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自主依存框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绰号,自主—依存,相邻,相似,意向性
自主依存框架论文文献综述
梁玉国[1](2019)在《自主——依存分析框架下《水浒传》英雄绰号生成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绰号也称"诨名",它能让人物生动形象。首先对《水浒传》中108将根据相邻/相似关系进行分类,然后应用徐盛桓的自主—依存分析框架分析小说中英雄绰号的生成机理。通过研究,作者发现《水浒传》中人物绰号是基于意向思维在意向性制约下,从自主成分通过相邻/相似关系推衍到依存成分(绰号)。(本文来源于《现代职业教育》期刊2019年10期)
周瑜[2](2018)在《自主—依存分析框架下网络汉语谐音词的认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中研究的网络汉语谐音词其本身和对应的常规词都是汉语,它是与日常生活中所使用的常规词语读音相同或相似而形式不同的词。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在徐盛桓教授提出的“自主—依存分析框架”理论基础上,对网络汉语谐音词的生成和理解过程进行系统、全面的研究。本文根据网络汉语谐音词与其代替的常规词语意义之间的关系,将网络汉语谐音词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其表达的意义就是常规词意义的类网络汉语谐音词。另一类是其表达的意义是在常规词意义基础上,添加了新涵义的新网络汉语谐音词。基于“自主—依存分析框架”理论,本文对两种类型的网络汉语谐音词的生成过程进行了具体而详细的分析,并得出了统一的生成机制。网络汉语谐音词的生成机制可概括为:首先,隐含的意向内容作为自主成分,在网络语言使用者意向态度制约下,基于相邻/相似关系,可推衍出表达完全意向内容或部分意向内容的常规词汇,是依存成分。随后,已被推衍出的常规词汇,可作为第二次推衍的自主成分,在意向态度制约和意向内容的补充下,基于语音相似关系推衍得出最终的网络汉语谐音词,即最终依存成分。而网络汉语谐音词的理解过程可看作是对其生成过程的回溯,可以概括为:听话人根据听到的网络汉语谐音词,结合话语语境,体会使用者的意向态度,基于语音相似关系,识别并找出谐音词对应的常规词,在拈连作用的补足和再次对意向性的理解下,听众根据相邻/相似关系,实现最终自主的意向内容的理解。最后,听众能体会到汉语谐音词表达的效果,从而达到对网络汉语谐音词表述的完备理解。(本文来源于《湖南师范大学》期刊2018-06-01)
彭九元[3](2017)在《自主—依存分析框架下汉语商业广告中谐音仿拟的认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谐音仿拟广泛应用于汉语商业广告中,凭借其新颖、生动和经济的语言表达,将商品的卖点信息传递给听众,吸引并促使其发出购买行为。尽管语言学家们从修辞学、心理学以及语用学视角,对这一语言现象进行了研究且成果丰硕,主要集中在定义、分类及表达效果方面,但仍需从认知视角展开进一步的研究,以揭示广告商是如何生成含有谐音仿拟的商业广告和听众是如何解读商业广告中的谐音仿拟语。本文以徐盛桓教授的“自主-依存分析框架”为理论基础,对汉语商业广告中谐音仿拟的生成与理解进行认知研究。研究表明该现象不仅仅只是一种语言修辞手法,而且是对语言表达式相对应事件的认知过程。主观动因和客观动因的共同作用触发了汉语商业广告中谐音仿拟的生成。前者是指广告商的意向性,包括意向内容和意向态度;后者指的是汉语词汇系统中在语义和语言方面存在的相邻/相似关系。汉语商业广告中谐音仿拟的生成机制可以概括为:在广告商意向态度的制约下,作为自主成分的意向内容(源语)以语义相邻/相似关系为基础,先推衍出一个合适的常规语言表述作为依存成分。在第一次推衍过程中得到的依存成分或与商家所突显的意向内容吻合或表达了商家部分意向内容。接着,已被推衍出来的常规语言表述(类自主成分)在二次推衍过程中充当自主成分,进一步在商家意向性制约下,基于语音的相似性得出最终表述—谐音仿拟语,即二次推衍的依存成分。汉语广告中谐音仿拟的理解过程是对其相应生成过程的回溯,涉及到听众的溯因推理。就听众而言,一听到谐音仿拟表述并结合话语语境,与之有语音相似性的类自主成分在大脑中得到激活。接下来,听众会调动大脑中储存的关于类自主成分的认知,尤其是与百科知识相关的认知。在意向性的拈连下,类自主成分与谐音仿拟表述相关的知识集通过相邻/相似关系会得到突显、补足和阐释,得出广告商的意向内容,从而达致对谐音仿拟表述的完备理解。本文的研究从新的视角丰富了谐音仿拟的研究,也进一步论证了运用自主—依存分析框架理论研究汉语商业广告中谐音仿拟的可行性在。同时对商家创作有影响力的谐音仿拟广告语,受众理解谐音仿拟广告语,以及对这一现象的后续相关研究具有参考价值。同时本文希望能激发人们对修辞格认知机制的研究并在这方面有新突破。(本文来源于《湖南师范大学》期刊2017-05-01)
王玉兰[4](2016)在《自主——依存框架下双关辞格的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双关辞格的主要特点就是"一音/形二义",一直以来受到修辞学家和语言学家的关注,本文从认知语用学角度,基于徐盛桓教授的"自主—依存分析框架",解释了双关辞格的生成和理解机制,指出了双关语的生成和理解主要受到交际意向性的制约,并通过常规关系的两个维度—相邻/相似关系把自主成分(双关隐性含义)和依存成分(双关表层词语)连通在一起的复杂、整体、动态的认知推理过程。(本文来源于《首届全球话语学会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部分全文及摘要集》期刊2016-09-23)
彭文明,谢春燕[5](2016)在《自主—依存分析框架下的网络流行语模因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方言,网络流行语具有其独特的生成和传播机制。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网络流行语的内在模因进行分析,运用自主—依存分析框架举例说明了网络流行语模因传播的意向性,相邻/相似关系作用下从原语向网语推衍的过程,以及意向性制约对此推衍过程的影响,从而构建了网络流行语模因独特的生成机制框架。(本文来源于《北方文学》期刊2016年14期)
张杰,刘倩[6](2014)在《自主依存框架下离合修辞格的生成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出发,用"自主——依存分析框架",可以说明离合修辞格的生成过程。打破传统的修辞格的研究手段,提出离合修辞格的生成就是在完形压强和视知觉的作用下,对汉字字形的内涵/外延(主要是内涵)进行的基于相邻/相似关系的排列组合的过程。(本文来源于《商丘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4年11期)
张杰,韩丽萍,刘倩[7](2014)在《自主依存框架下汉字字谜的生成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出发,探讨在"自主——依存分析框架"下从谜底到谜面的生成过程。根据别解方式的不同将字谜分为语音、形式和语义叁类,并重点进行形式别解类谜语的生成机制的分析。提出谜语的生成过程即是对谜底这一隐性表述的基于语音、形式或语义的相邻/相似性的别解,最终得到显性表述即谜面的过程。(本文来源于《商丘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4年07期)
陈男[8](2013)在《自主依存框架下的数字行话的认知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数字行话隐秘晦涩,但以往对其的研究主要局限它们的构造或作用上,鲜有探究其认知根源的。本文旨在自主—依存的框架内,试图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探究数字行话的生成和理解。研究证实无论是数字行话的生成还是理解,都以人的概念化为前提,符合一般的认知规律。隐晦的数字行话的生成是正常的数字表述经过一次或多次推衍的结果;而对他们的理解则是从那些看似和数字含义无关的表达出发,经过一次或多次回溯到常规的数字表述的结果。(本文来源于《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3年04期)
张洁[9](2013)在《自主-依存框架下犯罪隐语的理解机理》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尝试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研究犯罪隐语的理解机理,意在深化对犯罪隐语的研究。自主-依存框架下解读犯罪隐语,就是建立在相邻/相似关系的基础上,以听话人和说话人相似或相同的心理模型为重要条件,在意向性和语境因素的作用下进行的从依存成分回溯到自主成分的一种动态的推理过程。(本文来源于《青年文学家》期刊2013年15期)
张雪姗[10](2013)在《自主—依存分析框架视角下的网络谐音词生成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现代社会,网络影响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人们的网络交流也日益频繁。随之产生的网络语言,具有独特的语言表达效果,备受网民青睐。在网络语言中,网络谐音词占有很大的比例。由于网络谐音词与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某些常规词语读音相同或相似而形式不同,进而被网民用来替代常规词汇的使用,表达常规词语的意义,产生特殊的表达效果。例如:利用“童鞋”代替“同学”,利用“杯具”代替“悲剧”等。网络谐音词的大量兴起,引起了学者的广泛关注。但多数学者是从修辞,文化,美学等视角对其定义、分类、特点、产生原因等进行描述。很少有学者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出发,对其生成机制进行研究。少量关于网络谐音词生成机制的研究,缺乏有效分类,仅以个别网络谐音词的生成过程作为分析对象,没有关注到不同种类网络谐音词生成过程的差别,过于笼统,缺乏系统性。鉴于此,本文拟从认知语用学角度出发,以徐盛桓教授提出的“自主—依存分析框架”为理论基础,对网络谐音词的生成机制进行系统,全面的研究。本文以汉语网络环境下的谐音词为研究对象,这里的谐音词既包括语音相同也包括语音相近的词语。所以为了区别于英语中的“Homophones”,明确研究对象范围,本文采用新术语“xieyinci”,以便于讨论。被替代的常规词语称为“本体”,与之相对应的网络谐音词称为“谐体”。本文的理论基础是徐盛桓的“自主—依存分析框架”。该理论主要用于探讨语言表达形式生成的机制。“自主—依存分析框架”认为:话语的表达包含隐性表述和显性表述。隐性表述是说话者大脑中要表述的相对完备的意思,体现为自主成分。显性表达是依附于隐性表达的,体现为依存成分。话语的生成过程是自主成分在交际意向性制约下,以相邻/相似关系为基础,推衍出依存成分。二者构成自主—依存联结。自主成分顺势对依存成分发生“拈连”作用,于是依存成分便具有了自主成分的意义和用法。意向性包括意向内容和意向态度。意向内容就是说话者要表达的意思,意向态度制约着语言表达形式的选择。为了便于网络谐音词生成机制的分析,本文根据网络谐音词及其代替的常规词语意义之间的关系,将网络谐音词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谐音词表达的意义完全是常规词语的意义。另一类是,谐音词表达的意义是在常规词语意义基础上,添加了新的意义。本文依据“自主—依存分析框架”,对两种类型的网络谐音词的生成过程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得出了统一的生成机制。具体来说,网络谐音词的生成机制可以概括为:网络谐音词的生成源于说话者的意向性。意向性包括意向内容和意向态度。意向内容,即自主成分,首先在意向态度制约下,基于相邻/相似关系,推衍出能够表达完全意向内容或部分意向内容的常规词汇,即依存成分。已被推衍出的常规词汇,作为二次推衍的自主成分,进一步在意向性制约下,基于相邻/相似关系推衍得出网络谐音词,即二次推衍的依存成分。本文为网络谐音词进行了新的分类,在此基础上,结合徐盛桓的“自主—依存分析框架”对网络谐音词的生成过程做出了系统、全面的分析。并得出了网络谐音词的统一生成机制。希望本文对以后的研究有所帮助。(本文来源于《河南大学》期刊2013-05-01)
自主依存框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中研究的网络汉语谐音词其本身和对应的常规词都是汉语,它是与日常生活中所使用的常规词语读音相同或相似而形式不同的词。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在徐盛桓教授提出的“自主—依存分析框架”理论基础上,对网络汉语谐音词的生成和理解过程进行系统、全面的研究。本文根据网络汉语谐音词与其代替的常规词语意义之间的关系,将网络汉语谐音词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其表达的意义就是常规词意义的类网络汉语谐音词。另一类是其表达的意义是在常规词意义基础上,添加了新涵义的新网络汉语谐音词。基于“自主—依存分析框架”理论,本文对两种类型的网络汉语谐音词的生成过程进行了具体而详细的分析,并得出了统一的生成机制。网络汉语谐音词的生成机制可概括为:首先,隐含的意向内容作为自主成分,在网络语言使用者意向态度制约下,基于相邻/相似关系,可推衍出表达完全意向内容或部分意向内容的常规词汇,是依存成分。随后,已被推衍出的常规词汇,可作为第二次推衍的自主成分,在意向态度制约和意向内容的补充下,基于语音相似关系推衍得出最终的网络汉语谐音词,即最终依存成分。而网络汉语谐音词的理解过程可看作是对其生成过程的回溯,可以概括为:听话人根据听到的网络汉语谐音词,结合话语语境,体会使用者的意向态度,基于语音相似关系,识别并找出谐音词对应的常规词,在拈连作用的补足和再次对意向性的理解下,听众根据相邻/相似关系,实现最终自主的意向内容的理解。最后,听众能体会到汉语谐音词表达的效果,从而达到对网络汉语谐音词表述的完备理解。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自主依存框架论文参考文献
[1].梁玉国.自主——依存分析框架下《水浒传》英雄绰号生成机理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19
[2].周瑜.自主—依存分析框架下网络汉语谐音词的认知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8
[3].彭九元.自主—依存分析框架下汉语商业广告中谐音仿拟的认知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7
[4].王玉兰.自主——依存框架下双关辞格的解读[C].首届全球话语学会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部分全文及摘要集.2016
[5].彭文明,谢春燕.自主—依存分析框架下的网络流行语模因探究[J].北方文学.2016
[6].张杰,刘倩.自主依存框架下离合修辞格的生成机制研究[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4
[7].张杰,韩丽萍,刘倩.自主依存框架下汉字字谜的生成机制[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4
[8].陈男.自主依存框架下的数字行话的认知解读[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
[9].张洁.自主-依存框架下犯罪隐语的理解机理[J].青年文学家.2013
[10].张雪姗.自主—依存分析框架视角下的网络谐音词生成机制研究[D].河南大学.2013