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诗歌论文-李堇玄,王斌

翻译诗歌论文-李堇玄,王斌

导读:本文包含了翻译诗歌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隐喻,认知,弗罗斯特,诗歌翻译

翻译诗歌论文文献综述

李堇玄,王斌[1](2019)在《认知隐喻理论视角下罗伯特·弗罗斯特诗歌翻译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认知科学尤其是认知语言学的不断传播与发展,将认知语言学与翻译学的研究相结合已成为一种主流趋势。本文从认知隐喻理论出发,以弗罗斯特诗集的两个中文译本为语料对其诗歌中隐喻的翻译进行分析,并将隐喻分为篇章隐喻、句子隐喻和词汇隐喻来进行深入探究,同时借助对构成隐喻的关键词句的翻译对比分析,来检验隐喻的对等翻译效果,从而探寻弗罗斯特诗歌中隐喻的实质与其最佳翻译方法。(本文来源于《英语广场》期刊2019年12期)

王静[2](2019)在《模因论关照下诗歌意象的翻译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诗歌翻译过程中要同时体现文化意义,并实现形式结构上的完美复制确实比较困难。译者需要根据不同语境中模因库的特点进行形意的对应模仿与复制,"形神皆似"是每位译者想要达到的最高境界。诗歌翻译出来仍要是诗的形式,所以要避免出现偏离诗歌形式的翻译问题,尽量高度统一诗歌翻译的"形式之美"与"意境之美"。(本文来源于《晋中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张丽[3](2019)在《英文诗歌翻译中的译者伦理身份再现——以The Noble Nature和Life这两首诗的翻译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诗歌的翻译要求译者既能领悟原诗的语言、意蕴和情思之美,靠近原诗,把握其原创内涵,又能用高超的艺术手段驾驭目标语,力求译作与原作浑然一体,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从而尽可能使目标语读者能够像源语读者一样欣赏到原诗之美。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抒情诗人本·琼森的诗The Noble Nature和乔治·赫伯特的诗Life在主题表达上有着惊人的相似性,文章通过对这两首诗主题意义的探讨,阐释了翻译中译者所采取的翻译技巧以再现原诗之美,译者充分发挥了作为原作读者、中间译者和目标语再创作者的角色,达到了对自身伦理身份的探寻和价值的实现。(本文来源于《黄冈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陈艳君,池小泉[4](2019)在《浅谈诗歌翻译的可译性——以李白《静夜思》叁个英译本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诗歌是一种语言高度凝练,情感饱满丰富,并且具备一定节奏与韵律的文学体裁。诗歌翻译事业在不断发展,是连接不同民族文化的一条纽带。关于诗歌翻译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一直存在争辩,流派纷呈,各抒己见。从叁位译者的翻译观出发,对诗人李白的《静夜思》英译本进行赏析,浅谈诗歌翻译的可译性。(本文来源于《海外英语》期刊2019年19期)

李泽芳[5](2019)在《诗歌中的概念隐喻翻译探析——以《乡愁》四个英译本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隐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段,更是人们认识事物的一种方式,是一种思维方式。诗歌的本质是隐喻,本文运用认知语言学的概念隐喻理论,分析余光中《乡愁》中存在的概念隐喻,并对其四个英译本进行赏析,旨在从概念隐喻的角度分析理解诗歌及其译作,为分析《乡愁》的英译提供一个新的视角。(本文来源于《译苑新谭》期刊2019年01期)

王治国[6](2019)在《彝族诗歌的跨语际书写与民族志翻译——以阿库乌雾《凯欧蒂神迹》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凯欧蒂神迹》是彝族诗人阿库乌雾用"第二母语"(汉语)书写并翻译为英语的一部旅美民族志诗集。文章以阿库乌雾将彝族文化和印第安文化意象并置的跨语际书写与民族志翻译话语实践为个案,探析了汉英对照本《凯欧蒂神迹》所呈现出的少数民族族裔文学走向世界文学进程中文化混血与民族志翻译等特点。毋庸置疑,从母语叙事到汉语叙事,经过中美译者的民族志翻译最终旨归英语读者的英语叙事,阿库乌雾诗歌的跨语际书写创立了少数族裔文化跨文明对话与民族志翻译的可行范例,对中国少数民族文学"走出去"战略的实施具有重要借鉴意义。(本文来源于《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5期)

李震[7](2019)在《碎片化:晚清诗歌翻译的一种持续倾向》一文中研究指出"碎片化"起源于西方后现代主义批评理论,指本来完整统一的事物破碎成了许多片,使之成为待铸新体必需的材料和过程。该词恰恰描述了晚清诗歌翻译的一种持续倾向。文章从"片"面的译诗动机着眼,探讨"碎片"背后的积极求真、求美之势,并带来了译诗的文化、审美转向。通过对晚清诗歌翻译"碎片化"呈现形态类型的分析,如拼贴、单行本、合集,研究了译诗文本形式的转变,探究了译诗在与传统碰撞中,虽被撞成"碎片",却仍可保持"碎"而不乱、"裂"而不断的生命力,透露出打破传统、建构新诗的强烈欲望。(本文来源于《宿州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9期)

蔡育红[8](2019)在《文化视域下诗歌意象翻译方法与意象传递效果研究——以《红楼梦》英译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丰富诗歌翻译的文化内涵、理解文化因素对诗歌翻译中意象传递产生的作用,从文化与翻译的关系指出诗歌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以及诗歌意象翻译的意义,以《红楼梦》的两个英译本中的诗句翻译实例为研究对象,总结文化视域下的诗歌意象的常用翻译方法如直译、意译与套译,并比较不同译本在意象传递方面达到的不同效果,提出译者必须具备"文化自信",以更好地履行传播中国文化的重任。(本文来源于《宿州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9期)

潘洵[9](2019)在《论诗歌翻译方法与教学》一文中研究指出许渊冲先生的"叁美论"与辜正坤先生的"多元互补论"是国内现阶段最具权威性的诗歌翻译理论,但他们讨论的焦点是标准问题,而没有涉及具体的方法论,这对学生的帮助不大。中国诗歌重在抒情而西方诗歌重在叙事,实际上情也是感于哀乐,缘事而发,如果我们着眼于"情"背后的"事",就能找到中西诗歌之间的内在联系,在此基础上进行意象替换、意象重构,实现意境对等之目的。这样具体的方法论研究能为学习者带来切实的帮助。(本文来源于《中国大学教学》期刊2019年09期)

杜庭禧[10](2019)在《浅析惠特曼诗歌翻译的得失》一文中研究指出惠特曼作为一位具有国际影响的重要诗人,其作品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社会价值,研究和翻译惠特曼的诗歌是相关研究人员的重要工作追求。翻译惠特曼作品的过程中,译者需要把握几条主线和要素,包括"生活性""文学性""哲学性"和"历史性",通过有针对性的研究和分析,构建出诗歌的特征和内涵,便于后续研究工作的开展。(本文来源于《北方文学》期刊2019年26期)

翻译诗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诗歌翻译过程中要同时体现文化意义,并实现形式结构上的完美复制确实比较困难。译者需要根据不同语境中模因库的特点进行形意的对应模仿与复制,"形神皆似"是每位译者想要达到的最高境界。诗歌翻译出来仍要是诗的形式,所以要避免出现偏离诗歌形式的翻译问题,尽量高度统一诗歌翻译的"形式之美"与"意境之美"。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翻译诗歌论文参考文献

[1].李堇玄,王斌.认知隐喻理论视角下罗伯特·弗罗斯特诗歌翻译研究[J].英语广场.2019

[2].王静.模因论关照下诗歌意象的翻译研究[J].晋中学院学报.2019

[3].张丽.英文诗歌翻译中的译者伦理身份再现——以TheNobleNature和Life这两首诗的翻译为例[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19

[4].陈艳君,池小泉.浅谈诗歌翻译的可译性——以李白《静夜思》叁个英译本为例[J].海外英语.2019

[5].李泽芳.诗歌中的概念隐喻翻译探析——以《乡愁》四个英译本为例[J].译苑新谭.2019

[6].王治国.彝族诗歌的跨语际书写与民族志翻译——以阿库乌雾《凯欧蒂神迹》为例[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7].李震.碎片化:晚清诗歌翻译的一种持续倾向[J].宿州学院学报.2019

[8].蔡育红.文化视域下诗歌意象翻译方法与意象传递效果研究——以《红楼梦》英译为例[J].宿州学院学报.2019

[9].潘洵.论诗歌翻译方法与教学[J].中国大学教学.2019

[10].杜庭禧.浅析惠特曼诗歌翻译的得失[J].北方文学.2019

标签:;  ;  ;  ;  

翻译诗歌论文-李堇玄,王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