,病情变化包括恶化、好转、无明显变化。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脑白质纤维束成像论文参考文献

[1].姚添奇,张默,何小夺,陈健,吴迪.白质纤维束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在恒河猴脑梗死模型中的应用[J].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19

[2].李丹菲,陈自谦,王晓阳.脊髓弥散张量白质纤维束成像技术(DTI)在脊髓损伤诊断及预后中的应用价值[C].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医学影像专业委员会第十七次全国学术大会暨甘肃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医学影像专业委员会第六届学术年会资料汇编.2019

[3].张海波,余金鸣,戴西勇,张建龙,姚晓英.酒精依赖者脑白质微结构多参数扩散张量成像:基于纤维束示踪的空间分析[J].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2019

[4].苟辉亮,王飞,黎胜强,覃颖,丁辉.扩散张量成像在精神分裂症患者脑白质纤维FA值检测中的临床研究[J].中国社区医师.2019

[5].游弋.神经突方向离散度与密度成像技术评估老年术后认知功能障碍患者脑白质纤维束走向的应用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19

[6].吕亮,吕发金,黄显龙,刘筱霜,魏淼.不同扫描层厚对脑白质纤维束扩散张量成像定量评估的研究[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18

[7].李司南,童光磊.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技术下痉挛型脑瘫儿白质纤维束各向异性FA值及粗大运动功能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2018

[8].曹春京,孔琦,杨颖,李润洁.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在偏瘫型脑瘫白质纤维束中的研究[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7

[9].赖丙林.创伤性颈髓损伤白质纤维束扩散张量成像研究[D].承德医学院.2017

[10].王锋.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及白质纤维束示踪技术对老年急性脑卒中患者预后评估的作用[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7

标签:;  ;  ;  ;  

脑白质纤维束成像论文-姚添奇,张默,何小夺,陈健,吴迪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