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人文化成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人文化成,基层治理,儒学,中国文化传统,基层自治,圣谕十六条,书院,荀子,礼义,化成天下
人文化成论文文献综述
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副院长、教授,颜炳罡[1](2020)在《人文化成与基层治理》一文中研究指出精彩阅读事实证明,人文化成是基层自治与德治重要的辅助手段,也是落实基层自治与德治的重要方式。“人文化成”是方法,也是目的,以“人文化成”始,达“化成人文”终,是一种文化使命。“人文化成”一词出自六经之一的《易经》,所谓“刚柔交错,(本文来源于《人民政协报》期刊2020-01-20)
黄彦伟[2](2019)在《孟子“乐育英才”的内在理路及儒家传统中的人文化成》一文中研究指出孟子"乐育英才"终极目的是将"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的人格修为和对道统的自觉承续,通过对"天下英才"的教化及其在社会中的德行实践,使整个社会趋于人伦有序和道德纯善的境界。此后《大学》中的"明德新民,止于至善"的"叁纲",也正是这一内在理路的进一步逻辑推演。从更本质上看,教化英才,正是儒家欲绾合"天文"与"人文",将宇宙自然秩序内化到人文社会秩序的枢机所在。而枢机之实现,须有待于立德成人、经世致用和转移一时风会的特殊人才之养成。(本文来源于《理论月刊》期刊2019年08期)
李德嘉[3](2019)在《人文化成:自下而上的传统法秩序生成观》一文中研究指出《汉书·刑法志》中所表达的圣人“制礼作教,立法设刑,动缘民情,而则天象地”的法生成观念表明,圣人所立之法必须根植于人情人心。而所谓“则天象地”,所效法的不仅仅是天地间的自然法则,更需要效法生长于此天地间的人间生活法则。故而才有后来《唐律疏议》中所说的“莫(本文来源于《中国社会科学报》期刊2019-07-10)
李群,李凯,牛瑞雪[4](2019)在《“人文化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建设的反思与实践》一文中研究指出传统文化教育是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的一个重要抓手。然而,传统文化教育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一些误区:思想价值导向有误,教学内容狭隘且艰深晦涩,教学方法违背规律,教学实践与现有学科课程体系冲突。教育工作者应坚持立德树人,拓宽教学视野,遴选恰当内容,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并与目前的课程体系进行深度融合。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在教学中应以情感体验培育文化自信,集中文化主题深挖情境,结合学生体验践行当下,实践方式多样化。(本文来源于《教育科学研究》期刊2019年06期)
靳小龙[5](2019)在《教学对成、人文化成与教学存在的建构交往观——文化教学本体论论纲》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日常教学实践中,知识习得成为一种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实践活动,它逐渐孕育起由知识教学走向文化教学的当代文化教学本体论。传统教学消解了知识的文化内涵,文化教学强调知识的文化识知过程,即涵括了理想、信念和价值观,意在塑造学生丰富的精神世界,从而建构其文化教学本体论,形成了叁个基本观点:一为教学是相待而成,相对而生的教学过程对成观;二为教学是人文关怀,人文化成的文化生成观;叁为教学是文化识知活动,教学存在是师生间的文化建构与交往活动。(本文来源于《西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刘培[6](2018)在《人文化成:南宋中后期辞赋创作中地方意识的凸显》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理学在南宋中后期的发展,地方士绅阶层自觉恪守和发扬儒家人文化成天下的使命,崇尚耕读生活,注重地方治理,国家作为强权的象征悄然淡化,取而代之的是家族、地方文化形象的加强。因此,这一时期辞赋多表现家庭生活、地方风俗,在精神内核上,地方意识凸显。这是理学政治理念影响下的社会文化的一大转关。当时的辞赋多描写淳美的地方官风和太平盛世景象下的民情,赞美地方主政者的儒家人格和精神气质,彰显其教化地方取得的和谐和睦的社会氛围。辞赋不仅表现地方上的科考"政绩",还往往用一些矫正补救的手段淡化科考隐含的博取功名富贵的生活态度,如表现当地的孝悌之俗、隐逸之风,等等。这是南宋理学政治下士绅阶层对地方习尚规范和引领的文学表达。(本文来源于《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6期)
尹鸿[7](2018)在《关乎人文 化成天下——改革开放40年的中国电影》一文中研究指出电影成为时代进程的一面镜子,时代成为电影发展的重要动力。中国电影的发展,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对于满足大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对于现代文化的继承创新、对于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和国际影响、对于文化产业的发展、对于中国国家软实力的提升,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开启中国电影"新时期"十年浩劫结束,"春天",在20世纪年代末期,成为中国历史上最令人欣喜若狂的常用词汇。与政治的春天、(本文来源于《社会科学文摘》期刊2018年07期)
王贵禄[8](2018)在《观乎人文 化成天下——建构“以涵养人文情怀为核心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涵养人文情怀为核心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不仅顺应了国家教育政策导向和高中语文教学的一般规律,而且符合高中生的前期知识储备和现实精神需求,以及语文教材所提供的话题资源,因此是值得大力推广的一种课堂教学形态。本文在论述何为以涵养人文情怀为核心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如何推广这种教学形态的基础上,阐发了怎样建构以涵养人文情怀为核心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评价体系的问题。(本文来源于《中学语文教学参考》期刊2018年09期)
尹鸿[9](2018)在《关乎人文 化成天下 改革开放40年的中国电影》一文中研究指出改革开放40年,与中国历史进程息息相关,中国电影走过了一条马鞍型发展道路,经历了从高峰到低谷再到复兴的发展历程,体现了中国电影与时俱进的巨大生命力。电影成为时代进程的一面镜子,时代成为电影发展的重要动力。电影对于满足大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对于现代文化的继承创新、对于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和国际影响、对于文化产业的发展,都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来源于《北京电影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2期)
王宇丰[10](2018)在《“知德”与“敦化”:王船山论成德主体与人文化成的内在张力》一文中研究指出儒家的德性观向来是以自我身心的道德修养为核心的为己之学。德作为"实得",强调的是唯有主体才能够承担起道德价值,而完全靠自我的修养则易使本真德性旁落。王船山强调知德之难言,即揭露出这一问题。他通过"德""化"关系从天道向人道的价值转化,阐发个体性和普遍性统一于德的本质内容。在他看来,圣人存神忘迹于天下,不同于道家式的无为,即在于圣人敦仁而逐渐进入仁熟盛德的境界,由此而可以推扩、建构仁之流行感通的人文世界,是内在整体地参与"化"的作用中而自成其"德",是一仁之体显其大用。德落实到人文化成即是德之无私性和笃实性,德的独知、自成则坚守了儒家为己的成德准则。(本文来源于《中国哲学史》期刊2018年01期)
人文化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孟子"乐育英才"终极目的是将"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的人格修为和对道统的自觉承续,通过对"天下英才"的教化及其在社会中的德行实践,使整个社会趋于人伦有序和道德纯善的境界。此后《大学》中的"明德新民,止于至善"的"叁纲",也正是这一内在理路的进一步逻辑推演。从更本质上看,教化英才,正是儒家欲绾合"天文"与"人文",将宇宙自然秩序内化到人文社会秩序的枢机所在。而枢机之实现,须有待于立德成人、经世致用和转移一时风会的特殊人才之养成。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人文化成论文参考文献
[1].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副院长、教授,颜炳罡.人文化成与基层治理[N].人民政协报.2020
[2].黄彦伟.孟子“乐育英才”的内在理路及儒家传统中的人文化成[J].理论月刊.2019
[3].李德嘉.人文化成:自下而上的传统法秩序生成观[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
[4].李群,李凯,牛瑞雪.“人文化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建设的反思与实践[J].教育科学研究.2019
[5].靳小龙.教学对成、人文化成与教学存在的建构交往观——文化教学本体论论纲[J].西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9
[6].刘培.人文化成:南宋中后期辞赋创作中地方意识的凸显[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
[7].尹鸿.关乎人文化成天下——改革开放40年的中国电影[J].社会科学文摘.2018
[8].王贵禄.观乎人文化成天下——建构“以涵养人文情怀为核心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8
[9].尹鸿.关乎人文化成天下改革开放40年的中国电影[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8
[10].王宇丰.“知德”与“敦化”:王船山论成德主体与人文化成的内在张力[J].中国哲学史.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