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砖模在水工砼基础施工中的特殊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柏茜[1](2021)在《滑模混凝土配合比及出模平整度试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滑模施工技术因其施工的方便、快捷以及经济性等优势,逐渐受到广泛的关注与研究,现阶段滑模施工技术越来越成熟,应用范围越来越广,而其中一些工程对滑模施工混凝土表面的平整度有严格要求;2022年北京冬奥会在张家口崇礼进行滑雪项目,要求滑雪道的助滑道线形施工以及表面平整度达毫米级精度。本次课题在以上两大背景下,通过物理试验的方式,开展了滑模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为滑模施工中模板的滑升时间提供参考以及为本课题后期试验中混凝土工作性提供依据;以及研究混凝土在振捣作用下的振动加速度、振动粘度系数与混凝土的振动液化性之间的关系,以及混凝土振动液化性对密度和混凝土出模平整度的影响。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通过以混凝土配合比中水胶比、粉煤灰、早强剂、减水剂为参数进行正交试验研究,发现混凝土强度增长速率由快变缓,在7d左右时变化最为明显。混凝土7d强度影响因素排序为:早强剂>水胶比>减水剂>粉煤灰;28d强度影响因素排序为:粉煤灰>水胶比>早强剂>减水剂。(2)在振动棒的作用下,通过改变混凝土中振动加速度传感器与振动棒间的距离以及混凝土的坍落度测量加速度的值发现。距离一定时,混凝土振动加速度的最大值从零增加,且在振捣一段时间后出现稳定,不随时间的增加继续增大,混凝土达到稳定的振动液化状态;当增大距离时,混凝土振动加速度最大值随距离的增大而减小;根据混凝土到达振动密实的最低振动加速度,计算出相同配合比混凝土坍落度分别为0~20mm、20mm~40mm、40mm~60mm时,振动棒间距分别为22.2cm、25.8cm、27.6cm。(3)采用气球法(乒乓球代替)测量混凝土的振动粘度系数,通过改变混凝土的水胶比、水泥用量、粉煤灰掺量、坍落度、以及测点与振动棒距离研究混凝土振动粘度系数发现,混凝土振动粘度系数随水胶比和水泥用量的增大而减小且其与两者间都存在明显的线性关系;粉煤灰掺量超过30%后对混凝土振动粘度系数影响不再明显;前三个因素中对振动粘度系数影响程度从高到低依次为:水胶比,水泥用量,粉煤灰掺量;而振动棒的有效作用半径是比水胶比对振动粘度系数影响更大的因素。混凝土坍落度越小时振捣密实所需要的时间越长。(4)通过测量采用滑模施工浇筑的助滑道模型平整度及线形,计算出测量高程与设计高程之差的平均值小于等于3.6mm,且模型的测量线形与设计线程重合,表明采用滑模施工技术时,通过提高混凝土的振动液化性能可提高平整度,可以达到助滑道的线形施工以及表面平整度达毫米级精度。
伍秋红[2](2020)在《混凝土结构控裂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对基础设施的投入不断加大,大型、特大型工程日益增多,混凝土结构随处可见。但是由于混凝土材料自身特性以及设计、施工单位的良莠不齐,建筑物总会或多或少的出现质量问题,其中,混凝土开裂问题是影响建筑物质量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因为混凝土开裂会引起建筑物出现渗漏,特别是地下空间以及海工混凝土结构,混凝土开裂后,腐蚀性的离子通过裂缝通道侵蚀混凝土中的钢筋,导致钢筋生锈,将会大大降低建筑物的安全性以及耐久性。关于混凝土裂缝问题,一直是众多学者和工程单位研究的重要课题,取得了不少成果。这其中主要包括在施工中采取技术措施以及严格控制混凝土材料中各组分的质量两方面措施,对混凝土开裂进行控制。混凝土裂缝种类很多,有地基不均匀沉降引起的裂缝、荷载引起的裂缝、混凝土收缩产生的裂缝、混凝土受到外界约束产生的裂缝以及温度裂缝等等。本文主要围绕如何降低混凝土受到的外界约束应力进行讨论,使混凝土变形受到尽量小的约束,最终将其自身受到的拉应力控制在极限抗拉强度范围内,降低其开裂风险。因此,针对新旧混凝土的浇筑,引入了砂浆缓冲层概念,通过在新旧混凝土浇筑界面铺设砂浆缓冲层降低约束应力,设置砂浆缓冲层的材料和工艺参数,约束应力降低率可达到50%以上,裂缝数量可减少50%以上。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有以下几点:1在普通砂浆中掺入可再分散乳胶粉以及乳化沥青等聚合物,形成聚合物水泥砂浆,通过聚合物对砂浆的改性作用,开发出一种低弹性模量、性能良好的聚合物砂浆。2在得到性能良好的聚合物砂浆基础上,研究砂浆缓冲层的工艺参数对界面力学性能的影响,其中砂浆缓冲层厚度分别为0cm、3cm、5cm,新旧混凝土间隔龄期分别为7d、14d、28d。3在得到性能良好的聚合物砂浆基础上,研究砂浆缓冲层对界面耐久性能的影响。其中界面类型分别为HNB(一次成型的混凝土)、SJ0(分两次成型的混凝土,界面处无砂浆层)、SJ3(分两次成型的混凝土,界面处砂浆层厚度3cm)、SJ5(分两次成型的混凝土,界面处砂浆层厚度5cm)。4研究砂浆缓冲层厚度对混凝土约束度的影响。5研究砂浆缓冲层与新混凝土间隔时间对混凝土约束度的影响。6研究新旧混凝土间隔龄期对混凝土约束度的影响。聚合物砂浆试验结果表明,随着可再分散乳胶粉以及乳化沥青掺量的增加,砂浆的抗压强度以及抗折强度均逐渐降低。但是砂浆的抗折强度相较抗压强度降低速度要慢,即随着聚合物掺量的增加,砂浆的压折比减小,砂浆的脆性降低,韧性增强,抗裂性提高。由于所采用的聚合物属于一种高分子化合物,对砂浆内部孔洞具有填充作用,从而改变了砂浆内部孔洞分布以及孔径大小,降低了砂浆的干缩率。关于砂浆缓冲层对界面力学性能以及耐久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当砂浆缓冲层厚度为5cm时,整个混凝土试件的破坏面位于最薄弱的砂浆层,混凝土的抗折强度最低;当砂浆缓冲层厚度为3cm时,试件的破坏面位于混凝土层,混凝土抗折强度与未铺设砂浆缓冲层的混凝土试件的抗折强度相当,对混凝土试件力学性能基本无不利影响。随着砂浆缓冲层厚度增大,混凝土界面的电通量值逐渐增大,因为砂浆材料相较于混凝土材料,密实度较低,从而抗侵蚀性较差,在保证混凝土界面耐久性无不利影响,必须严格控制砂浆缓冲层厚度。关于砂浆缓冲层对混凝土约束度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砂浆缓冲层铺设于新旧混凝土浇筑界面处,有利于降低新混凝土受到的外界约束应力,避免了新浇筑的混凝土在发生收缩变形时,内部产生过大的约束拉应力。当砂浆缓冲层厚度为3cm,砂浆缓冲层与新混凝土间隔时间为6h、新旧混凝土间隔龄期为14d时,新混凝土受到的外界约束程度最小,28d的收缩变形为171.2με,达到自由状态下混凝土收缩变形的84%,此时新浇筑混凝土的约束度为0.16。本文的研究成果具有比较重要的工程实践价值,提出了降低混凝土约束度的技术措施,从而达到对混凝土裂缝进行控制的目的,进一步的完善了目前建筑工程中混凝土裂缝控制体系,为今后类似工程提供借鉴。
刘迪[3](2020)在《基于ANSYS的吉林省中部九德支线引水隧洞衬砌结构有限元分析》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工程建设能力与技术的不断向前发展,对水工引水隧洞的要求也随着国家发展的不断变化而不断改进。隧洞的长度因施工条件和现实需求的不同而不同,施工建设中会遇到复杂地形、地质等诸多问题,这些困难都会给设计、技术人员带来麻烦与挑战,因此,决定水利工程的能否成功,能否达到预期目的,最关键的问题就在于隧洞工程建设的成功与失败。本论文以吉林中部引水二期工程九德支线所包含的引水隧洞为例,对该工程中的城门洞型无压引水隧洞的衬砌结构进行研究,其中包括对隧洞的洞身横断面断面形式以及隧洞的衬砌类型进行介绍;在充分考虑到不同种类围岩初始应力情况下,通过对施工期、检修期和运行期三种不同工况条件来确定作用于衬砌的荷载;结合九德支线水工隧洞中取桩号0+320代表II类围岩、1+200代表Ⅲ类围岩的两个典型断面为实例,选择结构力学法对其围岩压力、外水压力、弹性抗力等内力进行计算,此次分析利用有限元软件ANSYS采用生死单元技术对水工隧洞衬砌结构来建立弹塑性数值模型以及北京理正软件来分别进行研究,将变形、位移和内力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得出该隧洞位移和变形较小,满足安全要求。根据ANSYS对三种不同工况的应力、剪力还有弯矩的计算可知,最大值在施工期出现,但应力的分布规律基本相同,偏差较小,符合要求,各阶段围岩稳定可靠,验证了有限元软件模拟的准确性和代表性。从对九德支线隧洞进行衬砌结构分析来看,参数的选用均来源于工程实际数据,模型建立、衬砌位移、应力和内力的分布规律分析都较为合理,能够给设计隧洞衬砌结构提供了有用的理论依据,分析的成果和研究方法可以为设计其他相关隧洞工程提供一些有利参考价值。
朱道雄[4](2020)在《水电站建筑物病害分析及处理措施研究 ——以宝珠寺电站、紫兰坝电站为例》文中认为由于水工建筑物所处环境的复杂性、混凝土工程施工质量控制不当以及长期对水工建筑物维护维修工作忽视,各类水工建筑物往往存在着许多缺陷,电站长时间运行缺陷病害引起的问题逐年增多,加强水工建筑物的养护和维修管理非常重要。本文主要以宝珠寺电站、紫兰坝电站2座混凝土重力坝为研究对象,分析研究岩基上混凝土重力坝常见病害原因及寻求相应处理措施。首先介绍了混凝土重力坝常见的碳化、空蚀冲蚀、裂缝、渗漏、基础缺陷等病害及成因;然后分别采用单一基本指标和层次分析法综合评定混凝土老化程度,并提出了一般水工建筑物修补原则;随后针对碳化、空蚀冲蚀、裂缝、渗漏、基础缺陷等病害详细列出了常见的处理方法。通过分析水工建筑物运行环境的复杂性,结合尾水锥管里衬混凝土修补周期短、结构缝渗水频繁复漏、混凝土碳化防护材料选择、尾水建筑物防洪标准频繁损毁等,重点探讨了常规材料、工艺等方面存在的不足,研究并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进意见,最后结合工程施工实例通过层次分析法评定建筑物老化程度,并研究了各类建筑物病害维修的施工工艺及质量技术控制要求。通过本课题研究,水电站水工建筑物管理人员需要掌握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及时科学的处理好常见病害,提高水工建筑物结构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研究为电站水工建筑物病害处置提供科学依据。
杜光远[5](2020)在《苏洼龙水电站火山灰混凝土配合比及性能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水工混凝土是水利工程建设的重要材料,目前水工混凝土多采用粉煤灰作为掺合料来减少水泥用量、降低混凝土水化热、改善混凝土和易性、提高混凝土后期强度。随着工程建设和水电开发不断深入,大量工程同步建设,一方面粉煤灰供不应求,另一方面水电开发愈发偏远,建设成本越来越高。研究表明,火山灰可以作为优质的混凝土掺合料加以开发利用。本文针对苏洼龙水电站主要部位混凝土开展掺炉霍火山灰替代可研阶段掺粉煤灰方案配合比设计及性能试验研究,对工程拟采用的水泥、火山灰等原材料进行了检测分析,结果满足国家和行业现行规程、规范的技术要求。通过12组砂率试验、64组水胶比-强度试验,确定了溢洪道、闸墩、泄洪洞、厂房一期、厂房二期、防渗墙、引水洞、导流洞等10个主要部位混凝土的水胶比、用水量、胶材用量、砂率及外加剂用量等配合比参数,提出了上述部位混凝土初选配合比。基于初选配合比进行了混凝土拌和物性能、力学性能、变形性能、热学性能和耐久性能验证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初选配合比混凝土设计龄期的抗压强度、抗冻、抗渗等性能满足设计要求,火山灰混凝土干缩略大,自生体积变形、徐变等参数均正常,混凝土导热、线膨胀系数、绝热温升等热学参数均在正常范围内。说明炉霍Ⅰ型火山灰在降低混凝土水化热、减少混凝土用水量、提升混凝土后期强度等方面与可研阶段粉煤灰方案相当,均有明显作用。本文还对比可研阶段粉煤灰需求量及预算单价,分析评价了火山灰运用的经济指标,表明炉霍火山灰在苏洼龙水电建设中具有显着的经济效益。通过研究和论证,综合说明炉霍Ⅰ型火山灰,满足国家相关规范技术要求,符合就近取材、经济合理的原则,可以作为混凝土掺合料在苏洼龙水电站发挥积极作用。
王云[6](2016)在《基于Ansys的隧道衬砌台车结构的分析及优化》文中认为衬砌台车是隧道二次衬砌施工时用的一种非标的大型机械设备,其主体的结构是由板与梁相结合钢结构。采取传统的机械设计方法对台车整体及各个部件的强度、刚度进行分析计算,容易使产品存在设计上一些不合理的地方。对一种型号的衬砌台车采用大型通用有限元分析软件进行结构静力计算分析,建立比较完善的分析计算模型,测算出衬砌台车在在不同工况下及使用过程中各部分的应力与应变数据,更全面的了解衬砌台车在实际作业过程中的受力状况。根据实际测量数据与计算分析的结果,较全面地了解了衬砌台车在衬砌施工中的受力特征,发现衬砌台车在结设计中存在的不足,对其结构改进提出合理化建议。应用/NSYS软件对该公司设计的衬砌台车进行有限元分析,在计算基础上分析了台车的结构稳定性,对台车的各个工况进行了计算分析,得到衬砌台车在不同工况下各部分的最大应力、变形及其分布云图。根据对衬砌台车的分析结果,研究了台车在隧道衬砌施工中的变形及应力分布特征,发现该台车各部分的应力及变形有较大的富余,其结构尺寸还有进一步改进的空间,然后利用NSYS软件对台车钢板结构进行优化设计。经过复核计算分析证明,改进后的衬砌台车,材料的利用率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应力分布也更加合理。本论文研究结果表明:用ANSYS建模分析可以较大幅度的节省人力物力,缩短研发时间,提高工程机械钢结构设计及优化的效率。本论文从型材配对的角度和顶模板厚度分别对隧道衬砌台车的结构进行改进,为隧道台车的研制和开发提供了方法。
王彦平[7](2016)在《西北强风沙环境混凝土冲蚀磨损与防护材料试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已经开通的兰新高速铁路沿线穿越五大强风区,风区地段风力强劲、风期长,强风携带的沙粒对风区地段的混凝土桥梁的梁体、墩身和铁路路基产生了严重的冲蚀磨损,造成如桥梁墩身表面的水泥剥落以及水泥与骨料之间微裂纹的产生,这些损伤可能进一步加剧混凝土结构的其他病害和损伤,大大降低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的降低不仅影响其设计寿命,同时造成庞大的维修费用,也给列车的行车安全造成了重大的隐患。关于混凝土结构材料的冲蚀磨损,目前人们重点研究含沙水流对水工混凝土结构材料的冲蚀磨损,主要研究了试验方法、冲蚀磨损机理、评价指标和抗磨措施,并取得了一些进展。而对于风沙环境(气固两相流)下,混凝土结构材料冲蚀磨损的试验方法、冲蚀磨损机理和防护、修补材料的研究还鲜见报道。为此,本文采用气流挟沙喷射法,模拟戈壁风沙环境,对混凝土、改性环氧树脂、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及水泥基防护、修补砂浆进行冲蚀磨损试验,分析其冲蚀磨损行为和冲蚀磨损机理。结合现场试验和室内试验探讨了改性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作为强风沙流地区混凝土结构冲蚀磨损防护材料的可行性。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依据ASTMC418-2005《混凝土冲蚀磨损标准试验方法》研发了冲蚀磨损试验机,该试验机由供气系统、供沙系统、喷枪和喷嘴系统及试样室等4个部分构成;分析了现场收集沙的粒径分布,确定了室内试验沙的粒径范围;校核了气流速度和压力的关系,以便确定试验速度。(2)研究了冲蚀速度、冲蚀角度、冲蚀时间和沙流量等参数对混凝土试样冲蚀磨损的影响,试验发现各试样的冲蚀率和风沙流速度满足幂指数关系,拟合速度指数在2.0-3.2之间,符合脆性材料的冲蚀磨损规律;各试样在90°冲蚀时冲蚀率高,而在45°冲蚀时冲蚀率低,与脆性材料的冲蚀规律相一致;混凝土试样的冲蚀率随沙流量的增大先降低后增大;混凝土材料的冲蚀磨损机制为:表面层水泥石的开裂脱落和次表面层的选择性磨损。(3)采用沥青、纳米SiO2和改性脂肪胺固化剂对双酚A型环氧树脂进行增韧改性,研究了其耐久性和抗冲蚀磨损性能。试验发现沥青、纳米SiO2和改性脂肪胺固化剂提高了环氧树脂的力学性能、耐久性和冲蚀磨损性能,其冲蚀时表现出半塑性材料的冲蚀特征,最大冲蚀率出现在45°冲蚀角,且冲蚀抗力相比于混凝土有了极大的提高;改性环氧树脂的冲蚀是冲蚀能量法向分量和切向分量共同作用的结果,法向分量使材料表面产生裂纹和破碎,切向分量使材料表面产生切削。(4)制备了玻璃(碳)纤维增强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研究了含胶量、纤维取向、纤维布类型和冲蚀参数等对复合材料冲蚀磨损性能的影响。试验发现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的冲蚀行为表现出半塑性材料的冲蚀特征,最大冲蚀率出现在45°60°;对于单向纤维增强环氧树脂复合材料,在冲蚀角为45°时,其冲蚀率与冲蚀速度呈指数关系,速度指数为2.1-2.8;在相同的冲蚀条件下,单向纤维增强环氧树脂复合材料垂直冲蚀的冲蚀率比平行冲蚀的高,含胶量越高复合材料的冲蚀抗力就越高;复合材料的主要冲蚀磨损机制为微裂纹的产生、纤维的弯曲断裂、纤维与基体剥离以及基体的显微切削。(5)制备了不同的水泥基防护、修补砂浆,研究了砂浆强度等级、砂子级配、丙乳含量、纤维类型和含量对水泥基防护、修补砂浆冲蚀磨损性能的影响。试验发现水泥石和水泥基防护、修补砂浆的冲蚀率均随着风沙流速度的增大而增加;PP和PVA纤维增强砂浆的冲蚀率随冲蚀角度的增加呈锯齿状变化,其余砂浆的冲蚀规律与脆性材料相一致;砂浆的强度等级越高,其冲蚀抗力也越高;砂子级配越大,砂浆的冲蚀抗力越高;达到一定掺量的丙乳能在砂浆中形成聚合物膜特殊结构,提高砂浆的韧性和冲蚀抗力;适宜量的PP和PVA纤维能对砂浆起到增强和增韧作用,从而能够提高砂浆的冲蚀抗力,特别是高角度冲蚀时的冲蚀抗力。
周小松[8](2010)在《TBM法与钻爆法技术经济对比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主要针对在隧道施工过程中采取TBM法施工和钻爆法施工这两种施工方法进行了技术和经济对比分析,确定了TBM法施工和钻爆法施工的适用范围;并通过造价计算确定了一圆形水工无压隧洞的TBM法施工和钻爆法施工的经济洞长;并收集整理了部分国内外已建和在建隧道工程采用TBM法施工和钻爆法施工的资料。(1)TBM法施工和钻爆法施工的适用范围在隧道施工方法上,TBM法和钻爆法都是隧道施工的成熟工法。钻爆法较TBM法工序多,施工组织复杂,工期较长,超欠挖量大、安全性差,但地质适应能力较好。TBM法与钻爆法比较的优势在于工序简单、施工速度快、安全性好。从技术上比较,TBM法适用于工期要求紧、且以硬质岩为主的圆形长隧道,而钻爆法则适用于短隧道、地质条件较复杂的且不适合TBM法快速施工的工程。(2)TBM法施工和钻爆法施工的经济洞长成洞洞径4m,埋深100~500m,坡度1/800,Ⅱ类及以上围岩占40%、Ⅲ类围岩占30%、Ⅳ类占20%、Ⅴ类围岩占10%的圆形水工无压隧洞,钻爆法施工的经济洞长为5km以下,敞开式TBM施工的经济洞长为5km以上,双护盾式TBM施工的经济洞长为9km以上。(3)通过收集整理部分国内外已建和在建隧道工程采用TBM法施工和钻爆法施工的资料,认为:现行TBM法施工技术能适应复杂的地质条件,溶洞、涌水等特殊地质条件经提前处理后,或辅以钻爆法开挖通过不良洞段后,再采用TBM法进行掘进;在特长隧道中,采用TBM法快速施工,较钻爆法以长洞短打的方式经济性好,节约成本约在5%~20%;在硬岩隧道中,双护盾TBM比敞开式TBM造价高出约20%以上,敞开式TBM法的经济性更突出;国产TBM发展停滞和国内施工单位的TBM施工管理水平相对落后,是当前我国隧道难以推广采用TBM法开挖的主要原因;TBM法与钻爆法的造价差异会随着TBM的进一步发展和推广将逐渐缩小,TBM法将在中长隧道的建设中逐渐取代钻爆法而成为主流的施工方法。
王刚[9](2008)在《长服役期重力坝整体安全性研究与加固施工数值仿真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早期建造的混凝土重力坝随着龄期的增长,坝体的老化特征日益严重和突出,寻求解决坝体老化问题的理论研究与工程处理措施变得越来越重要和紧迫。大坝老化隐患的研究需要对多种老化现象及其根源进行详细分析,相关的理论研究可以形成一个系统的理论体系。本论文就与长服役期混凝土重力坝纵缝力学特性相关的大坝整体安全性问题及坝体修复加固措施的数值仿真分析方法进行了详细研究,具体包括如下几项研究内容:基于长服役期混凝土重力坝纵缝中存在大量堆积、沉淀物质的特殊现象(因早期施工原因和坝体老化而出现的一种特殊的工程现象),提出了该类型接缝的有限元数值计算模型。根据有限元接触力学基本理论建立了适合模拟这种纵缝结构的具有厚度的接触面单元(接缝单元),该单元不仅能够模拟纵缝接触界面的张开、闭合与滑移特性,还能考虑缝内物质的本构关系,尤其是在接缝单元的法向刚度特性上提供了新的计算模式,既能有效地控制法向嵌入,又能较好地模拟出接缝单元的法向受力特性:在有限元求解方法上,通过采用增量迭代法实现了强度校核时的结点不平衡力计算与控制单元法向嵌入时的接触状态调整同步进行。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编制了简单实用的有限元求解程序Joint 2D,通过数值算例验证了该程序的接触界面模拟能力和计算精度。之后,将该程序应用到实际工程问题中,明确了纵缝界面不同力学参数对纵缝结合程度的影响。在实际工程中,混凝土重力坝接缝特征力学参数的确定是工程接触力学应用的难点。已有的研究表明,基于计算智能的位移反分析方法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参数反演方法,采用智能化反演分析方法确定大坝接缝的力学参数是一个新兴的课题。本论文在对重力坝纵缝这一非线性结构的力学特性参数进行分析研究后,提出了基于遗传算法的优化反演方法,创新性地实现了带纵缝重力坝坝体弹性参数及坝体纵缝摩擦系数两个方面参数的联合反演。在研究过程中,应用了两个强有力的工具:一个是用于模拟纵缝的大型通用有限元软件ANSYS中的面一面接触单元,ANSYS中采用高效的接触迭代算法可合理、有效地求解纵缝接触问题,这为纵缝的合理模拟和接触界面参数的识别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另一个是遗传算法,它是目前计算智能方法中相对最为成熟的一种算法。本论文通过数据接口实现了两个工具的有机结合。相应的研究结果证明了本论文提出的联合反演方法的高效性、合理性与实用性,可为明确纵缝的力学特性及其对坝体整体安全性的影响提供了一种有效手段。本论文还提出了接触非线性坝体结构的静、动荷载组合作用的实用分析方法体系,用于带纵缝混凝土重力坝抗震特性分析。该方法体系主要包括LS-DYNA3D程序的显式动力学有限元方法,模拟纵缝的对称罚函数接触算法,考虑结构—地基相互作用的黏弹性人工边界以及该边界上地震波动的输入方法,结构静力问题的动力学求解方法四项主要内容。本论文对该方法体系中的关键问题进行了理论推导和算例证明。相关研究表明,该方法体系计算效率高,计算过程容易实现,可为求解大型工程问题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然后,采用该方法体系对带纵缝混凝土重力坝的静、动力特性进行了分析,研究了纵缝在静、动力荷载作用下的反应特性及其对大坝抗震性能的影响。最后,本论文提出了既能模拟大体积混凝土动态施工方式、施工进度计划,又能够模拟边界条件、荷载、材料性能的变化,尤其是能够对施工过程中坝体结构温度变化和新浇混凝土的热力学影响进行计算分析的大坝修复加固施工数值仿真分析方法。该方法的技术手段是以大型商业通用有限元软件ANSYS为计算平台,利用该软件自带的APDL(ANSYS Program Design Language)程序语言进行二次开发,编写施工过程有限元数值仿真程序。本论文结合长服役期混凝土重力坝的创新性全面修复加固方案——坝体内置换混凝土防渗墙加固方案,编写了针对该方案的施工过程数值仿真程序,并利用该仿真程序研究了方案施工期的坝体结构安全性状况,明确了方案施工过程中的部分关键施工技术问题和所需采用的安全措施,为修复加固方案的论证和实施提供了理论支撑。
卢晓[10](2007)在《市政隧道大体积混凝土裂缝的控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大体积混凝土结构在施工中容易出现裂缝,这已为众多的工程实践所证实,裂缝的出现同时对工程建设也带来了较大的损失,人们迫切要求探究裂缝产生的原因并积极寻求能有效防止裂缝出现的措施和途径。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着重以市政隧道地下箱体结构大体积混凝土为主要研究对象,首先从理论分析入手,简要介绍大体积混凝土的特点及产生裂缝的成因,并从混凝土材料特性及力学特性等方面分析混凝土裂缝的影响因素;以热传导理论为切入点,结合实际工程的边界条件,定性地分析隧道混凝土结构的温度场及墙板方向的温度分布特点,提出了影响隧道混凝土温度场的各种因素。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隧道混凝土裂缝产生的原因及特点,结合隧道钢筋混凝土底板的边界条件,建立混凝土墙板的温度收缩应力的计算模型,经过理论推导,得出市政隧道混凝土墙板的温度收缩应力的计算公式和混凝土整体浇筑长度的计算公式。最后,从设计、原材料、施工、现场监测等方面,综合性提出了控制隧道混凝土温度收缩裂缝的具体措施,并以苏州南环东延隧道工程为例,对温度收缩裂缝控制措施进行了综合运用,实践证明本文的防止隧道混凝土结构墙板裂缝技术措施合理有效。
二、砖模在水工砼基础施工中的特殊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砖模在水工砼基础施工中的特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滑模混凝土配合比及出模平整度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滑模施工混凝土出模平整度影响因素分析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滑模施工技术发展历程 |
1.3.2 混凝土振动液化性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1.5 技术路线图 |
1.6 本章小结 |
第2章 试验理论基础 |
2.1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基本原理 |
2.2 滑模施工技术原理 |
2.3 滑模施工混凝土特性要求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滑模混凝土配合比试验与数据分析 |
3.1 引言 |
3.2 滑模混凝土强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
3.3 试验原材料及技术指标 |
3.4 配合比设计步骤 |
3.5 试件制备过程及性能测量方法 |
3.5.1 试件制备过程 |
3.5.2 混凝土凝结时间测量 |
3.5.3 混凝土强度测量 |
3.6 正交试验 |
3.6.1 正交试验方案 |
3.6.2 正交试验混凝土坍落度分析 |
3.6.3 正交试验混凝土凝结时间分析 |
3.6.4 正交试验混凝土抗压强度分析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振动液化对滑模平整度的影响 |
4.1 引言 |
4.2 振动液化机理及评价指标 |
4.3 振动液化过程与振动波的传递规律 |
4.4 混凝土振动加速度对振动液化的影响 |
4.4.1 时间对振动加速度的影响 |
4.4.2 距离和时间对振动加速度的影响 |
4.4.3 混凝土振动棒的最佳间距 |
4.5 混凝土振动粘度系数对振动液化的影响 |
4.5.1 振动粘度系数试验设计 |
4.5.2 水胶比对混凝土振动粘度系数的影响 |
4.5.3 水泥用量对混凝土振动粘度系数的影响 |
4.5.4 粉煤灰掺量对混凝土振动粘度系数的影响 |
4.5.5 浆集比对振动粘度系数的影响 |
4.5.6 振动棒距离对振动粘度系数的影响 |
4.6 混凝土振动粘度系数与振动加速度的关系 |
4.7 振动液化对混凝土密度的影响 |
4.8 本章小节 |
第5章 滑模混凝土平整度检测分析 |
5.1 滑模混凝土板平整度检测分析 |
5.2 滑道平整度检测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2)混凝土结构控裂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 研究的前期科研以及工作基础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原材料特性与试验方法 |
2.1 原材料及性能标准 |
2.1.1 水泥 |
2.1.2 细骨料 |
2.1.3 粗骨料 |
2.1.4 粉煤灰 |
2.1.5 矿粉 |
2.1.6 外加剂 |
2.1.7 乳胶粉 |
2.1.8 乳化沥青 |
2.1.9 拌合水 |
2.1.10 化学试剂 |
2.2 主要试验方法 |
2.2.1 砂浆抗折强度和抗压强度试验 |
2.2.2 流动度试验 |
2.2.3 砂浆收缩试验 |
2.2.4 混凝土试件收缩测量 |
2.2.5 混凝土抗折强度试验 |
2.2.6 混凝土耐久性试验 |
第三章 聚合物改性水泥砂浆性能研究 |
3.1 可再分散乳胶粉对不同强度的水泥砂浆性能的影响 |
3.1.1 试验配合比 |
3.1.2 可再分散乳胶粉对砂浆力学性能的影响研究 |
3.1.3 可再分散乳胶粉对砂浆流动性能的影响研究 |
3.1.4 可再分散乳胶粉对砂浆干燥收缩性能的影响研究 |
3.2 乳化沥青对不同强度的水泥砂浆性能的影响 |
3.2.1 试验配合比 |
3.2.2 乳化沥青对砂浆力学性能的影响研究 |
3.2.3 乳化沥青对砂浆流动性能的影响研究 |
3.2.4 乳化沥青对砂浆干燥收缩的影响研究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砂浆缓冲层对混凝土性能影响研究 |
4.1 混凝土试件制备方法 |
4.1.1 试验配合比 |
4.1.2 试件制备方法 |
4.2 砂浆缓冲层厚度对混凝土约束度的影响研究 |
4.2.1 试验结果分析 |
4.2.2 混凝土约束度评价 |
4.3 砂浆缓冲层与新混凝土浇筑间隔时间对混凝土约束度的影响研究 |
4.3.1 试验结果分析 |
4.3.2 混凝土约束度评价 |
4.4 旧混凝土与新混凝土浇筑间隔龄期对混凝土约束度的影响研究 |
4.4.1 试验结果分析 |
4.4.2 混凝土约束度评价 |
4.5 砂浆缓冲层对混凝土界面力学性能的影响研究 |
4.5.1 试验配合比 |
4.5.2 试件成型 |
4.5.3 试验结果分析 |
4.6 砂浆缓冲层对混凝土界面耐久性能的影响研究 |
4.6.1 试验配合比 |
4.6.2 试件成型 |
4.6.3 试验结果分析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基于ANSYS的吉林省中部九德支线引水隧洞衬砌结构有限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水工隧洞的围岩衬砌支护理论研究发展 |
1.2.1 古典压力理论阶段 |
1.2.2 散体压力理论阶段 |
1.2.3 现代支护理论阶段 |
1.3 围岩稳定分析理论方法 |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1.5 本章小结 |
2 水工隧洞衬砌及有限元理论分析 |
2.1 水工隧洞衬砌介绍 |
2.1.1 水工隧洞的断面形式 |
2.1.2 隧洞衬砌的类型 |
2.2 衬砌边值问题数值解法原理 |
2.3 水工引水隧洞结构中的非线性问题 |
2.4 本章小结 |
3 有限元基本理论分析 |
3.1 有限元法理论概述 |
3.1.1 有限元分析的概念 |
3.1.2 有限单元法的分析过程 |
3.2 ANSYS软件概述 |
3.2.1 ANSYS软件简介 |
3.2.2 ANSYS软件的主要功能 |
3.2.3 ANSYS软件的分析步骤 |
3.2.4 ANSYS软件的分析流程图 |
3.3 本章小结 |
4 九德支线典型洞段实例分析 |
4.1 九德支线工程概况 |
4.2 九德支线工程水工引水隧洞研究区工程地质环境 |
4.2.1 地形地貌 |
4.2.2 地层岩性及地质构造 |
4.2.3 地质构造、地震及标准冻结深度 |
4.2.4 水文地质 |
4.2.5 隧洞工程概况 |
4.3 内力计算及理正分析 |
4.4 有限元分析方式及模型建立 |
4.4.1 单元的“激活”与“杀死”技术 |
4.4.2 单元“激活”与“杀死”技术的基本原理 |
4.4.3 计算工况的选取 |
4.4.4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4.5 开挖和支护过程的模拟 |
4.5.1 边界条件的确定 |
4.5.2 采用的方法 |
4.5.3 0+320断面计算结果 |
4.5.4 1+200断面计算结果 |
4.5.5 计算成果对比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学习实践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1.参加实践环节 |
2.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参考文献 |
(4)水电站建筑物病害分析及处理措施研究 ——以宝珠寺电站、紫兰坝电站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选题的依据与意义 |
1 绪论 |
1.1 水电站水工建筑物情况 |
1.2 宝珠寺、紫兰坝电站工程概况 |
1.3 常见病害及成因探究 |
1.4 水工建筑物病害处理的必要性和要求 |
2 水工建筑物病害老化程度的基本指标 |
2.1 老化级别评定 |
2.2 基本指标完好率与指标老化程度 |
2.3 修补原则 |
2.4 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 |
3 水工建筑物常见病害处理方法 |
3.1 针对混凝土碳化的处理方法 |
3.2 针对混凝土冲蚀空蚀的处理方法 |
3.3 混凝土裂缝修补的处理方法 |
3.4 混凝土渗漏的处理方法 |
3.5 泄洪水流水毁冲刷破坏的处理方法 |
3.6 针对屋顶防水失效处理方法 |
3.7 针对水工建筑物基础缺陷处理方法 |
4 处理方法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 |
4.1 泄洪溢流面空蚀修复质量难于保障 |
4.2 电站尾水锥管混凝土里衬修复正常运行周期性较短 |
4.3 结构缝渗水治理 |
4.4 屋面卷材更换 |
4.5 电站尾水下游护岸修复 |
4.6 尾水区水下建筑物基础淘刷修复 |
4.7 混凝土碳化防护 |
5 工程应用实例 |
5.1 聚合物无机砂浆进行混凝土表面修补 |
5.2 清水混凝土保护涂料对裸露混凝土结构防护 |
5.3 紫兰坝水电站下游坝面施工缝渗漏处理 |
5.4 宝珠寺尾水锥管粘钢型结构胶灌浆加固 |
5.5 GIS楼基础压力灌浆和树根桩加固 |
5.6 宝站大坝下游左岸护岸桩号下0+530.0m-0+730.0m水毁修复 |
5.7 紫兰坝电站下游消能区水毁部位汛期处理 |
6 总结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攻硕期间部分科研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着 |
致谢 |
(5)苏洼龙水电站火山灰混凝土配合比及性能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工程概况 |
2.1 水文气象条件 |
2.2 枢纽区地形地质条件 |
2.3 天然建筑材料 |
2.4 工程布置及主要工程量 |
第3章 试验方案设计 |
3.1 试验目的 |
3.2 试验依据 |
3.3 试验方案 |
3.3.1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要求 |
3.3.2 原材料检测及选用 |
3.3.3 混凝土配合比优化试验方案 |
第4章 试验结果及分析 |
4.1 混凝土配合比初选试验 |
4.1.1 最佳砂率试验 |
4.1.2 水胶比与抗压强度试验 |
4.2 混凝土性能验证试验及分析 |
4.2.1 拌合物及力学性能试验及分析 |
4.2.2 混凝土变形性能试验及分析 |
4.2.3 混凝土的耐久性能试验及分析 |
4.2.4 掺钢纤维火山灰抗冲磨混凝土配合比试验及分析 |
4.2.5 混凝土热学性能试验及分析 |
4.3 混凝土配合比优化结果 |
4.4 试验结论 |
第5章 经济分析评价 |
5.1 评价原则及方法 |
5.2 经济性比较分析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苏洼龙水电站施工详图阶段火山灰方案混凝土配合比 |
附录 B 施工详图阶段火山灰方案混凝土拌合物、热学性能汇总表 |
附录 C 施工详图阶段火山灰方案混凝土力学、变形性能汇总表 |
附录 D 苏洼龙水电站可研阶段粉煤灰方案混凝土参考配合比 |
附录 E 可研阶段粉煤灰方案混凝土拌合物、热学性能汇总表 |
附录 F 可研阶段粉煤灰方案混凝土力学、变形性能汇总表 |
附录 G 主要混凝土性能试验结果对比汇总表 |
致谢 |
(6)基于Ansys的隧道衬砌台车结构的分析及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来源与背景 |
1.1.1 课题的来源 |
1.1.2 课题的背景 |
1.2 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课题研究内容及方法 |
2 隧道衬砌台车工作载荷分析 |
2.1 隧道衬砌台车介绍 |
2.1.1 隧道衬砌台车概述 |
2.1.2 隧道衬砌台车结构组成 |
2.1.3 隧道衬砌台车工作过程 |
2.2 隧道衬砌台车的工作载荷分析 |
2.2.1 台车主要参数 |
2.2.2 衬砌台车的载荷计算 |
2.2.3 顶部模板的载荷分析 |
2.2.4 门架结构的载荷分析 |
2.3 本章小结 |
3 隧道衬砌台车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3.1 有限元分析法 |
3.1.1 有限元法的概念 |
3.1.2 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 |
3.1.3 ANSYS的优化功能 |
3.2. 门架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3.2.1 门架模型结构 |
3.2.2 单元选择与网格划分 |
3.3 顶模板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3.3.1 顶模板模型结构 |
3.3.2 单元选择与网格划分 |
3.4 本章小结 |
4 隧道衬砌台车的有限元分析 |
4.1 顶模板有限元分析 |
4.1.1 创建边界条件和载荷 |
4.1.2 结果及分析 |
4.2 门架有限元分析 |
4.2.1 创建边界条件和载荷 |
4.2.2 结果及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5 隧道衬砌台车的结构优化 |
5.1 优化方法 |
5.1.1 优化设计的基本概念 |
5.1.2 优化设计数学模型的一般形式 |
5.1.3 优化问题的分类 |
5.2 优化步骤 |
5.2.1 目标函数 |
5.2.2 约束条件 |
5.2.3 设计变量 |
5.3 顶模板的优化结果及分析 |
5.3.1 创建边界条件和载荷 |
5.3.2 结果及分析 |
5.4 门架的优化结果及分析 |
5.4.1 创建边界条件和载荷 |
5.4.2 结果及分析 |
5.5 本章总结 |
6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西北强风沙环境混凝土冲蚀磨损与防护材料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混凝土材料冲蚀磨损研究现状 |
1.2.2 环氧树脂改性及改性环氧树脂材料冲蚀磨损研究现状 |
1.2.3 聚合物基复合材料冲蚀磨损研究现状 |
1.2.4 聚合物和纤维改性水泥砂浆冲蚀磨损研究现状 |
1.2.5 冲蚀磨损机理研究现状 |
1.3 存在问题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技术路线 |
2 混凝土冲蚀磨损试验研究 |
2.1 气固两相流下冲蚀磨损试验装置的研发 |
2.1.1 试验机的设计与研发 |
2.1.2 试验参数的标定 |
2.2 试样制备及性能测试 |
2.2.1 试验原材料及试样制备 |
2.2.2 力学及冲蚀磨损性能测试 |
2.3 试验结果及讨论 |
2.3.1 混凝土强度等级对冲蚀磨损性能的影响 |
2.3.2 风沙流速度对冲蚀率的影响 |
2.3.3 冲蚀角度对冲蚀率的影响 |
2.3.4 冲蚀时间对冲蚀率的影响 |
2.3.5 沙流量对冲蚀率的影响 |
2.4 混凝土冲蚀磨损机理分析 |
2.4.1 混凝土表面层的冲蚀磨损机理分析 |
2.4.2 混凝土次表层的冲蚀磨损机理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3 改性环氧树脂冲蚀磨损防护材料试验研究 |
3.1 引言 |
3.1.1 冲蚀磨损防护材料的筛选 |
3.1.2 环氧树脂改性方法的选择 |
3.2 沥青改性环氧树脂耐久性及冲蚀磨损性能试验研究 |
3.2.1 原材料及试样制备 |
3.2.2 结构形貌表征及性能测试 |
3.2.3 试验结果与讨论 |
3.3 纳米SiO_2/沥青改性环氧树脂冲蚀磨损性能试验研究 |
3.3.1 试验原材料与试样制备 |
3.3.2 结构、形貌表征与性能测试 |
3.3.3 试验结果与讨论 |
3.4 改性脂肪胺固化剂改性环氧树脂冲蚀磨损性能试验研究 |
3.4.1 原材料及试样制备 |
3.4.2 性能测试及形貌观察 |
3.4.3 试验结果与讨论 |
3.5 改性环氧树脂材料的性能对比 |
3.6 本章小结 |
4 环氧树脂基冲蚀磨损防护复合材料试验研究 |
4.1 概述 |
4.2 双向玻璃纤维布环氧树脂复合材料性能及冲蚀磨损试验研究 |
4.2.1 原材料及试样制备 |
4.2.2 性能测试及形貌表征 |
4.2.3 试验结果及讨论 |
4.3 单向纤维布环氧树脂复合材料性能及冲蚀磨损试验研究 |
4.3.1 原材料及试样制备 |
4.3.2 性能测试及形貌表征 |
4.3.3 试验结果及讨论 |
4.4 不同取向纤维布增强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冲蚀磨损性能对比 |
4.5 玻璃纤维布增强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现场试验 |
4.6 本章小结 |
5 水泥基冲蚀磨损防护材料试验研究 |
5.1 概述 |
5.1.1 钢筋混凝土结构防护的重要性 |
5.1.2 水泥基防护、修补材料的分类与选择 |
5.2 水泥石的固体颗粒冲蚀磨损试验研究 |
5.2.1 试验原材料及试样制备 |
5.2.2 冲蚀磨损性能测试 |
5.2.3 试验结果及讨论 |
5.3 不同强度等级砂浆的冲蚀磨损试验研究 |
5.3.1 试验原材料及试样制备 |
5.3.2 冲蚀磨损性能测试 |
5.3.3 试验结果及讨论 |
5.4 不同砂子级配水泥基砂浆的冲蚀磨损性能研究 |
5.4.1 原材料及试样制备 |
5.4.2 性能测试及形貌表征 |
5.4.3 试验结果及讨论 |
5.5 乳液改性水泥基砂浆冲蚀磨损性能研究 |
5.5.1 丙乳砂浆 |
5.5.2 原材料及试样制备 |
5.5.3 性能测试及形貌表征 |
5.5.4 试验结果及讨论 |
5.6 PP纤维增强水泥基修补砂浆冲蚀磨损性能研究 |
5.6.1 原材料及试样制备 |
5.6.2 性能测试及形貌表征 |
5.6.3 试验结果及讨论 |
5.7 PVA纤维增强水泥基修补砂浆冲蚀磨损性能研究 |
5.7.1 原材料及试样制备 |
5.7.2 性能测试及形貌表征 |
5.7.3 试验结果及讨论 |
5.8 本章小结 |
6 结论及展望 |
6.1 结论 |
6.2 论文的创新点 |
6.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8)TBM法与钻爆法技术经济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隧道工程的发展趋势 |
1.2 隧道工程施工方法的发展 |
1.3 本文主要工作 |
1.3.1 研究必要性 |
1.3.2 研究内容 |
2 TBM法与钻爆法施工技术对比分析 |
2.1 TBM法与钻爆法简介 |
2.1.1 TBM法 |
2.1.2 钻爆法 |
2.2 临时工程对比 |
2.2.1 钻爆法临时工程 |
2.2.2 TBM法临时工程 |
2.3 开挖施工对比 |
2.3.1 TBM开挖 |
2.3.2 钻爆法开挖 |
2.4 支护对比 |
2.4.1 支护理论 |
2.4.2 支护结构计算方法 |
2.4.3 超前预报与超前支护 |
2.4.4 初期支护 |
2.4.5 永久支护 |
2.4.6 不良地质条件处理 |
2.5 出渣及进料运输对比 |
2.5.1 主要运输方式 |
2.5.2 TBM法出渣及进料运输 |
2.5.3 钻爆法出渣及进料运输 |
2.6 小结 |
3 TBM法与钻爆法经济对比分析 |
3.1 隧道工程造价 |
3.1.1 隧道工程造价编制 |
3.1.2 人工费 |
3.1.3 机械费 |
3.1.4 材料费 |
3.1.5 临时工程 |
3.1.6 工程量 |
3.1.7 工期 |
3.2 经济性比较 |
3.2.1 已有经济比较方法 |
3.2.2 经济比较方法 |
3.3 算例 |
3.3.1 对比方案 |
3.3.2 开敞式TBM法造价 |
3.3.3 双护盾式TBM法造价 |
3.3.4 钻爆法造价 |
3.3.5 造价对比分析 |
3.4 已建及在建工程 |
3.4.1 水利工程 |
3.4.2 铁路工程 |
3.5 小结 |
4 结论与展望 |
4.1 主要结论 |
4.2 展望 |
5 致谢 |
6 参考文献 |
附录 |
(9)长服役期重力坝整体安全性研究与加固施工数值仿真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论文的选题背景 |
1.1.1 混凝土重力坝的老化现象及安全问题 |
1.1.2 实际工程中亟待解决的大坝整体安全性问题 |
1.1.3 解决坝体安全问题的全面性修复加固措施 |
1.1.4 实际工程中几个理论分析难点 |
1.2 力学中接触问题研究进展 |
1.2.1 接触问题理论研究的发展阶段 |
1.2.2 接触问题的有限元数值分析方法 |
1.3 大坝坝体接缝动力特性研究进展 |
1.3.1 动力接触有限元研究进展 |
1.3.2 动力接触问题的有限元离散方法 |
1.3.3 坝体接缝的动力有限元接触模拟 |
1.4 大坝坝体接缝参数反演分析研究现状 |
1.4.1 关于大坝的参数反演 |
1.4.2 参数反演的位移反分析法 |
1.4.3 数值反演分析中的计算智能方法 |
1.4.4 坝体接缝参数的反分析研究状况 |
1.5 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过程数值仿真分析现状 |
1.5.1 计算规模与计算速度问题 |
1.5.2 数学、力学模型问题 |
1.5.3 计算参数真实描述问题 |
1.6 本论文主要工作 |
2 有限元静力接触基本理论 |
2.1 有限元静力接触问题的一般描述 |
2.1.1 单边接触定律 |
2.1.2 Coulomb摩擦定律 |
2.2 接触问题的基本方程 |
2.3 接触体系虚功方程 |
2.3.1 不发生相对滑动时的虚功方程 |
2.3.2 发生相对滑动时的虚功方程 |
2.4 接触问题的有限元计算公式 |
2.5 本章小结 |
3 考虑重力坝纵缝结合程度的有限元数值模拟 |
3.1 引言 |
3.2 考虑缝间物质特性的静力接触模型 |
3.2.1 接缝单元的单元模式 |
3.2.2 接缝单元虚功方程 |
3.2.3 接缝单元坐标系变换 |
3.2.4 接缝单元特性描述及有限元求解 |
3.3 数值算例验证 |
3.3.1 法向嵌入调整算例 |
3.3.2 切向调整算例 |
3.3.3 土中埋管算例 |
3.4 工程实例分析 |
3.4.1 大坝坝体的物理力学特性 |
3.4.2 纵缝计算参数的取值 |
3.4.3 纵缝参数调整计算结果对比 |
3.4.4 缝内物质对坝体变形与应力影响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混凝土重力坝纵缝力学参数的分析与反演 |
4.1 引言 |
4.2 增广 Lagrange静力接触模型 |
4.2.1 接触模式 |
4.2.2 接触压力定义 |
4.2.3 摩擦定义 |
4.3 改进遗传算法的描述 |
4.3.1 遗传算法的特点 |
4.3.2 遗传算法的改进 |
4.4 重力坝纵缝摩擦系数反演的支撑基础和重要步骤 |
4.4.1 有限元模型与坝体纵缝参数敏感性分析 |
4.4.2 坝顶水平位移水压分量的分离 |
4.5 带缝重力坝坝体参数反分析模型及遗传算法运用 |
4.5.1 反问题目标函数和遗传算法适应度函数的建立 |
4.5.2 基于遗传算法大坝弹性模量反演方法 |
4.5.3 反演参数选取及计算结果分析 |
4.6 重力坝纵缝摩擦系数反分析模型及遗传算法运用 |
4.6.1 纵缝摩擦系数反演分析方法 |
4.6.2 纵缝摩擦系数反演计算方案 |
4.6.3 纵缝摩擦系数反演参数取值 |
4.6.4 纵缝摩擦系数反演计算结果 |
4.7 本章小结 |
5 考虑纵缝影响的混凝土重力坝地震动力特性分析 |
5.1 引言 |
5.2 时间显式积分动力有限元算法理论基础 |
5.2.1 动力有限元控制方程 |
5.2.2 时间积分和时间步长控制 |
5.3 基于罚函数的动力接触模型 |
5.3.1 动力接触模型简介 |
5.3.2 对称罚函数接触算法 |
5.4 动力人工边界及波动输入 |
5.4.1 黏弹性(动力)人工边界 |
5.4.2 波动输入方法 |
5.5 静力作用效应的动力有限元解法 |
5.5.1 静动组合计算中的静力求解方案 |
5.5.2 动力方法求解静力问题的可行性验证 |
5.5.3 基于显式有限元方法的静动力组合 |
5.6 算例及其分析 |
5.6.1 动力学分析中的黏弹性人工边界 |
5.6.2 带缝坝体静力作用的显式动力学求解 |
5.7 工程实例分析 |
5.7.1 有限元模型及计算工况 |
5.7.2 静动力荷载组合作用下纵缝对坝体安全性的影响 |
5.8 本章小结 |
6 混凝土重力坝全面性修复加固施工数值仿真分析研究 |
6.1 引言 |
6.2 数值仿真计算中的相关理论简介 |
6.2.1 施工过程有限元数值仿真理论简介 |
6.2.2 温度场及温度应力分析有限元理论简介 |
6.2.3 稳定温度场的瞬态分析理论简介 |
6.3 工程实例数值仿真分析内容简介 |
6.3.1 计算分析内容 |
6.3.2 计算基本资料 |
6.4 坝体开挖尺寸初步论证 |
6.4.1 计算荷载组合及工况 |
6.4.2 防渗墙施工坝体开挖尺寸论证结果 |
6.5 防渗墙加固方案施工过程坝体静动力有限元结构分析 |
6.5.1 施工过程模拟工况 |
6.5.2 有限元计算模型 |
6.5.3 施工过程结构仿真计算结果及分析 |
6.5.4 防渗墙施工过程结构安全性分析小结 |
6.6 防渗墙加固方案施工过程温度应力有限元仿真分析 |
6.6.1 有限元计算模型 |
6.6.2 计算工况、荷载组合与施工进度 |
6.6.3 加固施工前计算成果与分析 |
6.6.4 加固施工过程中温度场与温度应力仿真成果分析 |
6.6.5 加固施工过程中新浇混凝土多因素敏感性分析 |
6.6.6 防渗墙施工过程温度应力仿真分析小结 |
6.7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10)市政隧道大体积混凝土裂缝的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大体积混凝土结构的定义 |
1.2 土木工程大体积混凝土的特点 |
1.3 大体积混凝土结构裂缝产生的原因 |
1.4 国内外现浇大体积混凝土裂缝研究现状 |
1.5 本文研究的目的和内容 |
第2章 混凝土材料的一些物理及力学性质 |
2.1 混凝土的热力学特征 |
2.2 混凝土的强度特征 |
第3章 市政隧道大体积混凝土温度场的计算分析 |
3.1 现浇混凝土结构的温度场 |
3.2 市政隧道现浇墙板厚度方向的温度场分析 |
第4章 隧道混凝土结构温度应力及产生裂缝的原因和特征 |
4.1 约束的概念 |
4.2 温度应力的基本概念 |
4.3 温度应力与变形的关系 |
4.4 弹性理论应力平衡基本方程 |
4.5 任意三维实体中的热应力 |
4.6 现浇大体积混凝土温度裂缝产生的原因 |
4.7 市政隧道大体积混凝土温度裂缝的特点 |
4.8 市政隧道大体积钢筋混凝土墙体温度应力分析 |
第5章 市政隧道大体积混凝土裂缝控制的措施 |
5.1 市政隧道大体积钢筋混凝土的抗裂设计构造要求 |
5.2 混凝土的配合比 |
5.3 混凝土的浇筑与养护 |
5.4 混凝土的温控施工的现场监测与试验 |
第6章 工程实例分析 |
6.1 工程概况及特点 |
6.2 施工方案及裂缝控制措施的选择 |
6.3 综合控制措施的计算分析 |
6.4 混凝土温度控制措施 |
6.5 混凝土温度控制效果分析 |
6.6 实施效果体会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砖模在水工砼基础施工中的特殊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滑模混凝土配合比及出模平整度试验研究[D]. 柏茜. 河北工程大学, 2021
- [2]混凝土结构控裂技术研究[D]. 伍秋红. 广州大学, 2020(02)
- [3]基于ANSYS的吉林省中部九德支线引水隧洞衬砌结构有限元分析[D]. 刘迪.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2020(01)
- [4]水电站建筑物病害分析及处理措施研究 ——以宝珠寺电站、紫兰坝电站为例[D]. 朱道雄. 三峡大学, 2020(06)
- [5]苏洼龙水电站火山灰混凝土配合比及性能试验研究[D]. 杜光远. 西华大学, 2020(01)
- [6]基于Ansys的隧道衬砌台车结构的分析及优化[D]. 王云.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6(02)
- [7]西北强风沙环境混凝土冲蚀磨损与防护材料试验研究[D]. 王彦平. 兰州交通大学, 2016(02)
- [8]TBM法与钻爆法技术经济对比分析[D]. 周小松. 西安理工大学, 2010(11)
- [9]长服役期重力坝整体安全性研究与加固施工数值仿真分析[D]. 王刚. 大连理工大学, 2008(05)
- [10]市政隧道大体积混凝土裂缝的控制研究[D]. 卢晓. 同济大学, 20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