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种复合体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萼花臂尾,轮虫,姊妹种,温度
种复合体论文文献综述
牛翔翔,席贻龙,李瑶,王爱民,刘桂云[1](2013)在《九莲塘萼花臂尾轮虫种复合体结构的快速变化及其生态学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自2011年7月16日起,通过每周1次的轮虫采集、实验室克隆培养、DNA提取、COI基因扩增、序列测定和分析,研究了九莲塘水体中萼花臂尾轮虫种复合体结构的快速变化,并在28℃和32℃及1.0×106、3.0×106和5.0×106cells·mL-1斜生栅藻密度下研究了轮虫两姊妹种的适合度特征.结果表明:所得4批35条COI基因部分序列共定义22个单倍型,其中共享单倍型3个.基于COI基因部分序列构建的系统发生树将22个单倍型聚合为2个支系(支系Ⅰ和支系Ⅱ);支系Ⅰ和支系Ⅱ间的序列差异百分比为14.8%~15.6%,它们应属不同的姊妹种(姊妹种Ⅰ和姊妹种Ⅱ).姊妹种Ⅱ的相对丰度较低(仅占1/35),出现时间较短(仅在第2批次出现);姊妹种Ⅰ种群内,3个共享单倍型所代表的克隆均存在重迭现象,而其他克隆存在替代现象.叁因素方差分析表明,温度对轮虫的净生殖率、种群内禀增长率和后代混交率有显着影响,食物密度对轮虫的平均寿命、净生殖率和种群内禀增长率有显着影响,姊妹种对轮虫的平均寿命、种群内禀增长率和后代混交率有显着影响,温度和姊妹种的交互作用对轮虫的净生殖率和种群内禀增长率有显着影响,温度和食物密度的交互作用对轮虫的后代混交率有极显着影响,食物密度和姊妹种的交互作用对轮虫种群内禀增长率有显着影响.姊妹种Ⅰ的种群内禀增长率显着高于姊妹种Ⅱ,平均寿命和后代混交率均显着短于或低于姊妹种Ⅱ.(本文来源于《应用生态学报》期刊2013年12期)
叶添彬[2](2013)在《温氏棘甲熊虫(缓步动物门)隐种复合体分类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隐种是两种或者更多的形态上无法区别的生物群组中的一种,它们满足生物物种的定义,也就是说产生了生殖隔离。在生物学上,一个隐种复合体是一组物种,随着DNA分析技术越来越广泛的应用,越来越多的种复合体被发现。通常,隐种复合体内的单个物种可以通过多源分析资料加以区分,如比较DNA序列分析和详细的生活史研究。隐种复合体内的物种可能是一些近邻群体、同域分布或者有时是异域分布。隐种复合体不同于正在经历物种形成过程的种群。隐种复合体内的成种事件已经将不同物种(种群)之间的基因流打断,然而进化尚未达到易识别的适应特征发生的程度。在有机体多样性调查研究方面随着DNA序列应用(谱系地理学和DNA条形码)的增加已经在所有生境中发现了许多隐种复合体。来自隐种鉴定的证据使人们意识到目前对地球上物种丰富度的评估过低。隐种现象在缓步动物中被认为是普遍存在的。然而,关于缓步隐种的研究却非常少。缓步动物是一类小型水生无脊椎动物,俗称水熊虫。通常被认为是独立的一个门。它们生活在主要生活在潮湿的环境中,在海洋、湖泊,河流的沉渣、潮湿土壤以及苔藓植物的水膜中,海水的潮间带中。可以随风漂泊到很远的地方,当环境发生变化时可能诱导其发生隐身现象。缓步动物有四种隐生现象,即低湿隐生、低温隐生、变渗隐生及缺氧隐生。隐生现象可以使缓步动物生活在冻融环境下,这对介于水生和陆生之间的熊虫在寒冷的环境下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生存策略,温氏熊虫种是全世界最常见的熊虫种之一,在中国很多的地方也都发现过,如中国的蒙古、秦岭地区和云贵高原。本文的旨在于研究温氏熊虫种是否含有隐种,所以采样地点只包含中国中部地区,有秦岭、巴山、太行山和吕梁山。每个采样点采集10-20个个体以满足统计学要求。选择mtDNACo1做为分子标记。实验采用氯仿--异戊醇抽提法从单个熊虫个体中提取,获得了缓步动物的DNA模板,采用PCR扩增和测序的方法,扩增出80条温氏熊虫(Echiniscus wendti) mt CO I序列,并已经上传至Genbank,在文中给出了登录号。本文通过群体遗传学方法、和ABGD分析并结合形态学特征发现隐种;表明中国中部地区的温氏熊虫存在两个隐种。另外在对温氏的研究中发现了显着的遗传结构。预测到了叁种假定的遗传障碍,其中后两种隔离各自都与黄河汉河相关。Mantel检验否认存在地理隔离,这可能是缓步动物的扩散模式造成的。缓步动物可以随风传播到很远的地方。错配分布分析和中性检验的结果否认在温氏熊虫所有种群中存在快速的种群扩散。所以结论是遗传障碍和借助于风的传播都对温氏熊虫的遗传结构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本文来源于《陕西师范大学》期刊2013-05-01)
王爱民[3](2013)在《汀棠湖冬春季节萼花臂尾轮虫种复合体结构的时间变化和生态机理》一文中研究指出应用COI基因扩增、序列测定和分析等分子生物学方法,结合生命表统计学等实验种群生态等方法,研究了汀棠湖冬春季节萼花臂尾轮虫(Brachionus calyciflorus)种复合体结构的时间变化、姊妹种之间的生命表统计学参数和竞争能力等差异。主要结果如下:1.自2011年12月上旬至2012年4月中旬,通过每周1次的轮虫采集、实验室克隆培养、DNA提取、COI基因扩增、序列测定和分析,研究了汀棠湖水体中萼花臂尾轮虫种复合体结构的快速变化。结果表明,所得257条序列共定义148个单倍型,其中共享单倍型10个。基于COI基因部分序列构建的系统发生树将148个单倍型以较高置信度聚合为2个支系(支系I和支系II)。支系I和支系II间的序列差异百分比为18.1-19.5%,它们应属不同的姊妹种(姊妹种T3和姊妹种T4)。在整个冬春季节,姊妹种T3一直存在,且在相对丰度上占绝对优势;而姊妹种T4在2月21日出现,与姊妹种T3同域共存一段时间后消失。萼花臂尾轮虫部分克隆存在重迭现象,而其它克隆存在替代现象。2.运用生命表实验方法,研究了温度(16℃、20℃、24℃、和28℃)和斜生栅藻(Scenedesmus obliquus)密度(1.0×10~6、3.0×10~6和5.0×10~6cells/ml)对采自汀棠湖萼花臂尾轮虫种复合体内姊妹种T3和姊妹种T4生命表统计学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和姊妹种显着影响轮虫的所有生命表统计学参数,温度和姊妹种之间的交互作用显着影响轮虫的净生殖率和种群内禀增长率,温度和食物密度之间的交互作用显着影响轮虫的种群内禀增长率。姊妹种T3的生命期望、平均寿命、世代时间、净生殖率、内禀增长率和后代混交率均大于姊妹种T4,这可能是姊妹种T3的相对丰度显着高于姊妹种T4的主要原因之一。3.在四个温度(16℃和24℃)和六个食物密度(0.1×10~6、0.5×10~6、1.0×10~6、2.0×10~6、4.0×10~6和6.0×10~6cells/ml)下对采自汀棠湖萼花臂尾轮虫种复合体内姊妹种T3和姊妹种T4的竞争能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6℃和24℃下,姊妹种T3的TFL值均显着低于姊妹种T4(P<0.05),表明姊妹种T3的竞争能力显着高于姊妹种T4,这或许是两姊妹种共存期间姊妹种T3的相对丰度显着高于姊妹种T4的重要原因之一。(本文来源于《安徽师范大学》期刊2013-04-01)
薛颖昊,席贻龙,张根[4](2012)在《粉煤灰污染影响萼花臂尾轮虫(Brachionus calyciflorus)种复合体空间分布的原因》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讨粉煤灰污染影响萼花臂尾轮虫(Brachionus calyciflorus)种复合体在灰湖、汀棠湖和凤鸣湖分布的生态学机制,本文研究了曝气自来水(对照)、20%、40%、60%、80%和100%的澄清灰湖水对采自叁湖泊中的轮虫姐妹种Ⅰ和汀棠湖中的轮虫姐妹种Ⅱ的种群增长率、混交雌体数/非混交雌体数、携卵雌体数/不携卵雌体数和休眠卵产量的影响.结果显示,无论实验用水中的澄清灰湖水含量如何,来自叁湖泊的轮虫姐妹种Ⅰ均具有较高的种群增长率(0.52~0.85 d-1)和休眠卵产量(1.60~12.11 ind./(4 d.5 ml)),这为轮虫的扩散、种群的建立和种群间的基因交流提供了可能.汀棠湖轮虫姐妹种Ⅱ种群中的混交雌体数/非混交雌体数和休眠卵产量均极低,对照组中的混交雌体数/非混交雌体数和休眠卵产量均为0,这是存在于汀棠湖和凤鸣湖中的轮虫姐妹种Ⅱ无法通过扩散而出现在灰湖中的主要原因.澄清灰湖水的含量仅对汀棠湖中两轮虫姐妹种的种群增长率具有显着的影响.各浓度的澄清灰湖水使轮虫姐妹种Ⅰ的种群增长率显着高于对照组,60%、80%和100%的澄清灰湖水使轮虫姐妹种Ⅱ的种群增长率显着高于对照组,这表明粉煤灰污染导致已报道的相关水体中轮虫种群密度的下降并非由于其中所含的污染物(较高浓度的碱性氧化物、硫化物和金属元素等)和水体pH值的改变等对轮虫的直接毒性作用.(本文来源于《湖泊科学》期刊2012年01期)
席贻龙,李化炳,程新峰[5](2010)在《萼花臂尾轮虫种复合体内叁个姐妹种的形态差异》一文中研究指出应用单因子方差分析和判别分析方法,分别比较了采自芜湖市3个自然水体的萼花臂尾轮虫种复合体内3个姐妹种(分别以克隆HE1和HE5、克隆HE3和SE1、克隆LE9为代表)的成体和幼体的形态差异。结果表明,克隆HE3成体的各形态参数均最小,而克隆HE1和LE9成体的各形态参数间无显着的差异;克隆HE1和HE3幼体的前中棘刺间距离和后侧棘刺长度、克隆LE9和HE1幼体的前侧棘刺间距离以及前中棘刺和侧棘刺间距离均无显着性差异,轮虫幼体的其它形态参数均以克隆LE9最长,克隆HE1次之,克隆HE3最短。对克隆HE1、HE3和LE9幼体有明显差异的形态参数所作的分布图显示,它们的分布区有很高程度的重迭。以判别分析建立的判别函数对3姐妹种成体的综合判别率中形态分析Ⅰ为47.8%,形态分析Ⅱ为55.6%;对3姐妹种幼体的综合判别率中形态分析Ⅰ和Ⅱ均为71.1%;两种形态分析对克隆HE1判别准确率均较低,分别为0-76.7%和0-74.2%;依据形态特征无法准确甄别萼花臂尾轮虫姐妹种。(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10年13期)
项贤领,席贻龙,温新利,张晋艳,马芹[6](2010)在《萼花臂尾轮虫种复合体遗传分化的空间格局》一文中研究指出对采自中国东部8个地理区域中的萼花臂尾轮虫种复合体(Brachionus calyciflorus species complex)内124个轮虫克隆的核DNA ITS区进行了测序和分析,重建了萼花臂尾轮虫种复合体的系统发生树。研究发现,73个单倍型聚合为3个支系,支系间序列差异百分比为4.2%~25.3%,表明萼花臂尾轮虫实际上是由3个隐种组成的种复合体,在广州、儋州和芜湖采样点均具有隐种共存现象。萼花臂尾轮虫种复合体的核苷酸多样性和单倍型多样性均较高,隐种Ⅲ内各种群间遗传分化指数也较高,这可能是由于栖息地片段化和有限的基因流导致的。另外在冰期瓶颈后拓殖种群的快速增长也阻碍了有效基因流,并加速了地理种群间的遗传分化。巢式支系分析显示部分巢支具有一定的系统地理格局,而Mantel检验表明,种群间平均净遗传距离及遗传分化指数和地理距离间均无显着相关性。末次盛冰期之后的新仙女木事件(Younger Dryas Event,YD)可能对我国萼花臂尾轮虫隐种的分布和地理格局造成较大影响。在YD时期,3个萼花臂尾轮虫隐种可能退缩并共存于南岭以南地区的多个残遗种避难所,而此后的休眠卵长距离拓殖并伴随后期的栖息地片段化可能是形成当前地理格局的主要原因。萼花臂尾轮虫种复合体在全球范围内的地理分布可能与大陆板块构造运动有关。(本文来源于《动物学研究》期刊2010年03期)
袁媛园,王婷,梁燕,赵守亮[7](2010)在《2种复合体树脂材料在不同洞深和固化后不同时间的微渗漏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2种复合体树脂材料在不同洞深和固化后不同时间的黏结界面微渗漏变化。方法:选取离体前磨牙和磨牙100个,在面中央制备直径2mm、洞深分别为2mm和3mm的面洞(各50个),将2种洞深样本随机各分为两组(每组25个),分别用DyractAP复合体(D组)和F2000Compomer(F组)充填,在体视显微镜下用测微软件观察固化后10、30min和1、24、48h各时间点黏结界面微渗漏。结果:在2mm洞深者,两种复合体在固化后10min微渗漏明显增大,30min后缓慢增大,1h达到最大,其中F组各时间点间有显着性差异(P<0.05),而D组各时间点无显着性差异(P>0.05)。在3mm洞深者,2种材料的微渗漏值均在固化后10min开始增大,30min后F组急剧增大,1h达到最大,此后逐渐下降,各时间点间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D组固化30min后增大不明显,48h后呈下降趋势,各时间点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2种复合体充填不同深度窝洞均出现微渗漏,固化后30min~1h渗漏值最大。(本文来源于《牙体牙髓牙周病学杂志》期刊2010年02期)
李化炳,席贻龙,程新峰[8](2009)在《萼花臂尾轮虫(Brachionus calyciflorus)种复合体内叁个姐妹种生活史特征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采自芜湖市莲塘湖和荷花塘水体中的萼花臂尾轮虫3个姐妹种HE1、HE3和LE9在13℃、18℃、23℃和28℃下的生命表参数间的差异表现为13℃和18℃下姐妹种LE9的生命期望和平均寿命都显着长于姐妹种HE3,23℃下姐妹种HE1的生命期望和平均寿命均最短;13℃下姐妹种LE9的世代时间显着长于姐妹种HE3,18℃下和23℃姐妹种LE9和HE1的世代时间分别最长和最短;13℃下姐妹种LE9的净生殖率最高,28℃下姐妹种HE1的净生殖率最低;13℃下姐妹种LE9的种群内禀增长率最高,18℃下姐妹种HE3的种群内禀增长率显着高于姐妹种LE9;18℃和28℃下姐妹种HE3所产后代中的混交雌体百分率最高,23℃下姐妹种HE1所产后代中的混交雌体百分率显着低于HE3。3个姐妹种的生命表参数对升高的温度的响应也不相同。温度、姐妹种及两者间的交互作用对轮虫的世代时间、平均寿命、出生时的生命期望和轮虫所产后代中的混交雌体百分率均有显着的影响;温度和姐妹种对轮虫的净生殖率和种群内禀增长率均有极显着影响,但两者的交互作用对其无显着性影响。(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09年02期)
李化炳,席贻龙,程新峰[9](2008)在《萼花臂尾轮虫种复合体内叁个姐妹种生活史特征的比较研究(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应用生命表统计学方法,在 13℃、18℃、23℃和 28℃下对采自芜湖市莲塘湖和荷花塘水体中的萼花臂尾轮虫叁个姐妹种 HE1、HE3 和 LE9 的生活史特征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叁个姐妹种生命表参数间的差异因温度的不同而异。13℃下,姐妹种 LE9 的生命期望、平均寿命和世代时间都显着长于姐妹种 HE3,LE9 的净生殖率和种群内禀增长率均最大,叁个姐妹种所产后代中的混交雌体百分率无显着的差异。18℃下,姐妹种 LE9 的生命期望和平均寿命显着长于姐妹种 HE3,姐妹种 LE9的世代时间显着长于姐妹种 HE1 和 HE3,姐妹种 HE3 的种群内禀增长率显着高于姐妹种 LE9,姐妹种 HE3 所产后代中的混交雌体百分率最高,叁个姐妹种的净生殖率无显着的差异。23℃下,姐妹种 HE1 的生命期望、平均寿命和世代时间均最长,姐妹种 HE1 所产后代中的混交雌体百分率显着低于 HE3,叁个姐妹种的净生殖率和种群内禀增长率均无显着的差异。28℃下,叁个姐妹种的生命期望、平均寿命、世代时间和种群内禀增长率均无显着的差异;姐妹种 HE1 的净生殖率最低;姐妹种 HE3 所产后代中的混交雌体百分率最高。叁个姐妹种的生命表参数对升高的温度的响应也不相同。温度、姐妹种及两者间的交互作用对轮虫的世代时间、平均寿命、出生时的生命期望和轮虫所产后代中的混交雌体百分率均有显着的影响;温度和姐妹种对轮虫的净生殖率和种群内禀增长率均有极显着影响,但两者的交互作用对其无显着性影响。(本文来源于《生态科学》期刊2008年05期)
谢富强,刘国华,刘欣耀,张莉芹[10](2007)在《二种复合体结合对窝沟龋预防性充填的效果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预防性树脂充填术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新型牙齿保存修复方法[1]。作者应用Dyract AP、flow2种复合体进行窝沟龋预防性充填术,取得了良好效果。1材料与方法1.1材料实验组采用Dyract AP、flow复合体(美国Dentsply公司),对照组采用(本文来源于《实用口腔医学杂志》期刊2007年05期)
种复合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隐种是两种或者更多的形态上无法区别的生物群组中的一种,它们满足生物物种的定义,也就是说产生了生殖隔离。在生物学上,一个隐种复合体是一组物种,随着DNA分析技术越来越广泛的应用,越来越多的种复合体被发现。通常,隐种复合体内的单个物种可以通过多源分析资料加以区分,如比较DNA序列分析和详细的生活史研究。隐种复合体内的物种可能是一些近邻群体、同域分布或者有时是异域分布。隐种复合体不同于正在经历物种形成过程的种群。隐种复合体内的成种事件已经将不同物种(种群)之间的基因流打断,然而进化尚未达到易识别的适应特征发生的程度。在有机体多样性调查研究方面随着DNA序列应用(谱系地理学和DNA条形码)的增加已经在所有生境中发现了许多隐种复合体。来自隐种鉴定的证据使人们意识到目前对地球上物种丰富度的评估过低。隐种现象在缓步动物中被认为是普遍存在的。然而,关于缓步隐种的研究却非常少。缓步动物是一类小型水生无脊椎动物,俗称水熊虫。通常被认为是独立的一个门。它们生活在主要生活在潮湿的环境中,在海洋、湖泊,河流的沉渣、潮湿土壤以及苔藓植物的水膜中,海水的潮间带中。可以随风漂泊到很远的地方,当环境发生变化时可能诱导其发生隐身现象。缓步动物有四种隐生现象,即低湿隐生、低温隐生、变渗隐生及缺氧隐生。隐生现象可以使缓步动物生活在冻融环境下,这对介于水生和陆生之间的熊虫在寒冷的环境下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生存策略,温氏熊虫种是全世界最常见的熊虫种之一,在中国很多的地方也都发现过,如中国的蒙古、秦岭地区和云贵高原。本文的旨在于研究温氏熊虫种是否含有隐种,所以采样地点只包含中国中部地区,有秦岭、巴山、太行山和吕梁山。每个采样点采集10-20个个体以满足统计学要求。选择mtDNACo1做为分子标记。实验采用氯仿--异戊醇抽提法从单个熊虫个体中提取,获得了缓步动物的DNA模板,采用PCR扩增和测序的方法,扩增出80条温氏熊虫(Echiniscus wendti) mt CO I序列,并已经上传至Genbank,在文中给出了登录号。本文通过群体遗传学方法、和ABGD分析并结合形态学特征发现隐种;表明中国中部地区的温氏熊虫存在两个隐种。另外在对温氏的研究中发现了显着的遗传结构。预测到了叁种假定的遗传障碍,其中后两种隔离各自都与黄河汉河相关。Mantel检验否认存在地理隔离,这可能是缓步动物的扩散模式造成的。缓步动物可以随风传播到很远的地方。错配分布分析和中性检验的结果否认在温氏熊虫所有种群中存在快速的种群扩散。所以结论是遗传障碍和借助于风的传播都对温氏熊虫的遗传结构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种复合体论文参考文献
[1].牛翔翔,席贻龙,李瑶,王爱民,刘桂云.九莲塘萼花臂尾轮虫种复合体结构的快速变化及其生态学机制[J].应用生态学报.2013
[2].叶添彬.温氏棘甲熊虫(缓步动物门)隐种复合体分类初步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3
[3].王爱民.汀棠湖冬春季节萼花臂尾轮虫种复合体结构的时间变化和生态机理[D].安徽师范大学.2013
[4].薛颖昊,席贻龙,张根.粉煤灰污染影响萼花臂尾轮虫(Brachionuscalyciflorus)种复合体空间分布的原因[J].湖泊科学.2012
[5].席贻龙,李化炳,程新峰.萼花臂尾轮虫种复合体内叁个姐妹种的形态差异[J].生态学报.2010
[6].项贤领,席贻龙,温新利,张晋艳,马芹.萼花臂尾轮虫种复合体遗传分化的空间格局[J].动物学研究.2010
[7].袁媛园,王婷,梁燕,赵守亮.2种复合体树脂材料在不同洞深和固化后不同时间的微渗漏变化研究[J].牙体牙髓牙周病学杂志.2010
[8].李化炳,席贻龙,程新峰.萼花臂尾轮虫(Brachionuscalyciflorus)种复合体内叁个姐妹种生活史特征比较[J].生态学报.2009
[9].李化炳,席贻龙,程新峰.萼花臂尾轮虫种复合体内叁个姐妹种生活史特征的比较研究(英文)[J].生态科学.2008
[10].谢富强,刘国华,刘欣耀,张莉芹.二种复合体结合对窝沟龋预防性充填的效果研究[J].实用口腔医学杂志.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