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状窦前论文-牛鹏坤

乙状窦前论文-牛鹏坤

导读:本文包含了乙状窦前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乙状窦前入路肿瘤切除术,颅脑肿瘤

乙状窦前论文文献综述

牛鹏坤[1](2019)在《乙状窦前入路肿瘤切除术在颅脑肿瘤治疗中的近远期疗效》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乙状窦前入路肿瘤切除术在颅脑肿瘤治疗中的近远期疗效。方法选取100例颅脑肿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经右额眉上入路肿瘤切除术和经乙状窦前入路肿瘤切除术,比较两组患者近远期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术后神经系统症状、视乳头水肿、消化道症状、肿瘤压迫症状较术前明显降低(P <0.05);两组术后比较(P>0.05);观察组术后生活质量较对照组改善(P<0.05)。结论对颅脑肿瘤患者采取乙状窦前入路肿瘤切除术,具较高的近期疗效及远期疗效,效果显着。(本文来源于《首都食品与医药》期刊2019年11期)

周青,汤可,谢金娟[2](2017)在《虚拟现实技术量化比较Kawase和乙状窦前入路显露上斜坡的显微解剖》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在虚拟现实影像模型中评估Kawase入路和乙状窦前入路显露上斜坡的解剖差别。方法对15例尸头进行CT和MRI扫描,影像数据输入虚拟现实系统构建颅后窝叁维解剖模型。在颅盖和颅底骨性结构中选取标志点勾勒Kawase入路和乙状窦前入路显露上斜坡的手术路径。测量解剖结构体积,比较两种手术路径的显露特征。结果两种入路通过磨除岩骨到达上斜坡,乙状窦前入路手术路径、路径中包含骨性结构和静脉结构的体积均多于Kawase入路,Kawase入路中包含脑神经体积多于乙状窦前入路,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比较Kawase入路和乙状窦前入路显露上斜坡的解剖特征有助于指导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本文来源于《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期刊2017年12期)

汤可,赵亚群,周青,刘策[3](2017)在《经远外侧入路和乙状窦前入路显露下斜坡的虚拟现实显微解剖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比较经远外侧入路和经乙状窦前入路显露下斜坡的叁维解剖结构显露情况。方法在虚拟现实系统中输入15例(30侧)尸头的CT和MRI影像数据构建颅后窝叁维解剖模型。选择双侧颈静脉结节前缘和咽结节叁点为标记点确定平面,平面以下斜坡区域为下斜坡,平面与斜坡相交曲线前缘为颅底显露标记点。枕髁关节面后缘和乳突尖部分别为经远外侧入路和经乙状窦前入路的开颅标记点,采用直径1 cm圆柱模拟手术路径,圆柱轴线经过开颅标记点。圆柱颅底侧底面圆上缘位于上述颅底显露标记点。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两种手术路径中解剖结构显露情况。结果经远外侧入路位于枕骨大孔外侧缘,经过小脑半球腹侧、脑干外侧、颈静脉球内侧、副神经外侧和下部,到达下斜坡,包含舌下神经;经乙状窦前入路由乳突尖部开始磨除岩骨,经过颈静脉球下缘,通过乙状窦前部,位于副神经下部,于枕骨大孔外侧缘经过舌下神经,到达脑干前部下斜坡。在以下斜坡为显露终点的两种手术路径的比较中,经乙状窦前入路手术路径[(4629.80±81.00)mm~3对(2622.60±72.58)mm~3;t=91.532,P=0.000]和路径中包含舌下神经[(10.15±0.17)mm~3对(7.15±0.20)mm~3;t=52.413,P=0.000]的体积大于经远外侧入路,经远外侧入路去除骨性结构的体积大于经乙状窦前入路[(2362.90±80.18)mm~3对(1851.60±63.62)mm~3;t=25.714,P=0.000]。结论经远外侧入路和乙状窦前入路经过舌下神经时,通过去除部分颅底骨性结构有助于避开小脑和脑干显露下斜坡。(本文来源于《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期刊2017年12期)

汤可,周敬安,周青,赵亚群,刘策[4](2016)在《经颞下和乙状窦前入路显露岩尖部的虚拟现实解剖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在虚拟现实解剖模型中量化比较经颞下入路与经乙状窦前入路显露岩尖部的显微解剖学特征。方法利用15例(30侧)尸头CT和MRI影像构建岩尖部虚拟现实叁维解剖模型。在颅盖上分别选取颞骨颧突根部上缘和乳突尖部为经颞下和乙状窦前入路的开颅标记点,颅底上选择岩尖部为显露标记点,以开颅和显露标记点连线为轴线作圆柱模拟经颞下和乙状窦前入路手术路径,观察和测量两种手术路径中解剖结构显露情况,采用配对t检验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经颞下入路手术路径经过颅中窝底和颞叶到达岩尖部,磨开岩骨后显露内耳道、面神经和迷路,向前显露叁叉神经、岩上窦和海绵窦。经乙状窦前入路经乳突磨除岩骨,经面神经垂直段向深部依次显露颈静脉球、后组脑神经、听骨链、迷路和颈内动脉,路径到达内耳道时显露小脑前下动脉和面听神经复合体,到达岩尖部时包含小脑上动脉、岩上窦、岩下窦、海绵窦、叁叉神经和部分颞叶。经乙状窦前入路手术路径中骨性结构、面听神经复合体、迷路和静脉体积均大于经颞下入路(P=0.000),颞叶、叁叉神经和听骨链体积均小于经颞下入路(P=0.000)。经乙状窦前入路中包含后组脑神经体积为(32.38±2.86)mm~3、包含颅底动脉体积为(262.74±16.93)mm~3,经颞下入路不包含上述结构。结论经乙状窦前入路对岩骨周围和岩骨内结构的显露范围多于经颞下入路,对重要结构保护较好;经颞下入路经过颞叶到达岩尖部,适用于治疗累及岩骨并将颞叶向上推挤的颅中窝病变。(本文来源于《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期刊2016年07期)

钱增辉,汤可,刘爱华[5](2016)在《乙状窦后和乙状窦前入路微创显露颈静脉结节的虚拟现实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在构建虚拟现实解剖模型基础上,量化比较乙状窦后和乙状窦前入路微创显露颈静脉结节的显微解剖特征。方法 15例(30侧)尸头行CT和MRI扫描,影像数据输入虚拟现实系统构建颅后窝叁维解剖模型。在颅盖和颅底中选择骨性标志点模拟乙状窦后和乙状窦前入路微创路径,观察和测量两种手术路径中解剖结构显露情况,采用配对t检验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乙状窦后入路由横窦下方开颅,包含小脑半球和小脑前下动脉,到达颈静脉结节时,路径包含舌咽、迷走、副神经和岩下窦。乙状窦前入路由乳突磨除岩骨,经过颈静脉球下端和颈内静脉,到达颈静脉结节时,包含部分副神经。测量手术路径和后组脑神经体积:乙状窦后入路>乙状窦前入路;路径中骨性结构和静脉体积:乙状窦前入路>乙状窦后入路,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乙状窦后入路中包含小脑半球体积为(2750.50±123.27)mm3、小脑前下动脉体积为(78.72±1.75)mm3,乙状窦前入路不包含上述结构。结论乙状窦后入路有利于显露后组脑神经,显露过程应注意保护小脑和小脑前下动脉。乙状窦前入路显露颈静脉结节时,受到磨除岩骨操作和保护静脉窦的限制,适于处理累及颈静脉孔的病变。(本文来源于《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期刊2016年06期)

祝向东,王真,周峰,刘其昌,陈景森[6](2015)在《乙状窦前入路显微切除岩斜区脑膜瘤体会》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回顾性分析总结乙状窦前入路显微切除脑膜瘤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6月至2014年12月间经影像学诊断、显微手术及病理证实的岩斜区脑膜瘤21例临床资料。结果全部病例均采用乙状窦前入路,肿瘤均在显微镜下手术切除,其中18例simpson II级切除,3例大部切除,术后6例出现颅神经功能障碍或缺失。结论岩斜区脑膜瘤因瘤体部位深在,肿瘤基地分布宽,血供丰富(本文来源于《2015浙江省神经外科学学术年会暨浙闽江赣四省神经外科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期刊2015-09-03)

张鸿志,于绍亮,孟祥国[7](2015)在《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显微外科手术治疗老年岩斜区肿瘤的临床疗效及术后并发症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和观察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显微外科手术治疗老年岩斜区肿瘤的临床疗效及术后并发症.方法:从我院2013-01/2014-12收治的老年岩斜区肿瘤患者中随机性抽取30例作为研究对象,30例患者均行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显微外科手术治疗,探讨治疗效果和术后并发症.结果:30例患者中,肿瘤全切除23例,肿瘤近全切除4例,肿瘤大部分切除3例.术后并发失语患者3例,颅内血肿患者2例,肺部感染患者4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30.00%,无手术死亡.结论:对于老年岩斜区肿瘤患者,采取显微外科下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治疗的方式,手术入路对颞叶和小脑牵拉轻,具有手术视野清楚、对颅神经的损伤小的优点,有利于提高肿瘤切除程度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本文来源于《转化医学电子杂志》期刊2015年05期)

汤可,周青,周敬安,赵亚群,刘策[8](2015)在《虚拟现实系统对乙状窦前入路微创显露颈静脉孔区的解剖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虚拟现实系统模拟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显露颈静脉孔区的手术路径并探讨微创化策略。方法 15具(30侧)尸头标本行CT和MRI扫描,影像学数据输入虚拟现实系统以构建颈静脉孔区叁维解剖模型,选择骨性标记点绘制圆柱模拟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手术路径,将圆柱直径缩小模拟手术路径微创化,观察并测量微创化前后手术路径中所包含的解剖结构。结果虚拟现实系统模拟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显露颈静脉孔区的手术路径可清晰显示所包含的神经、血管等解剖结构的空间层迭顺序,微创化前后手术路径均由岩骨内面神经垂直段与乙状窦之间经过,包含部分乙状窦,不包含小脑半球。微创化后手术路径体积,以及路径中岩骨骨性结构和静脉窦体积均小于微创化前(P=0.000);微创化前后后组脑神经体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52)。结论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手术路径微创化可在有效显露颈静脉孔区靶结构的情况下减少重要解剖结构的损伤。(本文来源于《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期刊2015年04期)

汤可,周敬安,赵亚群,周青,刘策[9](2015)在《经乙状窦前入路的脑干腹侧区微创手术的虚拟解剖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在虚拟现实系统中探讨乙状窦前入路显露脑干腹侧的微创手术路径解剖特征。方法对15例尸体头颅行头颅CT和MRI扫描,影像数据输入虚拟现实系统构建颈静脉孔区叁维解剖模型,选择骨性结构和颅神经出脑干处的标志点绘制圆柱模拟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显露脑干腹侧的手术路径,观察测量和比较显露脑干腹侧不同部位的路径中解剖结构空间构筑情况。结果模拟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显露脑干腹侧的路径中清晰显示所包含的神经、血管等解剖结构的空间层迭顺序,叁维影像模型中所测路径中岩骨骨性结构体积:路径b>路径c>路径a,后组颅神经体积:路径c>路径b>路径a,路径a中包含静脉和小脑前下动脉体积最大,面听神经复合体体积:路径b>路径a,面神经垂直段体积:路径c>路径a,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路径中迷路体积路径b和路径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虚拟现实系统有助于理解乙状窦前入路显露脑干腹侧不同靶点时途径骨性结构、神经、血管等的空间构筑关系。(本文来源于《第叁军医大学学报》期刊2015年13期)

祝向东,王真,周峰,刘其昌,陈景森[10](2014)在《乙状窦前入路显微切除岩斜区脑膜瘤体会》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回顾性分析总结乙状窦前入路显微切除脑膜瘤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6月至2013年12月间经影像学诊断、显微手术及病理证实的岩斜区脑膜瘤18例临床资料。结果全部病例均采用乙状窦前入路,肿瘤均在显微镜下手术切除,其中15例simpsonⅡ级切除,3例大部切除,术后6例出现颅神经功能障碍或缺失。结论岩斜区脑膜瘤因瘤体部位深在,肿瘤基地分布宽,血供丰富涉及颅内动、静脉,颅神经,中脑及桥脑等重要结构,手术治疗有较大的难度和风险,易发生严重并发症。乙状窦前入路可以磨除岩骨,切开小脑幕,最有利于肿瘤的充分暴露,以达到全切肿瘤,减少并发症的目的。但手术时间长,需要有足够的耐心,熟悉神经解剖及熟练掌握显微手术技巧,特别是术中对颅神经的保护,是提高全切除率和生存质量的关键,术前行腰大池引流可很好地降低脑压减少脑牵拉损伤。(本文来源于《2014浙江省神经外科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期刊2014-10-10)

乙状窦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在虚拟现实影像模型中评估Kawase入路和乙状窦前入路显露上斜坡的解剖差别。方法对15例尸头进行CT和MRI扫描,影像数据输入虚拟现实系统构建颅后窝叁维解剖模型。在颅盖和颅底骨性结构中选取标志点勾勒Kawase入路和乙状窦前入路显露上斜坡的手术路径。测量解剖结构体积,比较两种手术路径的显露特征。结果两种入路通过磨除岩骨到达上斜坡,乙状窦前入路手术路径、路径中包含骨性结构和静脉结构的体积均多于Kawase入路,Kawase入路中包含脑神经体积多于乙状窦前入路,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比较Kawase入路和乙状窦前入路显露上斜坡的解剖特征有助于指导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乙状窦前论文参考文献

[1].牛鹏坤.乙状窦前入路肿瘤切除术在颅脑肿瘤治疗中的近远期疗效[J].首都食品与医药.2019

[2].周青,汤可,谢金娟.虚拟现实技术量化比较Kawase和乙状窦前入路显露上斜坡的显微解剖[J].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2017

[3].汤可,赵亚群,周青,刘策.经远外侧入路和乙状窦前入路显露下斜坡的虚拟现实显微解剖学研究[J].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2017

[4].汤可,周敬安,周青,赵亚群,刘策.经颞下和乙状窦前入路显露岩尖部的虚拟现实解剖学研究[J].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2016

[5].钱增辉,汤可,刘爱华.乙状窦后和乙状窦前入路微创显露颈静脉结节的虚拟现实对比研究[J].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2016

[6].祝向东,王真,周峰,刘其昌,陈景森.乙状窦前入路显微切除岩斜区脑膜瘤体会[C].2015浙江省神经外科学学术年会暨浙闽江赣四省神经外科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2015

[7].张鸿志,于绍亮,孟祥国.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显微外科手术治疗老年岩斜区肿瘤的临床疗效及术后并发症观察[J].转化医学电子杂志.2015

[8].汤可,周青,周敬安,赵亚群,刘策.虚拟现实系统对乙状窦前入路微创显露颈静脉孔区的解剖学研究[J].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2015

[9].汤可,周敬安,赵亚群,周青,刘策.经乙状窦前入路的脑干腹侧区微创手术的虚拟解剖学研究[J].第叁军医大学学报.2015

[10].祝向东,王真,周峰,刘其昌,陈景森.乙状窦前入路显微切除岩斜区脑膜瘤体会[C].2014浙江省神经外科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2014

标签:;  ;  

乙状窦前论文-牛鹏坤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