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继续教育产业化及其运行机制探讨

高等继续教育产业化及其运行机制探讨

一、高等继续教育产业化及其运行机制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蒋方美[1](2020)在《乡村振兴下新型农民学院的运行机制和发展路径研究 ——以浙江省新型农民学院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新型农民学院是指地方高校整合多方资源,使政府、院校、行业企业、基地、农民学员共同参与的平台型学院,采用专业落地、产学研相结合等措施促进区域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并带动区域经济社会的均衡发展,地方经济社会又反哺新型农民学院的发展和建设,从而培养高技能农业人才,进一步提升农民的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为农村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有效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本文运用人力资本理论和行动者网络理论,以丽水农民学院、湖州农民学院和金华农民学院为特定研究对象,运用访谈法、个案研究法、比较研究法、文献研究法等,结合它们的办学实际和特点,较为深入的剖析、探究他们的运行机制,在此基础上,为促进新型农民学院健康发展提供理论上和实践上的建议和指导。本文具体结构和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章为绪论。主要由研究缘起、研究现状、研究目的与意义、研究设计和研究重难点创新点五个部分组成。第二章为概念界说和理论诠释,对人力资本理论和行动者网络理论进行诠释,明晰乡村振兴、新型农民学院、运行机制等核心概念。第三章为乡村振兴下新型农民学院的现实考量,运用访谈法、个案研究法、比较研究法、文献研究法等,对丽水农民学院、湖州农民学院、金华农民学院进行分析,了解新型农民学院的办学现状。第四章为新型农民学院的运行机制分析,基于人力资本理论和行动者网络理论,对新型农民学院的构成主体进行分析,构建新型农民学院的运行机制。第五章为新型农民学院发展路径,从政府、新型农民学院、社会等多个层面,提出适切发展路径。第六章对本文进行概括和总结,结合研究存在的不足,对未来的深化研究进行展望。

姜慧敏[2](2020)在《民办学校集团化办学的运行机制研究 ——以H教育集团为个案》文中认为公办教育是保障教育均衡的决定性因素,而民办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则是满足人民多样化教育需求的重要手段,民办学校的产生和发展为百姓提供了可选择性的教育方式。随着国家的支持和鼓励,不少民办学校在积累了足够的办学经验、日益壮大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借鉴企业集团的运作模式,开始进行集团化办学。理论上讲,集团化办学是实现资源整合的一种形式,在提高学校管理效益,扩大优质资源辐射,增强政府监管效率等方面发挥出一定优势。民办学校集团化办学是政府领导下非营利性组织的民间法人行为,2018年8月,《民办教育促进法修正案》的送审稿中就明确提到要规范民办学校集团化办学。而在民办学校集团化办学的过程中,建立起科学完善的运行机制并有效实施是民办教育集团规范发展的关键所在,只有重视起内部机制的设立和规范运行,才能促进民办学校集团化办学健康有序地发展。本研究遵循“应然——实然”的研究范式,以文献分析法、个案研究法和实地调查法为主要研究方法,在理论基础上通过查阅文献、实地访谈和资料分析的具体方式形成三方互证,确保获取资料的有效性。本文选取H教育集团作为研究个案,该集团属于跨地区办学,在集团化过程中通过借鉴经验,引进专家团队指导并结合自身特殊实际情况,建立起教育集团的运行机制,并在运行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进行完善。经研究发现,H教育集团目前的运行机制框架已经大致建立起来,包括制定了明确的集团章程;设立专人对接的沟通部门;实施多样化的激励办法等,在发展过程中逐渐衍生出了彰显自身价值的集团学校文化。H教育集团的运行机制帮助在学校招生、教师培养和教学质量等方面彰显出独特的优势。诚然,H教育集团机制的运作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执行困境和亟待解决的问题:组织决策机制的实际运作缺乏规范,集团民主化程度低,忽视正式沟通渠道的运用;监督方面主体单一,评价标准缺乏客观性;教师培养方面依然存在教师队伍发展不足,结构不稳定等困境。此外,政府对于民办学校集团化办学的态度不明,管理缺失。针对以上问题本研究认为,民办学校在进行集团化办学时应当充分重视运行机制的建设和实施。首先,构建系统透明、健全畅通的民主化沟通决策机制,推行民主参与程度高的决策方式,建立并有效运用正式的沟通渠道;其次,完善教师资源的统筹与培养,构建校际教师学习共同体,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并建立起制度与温度并存的激励机制;再者,完善集团监督评估机制,建立监事会制度,确保监事会的独立地位,制定科学的监督标准,保障评估的公正客观性;此外,加强政府对自身角色的认知,政府需要摘除对民办学校的“有色眼镜”,确保支持与监督两手抓。

宋婧[3](2019)在《江苏农业高校创意农业人才培养研究 ——以南京农业大学为例》文中提出自古以来农业都是立国之本,随着时间的推移,农业的发展模式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业也顺应时代的步伐走上了创意之路。2016年以来创意农业四次被写进中央一号文件,2019年1月2日,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大力发展创意农业,并强调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人才是根本。人才是创意农业的关键,农业从业人员的文化素质不高,直接导致了创意农业发展受限,农业高校是创意农业人才培养的主体,只有从源头根本解决创意农业的人才培养问题,才能推动创意农业的顺利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本文以南京农业大学为研究对象,系统总结了创意农业、创意农业人才的内涵,分析了目前创意农业人才培养主体、培养方式和内容的问题,并提出了可行性的建议,全文主要由四大部分组成:第一,追溯创意农业发展历史,了解我国创意农业发展的背景,分析我国创意农业发展现状。以创意产业的概念和发展为依托,从而深入了解创意农业的概念,分析创意农业的属性和特点,创意农业是创意产业的一部分,拥有与创意产业相似的属性和特征,以创意农业发展历史为依据,吸取西方国家创意农业发展经验,通过江苏创意农业的三个案例,了解我国创意农业发展的现状:农业的地位显然是提高的,对农业的索求也不再是局限于使用价值和食用价值,而上升到心理价值和精神价值。第二,分析中国农业人才培养规模和招收比例,探究农业人才培养的历史,了解农业人才培养现状,通过了解创意农业人才的需求,分析创意农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全世界创意农业的发展都离不开创意农业人才的培养,且发达国家尤其重视对创意农业人才培养,我国创意农业发展迅速而创意农业人才严重不足,对创意农业人才的培养已迫在眉睫。高校承载着人才培养的重任,对创意农业人才培养还处于起步阶段,要明确创意农业人才培养的方式和特点。第三,以南京农业大学为例,从培养主体、培养方式和培养内容这三方面分析高校创意农业人才培养的问题。从培养主体来看,创新定位目标不明确,涉农专业与其他专业融合度不高,人才培养模式不合理,重视对本科研究生的教育,忽视了对从业人员以及农民的教育,学校缺乏个性化教学,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浓;从培养方式来看,目前的产学研模式不适合创意农业人才的培养,且高校对创意农业实践的重视不足导致人才与需求脱轨;培养内容也缺乏创新性,没有重视对学生创新创意能力的培养。第四,探讨高校创意农业培养的策略。明确培养的主体不仅有高校,还需要企业和政府的参与,培养机制也需要多元化;培养对象不仅要包括在校学生,还包括社会人员,不能以获取学历为目的,而要培养社会需要的实用性人才;学生的管理要相对自由化,在自由的环境中更能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内容需要不断创新,使学生真正热爱创意农业,从而去从事创意农业相关工作,避免人才的流失与浪费。

金宏蕊[4](2019)在《改革开放以来广州市政府科技管理制度变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1978年至今,我国的改革开放政策走过了40年峥嵘岁月,我国社会发生了深刻变革,从计划经济体制逐步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制度和科技制度都发生了巨大转变,政府科技管理制度的变迁是我国科技管理工作发展历程的一个缩影。十九大报告将“坚持全面深化改革”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十四条基本方略之一,改革各项制度中不适应社会生产需要的部分,将是我国政府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举措。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面对新时代的形势,站在如此重要的历史节点上,有必要对政府科技管理制度变迁的历程进行回顾、分析与总结,从中吸取有益经验。广州市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在改革开放进程中敢为人先,在经济体制改革和科技体制改革的道路上始终走在前列,改革成效颇丰。因此,本文的研究重点在于结合新制度经济学的制度变迁理论构建起科技管理制度变迁的分析框架,对改革开放以来广州市政府科技管理制度变迁历程进行分析。本文的第一部分阐述了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思路和创新点。本文的第二部分对科技管理制度和新制度经济学的制度变迁理论等基本概念与理论进行了阐述,在此基础上构建起科技管理制度变迁的分析框架。本文的第三部分通过文献研究法、历史研究法、实地调研法等研究方法收集整理材料,以时间为线索梳理了改革开放以来广州市政府科技管理制度变迁的历程,总结其制度变迁的特点。本文的第四部分采用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结合基于新制度主义经济学制度变迁理论构建起的科技管理制度变迁分析框架,对广州市政府科技管理制度变迁历程进行具体分析。本文以1992年和2017年为界将广州市政府科技管理制度变迁历程划分为三个阶段,分析各阶段制度变迁的制度环境、动力、主体和方式,及整个广州市政府科技管理制度变迁的路径选择和演进逻辑。在经济发展的需要、科技发展的需要、政府的政治支持、意识形态因素等多种因素的协同作用下,广州市政府科技管理制度向着市场化、法治化、服务化的方向不断变迁,虽然各阶段制度变迁的主体、方式有所不同,但是整体上是以一种渐进的变迁方式向前演进。本文的第五部分结合当前广州市政府科技管理制度的实际情况、当前时代需求和上文的分析成果,对今后完善广州市政府科技管理制度提出建议:广州市政府科技管理制度建设应从科技政策体系、科技资金使用方式等方面全面提升政府科技服务能力,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投入力度,增强企业创新能力,改善科技资源配置方式,构建多层次的科技人员管理方式,进而推动新型研发机构发展,完善科技成果转化系统,提升城市创新能力,融入区域创新体系。

曹叔亮[5](2017)在《高职教育网络组织合作创新研究 ——以C市高职教育园区为例》文中指出教育组织是高职教育发展的组织载体,传统的高职教育组织载体主要是单一组织形式的高职学院及相关机构,高职教育网络组织作为一种复合教育组织形式,是近十年来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新生事物,是高职教育开展合作创新的重要组织形式之一,而合作创新是高职教育网络组织发展的重要途径。因此,高职教育网络组织的合作创新是当前高职教育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个新课题。自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我国高职教育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期,与此同时,高职教育的组织形式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在传统的单一组织形式继续发挥其原有功能与作用的同时,出现了大量的复合组织形式——高职教育网络组织,已经成为我国高职教育组织发展的新趋势。目前,我国高职教育网络组织主要有以下三类:集团式高职教育网络组织主要以行业性的高职教育集团为代表,集群式高职教育网络组织主要以地理集中的高职教育园区为代表,联盟式高职教育网络组织主要以功能性的高职教育联盟为代表。高职教育网络组织是高职教育合作创新的必要前提;合作创新是高职教育网络组织发展的必由之路,这是高职教育网络组织与合作创新的最佳结合。本文遵循“理论分析—实践案例—理论建构—实践路径”的研究思路,以高职教育网络组织为研究对象,运用多学科的方法,结合高职教育网络组织的典型实践案例,分析高职教育网络组织合作创新的发展现状,厘清高职教育网络组织及其合作创新的基本理论问题,构建高职教育网络组织合作创新的实践模式,阐述高职教育网络组织合作创新的运行机制,探索高职教育网络组织合作创新的发展路径,从理念创新、组织创新、制度创新、模式创新、机制创新等方面提出合作创新的政策建议。本文内容主要分为以下五个部分:第一章为导论。本章集中阐述了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述评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界定研究中涉及的核心概念,明确研究目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简述研究中的可能创新之处。第二章阐释高职教育网络组织及其合作创新的基本理论问题。本章主要从理论上界定高职教育网络组织的形成动因、内涵特征、主要类型及其功能与影响,并阐释高职教育网络组织合作创新的基本特征、演化周期、影响因素、主要形式及其优势与意义。第三章分析高职教育网络组织合作创新的实践案例。本章选取C市高职教育园区作为典型案例,主要介绍了 C市高职教育园区的案例选择依据及其形成与发展概况,详细描述了 C市高职教育园区合作创新的发展进程与社会影响以及若干具体实践案例,最后对C市高职教育园区合作创新的成效予以评价,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第四章论述高职教育网络组织合作创新的实践模式与运行机制。本章主要从不同主体范围、组织方式、构建形式与目的指向等方面分析总结高职教育网络组织合作创新的实践模式,并从动力机制、分工机制、信任机制、利益分配机制与沟通协调机制等方面阐释高职教育网络组织合作创新的运行机制。第五章探讨高职教育网络组织合作创新的发展路径与政策建议。本章从内部合作、内部竞争、对外合作、对外竞争与体制机制等方面探讨高职教育网络组织合作创新的发展路径,从创新理念、创新组织、创新制度、创新模式与创新机制等方面提出高职教育网络组织合作创新的政策建议。

徐蕾[6](2016)在《我国应用技术型大学质量保障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常态”下,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技术型人才成为当前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推进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主要目标。建设应用技术型大学已成为当前高等教育改革领域里的一个热门话题。本文在厘清建构应用技术型大学质量保障的基本理论的基础上,运用混合研究法,对六所“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学校进行了实证研究,基于对现实问题的把握,分别从应用技术型大学的教学质量保障、科研质量保障和社会服务质量保障三个视角切入,建构应用技术型大学的质量保障体系,并探讨了以质量为导向的应用技术型大学的质量评价体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明了应用技术型大学质量保障体系的运行机制和完善策略。我国“应用技术型大学”的概念虽然是在借鉴国外应用技术大学建设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但具有中国特色。在办学方面,应用技术型大学要适应国家产业结构,实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办学;在办学方向上,要以强化技术技能积累与创新为突破口;在办学目标上,要以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为走向;在人才培养方面,要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应用技术型大学的质量标准是由人才质量标准、专业质量标准、教学质量标准、科研质量标准和社会服务质量标准等构成的标准体系。质量标准的制定需要以国家政策、域外经验和学校现实为依据,在突出应用型特征的基础上,坚持多样性与基础性的统一、稳定性与发展性的结合、定性与定量的统一、科学性与操作性的结合。我国应用技术型大学质量保障的现实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在教学质量保障方面,存在着教学质量标准单一、教学计划制定随意、实践教学实效不足和教学质量监控不够等问题;在科研质量保障上,问题集中表现在科研理念相对落后、科研资助力度不够和科研管理机制不健全等方面;在社会服务质量保障方面,存在着社会服务质量观念淡薄、社会服务管理机制缺位及人才培养与市场脱节等问题。因此,我国应用技术型大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需要在关照现实问题的基础上进行整体建构: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上,需要从加强课程与教材体系建设、构建实践教学新体系和加强教学基地建设入手;在科研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上,需要从加大科研经费的投入、构建科研资助体系和建立完善的科研管理新制度着手;在社会服务保障体系的建设上,应当从完善社会服务组织机构、加强社会服务能力建设和加强社会服务制度建设三方面入手。以质量为导向的应用技术型大学质量保障体系的评价要坚持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原则、强化分类评价、坚持评价指标的多元理念、重视评价指标间的差异。这一评价体系具有评价方法的创新性、评价标准的科学性、运用范围的广泛性等基本特征。应用技术型大学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评价内容包括课程建设评价、实践教学评价、课堂教学评价等;科研质量保障体系的评价内容包括科研经费投入评价、科研管理机制评价和科研成果评价;社会服务质量保障体系的评价内容包括咨询与技术服务质量评价、人才培养与培训质量评价、文化与资源服务评价和教师社会服务能力评价。应用技术型大学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运行机制主要包括教学质量管理的决策机制、行之有效的教学质量监督机制和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质量激励机制;科研质量保障体系的运行机制包括科研经费的管理机制、科研水平的提升机制和科研制度的优化机制;社会服务质量保障体系的运行机制包括社会服务的导向与动力机制、管理与激励机制、人才培养与培训的监控机制和社会服务队伍的提升机制。应用技术型大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完善需要在加强顶层设计的基础上,强化应用技术型大学质量保障体系的特色。一方面,需要学校统一组织协调整个战略改革:面向未来,加强质量保障的目标设计;提升效率,优化质量保障的组织设计;全程监控,完善质量保障的过程设计;注重规范,改进质量保障的制度设计;营造氛围,提升质量保障的文化设计。另一方面,注重强化自身质量保障体系的特色,凸显质量保障的科学性与发展性,兼顾质量保障的标准化与特色化,正确认识全面保障与突出重点的关系,恰当处理应用研究与人才培养的关系,合理协调内部保障与外部评估的关系。

胡锐[7](2014)在《论高校继续教育产业化发展战略》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从继续教育属性与市场化发展角度,结合我国继续教育现状与产业化趋势,全面研究继续教育产业化发展战略、基本思路与实现途径。

汪娟[8](2013)在《长沙市技术创新体系的构建及其运行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我国面向未来的一项重大战略抉择。城市作为国家或一定区域内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整个国家创新体系中处于最为重要的地位。构建城市技术创新体系,对于促进现代城市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和建设创新性国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国内外许多城市都在积极进行城市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探索。作为中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湖南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长沙市一直重视创新发展,近年来更是提出了“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重大战略决策。技术创新体系是城市创新体系的主要构成,在长沙市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战略中处于核心和基础的地位。那么,如何来定位长沙市的技术创新体系,从哪些方面来构建城市技术创新体系,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来推进城市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如何有效运作和管理城市技术创新体系?这些问题是长沙市在推进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中亟待解决根本性问题。本文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视角,对长沙市技术创新体系的构建及其运行机制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一方面将为长沙市建设创新型城市提供科学的决策参考;另一方面也将充实、拓展技术创新理论的研究。本文在对长沙市城市技术创新体系构建进行理论分析和现状考察的基础上,从推进动力、运行机制和支撑体系三个层次,深入地探讨了长沙市技术创新体系的构建及其运行机制,揭示了长沙市技术创新体系的特质、构成及其运行规律,解决了长沙市技术创新体系由什么构成、如何去推进、怎样去运作、如何有效治理等重要问题。城市技术创新体系是城市技术创新相关主体、要素、条件及其运行机制的综合系统,主要由技术创新的主体系统和功能系统构成,主体系统由企业、政府、高校、科研机构、中介机构等构成;功能系统包括科技知识创新系统、科技成果的转化与扩散系统,科技价值实现系统等。长沙市城市技术创新体系的构建,是长沙市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基本要求,是实现长沙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和两型社会建设的重要条件,是提升长沙城市竞争力,发挥长沙区域经济增长极作用的重要保障。构建和完善长沙市技术创新体系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可能和可行的,长沙市已经在经济基础、人力资源、政策环境、文化观念等方面奠定了良好基础,为长沙市推进技术创新体系的建设提供了良好条件。目前,长沙市技术创新体系建设还处于初步阶段,长沙市技术创新活动取得了重要成绩,也存在着明显问题。如科技人员、科技经费投入冗余,科技创新效率不高,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不完善,技术创新过程不连续,重大和原始科技创新稀少等。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长沙市科技创新体系的进一步健全和完善。长沙市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是依靠一定的动力机制来推进的。本文探讨了长沙市技术创新体系构建的动力机制,认为市场需求和竞争的是长沙市技术创新体系构建的拉动力,科技发展内在需求是长沙市技术创新体系构建的推动力,城市发展和竞争是长沙市技术创新体系构建的促进力,企业发展与竞争是长沙市技术创新体系构建的自动力,政府政策导向为长沙市技术创新体系构建提供掌控力。目前,国内外推进城市技术创新体系构建的模式主要有市场主导、政府主导和政府引导市场推动三种基本模式,基于对三种模式特点和适应性的分析,依据对长沙市技术创新体系构建的条件和环境分析,为了体现出长沙市的特点,我们认为长沙市技术创新体系的推进模式应该选择政府引导市场推动的模式,这一推进模式可以具体应该表述为:市场主导、政府扶引、企业主体、协同推进。长沙市技术创城市技术创新体系构建是靠政府、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中间服务机构等相关主体来推进的,本文分别对这些主体的行为和其激励机制进行了研究。首先,利用博弈论分析了政府相关管理部门在城市技术创新体系构建中的行为选择,揭示了在什么条件下政府相关部门会选择积极推进城市技术活动的策略,并从政绩考核机制、晋升激励机制、物质和精神激励以及监督约束机制和反向激励等四方面,提出了激励政府相关部门推进技术创新行为的对策建议。其次,分析了企业投入技术创新活动的博弈策略,提出了加大企业创新投入的制度设计和政策建议;再次,分析了高校和科研机构在技术创新体系中的行为选择,提出了有效激励科研组织和人员积极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体制机制安排。构建长沙市技术创新体系,需要形成有效的运行机制。一方面,文章探讨了长沙市技术创新体系的组织模式,基于对长沙市技术创新体系面临的任务、条件和环境的分析,提出适合长沙市技术创新系统构建的组织模式是“官产学研金”合作方式,并深入阐明了五者之间的具体合作方式和机制。另一方面,全面分析了长沙市技术创新体系的运作和实现机制。不仅探讨了科技知识的投入产出机制,提出了提高长沙市科技创新投入产出效率的对策建议;而且分析了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机制,阐明了有效促进科技成果价值实现的途径和条件;同时也考察了科技创新成果的推广机制,提出了扩大科技成果的应用和推广的方式和措施。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将长沙市技术创新体系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系统分析,运用系统动力学方法从技术创新体系内部结构入手,研究了在创新活动过程中形成的动态反馈系统,并对其进行系统仿真模拟研究,深刻揭示了长沙市技术创新体系的系统运行特征和规律。长沙市技术创新体系的有效运行,需要健全相应的支撑系统。文章主要从人才支撑、平台建设、市场机制、政府支持四个方面进行了研究。人才是长沙市技术创新体系最重要的资源和支撑因素,文章在研究科技人才的引进、培养和使用机制等基础上,提出了健全长沙市科技人才体系的政策建议。平台作为科技创新和集群创新的基地,在现代科技创新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文章在对长沙市现有科技园区、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平台进行考察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扩大创新平台建设,充分发挥平台功能,促进技术创新的对策建议。市场是技术创新的原动力,文章分析了长沙市的科技市场发展状况及其问题,提出了进一步健全长沙市科技市场体系的思路和措施。政府的政策和行为是城市技术创新体系有效运行的关键制约因素,本文从政府的引导机制、扶持机制、服务机制、管理机制四个方面,提出了健全长沙市政府支撑体系的对策建议。本文的创新性主要体现在:对长沙市这一特定对象的技术创新体系进行了创新性研究;对城市技术创新体系的分散内容进行了综合集成,并且对研究较缺乏的领域进行了拓展性研究;提出了一系列针对长沙市技术创新体系的具有创新性的见解和政策建议;在研究过程中,对先进研究方法进行了综合性、创新性应用等。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主要有:本文对于技术创新体系构建的研究主要从长沙市创新系统的现实状态、推进机制、运行机制以及支撑体系四个层面来进行,在技术创新体系构建过程中还有其他的一些问题有待研究,如可以对城市化、产业集聚中的竞争对城市技术创新产生的影响等方面展开研究,而且本文主要是利用长沙市的数据资料进行相应的分析,没有将长沙市技术创新体系的构建与其他区域进行对比分析,以后可以沿着这个方向做进一步研究。

潘佳晨[9](2012)在《我国竞技体育“政府管理型”管理体制及其运行机制的研究》文中认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竞技体育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竞技体育的成功让中国以崭新的民族形象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特别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后,中国以金牌榜第一的骄人战绩引领群雄,使“中国竞技体育”一度成为世人关注的字眼。一时间,国内外掀起了关于中国竞技体育以及竞技体育管理体制的众多讨论,褒贬不一,各种说辞不绝于耳。我国竞技体育管理体制脱胎于计划制经济,从本质上来讲是“政府管理型,管理体制。从50年代开始至今,经历了三个时期:分工负责制(20世纪,50年代);体委集中制(20世纪60年代-80年代);集中双轨制(20世纪90年代-21世纪初)。随着时代的发展,经济体制转轨和社会体制的初步转型,原有的体制已经逐渐显示出不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内在的、深层次的弊端也日渐显现,例如,国家体育局局长刘鹏同志提到的我国体育面临的“五座大山”中有三座大山是与竞技体育相关。在下一个发展时期,我国竞技体育又该担负何种职责,竞技体育管理体制的发展又该迈向何方?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以及数理统计法等对我国竞技体育“政府管理型”管理体制及其运行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欲从中国竞技体育管理体制发展历程的回顾,经验的总结;国外的借鉴与启示,结合中国当下的国情初步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下一阶段的可行的体制与运行机制。通过初步的探讨与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竞技体育“政府管理型”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在于:(1)机构设置上表现出政、事、社合一的状况。政府集决策者、协调者和操作者三种角色于一身,国家体委、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和中国奥委会三个牌子、一套人马就是这种状态的缩影,实质上还是扮演着政、事、社合一的角色。(2)权限划分关系不顺、权责不清。我国政府型管理体制在权限的问题上,各部门含糊不清,且权利过于集中、规章制度不够健全的问题。2、我国竞技体育“政府管理型”管理体制下的运行机制方面主要表现为:(1)人才培养机制方面呈现:三级训练网局限、体教结合没有落实到实处,训练的科学化程度低等问题。(2)激励机制缺乏长效性、价值导向性和灵活性。(3)运动员保障的覆盖面太小,不能保障绝大多数的运动员,保障面过窄,所保障的面不能惠顾所有运动员,且局限于意外伤残。运动员退役安置形式单一、国家分配的惠及面小。(4)运动员流动渠道不畅、存在严重的地方保护。3、完善我国竞技体育“政府管理型”管理体制及其运行机制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采用“政府管理型”管理体制及其运行机制,应选择相适应的项目进行合理统筹管理,在“政府主导,依托社会,各司其职”的前提下,机构设置进行合理布局。(2)完善“政府管理型”管理体制及其运行机制相应的规章制度、人才培养、保障、激励、退役安置、人才交流等运行机制和法制制度。(3)建立全面、灵活、公平、效率、正反激励相结合的长期激励机制和全面化、社会化、多样化的保障机制。(4)根据具体运动项目、注重培训教育、鼓励自主择业,且多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的运动员退役安置机制。(5)完善项目布局、出台配套政策、加大人才交流力度的人才交流机制。

刘芳[10](2010)在《基于可持续发展的中国继续教育发展模式研究》文中提出继续教育是21世纪60年代随着终身教育思潮的兴起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教育类型,它对于推动世界性教育运动的深入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继续教育怎样才能适应由科技革命带来的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以及如何准确把握继续教育发展的新趋势已成为世界普遍关注焦点。针对继续教育发展现状,结合中国国情,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继续教育势在必行。基于此,将继续教育和可持续发展思想结合起来,探讨中国继续教育可持续发展模式具有实践和理论意义的双作用。第一部分,通过对中国可持续发展继续教育组织模式研究内容和研究方式的认识,以要素分析方法为基础,根据前面的分析提取了影响继续教育组织可持续发展的要素包括品牌要素、产品关系要素、人力资源要素和产品创新要素;在此基础上对研究的成果和当前研究的不足以及其管理体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第二部分,结合继续教育的内涵、实质与特征,界定了继续教育,并分析了高校继续教育的产生、发展以及定位;以美欧和英国的继续教育发展模式为例介绍了发达国家的继续教育组织发展模式,将中国的继续教育发展模式与国外进行对比分析,找出中国继续教育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第三部分,以8个继续教育组织的效益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对我国继续教育组织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和措施。从评价方法优势、基本理论观点、主要模型和运算步骤等方面介绍了继续教育组织可持续发展模式效益评估所采用的方法:建立了评价继续教育组织可持续发展效益投入产出指标,构建了评价指标体系。

二、高等继续教育产业化及其运行机制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等继续教育产业化及其运行机制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乡村振兴下新型农民学院的运行机制和发展路径研究 ——以浙江省新型农民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1.1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1.1.2 农村可持续发展的诉求
        1.1.3 新型农民学院的价值日益彰显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综述
        1.3.2 国内研究综述
        1.3.3 研究述评
    1.4 研究方法
        1.4.1 访谈法
        1.4.2 个案研究法
        1.4.3 文献研究法
        1.4.4 比较研究法
    1.5 研究重难点与创新点
        1.5.1 研究重点
        1.5.2 研究难点
        1.5.3 创新点
    1.6 研究设计
        1.6.1 技术路线
        1.6.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概念界说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说
        2.1.1 乡村振兴
        2.1.2 新型农民学院
        2.1.3 运行机制
    2.2 理论基础
        2.2.1 人力资本理论
        2.2.2 行动者网络理论
第三章 乡村振兴下新型农民学院的现实考量——基于个案的分析
    3.1 湖州农民学院
        3.1.1 管理模式
        3.1.2 师资队伍
        3.1.3 人才培养
    3.2 丽水农民学院
        3.2.1 管理模式
        3.2.2 师资队伍
        3.2.3 人才培养
    3.3 金华农民学院
        3.3.1 管理模式
        3.3.2 师资队伍
        3.3.3 人才培养
第四章 新型农民学院的运行机制
    4.1 新型农民学院的构成主体
    4.2 新型农民学院的网络关系
    4.3 新型农民学院的运行机制
        4.3.1 确定必经之点
        4.3.2 问题呈现
        4.3.3 利益赋予
        4.3.4 征召与动员
        4.3.5 简化与重置
第五章 乡村振兴下新型农民学院的发展路径
    5.1 跨界融合:吸收更多行动者
    5.2 增强归属感:注重行动者之间的联系
    5.3 加强资源建设:增强新型农民学院的内生力
    5.4 加强指导: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5.5 转变观念:发挥非人类行动者作用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2)民办学校集团化办学的运行机制研究 ——以H教育集团为个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趋势
        (一)关于民办学校办学与运行的研究
        (二)关于教育集团和集团化办学的研究
        (三)对已有研究的述评
    三、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一)概念界定
        (二)理论基础
    四、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个案研究法
        (三)实地研究法
第一章 民办学校集团化办学的现实背景与组织特征
    一、民办学校的发展与演变
        (一)政府对民办教育发展的认可支持阶段(1978-2002)
        (二)政府对民办教育的规范发展阶段(2002-至今)
    二、民办学校集团化办学的现实背景
        (一)民办学校自身发展的诉求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教育的渗透
        (三)国家和地方倡导支持民办学校集团化办学
    三、民办学校集团化办学的基本组织特征
        (一)专门化的组织管理
        (二)丰厚的教育资源
        (三)教育集团的公益性
        (四)教育集团的营利性
第二章 H教育集团运行机制的个案分析
    一、为什么要选择H教育集团作为个案
        (一)集团化办学成为热议的主题
        (二)H教育集团的运行机制具有典型意义
    二、H教育集团办学运行机制的组织职能分析
        (一)组织决策机制的探索:建立“董、理、校”的三级管理模式
        (二)沟通协调机制的运转:以目标性和人性化沟通为主
        (三)激励机制的实施:以体系性、多样化的方式勉励员工积极性
        (四)监督评估机制的设立:以自上而下的管理方式为主
        (五)文化建设机制的创设:以“志勤”文化沉淀集团内生气质
    三、H教育集团办学运行中的现实困境及其突破
        (一)突破“公民同招”背景下的招生困境
        (二)克服教师引进、队伍建设困难的窘象
        (三)创新教学模式、突破教学质量的困境
第三章 H教育集团运行机制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政府对民办学校管理的疏忽
        (一)政府对民办教育的支持力度不足
        (二)政府的监督评估流于形式
    二、集团决策与沟通机制的建设与运作缺乏规范
        (一)机制的运行脱离集团章程
        (二)集团董(理)事会和校长的权责划分不明
        (三)集团决策的民主化程度低
        (四)轻忽正式沟通渠道的建设
    三、集团监督评估机制建设的板滞与欠缺
        (一)监督主体:缺乏多元主体的监督
        (二)评估标准:存在一刀切现象
        (三)监督机构:忽视机构的建设
    四、集团教师队伍专业发展与流失问题严重
        (一)缺少线上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
        (二)教师工作压力大、流失率高
第四章 完善民办学校学校集团化办学运行机制的对策建议
    一、构建系统透明、健全畅通的民主化沟通决策体系
        (一)集团内推行民主化管理,提高利益相关者的参与度
        (二)充分运用正式沟通渠道的基础上糅合非正式渠道
    二、完善教师队伍的建设与培养,建立切实有效的激励机制
        (一)打破学校壁垒,构建校际教师学习共同体
        (二)建立制度与“温度”并存的教师激励机制
    三、建立切实完备的监督评估机制
        (一)监事会制度的建立
        (二)监督标准的科学制定
    四、政府明确自身定位,支持与监督两手抓
        (一)摘掉对民办学校的有色眼镜
        (二)将公办力量注入民办教育
        (三)加快国家层面民办学校监督评估实施条例的出台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3)江苏农业高校创意农业人才培养研究 ——以南京农业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依据及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动态
    三、研究内容与论文结构
    四、研究方法和研究技术路线
    五、研究基础及资料来源
    六、创新之处与可能存在的问题
第一章 创意农业的概念与发展历程
    第一节 创意产业相关概念
    第二节 创意农业相关概念
    第三节 创意农业的发展历程
第二章 高校创意农业人才培养现状
    第一节 农业人才培养的规模与现状
    第二节 创意农业的人才需求
    第三节 高校创意农业人才培养的方式与特点
第三章 高校创意农业人才培养的问题分析
    第一节 培养主体的问题分析
    第二节 培养模式的问题分析
    第三节 培养内容的问题分析
第四章 高校创意农业人才培养对策
    第一节 明确和完善人才培养主体
    第二节 建立灵活的人才培养机制
    第三节 创新和丰富人才培养内容
结语
    一、结论
    二、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4)改革开放以来广州市政府科技管理制度变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1、研究背景
        2、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1、国外相关研究
        2、国内相关研究
        3、简要述评
    (三)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思路、创新点
        1、研究内容
        2、研究方法
        3、研究思路
        4、创新点
    (四)本章小结
二、基本概念与理论概述
    (一)科技管理制度
        1、制度
        2、科技管理制度
        3、科技管理体制
    (二)新制度经济学的制度变迁理论
        1、制度安排与制度环境
        2、制度变迁
        3、制度变迁的动力
        4、制度变迁的主体
        5、制度变迁的方式
        6、路径依赖
    (三)制度变迁的演进逻辑框架
    (四)本章小结
三、广州市政府科技管理制度变迁历程回顾及其主要特点
    (一)广州市政府科技管理制度变迁历程回顾
        1、改革开放后至“六五”时期:1978—1985年
        2、“七五”时期:1986-1990年
        3、“八五”时期:1991—1995年
        4、“九五”时期:1996—2000年
        5、“十五”时期:2001—2005年
        6、“十一五”时期:2006—2010年
        7、“十二五”时期至今:2011 年至今
    (二)广州市政府科技管理制度变迁的特点
        1、科研机构改革历程的特点
        2、科技管理机构改革历程的特点
        3、产研融合制度变革历程的特点
        4、科技人员管理制度改革历程的特点
        5、促进科技水平提升的科技管理制度改革历程的特点
    (三)本章小结
四、制度变迁理论视角下广州市政府科技管理制度变迁分析
    (一)广州市政府科技管理制度变迁阶段划分
    (二)广州市政府科技管理制度变迁分析
        1、广州市政府科技管理制度变迁的制度环境
        2、广州市政府科技管理制度变迁的动力
        3、广州市政府科技管理制度变迁的主体
        4、广州市政府科技管理制度变迁的方式
    (三)广州市政府科技管理制度变迁的路径选择
    (四)广州市政府科技管理制度变迁的演进逻辑
    (五)本章小结
五、广州市政府科技管理制度变迁的启示与完善制度的建议
    (一)广州市政府科技管理制度变迁的启示
    (二)进一步完善广州市政府科技管理制度的建议
        1、建立系统高效科学的科技政策体系
        2、加强政府的科技服务能力
        3、建立更为灵活的政府科技资金使用方式
        4、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投入力度
        5、进一步增强企业创新能力
        6、依靠市场配置科技资源,促进科技资源流动共享
        7、建立多层次的科技人员管理方式
        8、推动新型研发机构发展
        9、完善科技成果转化系统功能,提升科技创新绩效
        10、提升城市创新能力,融入区域创新体系
    (三)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改革开放以来广州市政府科技管理制度变迁研究政府官员访谈提纲
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5)高职教育网络组织合作创新研究 ——以C市高职教育园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文献综述
        (一) 国外网络组织及其合作创新的研究综述
        (二) 国内网络组织与合作创新的研究综述
        (三) 研究结论与存在不足
    三、相关概念界定
        (一) 高职教育
        (二) 网络组织
        (三) 合作创新
    四、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一) 研究目的
        (二) 研究内容
        (三)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五、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一) 研究方法
        (二) 研究框架
    六、可能的创新之处
        (一) 研究内容的创新
        (二) 研究视角的创新
        (三) 研究方法的创新
第二章 高职教育网络组织及其合作创新的理论界定
    第一节 高职教育网络组织的基本界定
        一、高职教育网络组织的形成动因
        二、高职教育网络组织的内涵、要素及特征
        三、高职教育网络组织的主要类型及比较
        四、高职教育网络组织的功能与影响
    第二节 高职教育网络组织的合作创新
        一、高职教育网络组织合作创新的基本特征
        二、高职教育网络组织合作创新的演化周期
        三、高职教育网络组织合作创新的影响因素
        四、高职教育网络组织合作创新的主要形式
        五、高职教育网络组织合作创新的优势与意义
第三章 高职教育网络组织合作创新的实践案例
    第一节 高职教育网络组织的案例选择与案例概况
        一、C市高职教育园区的案例选择依据
        二、C市高职教育园区的形成与发展
    第二节 C市高职教育园区合作创新的具体实践案例
        一、国家大学科技园的合作创新
        二、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综合实验区的合作创新
        三、信息产业园的合作创新
        四、现代工业中心的合作创新
        五、政校企所合作培养人才
        六、积极开展国际合作
    第三节 C市高职教育园区合作创新的案例评析
        一、C市高职教育园区合作创新的成效评价
        二、C市高职教育园区合作创新的问题分析
第四章 高职教育网络组织合作创新的模式与机制
    第一节 高职教育网络组织合作创新的实践模式
        一、不同主体范围的合作创新模式
        二、不同组织方式的合作创新模式
        三、不同构建形式的合作创新模式
        四、不同目的指向的合作创新模式
    第二节 高职教育网络组织合作创新的运行机制
        一、高职教育网络组织合作创新的动力机制
        二、高职教育网络组织合作创新的分工机制
        三、高职教育网络组织合作创新的信任机制
        四、高职教育网络组织合作创新的利益分配机制
        五、高职教育网络组织合作创新的沟通协调机制
第五章 高职教育网络组织合作创新的路径与建议
    第一节 高职教育网络组织合作创新的发展路径
        一、加强内部紧密合作,实现创新资源共享
        二、促进内部协同竞争,通过创新引领发展
        三、积极开展对外合作,构建合作创新平台
        四、创新驱动对外竞争,增强社会服务能力
        五、建立合作创新机制,提高综合创新能力
    第二节 高职教育网络组织合作创新的政策建议
        一、深化合作创新的发展理念
        二、完善合作创新的组织结构
        三、健全合作创新的政策制度
        四、探索合作创新的实践模式
        五、优化合作创新的体制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6)我国应用技术型大学质量保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缘由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研究现状述评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1.4.1 研究的重点
        1.4.2 研究的难点
        1.4.3 研究的创新点
2. 应用技术型大学质量保障的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质量
        2.1.2 质量保障
        2.1.3 高等教育质量保障
        2.1.4 应用技术型大学质量保障
    2.2 理论基础之“新公共管理理论”
        2.2.1 新公共管理理论概述
        2.2.2 新公共管理理论视闽下的教育质量保障
    2.3 理论基础之“全面质量管理理论”
        2.3.1 全而质量管理概述
        2.3.2 全面质量管理的理论框架
    2.4 理论基础之“教育质量评价理论”
        2.4.1 教育质量评价理论概述
        2.4.2 教学质量评价理论的发展
        2.4.3 增值性评价理论的应用
3. 应用技术型大学的特点和质量标准
    3.1 应用技术型大学的特点
        3.1.1 以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主线
        3.1.2 以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
        3.1.3 以强化技术技能积累与创新为突破口
        3.1.4 以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为走向
    3.2 应用技术型大学的质量标准
        3.2.1 应用技术型大学质量标准的制定依据
        3.2.2 应用技术型大学质量标准的设计原则
        3.2.3 应用技术型大学质量标准的基本内容
4. 应用技术型大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
    4.1 混合研究工具设计与数据收集
        4.1.1 研究工具的设计
        4.1.2 数据收集与处理
    4.2 我国应用技术型大学质量保障体系的现状与问题
        4.2.1 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现状及问题
        4.2.2 科研质量保障体系的现状及问题
        4.2.3 社会服务质量保障体系的现状及问题
    4.3 应用技术型大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架构
        4.3.1 构建应用技术型大学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4.3.2 构建应用技术型大学科研质量保障体系
        4.3.3 构建应用技术型大学社会服务质量保障体系
5. 以质量为导向的应用技术型大学质量评价
    5.1 以质量为导向的应用技术型大学质量评价的主要特征
        5.1.1 评价指标的适切性
        5.1.2 评价方法的创新性
        5.1.3 评价过程的完整性
    5.2 以质量为导向的应用技术型大学质量评价的基本原则
        5.2.1 坚持质量评价的多元理念
        5.2.2 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
        5.2.3 强化分类评价
        5.2.4 重视评价指标间的差异
    5.3 应用技术型大学质量保障体系的评价内容
        5.3.1 应用技术型大学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评价内容
        5.3.2 应用技术型大学科研质量保障体系的评价内容
        5.3.3 应用技术型大学社会服务质量保障体系的评价内容
6. 应用技术型大学质量保障体系的运行机制
    6.1 应用技术型大学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运行机制
        6.1.1 教学质量管理的决策机制
        6.1.2 行之有效的教学质量监督机制
        6.1.3 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质量激励机制
    6.2 应用技术型大学科研质量保障体系的运行机制
        6.2.1 科研经费的管理机制
        6.2.2 科研水平的提升机制
        6.2.3 科研制度的优化机制
    6.3 应用技术型大学社会服务质量保障体系的运行机制
        6.3.1 社会服务的导向与动力机制
        6.3.2 社会服务的管理与激励机制
        6.3.3 人才培养与培训的监控机制
        6.3.4 社会服务队伍的提升机制
7. 应用技术型大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完善策略
    7.1 加强应用技术型大学质量保障体系的顶层设计
        7.1.1 面向未来,加强质量保障的目标设计
        7.1.2 提升效率,优化质量保障的组织设计
        7.1.3 全程监控,完善质量保障的过程设计
        7.1.4 注重规范,改进质量保障的制度设计
        7.1.5 营造氛围,提升质量保障的文化设计
    7.2 强化应用技术型大学质量保障体系的特色
        7.2.1 凸显质量保障的科学性与发展性
        7.2.2 兼顾质量保障的标准化与特色化
        7.2.3 正确认识全面保障与突出重点的关系
        7.2.4 恰当处理应用研究与人才培养的关系
        7.2.5 合理协调内部保障与外部评估的关系
8 总结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Ⅰ
附录Ⅱ
致谢

(7)论高校继续教育产业化发展战略(论文提纲范文)

一、产业化发展是继续教育适应国家战略定位的必然选择
    (一)大学继续教育的产业化趋势
    (二)继续教育产业化是促进其成为国家战略支柱的催化剂
二、继续教育产业化发展战略
    (一)构建市场化引领战略,促进继续教育市场化发展
    (二)实施国际化推动战略,促进继续教育全球化发展
    (三)加快品牌促进战略步伐,提升继续教育知名度
三、推进继续教育产业化发展的策略与举措
    (一)完善体制,培植市场主体
    (二)理顺关系,调整结构
    (三)面向市场,健全机制
    (四)改革试点,推进产权多元化

(8)长沙市技术创新体系的构建及其运行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插图索引 附表索引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内外关于技术创新体系的理论综述
    1.2.2 国内外关于技术创新体系实证研究综述
    1.2.3 文献评述
1.3 研究内容和框架
    1.3.1 主要内容
    1.3.2 技术路线图
1.4 研究方法及可能的创新点
    1.4.1 研究方法
    1.4.2 可能的创新点 第2章 长沙市城市技术创新体系构建的理论分析
2.1 城市技术创新体系的界定与构成
    2.1.1 城市技术创新体系的界定
    2.1.2 城市技术创新体系的构成
2.2 构建和完善长沙市城市技术创新体系的必要性
    2.2.1 技术创新体系构建与长沙市经济社会发展
    2.2.2 长沙技术创新体系对经济社会发展作用的实证分析
2.3 构建和完善长沙市城市技术创新体系的可行性分析
    2.3.1 构建和完善长沙市城市技术创新体系的经济基础
    2.3.2 构建和完善长沙市城市技术创新体系的人力资源基础
    2.3.3 构建和完善长沙市城市技术创新体系的政策制度环境
    2.3.4 构建和完善长沙市城市技术创新体系的创新文化环境 第3章 长沙市技术创新体系现状的考察和分析
3.1 长沙市技术创新体系发展的过程
3.2 长沙市技术创新体系现状的评估
    3.2.1 研究方法的选择
    3.2.2 指标体系的构建
    3.2.3 数据来源说明
    3.2.4 长沙等省会城市技术创新效率的实证分析
3.3 技术创新体系构建的影响因素分析
    3.3.1 DEA-Tobit“两阶段法”
    3.3.2 技术创新体系创新效率影响因素指标设计
    3.3.3 数据来源与统计描述
    3.3.4 技术创新体系创新效率影响因素的回归结果分析
    3.3.5 研究结论 第4章 国内外城市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经验考察
4.1 国外城市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经验
    4.1.1 美国——企业主体型
    4.1.2 英国——知识带动型
    4.1.3 日本——技术引进型
    4.1.4 印度——政府推动型
4.2 国内城市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经验
    4.2.1 北京市经验
    4.2.2 上海市经验
    4.2.3 大连市经验
    4.2.4 深圳市经验
4.3 国内外城市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经验的比较与借鉴
    4.3.1 国外经验的比较与借鉴
    4.3.2 国内经验的比较与借鉴 第5章 长沙市技术创新体系构建的动力机制研究
5.1 长沙市城市技术创新体系构建的动力
    5.1.1 市场需求和竞争的拉动力
    5.1.2 科技发展内在需求的推动力
    5.1.3 城市发展和竞争的促进力
    5.1.4 企业发展与竞争的自动力
    5.1.5 政府政策导向的掌控力
5.2 长沙市技术创新体系的推进模式选择
    5.2.1 城市技术创新体系推进的基本模式
    5.2.2 长沙市技术创新体系推进模式的选择 第6章 长沙市技术创新体系的主体激励机制构建
6.1 长沙市政府推进技术创新行为及其激励机制
    6.1.1 推进创新行为现状分析
    6.1.2 政府在技术创新体系中职能的明确界定
    6.1.3 促使政府推进技术创新的博弈分析
    6.1.4 政府促进技术创新的激励约束机制设计
6.2 长沙市企业技术创新行为及其激励机制
    6.2.1 创新行为现状分析
    6.2.2 促进企业选择技术创新行为的激励机制构建
6.3 长沙市科研机构技术创新行为及其激励机制
    6.3.1 创新行为现状分析
    6.3.2 促进科研机构积极投入技术创新的条件
    6.3.3 促进创新的激励机制构建
6.4 长沙市中介机构服务和支持技术创新行为及其激励机制
    6.4.1 技术创新中介服务现状分析
    6.4.2 促进中介机构服务创新行为的激励机制 第7章 长沙市技术创新体系组织模式的选择研究
7.1 技术创新基本组织模式比较分析
    7.1.1 “产学研”合作模式
    7.1.2 “官产学研”合作模式
    7.1.3 “官产学研金”合作模式
7.2 长沙市技术创新组织模式的选择
    7.2.1 产学研结合的必要性
    7.2.2 官与产学研结合的必要性
    7.2.3 金与产学研结合的必要性
7.3 长沙市技术创新系统“官产学研金”的具体合作方式
    7.3.1 产学研合作方式
    7.3.2 官与产学研结合方式
    7.3.3 金与产学研的结合方式 第8章 长沙市技术创新体系的运作和实现机制
8.1 长沙市技术创新体系的 R&D 投入产出机制
    8.1.1 R&D 投入产出现状
    8.1.2 R&D 活动的投入产出机制
    8.1.3 完善 R&D 投入产出机制的政策建议
8.2 长沙市技术创新成果的转化机制
    8.2.1 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的现状
    8.2.2 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存在的问题
    8.2.3 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的机制
    8.2.4 完善技术创新成果转化机制的政策建议
8.3 长沙市技术创新成果的推广机制
    8.3.1 技术创新成果推广的现状
    8.3.2 技术创新成果推广存在的问题
    8.3.3 技术创新成果的推广机制
    8.3.4 完善技术创新成果推广机制的政策建议 第9章 长沙市技术创新体系的系统运行及仿真分析
9.1 长沙市技术创新体系运行机制的基本模型
    9.1.1 创新体系运行机制结构分析
    9.1.2 创新系统运行机制的因果关系分析
9.2 长沙市技术创新体系运行的反馈机制
9.3 长沙市技术创新体系运行机制的系统动力学仿真分析
    9.3.1 长沙市技术创新体系运行机制系统动力学模型相关变量与流图
    9.3.2 长沙市技术创新体系的系统动力学模型涉及的主要公式
    9.3.3 长沙市技术创新体系运行机制仿真实证研究 第10章 长沙市技术创新体系的人才支撑体系构建
10.1 长沙市技术创新人才现状分析
    10.1.1 技术创新人才的界定
    10.1.2 长沙市技术创新人才总量及结构分布
    10.1.3 长沙市技术创新人才现状存在的问题
10.2 长沙市技术创新体系的人才培育机制的构建
    10.2.1 长沙市技术创新体系的人才培育目标及人才需求预测
    10.2.2 长沙市技术创新体系人才培育机制:政府引导下的“高研 -中介 - 企业”三位一体模式
10.3 长沙市技术创新体系的人才引进机制的构建
    10.3.1 长沙市科技创新人才引进的原则及需求主体
    10.3.2 长沙市技术创新人才引进体系构建
10.4 长沙市创新人才的优化配置和使用
    10.4.1 创新人才的优化配置和使用原则
    10.4.2 区域人才优化配置机制理论分析
    10.4.3 长沙市创新技术人才的科学配置模式探讨 第11章 长沙市技术创新体系的集群平台构建
11.1 城市技术创新的空间平台及集群机制的理论分析
    11.1.1 推进城市技术创新必须构建必要的空间平台
    11.1.2 城市技术创新空间平台及其主要类型
    11.1.3 城市技术创新空间平台的集群创新功能和作用
11.2 长沙市技术创新空间平台建设的现状及问题
    11.2.1 长沙市技术创新空间平台建设的现状
    11.2.2 评价结果判定标准
    11.2.3 长沙市技术创新空间平台建设存在的问题
11.3 长沙市技术创新体系的空间集群平台运行机制的优化
    11.3.1 长沙市技术创新的科技空间平台运行机制优化
    11.3.2 长沙市技术创新的产业空间平台运行机制优化
11.4 长沙市科技集群平台和产业集群平台协同发展机制
    11.4.1 科技空间集群平台与产业空间集群平台之间的互动关系
    11.4.2 科技空间集群平台与产业空间集群平台两者协同发展的路径 . 第12章 长沙市技术创新体系的市场机制建设
12.1 推进技术创新的技术市场建设研究
    12.1.1 我国技术市场建设的现状分析
    12.1.2 长沙技术市场的构建
12.2 推进技术创新的人才市场建设研究
    12.2.1 人才市场分析
    12.2.2 长沙人才市场建设的现状分析
    12.2.3 长沙人才市场的完善
12.3 推进技术创新的金融市场建设研究
    12.3.1 技术创新的金融市场分析
    12.3.2 长沙技术创新的金融市场运行现状分析
    12.3.3 长沙技术创新的金融市场的构建和运行 第13章 长沙市技术创新体系的政府支撑体制构建
13.1 城市技术创新体系中政府的角色定位
13.2 长沙市技术创新体系的政府引导机制
    13.2.1 战略规划
    13.2.2 政策导向
    13.2.3 宣传引导
13.3 长沙市技术创新体系的政府扶持机制
    13.3.1 财政扶持
    13.3.2 税收扶持
    13.3.3 公共投资
13.4 长沙市技术创新体系的政府服务机制
    13.4.1 人才机制服务
    13.4.2 创新环境建设
13.5 长沙市技术创新体系的政府管理机制
    13.5.1 完善长沙市技术创新的法规体系建设
    13.5.2 知识产权保护
    13.5.3 信用管理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攻读博士期间所发表的论文及参与的课题

(9)我国竞技体育“政府管理型”管理体制及其运行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1.1 体育强国的发展理念
        1.1.2 科学发展观对竞技体育时代发展的要求
    1.2 研究意义
        1.2.1 实践意义
        1.2.2 理论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概念的界定
        1.3.2 研究现状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访谈法
        2.2.3 历史研究法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中国竞技体育“政府管理型”管理体制的历史演进
        3.1.1 分工负责制(20世纪,50年代)
        3.1.2 体委集中制(20世纪60年代-80年代)
        3.1.3 集中双轨制(20世纪90年代-21世纪初)
    3.2 中国竞技体育“政府管理型”管理体制的现状分析
        3.2.1 “政府管理型”管理体制为我国带来的成就及特点
        3.2.2 政、事、社合一的机构设置
        3.2.3 关系不顺、权责不清、高度集中的权限划分
        3.2.4 规章制度不够健全
        3.2.5 当下“政府管理型”管理体制对中国竞技体育发展的不利影响
    3.3 中国竞技体育“政府管理型”管理体制的运行机制分析
        3.3.1 体教结合没有落实到实处、训练的科学化程度低
        3.3.2 激励机制缺乏长效性、价值导向性和灵活性
        3.3.3 保障面太小,保障内容过窄
        3.3.4 运动员退役安置面小,解决方式少
        3.3.5 人才有效流动渠道不畅
    3.4 优化中国现行竞技体育“政府管理型”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的探讨
        3.4.1 优化“政府管理型”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的依据
        3.4.2 优化“政府管理型”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的指导思想
        3.4.3 优化“政府管理型”管理体制及其运行机制的对策研究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10)基于可持续发展的中国继续教育发展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2.1 对继续教育的研究
        1.2.2 对成人教育的研究
    1.3 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
        1.3.1 主要内容
        1.3.2 研究的方法
    本章小结
第2章 中国可持续发展的继续教育组织模式
    2.1 基本概念
        2.1.1 继续教育
        2.1.2 可持续发展
    2.2 可持续继续教育组织模式的要素
        2.2.1 品牌要素
        2.2.2 产权要素
        2.2.3 人力资源要素
        2.2.4 产品创新要素
    2.3 中国继续教育组织可持续发展模式的内涵和终生学习模式
        2.3.1 继续教育可持续发展模式的内涵
        2.3.2 终身学习阶梯型模式
第3章 国内外继续教育组织发展模式分析
    3.1 国外继续教育发展模式
        3.1.1 美国继续教育发展模式——社区式
        3.1.2 英国继续教育发展模式——开放式
    3.2 中国继续教育发展模式
        3.2.1 中国继续教育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
        3.2.2 香港继续教育发展模式—市场化
第4章 中国可持续发展继续教育组织模式构建
    4.1 案例介绍和分析
        4.1.1 案例介绍
        4.1.2 案例分析
    4.2 管理体制
        4.2.1 改变旧的继续教育管理体制,大力培植市场主体
        4.2.2 理顺关系,调整继续教育的结构
        4.2.3 面向市场,建立全新的继续教育运行机制
    4.3 运行原则
        4.3.1 调整继续教育的结构和布局,优化资源配置
        4.3.2 适应社会需要,实现继续教育类型的多样化,实现办学主体的多元化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四、高等继续教育产业化及其运行机制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乡村振兴下新型农民学院的运行机制和发展路径研究 ——以浙江省新型农民学院为例[D]. 蒋方美. 河北大学, 2020(08)
  • [2]民办学校集团化办学的运行机制研究 ——以H教育集团为个案[D]. 姜慧敏.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4)
  • [3]江苏农业高校创意农业人才培养研究 ——以南京农业大学为例[D]. 宋婧. 南京农业大学, 2019(08)
  • [4]改革开放以来广州市政府科技管理制度变迁研究[D]. 金宏蕊.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2)
  • [5]高职教育网络组织合作创新研究 ——以C市高职教育园区为例[D]. 曹叔亮. 南京师范大学, 2017(05)
  • [6]我国应用技术型大学质量保障研究[D]. 徐蕾. 武汉大学, 2016(06)
  • [7]论高校继续教育产业化发展战略[J]. 胡锐. 继续教育, 2014(06)
  • [8]长沙市技术创新体系的构建及其运行机制研究[D]. 汪娟. 湖南大学, 2013(09)
  • [9]我国竞技体育“政府管理型”管理体制及其运行机制的研究[D]. 潘佳晨. 华东师范大学, 2012(12)
  • [10]基于可持续发展的中国继续教育发展模式研究[D]. 刘芳. 湘潭大学, 2010(05)

标签:;  ;  ;  ;  ;  

高等继续教育产业化及其运行机制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