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传播误差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雷达型号识别,神经网络,误差反向传播
传播误差论文文献综述
张译方,旷生玉,梁璟,徐晶[1](2019)在《基于误差反向传播算法的多装侦察数据型号识别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解决广域战场空间中,多装侦察数据、混迭参数的型号识别问题,提出一种基于误差反向传播算法的多装侦察数据型号识别方法。通过对各类装备信息进行建模,考虑不同装备的截获误差,进而能够自适应生成识别算法进行数据处理。进一步,提出基于误差反向传播算法的型号识别方法,解决参数混迭下的型号识别问题。工程实践表明,该方法能够规避不同装备的测量误差影响,普遍提升型号识别的准确度;同时,该方法通过样本数据不断训练网络模型,显着提升特征参数混迭情况下的识别率。(本文来源于《电子信息对抗技术》期刊2019年06期)
李先波[2](2019)在《关于观测数据误差传播律的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总结了观测数据中仅含有偶然误差、仅含有系统误差和两者都含有时的误差传播律。得出仅含有偶然误差的观测值,其函数的质量用精度衡量并依据协方差传播律计算;仅含有系统误差的观测值,其函数的质量用准度衡量并依据系统误差传播律计算;对于两者都含有的观测值,其函数的质量用精确度衡量并依据均方误差传播律计算。最后通过实例进行了相关分析。(本文来源于《山西建筑》期刊2019年16期)
倪赫[3](2019)在《基于误差反向传播原理的结构探测超分辨显微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光学显微镜在工业精密测量和生物成像领域中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特别是在生物成像领域,分子荧光探针特异性标记技术的发展使得光学显微镜变得愈加不可替代,其非接触、无损、可动态实时观测特性是其他非光学显微测量手段难以具备的。但是,众所周知的光学衍射极限严重限制了其空间分辨能力,提升光学显微镜的空间分辨力是工业精密测量、精密制造、生物制药、活体细胞成像等众多前沿领域的迫切需求。本课题“基于误差反向传播原理的结构探测超分辨显微技术研究”主要针对生物成像领域,旨在通过结构探测方法实现对生物荧光样品的超分辨。结构探测方法可在不改变现有激光扫描显微系统结构的前提下相对宽场显微系统提升2倍的横向分辨力,与宽场结构照明技术相比,在激光扫描显微系统探测臂中实现的结构探测方法在原理上具备层析能力,而且通过结构探测超分辨可在长波照明条件下获得短波照明的分辨力,更长的激发波长意味着更大的探测深度及更小的光毒性和光漂白问题,更有利于生物细胞成像。但是,传统结构探测技术从结构照明技术发展而来,仍需使用余弦函数探测并进行频谱重构,而实际的光学显微系统不可能完全理想,任何器件的参数或位置偏差都会导致探测函数与理论值的差异,而频谱重构过程又会引入新的误差,导致结构探测超分辨成像分辨力的降低。另外,结构探测技术必须首先通过CCD/CMOS逐点采集光斑图像,再由计算机通过数字图像处理实现“虚拟”探测和图像重建,其原始光斑图像的逐点采集方式导致传统结构探测技术的成像速度极其低下,远远无法满足快速成像需求。本课题首先分析了在激光扫描显微系统探测臂中的结构性非均匀探测理论,证明在激光扫描显微系统中的结构探测方法与宽场显微系统中的结构照明方法同样具备基于频带扩展的超分辨成像能力。然后建立了基于单个神经元的结构探测超分辨模型,通过误差反向传播算法实现对结构探测函数的求解。此外,本课题针对传统结构探测技术的原有图像采集方式对成像速度的限制问题,研究了基于时空调制原理的阵列式并行结构探测快速成像方法,在实现超分辨的同时显着提高结构探测成像速度。本课题主要工作内容如下:(1)针对结构探测函数的优化问题,提出并研究了基于误差反向传播原理的结构探测超分辨显微成像方法,以激光扫描显微系统探测臂的结构探测超分辨理论为基础,建立基于单个神经元的结构探测超分辨模型,通过结构探测函数与探测光斑图像的一次结构探测直接重建超分辨图像,消除传统结构探测方法的多次探测和频谱重构过程。首次在结构探测显微系统中引入误差反向传播方法并建立了基于该方法的结构探测函数优化模型,即样品参考图像与实际结构探测重建图像之间的误差通过反向传播实现对结构探测函数中权值的调整,解决因余弦结构探测函数误差导致的分辨力下降问题。设计并编写了基于Visual Studio MFC的高效结构探测函数计算软件,通过仿真模拟激光扫描显微镜对样品扫描探测,仿真证明,系统横向分辨力提升为宽场显微系统的2倍。(2)针对传统结构探测技术中的图像采集效率问题,提出并研究了基于时空调制原理的阵列式并行结构探测成像方法,在激光扫描显微系统中,使用CCD/CMOS在激光扫描显微系统中采集光斑图像,基于时空调制原理对光源强度在时间上进行脉冲调制和空间上进行位置扫描累积形成阵列光斑图像。通过对激光二极管和扫描振镜的高速调制,实现对低速相机的时分复用,达到高速阵列式光斑图像采集的目的。在实验中,设置N×N的采集阵列,将采集图像总数减少为原来的1/N~2,通过减少图像采集数量提高数据采集速度,可在不增加系统结构、不降低扫描精度、不损失分辨力的前提下,显着提高结构探测方法的成像速度。最后,搭建基于时空调制的阵列式并行结构探测成像系统,对标准鉴别力板进行超分辨成像测试,获得了超过1.6倍的横向分辨力提升。对荧光标记的人类宫颈癌细胞(HeLa细胞和SiHa细胞)进行超分辨成像测试,获得了约1.8倍的横向分辨力提升。验证了基于误差反向传播原理的结构探测超分辨方法对生物荧光样品成像的有效性,且在激光扫描显微系统中通过时空调制实现了快速的结构探测超分辨成像。(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期刊2019-06-01)
王雷,易婷,任彦超[4](2019)在《互联网环境下公共政策传播机制研究——基于公众认知误差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互联网环境下,公众互动频率和影响方式日益复杂,公共政策的传播效果变得难以预测。基于公众认知误差,采用系统动力学方法构建公共政策传播模型,并运用MATLAB仿真软件进行分析,针对意见领袖对公共政策传播的影响效果进行了量化分析。结果表明,在负面态度下,认知误差会使公众更加趋于一致,但趋于一致的程度和方向存在差异;随着认知误差的增大,会形成意见领袖,并且对公共政策传播产生显着的影响。最后,文章从优化政府信息发布和引导意见领袖角度给出了合理的建议。(本文来源于《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1期)
屈也频,侯旺[5](2019)在《基于误差传播理论的PnP问题姿态精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提出了一种在辨识一组典型特征点误差关系的基础上,建立间接测量值与直接测量值之间的最有利函数关系,并根据误差传播理论综合其他特征点的误差影响,最终获得完整的方位、俯仰和倾斜角误差数学模型的PnP问题误差分步分析新方法。以P4P问题研究为例,推导得到了单目视觉测量中相关参数和变量的误差函数解析式,揭示了影响姿态测量精度的误差规律。经P4P姿态解算仿真,验证了误差数学模型的正确性,以及基于误差传播理论的误差分步方法的有效性。分析误差数学模型可以看出:在单目视觉测量参数确定的条件下,方位角测量误差与方位角值无关,与相机高度和合作标志尺寸的比值成正比,在较大范围内俯仰和倾斜角变化对方位角测量误差影响小;俯仰/倾斜角的测量误差与俯仰/倾斜角值有关,与相机高度和合作标志尺寸比值的平方成正比;方位角测量误差小于俯仰/倾斜角测量误差。给出的分析方法和误差解析数学模型对单目视觉测量系统设计有指导作用。(本文来源于《光学精密工程》期刊2019年02期)
周斌[6](2019)在《基于水量平衡方程的水库调洪演算基础数据误差传播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水量平衡方程调洪演算时,洪水、泄洪能力和库容等基础数据可能存在误差,将影响到计算的调洪成果精度。各基础数据的相对误差会产生库水位的单步误差和传播累积误差。库水位上升期入库洪水流量误差对库水位单步误差有放大效应,产生的水位单步误差、传播累积误差最严重;库容误差在库水位极值前后产生的库水位误差正负号相反,库容相对误差为正值时对库水位误差有缩减效应;接近最高库水位处洪水和泄洪能力误差产生的水位单步相对误差存在奇点。(本文来源于《人民珠江》期刊2019年01期)
付彦丽[7](2018)在《基于误差反向传播神经网络的PM2.5预测》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使用传统预测方式,对空气中PM2.5的质量浓度进行预测,难以获得准确的结果这样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误差反向传播神经网络的PM2.5预测方法。将宝鸡市空气质量监测站的历史监测数据作为分析对象,进行PM2.5小时浓度预测建模。BP神经网络能够使用梯度下降法不断对网络连接权值和阈值进行修正,针对PM2.5质量浓度预测这种非线性的问题具备较为精准的分析处理能力。仿真结果证明,使用BP神经网络对PM2.5质量浓度进行预测,其结果具备一定的有效性和精准度。(本文来源于《电脑知识与技术》期刊2018年33期)
桑祎莹,黄仕鑫,易静,曾庆,罗亚玲[8](2018)在《基于随机森林和误差反向传播神经网络的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患病风险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建立准确判别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DPN)的分类模型,为疾病的诊断提供有价值的计算机辅助方法。方法收集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2016年1-12月确诊的2199例DPN患者及在该院健康体检的2610例体检对象的52项临床信息资料,使用R软件分别构建随机森林(RF)模型和误差反向传播(BP)神经网络模型,并比较两种诊断模型的评价指标,选择最优分类模型。结果采用随机森林和BP神经网络模型对4809例观察对象进行个体患病风险分类研究,两种模型测试样本的正确率分别为99.93%、99.58%,约登指数分别为99.85%、99.14%,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994、0.9959。结论两种模型的分类效果均很好,但随机森林模型在判别DPN患病风险研究中具有更高的实用性。(本文来源于《解放军医学杂志》期刊2018年10期)
周雪松[9](2018)在《基于最小传播误差的室内定位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位置感知已经成为移动互联网应用最受欢迎的领域之一。通常,最大似然估计(MLE)方法可用于预测未知节点的位置。但是,当通信范围内锚节点的数量较少时,传统的定位方法很难达到理想效果。因此,提出了一种基于误差估计的最小化误差传播定位方法(MEPLE),通过选择有价值的邻居(锚节点和规则节点)来估计位置。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在总体上优于MLE,特别是当锚节点数相对较小的情况下,比如10~20之间,平均可以减少50-80%的估计误差。(本文来源于《指挥控制与仿真》期刊2018年05期)
吴宗显[10](2018)在《关于有限自动机弱译码误差传播有界的一些结果》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主要讨论了一类特殊的延迟τ步可逆的可逆有限自动机。这一类有限自动机具有特殊的性质即:它的任意一个延迟τ1步弱逆都对它误差传播有界,且误差传播长度≤τ1。(本文来源于《贵阳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3期)
传播误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总结了观测数据中仅含有偶然误差、仅含有系统误差和两者都含有时的误差传播律。得出仅含有偶然误差的观测值,其函数的质量用精度衡量并依据协方差传播律计算;仅含有系统误差的观测值,其函数的质量用准度衡量并依据系统误差传播律计算;对于两者都含有的观测值,其函数的质量用精确度衡量并依据均方误差传播律计算。最后通过实例进行了相关分析。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传播误差论文参考文献
[1].张译方,旷生玉,梁璟,徐晶.基于误差反向传播算法的多装侦察数据型号识别方法[J].电子信息对抗技术.2019
[2].李先波.关于观测数据误差传播律的探讨[J].山西建筑.2019
[3].倪赫.基于误差反向传播原理的结构探测超分辨显微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9
[4].王雷,易婷,任彦超.互联网环境下公共政策传播机制研究——基于公众认知误差的分析[J].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5].屈也频,侯旺.基于误差传播理论的PnP问题姿态精度分析[J].光学精密工程.2019
[6].周斌.基于水量平衡方程的水库调洪演算基础数据误差传播规律研究[J].人民珠江.2019
[7].付彦丽.基于误差反向传播神经网络的PM2.5预测[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8
[8].桑祎莹,黄仕鑫,易静,曾庆,罗亚玲.基于随机森林和误差反向传播神经网络的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患病风险研究[J].解放军医学杂志.2018
[9].周雪松.基于最小传播误差的室内定位方法研究[J].指挥控制与仿真.2018
[10].吴宗显.关于有限自动机弱译码误差传播有界的一些结果[J].贵阳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